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以为节气是古时候的人们根据气候的经验得到的,实际上,节气从科学上来讲,是根据世界万物的运转的规律而制定的,尤其是节气是人们生活中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对于霜降这样的节气来说,了解霜降的具体时间和寓意都是有必要的。
2022霜降详细时间
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令,每一年阳历10月22日至24日视太阳光抵达黄经210数为霜降。霜降做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令,是秋天到冬天的衔接。霜降并不是霜降,只是表明天气寒冷,地面将造成初霜的状况。因此2022年的霜降时间就是阳历2022年10月23日12点36分,也就是农历九月廿八,它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令,也代表着冬季即将开始。
霜降节气寓为何意
气温下降,越来越冷,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C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C以下。
2022年霜降预防湿气
健康养生专家指出,进入霜降节气后,就应该预防湿气给身体带来的危害了。因为湿气会困伤脾阳使身体发生水肿或腹泻现象,如果秋季脾受到湿气的侵害,那么到了冬季,一些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患者就容易复发。因此,_节预防湿邪尤为重要。专家提示,秋季养生多食用一一些祛湿化滞以及和胃健脾的食物,比如莲子冬瓜莲藕、山药等。
安阳市京广铁路以东地区均属于低平原范围,平均海拔一般为70米,向东逐渐降为50米。安阳全境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西部为太行山;中、东部平原。最高点在林州市四方垴,海拔1632米;最低点在内黄县,海拔仅50米。
山地、丘陵、平原、陂洼多种地貌类型,构成复杂的地表形态。由安阳县西部的天喜镇—水冶镇—铜冶镇—观台镇一线以西,包括林州市全境均属于剥蚀构造作用为主的地貌形态。由安阳县西部天喜镇—水冶镇—铜冶镇—河北省磁县观台镇一线以东至京广铁路,属于丘陵地貌区。
扩展资料安阳地处北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宜,但酷寒暑热,旱涝交替。历年平均气温127℃~137℃。安阳市全年可照时数为44318小时~44323小时,平均实照时数为23680小时~25261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3%~57%。
全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5%。全市最早初霜日为9月30日,最晚为11月21日,平均初霜日为10月23日。最早终霜日为2月17日,最晚终霜日为4月26日,平均终霜日为4月4日。全市平均无霜期为201天,最长达249天,最短为175天。
——安阳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霜降
外文名
First Frost
季节
秋季
节日时间
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风俗食物
红柿子
养生
防秋燥、防秋郁、防寒
收起
节气概述
霜降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进入此节气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有《霜降》诗云:“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出处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 三国 吴 韦昭 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气候特点
由于冻则有霜(有时没有霜称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0°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这是由于植株体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风刀霜剑严相逼”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其实,霜和霜冻虽形影相连,但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有人曾经试验: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里,其中一片叶子盖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盖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霜害痕迹。这说明霜不但危害不了庄稼,相反,水汽凝华时,还可放出大量热来,1克0℃的水蒸汽凝华成水,放出气化热是667卡,它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免除冻害。
与其说“霜降杀百草”,不如说“霜冻杀百草”。霜是天冷的表现,冻是杀害庄稼的敌人。由于冻则有霜(有时没有霜称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
浦城地貌的总特征是多山地,北、东、西三面环山,中、南部低平宽广,地势自北往南下降,南浦溪纵贯南北,地表径流呈树枝状,山间盆地串珠状错落,垩口地形突出。两支山脉交汇处及两支水系分水岭 从北部仙阳到枫岭一带低山丘陵,是武夷山脉和浙江西南部的仙霞岭相衔接的地带,又是钱塘江水系与闽江水系的分水岭和闽江水系与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鄱阳湖水系是长江支流,所以也是长江水系与闽江水系的分水岭。
阶梯状地形明显:从县境中部到东西边缘,依次分布着河谷盆地、丘陵、低山和中山4种地貌,其高差显著,层次分明。这种阶梯状地形的形成,除构造原因外,主要受岩性控制。县境中部花岗石结晶较粗,内部矿物风化力不同,节理、断裂发育,易风化、侵蚀,成为河谷盆地和丘陵的主要分布区。东西边缘南园组火山岩系主要为凝灰熔岩,并受不同程度的硅化作用,岩性致密坚硬,不易风化,多数中山和部分低山发育于其分布区域。建瓯群变质岩的二云石英片岩和梨山组的砂页岩等,硬度和抗风力介于花岗岩与南园组火山岩系之间,成为组成低山的主要岩性。
串珠状盆地错落:县境属浦城盆地,峡谷和盆地相间排列,山间盆地串珠状错落。为干流南浦溪串联的有忠信、仙阳、巽岭、管厝、南浦、富岭、莲塘、临江、永兴、石陂等10个河谷盆地,其面积在4000~6000亩之间。近千亩、数百亩的小盆地则错落镶嵌于山地之间,支流在盆地内曲折蜿蜒。
垩口地形突出:在与浙江、江西交界的中山地带,有较多与山带成直交或斜交垩口。有的是由断层陷落而成,有的是古老的河口。这些垩口,古称“关隘”。是闽赣、闽浙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冲,著名的有盘亭西北部的二渡关、木城关等。这些垩口,又是北方冷空气侵入浦城腹地以至福建的通道。 浦城县地处闽、浙、赣三省七县(市)结合部,被称为“福建的北大门”,浦城处于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分界处,接近大陆性气候,是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区域内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雨量充沛、热量资源丰富,干湿季明显,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74℃,年雨量1700mm左右,年日照时数1900小时,全年无霜期254天左右。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加上地形的复杂作用,致使灾害性气候出现频繁,高温与热害、低温与寒害、旱灾、洪灾、冰灾、风灾等时有发生。
春季
一般始于每年3月1日,终于每年5月20日,历时81天。(数值未特指年份及地点的,均为南浦镇或城关地区1951~1980年的平均值。)降水量占全年的30%左右,日照百分率30%。气温呈逐渐上升,但波动大,有45%年份出现倒春寒。一般3月15日以前,处于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低温过程,18日前后普遍有温度回升过程,25日前后又处于低温过程,3月底气温又回升,4月2日前后有“清明寒”出现。
夏季
一般始于5月21日,终于9月25日,历时128天。入夏后50天左右是霉雨季节,常有2~3次暴雨过程,常
洪水成灾。5~6月雨量达6606毫米,占年雨量37%。7~8月进入晴热高温天气,年平均有25天最高气温大于35℃的高温天气出现,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08℃。7~9月雨量3587毫米,占年雨量20%,且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靠台风带雨。有87%年份出现干旱,36天以上大旱年占23%。
秋季
一般始于9月26日,终于11月30日,历时66天,由炎热期过度到寒冷期,“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雨量偏少,10~11月雨量仅1078毫米,占年雨量6%。约10%年份会有“秋雨绵绵”的天气。
冬季
一般始于每年12月1日,终于次年2月28日,历时90天,气候干、冷。约平均年受2次寒潮袭击,1月平均气温62℃,极端最低为-80℃。1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7%,极低值为58%。平均初霜日为每年11月16日,平均终霜日为3月6日。平均年有霜32天,最多达54天,连续霜日最长达26天。平均年有275天结冰,连续结冰曾达19天。平均年有雪日74天,连续降雪最长达7天,积雪最深曾达28厘米。出现过雾淞和雨淞。
一年之中,浦城气候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雨热同期 以10℃作为喜温植物的萌动温度为准,一年中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54436℃,持续时间为250天。而同期雨量有14146毫米,日照14385小时,雨、热相配。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年雨量17802毫米,年平均气温174℃,日照18935小时,春秋略短,夏季最长,四季分明。
立体气候显著:浦城地势相对高低悬殊,形成境内立体气候较为显著。一般每当海拔增高100米,春季回暖期推迟3天,秋季第一次冷空气的影响日期提前4天,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减少1889℃,年雨量增加725毫米,无霜期减少3天。以上变化趋势在山脊的不同侧面略有不同。
季风影响显著:浦城为典型季风区,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造成浦城既有严寒,也有酷暑,日较差大(1951年2月19日日较差达242℃)。季风亦影响各月份雨量分配,一年之中,大部分降水集中上半年,而以4~6月最多,下半年雨量少,常干旱。 浦城水资源由降水补给。年平均径流深1041毫米,年平均径流量为31213亿立方米(丰水年为4654亿立方米、平水年为29889亿立方米、偏枯年为2310亿立方米、枯水年为17929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模数为339秒公升/平方公里。
降水年内分配不匀,造成月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明显。多年平均4~6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81%,多年平均4~9月(汛期)占年径流量的782%,多年平均连续最大4个月(4~7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92%。
据万安水文站1956~1968年实测资料,浦城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9935毫米。据省水文总站多年平均陆面蒸发等值线图,浦城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值700~750毫米。据坑下水文站1971~1979年实测含沙量资料计算,多年平均年侵蚀模数为124吨/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10407万立方米,每人平均占有水量为915248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为5731立方米。
小题1:C 小题2:B |
本题考查我国的气候。 小题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较大,主要原因是跨纬度较广,南北受到太阳辐射差异大,且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所以北方温度低、寒冷期长,南方温度较高,寒冷期短,具体就表现在初霜和终霜出现的时间差异上。 小题2:霜冻首先表现为降温幅度大,这种大幅降温一般出现在深秋和早春晴朗的夜晚,这时气温总体较低,更容易使农作物产生冻害。霜冻发生时,天气较为寒冷,地面辐射强,风力对其影响不大(因为有时霜冻发生时 常伴随有大风降温天气过程)。而大气逆辐射强,可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性能,会使地 面气温升高,霜冻出现的几率会减少。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