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韩擒虎怎么死的?
韩擒虎死为阎罗王 隋朝大将韩擒虎,原籍山东,后来随先人举族西迁到洛阳新安县居住。史称,韩擒虎身材高大魁梧,仪表堂堂,武艺高强,胆略过人,有英雄豪杰之相。且饱读兵书,智谋超群,颇有大将之风。《隋书·韩擒虎》所载的事迹颇有传奇色彩,而这些传说故事也一直在新安县韩氏后人中广为流传。
一、奇兵攻破建康 隋文帝杨坚决定平定江南,消灭南陈政权,平定天下。他任命韩擒虎为先锋,准备进攻陈朝。 开皇九年正月初一的清晨,两支隋军分东西两路乘着漫天大雾悄悄偷渡过江。身为先锋的韩擒虎率领西骆军500精兵从长江夜渡采石,活捉酒醉昏睡的守军,登上南岸,迅速向纵深发展。因为陈军主力都在东面与隋军主力激战,所以韩擒虎以500轻骑连下几座城池,兵锋直指陈朝都城建康。 陈朝老将任蛮奴久仰韩擒虎的威名,在阵前投降了韩擒虎,韩擒虎所部在任老将军的引导下进攻建康的朱雀门。任蛮奴在阵前向守军喊话:“本将军尚且投降,你们还抵抗什么”众守军放弃抵抗,四散逃走。韩擒虎率军兵不血刃进入建康城,直奔皇宫,俘虏了陈朝皇帝陈叔宝。这天是正月初八,距渡江攻陈刚刚八天。 后来,隋文帝在评功时认为韩擒虎是平陈战斗中的功臣之首,给以很多赏赐,并进位上柱国。但有人告发韩擒虎率军进入陈朝皇宫后,放纵士兵,奸污宫女,因此,隋文帝没有封爵位给他,算是处分。但韩擒虎五百轻骑下建康的神奇战绩使他更加威名远扬。 二、威严惊吓使者 隋文帝统一天下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派使者前来祝贺。但突厥的使者自恃实力强大,有些轻视隋朝的官员。 隋文帝得到报告后,就在接见突厥使者的时候,特别安排仪表威严、名声远扬的韩擒虎陪同接见。 据说,隋朝使者一上朝,就发现皇帝身边有个高大魁梧、仪表威严、目光锐利的大将。使者看了一眼韩擒虎,不由心惊胆颤,双脚有点站立不稳,赶忙仆地向皇帝行礼,皇帝问使者说:“你听说过江南陈朝天子陈叔宝吗”使者答:“听说过。”文帝就指着身边的韩擒虎说:“这就是以五百轻骑俘虏陈国天子的大将。”突厥使者已经看到韩擒虎那严厉威严的仪表,又听说他就是战功显赫、名震天下的大将军,更加惊恐害怕,连头也不敢抬。 从此以后,突厥上下再也不敢轻视隋朝。 三、死做阎罗王 韩擒虎死后做阎罗王,是见于正史《隋书·韩擒虎传》记载的。据载说:有一天,韩擒虎家邻居的一个老太太,突然发现韩府门前车驾仪仗很多,远远超过以往,好像是皇帝的车驾仪仗。老太太非常奇怪,就上前询问是不是皇上驾临韩府了。其中一个领班的官员迎住老太太说:“我奉命来迎王归位。”说完以后,那么多的车驾仪仗突然全不见了。 老太太正在惊骇之时,又见到有陌生人快速跑到韩府。只见那人走进韩府院中,大声叫道:“我想拜见大王。”韩府中的人感到莫名其妙,就问他说:“你要见什么王”那人回答说:“我要见阎罗王。”韩擒虎的子孙后代一听,非常恼火,就一拥上前将那人擒住,想痛打一番。这时,韩擒虎喝令住手,并将那人迎入内室叙语。 家人在室外听到那人对韩擒虎说:“小将是阴间的五道将军,奉天符之命来请大王为阴司之主。”又听到韩擒虎说:“生为上柱国,死为阎罗王,我已经很知足了。但我要请假三天,先处理好在人间的事情,再到阴司赴任。”自称为五道将军的人答应一声就不见了踪影。 第二天,韩擒虎召集全家人说明自己阳寿已尽,全家不必悲伤。随后上朝向隋文帝辞官。隋文帝得知韩擒虎阳寿已尽,很是痛惜,但想到他要到阴间作阎罗王又为他高兴。于是隋文帝传旨在大殿内为韩擒虎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满朝文武都前来参加。宴会一直进行了一天一夜。 第三天,宴会就要结束的时候,忽然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黑云来至殿前,要求见韩擒虎。他们自称:“我们来自天曹地府,来迎接大王前去上任。”于是韩擒虎就辞别皇帝同僚,返回家中告别老小,盛装就寝,一冥不视地死了。 满朝文武和韩家亲朋好友,没有人悲伤。因为他们知道韩擒虎阳寿虽尽,但他却是到阴间当更尊贵的阎罗王去了。 隋朝名将韩擒虎是阎罗王吗 他跟李靖是什么关当时有一个人呢已经生命垂危了,但是却突然起了床,来到了韩擒虎的家中,想要去见韩擒虎。他降到韩擒虎之后,立马跪拜,并说拜见大王,别人问他什么大王,他回答说自然是阎罗王。韩擒虎听了哈哈大笑,说死后能当阎罗王也是很好的事情。也是这件事情就流传了出去,后人甚至将其写成了话本。
韩擒虎是隋朝的开国之臣,而李靖是大唐的开国之臣,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两人之间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不浅。据说韩擒虎是李靖的舅舅,而且韩擒虎对这个外甥十分欣赏,甚至跟别人说,这世界上能跟他讨论兵法的人除了李靖没有别人了。 韩擒虎对李靖的期望很高,所以对李靖的要求也很严格。据说当年李靖练习骑术和箭术的时候,韩擒虎让李靖练三个月,之后将自己当成靶子让李靖用枪挑掉自己头上的铜钱。有了韩擒虎的压力,李靖进步神速,韩擒虎也十分欣慰。 河南的韩擒虎韩五爷庙在哪?此地与封丘县赵岗镇交界 属于河南省长垣县常村镇前孙东村 韩擒虎庙宇 当地人称五殿阎罗王 五爷庙希望你能看到这条信息 五爷庙大院里有一小学 青松翠柏已有几百年 近几年庙宇翻修 与小学分割开来 香火鼎盛
求“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翻译与解释韩擒虎都已经攻入皇宫大门,而张丽华仍然在楼头跳舞,这两句诗是讽刺陈后主的沉湎美色导致亡国
隋唐英雄韩擒虎怎么死的韩擒虎是隋朝赫赫有名的将领,为隋朝的建立和开疆扩土尽了很大的力。韩擒虎早年在北周做官,在攻打北齐和抵御陈军进犯中屡立军功,做到仪同三司、刺史。隋朝建国后,韩擒虎在讨伐陈国中俘虏了陈后主,平定了陈国,威名远扬。那么最后韩擒虎是怎么死的呢
韩擒虎是隋朝的军事家,本来叫韩擒豹,后来说是他十三岁的时候打过老虎就改名了,是河南东垣人,将门之后,父亲是北周的大将韩雄。韩擒虎从小就很勇敢,又好学,讨得周太祖的喜欢,就叫他跟皇室子弟一起玩。长大后的韩擒虎身材魁梧,性格豪爽,有勇有谋,很有做英雄的气质。 在北周时期,周武帝讨伐北齐,韩擒虎成功劝降了独孤永业,帮助北周攻占范阳,被封为上仪同三司,当上了永州刺史。陈国屡次进犯,韩擒虎多次击退陈军,提升了声望。 公元581年,韩擒虎被封为庐州总管,奉命讨伐陈国,震慑了陈军。七年后,隋文帝再次出兵陈国,韩擒虎率领先遣军在短短几天就攻下了采石、姑苏、新林,声名远播。南方的百姓仰慕他的威名,就来拜访他。陈军将领很害怕,纷纷投降。韩擒虎带人直接进入了朱雀门,擒获了陈后主。 突厥使臣来访,韩擒虎用眼神就威慑了他。后来隋文帝封他为行军总管,镇守金城,防御胡寇袭击。韩擒虎回京城后,享受到了很高的礼遇。 韩擒虎生前战功赫赫,在全国都很有声望,稳定了隋朝的疆土,隋文帝对他封赏有加。公元592年,征战多年的韩擒虎积劳成疾,最后病死了。民间有关于他死后的奇闻轶事,说他死后做了阎王。 相传韩擒虎快要死的时候,有一位邻居去看望他,看到他家门口站了排列整齐的侍卫,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们来干嘛,有人答道:“我是来迎接王的。”接着这些人就都消失了。还有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跑到韩擒虎家,说要拜见阎王,府上的人想打他,韩擒虎知道后阻止了下人,还说:“我活着的时候是上柱国,死了以后是阎王,已经很满足了。”这之后没多久他就死了。另外还有文献详细描述了韩擒虎怎么去做的阎王。 韩擒虎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骁勇善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北周和隋朝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为隋朝的统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为人大度,处事稳重,兢兢业业,不参与政治斗争,得以在晚年的时候终老,比其他几位功臣要幸运多了。 斐擒虎是哪个历史人物
原型人物是韩擒虎。
韩擒虎,是隋朝名将北周骠骑大将军、八州刺史韩雄的长子。韩擒虎出世之时,也正是韩雄意气风发之时,本着虎父无犬子的美好愿望,韩雄为大儿子起名擒豹,因在13岁是生擒了一头猛虎而改名擒虎。
扩展资料人物经历:
韩擒虎原为河南东垣人,后迁居到新安。他的父亲韩雄,以勇猛有气节而闻名,在北周做官,官拜大将军、洛阳、虞州等八州刺史。
韩擒虎年少时,粗犷豪迈,以有胆识和谋略而著称,体貌魁梧伟岸,有一副英雄豪杰的仪表。他喜欢读书,经书、史书、百家之言都略知大旨。
北周太祖宇文泰看见他后,认为他很独特,就让他与自己的诸子们一起游玩。后来,因为立了军功,授官职为都督,新安太守,慢慢地提升到仪同三司,世袭新义郡公。
北周武帝宇文邕攻打北齐时,北齐将领独孤永业镇守金墉城,韩擒虎说服他投降。进军平定范阳,他又被加授上仪同,授官职为永州刺史。
南陈军队逼进光州城,韩擒虎以行军总管之职打败了他们。又跟从宇文忻平定合州。杨坚作丞相后,他为合州刺史。
陈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互相声援,多次侵犯江北,先后侵入北周边界。韩擒虎多次挫败他们的锐气,使南陈士气大丧。
韩国姓氏来源于中国姓氏,但由于中国的文字不停地演变,所以有些姓氏在韩文中会有重复。
韩国的姓氏不到300个,但绝大部分人只采用少数几个。最常见的姓有:金、李、朴、安、张、赵、崔、陈、韩、姜、柳和尹。 韩国四大姓氏金、李、朴、崔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同姓间的婚姻至今仍被严格禁止。
在古代的半岛三国时期,高句丽国在公元一世纪时首先开始使用姓氏。百济、新罗也追随其后,分别在四世纪和六世纪开始使用姓氏。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韩国人的姓氏同中国人的姓氏很相像。韩国人的姓氏也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最常见的是金、李、朴、崔、郑、姜等姓,复姓有司空、诸葛、独孤、鲜于、皇甫、南宫等等。
据一九八五年韩国人口国情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现有的韩国人的姓氏共有二百七十五种。 ”从中看出,三韩人的主体新罗使用汉姓要比高句丽人晚五百年时间,而百济是高句丽的王族在三韩地区建立的殖民王朝,其使用汉姓与高句丽尚有三百年差距。
韩国常见姓金、李、朴、安、张、赵、崔、陈、韩、姜、柳和尹,在高句丽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而且除了金、朴算是韩国本土姓氏外,李、张、赵、崔、陈、柳等姓氏都是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中国的大姓和贵姓。
在韩国五大姓氏中,金姓106个本贯、朴姓70多个本贯、崔姓43个本贯,全为本土起源,并无从中国传入的相同姓氏。李姓109个本贯中,约30多个是由中国传入,郑姓35个本贯中,只有瑞山郑氏、琅琊郑氏两个本贯由中国传入。韩国与朝鲜的安、卞、边、蔡、曹、陈、池、丁、范、方、房、洪、康、吉、蒋、康、孔、廉、卢、明、南、潘、千、秦、秋、任、沈、慎、石、宋、魏、阎、阎、严、杨、殷、印、禹、朱、洪等姓氏据传完全来自汉唐直至明朝时期的中国,并无充分的考证;林、鲁、柳、车、罗、吕、南宫、芮、王、吴等姓氏则在族谱中相传始祖是商朝、周朝、战国、秦朝、汉朝时期进入朝鲜半岛的中国人。
韩国人本来没有姓氏,在古代的三国时期,高句丽国在西元一世纪时首先开始使用姓氏。百济、新罗也追随其後,分别在四世纪和六世纪开始使用姓氏。由於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韩国人的姓氏同中国人的姓氏很相像。韩国人的姓氏也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最常见的是金、李、朴、崔、郑、姜等姓,复姓有司空、诸葛、独孤、鲜於、皇甫、南宫等等。据一九八五年韩国人口国情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现有的韩国人的姓氏共有二百七十五种。
在韩国人的姓氏中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本”。人们在相互介绍时,不只说出姓什么,还要说出各自的“本”来。所谓“本”,即指该姓氏的始祖源出於何地,也就相当於中国人的籍贯。比如说姓金的,虽然都姓金,但各自的“本”不同。如,有广州金氏、安东金氏、义城金氏、庆州金氏等;姓李的有光山李氏、延安李氏、韩山李氏等。同一“本”的同姓人即为同一宗氏。
在韩国,到处都能看见××地××氏宗亲会的牌子。这种宗亲会组织负责管理本姓宗亲的事务。如祖坟、家庙、宗祠的修整;每年两次祭祀祖先的春祭秋飨;三十年一次的族谱修订工作及帮助宗亲解决各种问题等等。在韩国,有的姓氏只有一个“本”,有的姓氏有许多的“本”。“本”最多的当属金姓,共有二百八十二个“本”之多。李姓也有二百三十七个“本”。
其他如朴、崔、郑等姓的“本”也都超过一百个。韩国人的绝大多数都在朝鲜半岛境内,但有些姓的“本”却在中国。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和韩国就是紧邻,在多年的相互交往中有些中国人移居到朝鲜半岛并带去了他们自己的姓氏,逐渐融入了韩国,成为韩国的姓氏。
在韩国,每个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谱。族谱记录了本家族始祖的起源、本血统中各门派系的出处、各世代人的官职、本家族男子娶何地何氏女子为妻、本家族女子嫁与何地何氏男子为妻等有关资料,非常详细。韩国人非常重视族谱,每隔三十年就要修订一次,各个家庭都要妥善保存族谱,世代相传。哪怕是远走海外,也要世代相传,保留族谱,否则一旦回国认祖归宗时拿不出证据就麻烦了。
韩国文化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西元前35年。韩国战争后韩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朝鲜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韩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韩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过韩半岛传统文化仍保留有其独特的特征。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和目前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分布着扶余国、高句丽、沃沮、东濊和其它小国家或部落。西汉在这一地区建立了汉四郡。但由于受到当地人的反击,真番、临屯二郡很快瓦解,玄菟郡也被转移到辽东。与此同时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后,开始逐步统一其周边国家,并在西晋末年吞并了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朝鲜”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前200年成书的《尚书大传》中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的记载。《尚书大传》中的“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朝”读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云:“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史记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7]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部的东夷部落也陆续迁入朝鲜半岛。《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
“朝鲜”一词在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被用来称呼“古朝鲜”(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 从周朝至汉朝的中国史书,“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史称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此后“朝鲜”一词长期消失在中国典籍中。直到14世纪晚期明朝太祖朱元璋选中朝鲜为该国国号。目前韩国官方采用传说檀君古朝鲜为朝鲜历史开端。但也不否认孔子曾经提及的东方君子国箕子朝鲜。
668年,在唐朝的协助下,新罗在征服伽倻和百济之后灭亡了高句丽,从此朝鲜半岛进入统一新罗时代。随着北朝鲜主体史学和韩国媒体的大肆渲染,认为此段历史为南北国时代,即南部为统一新罗,北部为渤海国。
根据考古所得,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传说从公元前24世纪,朝鲜半岛北部形成了檀君古朝鲜(意为“宁静晨曦之国”)。
前三国时期,朝鲜半岛北部及中国东北分布着夫余、沃沮、濊貊、东濊等东北亚部落,朝鲜半岛南部为三韩部落。进入4世纪以后,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统一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灭亡汉四郡。在西南部,百济消灭了马韩54国。东南部的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
公元7世纪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了百济和高句丽。676年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大同江以北的高句丽故地被唐朝渤海国等继承。904年,新罗僧人金弓裔建立后高句丽。918年,后高句丽大将王建建立高丽国,此后定国号“高丽”(高丽时代阿拉伯商人将此名称传播到欧洲世界,英语或者欧洲语中“Korea”的语源就是“高丽”),并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
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改元建国,并由明太祖定国号为朝鲜,史称“朝鲜王朝”或李氏朝鲜、朝鲜。王朝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世宗大王时期,王朝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
朝鲜半岛华人指的是朝鲜与韩国分治前,移民至朝鲜半岛的华人。现今至少发展至第三及四代。在韩国,他们自称韩华(韩国华人),而韩国人通常称呼他们为华侨。
华侨有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韩国建交后,从中国大陆前往韩国就学、就业及居留的新移民(约20万人:16万为中国朝鲜族,4万为汉族)。朝鲜半岛华人于朝鲜半岛上,人口虽然为仅次于朝鲜族的第二大族群,惟重要性有趋于弱化的发展。现今在韩国约有23,000人,在朝鲜约有22,133人。约占半岛总人口7,000万的007%。在韩国居住的华人大部份聚居于仁川,其次的是釜山及首尔;而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华人,以平壤比较多。
与一般海外华人来自广东及福建不同,韩国华人中的汉族,95%以上来自山东,其中先祖籍贯以烟台、青岛及威海居多。
根据朝鲜半岛历史,韩国人的不少氏族的祖先皆源自中原。这些人主因战乱因素来到朝鲜半岛南部生活(辰韩人族源之一是中原人)。直到今日韩国户籍册所记录的本贯看到不少昔日中原人移居朝鲜半岛的痕迹,如:苏州贾氏。惟他们已经被朝鲜化,不再被视为华人。
清朝末年,为了逃避战乱,多数从山东半岛乘船越黄海,登陆仁川、釜山和当时的汉城。登陆后,多数经营农业、饮食业和建筑业。
1910年朝鲜半岛日治时代时,韩国华人中不乏企业家及富商。日本人一方面要利用华人资源,一方面又防止华人做大,当时有规定: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雇用华人不得超过总工人人数的1/3。
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前往韩国的中国移民仍然不少。尤其最近一次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潮出现在国共内战(1949)前后。例如,中华民国政府撤出中国大陆时,大量华人自中国东北或中国山东省进入韩国;少数来自中国沿海其他地区。
朝鲜华侨1922年高峰时达十万人。1931年,万宝山事件发生后,大量华侨回国,人口降至三、四万。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微升至五万人。60年代,华侨人数下降到二万人,70年代只剩下六、七千人。2002年,朝鲜华侨总数约2万2133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平壤;平安北道有300户;慈江道和咸镜北道有200户。
在韩国五大姓氏中,金姓106个本贯、朴姓70多个本贯、崔姓43个本贯,全为本土起源,并无从中国传入的相同姓氏。李姓109个本贯中,约30多个是由中国传入,郑姓35个本贯中,只有瑞山郑氏、琅琊郑氏两个本贯由中国传入。
韩国与朝鲜的安、卞、边、蔡、曹、陈、池、丁、范、方、房、洪、康、吉、蒋、康、孔、廉、卢、明、南、潘、千、秦、秋、任、沈、慎、石、宋、魏、阎、严、杨、殷、印、禹、朱、洪等姓氏据传完全来自汉唐直至明朝时期的中国,并无充分的考证;林、鲁、柳、车、罗、吕、南宫、芮、王、吴等姓氏则在族谱中相传始祖是商朝、周朝、战国、秦朝、汉朝时期进入朝鲜半岛的中国人。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韩国先祖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在残酷的战果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历史简介
晋国韩氏的第一位为韩万,本为晋君之后,姬姓,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公元前679年前后。韩万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武公夺得晋君之位后,将韩原(今陕西韩城)封给韩万作为采邑。
因而以韩为氏。韩万生韩赇伯,韩赇伯生韩简,韩简生韩舆,韩舆生韩厥,韩厥生韩起,韩起生韩须,韩须生韩不信,韩不信生韩庚。以上为春秋时历代韩氏家主。
战国时期的开始年代,公元前475年的韩氏家主为谁,由于史书记载的缺失,已不可考。公元前514年,韩宣子(韩起)去世,之后至公元前455年之前,韩氏家主有:韩贞子(韩须)、韩简子(韩不信)、韩庄子(韩庚)。
韩须在公元前541年之时已为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514年继其父为韩氏家主,在位时间当不长。韩庄子在位时间已不可考,以韩庄子之子韩康子为战国时期韩氏第一位家主。
1、秦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一带,都城咸阳。
2、齐国:今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一小部分。都城临淄。
3、楚国:今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都城郢,在今天荆州。
4、燕国:今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内蒙东部、辽宁、吉林南隅、朝鲜北部。都城蓟,今天的北京。
5、赵国:今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四个省区以及河南、山东两省的部分地区。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来迁到邯郸。
6、魏国: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都城安邑(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后来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7、韩国: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扩展资料: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我们知道韩国传统的首都汉城,现在叫首尔,离38线太近了,只有40公里。现在的武器,一般的导弹,甚至高射炮等都能打到。而且朝鲜隔三差五就说要毁灭首尔,让他变成焦土。而且经常有点神经质的要发射导弹吓唬韩国,韩国明着不怕,其实内心很害怕,因此,从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开始就在考虑这个事。最主要是为了离朝鲜远点,这是迁移到世宗市的主要原因。
韩国迁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首尔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压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面积仅占韩国12%的首尔都市圈却集中了25%的人口、50%的制造业和70%的GDP,一千多万人居住在这个大都市,也带来了世界各大都市圈都有的各种都市病,而且由于政治经济资源过多集中在首都,造成了韩国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首尔地理位置来看,距离三八线只有40公里,就是普通的大炮都能对首尔构成战略威胁,坦克一个小时就可以开到城下。而驻韩美军基地南迁后,韩国愈发缺乏安全感。
当然韩国政府迁都还有想削弱大门阀势力想法,我们都知道韩国是一个财阀掌控经济的国家,而这些财阀也主要集中在首尔,他们的资产自然也都在首尔周边,如果韩国真的迁都成功的话,韩国的大门阀不动产必然会贬值,财富会大幅度缩水。所以韩国迁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因为这些大门阀会极力反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