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百度地图好一点。
1、道路的显示
用同一款手机分别打开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可以显示小区内经营小商店,楼号显示的很清晰,打开高德地图后,楼号显示的很清晰,但找不到小区内经营的商店。百度地图对一些不知名的小路,会有标注,而高德在道路标注上不够详细,略逊一筹。
2、规划路线
百度的路径规划更科学,百度一般会推荐多个行驶路线提供选择,用户可以挑选适合自己的路线,而高德地图只给出一条路线,可供选择比较少。至于地图信息方面,百度城区更新速度要远远高于高德地图,高德地图偏远乡村反而要优于百度地图。
3、实时路况
百度地图比高德地图的更新速度会更快一些,也就是走的一个路段,百度提醒我前方拥堵,让用户绕路行驶,而高德显示没有拥堵,到了之后确实是出现了轻微拥堵。从实时路况这方面来说,百度地图做的更好。
扩展资料:
百度地图使用方法
1、手机打开百度地图,点击中间的路线。
2、点击路线之后,搜索目的地。
3、规划路线之后,系统会给出三个方案,选择其中一个方案。
4、选好方案之后,点击开始导航即可。
手机导航地图哪个最全面最精准
1、高德地图是最全面、最精准的导航地图软件;
2、地图是需要在航空或卫星拍摄的影像上面进行人工的加工勾勒,才形成我们目前使用的矢量图,或者是三维的图像;而我国主要是两家供应商分别是四维图新和高德;
3、此外,在地图上还会覆盖有不同数据的图层,比如说百度地图基本上只有最基本常有的一些图层数据,例如部分三维数据,交通图层数据,卫片图层数据等;而高德地图有一些专用数据,例如楼盘数据等,高德在一些数据领域有采集和生产能力;
高德地图点亮曾经去过的城市流程如下:
工具/原料:华为P40、HarmonyOS20、高德地图1201。
1、打开高德地图,点击底部我的。
2、点击点亮城市。
3、点击一键点亮就可以添加之前的足迹。
高德地图的功能特点
高德地图提供了周边搜索功能,可以根据我们所在的位置,搜索周边的商家、餐厅、医院等信息。并且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需求进行筛选,比如搜索附近的美食、购物、娱乐等。
高德地图还提供了室内地图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在大型商场、机场、地铁站等室内空间中准确地找到目的地。这使得我们不再迷路,更加便捷地完成目的地的寻找。
高德地图还提供了实景地图功能,这是一种通过摄像头拍摄的实时地图,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周围的环境。这种功能特别适用于旅游等场景,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
百度地图跟高德地图最初的恩怨是2013年的8月29日,百度地图抢先在高德即将宣布免费的发布会前夕,率先宣布了免费,自此之后,高德和百度地图就彻底的“杠”上了,双方你来我往,开启了多次“口水战”。
但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真正分道扬镳,当属2014年9月23日,俞永福宣布高德未来将专注于地图导航领域,向专业化方向拓展LBS,而非O2O。
百度在2015年Q2季度的财报里首次披露了GMV数据,百度糯米、百度外卖和去哪儿交易额达405亿元人民币,其中百度地图功不可没,并且还提到百度地图在由出行工具向O2O服务平台转型。
高德宣布放弃O2O战略,与百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德专注出行,百度地图专注由地图工具到交易平台。
分道扬镳之后,双方都在干什么?
自从双方分道扬镳之后(作者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就鲜有听到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开始撕逼,最多双方都宣布自己是网络地图产品里的NO1,还有撕月活跃用户,这是唯一的交锋,其余的,都是各自闷头干活。
2014年起,高德地图分别发布了季度、半年度、年度的交通拥堵报告,该数据来自于高德交通行业浮动车和高德地图用户出行数据的结合,截至日前,已经连续发布了10个季度。将“生硬”的数据,以更为朴实的形态展现给用户,这也不失为一种大数据贴近生活的好方法。高德地图的多次积累,已经将拥堵报告塑造成一个成功的品牌噱头,每个季度的拥堵报告出出炉,都会引发用户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上迅速传播。
另外,高德地图还推出了高德指数,覆盖北上广深等七座城市,用户输入具体地理位置,即可查看区域指数,以此来了解该地区的人群热度情况。
日前,高德地图发布了AI智能公交导航,主打公交出行30,该功能的推出,最大的冲击对象是市场上的公交出行产品,如车来了、掌上公交、彩虹公交、8684公交等。
纵观高德地图的一系列动作,其更多的还是围绕出行、地图本身,切中用户G点的,还是地图部分。
百度地图方面,先是上线了百度地图海外版,覆盖南美洲13个国家的地图,尔后,则是与车企合作,扩大自主数据采集车队数量。和百度地图自身对外界的宣传不同,百度地图产品方面更多的是在不断完善从地图→交易的功能,即“周边”服务,一方面节日里,系统会push相关的优惠打折信息,另一方面则在底部直接插入发现周边功能,用户能够快速查找周边的美食、酒店、旅游景点、休闲娱乐等信息。
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户能够整个在百度地图上实现一整套从查找到评价到支付这条完整的产业链,无需跳出百度地图的APP,即可直接在上面购买**票、景点门票、叫外卖等相关服务。在个人页面详情页,用户同样可以看到相关订单、优惠券等。百度地图相当于是内置了百度糯米的功能,同时将百度钱包的功能也进行了聚合。
百度地图新的对标对象,应该是新美大,而非高德地图,位置到服务,服务再选位置,两者只是习惯不同而已,近三年习惯的培养,百度地图早就“蜕变”了,去地图的工具化,是百度地图几年来做的最重要的事。
财报显示,2016年6月,百度移动地图业务的月度活跃用户人数为343亿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3%。百度地图的月度活跃用户之所以能够有这么高,和其在功能上超出出行预期有非常大的关系,不仅有出行,还能够购买生活服务。同样情况下,用户要想在高德地图上使用类似功能并不方便,因为高德接入的是第三方,而相关衔接上并不是特别顺畅,另外,高德地图的G点在于出行,涉及到交易方面,并非他们主打的点。不过就地图而言,林志玲、郭德纲、TFboys的导航语音包,确实是一大亮点,深得数亿用户喜爱。
再同台竞技,已无可能
不同的出发点,决定两者很难在真正打到一块去,比如高德地图会宣称它的出行做的好,百度地图则会称,它的月活跃用户数高,再比如高德地图表示POI数据超过5000万,百度地图则表示,能够提供闭环服务的POI数量达180万。
抛开产品本身,百度对百度地图的期望是,既能够完成百度地图由工具到交易的使命,成为百度糯米非常强大的导流工具,还能够完成百度钱包的使用场景,扩大百度钱包的用户规模。另外,还能够成为一个较好的广告平台,满足更多生钱的可能。日前,万达发布的《万达集团新媒体投放蓝皮书》里就提到百度地图品牌专区以及百度地图详情页。
近期,有传言称,百度糯米要被打包出售。从百度地图来看,百度糯米上的相关服务,是百度地图商业化的关键点,肯定不可能完全接入第三方接口,自家的东西用起来肯定更为方便,百度地图如此庞大的日活,若没有百度糯米作为功能辅助,百度地图的日活将会大肆下跌,可百度地图是百度目前移动端为数不多的核心产品之一,百度断然不会舍弃三年多的努力,百度地图鱼百度糯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相比较而言,高德地图方面则要随意的多,尽管阿里收购了高德,但俞永福接手以后,让高德地图的“移动互联网化”更为明显,短短时间内,用户量超过5亿之巨,用户口碑也不错,这要是还在原本高德集团手里,肯定没有现在的成绩。
俞永福对高德的要求就是出行服务,更多的还是聚焦于用户本身以及产品口碑,至于商业化方面,并不是其考虑的重点。
生活服务方面阿里也推出了阿里口碑产品,可高德地图并没有完全接入阿里口碑的服务,以**为例,高德地图上的**票购票服务,就是和诸多第三方合作的,相当于开放的接口。对于大集团来说,高德地图的价值并不是商业化部分,而是作为位置服务的重要接口,如支付宝、天猫、淘宝、优酷、PP助手、阿里云等诸多阿里系产品里面,高德地图的位置服务都是非常重要的接口以及数据中心,位置接口会让阿里系其他产品在位置这一重要数据节点上不受制于人,也不用担心这部分数据被“偷走”,数据即最大价值。
各自对集团的价值不同,决定了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的出路和归宿也完全不同。再将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比斗,已经不是同一个量级,用户量相同又如何,用户在各自平台上干的事情却完全不同。
日活破1亿,同样是地图高德为何如此优秀?
景辰本人不仅是路痴,到新城市之后还分不清方向,2014年初到北京,研究生宿舍窗户是朝东的,但是景辰总是认为那是北,所以每天早晨太阳都是从北边升起,时间长了,这倒也见怪不怪了。
更要命的是出门,北京的交通线路交错纵横,地铁公交穿插分布,想要到一个新的目的地,需要问路多次才能到达,极大的增加了出行的时间成本。后来就在朋友的推荐下使用了高德地图,从此便爱不释手,每当出门都是先用高德地图搜索线路,而且还能根据路上的情况预估出行时间,这大大方便了作为路痴的出行,现在出门开车依然是用高德地图进行导航避开拥堵路段,可以说,是高德拯救了我这路痴的出行。
10月1日晚间,高德集团总裁刘振飞发布内部信宣布:10月1日19点58分,高德地图日活跃用户数(以下简称DAU)突破1亿大关,成为国内首个DAU过亿的出行平台。
每年十一都是高德地图的“101”尖峰时刻,因为十一出游人数众多,而大多数人到了新的地方,会和景辰一样成为一个路痴,靠问路的方式寻找目的地有各种问题,大城市还好,一些边远地区还会面临口音问题,现在有了高德地图,手机一点,从定位点到目的地,各种推荐线路一秒即出,方便快捷。
高德自有底层地图数据
国内做地图的有很多,除了高德地图之外,像是百度地图、腾讯地图、搜狗地图等等,不胜枚举,虽然做地图的多,但是有核心优势的少。
中国的地图测绘资质控制非常严格,因为测绘工作涉及国家机密,因此只有位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具有该资质,而成立于2002年的高德就是拥有甲级地图测绘资质的公司之一,所以说从最开始高德就拥有自己的底层地图数据资源。
高德的底层地图数据资源不仅是自己使用,还同时为腾讯地图提供数据服务,也就是说腾讯地图最初的底层地图数据是来自高德;而百度地图和搜狗地图则是使用了成立时间更早的四维图新的地图数据。
四维图新是中国领先的数字地图内容、车联网及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地理位置相关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始终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他并不直接面向C端用户提供服务,而是选择向B端客户提供地图数据服务。
和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友商相比,高德地图自有地图制图人员是高德地图区别于其他友商的最大不同,在2014年的时候高德就有700多专业的地图制图人员了,这也是高德保障了底层数据无忧的关键。
在2014年,高德地图加入到阿里巴巴的阵营,失去了高德地图的腾讯地图则是直接入股了四维图新,而一直和四维图新有数据合作的百度眼见失去了四维图新,只好拥抱了同样具有甲级测绘资质的公司长地万方,自此,在底层数据层面上可以说BAT三家公司再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专注于地图产品,服务用户核心需求
在用户体验上,最初的时候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是地图界的佼佼者,腾讯地图慢慢的就失去了优势,而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在地图行业老大老二的争论一直是一笔糊涂账,因为引用的数据来源不同,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一直难分伯仲。
时任高德地图CEO的俞永福当机立断,停止老大老二的口水战,专注于地图产品,提供能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产品,如果不服,请友商允许第三方机构嵌入代码监测验证,高德奉陪。
说白了就是让第三方权威数据机构开发一个SDK让App接入以实现更准确地统计产品的真实情况,然而这样的统计做法受到许多App的抵制,理由均是不希望自家核心业务数据被别人掌握,事实如何大家心里也都清楚。
从2014年加入到阿里以来,高德一直专注聚焦在用户体验的提升,夯实地基并勇于创新。高德从来没有宣布过超过百度地图,最多也只是强调活跃用户增长比对手更快。这次高德高调公布日活过亿,也正是宣告今天的高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地关系大数据平台,覆盖了中国交通出行行业的完整生态;也是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这种自信得益于高德对地图业务专注度的把控。
2014年阿里完成对高德地图的整体收购以后,高德对业务进行了重新调整,逆势砍掉O2O业务,实现汽车和手机的地图引擎合二为一,研发智能驾驶,又重新整合各项出行服务。尤其是2014年7月到2015年3月期间,高德砍掉了大量功能,更是放弃O2O,专注于地图服务。
这一决定让高德战略更加清晰专注,用户规模迅速增长。而同一时期由于百度地图深陷O2O泥潭,高德地图迅速反超对手,成为行业第一,团队士气获得明显提升,从此踏入高速行驶的互联网跑道。
其实,制定这一调整是需要巨大决心的。毕竟O2O在当年如火如荼,百度就将地图放在了O2O流量入口的位置上,接入打车、餐饮、住宿等应用,利用百度地图的巨大流量为其他业务导流。但高德认为,那个时候的O2O是一种生活电子商务,做O2O的都是从商户角度出发,反而会忽视用户需求,因此高德向马云申请了高德三年不盈利的口谕,然后就毅然决然的砍掉了O2O的业务。
那年十一的“101攻坚”让高德团队看到,将用户需求提炼出来后,地图产品其实只有位置服务和出行服务这两个需求。
用核心技术解决用户出行的痛点问题
2013年高德地图尚未退市之前,百度地图导航宣布永久免费是地图导航软件进入免费时代标志性事件,这也是互联网玩家进军传统行业并通过免费模式颠覆传统行业的经典案例,这时候百度地图的领先者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而2014年请到了马云高德地图三年内不进行任何商业化口谕后的高德地图,比免费模式更进了一步,这样既可以聚焦于产品和数据,也可以将体验做到极致。
2015年,专注于地图业务的高德再次制定了“一个高德,一云多屏”战略:即让手机、电脑、汽车诸多需要使用地图的平台使用一套核心引擎,数据、技术和运营都是同步的。
手机业务和汽车业务必须融合。“一个高德”是这次战略调整的核心。
时任高德CEO的俞永福曾用足球阵型形容当时的业务布局:两个前锋,一个中场。左前锋是手机应用,右前锋是汽车应用,中场是数据。手机和汽车用的是两套系统,无论是研发还是硬件体系都有差异。
汽车不用考虑功耗,器件性能远高于手机;汽车业务是to B的,手机业务是to C的;汽车用的是离线数据引擎,手机用的是在线数据引擎。高德决定要做一个新的一体化引擎,将离线数据引擎升级为在线数据引擎,这一次大研发的内部代码是“AE8”。
经过2015年上半年的评估,高德的研发人员在下半年停下了其他工作,集中投入AE8新引擎的研发,前后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时间。俞永福说这个决定是“咬着后槽牙”做的,因为要停掉很多其他研发工作。他将引擎比作发动机,将在此之上的应用比作装修,他认为只有有了好的发动机,上面的装修才能顺利进行,单搞装修没有意义。
此举让高德地图可以从手机地图顺畅切入到车联网这一增量市场,并且让两者产生联动共振效应,现在高德地图已在为全球30余家车厂提供包括地图数据、导航引擎、交通信息在内的相关服务。
基于地图可以做许多事情,但高德地图只有一个目标,即专注于位置和出行本身,在汽车领域则专注于驾驶导航,并拓展到公交导航、景区导游等等。说白了,就是守好地图的根基业务,没有去做O2O、车载娱乐等地图周边业务。尽管未来高德地图可能会做,但现在却选择了聚焦。
除了“一个高德”、“一个目标”之外,高德地图在战略上还明确要做四大标配:用户、应用、汽车和交警,分别对应到四个核心场景:用户是消费端市场实现高德 In Hand,应用是开发者市场实现高德Inside,汽车是增量市场实现高德In Car,交警则实现了与交通部门的深度合作进而对数据众包等战略实现反哺,实现高德In Government。这是地图导航和位置最核心的四大基础场景。
1、导航路线蓝色是什么意思。
2、导航上面的蓝色路线是什么意思。
3、导航线路蓝色表示什么意思。
4、导航时蓝色路线什么意思。
1导航路线蓝色一般代表导航路线,即从起点到终点的驾车路线的意思。
2导航一般用颜色的变化代表道路的实时道路情况,红色是严重拥堵,**是缓行,绿色表示前路畅通。
3现在导航系统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了,主要有手机导航和汽车导航。
4汽车导航是具有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功能,可以让驾驶员驾驶汽车时随时随地知晓自己的确切位置。
5汽车导航具有的自动语音导航、最佳路径搜索等功能让您一路捷径、畅行无阻,集成的办公、娱乐功能让您轻松行驶、高效出行。
6手机导航是通过导航手机的导航功能,从目前所在的地方带到另一个你想要到达的地方。
7手机导航能够告诉你在地图中所在的位置,以及要去的那个地方在地图中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所在位置和目的地之间选择最佳路线,并在行进过程中的为提示左转还是右转。
奥迪车载高德输入目的地没有路线的原因是:
首先打开高德手机地图,输入目的地导航,然后详情,再选择分享。最后,在工具箱中点击你的汽车品牌,然后发送。发送后,选择车内联网驾驶。此时,您将收到共享的高德地图。Amap是高德软件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17日推出的地图导航产品。高德地图具有动态导航、地图搜索、兴趣点、出租车服务、室内地图版、极客地图、线下下载、在线导航等特殊功能。曾获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移动地图之星奖”和cmnet地图应用最佳创新奖。随着汽车网络化、智能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航不仅仅是车内系统的一项功能,更是连接车内各种服务的重要纽带,是汽车出行生态的一个窗口。在语音控制等功能的基础上,高德地图汽车版30可以提供包括支付、社交、安全、实时信息等在内的综合出行服务。通过深度结合车辆本身的数据。在当今时代,导航领域已经不可避免地与网络和大数据相结合。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是每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目标,高德显然走在了前面。
高德车载导航无法定位什么原因
汽车导航在高德找不到的原因是没有连接卫星就找不到。汽车导航定位还是通过卫星接收器来实现,而不是打开GPS。另外,GPS定位与天气情况、车辆位置以及内置GPS模块的强度有关,可以尝试再次关闭和打开GPS,或者将车辆开在户外空再试一次。车载导航系统主要由导航主机和导航显示终端组成。内置的GPS天线将接收地球周围24颗GPS卫星中至少3颗卫星的数据信息,从而确定汽车的当前位置。导航主机通过GPS卫星信号确定的位置坐标与电子地图数据相匹配,可以确定汽车在电子地图上的准确位置。车内导航具有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开车时可以随时随地知道自己的准确位置。车载导航具有自动语音导航、最佳路径搜索等功能。一路可以快捷无阻,综合办公娱乐功能,让驾驶轻松高效。通用汽车导航功能包括DVD播放器、收音机接收、蓝牙免提、触摸屏、选装功能、智能轨迹倒车、胎压检测功能、虚拟六盘和后台控制功能。
首先要了解一下:高德地图现在属于阿里巴巴的,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宣布以11亿美元全资收购高德公司,高德成为阿里的子公司。而百度地图属于百度公司的。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百度地图通过让用户免费使用手机导航,彻底打掉了高德地图的营收来源,致使高德一度陷入发展困境,还好有阿里巴巴收购并入阿里整体战略体系。最新消息,百度将百度地图并入 AI 体系,剥离商业化,也开始专注于地图业务自身。
这两家公司现在都属于互联网公司,典型的互联网盈利模式: 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 也就是说这两家公司面向C端客户不收费,通过向B端收费的模式来实现盈利。
羊毛处在狗身上,让猪付钱?核心服务免费是互联网企业的普遍模式,之所以能够做到免费,有两个法宝:法宝一:因为有海量用户,可以通过广告获得收入;法宝二:互联网缩短了产品和用户的距离,削减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但是免费很容易问题是靠什么来收费来盈利,其中的秘诀就在于价值链再造,改变原有成本结构和收入方式,使“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
而对于阿里的高德地图和百度公司的百度地图,他们具体的盈利模式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和差异。主要的盈利模式有以下几点:
1、对于与地图相关商家的增值服务
高德地图通过实时交通路况、在线导航和第三方生活服务资源整合等增值服务,致力于打造以位置为纽带整合诸多第三方信息及商务服务, 占领更多的智能终端,将各类生活服务、电子商务融合其中,最终一站式解决用户在移动生活中的种种需求,发展出海量用户。借助庞大的用户规模与活跃的客户群吸引商家,形成资金回流,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为本地生活服务商家提供基于位置服务,获取服务费用。 高德公司提供数据以按期收取服务费或授权费并且根据订单的完成数量收取一定利润分成,以获得稳定现金流。例如:高德在地图版块也增添了“打车”业务,与滴滴、曹操等打车业务同时合作,获得服务费用及分成。此外还有酒店、餐饮等,同时被阿里巴巴收购之后,高德地图作为O2O业务场景重要的流量入口。
(2)通过搜索项目获得广告费用 。这一点是百度公司首创的商业模式,高德地图效仿百度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采用 关键词搜索竞价排名 的方式,使竞价高的商家获得更多关注并收取费用。另外,高德地图在手机某些项目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广告区域,由商家竞价获得投放权以获得服务费。最后,高德地图建立大数据库对搜索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商家进行广告定点投放、精准市场营销提供数据支持,获得相应咨询费。
(3)面向地图标示点商家的增值服务。 在海量用户基数下为商家提供不同层次的特殊标示服务,打开某地区地图时,该商家将会有突出的展示,依据地图展示层次收取相应费用,将为商家获得更多关注。
2、手机预装软件和
公司与手机终端厂商合作,为其提供手机预装导航数据和软件。为了使手机消费者使用更便利,手机厂商会有选择的预装部分优秀的软件,于是就必然要向软件提供商支付一定的授权费用。
3、流量变现和app下载流量分发
高德地图上亿的用户量级,按照互联网的流量变现实现盈利模式。高德将会与电信运营商展开流量经营方面的合作,包括定向流量和流量奖励,通过获得流量费用分成形成利润。同时高德地图海量的用户也可以为其他app下载提供流量分发功能来实现盈利。
4、互联网位置服务
高德地图将处理好的测绘数据或基于位置的定位导航技术提供给其他与位置相结合的企业。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高德与苹果中国地图的合作,以及此前高德与新浪、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在基础地图方面的合作,向赶集网、搜房网等 12 万家网站和第三方开发者提供地图 API 服务。同时获取更多 GPS 信息反馈,完善基础地图数据。
说完了高德地图,我们再说一下百度地图的盈利模式,除了上述的高德地图的盈利外,百度地图需要重点说一下他的竞价排名模式,同百度的搜索引擎一样,百度地图将各种餐饮、住宿、打车等都接入到了百度地图中,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各种医院和药店。盈利模式当然就是竞价排名模式。
另外站在未来的角度看,车联网的发展车联网做为未来的一个风口,有上万亿的市场,而导航、地图等服务,需要这些地图服务商来提供服务,而车企肯定是需要付费的。
在长期布局地图O2O未果之后,百度选择了撤销了一整个事业部,保守持有大量用户,从而继续发力地图O2O。而高德则不同,高德在放弃O2O策略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完成了一次对业务的重组,全面进攻LBS位置服务。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战略思维的不同。百度的地图O2O的定位是主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覆盖率来为用户提供位置搜索服务。而高德主要想解决的是出行和公共服务,希望能够让整个交通得到有效改善。
由于战略思维出发点的不同,所以导致百度和高德现在的发展完全南辕北辙。虽然两者构想的蓝图都是好的,但是究竟哪一种更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仍然还是未知数。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作为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之流,对C端用户都是免费使用,而且用户体验来讲是一直在提升的状态,那么对C端用户免费的地图类产品到底是如何盈利的呢?
互联网是讲究流量,只要有用户,有流量,那就存在变现手段。
1 与 汽车 厂家合作
车企目前都在发展自己的智能设备,于是会与地图类公司合作,既然合作了,肯定要支付一定费用的。
2厂家、商家入驻费用
之前没有多少B端用户的时候,地图类产品都会先让商家免费入驻,充实自己的数据量。而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地图类企业的名气越来越高,新进入的商家入驻可能就需要交纳一定费用了。当然,大部分目前还是免费的。
3 对B端用户提供开放平台
拿高德举例,高德开放平台提供安卓、ios的SDK,也提供API接口。在搜索一定量的时候,是免费的, 一旦B端用户搜索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就需要签订协议做合作收费了。
这么说大家可能会感觉模糊,继续举个例子。
假设有家公司是做O2O的,因为连接线上线下,势必要利用到定位。在初创阶段,自己肯定没有这么的地图数据,而且开发技术也没时间和精力去搞这些。那就直接用高德或者百度地图的接口好了。O2O公司省去了时间成本,技术成本,而高德或者百度因为提供了对应的服务,那势必要收费吧。而O2O公司的用户,因为能够精准定位,体验提高,自然满意度也很高,那基本就到了三赢的状态。
4投资者青睐
依旧以高德为例子,被阿里收购后,高德搞得越发有声有色起来。同时,他还能为阿里旗下其他产品提供入口,做到引流,大家一起用力,到达协同效应,相互有好处。投资者开心,继续投资!平台用户量增加,流量增长,平台开心!用户用的爽,用户也很开心!
5 广告费用
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
如果喜欢纳兰写的内容,请收藏或关注!
地图厂商最 初盈利模式是与车厂合作 ,依赖在车端预装导航地图,按照预装车的数量,从 汽车 厂商那里收取费用,实现赚钱盈利 。这种模式曾经支撑了高德十几亿的市值。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 移动互联网时代初期 ,智能机的兴起使得手机地图成为移动端APP标配,地图从此进入个人用户的视野。但此时的 手机地图的产品完全是赔本赚吆喝。 手机导航业务以其快速便捷的更新能力和低廉的价格,开始对 汽车 预装电子导航业务形成冲击。随着竞争的白热化, 手机导航地图免费彻底冲击了高德的生命线,最终迫不得已卖身阿里,至此,地图ToB盈利的时代结束,进入了ToC为主的时代。
ToC的互联网时代,地图该如何盈利,地图厂商门都做了积极的 探索 。比如百度地图在O2O领域的 探索 ,尝试以周边模式为用户推荐吃、住、行等服务,引入商家POI详情和点评数据,引入酒店预订服务,引入出行打车服务等,但是由于线下资源引入线上成本过高,各个线下领域寡头林立,进入门槛巨大,各种尝试均不理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地图产品只能做到有营收,但远远谈不上盈利 。
最后,不管是百度地图也好,高德地图也罢,都选择了深耕技术,优化产品,作为产品矩阵的基础服务为其他产品倒流。
在人工智能时代,无人驾驶的蓬勃发展,让地图产业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高精地图作为无人驾驶不可或缺的基础服务,成为创业公司和无人驾驶企业争相抢占的新高地。
时代轮回, 地图在经历了ToC移动出行市场需求巨大,盈利难求的窘境之后,又重新回到了ToB的对接车厂寻求突破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互联网领域有句话很现实,用户就等于流量,流量就等于金钱。所以,无论是百度,还是高德,只要有人用,他们自然有办法让用户使用的流量变现。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与车厂合作:其实对于这些地图公司而言,他们在最开始的收益来源就是与车厂合作。在车上安装车载导航,一般选择的都是百度或者谷歌。虽然说使用是免费使用,但是车载导航的安装还是需要收取费用的。所以,随着 汽车 行业的发展这成为了他们盈利的一种方式。
跟商家合作:不知道题主有没有感觉,原先在使用高德或者百度地图的时候,地图上很少显示周围的信息,比如说道路左侧有什么商场、道路右侧有什么饭店等等,但是现在都有。这也是他们盈利的一种方式,与商家合作。在地图上显示商家信息,替他们吸引客流量,收取费用。
最后就是互联网行业必不可少的广告费,无论是实体店广告、还是虚拟产品的广告,个人感觉在百度或者高德地图上随处可见。这些广告可不是免费加上的,因为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所以自然而然就能吸引到企业来谈合作~
除此之外,现在我们在地图软件上还能看到很多打车入口、外卖入口、购票入口。如果选择在软件上购买的话,他们也可以收取提成。这种盈利方式这两年才开始,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后会更加常见。
百度、高德地图目前盈利主要来自四大块:
一是收取地图使用费,这里收取的使用费不是针对普通用户,主要是各大 汽车 厂商,因为现在很多车都配备了车载导航,使用的主要就是高德、百度这些地图软件,通过对厂商收取软件预装费用,来获取收益;
二是广告费,因为对用户免费开放,而地图导航这些作为硬需求,很多人都会在手机上安装地图软件,这样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就可以通过推送广告等方式赚取广告费;
三是接入线下商家,我们打开高德或者百度地图,可以发现除了显示咱们出行的线路,还会显示很多商家店铺的具体位置,如果你有家商铺需要在地图上面显示来增加客户流量,就需要支付给一部分费用给高德、百度,从而成为他们另一个重要的盈利点;
四是跨界合作,给其他服务商提供入口,这里主要包括的是出行和配送领域,出行这块各类打车平台、共享单车平台等平台接入高德、百度地图,是需要支付相关费用的,另外还有配送领域的外卖、快递、跑腿等行业也会选择和他们合作,使用它们的服务从而支付费用。
互联网时代,流量、大数据就是财富,只要有了稳定庞大的用户群,即使免费下载使用,也能在后期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流量变现
其实作为一款工具级的APP,实际上想真正盈利是很难的。地图领域的老大老二的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虽然我不了解其实际运营状况,但我能确定的是凭地图本身是不可能盈利的。首先,面对普通用户是免费的,这类用户占据了90%,很多车都直接用手机端地图。然后地图还有一批企业级的用户,实际上目前也是免费的,很多内置高德百度的app实际上不用付费的,只有到达一定规模才需要向地图商付费,类似滴滴、美团这些大的平台APP。
但这些收入我认为不足以支撑地图这块儿的投入,地图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谁都做的好,是有很深的技术含量的,而且运营一个上亿用户的地图平台,投入本身就不小。所以地图公司市值本来也不便宜,阿里买高德花了20多亿美元,已经倒下的诺基亚的here地图也卖了20多亿美元,百度这些年在地图砸的钱也不在少数。
现在我来回答地图靠什么盈利,一定是靠互联网的生态来盈利的。地图是什么,是巨大的用户流量入口,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用户。高德地图背靠阿里,百度地图背靠百度,腾讯也在做腾讯地图。为什么BAT如此重视地图,地图是互联网生态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因为其掌控了用户的出行以及位置数据,这些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LBS可以为BAT其他的商业形态提供精准度数据支撑和流量导入。地图可以不盈利,但是其他生态伙伴盈利了,这才是互联网思维。就如同一家公司,盈利的部门是市场部,那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就没有创造价值吗。明显不是,互联网生态是一个整体,只要整体盈利,不用关心某一个部分是否盈利,关心的是它是否贡献了应有的价值。
只要有流量,不怕没有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最重要。
变现的渠道很多:
1 商户入驻
商户入驻虽然不花钱,但是想要得到优先推荐就得花钱了,衣食住行是连在一起的,搞定了行,自然也就关联把衣食住搞定了,餐饮、商场、 娱乐 、住宿等等都会连接在一起。
2 关联
比方说其他软件会关联到地图,这些地图就会收费,如大众点评中商户的位置等等。
3 引流
作为一个流量入口,可以积极为集团的其他业务提供流量引流服务。
4 广告
搜索的时候会有先后之分,这时候就得花钱了。
5 增值服务
比方说提供某些特殊的标识等
6 数据
出行数据本身即是非常值钱了,代表了用户的轨迹
以前的车载凯立德导航买版权是盈利的。后来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免费成为趋势。凯立德慢慢淡出视野。 现在是高德,百度在抢占市场。
据了解百度有部分地图是用高德的数据。这种大企业肯定也肯定是互持股权的,加上资本的撮合。他们合作也很正常,现在是抢流量,抢我用户。
有流量,用户就有资本投入。受到资本的青睐就不怕没钱。公司估值高大把资金来源。。。。真靠那点广告,流量费早就饿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