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成语“能者多劳”用在时装设计师身上十分恰当,大部分有能力的设计师会身兼数个品牌的设计任务,甚至在为大品牌设计的同时开创自己的同名品牌。
老当益壮的Karl Lagerfeld始终是最佳范例。从最早慧眼请来他的Chanel到之后的Fendi,从自己的同名品牌到临时客座性质的Diesel Style Lab和H&M,鼎盛时期的Lagerfeld真让人怀疑他是否有三头六臂才能担起如此重任。放眼整个时装界,也只有他可以在品牌与集团之间跳跃自如。要知道奢侈品集团通常都不会如此大度,要想在我这儿落脚就请先抛下其他的任务,毕竟设计是一种无形资产,一切的财富都来自于设计师的大脑,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能与他人分享呢!
对于设计师本人来说,如何权衡也并非易事,比如John Galliano和Marc Jacobs等。在为品牌服务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设计风格融入品牌形象中,而在为自己设计时则是将个人最欣赏推崇的风格发展到极致。两者偶有相似之处,虽然设计师们思想天马行空,但离神经分裂还有一定距离,要做到两者完全分离几乎没有可能。即便是天才如Lagerfeld也不例外。所幸,他是一个思路极清楚的人,知道如何最大区别化。Chanel始终不离的是手工坊、斜纹软呢外套等这些关键词;同名品牌则仿佛是一个女版的Karl Lagerfeld造型,明快的线条透出硬朗犀利的气质;Fendi近年来则越发有“女神”之相。
可惜,大西洋另一边的设计师Max Azria就没有那么游刃有余了。从商业上大获成功的BCBG品牌起家,Max Azria又开拓了高端的同名品牌,之后收购了好莱坞老牌Hervé Léger。起初这三个品牌的定位是Hervé Léger延续失传的“绑带式”性感路线,针对的是好莱坞女明星式的玲珑女性。Max Azria则是一个精致成熟版的BCBG。可惜最近几季以来,不仅Hervé Léger没有新鲜元素加入始终处于炒冷饭状态,就连Max Azria的设计中也开始借用了绑带元素,至于BCBG则早就没有了所谓的“系列感”。
当然也有设计师即便是声誉斐然也未曾一心多用过,比如Balenciaga的Nicolas Ghesquière和Givenchy的Riccardo Tisci,不过他们倒是要求在品牌名之后加上自己的名字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这一点就不得不表扬才女Phoebe Philo,无论是在大获成功的Chloé,还是为了她甚至改变品牌写法的Céline,她都未曾想过要用自己的名字作一番事业。也许设计这件事就像是谈恋爱一样,有些人可以博爱地在众多情人之间游走,有些人则只会用情专一,而有些人一旦走上劈腿的道路那就离精疲力竭不远了。
LS的法语里面没有形容词后再加de/des的用法吧
其实Bios des iles可以翻译成绿色元素,或者准确点,自然的生命元素
Bios des iles是Chanel在1926年推出的香水,调香师是Ernest Beaux80年代的时候曾经和Cuir de Russie以及Gardénia一起重出,有EDT和EDP版今年Chanel又炒冷饭把它推出来了这支香水的成分包括醛,胡荽佛手柑,橙花油,桃子,茉莉,玫瑰,百合,兰花,依兰树,香根草,檀香,安息香,香草以及麝香
味道么绿色醛香调厄看成分就知道了这是一支典型的20年代香水,复杂,华丽,高傲一打开的味道真的很像松节油但是前面那令人头晕的味道过后后面的花香和木香就被调和得很好,华丽而深沉总的来说,这支香水平常用处不大也难穿不过作为收藏品来说还是值得的~~~
身高165,体重150多斤的男士,衣服的号码可以选择xl码。服饰的号码实际上也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版型不同,所以号码也是有出入的。那么,我们需要结合衣长,袖长,肩宽,胸围这些相关数据就可以买到合适的衣服。
我们一起看看如何挑选号码,先要了解自身的身体类型和各部位尺码,不用担心我们不是裁缝,也很简单,快捷的敲定好,就按照着网购提供的大部分尺码来记录,准备一条皮尺。
主要数据,首先自己身高、体重、三围量好,找个本子或者电子本记录下来,然后大致记住自己的范围是矮个中个高个,斤数。
次数据,肩宽、大腿围、小腿围,次数据是在主要数据基础上再次考量对应尺码的想象衣服是否可以放得下身体,或紧或宽。
细节数据,脖围、脖子高、手肘围、手腕围、手指长度、脚脖围,细节数据的用途是在以上数据外还有犹豫合适大小,继续套用的参考标准,比如有的衣服不是标准尺码,是异性规格,在肩部的处理没有明显的肩部宽度和袖子长度,而是直接蝙蝠袖型从脖子斜下连接袖子,袖子又只有中袖到肘部地方有收口,面料非弹性是雪纺,这种情况你得考虑肩部活动空间和手肘活动空间同时进行,面料没有足够的宽度出来,又没有弹性,合适S码的就得考虑放量一点挑选大一码,再看大一码其他的主要数据和次数据,差别不大就可以做出判断。
网购衣服是因为看不到,摸不到,全凭商家提供的、模特效果和尺码数据,还有你得尺码及想象,要对自己负责,买多了就有经验了,你可以按照上面方法试试就可以买到合适尺码的衣服。
说起限量,像迪奥的彩妆盒或安娜苏的限量唇膏粉饼一般都是在专柜买两三个月就没货了,受欢迎的一个月就能卖完,不受欢迎的半年以后还能在柜台看到。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产品的确是限量的,即它们不像常态产品一样在柜台出现那么久。
但是真正的预计销售数量是多少,是不是上市前就定下了,这就只有商家知道了。
CHANEL年初的珠片眼影,据说在上柜前就预售一空,下手晚了就只能眼巴巴看着专柜的样品而拿不到手。
我觉得限量是给商品的一个漂亮的修饰,在这个名字下它便与普通商品划清了界限,标榜的是稀少,珍贵,显赫。现在的人们不就追求的这个么,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不甘心与别人用同样的东西,受不了和别人拿着同样的东西,好像这是对自己的亵渎。限量产品正是迎合这种心态。因为少,因为别人不容易和我一样,所以我要用限量商品武装自己。
商品的限量不会给商家带来经济损失,反而会增加。因为少,因为担心买不到,所以会在一上市就下手,减少犹豫不决最后投向其他品牌的机会。
这一次没买到,会给人距离产生美的感觉,为了弥补缺憾,下一次的限量往往就不舍得错过了。
推出限量商品有时还会给厂家节省不少设计成本。比如安娜苏的一众娃娃香水,从粉的到白的,蓝的,紫的,改变有多少?有什么独到的地方?没有什么。有的只是“限量”这个定语。也正是这么一个词让它用一个创意,炒冷饭的方式赚了一次又一次的钱。
说起来阴险,但太多人买账了。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
另外你说的限量像促销,如果不把几个色配在一起,有多少人会一次买三四块眼影?买得多自然没有更贵的道理。就像超市里的很多包打成捆的商品,如果不这么卖,谁会一次买这么多?商家一次性赚够了以往好几次才能赚到的钱,适当让利一点点给消费者也是理所应当的吧~
个人认为,一些限量商品和常量商品规格一样但价格更低是因为商家对它没有多大信心。需要同时借助限量的名字和相对实惠的价格才能达到销售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