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品相:相好的老丝绸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而品相差的老丝绸则收藏价值较低。
2、年代:年代久远的老丝绸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而年代较近的老丝绸则收藏价值较低。
3、稀有程度:稀有程度高的老丝绸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而稀有程度低的老丝绸则收藏价值较低。
4、所以,老丝绸有收藏价值。
济宁这地作为孔孟之乡,深受儒家文化的浸*,百姓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中都有体现。
1988年,我刚到济宁上学时,有一次到门口的商店去买东西,听见一个年轻的售货员称一位老售货员“某老师”,当时感到很奇怪,怎么老师也到商店卖货了。后来,随着逐渐深入济宁这边的生活,才发现,人与人之间沟通时,这种称呼非常普遍。
“老师”的叫法有两种,一种是字正腔圆的叫法,就是老师,还有一种是“老丝(发sei音)”,两种叫法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
老师这种叫法的语境,一般是同一单位或相互认识的,没有什么职务可称呼的,年轻的一般都称年长的为张老师、李老师,语气中透露的是尊重与自谦,那种发音与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叫法并无二致,不了解这种风俗的,你会认为那年长的就是那年轻的授业解惑的老师。
“老丝”这种称呼一般应用在相互不熟悉的人打招呼的语境,主要存在于市井坊间。年老的、年少的,大都以“老丝”呼叫彼此,口气随意,方言味十足。特别是在济宁的车站、街头、市场等人多的地方,“老丝,老丝”的叫声真是不绝于耳。外地新到济宁的,听到这称呼,肯定先是一脸懵逼,不知道叫的什么,但从济宁人的口气中能感受到善意和热情。
咱不是学者,不能深究这种称呼的源起,但我觉得这与孔子的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关,体现了济宁“礼仪之邦”待人接物的古老遗风,是儒家文化对济宁社会生活影响的一个具体体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