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 ( 指露点低于 0 ) 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 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霜”通常出现在秋季至春季时间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1]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霜”与“霜冻”、“霜降”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霜”是指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一种白色冰晶;“霜冻”是指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现象;“霜降”节气是指反映气温骤降节令,“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1]
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霜冻在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霜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而温度越低,空气密度就越大,比重也越大。随着空气的流动,最冷、最重的空气就会往最低处流动,到达最低处(洼地)停留后,逐渐积聚凝华成霜。所以通常洼地就比一般地方容易形成霜,洼地的植物也就特别容易被霜打。[2]
霜
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露和霜的生成。对于霜,除辐射冷却形成外,在冷平流以后或洼地上聚集冷空气时,都有利于其形成。这种霜称为平流霜或洼地霜,它们又常因辐射冷却而加强。因此在洼地与山谷中,产生霜的频率较大。在水边平地和森林地带,产生霜的频率较小。[3] [4]
地面凝结现象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水汽从空气中凝结, 并凝结在物体上或者地表的一种现象( 中 国 气 象局, 2003) 。 常见的地面凝结现象有露 、 霜等现象 。“霜”与“霜冻”、“霜降”节气不是一回事,它们分别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霜”是指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一种白色冰晶;“霜冻”是指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现象;“霜降”节气是指反映气温骤降节令,“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标准。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5] [6]
形成与消失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本身对植物会产生冻害,因为熔化或升华的过程中吸热,降低植物的温度,使得植物内部的水分凝结,过低的温度会损害植物细胞。不过也有研究表明,经历过霜的植物比没经历过的植物具有更好的耐寒性。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另外,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雪霜
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霜的形成,不仅和上述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
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内能也就相同。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么,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块。
安徽省下辖合肥、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铜陵、宣城、池州、黄山16个地级市。
2010年7月14日之前,安徽省下辖17个地级市,除了以上16个之外,还有一个巢湖市,2010年1月,为实现发展合肥为“地区性特大城市”的目标,安徽省决定撤销巢湖市的行政编制。
2010年7月14日,安徽省正式收到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巢湖市将被一拆为三,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
此后,安徽省下辖地级市正式变为16个。
除此之外,安徽省还有7个县级市、44个市辖区、54个县、以及1个国家级新区。
扩展资料
安徽省的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
2、自然气候: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
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3、水文环境:
安徽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淮河流域。
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进入安徽省境内至和县乌江后流入江苏省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在省境内416千米,属长江下游,流域面积66万平方千米。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00千米,淮河流经省内430千米,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千米。
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个,总面积为1750平方千米,其大型12个、中型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积为1250平方千米,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21%。
淮河流域有八里河、城西湖、城东湖、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洋湖等11个湖泊。
长江流域有巢湖、南漪湖、华阳河湖泊群、武昌湖、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升金湖、黄陂湖、石臼湖等10个湖泊。其中巢湖面积770平方千米,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全国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
小香薯、西瓜红、烟薯、皖薯7号都不错。
红薯种植技巧
一、横栽红薯,竖栽葱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说的就是红薯苗不要像大葱一样竖着栽,要横着栽,这样红薯的产量高。
由于红薯的每个茎节都能生根结红薯,横着栽的红薯苗会明显比竖着栽或者斜着栽的薯苗长,因此红薯苗横着栽可以明显的增加结薯的数量,红薯的产量会更加高。
横着栽红薯苗时,我们把红薯苗剪成20至25公分长,入土的茎节以4至5个最好(入土的茎节过多,结薯的数量多,但是薯块的个头会比较小;入土的茎节过少,薯块的个头大,但是结薯的数量少),埋土的深度控制在5至7公分,顶部的三叶展开露出地面。
红薯苗可以竖着栽,可以斜着栽,还可以横着栽。红薯苗采用“船底型插秧法”不仅可以让红薯结得多,而且还可以让红薯个头大。“船底型插秧法”也就是把红薯苗呈“U字形”放入土中,相比红薯苗横着栽,红薯苗的抗旱性会更加强,“船底型插秧法”可以让红薯分层结薯,红薯的块根会呈现出立体分布,红薯的单位面积产量会大大提高。采用“船底型插秧法”栽培的红薯,红薯苗的长度一般在25至30公分左右。
二、高垄结大薯
红薯是一种耐旱不耐涝的植物,土壤湿度大不仅容易导致植株徒长(红薯植株徒长会出现不结薯、薯块小的现象),而且还容易导致红薯烂根,因此红薯易采用高垄栽培。
此外,红薯高垄栽还能提高土壤昼夜温度差(白天土壤升温快,夜晚土壤降温快),昼夜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对红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改翻藤为提蔓
红薯藤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长出很多“不定根”,这些不定根会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用来长茎叶,很容易导致薯藤旺长。破坏红薯的不定根有利于养分集中供应给主根,有利于红薯块茎充分膨大。
为了破坏红薯藤上的不定根,很多人会给红薯“翻藤”,但是翻藤容易导致红薯叶片翻转,不利于植株进行光合作。每次翻藤植株要4至5天才会恢复,如果翻藤2至3次,那就相当于让红薯10至15天处于间歇状态,红薯地下块茎的膨大势必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改“翻藤”为“提蔓”,提蔓时只需要把薯藤轻轻提起再放下即可,不容易损伤红薯的茎和叶,且操作简单,更加有利于红薯高产。
四、忌偏施氮肥、忌施用含“氯”肥料
红薯是一种喜钾作物,钾能促进光合作用产物的合成和运输,能促进薯块的膨大,因此红薯施肥应以钾肥为主,忌偏施氮肥。偏施氮肥会导致植株旺长,会严重降低红薯的产量。老话说“一把红薯一把灰,红薯结成一大堆”,草木灰不仅能疏松土壤,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钾,因此我们可以用草木灰做底肥,在土壤出现裂缝时,可以用草木灰浸出液进行灌根,可以促进薯块膨大。
此外,红薯忌施含“氯”的肥料,氯会抑制淀粉的合成和运输,土壤中氯离子浓度过高会严重降低红薯的产量和口感,因此我们不要给红薯施氯化钾,可以施硫酸钾。
五、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
红薯是一种生长周期很长的作物,如果采挖得过早,薯块还未充分膨大,会导致红薯的产量变低;如果采挖得过晚,那么红薯可能会遭受冻害。
老话说“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说的就是霜降节气是采挖红薯的的最佳时机。红薯怕冷喜温,当气温低于8℃时植株就会经霜干死,而霜降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至15℃,此时采挖红薯可以确保薯块充分膨大,而如果到了立冬节气才采挖红薯,那么地下薯块就容易受冻。
[编辑本段]经济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
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
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农业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
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
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
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
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
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
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
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
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
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
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
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
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
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
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2],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塘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3]。
手工业
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
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
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
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
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
宋朝 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
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
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州的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弟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
其中钧瓷以神奇的窑变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产量而位居宋瓷之冠。
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秆等。
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
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
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
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
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
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
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
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
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
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
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
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
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
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
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
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
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
南宋时代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
金融商业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
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
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
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
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使用,是为交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
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
南宋于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改为官办“会子”,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也叫行在会子),湖北会子和两淮会子。
但是为防止铜钱北流,宋朝 规定在与金交界处仍然只能使用铁钱。
与交子不同,会子是以铜钱为本位的,面值有一贯(一千文)、两贯和三贯三种,后增印两百文、三百文与五百文小面额钞票。
干道五年定为三年一界,每界发行一千万贯,以旧换新。
会子危机
会子第一界会子的发行额仅三百万贯。
到干道四年仅七年的时间,发行额增加到七百万贯。
之后固定在一千万贯。
尽管会子的加印与隆兴北伐有关,但是由于作为本位的金属货币没有相应追加,币值会子增长指数已经达到300%以上。
到理宗淳佑六年,会子发行额增加六十五倍。
会子虽与铜钱可自由兑换,但由于会子不断贬值,两者汇率也急遽走低。
宁宗宣布十一、十二、十三界会子同时流通后,会子之多犹如决堤之水,物价飞涨犹如脱缰野马,出现了会子挤兑铜钱的现象。
嘉定二年,会子换界。
规定新旧会子以一比二的比例兑换,同时严禁不按比例兑换会子,否则抄家,并鼓励打小报告互相揭发。
这无异于宣布会子已经信用破产。
但是这依然没能阻止拒收会子的风潮,会子也进一步贬值。
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社会无论中下层都损失惨重。
迫不得已, 发还抄没的家产,并筹措一千四百万贯来回收旧会子。
嘉定五年后危机才渐渐平息。
从此之后,会子换界已无法正常进行。
一旦发生财政危机,就会以滥印钞票饮鸩止渴。
理宗亲政后,由于十六及十七界会子数量巨大,险些再度造成通货膨胀。
端平入洛之后,会子与铜钱的汇率从端平初年暴跌廿五个百分点。
十八界会子发行量更加大。
米价涨到每斗三贯四百文,是孝宗年间的十一倍。
淳佑七年,理宗颁诏,十七、十八界会子永远使用。
希望借此来抑制物价上涨。
但是两百文的十八界会子却连一双草鞋都买不到,会子已与废纸无异。
景定五年,贾似道规定十七界会子须在一月之内全部换成十八界会子,并将会子改为“金银见钱关子”,宣布关子与会子的兑换比例为一比三。
结果通货膨胀更恶性发作。
海外贸易
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唐朝时期全国仅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
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府(杭州)、庆元府(明州,今宁波)、泉州、密州板桥镇、嘉兴府(秀州)华亭县(今松江)、镇江府、平江府(苏州)、温州、江阴军(今江阴)、嘉兴府(秀州)澉浦镇(今海盐)和嘉兴府(秀州)上海镇(今上海市区)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4]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最大。
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朝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又占大宗。
元丰三年,宋朝 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
而各个外贸港口还在城市立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 还专门制定了蕃商犯罪决罚条。
现在广州和泉州城内仍然有许多藩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有:占城、真腊、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兰皮等欧亚地区五十八个国家[5]。
宋朝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
进口货物包括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几百种商品。
[6]宋朝从大量进口货物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从北宋皇佑(1049年—1054年)的53万贯,治平( 1064年—1067年)63万贯, 到了南宋绍兴( 1131年—1162年)已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对宋代的繁荣起重要作用。
南宋时期,宋朝在与金和大理的交界处设立榷场来互通有无。
宋朝出口药材、茶叶、棉花、犀角、象牙等,进口北珠、人参、毛皮、马匹等货物。
民间也有大量的走私贸易。
由于宋朝铜钱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东南亚和西亚,而当时的朝鲜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货,改用宋钱。
问题一:安徽是什么气候 安徽位于中国中东部,襟江带淮,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安徽位于中国南北交界处,淮河以北为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淮河以南为亚(副)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安徽省全省降水相对较少。未来一周,安徽省的天气以阴天为主,考虑合肥以南地区可能会有降水出现,合肥以北地区阴天或多云天气,考虑有阵性降水出现,所以未来一周来安徽出行请注意准备好雨具。安徽旅游资源丰富,世界遗产有黄山和皖南古村落。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此外,黄山还有以天都峰、莲花峰为代表的72峰,林壑幽美。还有翡翠谷(情人谷),一线天等旅游景点。黄山来安徽旅游的首选之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位于黄山市黟县,是安徽省明清徽派建筑的代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除黄山外,皖西安庆的天柱山(汉武帝册封的古南岳),九华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滁州琅琊山也是旅游的好地方。安徽的茶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颇具影响力,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占了四个: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此外,霍山黄芽也很出名。所以来安徽,尤其是皖南旅游,茶叶是最好的纪念品(茶叶最好在合肥或黄山市区买,在景区买容易上当),黄山脚下也有茶馆,在那里可以品茶(但不推荐去,一来太贵,二来容易受骗)。安徽的名吃保质期较长的很多,有合肥的四大名点(其实合肥的淡水龙虾也挺好吃),淮南八公山的豆制品(尤其是豆腐和腐竹),合肥的吴山贡鹅,宿州的符离集烧鸡,蒙城的牛肉干,芜湖瓜子等等。其实安徽除了能吃的纪念品以外还有很多。芜湖铁画,宣纸,徽墨,歙砚这些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很有影响力的。
问题二:安徽的气候 10分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安徽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若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那么我省各地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各2个月,夏冬各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因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则夏长于冬季节的开始日期,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约差5―15天,春季差别最大,夏季差别最小
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年较差各地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4、5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南北气流相互争雄,进退不定,锋面带南北移动,气旋活动频繁,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因此,时冷时暖、时雨时晴是我省春季气候的一大特色春季气温上升不稳定,日际变化大,春温低于秋温,春雨多于秋雨3、4、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38%,自北而南增大江南雨季来得早,全年雨量集中期在4、5、6三个月,沿江西部、屯溪、祁门一带春雨甚至多于夏雨春温低、春雨多,特别是长时间的低温连阴雨,对早稻及棉花等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不利秋季,除地面常有冷高压盘据外,高空仍有副热带暖高压维持,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秋高气爽,晴好天气多
秋季9―11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左右,南北差异不大因此,安徽省各地常出现夹秋旱和秋旱少数年份,在夏季风撤退和冬季风加强过程中,气旋、锋面,带来的秋风秋雨,对秋收秋种不利
四、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梅雨期最长为(1954年)达57天,梅雨量超过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2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1958、1959、1966、1967、1978和1994等年,由于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严重干旱乃至百年未见的大旱可见梅雨量的多寡与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极大
问题三:安徽省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问题四:浙江省与安徽省的气候有什么不同 浙江气候总的特点是: 季风显著, 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 光照较多, 雨量丰沛, 空气湿润, 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 极端最高气温33~43℃, 极端最低气温-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全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全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全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等。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初夏,浙江各地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浙江易出现晴热干燥天气,造成干旱现象;夏季是热带风暴影响浙江概率最大的时期。浙江夏季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全省夏季平均气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中部地区向周边地区递减;各地降水量290~75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量较多,如括苍山、雁荡山、四明山等,海岛和中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全省各地雨日为32~55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暴、大风、龙卷风等。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浙江秋季气候特点:初秋,浙江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俗称“秋拉撒”;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浙江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十月小阳春”天气;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全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全省各地雨日28~42天。秋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浙江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全省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全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
麻烦采纳,谢谢!
问题五:安徽省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什么地形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问题六:合肥属于什么气候? 合肥属亚热带湿哗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问题七:安徽一年四季的气候怎样 安徽省淮北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为其主要特征。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一月份1-4摄氏度,零摄氏度等温线基本上与淮河干流吻合:七月在29摄左右。全年无霜期200-250天。年平均降水量,淮北700-800毫米,南部一般800-1700毫米,大别山,黄山多雨中心,黄山的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1969年7月14日霍山降水量2877毫米,为本省最大日降水量。淮北的降水年变率大,夏季集中,易出现春旱丰涝,江南则为梅雨区,夏季可发生伏旱。
问题八:安徽是什么气候 安徽位于中国中东部,襟江带淮,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安徽位于中国南北交界处,淮河以北为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淮河以南为亚(副)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安徽省全省降水相对较少。未来一周,安徽省的天气以阴天为主,考虑合肥以南地区可能会有降水出现,合肥以北地区阴天或多云天气,考虑有阵性降水出现,所以未来一周来安徽出行请注意准备好雨具。安徽旅游资源丰富,世界遗产有黄山和皖南古村落。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此外,黄山还有以天都峰、莲花峰为代表的72峰,林壑幽美。还有翡翠谷(情人谷),一线天等旅游景点。黄山来安徽旅游的首选之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位于黄山市黟县,是安徽省明清徽派建筑的代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除黄山外,皖西安庆的天柱山(汉武帝册封的古南岳),九华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滁州琅琊山也是旅游的好地方。安徽的茶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颇具影响力,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占了四个: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此外,霍山黄芽也很出名。所以来安徽,尤其是皖南旅游,茶叶是最好的纪念品(茶叶最好在合肥或黄山市区买,在景区买容易上当),黄山脚下也有茶馆,在那里可以品茶(但不推荐去,一来太贵,二来容易受骗)。安徽的名吃保质期较长的很多,有合肥的四大名点(其实合肥的淡水龙虾也挺好吃),淮南八公山的豆制品(尤其是豆腐和腐竹),合肥的吴山贡鹅,宿州的符离集烧鸡,蒙城的牛肉干,芜湖瓜子等等。其实安徽除了能吃的纪念品以外还有很多。芜湖铁画,宣纸,徽墨,歙砚这些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很有影响力的。
问题九:安徽省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问题十:浙江省与安徽省的气候有什么不同 浙江气候总的特点是: 季风显著, 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 光照较多, 雨量丰沛, 空气湿润, 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 极端最高气温33~43℃, 极端最低气温-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全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全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全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等。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初夏,浙江各地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浙江易出现晴热干燥天气,造成干旱现象;夏季是热带风暴影响浙江概率最大的时期。浙江夏季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全省夏季平均气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中部地区向周边地区递减;各地降水量290~75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量较多,如括苍山、雁荡山、四明山等,海岛和中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全省各地雨日为32~55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暴、大风、龙卷风等。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浙江秋季气候特点:初秋,浙江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俗称“秋拉撒”;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浙江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十月小阳春”天气;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全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全省各地雨日28~42天。秋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浙江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全省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全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
麻烦采纳,谢谢!
问题一:安徽合肥冬天冷不冷阿、 冷,早上-4 中午3~10 晚上-1
冬天一般下一两次雪。
真的冷。我都不想住这里了。
问题二:安徽省冬天冷吗 安徽冬天很冷的,但是,根据国家规定,安徽冬天还没有暖气。许多住楼房的都是开空调制热取暖,住平房的家里有老人的就生一盆炭火,年轻人就硬扛了。反正就是这样了。每天清晨,住在村子里的街坊四邻就来串门了,叽叽嘎嘎,好不热闹,大家都这样。所以,没人睡懒觉,没人敢睡懒觉。
问题三:安徽省冬天有暖气么? 一般没有,条件好点福空调。安徽淮河以北和以南的气候差距4-6度左右。以北向阜阳、蚌埠、淮北这些地方气候稍微冷点,比北京的话差3-8度之间。以南的话像合肥、巢湖等,回暖一点。
问题四:安徽黄山冬天很冷吗? 很冷
问题五:吉林冷不冷,冬天能持续几个月?安徽人能适应吗?最低气温是多少?只有冬天冷吗? 长春市气候宜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2-3度,夏季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3-5度。无论从哈尔滨南下还是从沈阳北上都会感觉到气温的细微变化,冬日无干冷,夏日无酷热是长春最大的气候特点,所以长春是名副其实的“春城”。 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 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 季风显著,雨热同季。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降水丰沛而集中。 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差较大。冬季的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候东西过渡,热量水分适中。由于长春市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具有东部山区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的特征。过渡性气候使长春市的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雨水条件又好于西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长春市年平均气温48°C,最高温度395°C,最低温度-398°C,日照时间2,688小时。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秋季,可形成持续数日的晴朗而温暖的天气,温差较大,风速也较春季小。
问题六:预计2016年安徽省芜湖冬季很冷吗 预计2016年安徽省芜湖冬季不是很冷。
芜湖冬季一般雪天大概3-6天,气温最低零下6度左右,结冰时间很短,因为靠近长江,不算太冷,多雨。
芜湖气候条件
芜湖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芜湖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最热为7~8月,平均气温超过28℃,极端最高气温接近40℃;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仅3℃,曾出现过-10℃的极端最低气温。芜湖降雨充沛,年降雨量1200毫米,但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季、梅雨季节和初冬。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 。
问题七:安徽池州冬季气温最低会达到多少度会很冷吗 你好,我就是安徽人!安徽池州在安徽省的最南端,但是实际上安徽省的南北跨度并不是很大的,所以安徽省内的温度一般情况下整体稳定,省内稳定都是差不多的!池州一般冬天温度最低能达到零下3摄氏度~零下5左右!冬天一般只要早晨温度在零下,过了中午一般温度都在零上了!整体来说安徽的气候还是比较舒适的!
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八:我要到安徽合肥那边工作,那边冬天的天气冷不冷?温度最低多少????? 不冷,
问题九:安徽蚌埠冬天冷吗 蚌埠是在南北交界的地方,冬天基本上就只有五六天气温能达到零下的,但是,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你一定会觉的冷,因为,蚌埠没有暖气哦。在屋里也要多穿点。
问题十:安徽省阜阳市的冬天冷么 我是阜阳的 呵呵,它在淮河以北,冬天还是比较冷的
安徽风光秀丽,名山有黄山市的黄山,合肥的大蜀山,池州的九华山等。名水有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及被称为东方日内瓦湖——太平湖等。
安徽物产丰富,粮食种植面积6642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983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47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476万吨。安徽饮食名目繁多,主要有徽州菜、庐州菜、沿江菜、沿淮菜等,安徽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另有小刀面(合肥)、巢湖银鱼、八公山豆腐等小吃享誉全国。
1、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2、大蜀山。合肥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部蜀山区内,面积100301公顷,距合肥市中心城区约10公里。大蜀山山峰孤突,海拔284米,是合肥市城区内最高点。
3、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绵亘一百余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华山区域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2009年,九华山获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4、巢湖银鱼。巢湖银鱼其外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体形细长,呈圆筒状,无鳞透明,洁白如银。巢湖银鱼肉密无刺,滋味鲜美。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巢湖银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5、八公山豆腐。又名四季豆腐,是安徽省淮南市的地方传统名小吃。八公山豆腐晶莹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质地细腻、清爽滑利,无黄浆水味,托也不散碎。成菜色泽金黄,外脆里嫩,滋味鲜美。2018年9月,被评为“中国菜”之安徽十大经典名菜。
-安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