马可波罗的故事有哪些?

马可波罗的故事有哪些?,第1张

  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经历

  1271年马可.波罗与父亲尼古拉(Nicolo)和叔父马赛(Maffeo)同行,沿丝绸之路,前往忽必烈官廷。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夏季,波罗一家三人到达位於内蒙古东部的元上都开平府(Chemeinfu,为元帝夏季驻地),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在多伦,他们一面欣赏草原上的美景,一面等待中国皇帝召见的消息。不久,消息来了,忽必烈(Cublai)大汗将在大都接见波罗一家。忽必烈盛情款待他们,把他们视为罗马教廷派来的使者,他尤其喜欢少年英俊的马可。因为在中国停留的一两年内,马可已学会了蒙古语,可以与忽必烈大汗直接交谈,而在交谈中又显露出机敏。波罗一家三人被邀请留居中国,马可.波罗最得器重,被委以要职。忽必烈首先让马可熟悉北京及朝廷的情况,然后要他以钦差身份去巡视全国,回来汇报。这样,马可获得了在中国游历的机会。

  他的游历主要分四个时段,分别是:

  一、 奉使云南(1280-1281年)

  奉使云南的路线:大都→太原→河中→成都→建昌→大理(云南)→缅甸 (请详阅附图:「马可波罗奉使旅行路线」 )

  公元1280至1281年间,马可.波罗第一次巡视中国南方,目的是奉使云南。他从大都出发,经过了山西、陕西、四川、川藏少数民族聚居处,到达了云南,并到过缅甸北部。以下撮录并转译了他对中国山河景色的记述:「若在秦晋交界处渡过黄河,可看到龙门天险;进入关中,有积淀古文化;在蒙古安西王官,有壮丽无比的建筑;在长安,人们可以领略古都风采;若攀越秦岭至汉中,可体会山路的险峻与中国交通设施的精巧;要去到四川,要经「难於上青天」的蜀道;在四川首府成都,可见密集的人口,繁忙的商业;由成都经过建昌藏族人居地,便到云南;在云南,处处可见崇山峻岭和奇丽风光。」他将沿途见闻记下来,把中国描绘成一片康乐、繁荣的国土,他这样形容道:「一路上有的是为旅客而设的上好旅馆」、「幽美的葡萄园,田野和花园」。马可还从云南到了缅甸,看到缅甸王组织起数百头大象的军队向蒙古人进攻,可是被蒙古骑兵用密集的弓箭所击败。为此,他认为中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上的记述,俱表达了中国西部绮丽的景色。

  二、 扬州任职(1282-1287年)

  奉使扬州的路线:大都→涿州→徐州→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苏州→杭州→福州→泉州 (请参阅附图:「马可波罗奉使旅行路线」)

  第一次巡视南方的汇报使忽必烈十分满意,以致他返回大都后两年,又被派去巡视中国的东南方。他发现这一次旅行的交通条件极好,因为从北京到杭州这2000多公里,由一条人工大运河所联系。他顺运河乘船南下,运河两岸整齐、茂盛的农田令他心旷神怡。登了岸后,由淮安至泉州的一段路程,马可.波罗看到的是南宋时期有了重要发展的中国江南。城市建设的规模,街道的整齐,商品的丰富,人口的密集,交通的便利,对於他来说均是前所未闻的。马可.波罗这一次出游南方,所经城市不下数十个,然而,他对杭州的描述最是细致入微,包括了人民衣、食、住、行四方面。马可这样形容道:「杭州的人民面目清秀、仪表漂亮,并且由於杭州出产大量的丝绸,所以当地居民大都混身绫罗,遍体锦锈。当地各种猎物非常丰富,如大赤鹿和野兔;而城中屠宰场数目极高、每天宰杀的家畜也极多,以供应富人、大官们下饭之用;一年四季,场上市都有种类繁多的蔬菜和水果。杭州人民的住宅,建筑华丽,雕梁画栋;他们对於装饰艺术及富有想像力的解筑物有极大的爱好,所以,人民在这方面耗费的钱财,是极其可观的。在湖上有许多游艇和画舫,每一只画舫,都是油彩斑斓、五光十色的,而船身的两侧均有窗户,可以随意开关,便於游人坐在船内、倚窗眺望,饱览沿途的湖光山色。」以上四方面的描述,都反映出中国的富蔗、繁华。

  或许是他对忽必烈汇报的情况表现出他对中国江南地区的兴趣,忽必烈派他做了三年扬州总督,管理围绕扬州的二十四个县。这就是说,让他管理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城市。马可.波罗把扬州形容为:「它是如此巨大、兴旺,周围有二十四个城市都依附於它。而这些城市一个个也都是非常富庶发达的。」

  三、奉使印度(1287-1289年)

  随后,他还去了越南、爪哇(Java)、苏门答腊等地,还可能到过斯里兰卡(Sri Lanka)和印度。但这些旅程在马可的记录中未有详细提及。

  四、 回国,由大都至泉州出海 (1290-1291年)

  在中国任职17年后,波罗一家开始想念久别的故乡,恰好伊利汗国的阿鲁浑 大汗(Argon)的蒙古籍妻子卜鲁罕(Bolgana)死了,依照蒙古族的惯例,阿鲁浑王必须再娶一个蒙古族姑娘做王后。阿鲁浑大汗派人到大都来选中了17岁的阔阔真(Cocacin)公主,不过,为了避免丝绸之路那艰苦的旅途生活,伊利汗国使臣要求从海路返波斯(Persia,今伊朗)。护送阔阔真公主的蒙古王爷要求马可波罗一家人同行,因为他们有丰富的航海经验, 而忽必烈亦准许他们完成使命后回家。1292年夏天,他们从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泉州港出发。当时护送团有六百余人,分乘十四艘四桅帆船,定什三个月后抵达爪哇(Java),再绕马六甲海峡在苏门答腊(附图中译作苏木都剌)和印度停留,两年后抵达波斯之忽里模子港(Hormuz)。不料那时阿鲁浑大汗已逝世,阔阔真公主便嫁给阿鲁浑的儿子合赞(Kasan)。波罗一家完成了使命,他们便由波斯的商业城镇帖必力思(Tabriz) 走到特烈比宗德,然后乘船去了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伊斯坦布尔),在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威尼斯(Venice)。(详细路线请参阅附图:「马可.波罗旅行中国路线略图」)

 为路上捡到的一张纸片感动,终而成为世界大文豪。他是诞生于美国的一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曾被好莱坞拍成**,因为他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拥有最多读者群的幽默作家。他就读的学校只是一栋圆木小屋而已,而且到了12岁就不再上学了,这也是他唯一所受过的正式教育。虽然如此,他却获得牛津大学及耶鲁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并和世界各国的一流学者交往。他从著作所获得的收入有数百万元之多,以一枝笔赚这么多钱的作家,除他之外可能别无第二人。他去世后到现在虽已经过数十年,但因版权税、**版权费及收音机广播权费等,使得他的遗产仍然相当可观。这位作家的本名是沙缪艾尔。克雷门兹,但世人熟知的则是他的笔名——马克·吐温。

  他的一生可说就是个大冒险。他生于1835年,那是美国历史上最光彩眩目的时代,出生地是米苏里州靠近密西西比河的乡村,当时距美国火车开始通行仅7年而已,后来登上总统宝座的林肯,在那个时候还打着赤脚、驱赶着牛只从事农耕工作哩!

  马克·吐温度过75年多彩多姿的生活后,于1910年告别人间。在他23部作品中,固然也有被世人遗忘的,但《顽童历险记》、《汤姆历险记》这两本书却堪称为永垂不朽的名作,在未来的数百年间,只要世界上有儿童存在,就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书。这两本书都是很据他自己的经验所写的,在阅读当中,不难发觉他的经验一直生动地跃然于纸上。

  马克·吐温出生于米苏里州佛罗里达一栋只有两个房间的狭窄房子里,他童年所住的房子,现在的农夫可能还不屑于当作牛棚或鸡舍使用。他们一家七口人就是生活在这种犹如奴隶住处一般的地方。他刚出生时身体非常孱弱,甚至被认为可能熬不过那年冬天;可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他安然地逐渐成长,但却又成为一名令人头痛的问题儿童。根据他母亲的说法,后来出生的六个孩子加起来,都没有他那么会惹麻烦。他最擅长的就是恶作剧,非常不喜欢上学,时常逃学到密西西比河,乘着木筏到遍布于河中的各个神秘小岛去,或者坐在岸边望着密西西比河波涛汹涌的雄伟景观,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他曾有九次几乎溺死在河中的经验,但仍乐此不疲地在河流附近玩印地安人或海盗的游戏,或进入洞穴探险、吃乌龟肉,或乘着木筏顺流而下到离家好远的地方,这些点点滴滴的宝贵经验,终于促成两部不朽名著的诞生。

  马克·吐温与生俱有的幽默感承自他的母亲。据说他的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至于母亲,他曾这么形容过:“每当我母亲说出一句极富幽默感的话时,她都会装出一副并不觉得有什么幽默的样子,这种才能在男性来说已不多见,在女性更是绝无仅有。”得自于他母亲的幽默才能,使马克·吐温的演讲几无例外地充满幽默感,因此演讲费也是他收入的一大部分。他母亲的个性相当温和,从未打死过一只苍蝇,如果所养的猫咬死了老鼠,她会对那只猫施以惩罚。有一次,母猫生了好几只小猫,家里实在养不了那么多猫,不得已只好把它们放入水中,让它们溺死,据说为减轻小猫的痛苦,他母亲还特地将水加温,才把它们放进去。

  少年时代的马克·吐温非常讨厌学校,他认为学校是夺取自由的地方,他只想在森林中走动,想到密西西比河边探险,而学校的那栋小木屋却阻碍了他的行动。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逃离学校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领悟到父亲永远不会再回来,对于过去的顽皮任性,深感后悔。他曾说:“我经常反抗父亲,他所说的话我几乎不曾遵从过,一想到这里,即使到今天我仍然会懊悔地流下眼泪。”

  母亲看到他这种情况,就安慰他说:“过去的事是再也无法挽回的,现在你父亲什么都不知道了。你如果真的觉得后悔,不如答应我以后绝对”

  “只要不再上学,什么事情我都愿意答应。”马克·吐温哭哭啼啼地说道。

  两三天后,母亲就送马克·吐温到印刷厂当学徒,他母亲认为如果能够学会印刷技术,对将来的生计必有助益,在意义上也等于是种教育。最初两年印刷厂只供吃住,马克·吐温一分钱工资也没有领到。

  在印刷厂工作了两年之后的某天下午,马克·吐温在米苏里州汉尼巴的路上走着时,有张纸片被风吹得在路边飞扬,他顺手捡起,这似乎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却是改变马克·吐温一生的大事件。原来那张纸片是名著《圣女贞德传》中的一张,描写贞德被关进卢昂城的一段情节,马克·吐温认为这个事实在太不合理了——14岁的马克不禁为此愤慨不已。但贞德到底是什么人,她究竟曾发生过什么事,他根本一窍不通,从此以后,他阅读一切有关贞德的书籍,他对贞德的关心一直持续了大半生,最后甚至写了一本“对圣女贞德的感想”,虽然在书评家眼中,这本书并非他的最好作品,但他却自认为它是他的最佳杰作。当时他是以幽默作家闻名,如果用马克·吐温的名字出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部幽默作品,为使读者能以严肃的心情看这本书,因此出版时并未具上马克·吐温的名字。

  作家亚伯特。比吉洛、培因所写的马克·吐温传中,有一段写道:“从偶然拾获《圣女贞德传》的一页的那一刻开始,马克·吐温对历史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及热情,这种热情正是他知性方面的最大特征,一直到最后一天为止,都未曾消失。那张随风飘扬的纸片,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也确立了他的前途。”

  在财务的处理上,他却毫无才能可言,甚至连堪萨斯州平野上的野兔都比他更具眼光。他常从事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业,例如有一阵子,他以自书中获得的知识,认为收购亚马逊河上游密林的可可再转售出去,可以获得相当的利益,但他对可可一窍不通,也没有到遥远南美的旅费即使能够顺利到达亚马逊河上游,也无法和当地的土著交谈,最后说不定还会罹患热病而死。

  可是,有一天竟然发生了奇迹,他在路上捡获一张50元钞票,他利用这50元兴冲冲地出发前往亚马逊河,但他到达新几内亚就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打道回府,因为他身边的钱都用光了。

  后来,他从作品版权费及演讲费获得庞大的收入,但他不论投资哪一种事业,几无例外地都会遭到败绩。例如他曾投资已获得专利权的蒸气式发电机,结果根本无法发电;也曾投资钟表事业,但尚未获得红利,那家公司就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了;后来他又投资制造蒸气式滑车,结果还是失败;而他自己创立的出版社,寿命也不长,而且还负债16万元;不止如此,他又因将巨款投资于机械排字公司,而亏损约20万元。

  有一天,他碰到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贝尔的青年发明家,他向马克·吐温推荐一种叫做电话的最新发明物,希望马克投资。如果贝尔的话属实,那么透过一条电线,就可以坐在家里和隔着五条街的人说话。马克·吐温不相信地摇头说道:“我也许是个傻瓜,但也不至于笨到相信透过一条电线就可以和距五条街之远的人说话,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如果他当时花500元购买电话公司的股票,现在可能已涨价为数千万元了。但他并没有作这项投资,他把500元借给一位朋友,结果三天后那位朋友宣告破产。

  1893年,马克·吐温58岁时,他因为巨额的负债而陷于周转不灵的状态,而且当时美国全土的景气都非常不好,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相当差。如果他宣告破产,或许能够勉强卸除那些债务,但他不愿采行这种下下策,决心一分钱不少地还清这些债务。要还清债务除了继续写作之外,还得到世界各地演讲。他本来并不喜欢演讲,而且又体弱多病,但在这5年期间,他马不停蹄地到各地演讲以便还债,而他的每一场演讲都非常成功,再大的会场都容纳不了汹涌而至的听众,当然他也终于还清所有的债务。马克·吐温曾这么写道:“终于卸下所有的重担了,再也没有任何苦恼缠绕于心,这种感觉实在太棒了。我又开始能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其实现在工作已不算是工作了。”

  他在家庭生活方面远比财务方面幸运多了,在和日后成为其妻子的女性见面之前,他就已经对她的照片一见钟情。那是他乘船到圣地巴勒斯坦旅行时所发生的事,这次的旅行后来成为他的著作《红毛毯海外纪行》的题材。在可说是命运之日的那一天,马克·吐温到同船乘客查理。兰格登的船舱找他谈天,房间里有一张兰格登的妹妹——也就是美女奥莉薇。兰格登的照片,马克第一眼看到她,就认定她正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对象。在航海途中,他三番两次地到查理。兰格登的房间,以虔敬的眼光凝视着奥莉薇的照片,每多看一次,认为她是最理想女性的想法就愈发增强。经过两三个月,当马克·吐温回到纽约后,查理。兰格登邀请他,前往他家与他的家人共进晚餐,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奥莉薇。晚年他曾回忆道:“从第一次见面的那一天开始到现在,奥莉薇的身影从未离开过我的脑子。”

  到该告别回家时,他实在舍不得就这样离开,于是暗地里拜托兰格登家的仆人,在马车的座椅动一番手脚,使他坐上去后会翻倒在地。当行李安置好,他也和主人握手道别之后,马车夫的马鞭一挥,就在马开始跑动的那一瞬间,座椅突然向后倾倒,马克·吐温果然如计划般地跌倒在地。

  他双眼紧闭,情况似乎相当严重,兰格登家的人赶快把他抱进屋里,让他躺在客房,此后的两星期间,他一直不曾下床。但事实上他丝毫没有受伤,当他从马车上摔下来时,充分发挥小时候在家乡所习得的技术,巧妙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可是他一直躺在床上,愉快地接受心上人奥莉薇的悉心照顾。

  当时奥莉薇是以“亲爱的”称呼他,他则叫奥莉薇“莉微”,这种称呼一直到34年后奥莉薇去世为止。奥莉薇把他写给她的情书视如珍宝,每年要到外地休养时,一定把这些情书放入银行保管。

  马克·吐温所写的底稿,奥莉薇每一张都看过,而且还为他修改。马克·吐温每晚临睡前,一定会把当天所写的底稿放在妻子的枕边,好让她在睡觉前看一遍。对于底稿中出现的粗俗语句,奥莉薇会一一地加以删除,她希望丈夫的作品是完美无瑕的。不论她如何修改,马克·吐温都是毫无异议地服从。

  马克·吐温非常怕自己的原稿遗失或忘记放在什么地方,所以他严禁女佣整理他的书桌,甚至在书桌旁边的地上画白线,不准女佣进入白线内。

  到了70岁,他认为活这年纪应该随心所欲地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于是订做了十几套白色西装和100条白色领带,全身所穿的都是白色。他甚至还有一整套的白色礼服。

  马克·吐温出生的1835年,是哈雷慧星出现的年代,而哈雷慧星是每隔76年才出现一次,他一直希望能活到哈雷慧星再现的时候,他果然实现这个愿望。1910年,他去世的那天晚上,哈雷慧星正在夜空中绽放着光芒。但他的另一个愿望却无法如愿以偿,也就是希望去世时,女儿丝姬能为他唱一首他最喜欢的苏格兰古民谣,但女儿却比他早一步离开人间。

  他请人在丝姬的墓碑刻上以下的四行诗,而对喜爱他的美国人民而言,这四行诗正适合于刻在马克·吐温的墓碑上。

  温暖的夏日阳光,温柔地照着此墓!温暖的南风,和煦地吹着此墓!碧绿的草茵轻轻地繁茂着,再见了,我心爱的孩子!再见!再见!

思美人兮-(电视剧《思美人》主题曲)

歌手:马可

原唱:金玟岐(女)

词:梁振华&金玟岐

曲:金玟岐

歌词:

思美人兮路长漫漫不可及

拭泪天涯无归期

千言万语只如梗在心底

愁丝万缕一朝夕

思美人兮悠悠浮云为我寄

奈何鸿飞不解意

归鸟乘风远飞

我折翼在原地

只见思念划天际

男儿志千古愁

溢于胸怀中

抛入一汪江水向东流

笑非笑忧且忧

浊世谁人能懂

拂袖独行不回首

幽兰花异芬芳

含风影自香

问君可有识得她芳踪

趁年华未散尽

摘得芙蓉与共

莫让憾事绕心中

思美人兮悠悠浮云为我寄

奈何鸿飞不解意

归鸟乘风远飞

我折翼在原地

只见思念划天际

男儿志千古愁

溢于胸怀中

抛入一汪江水向东流

笑非笑忧且忧

浊世谁人能懂

拂袖独行不回首

幽兰花异芬芳

含风影自香

问君可有识得她芳踪

趁年华未散尽

摘得芙蓉与共

莫让憾事绕心中

男儿志千古愁

溢于胸怀中

抛入一汪江水向东流

笑非笑忧且忧

浊世谁人能懂

拂袖独行不回首

幽兰花异芬芳

含风影自香

问君可有识得她芳踪

趁年华未散尽

摘得芙蓉与共

莫让憾事绕心中

思美人兮

漂泊南行无所依

我欲随风同归去

江苏省扬州市天宁寺,香雾缭绕,古色古韵,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干年古刹中,近年来却建起了一座外国人的纪念馆。这个外国人,便是据说在七百年前到过中国并在扬州做过官的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

相传,马可·波罗出生于一个商人之家,17岁时,他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4年多到达中国。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他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这本书一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哥伦布正是因为读了他的游记,才想到去东方探险,并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

然而,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样也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七百年来,人们不断质疑《马可·波罗游记》,甚至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疑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是为何元朝史书中找不到一条可供考证的记录?他自称在扬州做官三年,扬州地方志里为什么无从稽考?

第二,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只是泛泛地描写了一些中国资料,但最富有中国特色的长城、茶叶、汉字、印刷术、筷子、妇女缠足、用鱼鹰捕鱼,等等,却只字没有提到。

第三,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描述了许多明显不符合史实的场面,例如他自称献抛石机帮助攻打襄阳,实际上襄阳在他到中国前一年就撤围了。

第四,马可·波罗提到的许多地方、人名、动

物、器件,都使用波斯叫法,他自称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为什么却采用波斯叫法?

对于“怀疑派”的这些质疑意见,“相信派”

一一进行了反驳。两派交锋激烈,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对于第一点,“相信派”在永乐大典残本《站

赤》中找到一条“兀鲁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马二八往阿鲁浑大王位下”的记载,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一致。可惜的是,这条记载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只能说明此事与马可·波罗的叙述一致,而不能证明马可·波罗与此事确有联系,更不能证明他到过中国。

关于马可·波罗没有提到长城的问题,中国“相信派”学者认为元代长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所以不会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明长城那样引人注目。但“怀疑派”说,金人修建的长城受战乱损坏并不严重,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游遍中国,必然数经长城,不可能视而不见。

关于马可·波罗没有提到茶叶的问题,“相信派”认为蒙古人不喜饮茶,因此马可·波罗对此也无印象。但“怀疑派”说,忽必烈于1268年开始征购四川茶叶,1275年逐渐征购江南茶叶,1276年设立专门机构“采摘茶芽,以供内府”,而且八九世纪西域商人苏来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明确提到了茶叶。

关于马可·波罗没有提到汉字书法和印刷术的问题,“相信派”的解释是马可·波罗不认识汉字,所以对汉字书法和印刷术不会作记载。然而“怀疑派”说,马可·波罗写书的时候,正当欧洲处于手抄书本的年代,他必然会联想到独特的汉字书法和先进的印刷技术,比他早30年到达蒙古的传教士鲁不鲁乞就记载了中国的书法和印刷术。

此外,还有马可·波罗没有提到筷子、妇女缠足、鱼鹰等问题,“相信派”觉得这些问题根本不成问题:马可·波罗只用刀叉,所以不用筷子;他生活在蒙古人圈子里,所以没见过缠足的妇女;他居住在城市里,所以不熟悉渔民以鱼鹰捕鱼。可是“怀疑派”说,其他外国人如曼德维尔爵士的《约翰·曼德维尔爵士的游

记》、裕尔上校的《中国和通向中国之路》都有相关的记述。

有一件事是最让人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的。马可·波罗自称蒙古军久攻襄阳不下,于是他献出了威力巨大的抛石机,迫使襄阳守将出降。事实上,照推断,1273年蒙古军攻襄阳时,他还在来中国的路上,献抛石机的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玛因和阿老瓦丁,《元史》和其他资料都有明确记载。“相信派”对此给出了解释,认为这是后人在传抄《马可·波罗游记》时随意添加上去的,因为马可·波罗的原稿已经流失了。

可以看出,“相信派”给出的解释大多牵强附会。有的“怀疑派”学者进一步指出,事实上,马可·波罗可能从来没有到比黑海沿岸和君士坦丁堡更远的地方,有关中国的种种描述是他从经过那里的波斯商人们口中打听来,并加以自己的想象形成的。理由便是上面列出几点中的最后一点:马可·波罗自称懂得蒙古语和汉语,但他在意大利用法文写成此书时,书中的很多名称却偏偏采用了波斯语;当时来往的商人们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证明游记内容是听来的。

此外马可·波罗在书中很少提及他的父亲和叔父,也从未提到他们的生意,没有提到在中国符合他们身份的任何经商活动;这说明他们没有到过中国,所以经商也无从谈起。

马可·波罗回国时没有携带任何中国特有的东西,威尼斯珍宝馆收藏的“马可·波罗罐”,事实上与他毫无关系;而他带回的宝石,倒是波斯的特产。

马可·波罗书中道听途说的痕迹比比皆是,除扬州做官和襄阳献抛石机外,还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说成是膝上中箭而死,等等;他动辄使用“百万”这个词,以致人们送他“百万先生”的外号加以揶揄和讽刺。

假如《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于中国的叙述果真都是道听途说,那么马可·波罗为什么要编造在中国的经历呢?

德国的徐尔曼教授认为,马可·波罗企图借此激发蒙古贵族对西方人士的热青和帮助,以及西方人士对东方古国的向往和兴趣。《详编不列颠百科全书》则指出,这可能与马可·波罗的 社会 地位较低而又想向上层 社会 爬有关。据说,和马·波罗同时代的约翰·曼德维尔也写过一本《约翰·曼德维尔爵士的游记》,声称自己和蒙古大汗共同生活了一年半。他的书和《马可·波罗游记》一样轰动一时,后来却证明他是一个剽窃者,大量抄袭了其他人关于中国的记述。这说明,马波罗谎称自己到过中国,有可能是为了追逐名利。

一部《马可·波罗游记》使作者名垂青史,也使它成了海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可以想见,关于马可·波罗及其著作,人们还会长久地争论下去。

主要内容:第一章主要内容有关工作世界和生涯干预的,从工作世界的特点及其变化说起,进一步阐述为应对工作世界的问题而出现了不同方式的生涯干预。本章还说明了目前历史阶段的工作世界特点,及对工作者的影响。以及进入21世纪的生涯理论及其应用。

第二章主要内容围绕建构自我和同一性,主要内容为概念的解释,比如自我、同一性、叙事同一性、生涯故事、职业情节、生涯主题、客观生涯和主观生涯、人物弧线、叙事范式。

因为是新书,从前两章看,此书理论性很强,估计需要比较扎实的功底学起来才不那么费劲,于我而言,我目前的期待是通过按进度打卡来进一步丰富我对叙事疗法的浅显理解,通过应用加强深入了解。

我get的点:

1生涯干预/咨询包括三类:职业指导、生涯教育、生涯咨询。三类生涯服务服务咨询师角色不同,导致一些方法也不尽相同。本书着重内容为生涯咨询。

2当今世界的工作世界已“无边界”,工作被作为项目来做,由此给工作者/从业者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3个体的职业过程中的过度是通过个人传记(故事)和职业认同(同一性认同)达成的。

4一种新范式则是设计自我,即建构自我。

5客观生涯指个体从求学到退休所从事的一连串角色,这个概念应该是依据于生涯的概念。

6语言在自我和同一性方面很重要,作为咨询师要重视和密切关注来访者的语言。

7个人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但并不是唯一作者。

8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意味着他要宣示自己的角色,即他是谁。

9成为一个人就意味着有故事要说。

10故事具有关联性。

11生涯主题指贯穿你生命主线的某种模式。

12孤独并一定要在人际关系中被解决,它只是需要被解开。

13你最大的弱点也是你最大的优点。

14咨询师要注意倾听来访者的转折。

应用:我自己是生涯主题是有关奋斗、好强的,起源来自于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给我后续人生的影响是,我总去关注那些不被关注的人,帮助弱者。

提问

1 读完《生涯咨询》序言和第1-2章,对你有什么启发和感触?为什么?

答:生涯主题和故事叙述对个体生涯的影响,因为在我的认知中这是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人人都喜欢故事,讲的人喜欢讲,听的人喜欢听。

2 你觉得最难理解的名词概念是什么?(后面读书中可以重点关注)

答:同一性及叙事同一性,目前的理解是统一和和谐,不知理解是否有偏差。

《马可的世界》 第12集里有这样的描写:“两人走出三十余步后在一个通往二楼的转弯处,刘嘉驻足于一座贾科梅蒂立体超存在主义的雕塑前,只见其伸手在雕像的肩头上用力一按,那尊行走的人,竟然转了一个方向。刘嘉又顺势将那雕像的手掌向下一翻,与此同时一道暗门在墙壁上显现出来,马可心想有钱人真会玩儿。”

今天开始再来介绍一位神级艺术家——阿尔伯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年10月10日-1966年1月1日),瑞士画家,雕塑家。

贾科梅蒂是家中四个孩子里最大的一个,他的父亲是一位后印象派画家。当贾科梅蒂大约 10 岁时,他开始用铅笔和蜡笔作画,其中许多画在今天仍然存在。年轻的贾科梅蒂随后开始尝试用油画和静物画做不同的事情,并经常以他的家人为模特。

他曾在点彩派画家David Estoppey 和雕塑家 Maurice Sarkissoff 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素描和雕塑。后随父亲远赴意大利,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熏陶下逐渐将侧重点转移到了雕塑上。

不久便加入了巴黎当时最好的雕塑家Antoine Bourdelle(安托万·布德尔)的工作室,开启了他的学徒生涯。

后来贾科梅蒂又在巴黎被立体主义所吸引,并进行了深度学习。到 1930 年代,贾科梅蒂 已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一员,他与琼·米罗、安德烈·马森、曼·雷和马克斯·恩斯特等艺术家交流频繁。并和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成为了朋友,萨特的存在主义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贾科梅蒂的具象作品。

二战开始后贾科梅蒂想带着他的弟弟迭戈 (Diego) 逃出巴黎,但没有成功。在这残酷的战争时期所见所闻对他今后的创作造成了重大影响。

随着贾科梅蒂的风格不断成熟,他的铜像从小变大且越来越高。他的《威尼斯女人 II》(1956 年作品)足有 1米多高

而他的《高个女人 II》(1960 年作品)几乎有3米高。

贾科梅蒂 。一个内心与身体饱受摧残的男人,将战争对人们灵魂的扭曲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那种心灵上的坚韧来自于存在主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里要说明的是看似简单的抽象作品,在工具与形象完全自由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原形”绝非易事,甚至比在有所限制的情形下,完成自身的原形更难。

这就好像让你对着模特儿作画与让你在虚无中抓住人类灵魂的具像一样,孰易孰难立见分晓。

但对于艺术家来说,打破自己固有的表现形式是长期痛苦煎熬的结果。但突破瓶颈后的虚空又会成为反噬他们艺术灵感中新的枷锁。故此就要不停地突破桎梏自己的范围。

而贾科梅蒂就是这种不断突破自我屏障的大神。下图是其年青时的作品

我知道艺术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但为了让大家迅速了解到贾科梅蒂的成就。我先上几个数字。

《L“homme au doigt》《指示者》纽约时间2015年5月11日,在佳士得纽约“回顾往昔”专场拍卖会中以141285亿美元成交价易手

这刷新了贾科梅蒂的作品《L'Homme qui marche I》在2010年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创出的1043亿美元的价格。

这个6英尺(18米)高的青铜像刻画了一个细瘦的男人跨着疲惫且坚韧的步伐往前走着的形态,只见他右脚前伸,昂着脑袋,双臂却不些颓废地下垂着。

这件作品是建筑师戈登·邦夏在为曼哈顿中心的美国大通银行设计时委托贾科梅蒂创作的雕塑群中的一件,也是贾科梅蒂最具代表了一尊雕塑。

再有2014年纽约苏富比秋拍“印象派与现代艺术珍品”专场中,贾科梅蒂于1950年创作完成的青铜雕塑珍品《双轮战车》 (Chariot) 也引发了现场和线上藏家的激烈竞夺,最终以 101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62 亿元)的天价落槌。

2017年10月佳士得巴黎20世纪艺术周拍卖举槌,其中在巴黎先锋艺术专场贾科梅蒂的巨型雕塑作品《高个女人 II》(Grande femme II)领衔本场拍卖,最终是以24,907,500欧元成交。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贾科梅蒂仅有117件作品上拍,却以拍卖总额2516亿美金,居全年现代艺术家榜单亚军。虽然毕加索排名第一,但是在拍卖总额65亿美金的数字背后,是多达2800件作品。

可见,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贾科梅蒂之价值,甚至比梵高和毕加索的组合还贵!

但在贾科梅蒂活着的时代,直到逝世前他也没有能力买下自己位于巴黎蒙帕纳斯街区伊波利特-曼德龙街46号的仅23平方米的小房间,那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住处与工作室。

他形容自己就像一条老狗。有一次贾科梅蒂跟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 《狗》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用来形容自己, “这就是我,有一天我看见自己走在街上,正和这狗一模一样。”

雕像中佝偻着背,低着头瘦削的老狗,仿佛只剩一副骨架,外面耷拉着皮毛。再细细感受,便是一阵强大的孤独感。同时弥漫着落魄、伤悲、无奈、迷茫、痛苦、反思的气息,但始终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这就是存在主义精神的化身。

这时你是否能隐约听到卢冠廷的《一生所爱》BGM响起……紫霞略一迟疑说:“那个人样子好怪呀。”

至尊宝眉头微皱,嫌弃中带着戏谑道:“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条狗啊。”

而此时被揶揄的大圣潇洒地转身穿过人群,骄傲地昂着头,眼神中有唏嘘、有满足、有释怀、有悲悯……

让我们来看看大师作品的进化过程。

贾科梅蒂早期实验性的雕塑造型通常用石膏雕刻,而石膏是一种很脆弱的材料,及其容易损坏。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贾科梅蒂才有能力用更坚固的青铜铸造人物。

他最早的成功作品之一《凝视的头像》( “Gazing Head” 1928-1929)在当时被收藏。尽管有12个版本包括用石膏和大理石等材料都制作过,但其中大部分今天还没有找到。

还有上文提到的《Small Man》(贾科梅蒂的第一件雕塑作品)也被损坏了。

据说《行走的女人 1》(Walking Woman 1932-33)一开始是个有头有臂的慵懒女性形象,后来为了创作出更具表现力的简单作品,贾科梅蒂把两者都去掉了。

贾科梅蒂也受到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关于梦、潜意识和性冲动的激进观点的影响。贾科梅蒂还对已故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的著作感兴趣,萨德侯爵的被禁文学作品探讨了人类欲望的黑暗潜流。

由于当时受到超现实主义运动暴力美学的渗透意识,让贾科梅蒂策划了大肆摧毁其作品的行动,但也并不总是成功。

1933年,他为巴黎的一家艺术沙龙展出了色情的木头和石膏雕塑”沉默的鸟”(Silence Bird),并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摧毁大笼子”的意图,但他一直没有机会。展览结束后,他把它搬到了艺术家马克斯·恩斯特的工作室,在那里它意外地被损坏了。

《沉默的鸟》(Silence Bird)的复制品,在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的工作室意外被毁之前只展出过一次。

贾科梅蒂著名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一是令人兴奋的《悬浮的球》(Suspended Ball),该作品至今仍然存在。

《悬浮的球》容易令人联想起性器官的悬垂几何形状组成,所以被归为抽象的色情超现实主义作品。

当然也有品论家说“贾科梅蒂的雕塑真的是你自己幻想的投射,比如《悬浮的球》,它被描述为非常色情的东西,但如果你解构这个雕塑,它就是一个悬浮在新月边缘的球。”

贾科梅蒂《被割喉的女人》( “Woman with her Throat Cut” 1932)是一个青铜昆虫状的女性人物,她像被谋杀受害者一样向外张开保护自己的躯壳。这个作品混合了色情和暴力,是超现实主义者经常探索的主题。

虽然贾科梅蒂并不完全是他自己所声称的那种善变的、深居简出的艺术家,但他为了发展自己独特的眼光,还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尽管他在超现实主义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他后来还是选择离开了这个团体,回到了自己的理想中,创作出了日后使他蜚声世界的作品。虽然心理主题仍然在他的质感和经常困扰的创作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但这位雕塑家选择重新将关注放回到人形上。

我对大师作品的直观感受就是:“在茫茫中没有方向的没落感里仍孜孜不倦且坚定地找寻着答案的出口。但他明明已看透了这虚无的世界,却还甘愿做艺术的奴隶。真是个伟大的灵魂。”

法国作家让·热内(Jean Genet)在他的文章《贾科梅蒂的画室》中有这样的描述 那是一个乳白色的沼泽,一个沸腾的垃圾场,一个真正的沟渠。到处都是石膏,包括雕塑家的脸上、头发和衣服上都有,上面粘连着纸屑和油漆块。然而,“我看到它们发酵成巨大而神奇的力量”——仿佛一种魔法,艺术在垃圾中生长,石膏浮现出一个站立之人的永恒身影。

我们先来看看贾科梅蒂早期人像作品。其中“不可见之物”(现在国内常使用的译名)构成了他作品中矛盾的对立《Hands Holding the Void》 我觉的译作“握在手中的虚无”会不会更贴切些呢? 。这件作品中,手指间围绕着想象的物体,唤起了观者触摸和被触动的感觉,成为了寻找和感动之间最辉煌的回忆之一。

这件作品也被看作贾科梅蒂创作的转折点:虽然他自己对双手和头部的塑造感到幸喜,但不满意腿部、躯干和胸部的塑造。更为重要的是贾科梅蒂走入大自然、雇佣模特,开始新一轮近20年的艺术探索。 “没有什么像我想象的那样。”贾科梅蒂如是说,他发现,“每一个头部都是没有尺寸、不知名的物体。”从此他开始专注于人物头像雕塑,并且成为其创作的终身使命。

这种存在与虚无并存的感受,来自于对残酷世界明知徒劳仍然无奈地反抗。大家应该注意到了这件作品中的女人唯一被遮挡或者说是禁锢了的部位是可以行走的双腿……

这里要表现的思想也就是贾科梅蒂的哲学家朋友让-保罗·萨特所推崇的存在主义。

萨特曾写过《贾科梅蒂的绘画》《追求绝对》等文章,将贾科梅蒂的作品带入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范畴。

萨特:“贾科梅蒂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为自身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局部真空,然而那些雕塑作品的细长的缺憾,正如我们的名字和我们的影子一样,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也就是所谓的‘虚无’(void),是世界万物之间的普遍距离”

自此贾科梅蒂疏远了超现实主义,重新回到他20多岁时的创作方式,参照模特进行创作。贾科梅蒂在致“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一封信中解释了自己为何“重构头像”:“为此,我不得不从自然界中进行研究做出一两个样本,让我能够理解一个头部的构造,一个人像的构造,1935年我开始使用模特。这样的研究我想做两周就可以了吧……但是从1935年一直到1940年,我都参照模特创作。我之前完全没有设想过会这样。”

《马可的世界》 第35集里有这样的描写:“没有雨的黄昏,残阳眷恋着湖面上摇曳生姿的倒影,用它最后的一抹红彩将晚霞妆点的分外妖娆。远处邪魅的大片乌云像是被诅咒的幽灵,将这美好的景色慢慢吞噬,狞笑着带来了渐暗的黑色长夜……随刘嘉行出密室的马可望了一眼身边被当作暗门开关的雕塑,此时的他深切地体会到了贾科梅蒂那被空间压制后躯体拉长变细干瘪瘦削人像之痛楚。但暗自唏嘘的马可并不愿分享这切肤伤害后得来之悲悯与还在担心他的刘嘉知道。这也使得他自己舔伤口的行迹变的更加孤独……”

继续介绍贾科梅蒂在人物雕塑上的进化。大家应该已经可以观察到,贾科梅蒂在饱受战争洗礼前的人物还没有他之后的干瘪、消瘦、 好像被周围的世界所压榨,躯体变得又细又长的个人风格的典型特征。

很多资料中写到贾科梅蒂是在日内瓦遇到他20 岁的妻子 安妮特·阿姆(Annette) 后有了创造细长人的灵感,当然并不排除这种可能, 但我个人更愿意相信这是他亲弟弟迭戈(Diego)带给他的共鸣,毕竟俩人在一起经历了整个战争。而且弟弟迭戈还是他最好的朋友、支持者和助手。

有没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了就是那个梵高背后的男人也是他的亲弟弟提奥·梵高。当然贾科梅蒂没有梵高那么惨所以他弟弟迭戈的功绩也被淡化了。这仿佛证明了一个成功艺术家背后一定会有一个为他默默付出的亲兄弟。哈哈。

贾科梅蒂偏向选择他亲近的人作为他的模特,包括他的弟弟、妻子、情人和朋友。

先来欣赏一下大师为其兄弟所做的画与雕塑:

无论画作或雕塑有没有让你感受到迭戈眼神中的执着与坚毅。

而且迭戈·贾科梅蒂 Diego GIACOMETTI的艺术造诣之深厚并不比他的哥哥差多少,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

迭戈·贾科梅蒂曾解释了《朋友间的漫步》这件作品为什么是在一个边桌上的造型:“这件作品是为一个客人做的,他以动物权益为由举办了一次拍卖会,考虑到这个缘由,我在《朋友间的漫步》中加入了一匹马与三只狗,其中一只在‘浇’树,另一只在后面嗅着。有一个客人要求我去掉它,她不喜欢,但这是狗的日常行为,我告诉她。”

听听这不妥协的做派,我就问问你们:感受到艺术家的气质了没有。哈哈。

接下来我们看看对贾科梅蒂影响至深的妻子安妮特。她也是无私的榜样。(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去理解吧)

再来欣赏大师为妻子所铸的铜像,贾科梅蒂总共为安妮特做过九个不同时期的雕塑。

当贾科梅蒂创作第九个安妮特胸像时,安妮特的眼睛曾一度被提升到升雕塑的表面,并以指责和脆弱的目光面对旁观者。彼时拥有情人的贾科梅蒂似乎应该对妻子的爱与痛苦负责……当然他自己也承受着无边地煎熬。

贾科梅蒂说:“在这些安妮特雕塑中,我努力做到“成功”,哪怕只有一次也好,只要创作出一个如我真实所见的头像。” 不过,他失败了,但这些失败都是对那些寻求做更多努力的人而言的失败——“再次失败 ,失败更好。”

1958年,贾科梅蒂偶然认识了年轻女孩卡洛琳(Caroline),后者成为他众多艺术作品的主题,也被称为贾科梅蒂晚年最后的模特、情人、缪斯。

1961年,贾科梅蒂创作了杰出的肖像画《卡洛琳》。在这幅作品中,她正面端坐,像正统信仰中的圣像或古埃及的僧侣体图像一样面朝外。她看似带有不满的神情显然是在向观者提出视觉和知觉上的挑战。她黝黑的脸庞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曲线,散发着神秘和暧昧的气息。

在之后的1962年贾科梅蒂又为妻子创作了《黑色的安妮特》

但在这幅画中的线条、色调、气质与眼神……你们细细品,慢慢回味吧。

继续我们的贾科梅蒂艺术之旅。有读者反应看不懂贾科梅蒂的作品,觉得他丑化了美的事物。首先无所谓对错,只是对艺术的审视角度不同罢了,每个人的阅历都不一样所以欣赏的方式自然不尽相同。

这就好像年青时读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觉的是部喜剧,中年后再读才知是场悲剧,等老了又想起的时候终于明白原来是悲喜交加的人生写照。

不过有一点需要正名的是:共鸣永远比美更震撼人心!而对于内心孤独的人来说,贾科梅蒂的作品正有这种力量。

贾科梅蒂说,他是孤独的,因而被带入了洞穿一切的必然性。这种必然升华了他手中雕塑的灵魂,他认出了所有人的孤独,所以自己的内心才变的坚不可摧。

当贾科梅蒂将一堆人像放在同一个底座上时。他说自己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孤独。

贾科梅蒂之前创作过像火柴一般大小的雕塑,后来为此雕像群塑造了巨大的底座,这样更能拉远视者观感的距离,使得在空间感上赋予了雕塑奇异的魅力。

对于为何创作微型雕塑,贾科梅蒂说:“我缩小雕塑尺寸,是为了将它放回到我看到一个人时的真实距离。一个十五米高的女孩,从远处看并没有八十厘米,也就是十多厘米而已。另外,为了整体理解而不沉溺于细节,我需要从远处观察。但细节依然干扰我……所以,我后退得越来越远,直到看不见人”。

追求绝对的贾科梅蒂之后的作品又将人像无限地放大着。那种来自庞大物体的压迫感让人们瞬间变的渺小起来。

从微型雕塑到作品造型愈大愈发瘦削的人物造型是最明显的变化。

贾科梅蒂拉长、变形、枯槁的超现实主义人物雕塑,将时间和动态转化成静态形。后期,贾科梅蒂经常将作品反复闲置数年,再进行创作,以至于作品最终形态以于最初设想无关,这些人物形销骨立、表面斑驳,传达出一种悲剧感,仿佛这个在时间、空间中穿行的人正被他周围的环境风化蚕食。

贾科梅蒂曾说:“一件大的雕塑人物,对我来说是假的;而一件小的,我也同样不堪忍受。后来这些作品就变得很细,细到我的雕塑刀一接触,它们就消逝在尘埃之中。”对贾科梅蒂来说,只有雕塑足够细的时候,他们的头足身躯才具有真实性。

那些形同鬼魅的、拉伸延长的形体仿佛是饱受战争折磨的新欧洲"人道主义"的象征。其作品受到萨特的热烈赞誉:“其作品将单纯的人类形象与侵蚀他们人性的空间整合起来,正如萨特所言,为其形象披上空间的尘沙;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深切的孤独感、现代人的焦虑和被剥夺了的传统的慰藉。”

1955年,贾科梅蒂给兄弟迭戈做的胸像是其作品的一个典型案例。如果从正面看来雕像的脸部就如刀锋般形成一条细线,在这个角度上几乎无法辨识人脸的样貌,而当观者从侧面欣赏时,眼前马上会出现一张完美的侧脸。

但在让·热内看来,欣赏贾科梅蒂的作品就应该从正面观看它们。让·热内说:“那些脸部的意义,它们深刻的相似性,并没有在正面汇集起来,而是逃离到胸像背后从未抵达的某个地方,陷入无限之中……”

贾科梅蒂的雕塑、绘画及素描,都源于他对人物形象的独特观点,也反映出20世纪人类的软弱与不堪一击。他的雕塑呈现典型的特色:孤瘦、单薄、高贵及颤动的诗意气质。

对于这个痴迷在艺术世界中的大师而言,没有什么比驾驭在自己作品的创造中更快乐的事了。

据资料讲,自1946年贾科梅蒂与安妮特·阿姆(Annett Arm)结婚后,他的雕塑就从微型变得愈来愈大了,但是这些作品造型愈大,就变得愈发单薄、瘦削,看起来孤独而伤痛,充满虚无的美感,这些作品日后成为他最具辨识度的创作。

我们来欣赏一下贾科梅蒂手中对马之塑造。

依然是永不停歇地奔腾,瘦骨嶙峋中的颓废都无法掩盖坚韧不拔的灵魂里的那种燃烧着的执念。

贾科梅蒂将敏锐地猫咪,雕刻成呆板的形象让人在反差中感受到了这个物种的孤傲。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曾以《三个行走的人II》(1949年)为例评价贾科梅蒂的雕塑风格:“粗粝的、被侵蚀的,表面留有辛苦雕刻过的痕迹,这是他的典型技法。这些形象让人联想到冬天落了叶的树。”

在这种风格之下,贾科梅蒂的创作几乎不离三个主题——行走的人、站立的女子以及刀锋般的头像。

上图中的影子,真真是上天对贾科梅蒂雕塑最好的注脚……

在世俗的眼光中,贾科梅蒂的作品很难被定义为是“美”的。艺术家喻红说,贾科梅蒂的作品颠覆了我们对于雕塑的理解,充满破碎感的,好像颤动的人影,虚无的,人的不堪一击的状态。

也如让热内所说,“贾科梅蒂的某些人像雕塑引起了我类似的恐惧和几乎同样强烈的迷恋,也许这种共鸣是比美更震撼人心的。”

极为讽刺的是这位是金钱为粪土的伟大雕塑家的作品通过另一个方面与金钱紧密相连。自 1996 年以来,瑞士发行了一张 100 法郎的钞票,描绘了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 及其雕塑。

他那被称之为“修剪去空间的脂肪”的人物,即便距离观者很近,依旧给人以距离遥远的视觉感。仿佛告诉人们我与你还会再重逢届时满溢欢欣和惊讶。

贾科梅蒂不是个愤世嫉俗者。他那种对世事的麻木是出于惊骇、赞赏或敬畏的结果。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言,贾科梅蒂的作品“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深切的孤独感、现代人的焦虑和被剥夺了的传统的慰藉”。

好了让我们在布列松拍摄的贾科梅蒂与其作品同一步调的定格中,结束这场艺术之旅吧。祝大家满溢欢欣地前行,无论风雨总有美丽的心灵相伴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955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3
下一篇2024-02-23

随机推荐

  • 伊思蜗牛BB霜怎么样

    伊思蜗牛BB霜分为晶钻BB霜和红参BB霜两种,两者的功效有些许差别。还不了解伊思蜗牛BB霜怎么样的朋友,快来跟着好物君看看吧。伊思蜗牛BB霜怎么样伊思蜗牛BB霜的晶钻款具有滋润保湿、提亮透白、遮瑕嫩肤以及防晒修颜的功效。伊思蜗牛BB霜的红参

    2024-04-15
    58200
  • 开拓者正义之怒失窃的月亮任务怎么做

    开拓者正义之怒游戏中有着许多的任务等待着玩家前来完成,其中有着一个名为失窃的月亮的任务很多小伙伴不知道该如何完成。那么开拓者正义之怒失窃的月亮任务怎么做?接下来深空高玩为大家带来失窃的月亮过关技巧,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失窃的月亮

    2024-04-15
    56400
  • 香奈儿彗星系列口红158适合什么皮

    适合白皮。香奈儿彗星系列158是一种橘粉色的口红,偏橙色的是暖色,适合白皮。香奈儿口红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每一个颜色都非常饱满,其实颜色都很好看,就看自己是什么颜色皮肤,要画什么样的妆。如果皮肤色发黄,就要区分口红中的冷色系和暖色系口红。偏紫

    2024-04-15
    43500
  • 求推荐一款比较适合日常通勤的spf30左右防晒霜,最好是洗面奶可以洗干净的?

    防晒霜的SPF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如果只是日常通勤,其实SPF30就足够了。作为一个早八人,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真的不想再花时间专门去卸防晒霜!为此给大家分享一波我在用的防晒霜,只用洗面奶就能洗干净,轻松省事又可以防晒,快来get~1、适乐肤无油

    2024-04-15
    48300
  • 妮维雅防晒霜 如何?

    您好,知我药妆肌肤顾问很高兴帮助您。妮维雅控油劲爽防晒液SPF30 PA++全球首款专为男士设计的高指数防晒霜。瞬间防晒的同时抑制多余油脂,保持净爽。更多肌肤问题欢迎您到知我药妆肌肤专家平台提问,或者到知我药妆官网进行在线咨询。军训防晒霜品

    2024-04-15
    45000
  • 藏红方养生项目可靠吗?

    藏红方养生项目不可靠。有网友投诉藏红方利用招商加盟的外衣,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召开技术交流大会,老客户带新客户返还高额佣金等手段,骗取加盟商的财物。当加盟商认清产品,发现产品功效并没有公司介绍的那么“神奇”,发现被忽悠时,销售人员却

    2024-04-15
    38600
  • 最好用的平价美白精华 美白淡斑精华推荐

    在改善皮肤色调上,美白精华是不能缺席的。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美白精华,而且这多年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我整理出了五款价格亲民,效果很好的美白精华淡斑产品,款款都是实力派,效果不比大牌差!1、自然堂凝时小紫瓶精华液参考价格:115元这款精华

    2024-04-15
    249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