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欲求战国韩国史及其未解之谜==加分==

==高分==欲求战国韩国史及其未解之谜==加分==,第1张

百度——网页——输入资治通鉴,回车,出现结果,打开以上网址,点击从上到下数第三个网站,就是资治通鉴的全部资料!卷一至卷六全部都是有关韩国的资料,卷七只有寥寥数字,打开浏览器,点编辑——查找——输入:韩——点下一个——全部高亮显示!这样,你就可以看到完整精彩的韩国历史了!

不是我故意刁难你,是该死的千度把所有非百度的网址全部屏蔽为广告,答案也就发布出来了

————————————————————————

资治通鉴卷第七

始皇帝下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二一九年)

初,韩人张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

《战国策》中说道: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屈子传》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韩国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结果,韩国却是第一个被秦所灭的。韩国的强弓劲弩为何人所造?

韩不似楚有欧冶子,又有宛的炼铁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么能组建一支强大的弓弩部队?

另外,韩国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怀疑,连年丧兵失地,这个又怎么能说是“强弓劲弩皆出于韩呢”?韩的强弓劲弩的表现在什么战役中?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746977htmlsi=1

————————————————————————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9htmlwtp=tt

————————————————————————

韩国名人:冯亭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他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

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者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其著作《申子》,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别人引用的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只有《群书治要》卷三六所引《大体篇》。

郑国灭国之时,申不害年岁约在20~30岁之间。作为一个亡国之贱臣,申不害可能杂学诸说。因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慎到的学术理论中都有“术”的成份。有人根据申不害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迹,认为他是由道入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把他的思想仅归为道法两家。

申不害相韩时,韩国已处弱势。韩昭侯即位不久,颇具雄心,任用贱臣申不害即为一例,申不害才华得有用武之地。

太多,贴不完,见谅

http://baikebaiducom/view/77856htmlwtp=tt

韩非子http://baikebaiducom/view/2770htm

————————————————————————

韩国历代君主列传

http://postbaiducom/fkz=20085069

————————————————————————

战国之韩国疑惑(高手请进)

《战国策》中说道: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屈子传》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韩国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结果,韩国却是第一个被秦所灭的。韩国的强弓劲弩为何人所造?

韩不似楚有欧冶子,又有宛的炼铁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么能组建一支强大的弓弩部队?

另外,韩国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怀疑,连年丧兵失地,这个又怎么能说是“强弓劲弩皆出于韩呢”?韩的强弓劲弩的表现在什么战役中?

————————————————————————

韩军战斗力不错,先在弱势的情况下反败为胜,灭掉郑国后大破楚军,夺其重镇宛(今河南南阳)宛,可是战国五大重镇之一,又是炼铁中心对韩国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又是战略咽喉要地,故有“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之说。郑、韩两国要生存,注重发展自己的兵器是理所当然的。韩国兵器很有名,有“天下强弓劲弩皆韩出”之美誉。郑韩故城上世纪70年代出土一批韩国青铜兵器,虽然在地下埋藏 2000多年,仍寒光闪闪,相当锋利,好象刚刚铸成一样。

第一个被秦所灭是因为他距秦近,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韩王又不能采纳韩非的正确建议。

墨阳,棠溪,宛的炼铁能力不用质疑韩国虽然地盘小,但地处今晋东南及豫中、豫西部,人口稠密

正由于南阳是冶铁富庶之地,就成为楚、秦、韩各国所争夺的对象。 战国后期,宛(南阳)被韩国占领。 宛冯(即南阳)和邓师(邓城)就成为韩国南北两个重要的手工业冶铁基地。 其著名的剑戟就有出于宛冯的。

棠溪是春秋战国著名冶铁铸剑圣地。《资治通鉴》载:“棠溪之金天下之利。”《战国策》曰:“韩之剑,出于棠溪”。《史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中国通史》载:“河南西平有冶炉城,有棠溪村,都是韩国著名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史记·苏秦传》记载:“天下宝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柏。”

若无强弓劲弩,韩国焉能久存?韩氏系承武子 望出颍川南阳

韩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诸侯之一的韩国。当时的位置,就是现在陕西的东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韩姓本来是姬姓。春秋时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晋国的后裔武子,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后来他的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为氏,就此姓了韩。当时他们的封地韩原,就是现在陕西省韩城县南边的地方。

韩武子的子孙,以后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时候,干脆“三家分晋”,与赵、魏二氏同时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这时的韩国建都在平阳,亦即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可见得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已经比过去扩张了许多。

后来,传到韩景侯的时候,把国都从平阳迁到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省禹县;再传到韩哀侯,又迁都于新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县。由此可见,韩姓的繁衍,是从最初的陕西,然后扩展到山西、河南,最后才公布于全国各地的。

战国时代曾经显赫一时的韩国,后来被秦始皇所灭,其宗室继续以韩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颍川。到了西汉末年,韩骞为了躲避王莽之乱,举族移居南阳,并且日益繁荣茁壮成为当地的望族。因此,以后的韩姓,以河南颍川和南阳两地为最多,其他地方姓韩的人,也大多是从这两地方分支出去的。

韩姓,自始就是一个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创始祖韩非,他所著的《韩非子》五十余篇,迄今仍为治法者的必攻经典。

————————————————————————

韩国或韩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厘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而且土地都位于山地,经济很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韩国军队又特别懦弱,每战必败,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

实际上吴王何闾曾问过孙子类似的一个问题,但是当时并不说韩和秦,那时还是在五霸时期,吴王所问的是以今天晋国的形势,智氏,韩、魏,赵氏你说哪家先被灭,而后又谁归哪一家呢?孙子的回答是,智氏为先,韩魏其次,赵无失其法,晋可归赵也。他的分析是这几家的陇亩制度,和取税的制度。结果没想到智氏一出赵氏孤儿,三家分晋,不过这并没有改变韩国的被灭的一些根本原因。

韩国的地理位置实际上非常的不利,他的周边都与诸侯国接壤,是一个处在极端不利的地理环境,韩国的贸易是相当发达的,这也与其交通的便利有关,而就因为此,所以其防守外国入侵的能力也相当薄弱。随着战国时期不断的合纵连横。韩国的立场不是归了强秦便是从了强楚,实在是一个不知该如何自处的国家。位置是在秦国的出关之口上,而国内又人才外流。这就更加的麻烦了。哎,他不被先灭谁被啊。

————————————————————————

你们都误解"强弓劲弩皆出于韩"的真正意思了,表面上看是说韩国善造利器其实质是说韩国有非常有利的地势,易守难攻因为地势的原因韩国在防守战时常使用弓箭,所以现在的人们误认为韩国的弓箭十分厉害

还有在当时齐楚赵三国实力较强,所以要入主中原只能选择韩或魏了若避开韩去取魏的话齐会认为这是有目的的侵略所以一定会出兵,如果赵协同韩再插近来断了秦的后路,楚又左右不定谁敢担保那家伙不会偷袭秦军那么秦军只好在魏地四面受敌了

先打韩国就不同了:1避免孤军深入 2少了楚和齐国的牵制 3赵国不会独自与秦叫板 4打下韩后可以威慑四方 韩国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5打下韩后威慑到楚就让楚的立场明确了

韩国历代君主列传

韩起又称韩宣子,是韩厥之子,宣字徙居州。

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於韩、魏、赵矣。”

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贞子代立。

贞子:贞子卒,子简子代;韩简子:简子卒,其子韩庄子代;韩庄子:韩庄子卒,其子韩康子。

注:由于史记多无简子、庄子,而云贞子生康子。所以小生只有简要的说,请见谅。

韩康子:韩庄子的儿子。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余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智氏最强,智伯瑶专擅晋国国政。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据后,于前455年(周贞定王十四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城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瓜分晋国余土,废晋静公,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

韩武子:韩康子的儿子。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

韩景侯(—前400) 战国时韩国国君。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公元前408—前400年在位。韩景侯元年(前408),攻郑,取雍丘(今河南杞县)。次年,为郑败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与赵、魏合兵攻齐入齐长城,,三晋声威大震。六年,被周天子正式册命为诸侯。

韩列侯:韩景侯的儿子。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九年,秦伐我宜阳,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

韩文侯:韩列侯之子。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七年,伐齐,至桑丘。郑反晋。九年,伐齐,至灵丘。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韩哀侯:韩文侯之子。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三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是韩既徙都,因改号曰郑,故战国策谓韩惠王曰郑惠王,犹魏徙大梁称梁王然也。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廆,兼及哀侯。

韩懿侯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九年,魏败我浍。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韩昭侯(-前333) 战国时代韩国国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使韩

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越权与失职

有一次,韩昭侯因饮酒过量,不知不觉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担心君王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

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候身上。几个时辰过去了,韩昭侯终于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谁还给他盖了一件衣服,他觉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扬一下给他盖衣服的人。于是他问身边的侍从说:“是谁替我盖的衣服?” 侍从回答说:“是典冠。”

韩昭侯一听,脸立即沉了下来。他把典冠找来,问道:“是你给我盖的衣服吗?”典冠说:“是的。”韩昭侯又问:“衣服是从哪儿拿来的?”典冠回答说:“从典衣那里取来的。”韩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来,问道:“衣服是你给他的吗?”典衣回答说:“是的。”韩昭侯严厉地批评典衣和典冠道:“你们两人今天都犯了大错,知道吗?”典冠、典衣两个人面面相觑,还没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韩昭侯指着他们说:“典冠你不是寡人身边的侍从,你为何擅自离开岗位来干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为掌管衣物的官员,怎么能随便利用职权将衣服给别人呢?你这种行为是明显的失职。今天,你们一个越权,一个失职,如果大家都像你们这样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朝廷不是乱了套吗?因此,必须重罚你们,让你们接受教训,也好让大家都引以为戒。”

于是韩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职。韩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过分,但他严明职责、严格执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韩宣惠王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八年,魏败我将韩举。十一年,君号为王。与赵会区鼠。十四,秦伐败我鄢,斩首八万。十六年,秦败我修鱼。虏得韩将宧、申差於浊泽。韩氏急,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於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於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谷国虽小,已悉发之矣。原大国遂肆志於秦,不谷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於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於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於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

韩襄王

韩襄王,宣惠王的儿子。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阳。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秦武王卒。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婴朝秦而归。十一年,秦伐我,取穰。与秦伐楚,败楚将唐眛。十二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虱质于楚。苏代谓韩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今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韩咎从其计。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于,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柰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厘王。

韩厘(xi,一声)王

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五年,秦拔我宛。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齐败,愍王出亡。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闲。二十一年,使暴倿救魏,为秦所败,倿走开封。 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于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 是岁,厘王卒,子桓惠王立。

韩桓惠王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十年,秦击我于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韩王安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太史公司马迁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鷪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

————————————————————————

灭韩之战

如果说秦、赵之战打的惊天动地的话,这秦、韩之战可就属微风细雨了。本来我们大秦的战略是“先取韩以恐他国”,即以韩国为主攻方向,控制中央战略地带,切断六国之间的策应,再两翼。可战争却先是从赵国打起的,固然有在“一”中,可不是“一中”全会啊,所写的机不可失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出于秦国的战略需要。

此韩国可不是处在38线以南三面环海的半岛上,而是恰恰位於“L”的拐角上,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北去赵国,东往魏、齐,南下楚国的通衢大道均从从地伸往他处,类似今日的北京了。那一横的黄河就穿韩而过奔流到海,其战略的重要性吗,会下象棋吧,臭棋篓子没关系,楚河汉界总是知道的吧,就是这个地方了。秦占领韩国,就可以水陆并进,运粮调兵,来去自由。写来说去,您也发现有了矛盾了。秦吃多撑着了,不先灭韩去击赵。

嘿嘿,出了差头,还得自己圆。一吗,就是要吃着一个、夹着一个,当然眼里还要看着一个,谁说的?类似:吊着平津,打淮海,要不然渡江战役会有些麻烦,今天要是划江而治的话,那就、、、。二则击弱强救,在生死关头,谁能保证赵国不发兵?五年前,公元前241年,也是赵国挑头玩了最后一把“合纵”。三是打草惊蛇要不得,谁能把自己的意图掩盖到最后,大概他就是笑的最舒心的那位了。这第四条理由,会写在下面的。

我们韩国虽然也曾经地跨山西、河南两省,“带甲数十万”。并於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的时候威风过一回,灭了郑国并把国都搬到河南的新郑。但在战国七雄中,我们是最弱的了,而且四面强敌。秦、魏、赵、楚都是爷爷。所以您翻《史记-韩世家》最常见的字句就是“秦拔我”、“楚伐我”、“魏败我”、“赵攻我”啦。我们韩国只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干活。到今天就剩下新郑周围方圆约两百公里的地方了,跟秦相比,“不过其一小郡”。故我们韩国的是此“ 熊”,非彼六国的那“雄”。

要说这韩国确实不争气。从三家分晋直到韩国灭亡,将近二百年间,韩国就没有雄起过一把,您可别拿世界杯里进过四强,创造了亚洲记录来驳我,哈哈。故司马老人家怎么也是看不上韩国。当然个别的属於例外,比如申不害为相时,“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司马老人家还是很公正的。众人皆知的人物,应该算是韩非了吧,这可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李斯大人的阴暗那半啦。不过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还是那--留侯张良!只是此时正年轻,是属於嘴上没毛、飞鹰走犬、对亮丽淑女更有心得的浪荡公子,与国事无补啊。

由於韩国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当导火索的事情没少干。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公元前262年韩割让上党郡先允秦、后给赵,一女聘两家,引爆龙虎相搏的长平大战,此战对在下的意义:是否要换标题;对我们韩国则是“韩王入朝” ,降级喽。

我们始皇帝选择的灭韩时间是公元前231、230这两年。即在秦、赵会战接二连三吃败仗的第二年、第三年的整修期。一是要恢复士气,但不能象山姆大叔那么傻,韩战没赢,拿越战找面子,结果却脱了层皮,不过现在学乖了,专挑软柿子吃。我们始皇帝奸着呢,开始就拿面瓜祭旗,一举两得,二写过了。三吗,此时的赵国连战之下,已经被打残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其它各国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主义,采用的是鸵鸟政策,太好啦。

说来也巧,公元前231年九月韩国的南阳假守腾请降,南阳这块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到手了。我们始皇帝自然封官许愿了,次年就命令“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置为颍川郡”。看见“韩奸”的好处了,学着点吧,治理国家用不上,经商同样啊。您瞧,兀术就学的不到家,结果有黄天荡之败。大清可就长一智了,靠三个汉奸蕃王,袖手旁观,唾而得了天下。日本的才智可就毛病大去了,所以只能品尝下原子弹的味道了。

太使公曰:韩国所以能“终为诸侯十余世”,是由於韩厥子使赵氏香火不灭,积下了“阴德”,去看一下“赵氏孤儿”吧,故“宜乎哉”。总之,公元前 230年,我们大秦灭了韩国。方式是:集中优势兵力,以韩灭韩,搞突然袭击,打歼灭战。占领了“天下之枢”的战略要地,从此来去自由了。我们大秦从此撕下了假惺惺的面具,露出灭六国一统华夏的雄心了,韩国成了我们的第一个牺牲品。用这个黑幽默结尾吧:起初,他们抓***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 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孟德斯鸠曾说过:“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国家不也是一样吗,一个“众”字而已。

考古学证明,至少在六千年前,朝鲜族的起源地朝鲜半岛南部已经有现代人类活动,这些人应该是最早的朝鲜族直系祖先。这些人从事渔猎活动,和中国东北的土著类似,鉴于当时朝鲜半岛就已经孤悬海外,唯有同北方有陆地接壤,这些以小部落聚居的人在文化上无疑同中国东北土著属于同一谱系(但是决不能说属于同一民族,因为当时还没有当代意义上的民族)。很多证据表明,中国东北的肃慎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说通古斯语的,通古斯语是肃慎被同化的结果。无疑,当代肃慎人的后裔满语支各族和通古斯语高度相似,他们的早期语言的痕迹已经难觅踪迹。在肃慎人通古斯话的同时,朝鲜族的祖先,半岛南部的众多小部落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但是,由于受到中国内地移民、文化的影响,他们先是受到汉族先民、然后是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使得朝鲜语在语法上充满通古斯特点,但是在词汇上却弥漫着汉语词汇。关于半岛南部的这些小部落在遥远的古代曾经同肃慎人属于同一谱系的观点,在韩国也有学者提出。他还进一步指出,朝鲜族的檀君神话正是这个族群原始文化的遗迹。事实上,在中国的鄂温克族神话中,也有关于熊的内容。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现在偏处亚洲东北角的古亚细亚族群正是以熊的文化为其显著特点。由此可见,中国东北,包括朝鲜半岛南部,在遥远的古代和西伯利亚一样曾经是古亚细亚人的活动范围,而今天的民族状况只能是历史上民族融合、文化交往的结果。大约在周代初年,辽河以东、松花江以西出现了新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它无疑是从外部传入的。辽河以西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周初,商朝不少遗民北迁,紧接着是姬姓燕国的出现,引起了辽西地区族群的大动荡,一部分人群度过辽河带来了农业文化,他们的语言应该是通古斯语,他们和当地肃慎人融合,产生了文献上的辽东地区的秽和貊。比如,沃沮人无疑是貊的近亲族群,但是他们的后代鄂温克人的文化至今仍然有古亚细亚文化的特征,因此沃沮人无疑是通古斯化肃慎人,因此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北沃沮和肃慎人(当时叫挹娄)人的杂居,沃沮人生活在较为平敞的地方,既从事渔猎,也从是农业,挹娄生活在只是和渔猎的河流上游,包括今天的长白山,经济水平较高的沃沮经常遭到挹娄的劫掠在半岛南部,情况有所不同。内地文明古代盛行太阳崇拜,太阳升起在东方,因此,东方之地在古代倍受内地人的重视,他们将神秘的东方之地成为旸谷,汤谷,朝鲜,辰,本意都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日本正式定国号,本意也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是一个完全汉化的名字。旸谷,汤谷,朝鲜,辰在古代都是泛指东方,并没有特定的界限,包括今天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辽河一带及其东方,都可以叫做旸谷,汤谷,朝鲜,辰。大约在三千五百年前,山东半岛的居民横渡黄海,来到了今天的韩国忠清道、京畿道一带,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文化,但是他们的人数极少,只是在当地形成了一些原始的农业定居点。商末,纣王征讨今天的山东一带,周初,周公再次征讨这一地区,这引起了更大的移民潮,他们从山东半岛来到了忠清道、京畿道,他们带来了成熟的农业文化,按照自己东方为辰的地理文化观念,将新的地方叫做辰,很显然,当地的土著尽管在人数上依然占多数,或者至少不占少数,但仍然被同化了,成为辰人。到了汉初,这些人的后裔遣使汉朝皇帝,成为皇帝的臣民。大约与此同时,商王族的箕子带着属民五千人来到了辽西,随即被周武王册封为朝鲜侯。从箕子的爵位来看,武王的本意无疑是利用箕子的能力和威望,建立周室在朝鲜——太阳升起的地方的统治。但是,武王死后,广泛的反抗周室的叛乱席卷东方。一个合理的推测是,讲究礼法的箕子拒绝了叛乱,但是为各叛乱势力所逼,为求自保,只好继续东迁,到达了今天的大同江一带。箕子选择这样的迁徙路线由两个可以解释的原因,一个是当时的东方以无周室的其他同盟者,箕子除了向东远迁,只有穿越各叛乱地区,迁入周室本土;第二个原因是,箕子为朝鲜侯,乃是周室在日出之处的支柱,临阵脱逃,不符合箕子的思想。因此,箕子为自保,又为了替周室镇守日出之处,必然选择直接向日出之处的深处迁徙,最终来到了今天的大同江一带,教化当地土著,形成周室最东边的封国——朝鲜侯国。大同江流域也因为周室的朝鲜侯国得名朝鲜,殷商移民同化当地土著形成说原汉语的朝鲜人。正因为这些朝鲜人说的是原汉语,当朝鲜灭国设郡后,这些朝鲜人迅速的融入了汉族(汉代语言学者把朝鲜方言和燕方言归为一类)。随箕子迁来大同江的有五千人,而他们是殷商王族,文化上非迁入半岛南部的山东半岛边民可比,加上大同江流域比半岛南不小得多,当地人口密度也应该不如南部,商人才能同化当地人。而半岛南部的移民,一方面由于过海艰难,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是边民,文化不发达,必然和当地人双向同化,使新文化成为两者的混合体。 大约在公元前八百年前后,周宣王为了重振周室的威望,一方面屡屡出征王畿北方的犬戎,一方面再次分封诸侯,在今天的河南南阳一带分封姜姓的申侯国以备楚,在今天的河北固安分封姬姓的韩侯国(在王畿内的今陕西韩城一带也有韩国,分封河北的韩侯应该就是这支韩人的一部分),以备秽貊(这些秽、貊应该是那些没有迁入辽东而留在当地的),和燕国一起镇守周室东北方。宣王以后,周室迅速衰落,外有“夷狄”入侵,内有诸侯争霸。一时间,众多边陲小封国或亡或徙。河北韩国立国后百多年,东北方最强大的诸侯燕国也面临灭国的威胁,被迫向齐国求援。此前,齐国屡屡征讨狄人,迁徙了邢国,救了卫国,这一次齐国再次出征燕国,击退了山戎的进攻,接着又深入山戎腹地,重创了山戎人。但是,在齐国的救援行动中,已经不见另一个大国韩国的身影,这个被宣王赐予秽人、貊人统治权的侯国,在中国文献中神秘消失了。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宣王时代,韩国和燕国并肩作战,很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征服了大量的秽人、貊人,但是随着天下形势的变化,韩国无力作战,公元前八世纪后期或者公元前七世纪前期,韩人被迫迁徙。当时的河北、山东一带,山戎肆虐,甚至连齐国这样的大国也受到了进攻。而韩国的西面、南面都出现了狄人的身影,韩国为求生存,唯有顺永定河而下,渡海迁入朝鲜半岛南部,征服了当地的辰人,建立新的国家——韩。以新迁入的移民为主体,结合留居当地的辰人,形成了西部的马韩人,这些移民中包含不少被姬姓韩人征服的秽人、貊人,这是半岛南部通古斯化的开始。对于东部的辰人部落,韩人与之结成联盟,但是向当地部落派遣了统治者——各部落的首领,这些首领虽然是韩人移民,但是身份却是辰人部落的头领,这些拥有韩人头领的辰人部落就是辰韩。辰韩各部以马韩为主,但是和马韩人并不能说是同族,他们只是同属于马韩人主导的同盟内,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这种联盟关系一直保存到三世纪推测历史上必有辰人、韩人迁入半岛南部,依据的是语言上的考察。辰、韩都是单音节词汇,当地语言中绝没有这种词汇,从三国志的记载看,部落名称没有一个是单音节的,因此,这些族称只能是移民本身的原有称谓或者他们对迁入地的原有称呼。辰人的迁入可以从韩国水稻种植的起源得到证实,韩人既然必定是外迁的,而以单音节作为族称只能是中原的古族,因此,最合理的结论就是,迁入的半岛南部的韩人就是河北神秘消失的韩侯国人。东周时代,内地诸侯争霸、列国兼并,战火不断,战争迫使内地移民不断扩散。其中,一些来自长江下游的移民不断渡东海来到了半岛南部,自称倭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直接从中国到了日本九州。这些南来的倭人接受了韩人的统治,被安置在南部沿海,寻辰韩例,在其中置马韩头人统治,其部落甚至和辰人部落交错,这也反正了韩人的统治,这种交错不引起纠纷,只能是韩人统治和协调的结果。这些倭人肯定不是一次到来的,而是陆陆续续到来的,他们有些后来又迁往日本,他们自称倭,应该是“吴”的变音,这和他们的来源地是一致的。这些被纳入韩人统治秩序的倭人部落被称为弁韩,“弁”,本意是羽帽,古人带着它跳舞,祭祀太阳神。黄河流域早在商代以后,祭祀太阳神就不再戴羽帽,而是焚烟,即以火祭,而长江流域和长城及其以北的很多地区还保留了原有的习俗。辰人、韩人都不是通过跳舞祭祀太阳神的,因此对南来的倭人通过带着羽帽祭祀太阳神的现象必定印象深刻,所以马韩人称新来者为弁人,因其同是马韩联盟的一部分,又称弁韩人。弁韩人显然也不是和马韩、辰韩人是同一族,他们联系的纽带就是马韩人主导的政治联盟。同一个时代,在中国东北,松花江以西,已经没有讲古亚细亚语的肃慎系族,图们江流域也已经是通古斯化的沃沮人的地盘,只是在长白山的深山中,肃慎人仍然顽强的保持着原有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但是,长远来看,肃慎人的通古斯化已经不可避免了。长白山以南,今天的咸镜南道一带,是南沃沮人,江原道一带是东秽人。战国中期,北方胡人南下,占据了原本被通古斯人占据的辽西一带。三世纪前期,燕国打破胡人,胡人退却。随即朝鲜侯起兵称王,与燕争夺辽东,朝鲜占败,燕取得辽东地区,在辽河以东,大同江西北、清川江、长白山一线以北、以西包括今吉林南部的通化地区设立辽东郡,并以朝鲜为附庸。秦统一六国后,朝鲜又成为秦的属国,来自遥远西方的秦人被征发到辽东清川江以南戍边。秦朝末年,中原大乱,戍卒逃入朝鲜,一部又南逃入辰国,马韩联盟将这些逃难的秦人纳入辰韩各部落,这些人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促进了辰韩各部的进步,其首领也必然在辰韩部落中享有较高地位,辰韩各部因此别称秦韩。这些经历在三国志中留下了记载。汉朝统一天下后,卢绾封燕王,朝鲜属燕。卢绾后谋反,为汉所灭,部将燕人卫满渡过清川江,不久取得朝鲜统治权,建立卫氏朝鲜国,仍旧对汉称藩,属辽东郡管辖。箕氏末代王准,南逃入韩地,自称韩王,一世而亡,其人最终融入马韩汉初,匈奴统一长城以北的大漠南北,西域、东北皆仰其鼻息。武帝以后,汉匈爆发连绵的战争,双方激烈争夺周围小国。汉初的百年间,卫氏朝鲜外托汉臣之名,征伐近邻,临屯(即东秽)、真番(汉末带方地)、玄菟(即沃沮的变音,该部为南沃沮)皆成为其属部。时半岛南部辰国欲朝献汉廷,道路为其所堵,武帝遂出兵朝鲜,灭其国,设四郡,二十多年后,四郡并为一郡即大乐浪郡。此后四百年,辰国同帝廷的联系畅通,属乐浪(三世纪后被带方)管辖。随着战争的延续,不断有匈奴部落及其同盟者南下汉朝,汉朝接受、册封他们,以其为边境军事力量。汉初百余年间,东北扶余国不断有人逃入汉辽东郡,逐渐形成了卒本扶余部,该部为辽东属部。西汉元凤年间,析辽东郡塞外之地为第二玄菟郡,卒本部改属玄菟。公元前73年,扶余王子朱蒙南下玄菟附汉,成为卒本部大人,朱蒙随汉军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后因病早逝。公元前55年,其子即位,卒本扶余分裂,一部逃离玄菟,南下进入汉江流域一代,立百济部,该部看来被马韩人纳入联盟,到三世纪时已是马韩诸部之一。朱蒙子随汉军作战,后战死,其子无恤即位,助汉军大破扶余,迫其归附汉廷,因功于公元前37年被汉册封为高句丽王(高句丽为玄菟郡辖县,郡治所在地)。这就是中国东北立国最久的少数民族政权的起源。西汉末年,王莽贵中华、贱夷狄,政治上对边疆民族进行贬损、欺压,结果边疆皆反。边疆乱起,又使内地民众负担加重,终至绿林、赤眉揭竿而起。高句丽王驺被王莽诱杀后,高句丽起兵反叛,尽占汉玄菟郡地以及乐浪郡沃沮县,势力大张。此后,高句丽对帝廷叛服不常,直至为唐所灭三韩人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文明不断进步。四世纪,中原大乱,马韩联盟解体,扶余出生的百济部立国称王,尽占马韩旧土,随即兵锋北指,和高句丽争夺乐浪、带方。马韩联盟历时千年,被征服者以及其间迁入的移民悉由马韩人统治,必然形成强烈的正统观念。百济吞并马韩,必然使得其余三韩各部的马韩裔贵族团结起来,这又促进了新罗国的形成。弁韩各部在文化上、血缘上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乘机设立任那府,将弁韩各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半岛南部由此陷入三百年的战乱之中。三韩分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三韩是三个民族众多部落的政治联盟,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千年之久,原因就在于它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和帝国治下的和平。随着帝国的分裂,扶余百济部的崛起,弁韩近亲族倭人的统一,三韩陷入分裂、战乱的局面是必然的。马韩后裔的新罗统治阶层必然继承了马韩贵族传统的政治观念,即三韩之地——半岛南部是马韩人的地方,这就促使新罗国不断扩张,直到统一三韩之地。新罗国盛产铁,农业发达,但起初势力一直很弱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过于发达的贵族政治(这种政治很可能起源于周人的贵族政治),诸部分裂,难以集中力量,以至国家机构比较简单。在激烈的战争中,六世纪初,新罗国加强国家建设,削弱贵族力量,同时遣使中原,同帝廷建立直接的政治联系。六世纪中期,新罗国偷袭百济、高句丽得手,占高句丽日本海沿岸十郡之地,又取百济东北汉江流域一带,再并日本势力范围内的弁韩之地,领土日扩,势力大张,同时也使得自己陷入与百济、高句丽、日本三面作战的危险境地。面对此危局,新罗加强同帝廷的联系,借助帝廷的力量与敌周旋。七世纪,鉴于新罗的多次请求,帝廷派水陆大军不断征讨高句丽、百济,终将二者灭国。百济亡国后,按照新罗贵族的政治要求,扶余氏占据的马韩地自然应该归属马韩后裔的新罗,新罗随即和帝廷在百济问题上发生冲突。适逢高句丽人发动叛乱,西北唐播因吐谷浑问题爆发战争,新罗倾国将百济残余势力灭亡,对百济权贵实行残酷镇压政策,并强迫百济人去除来源于扶余的各种文化。唐军平定高句丽叛乱后,随即兵锋南指,对新罗兴师问罪。新罗王在吞并百济后,遣使请罪,唐朝承认新罗统一三韩的既成事实,恢复新罗王的册封。唐军平定高句丽前后,绝大多数高句丽人被迁入中原,高句丽末代王都——今平壤一代,由于迁徙、战乱,沦为一片废墟。在叛乱中,一两万人的高句丽人投奔新罗,企图复国,新罗统一三韩后,这些人迅即被镇压,余人被迁往新罗腹地,后被强迫同化。七世纪末,高句丽灭亡后被迁徙到辽西的粟末靺鞨人逃归故地松花江流域,建立靺鞨国。八世纪,唐玄宗封靺鞨王为渤海郡王,靺鞨遂自号渤海,势力日强。不久,为了平衡东北边疆的渤海政治势力,保持边疆稳定,玄宗将大同江以南的唐朝空地赐予新罗,新罗上表谢恩,随即组织移民,戍守新边(在此之前,大同江以南的土地一直属于唐朝,而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已被新罗侵占。查三国史记,关于这片土地记载全部都在玄宗赐土之后)。但新罗人不愿离开故土,终新罗一朝,大同江以南的唐朝赐予的土地上除了强徙来的戍兵,鲜有新罗移民的踪迹

总距离:43693公里从起点向西,沿傅佥路行驶110米,然后右转进入北京东路。2沿北京东路行驶60米,左转。行驶90米,左转进入北京东路。4沿北京东路行驶330米,过(珍珠桥),直行进入兰家庄。5沿兰家庄行驶180米,在(珍珠桥)左转。6继续沿兰家庄行驶150米,右转进入北京东路。7沿北京东路行驶790米,直行进入龙蟠路。8沿龙蟠路行驶430米,左转。9继续沿龙蟠路行驶970米,然后左转。10沿龙蟠路继续走920米,往玄武大道/环路/二桥/仙林方向,直行。1行驶60米,过右边的(大众金卡大厦)约160米,然后往玄武大道/环路/长江二桥方向,右转进入龙蟠路。12沿龙蟠路行驶360米,在(莘庄立交桥)朝玄武大道/环路方向行驶,从环岛第一出口进入玄武大道。13沿玄武大道行驶930米,往仙林/二桥/栖霞大道/宁杞路方向,靠左行驶。14继续沿玄武大道行驶14公里,往仙林/二桥/环路/环陵路方向,靠左行驶。15继续沿玄武大道行驶920米,往仙林/二桥/环路/环陵路方向,靠左行驶。16继续沿宣武大道行驶18公里,向耀华门方向行驶,靠左行驶。17继续沿玄武大道行驶13公里,往仙林/仙荫北路/二桥方向,直行进入宁镇公路。18沿宁镇公路行驶360米,在(东洋房立交桥)处朝G36/二桥/蚌埠/南靖开发区方向行驶,右转进入罗宁高速公路。19沿罗宁高速行驶198公里,在(新华东路分离立交)转蚌埠/合肥/淮安/宿迁,右转(部分路段收费)。20继续沿罗宁高速行驶13公里,靠左行驶(全路段收费)21继续沿罗宁高速行驶31km,到三号桥/合阜/淮安/连云港at(官塘河中桥),右转进入六合南枢纽(全路段收费)。22沿六合南枢纽行驶350米,在(六合南枢纽)右转往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方向,进入南京绕城高速(全路段收费)。23沿南绕城高速行驶165公里,往朱桢/淮安/G25方向,左转进入沈畅高速(全路段收费)。24沿沈畅高速行驶278公里,靠左行驶(全路段收费)25继续沿沈畅高速行驶222公里,往沭阳/淮安/连云港/G25方向,靠左行驶(全路段收费)26继续沿沈畅高速行驶97公里,往马坝/淮安/G25方向,靠左行驶(全路段收费)27继续沿沈畅高速行驶27公里,靠左行驶(全路段收费)28继续沿沈畅高速行驶657公里,往连云港/徐州/盐城/G25方向,靠右行驶(全路段收费)29继续沿沈畅高速行驶380米,往连云港/宿迁/徐州/北京方向,左转进入淮徐高速(全路段收费)。30沿淮徐高速行驶134公里,在(淮连三干渠桥)处转淮安机场/连云港/G25,左转进入沈畅高速(全路段收费)。31沿沈畅高速行驶103公里,在(淮安北大桥)靠左行驶(全路段收费)。32继续沿沈畅高速行驶129公里,在(王兴枢纽)往机场/连云港/G25方向,靠左行驶(全路段收费)。3继续沿沈畅高速行驶853公里,往青岛/南通/G15方向,右转进入灌云北枢纽(全路段收费)。34沿灌云北枢纽行驶14公里,在(灌云北枢纽)左转往青岛/东海方向,进入沈海高速(全路段收费)。35沿沈海高速行驶127公里,转连云港(西)/青岛/G15at(金平枢纽),靠左行驶(全路段收费)。36继续沿沈海高速行驶286公里,往赣榆/青岛/G15方向,靠左行驶(全路段收费)37继续沿沈海高速行驶776公里,在(富团河大桥)往青岛/烟台方向,靠左行驶(全路段收费)。38继续沿沈海高速行驶20公里,在(日照南立交)向日照市区方向右转,进入日兰高速(全路段收费)。39沿日兰高速行驶640米,过(日照立交)约1860米,直行进入迎宾路(全路段收费)。40沿迎宾路行驶78公里,右侧过(大孙家村)约300米,直行进入海曲东路。41沿曲东路行驶420米,左转进入北京北路。4沿北京北路行驶860米,然后右转。43行驶3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4360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5
下一篇2024-02-25

随机推荐

  • 伊思蜗牛BB霜怎么样

    伊思蜗牛BB霜分为晶钻BB霜和红参BB霜两种,两者的功效有些许差别。还不了解伊思蜗牛BB霜怎么样的朋友,快来跟着好物君看看吧。伊思蜗牛BB霜怎么样伊思蜗牛BB霜的晶钻款具有滋润保湿、提亮透白、遮瑕嫩肤以及防晒修颜的功效。伊思蜗牛BB霜的红参

    2024-04-15
    45400
  • 男性护肤品排行

    男性护肤品排行榜上的品牌有Dreamtimes男士、朗仕、高夫、妮维雅Nivea、科颜氏、碧欧泉等。一、Dreamtimes男士在男护界又简称DT。1987年,世界一线化妆品品牌核心研发工程师成立Dreamtimes国际化妆品研发中心,为世

    2024-04-15
    47900
  • 好用的身体防晒霜推荐 这些防晒tips你一定要知道

    防晒霜不仅可以防止晒黑还可以防止晒老,光老化是很常见的,紫外线对肌肤有很多伤害,平时出门一定要涂抹防晒霜,除了面部防晒,身体防晒也很重要。好用的身体防晒霜推荐1、妮维雅防晒 140g 质地很水润,非常好抹开,便宜又大瓶,拿来抹身上的

    2024-04-15
    35000
  • 雅思兰黛小棕瓶精华液怎么使用

    雅斯兰黛小棕瓶精华也是精华露的一种,可以把它当作精华露使用。如何利用自身的手指呢?双手的按摩加上双手的温度让精华更好的吸收到皮肤中去,使用过后的皮肤摸起来软软的,一点都不油。同时雅斯兰黛小棕瓶精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使皮肤更好的吸收水分,因

    2024-04-15
    41600
  • 后的套盒哪个系列最好?

    韩国国宝后系列中哪款闭眼不踩雷,那么小编告诉大家WHOO后系列中最好用的当然是天气丹啦。WHOO天气丹系列韩国国宝护肤WHOO后中好用的系列都有拱辰享基础系列、津率享营养系列、天气丹系列、雪美白系列,天气丹系列它的特点就是,改善肤质,综合护

    2024-04-15
    34100
  • 李佳琦直播预告清单10.21 李佳琦直播预告10.21

    李佳琦直播预告清单1021 李佳琦直播预告1021。10月21日的李佳琦直播将在16:00正式开始,那么今天会有哪些内容,这次都卖了些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佳琦2021年10月21日双十一直播的内容预告,一起来看看吧。李佳琦直播预告清

    2024-04-15
    34300
  • 妮维雅630和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哪个好

    妮维雅630。1、吸收性。妮维雅630适合任何肤质,且温和不刺激,日夜也都适用,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吸收性不如妮维雅630。2、成分。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美白效果太快太明显说明添加化学成分多,妮维雅630与之相比好些没那么多化学成分。妮维雅面霜

    2024-04-15
    351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