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半个世纪以前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讨论中,我的老师杨思仲(陈涌)先生就指出,牛郎织女是我国几千年农业社会中"男耕女织"农民形象的化身。我们不能把这个传说故事的产生看作是民间文学史上的一个偶然事件,不能认为其中的人物、情节是一种个别事件的反映。所以,在确定它的产生地点时,一方面要重视最早的文献记载,一方面应从牛郎、织女这两个人物标志性身份特征方面去寻找其形象之来源;从我国古代各部族的发展中去寻找孕育这两个人物的地点。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 一、从《诗.小雅.大东》来看,西周之时牵牛、织女已是天汉两侧的两座星名,只是尚看不出当时已形成相关的什么故事。 二、由上古时以人物作为星名的情况考察,轩辕、柱(烈山氏之子,最早的稷神)、造父、傅说、王良、奚仲等,他们或为部族中杰出的领袖、或为在某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 依据上面说的原则来考察,织女的原型应是秦人的始祖女修。根据有五: 一、《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是秦民族山由母系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关键人物。女修为"帝颛顼之苗裔孙",与后来传说中为天帝之女或王母娘娘外孙女的身份一致:她以织而闻名于后世,是演变为织女的关键因素。 二、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战国末至秦始皇三十年间竹简,其中《日书》甲种有两简写到牵牛织女的情节,其155简云:"戊申、已丑,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三弃。"其第3简简背云:"戊申、已丑,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由简文看,战国时传说中牵牛、织女星已由星名转换为故事中的人物,牵牛娶织女,但未能成功。从"三弃"看来,当时的情节似乎同《诗.卫风.氓》相似,是否受什么外力的影响,却看不出。大概反映了春秋战国时由于男子在家庭中掌握经济上的主导权,因而也拥有婚姻上的主导权的事实。这是牵牛织女传说形成故事后,在各种文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最早的记载。它应同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秦文化有关。 三、《三辅黄图》中说,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这应反映了秦民族中十分普遍的传说(当时应已流传至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由此看来,当时秦人的传说中已经形成牵牛织女本为夫妇,而被隔在银汉两侧,织女南渡以会牵牛的情节。从"南渡"的说法看,故事中织女是占主导地位的,这同她的原型本是"帝颛顼之苗裔孙"的情形相一致。秦汉以后转变为天帝之女,或王母娘娘的外孙女,而王母娘娘是由西王母演化而来,所以仍然同甘肃的神话传说有关②。 四、秦人发祥于天水(旧称秦州)西南的汉水上游之地。这个结论是1987年开始在礼县大堡子山连续出土了一批又一批十分精美的秦编钟、秦鼎等礼器文物和大型车马坑,学术界认定为秦先公先王墓之后才确立的③。而牵牛、织女的传说一开始就同"汉"(汉水)联系在一起。 五、地处天水西南的西和、礼县从古到今,对七夕节十分重视,城乡姑娘从农历六月底即以村庄、街巷为单位,组织起来,找大房子设了巧娘娘灵堂,从纸马店请来札糊好的巧娘娘像,经过迎巧的仪式后,从七月初一至初七,一直举行祭巧、唱巧、拜巧(各乞巧点之间互相拜访,唱乞巧歌,进行观摩)等活动,七月初七在会餐、照瓣乞巧和手帕打桥活动之后,于子夜至漾水、汉水边或其他河边送巧,才算结束。这样隆重的乞巧仪式,全国再没有第二个地区有。西和、礼县姑娘在乞巧时年年编唱新歌词,各处不同,所以产生了大量特殊的新民歌。我在有关论文中曾介绍了几首西和的乞巧歌④,这里介绍几首礼县和天水地区流传的乞巧歌。下面三首是流行在礼县东部永兴乡的。 《梳头歌》前半段: 一碗油,两碗油,我给巧娘娘梳翻头。前头梳了一支龙,后头梳了一座城。桃花颜色掸口唇,口唇抹了一点红。……巧娘娘穿的红缎子鞋,南天门上转着来。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扎花歌》: 巧娘娘的脸,嫣红脸,巧娘娘的眼,像灯盏。灯盏背后坐王家,王家的大姐会扎花。大姐扎了个芍药花,二姐扎了个牡丹花。只有三姐不会扎,搬倒车子纺棉花。一天纺了一斤半,拿到城里换丝线。……扎花要扎扣线哩,扎下的飞禽动弹哩,扎花要扎冰蓝线,扎下的巧禽满天转,扎花要扎麻叶里,要扎十朵莲花哩。十朵莲花九朵开,将有一朵没开开,拿到梁上风吹开。……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送别歌》第一首的结尾: 有心把巧娘娘留一天,害怕天上生故端。有心把巧娘娘留两天,巧娘娘心里不了然。有心把巧娘娘留三天,牛郎抱子银河边。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下面是流行在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巧娘娘,吃巧来,喝汤来,洗澡来。上座里坐的巧娘娘,下座里坐的是牛郎。做牛郎鞋,摆双双,穿一双,放两双。我给巧娘娘鞠个躬,巧娘娘教我打阿公;我给巧娘娘献花花,巧娘娘教我打阿家;我给巧娘娘献李子,巧娘娘教我打女婿。我给巧娘娘献鸡蛋,巧娘娘给我扎花线;我给巧娘娘献梨儿,巧娘娘教我骑驴儿⑤。 语言诙谐,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女子对旧礼教反抗的情绪。有些传统歌词流传很广泛。如张家川流行的这首《巧娘娘》,在清水县也有流传,但只从开头到"下座里坐的是牛郎"完全相同,以下却是:做牛郎鞋,摆两双,穿一双,放一双。风吹起叶叶儿,落下秆秆儿。金水儿,银碗儿,巧娘娘,洗脸儿。洗下的脸,如白面,巧娘娘叫我做针线。我给巧娘娘来献瓜,巧娘娘叫我来扎花。我给巧娘娘献柿子,巧娘娘教我缝被子。我给巧娘娘献桃儿,巧娘娘教我缝袍儿。我给巧娘娘献双鞋,巧娘娘教我要学乖⑦。 可见天水各县的乞巧风俗也是很盛的。 由以上五条理由看,织女来源于秦人始祖之所自出女修,织女的传说同陇南、天水有很大关系。 牵牛的原型来自周先民中发明了牛耕的杰出人物叔均。叔均发明牛耕,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陇东地区也有很多反映农耕文化、牛文化的风俗、节庆。这个问题将另为文论述之。 处于陇南和陇东之间的是天水地区。在武都地区改为陇南地区之前,陇南是一个宽泛的统称,包括武都地区和天水地区,故满清天水有书院名陇南书院,上世纪四十年代天水有报名《陇南日报》。现在只好分开说。天水从三国时设秦州,康、宋、明、清因之。天水之得名,据传世文献记载是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学者以为此即天水得名之始,因而在天水地区溯源上,出现了种种猜想。其实,"天水"之名非始于西汉,而始于先秦时。 1971年,在礼县永兴乡蒙张村秦墓中出土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家马鼎,盖上和腹上并有铭文曰: 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九斤。 近年,在距蒙张村三、四里的文家村又出土一铜鼎,盖表铭文曰:"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斤。"《汉书.百官志》云:"太仆,秦官,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马为挏马。"则家马本秦官,主国君私用之马。汉承秦制,至汉初仍有。秦国在天水有家马专主为国君养马,由此可看出两点:"天水"之得名在秦代以前;二、"天水"乃秦人所命名。 那么,"天水"的命名何所取义呢?我以为是有取于"天汉源头"之意。 《尚书.禹贡》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一千多年来,学者们误以为此"汉"指发祥于今陕西宁羌县的汉水,嶓冢山也是指宁羌县的嶓冢山,而称发源于今天天水市西南嶓冢山(今名齐寿山)的汉水为"西汉水"(今新编《辞源》、《汉语大词典》均如此解说)。真可谓喧宾夺主。我以前以为,这种状况主要由于秦人的东迁,以旧居住地的山名、水名命新到之地的山、水之名而形成。因秦人迁至咸阳后成为全国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最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后起的地名得到强化,从而淡化了本来之山名,水名之故。近来研读有关资料,认识到除了上面所说的意识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事实上的重要原因,这便是:发源于天水西南嶓冢山的汉水本来是一直向东经略阳、沔县(今勉县)同发源于陕西宁羌的沔水合流,所以《禹贡》言"又东为沧浪之水"(在今湖北北部)。《山海经.西山经》中也说:"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汉沔合流之后,史籍之多称为"汉",也有称为"沔者",大约到西汉时代,汉水在略阳附近改道南流,称为潜水,今名嘉陵江。《说文.水部》:"漾,水。出陇西相(氐)道,东至武都为汉。" 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盖《禹贡》'嶓冢导漾',源出西和、成县,南流至略阳,又东折至宁羌州,与汉水通,流至武昌入江。其后略阳、宁羌(今陕西省宁强县)之间水道中断,而西汉水遂入蜀境,合嘉陵江,至合州入江。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也持此看法,该书中引李健超的文章中的一段话:"原来嘉陵江上源由北向南到阳平关附近,不是继续南流入四川,而是东流入汉江的。"其结论云:"盖在战国以前嘉陵(至阳平关附近东流入汉中。"汉阳平关在今勉县以西老城乡。1988年第1版的《汉语大字典》第三册在"漾"字下吸收了除灏以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此作出了正确的解说:漾,古水名。即今嘉陵江上源的西汉水,源出甘肃省天水市西南,起初南流至陕西省略阳县即折而东流为汉水,后略阳县东水道中断(或以为六朝时地震所致),水流直南为嘉陵江,至四川重庆市注入长江。 下面也引了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中的那段话。但遗憾的是该书同册"汉"字下的注则同新编《辞源》、《汉语大词典》一样,仍承旧说之误,并引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语,肯定陕西宁羌的"漾"、"嶓冢",为《禹贡》中所说"漾"、"崤冢",形成同一书中互相矛盾。 由上面的论证可知,"天水"是汉代以前汉水(今之西汉水、东汉水的合流)的发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汉水上游有关。 下面要说的是:秦汉时所谓"天水",并非今日天水市的秦州区(1950年至八十年代的专署或地区所在地天水市),而是指今天秦州区西南七十里的小天水(天水镇)及其以西至礼县漾水河一带之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今礼县以东水南县置天水郡,辖今礼县、西和二县地,北周废。《水经注.渭水注》:"旧天水郡治,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毛公所谓西戎板屋也。"《诗经.秦风.小戎》云:"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二者相合。考之《史记.秦本纪》,《小戎》为秦襄公时之作。周宣王时,秦仲因破戎有功而为西垂大夫。《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言西垂即上邽县(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九十里的汉代西县地。至秦襄公护送周平王有功,"平王赐以歧以西之地",方东迁至"汧渭之间"。那么,《水经注》中所言汉元鼎三年置天水郡,当在今礼县东部。 1990年,在礼县东部漾水河中游草坝村出土了一通《南山妙胜廨院碑》,碑文云:"秦州南山妙胜院,敕额古迹,唐贞观二十三年赐额昭玄院天水湖。"又云:"南山妙胜廨院,在天水县茅城谷。""茅城台"即今冒水河两岸之地。这里所谓"天水湖"的"天水",应即汉元鼎三年置天水郡之地。联系礼县永兴乡出土的两件"家马鼎"看,这里的"天水"之名,应产生于先秦之时。 综上所述,秦先民最早居于汉水上游,因而将晴天夜晚天空呈现的银白色光带也称作"汉"。周秦文化融合后,"汉"或"云汉"、"天汉"成了银河的通用名称。秦人将位于银汉北侧呈三角状排列的一大星两小星称作"织女",以纪念自己的始祖,保留了他们最古老的记忆。这个星名后来也成了织女星座的通用名称。天水的命名要迟得多,但也在先秦之时,那时"汉"既指天上的云汉、天汉,也指出源于嶓冢山、哺育了秦人、秦文化的那条大水,因而人们有因为汉也是天汉的汉称,而将其发源地名为"天水"。 今天的天水市尽管非秦汉以前的天水之地,但也在秦人早期活动范围之内,且长期承袭"天水"之名,齐寿山(嶓冢山)也在今天天水市辖区之内,因而也不能说同织女的传说无关。 上面说的只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织女的原型问题。至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形成,当在秦人迁至原周人所居地之后。这个问题当另为文论述之。
泾渭分明与夏季风的进退有关。当夏季风来临时,渭河先进入汛期,因此水较浑浊,而此时泾河尚未进入汛期,因此水较清;当夏季风退出时相反;在历史上的解释:渭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严重,故水较浑。现已不用这种解释,因黄土高原的治理,明显得到改善。
汉江,又称汉水,中国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秦岭南麓,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它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多滩险峡谷、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好,还具有从上游向下游,随着集水面积的增加,水量增大而减小的规律。
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省境秦岭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
漾水,源出陕西省宁强县北_冢山,亦曰东汉水。东经勉县为沔水,经褒城纳褒水始为汉水。陕西省志以此源为正源。
沮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海拔2610米)南麓黄花坪,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入庙河和冷峪河后入略阳县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流入留白河。白河汇入后转东南复入勉县境,至沮水新铺坝始称汉水。沮水全长130千米,沮水流域面积174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37亿立方米。沮水在漾水北,历史上称其汉水古北源。湖北省志以此源最长为正源。
玉带河,发源于宁强县阳平关镇曹家坝村,于勉县铜钱坝江入汉江,河流流径宁强县城。远眺河流玉绕如带,故名玉带河。解放前和解放后一度把县城所在地曾称玉带镇。玉带河处在大巴山腹地,干流长1011千米,流域面积83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河道平均比降为817‰。
“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的战略要道
陇南地处中国地理几何中心,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孔道。由于西秦岭横亘其间,重峦叠嶂,艰险异常,成为阻隔陇蜀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行人视作畏途,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绝唱。古代先民在高山峡谷之间,依山傍水,修建栈道,以为通途。由陇南入川沟通陇蜀交通的山口和栈道主要有:一是由两当越故道山(今太阳山)经陕西勉县入川;二是由徽县经大河店至陕西略阳,沿嘉陵江谷地入川;三是由武都循白龙江谷地至文县碧口入川。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而陇南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历代用兵的古战场。汉光武“得陇望蜀”,诸葛亮六出祁山,邓艾偷渡阴平,吴玠挥师抗金,李自成艰苦奔杀,太平军血战阶州……,直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入川,都以这里为舞台,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遗留了众多供后人凭吊的古迹。 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的陇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我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
陇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统一六国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辩道4个县级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设武都郡。民国初,陇南各县隶属渭川道。1949年8月,成立甘肃省武都分区,辖武都、西和、文县、康县、成县、礼县、西固(今宕昌县境内)7县,1950年--1951年改为武都专区,1958年武都专区合并于天水专区,1962年又恢复武都专区,1969年改为武都地区,1985年更名为陇南市人民政府。陇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史记》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即今西和县,现西和县有仇池山伏羲崖;成纪,即今天水一带,天水市秦安县存有大地湾遗址。到了周朝,陇南的礼县又成了秦国的发祥地。
秦先祖非子因在礼县养马有功,被周天子赐为“赢”姓,始有秦赢。自秦庄公被封为诸侯之后,秦庄公、秦文公、秦襄公等都在礼县红河一带建国立郡,其中礼县大堡于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先祖的第一陵园一西垂陵园和《史记》所载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东汉建宁年间,成县为李翕、耿勋两位太守树碑立传。在丰泉山鱼窍峡的石壁上镌刻了《西狭颂》、《耿勋碑》。《西狭颂》摩崖石刻,以其方正雄伟的书风和“首尾无—缺失”的完整存留而享誉寰宇,令古今文人墨客叹为观止,是我国保存不多的汉代书法艺术瑰宝之一。汉末三国鼎立,地处魏蜀交界的陇南成为双方拚杀的重要战场,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演绎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西城弄险、挥泪斩马谡、木牛流马运粮草、姜维大战铁笼山等动人故事;魏将邓艾假道宕昌、武都、文县,借阴平古道,长途奔袭无人之地700余里,裹毡滚坡,终于进军成都,“得陇灭蜀”。宋金时期,宋将吴诘、吴麟、吴挺兄弟父子承先继后,驻师陇南,抗击金兵,取得辉煌战绩,与岳飞、韩世忠齐名,为南宋偏安提供了有力保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都经过陇南。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到达宕昌哈达铺修整,通过国民党的旧报纸,得到了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重要信息,并据此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使哈达铺成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和长征胜利的转折点。宕昌县哈达铺镇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决定了工农红军北上抗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确路线和光辉前程。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之一,这里是人们缅怀先烈,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的圣地,也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历史的惆怅,先祖的业绩,铸造出陇南独特的人文胜迹,再现了陇南昔日的繁荣昌盛,她是陇南儿女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是历代陇南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足迹,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篇章。
关于武都郡
西周以前设立,早期治所在西域杏林国以南的洛峪,即今西和。秦移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以西,北魏开始向西南推进,进驻白龙江畔。当时,占据在白龙江畔的西番民族,主要有氐族、羌族、藏族,党项族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央政权不断向西推进的过程中,多次拉锯战的结果,就是武都郡进驻到石门,接着把大本营建立在今天的武都区旧城山,在这里扎稳脚跟。 形态多异的地形地貌
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 市境。
陇南市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高峻山岭与深陷河谷错落相接,对比显著,“举头峻峭嵯峨,侧耳波涛汹涌”,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东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经银洞山(海拔2468米)、牛头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断头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峦叠嶂,崖壁陡绝,角峰锯脊,石骨嶙峋。其间河谷幽深狭长,深切曲流十分发育,多急流险滩和瀑布。峡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狭窄的冲积平原断续出现,其中武都平原绵长近50公里,宽不过1公里。周边山峰:北为长江黄河分水岭之大拉梁和岷峨山,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陇南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全区按照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
东部
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县三县全部。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本区域,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部系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为浅切割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殖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海拔在1900~2400米左右,相对高差500~1000米左右,为中切割中山区。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土厚水丰,历史上就是粮食的集中产地。
南部
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延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区、文县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处于北纬33度以南,属亚热带边缘区。这一区域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气候条件好,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气候,既能生产粮食,也是纹党、当归、红芪、油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稀有树种的理想适生区。
北部
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包括宕昌县、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间,谷峰相对高差300~500米不等。宕昌县哈达铺、理川、南阳一带,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屑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下游山陡谷狭,山地、旱地较多,土地较为分散,但耕地较多,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全区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 在祖国内陆腹地,秦巴山地西部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交汇地带,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森林茂密,资源富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就是扼甘陕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被人们赞誉为“陇上江南”的甘肃省陇南市。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全市辖武都、宕昌、文县、成县、康县、徽县、西和、礼县、两当等9个县,242个乡镇,3423个村民委员会,54万户,250万人口。境内有汉、回、藏、维吾尔、土、黎、白、苗、羌、满、蒙古、锡伯、哈尼、土家等21个民族成份,7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5万多人。市政府驻武都区城关镇。 立体分布的多样气候
全市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这一带有全区两个热量高值区,一个是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浅山区,年平均气温在]2~14℃≥10℃的积温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约3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7%,属一年两热农业区。另一个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气温10一12℃,≥10℃积温3500—4000℃,耕地面积约为17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78%,为两年三熟农业区。暖温带包括全区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海拔在1100--2000米之间,≥10℃的积温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间,耕地曲积约15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33%,为二年四熟农业区。中温带包括全区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宕昌、西和县大部,武都县的金厂、马营、池坝,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这一区域诲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积温小于2100℃,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左右,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22%,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
在纵向分布上,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耕作区垂直高差一般在50一120米左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山上积雪皑皑,山下春暖花开”,“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气候的变化,使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以及品种布局、耕作制度、病虫害类型、农事活动季节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农业。如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000米以下河谷区,桔柑可以过冬,麦——稻、油——稻一年两熟;海拔1600米以上只能种植早熟、极早熟玉米;海拔2000米以上的则无玉米种植。作物分布的大致规律是“水稻棉花占河川,玉米谷子绕半山,山川肥地种小麦,洋芋油菜上高山”。就同一作物来说,因种植高度不同,其成熟期、收获期也有很大差异。垂直农业虽然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带来一定困难,但它有利于种植结构向多样化发展,特别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陇南气候温和,风光秀美,山资水色兼有北国之雄浑奇峻,南疆之灵秀旖旎,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全国三大天池之一的阴平天池绿山环抱,碧波粼粼,天生一个“翡翠世界”;
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万象洞奇幻绚美,气象万 千,犹如世外仙台琼阁;国家级重点保护、甘肃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奇葩异树,竞相弄资,珍禽异兽,自由出没,被赞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分布于全区各县的大河坝、三滩、红土河、梅园沟、云屏山等自然景点,茫茫林海,阵阵松涛,奇花异草,飞瀑流泉,被人们称作“陇上小九寨沟”;白龙江两岸“高江急峡雷霆斗,拓木苍藤日月昏”,宛如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徽成盆地桑麻遍四野,稻椒千重浪,呈现一派鱼米之乡的繁荣景象,构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01、武都万象洞,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地质公园。
02、文县天池,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四大天池之一,影视拍摄区。
03、宕昌官鹅沟,国家级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 ,2014年批准)。
04、康县阳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然阳坝。
05、武都裕河原生态风光,金丝猴保护区,动植物乐园,民俗风情。
06、武都五凤山道教圣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道教协会驻地。西秦岭最高峰,五凤胜景。悬崖峭壁,松涛雷音,群鸟合唱。真武祖师灵应圣地。
07、西和大香山:千手观音妙善的优美传说,礼县道教协会。白雀寺。
08、西和仇池山:伏羲洞,人祖爷伏羲诞生之地。朝圣伏羲庙。
09、礼县祁山武侯祠堂:纪念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经典景观。
10、礼县大堡山:秦始皇先祖的珍贵墓地,中国风水学观摩的极佳地段。
11、武都角弓朝阳洞:唐朝以来开凿的佛、道、儒三教综合洞窟,白龙江边的百佛洞。
12、武都石门九天圣母庙:黄帝战蚩尤,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给轩辕黄帝赠送天书兵法的传说。
13、武都佛教景点:两水龙华寺、城郊普化寺、城关莲花山寺院、东江清凉寺、三河广严院、龙凤山寺、龙凤佛堂寺、琵琶寺、汉王寺、城郊邬金寺、甘泉铁佛寺等。
14、两当张果老登真洞:传说张果老修道成仙的地方。
15、成县鸡峰山:森林公园。山顶有观音大士、文殊、普贤三菩萨庙。
16、成县西峡颂:俗称《黄龙碑》,是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峡颂》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17、徽县嘉陵江漂流:陇南唯一开展漂流活动的地方。
18、武都城郊崔家梁关公庙:纪念刘备、关公、张飞的祠堂。
19、武都角弓够林坪大禹庙::纪念大禹治水的唯一祠堂。
20、武都区汉王镇大坪山——唐代礼部尚书李揆祠堂(九天圣母传略出处)。
属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
南郑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0_-- 107°22_,北纬 32°24_-- 33°7_之间。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想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城关镇周家坪村,位于县境北部,东北距汉中城12公里,距陕西省省会西安390公里(经佛坪、周至县)。有跨省公路汉中~南江路穿城而过;距汉中火车站13公里,距汉中飞机场10公里。
行政区划
南郑县辖18个镇、12个乡:
镇:城关镇、圣水镇、大河坎镇、协税镇、梁山镇、阳春镇、高台镇、新集镇、濂水镇、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牟家坝镇、法镇镇、湘水镇、小南海镇、碑坝镇、元坝镇
乡:胡家营乡、歇马乡、郭滩乡、忍水乡、两河乡、塘口乡、喜神乡、高家岭乡、西河乡、福成乡、白玉乡、魏家桥乡
建制沿革
南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考古工作者在县境北部的梁山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证实,南郑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承载、延续踪迹都可以在这找到。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筑南郑城后,厉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正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
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较量;
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
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
元朝(1271~1368年)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
明朝时期南郑为汉中府治,其间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郑地区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话;
清朝时期南郑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县。
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0世纪30年代初,南郑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之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随即将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
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
今南郑县实为两省四县(区)边缘地区组成的老名新县,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1996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区并乡,将原来县辖的9区、10镇、58乡合并为19镇、19乡;2001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乡镇,全县辖18镇、12乡。乡镇以下行政村501个,村以下村民组3805个。2002年4月,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14个。
地形地貌
南郑在陕西的地貌分区中,属陕南山地的组成部分。境内横 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汉江环绕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县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区(属汉中平原一部分)、低山丘陵区(属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中山区(属米仓-大巴山构造剥蚀中山的一部分)。三种主要地貌的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8%、225% 、657%。全县最低处是圣水镇东部的汉江河滩,海拔484米;最高点在南部碑坝镇与四川省交界的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度差1984米。
河流水文
本县主要河流有9条,除汉江过境外,以米仓山主脊为界,北坡有濂水河、冷水河、漾水河汇入汉江;南坡有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焦家河汇入四川省嘉陵江。河流总长度3654公里。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65条,总长8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6公里。河流年径流深83514毫米,径流总量多年平均为2352亿立方米,年内分布以7---10月最高,占全年的537%;5、6月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6%,造成部分区域夏季水稻插秧时用水困难。
[气象要素评述]
气温2002年是最高年,冬无严寒,夏季酷热,冬、夏、秋气温持续偏高,前年平均气温151 ,较常年偏高09 ,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年。
矿产资源
全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较大,品味较高。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24种,矿产地139处。已经过不同程度的勘查,有探明基础储量及资源量的矿产10种,矿产地24处,矿产资源中,金属类8种:铁、钛、钒、铜、铅、锌、镍、钴;非金属类16种:白云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玄武岩、长石、黄铁矿、磷、石灰石、高岭土、砖瓦粘土、大理石、花岗岩、水晶、重晶石、煤、矿泉水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碑坝地区,非金属矿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矿藏中,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石、白云岩、高岭土等,在汉中占有重要位置,尤以分布在上、下梁山的石灰石储量大,达12613万吨,且品位高,易开采。硅矿储量约1000万吨。铁矿882万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按1990年不变价)估算约754亿元。目前除已经或初步开采的14种矿产外,其余尚待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
南郑地处南北过渡地段,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红薯、油菜、烟叶、花生等。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番茄、黄瓜、苦瓜、茄子、山药、瓜类等34种。此外,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遍布河塘。野生植物以乔灌木、中药材、花、草为主。已知乔灌木57科、164种,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马尾松、漆类,杉、柏、椿、竹等;还有油桐、油茶、茶叶、柑、桔、棕榈、楠竹等亚热带树种;药用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樟类;珍稀树种主要有冷杉、银杏、粗榧、鹅掌楸等约14科、18种。中草药用植物品种多、品质好、数量多,计有661中,已开发169种。大宗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黄姜、乌药、党参、元胡、栀子、细辛、金银花等,贵重药材有麝香、熊胆、牛黄、黄连等。其中党参、天麻、何首乌、绞股蓝等分布广、出产多,为传统出口药材。全县林业用地18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18%,活立木总储量1188万立方米。全县草地近32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306万公顷,已利用23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5%,其中300亩以上的大块草场33块。草地植物多达56科、600多种,可用作饲草者500多种。
[动物资源]
已发现兽类5目、11科、18种鸟类9目、22科、81种;两栖爬行动物雷3目、7科、14种。
[水资源]
全县河流密布,水量丰盈。水资源总量2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527立方米,比全车人均2685立方米高55%;耕地每公顷占有79707立方米,均高于陕西省及全国人均占有数。
旅游资源
南郑地处秦岭、巴山之间。跌宕起伏的山川地势,温暖湿润的海陆气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南秦巴山地自然风竟和湖光山色。
2019年11月12日,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南郑区榜上有名。
2019年3月,南郑区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7年2月21日,南郑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10日,南郑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汉江不是发源于青藏高原。
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干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
汉江多滩险峡谷、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好。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577千米,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湖北境内长920千米,总落差1964米。在源地名漾水,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省境秦岭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
漾水,源出陕西省宁强县北嶓冢山,亦曰东汉水。东经勉县为沔水,经褒城纳褒水始为汉水。陕西省志以此源为正源。
沮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留坝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海拔2610米)南麓黄花坪,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入庙河和冷峪河后入略阳县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流入留白河。白河汇入后转东南复入勉县境,至沮水新铺坝始称汉水。沮水全长130千米,沮水流域面积174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37亿立方米。沮水在漾水北,历史上称其汉水古北源。湖北省志以此源最长为正源。
玉带河,发源于宁强县阳平关镇曹家坝村,于勉县铜钱坝江入汉江,河流流径宁强县城。远眺河流玉绕如带,故名玉带河。解放前和解放后一度把县城所在地曾称玉带镇。玉带河处在大巴山腹地,干流长1011千米,流域面积83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河道平均比降为817‰。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源于秦岭南麓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的嶓冢山,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千米。
在陕西省境内,基本上自西向东流,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自西而东流经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洋县、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于白河县进入湖北省。
在湖北省境内,汉江干流经白河县后,自郧西县进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干流折向东南,沿途经襄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汉川市等县市,最后由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千米;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千米;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千米,流经江汉平原,两岸筑有堤防,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泄洪能力愈下愈小。
1、甘肃陇南人怎么样2、陇南属于哪个省3、陇南属于那个市的4、陇南是哪个省的城市5、陇南市属于哪个省6、陇南属于哪里甘肃陇南人怎么样
甘肃陇南怎么样? 10分
原陇南地区, 已于2004年1月受国务院令, 撤地设市, 正式成为(正厅级) 陇南市, 原武都县改为武都区 (用作市 的所在地)。陇南市, 位于甘肃省最南端, 隶属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 正东方向紧邻(陕西)汉中市, 正南方向毗邻(四川)广元市, 正西方向靠近(藏南)阿坝羌族自治州 , 地处陕甘川三省要冲, 素称“秦陇锁钥, 巴蜀咽喉”。陇南市目前下辖有:武都区、宕昌、文县、康县、成县、徽县、礼县、西和、两当县,合计为9个区县。总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 2832万 (2014年) 。附图: (点击地图 可放大)
陇南地处 山大沟深的秦巴山区,文化遗迹及旅游景点非常多,且生活节奏缓慢,气候宜人,有陇上小江南之称,适宜旅游度假。外来人口不多,也没有工业厂矿,四季无空气污染,非常宜居。但民风朴实,但交通不便 , 且经济欠发达。
甘肃陇南有哪些县
陇南市全市辖一区八县,分别为武都区、成县、徽县、两当县、宕昌、文县、康县、西和县、礼县
甘肃省陇南市人怎么样?
和谐乐观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人怎么样?
那看什么人了 什么地方都是有好人有坏人。你问的太过笼统。你的意图是什么呢?我是成县人
甘肃陇南有几个县?
行政区划 陇南市辖1个市辖区、8个县。即武都区和宕昌、康县、文县、两当、徽县、成县、礼县、西和8县。陇南市面积27923平方千米,人口280万人(2008年)。武都区 面积4683平方千米,人口54万。邮政编码746000。陇南市 驻地武都旧城山,武都区人民 驻城关镇人民路。成县 面积1701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742500。县人民 驻城关镇。宕昌县 面积3331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748500。县人民 驻城关镇。康县 面积2958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746500。县人民 驻城关镇。文县 面积4994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746400。县人民 驻城关镇。西和县 面积1861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742100。县人民 驻汉源镇。礼县 面积4299平方千米,人口51万。邮政编码742200。县人民 驻城关镇。两当县 面积1374平方千米,人口5万。邮政编码742400。县人民 驻城关镇。徽县 面积2722平方千米,人口22万。邮政编码742300。县人民 驻城关镇。
甘肃陇南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陇南行政中心搬迁引起的事件
1、行政中心的含义行政中心,也称政治中心、政务中心(这个概念稍小些)等,简而言之,是指某个行政区划内最高 职能的 或者总称,根据行政区划范围的大小,有不同的称呼。我国实行5级 管理体系,国家级行政中心称为首都,我国的首都驻地是北京市;省区级行政区划行政中心称为省会;市州级称为市或州府;县级称为市或县城;乡镇级一般称为乡集镇或建制镇。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 多出一级,现在我国在局部地区正在试行“省管县”,即省直辖县。
2、陇南市行政中心的历史和现实陇南市现辖1区8县,仅有的一个区是武都区,也是陇南市 驻地,即行政中心所在地。但陇南市设立地级市的时间并不长,2004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陇南市,武都县更名为武都区,为陇南市人民 驻地。从实际操作来看,撤地建市之后,并没有修建新的市 办公楼,仅仅是把原来行政公署的牌子换成陇南市 和其它机构。从以上可以看出,陇南市和武都区的历史都不是很长,那么在此之前是哪种管理体制呢?
陇南市设市之前称为陇南地区,由甘肃省 派遣行政专员管理,行政专员常驻地称为行政公署,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公署并非一级 ,仅仅是省 的派出机构,代为管理当地事宜,陇南市设市之前行政公署所在地是武都县。解放以来,武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武都专区(含若干县)行政督察公署所在地,但在1958年4月,武都专区撤销,并入天水专区。1961年11月,武都专区恢复。1985年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行政公署迁驻成县,但由于历史原因,实际并未搬迁,有部分省市直机关搬迁至成县,行政公署依旧驻武都县,直至2004年陇南撤地建市。
3、陇南行政中心提议搬迁的背景和过程31 背景和程序陇南行政中心搬迁为何旧事重提呢?根据一些反对搬迁的网友的说法,早在512大地震之前的3月份,就在民间有陇南市搬迁至成县的传说,当然,应该相信这只是一个传说,因为如果是事实的话,那只能说是某些人好大喜功。
根据笔者掌握的有据可查的资料,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应该是在512之后。但无论如何,总有一个最先提到行政中心需要搬迁的人,这个人是谁呢?不知道!按照市级行政中心搬迁的一般程序,应该是由当地 组织相关材料,形成报告之后送达省 及相关部门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向国务院打报告,申请搬迁,一般国务院会派遣专家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论做出决定。
根据以上程序,首先是自下而上的申请,然后是自上而下的审核和审批,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提出行政中心搬迁的始作俑者应该是地方 。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应该说是有的,即所谓不可抗拒因素。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行政区划变动异常频繁,基本都是自上而下的,下级 和部门只是忠实的执行者。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过30年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了,行政区划的调整也变的异常慎重,强调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和科学合理,在这种情况下,自1985年以来,甘肃省基本没有大范围的行政区划调整,只有按部就班的撤地建市。也就是说,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一直没有碰到不可抗拒的因素存在。
32 过程因此,512大地震成为了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的一个契机,一个“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果说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已经被国务院“批覆”,那么,肯定存在一个报告,至于这个报告是由哪一级 部门组织形成的,不得而知。
据兰州晚报报道,日前,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了陇南市行政中心灾后迁建评估专家委员会。兰大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经济学院院长高新才教授分任
甘肃陇南的女孩性格一般是怎么样
人与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不是一个地区的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性格,或许你所认识的女孩子就是那样的性格~
董建军是甘肃陇南哪个县的人
董建军出生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卢河乡董河村,是西和县人。
董建军1985年3月出生于甘肃,这位在散打擂台上独具身形优势的天才曾是一位专业的篮球运动员,后来练习一阵摔跤,之后转战散打,2008年董建军曾在散打功夫王赛事中战胜曾在K-1擂台上有过不俗表现的张庆军,一战成名。这位散打巨人如今走出体制,在盛华职业搏击的擂台上进行了专项站立格斗训练,天生的身材力量优势加上专业的磨练,盛 际俱乐部总裁邹国俊称“董建军目前在国内已经很难找到能与之打实战的对手,未来可能要将其送到荷兰进行实战磨练。”
董建军,散打比赛的巨无霸,曾是专业的篮球运动员,在篮球的时候,被一个柔道教练看中,就被叫去练柔道了,当时觉得柔道不太适合自己,没有什么发展过段时间就放弃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散打,再加上本来就一直很喜欢散打,觉得这个项目很 ,很有挑战性,就毅然的选择了散打。
甘肃陇南市有几个县?都是哪些?
八县一区,分别是:武都区、文县、宕昌县、礼县、西和县、徽县、成县、康县、两当县
陇南属于哪个省陇南属于甘肃省。
陇南,甘肃省辖地级市,省域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陇蜀之城、橄榄之城。截至2021年末,全市辖1个区、8个县,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387万人,城镇化率为373%。
陇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是秦人的发祥地、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文县白马人被誉为“东亚最古老的部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
陇南属于那个市的截止2018年,陇南市隶属于甘肃省管辖,不属于那个市。
陇南,甘肃省下辖地级行政区(市),简称“陇”,位于甘肃省东南端,东接陕西省,南通四川省,扼陕甘川三省要冲,是连接兰白、对接成渝、衔接关天三大经济区甘肃陇南的战略通道。
西北—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地, 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下辖武都区、康县、文县、成县、徽县、两当县、西和县、礼县、宕昌县1区8县。
扩展资料
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地处东经104°01′19″至106°35′20″,北纬32°35′45″至34°32′00″。北与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武山县、甘谷县接壤甘肃陇南;南抵四川盆地,与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平武县和阿坝州九寨沟县毗连;
西依甘南高原与迭部县、舟曲县和定西市的岷县;东接秦巴山地,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勉县和宝鸡市凤县为邻。全市东西长约237千米,南北宽约2305千米,土地面积27923平方千米,占甘肃省面积的8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陇南历史沿革甘肃陇南:
1949年7月,西北局在西安组建武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武都县、西固县、文县、康县、西和县和礼县;11月25日,国民党任命王治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撤销武都专员公署改为省政府;12月9日,武都起义宣告甘肃全境解放。
1950年5月,岷县划归武都专区。1951年4月,武都分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武都区专员公署。1954年,西固县治迁宕昌并改名为宕昌县。
1955年2月,武都区专员公署更名为武都专员公署。1956年,礼县、西和县、成县划归天水专区。1958年4月,武都专区全境划归天水专区。1961年11月,恢复武都地区,辖武都县、康县、成县、文县和宕昌县。
1963年10月,岷县重新划归武都专区管辖,这次调整后,直至1985年6月,武都地区下辖武都、岷县、宕昌县、文县、成县和康县。
1985年5月14日,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管辖武都县、宕昌县、文县、成县、康县、西和县、礼县、徽县和两当县,原属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管辖;6月1日,武都地区正式更名为陇南地区。
2004年1月,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地级陇南市,陇南市设立武都区。
参考资料:
陇南市人民政府网-陇南简介
-陇南
陇南是哪个省的城市陇南是甘肃省的城市。
陇南,是甘肃省地级市,省域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陇蜀之城、橄榄之城。
陇南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甘肃省东南部,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接区域,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又因地貌俊秀,气候宜人,素有“陇上江南”之称。
陇南还是中国主要的中药材、油橄榄产地之一,享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中国油橄榄之乡”的美称。
陇南的相关地形说明
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阶梯地形的过渡带。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的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
陇南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
陇南周边山峰:北为长江黄河分水岭之大拉梁和岷峨山,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陇南 (甘肃省辖地级市)
陇南市属于哪个省陇南是甘肃省地级市。
陇南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甘肃陇南,甘肃省东南部,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甘肃陇南的交接区域,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又因地貌俊秀,气候宜人,素有“陇上江南”之称。
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地处东经104°01′19″至106°35′20″,北纬32°35′45″至34°32′00″。北与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武山县、甘谷县接壤;南抵四川盆地,与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平武县和阿坝州九寨沟县毗连;西依甘南高原与迭部县、舟曲县和定西市的岷县;东接秦巴山地,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勉县和宝鸡市凤县为邻。
全市东西长约237千米,南北宽约2305千米,土地面积27800平方千米 ,占甘肃省面积的867%。
陇南的风景名胜和美食
陇南气候温和,风光秀美,山资水色兼有北国之雄浑奇峻,南疆之灵秀旖旎。有全国三大天池之一的文县天池,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万象洞,国家级重点保护、甘肃唯有的具有北亚热带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赞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分布于全市各县的官鹅沟、三滩、梅园沟、云屏三峡等自然景点,被人们称作“陇上小九寨沟”。
陇南人民依托多样化的农作物和农业特色产品,融入独特的地域文化物质,创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各色小吃争奇斗艳,主要有武都洋芋搅团、面皮、米皮、康县面茶、罐罐茶、礼县热面皮、徽县清真九碗三行子、成县油茶麻花、两当莜面窝窝、宕昌红军锅盔、文县豆花面、咂杆酒、西和杠子面、西和锅盔等。
陇南属于哪里陇南属于甘肃省,是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
陇南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等20多种珍稀动物。拥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文县尖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文县天池、宕昌官鹅沟、成县鸡峰山)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
陇南气候
陇南市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这一带有全市两个热量高值区,一个是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浅山区,年平均气温在2~14℃≥10℃的积温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约30万亩,占全市地总面积的67%,属一年两热农业区。另一个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气温10—12℃,≥10℃积温3500—4000℃,耕地面积约为17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78%,为两年三熟农业区。
暖温带包括全市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海拔在1100--2000米之间,≥10℃的积温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间,耕地曲积约15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33%,为二年四熟农业区。
中温带包括全市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宕昌、西和县大部,武都区的金厂、马营、池坝,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这一区域诲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积温小于2100℃,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左右,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222%,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
陇南的地形:
陇南全境按照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
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
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县三县全部。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本区域,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部系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为浅切割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殖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海拔在1900~2400米左右,相对高差500~1000米左右,为中切割中山区。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土厚水丰,历史上就是粮食的集中产地。
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
本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延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区、文县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处于北纬33度以南,属亚热带边缘区。这一区域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气候条件好,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气候,既能生产粮食,也是纹党、当归、红芪、油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稀有树种的理想适生区。
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
本区域包括宕昌县、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间,谷峰相对高差300~500米不等。宕昌县哈达铺、理川、南阳一带,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屑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下游山陡谷狭,山地、旱地较多,土地较为分散,但耕地较多,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