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个概念。电火花机床具体分为电火花成形机床和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两者加工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电流正负极接触放电产生高温将金属熔化,从而达到切削的目的。
线切割机床又分为快走丝和慢走丝。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电极丝运动的快慢区分。 快走丝一般用钼丝作为电极丝循环使用。加工效率相对较高,精度较低。
慢走丝采用铜丝作为电极丝,加工效率较低,精度较高,一般要切3-4次。加工成本高。 线切割利用电极丝往复运动,像锯子一样切割零件。缺点是只能加工上下贯通的零件。
扩展资料:
区分快走丝线切割,中走丝线切割,慢走丝线切割。
1: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的走丝速度为6~12 mm/s,电极丝作高速往返运动,切割精度较差。
2:中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是在快走丝线切割的基础上实现变频多次切割功能,是近几年发展的新工艺。
3: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的走丝速度为02mm/s,电极丝做低速单向运动,切割精度很高。
自由正离子和电子在场中积累,很快形成一个被电离的导电通道。在这个阶段,两板间形成电流。导致粒子间发生无数次碰撞,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并很快升高到8000到12000度的高温,在两导体表面瞬间熔化一些材料。
同时,由于电极和电介液的汽化,形成一个气泡,并且它的压力规则上升直到非常高。然后电流中断,温度突然降低,引起气泡内向爆炸,产生的动力把溶化的物质抛出弹坑,然后被腐蚀的材料在电介液中重新凝结成小的球体,并被电介液排走。
然后通过NC控制的监测和管控,伺服机构执行,使这种放电现象均匀一致。
使往复走丝线切割机床更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满足了国内外客户的需求。这类机床的数量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由原来年产量2~3千台上升到年产量数万台,全国往复走丝线切割机床的存量已达20余万台。
应用于各类中低档模具制造和特殊零件加工,成为我国数控机床中应用最广泛的机种之一。但由于往复走丝线切割机床不能对电极丝实施恒张力控制,故电极丝抖动大,在加工过程中易断丝。由于电级丝是往复使用,所以会造成电极丝损耗,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降低。
参考资料:
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来排查烧丝原因。
1造化液用久了,导致机床结缘性差,这种情况,换掉皂化液就行了
2步进电机进线破了,24V电串到床身,穿丝就会打火,这种情况较易排除。
3进床身的航空插头进水,结缘性变差,其他电源串入,导致烧丝
如若还有疑问,可以电话联系我0755-27629422,我这边是力锐数控,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走丝线切割变形问题处理方法
硬质合金齿形凸模的切割工艺处理:
1、一般情况下,凸模外形规则时,线切割加工常将预留连接部分(暂停点,即为使工件在第1次的粗割后不与毛坯完全分离而预留下的一小段切割轨迹线)留在平面位置上,大部分精割完毕后,对预留连接部分只做一次切割,以后再由钳工修磨平整,这样可减少凸模在中走丝线切割上的加工费用。硬质合金凸模由于材料硬度高及形状狭长等特点,导致加工速度慢且容易变形,特别在其形状不规则的情况下,预留连接部分的修磨给钳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在中走丝线切割加工阶段可对工艺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外形尺寸精度达到要求,免除钳工装配前对暂停点的修磨工序。�由于硬质合金硬度高,切割厚度大,导致加工速度慢,扭转变形严重,大部分外形加工及预留连接部分(暂停点)的加工均采取4次切割方式且两部分的切割参数和偏移量(Offset)均一致。第1次切割电极丝(钼丝)偏移量加大至015—018mm,以使工件充分释放内应力及完全扭转变形,在后面3次能够有足够余量进行精割加工,这样可使工件最后尺寸得到保证
具体的工艺分析如下:
(1)预先在毛坯的适当位置用穿孔机或电火花成形机加工好Φ10—Φ15mm穿丝孔,穿丝孔中心与凸模轮廓线间的引入切割线段长度选取5—10mm。�
(2)凸模的轮廓线与毛坯边缘的宽度应至少保证在毛坯厚度的1/5。�
(3)为后续切割预留的连接部分(暂停点)应选择在靠近工件毛坯重心部位,宽度选取3—4mm(取决于工件大小,)。�
(4)为补偿扭转变形,将大部分的残留变形量留在第1次粗割阶段,增大偏移量至015—018mm。后续的3次采用精割方式,由于切割余量小,变形量也变小了。�
(5)大部分外形4次切割加工完成后,将工件用压缩空气吹干,再用酒精溶液将毛坯端面洗净,凉干,然后用粘结剂或液态快干胶(通常采用502快干胶水)将经磨床磨平的厚度约03mm的金属薄片粘牢在毛坯上,再按原先4次的偏移量切割工件的预留连接部分(注意:切勿把胶水滴到工件的预留连接部分上,以免造成不导电而不能加工)。
2、凹模板加工中的变形分析�
在线切割加工前,模板已进行了冷加工、热加工,内部已产生了较大的残留应力,而残留应力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应力系统,在线切割去除大量废料时,应力随着平衡遭到破坏而释放出来。因此,模板在线切割加工时,随着原有内应力的作用及火花放电所产生的加工热应力的影响,将产生不定向、无规则的变形,使后面的切割吃刀量厚薄不均,影响了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针对此种情况,对精度要求比较高的模板,通常采用4次切割加工。第1次切割将所有型孔的废料切掉,取出废料后,再由机床的自动移位功能,完成第2次、第3次、第4次切割。a切割第1次,取废料→b切割第1次,取废料→c切割第1次,取废料→……→n切割第1次,取废料→a切割第2次→b切割第2次→……→n切割第2次→a切割第3次→……→n切割第3次→a切割第4次→……→n切割第4次,加工完毕。这种切割方式能使每个型孔加工后有足够的时间释放内应力,能将各个型孔因加工顺序不同而产生的相互影响、微量变形降低到最小程度,较好地保证模板的加工尺寸精度。但是这样加工时间太长,穿丝次数多,工作量大,增加了模板的制造成本。另外机床本身随加工时间的延长及温度的波动也会产生蠕变。因此,根据实际测量和比较,模板在加工精度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第1次统一加工取废料不变,而将后面的2、3、4次合在一起进行切割(即a切割第2次后,不移位、不拆丝,紧接着割第3、4次→b→c……→n),或省去第4次切割而做3次切割。这样切割完后经测量,形位尺寸基本符合要求。这样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人工,因此也降低了模板的制造成本。
3、凹模板型孔小拐角的加工工艺�
由于选用的电极丝(钼丝)直径越大,切割出的型孔拐角半径也越大。当模板型孔的拐角半径要求很小时(如R007—R010mm),则必须换用细丝(如Φ010mm)。但是相对粗丝而言,细丝加工速度较慢,且容易断丝。如果将整个型孔都用细丝加工,就会延长加工时间,造成浪费。经过仔细比较和分析,我们采取先将拐角半径适当增大,用粗丝切割所有型孔达到尺寸要求,再更换细丝统一修割所有型孔的拐角达到规定尺寸。但更换Φ010mm的细丝需重新找正中心,重新找正中心的坐标值与原中心坐标值相差应大约在002mm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