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诗词:贺新郎·读史,第1张

  原文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注释

 人世难逢开口笑: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语出《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伤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

 盗跖(zhi2)庄蹻(jue2):盗跖是春秋战国间的大盗;庄蹻是战国楚人,《荀子·议兵》,“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

 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黄钺(yue4):象征帝王权力的用黄金装饰的斧子。《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译文

 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也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半忧愁少开怀。尽是征战杀伐弓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

 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

赏析一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写这首词时,正在读司马迁的《史记》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篇》。毛泽东是以史入诗,又以诗论史的。通篇体现历史的唯物主义史观,形象地表现关于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进程。在如何看待中国先秦古史上,毛泽东作出诗的回答。

 “人猿相揖别”,诗从劳动创造了人写起,然后伸展到石器时代,论其生产力是“小儿时节”。虽然经历了二三百万年,但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几千寒热”。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阶级矛盾上升,人们再也难以笑脸相迎,有的是刀光剑影,“流遍了,郊原血”!词的上片,以历史发展为主线,边叙边议。“一篇读罢头飞雪”,下片起句不凡,既有寓意又有气势,承上启下很自然。作者在下片写了一连串上古人物:“五帝三王”、“盗跖”、“庄屩”、“陈王”等,并一一评说,作者用意是宣扬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歌未竟,东方白”,仿佛奇峰凸起,是全诗点睛之笔:天亮了,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读史、论史这类诗,是很容易写得干巴巴或高深莫测的,然而,毛泽东写来深入浅出。作者选取的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作者还注重把叙史、论史与抒情融为一体。或换言之,是以浓情的笔触写史。“诗言志”,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最终是以情动人的,《读史》的成功秘诀在此。

 首句“人猿相揖别”是“平平平平平”句式,有别于《钦定词谱》、《词律》等“[仄]仄平平仄”的定格句式。

 诗中“不过几千寒热”,按词谱应是七字句(作上四下三或上三下四);对词谱的个别句子可以添“衬字”,却不可减字。据此,赵朴初先生认为此句脱落一字,建议改为“不过(是)几千寒热”。我们不必认为此句脱字是“创新”,进而求证脱字的微言大义!此词未经毛泽东审定,由后人发表,笔误应改,这才符合毛泽东以严肃态度发表诗词的初衷。

赏析二

 《贺新郎·读史》这首词,正如题目所标明的,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当然,毛主席不是为读史而读史,而是为了“古为今用”,为了教育今人。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它的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阶级斗争观点。毛主席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首词就是这番话生动、形象的写照。

 阶级斗争是复杂的,有流血的武装斗争,也有不流血的思想斗争。回顾1964年国际国内斗争的尖锐形势,《读史》一词的写作时代背景是很清楚的,不是无所为而发。这些斗争虽已成为陈迹,但在作者看来,阶级斗争并未停息。重新温习阶级斗争的历史,便是这首词的创作初衷。

 毛主席诗词一个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概括性强。这一特点,在《读史》上表现尤为突出。仅用一百一十五个字,便囊括了、咏叹了以中国历史为主体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从人类诞生到归宿,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跨度长达几百万年。真是“大笔如椽”、“笔能扛鼎”。

 先从词的上阕说起。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这三句是写人类起源和人类历史最初出现的原始社会。世界上原没有什么人类,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双手,从而也就创造了人类本身,由类人猿进化为类猿人、猿人、原始人。“人猿相揖别”,便是从猿到人的一种形象化说法。揖别就是拜别,表示珍重。虽不必实有其事,但写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不能用其他什么“别”来替代。这首句五个字,飘然而来,用以写人类的从无到有,风调尤觉十分相称,应是诗人的得意之笔。“几个石头磨过”,喻指石器时代。“石器”原是考古学名词,毛主席把它还原为自然形态的“石头”,这就冲破了这一专门名词对创作所带来的局限,大大地开拓了词句的容量。因为无论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也不管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光石器,总而言之,都是“石头”。这样,就把长约二三百万年的整个石器时代纳入六字之中了。“小儿时节”,也是个比喻的说法,指人类的童年时期。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致陈毅》)我以为这三句便是最好的范例。它全是用的形象化的“比兴”,而不用直说的“赋”。因而能以小摄大,举重若轻;以俗为雅,亦庄亦谐;如话家常,别饶风趣,给读者以巨大的美的享受。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这是写人类历史开始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这是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但残酷的阶级斗争也就从此开始。“铜铁”两个字,标志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铜指铜器时代的奴隶社会,铁指铁器时代的封建社会。冶炼术是个了不起的发明,“铜铁炉中翻火焰”正是写的这一壮丽场景,使我们不禁联想起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为问”犹请问,诗词中常用。“猜得”犹猜中,谓作出结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究竟始于何时,史学界迄无定论。关于后者,尤诸说纷纭,竟有西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东汉和魏晋等六种之多,所以说“为问何时猜得”。这是朋友间相互讨论时的一种风趣说法。它表示的,不是轻易而是亲切。据写于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毛主席原是一个西周封建论者,如果有同志一定要问为什么说“猜”?他老人家满可以回答说,我自己不就是这“猜”的行列里的一员嘛!“不过几千寒热”,是说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一时作不出结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横竖不过几千年罢了。按《词律》,这里应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所以赵朴初同志说可能是在“不过”二字下脱落了一个“是”字,“是无心的笔误”(见1978年10月号《诗刊》)。我不以为然。首先,毛主席的真迹俱在,这句写得清清楚楚,无任何涂改迹象。下句的“开口笑”的“口”字脱漏了,但当即作了郑重的添补,未必上一句有脱文就不会觉察。这和毛主席一贯提倡鲁迅先生说的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的精神也是不符合的。第二,《贺新郎》一调原有一百一十四字、一百一十五字和一百一十六字三体。写于1923年的《贺新郎》便是一百一十六字体。这一首虽少一个字,仍自成一体,在词谱上是允许的,不必添字。第三,从艺术角度看,“不过几千寒热”,语健而气足,作“不过是”便显得不那么紧凑。因此,我以为这不是“无心的笔误”,而是有意的精简。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历史是无情的。伴随着阶级的出现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残酷的阶级斗争。这第一句是用杜牧的诗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但改“尘世”为“人世”,便包括了整个社会。杜牧所抒发的不过是个人的失意寡欢,而毛主席感叹的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悲剧。由于不断的阶级斗争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斗争,诸如“血流漂杵”、“积尸成山”、“杀人盈城”、“杀人盈野”这类记载,历史上多得很,真令人不忍卒读,更何来“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是对当时战争的一种典型性的写法。弓箭之外,当然还有其他武器。“弯”就是拉或挽。弓未拉开时像弦月或者说新月,拉足时又像满月,所以前人多将弓和月合写。李白诗“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塞下曲六首》之五),又辛弃疾词“小桥横截,缺月初弓”(《沁园春》(迭嶂西驰),便是写的未拉开的弓;至于苏轼词“会挽雕弓如满月”,则已明言是指拉满了的弓。“弯弓月”,也就是说把弓拉得像满月,因为这样射出去的箭才更有杀伤力。押韵,是古典诗歌在形式上的首要环节。尤其是律诗和词,还有硬性规定,丝毫不能通融,所以唐宋以来有所谓“险韵”或“剧韵”之说。这种险韵往往是逼出来的,碰到必须押韵的地方,苦思冥想地冒险(其中往往即有创新)。押得好时,便能化险为奇,收到如韩愈所说的“险语破鬼胆”的艺术效果,而作者自己也将有一种如李清照说的“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壶中天慢·春情》)的快感(当然,押得不稳,那便成了所谓“凑韵”)。毛主席这里的“弯弓月”便是险韵。非大本领、大手笔,不能也不敢在“弯弓”之后押上一个“月”字。“弯弓月”三字很吃紧,表现了阶级斗争的主题,是下文“流遍了,郊原血”的张本。“流遍了,郊原血”这六个字,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的高度概括。“郊原”二字不是随便用的,因为那正是生产粮食以养活人类的肥沃田野。所以,杜甫也曾痛心地写过“有田不种今流血”这样的诗句。

 词的下阕,紧接上文。作者进一步指明读史的方法,要运用阶级斗争观点来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要让古人牵着鼻子走。上阕基本上是敷陈其事,不置可否,而下阕则是大发议论,爱憎分明;上阕基本上是不动声色,而下阕则是情绪激昂,大声镗鎝,上下之间的表情是很不相同的。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这一句,在结构上占有重要位置。在词的创作上有所谓“过片”。“片”即“阕”,“过片”就是由上片过渡到下片,也就是下阕打头的第一句。词论家认为这一句要写得如“藕断丝连”,又如“奇峰突起”,使读者至此精神为之一振。我们现在很少填词,但这种不失为经验之谈的言论对欣赏仍不无帮助。这里的“一篇读罢头飞雪”,就是一个兼二者而有之的绝妙“过片”。读到这一句,不禁使我们猛吃一惊:什么原因,一篇读罢竟然使得诗人如此悲愤,不仅头白如雪,而且这如雪的白发还仿佛要飞了起来上冲霄汉?大家全熟悉,毛主席是曾以“江山如此多娇”这样壮丽的词句歌颂了我们祖国大地的。然而恰恰就是在这样美好的祖国大地上“流遍了,郊原血”。从“铜铁炉中翻火焰”以后几千年来,不管是奴隶、农奴还是农民又都处于一种被奴役、被剥削的境地。试想,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热爱祖国的伟大诗人,读着这样一部人民血泪史,能不“忠愤气填膺”吗?把“头飞雪”仅仅归之于我国史籍的浩繁,读上一遍,白了人头,是不够的,不够阐明“飞”字所蕴涵的作者的精神面貌。“斑斑点点”是指的个体文字,但似具有双重性,是文字,也是血泪。读到这两句,使我们不由地想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借狂人之口所说的那几句话:“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这几句是揭露、批判反动统治阶级唯心史观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历代帝王却把一切创造发明都归功于还处在石器时代的传说人物“三皇五帝”,并说得神乎其神;而历代御用文人又加以吹捧,读史者复无史识,不知是诈,结果是“骗了无涯过客”。“过客”就是指人,人们来到世上,各自走上一趟便回老家,正有似过客。“无涯”一词,出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智)也无涯。”可兼指时、空两方面说。“无涯过客”即无穷的过客,极叹受骗者之多。按照自然法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过客,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把“无涯过客”理解为所有的人们,因为也有少数不受骗的。如下面就要提到的盗跖,就曾指着“言必称尧舜”的孔子的鼻子反问:“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庄子·盗跖篇》)陈胜也根本不相信帝王“应天受命”那一套,公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如果联系陈胜以后出现的历史上无数次大小农民起义和众多的起义英雄,问题就更清楚了。我们所能肯定的是,这里的“无涯过客”是个贬义词,所指范围似甚广,包括自以为能读史而其实并未读懂的所谓“知识里手”在内。关于“五帝三皇”本身,我们不去多纠缠,但想借以说明一个问题。据历史传说,三皇在五帝前,毛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也是说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为什么这里却倒过来说“五帝三皇”?这是一个前面已提及的“律诗要讲平仄”的问题。这句七个字,前四个字必须是“仄仄平平”,用“五帝三皇”正合适,用“三皇五帝”就犯了律,绝对不允许。如七律《送瘟神》“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是为适应平仄和押韵的需要而将尧舜倒转为“舜尧”的。这类情况可以说是律诗所享有的一种特权,是千百年来大家认可的。“有多少风流人物?”这个问话句,在全词中是一转折点。由批判转入歌颂,诗人的心情也由激愤转入愉悦,由“头飞雪”转为“开口笑”。这一句束上起下,一般都将它属下,和上下两句结合在一起,但我觉得还是属上较好。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这两句就是对奴隶起义、农民起义领袖的大力歌颂,读者至此亦不觉为之眉飞色舞。盗跖是春秋时鲁人,《庄子·盗跖》篇说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荀子·不苟》篇还说盗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但这些都不能天真地看作是当时学者们在为盗跖说好话,荀子就是把盗跖作为“名不贵苟传”的反面人证的。庄蹻是战国时楚人,楚威王时率众起义。楚分而为四后,他率众至滇池(在今云南),并王其地(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后人遂将他们连在一起作为“穷凶极恶”的标本。如晋葛洪《抱朴子·塞难》:“盗跖穷凶而白首,庄蹻极恶而黄发。”这简直是恶毒的诅咒。但也从反面证明他们的大得人心,所以能“横行天下”、“名声若日月”,并得寿考善终。“流誉”犹流芳。继盗跖、庄蹻之后起义的是秦末的陈胜(即陈涉),规模更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大起义,被推翻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秦王朝,所以毛主席豪情满怀地写下了“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的词句。陈王即陈胜,起义后得到豪杰们的拥护,都说他“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见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同志说陈胜“自立为王”,不确;还说毛主席之称为“陈王”,意在暗示农民革命为什么总是陷于失败,亦似欠确,未免求之过深。司马迁在《世家》里称陈胜为“陈王”而不名者不下一二十处,毛主席在这里利用了这一古已有之的称号,并未如有人所说的暗含什么讥意。“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钺。作为封建权力的象征,原为帝王所专用,如《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以黄钺斩纣头”。这里说“陈王挥黄钺”,是一种有意识的“反其道而行之”的说法,也就是歌颂。“陈王”非他,即一“辍耕而叹”之贫雇农陈胜是也。

 “歌未竟,东方白。”这是一个语带双关、意在言外的结尾,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它具有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性,从写实角度看,是说我这首《读史》的词还未写完,但东方已发白。毛主席日理万机,为国操劳,经常通宵达旦,这个结尾便是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一个活生生的纪录镜头。写这首词时,毛主席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从象征的角度看,则是说,对“陈王”以后那许多同样可歌可泣的起义英雄我还没来得及一一歌颂,而中国革命已告胜利了。这样一来,就把两千多年前的农民起义和今天的中国革命很自然地焊接在一起。不仅结束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过去,而且把我们引向遥远的光明未来。有同志把“东方白”还原为象征“陈王”的起义,并说正是由于这一起义,东方的中国出现了亚洲的黎明,推翻了秦帝国,出现了两汉创造的灿烂的封建文化,这说法很值得商榷。它不像个结尾,也根本结不住这样一篇《读史》,有似悬疣。非常明显,这里“东方白”的“白”,和《浣溪沙》“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白”,都是象征中国革命的胜利的,不能作别的理解。其区别只在,后者属于“索物以喻情”的“比”,因写作的当时是在丰泽园的灯下;而前者则兼属于“触物以起情”的“兴”,因为写成时正当东方发白,是所谓“兴而比也”。清人沈德潜评李白的七言绝句说:“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令人神远。”这对我们领会这首词的结尾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有启发。

赏析三

 我们都知道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尤其是中国历史书,古典文学、哲学等,无不一一广博涉及。《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又是他百读不厌的着作。他不仅自己爱读书,也爱与别人谈书,叫其他高级干部也要多读书。

 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曾对斯诺回忆说:“我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着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引自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第120页)

 毛主席有关读书的佳话及故事很多,有关他到底在读什么书已成为当时各级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极欲了解并仿效的头等大事情。我就曾在70年代末期,在广州一名高级干部家里目睹过这样的情形。他书房里的藏书几乎全是历史书,所读之书都是毛主席喜欢的书。而他的儿子,也是我的朋友,却偏爱读西洋文学。

 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但“人猿”却显得很巨大,富有深沉遥远的历史感,两个词汇一搭配,诗意立刻就产生了,读者的心也一下被震荡起来了。

 接着是漫长的人类的“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概,也有往事如烟之叹。

 第四、五、六句,诗人仅用了三句就交待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铁炉中翻火焰”一句写得既形象又浓缩,仅此一句就把火焰中青铜之光的象征意义写出来了,人类随着铜与铁步入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若要问这一具体时间,却不易猜得确切,不过也就是几千年的春夏秋冬而已嘛。时光在飞逝,时光在诗人的眼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并不足道,仿佛眨一下眼就过去了。

 “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但诗人在这里化出了新意(此句本意是指人生欢喜少悲伤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爱少),在此句中注入了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含意,正如诗人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面对如此严峻的斗争,人生当然难逢开口笑了。而且还不仅仅是“难逢开口笑”;还要在人生的战场上一决生死,剑拔弩张,这是指具体的生死存亡的阶级斗争,是指革命是暴动,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而结局呢?那自然会有牺牲,会有鲜血。人类的历史充满了血腥与残杀,诗人在此喟叹出二句:“流遍了,郊原血。”鲜血只能不断唤起革命者的斗争,革命者面对鲜血岂能笑得出声来。

 下阕第一句非常富有诗意,用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就艺术性地浓缩了诗人自己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诗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不知不觉一下就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句诗也透露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就是暮年。

 那么对于中国浩瀚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能让人记得些什么呢?诗人仍从一贯的大象着眼,举重若轻,一笔带过。诗人道:只记得些斑斑点点,那也不过是几行陈年旧事而已,什么“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那不过是些骗人的东西,却还骗过了多少人世间匆匆的过客。其中到底有几个真风流人物呢?诗人虽用的问句,但意思却是所谓正统史书上所赞誉的风流人物都是伪风流人物。

 在诗人的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谓历史斥骂的人物,如盗跖、庄蹻、陈胜,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剥削阶级,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

 最后二句,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竟。当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这“东方白”一句,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吟咏此诗直到天亮,犹如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其他优秀文章:

1关于酒的诗句

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

陶潜在《责子》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张养浩在《普天乐·大明湖泛舟》中写道,“杯斟的金浓滟滟”。

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陶潜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诗·商颂·烈祖》记载,“既载清酤,赍我思成”。

苏辙在《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张祜在《题上饶亭》诗中写道,“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

2关于酒的诗句

酒与诗词——唐朝 夜别韦司士(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有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别故,知君到处有逢迎。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泊秦淮(杜牧) 烟拢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留卢秦卿(韩愈)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客中作(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清清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龙池(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 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水, 薛王沉醉寿王醒。

自谴(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酒与诗词——宋朝 无题(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 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廖伤酒后, 一番萧瑟禁酒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 水远山长处处同。

郊行即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 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野色(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香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正月末雪中有作(吕本中) 柳着河冰雪着船, 小桃应误取春怜。 床头有酒须君醉, 又废蒲团一夜禅。

北郭(文同) 绕树垂萝荫曲堤, 暖烟深处乱禽啼。 何人来此共携酒, 可惜拒霜花一溪。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秋(戴复古) 把酒冰壶接胜游, 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是中秋月, 肯为狂夫照白头。

春游(王令) 春城儿女纵春游, 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 若何无个解春愁。

梦中作(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西村(王令) 远近皆僧剂, 西村八九家。 得鱼无卖处, 沽酒入芦花。

中秋(戴复古) 把酒冰壶接胜游, 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是中秋月, 肯为狂夫照白头。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北宋-晏殊《浣溪沙》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魏晋-曹操《短歌行》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曲》 10、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唐-李白《行路难》 1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1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北宋-李清照《如梦令》 1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北宋-李清照《醉花阴》 1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 19、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北宋-苏轼《浣溪沙》 2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 22、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王维《汉江临眺》 2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 2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 25、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唐-李白《客中行》 26、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北宋-柳永《蝶恋花》 27、对酒当歌寻思着,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

北宋-晏几道《醉落魄》 2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2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唐-杜甫《登高》 30、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北宋-柳永《雨霖铃》。

3宋朝有哪些著名诗句是描写酒的呢

宋朝描写酒的著名诗句有: (1)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眉山(今四川眉县)人。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著有《栾城集》。 床头酿酒一年余,气味全非卓氏垆。

送与幽人试尝看,不应只是百花须。 ——《以蜜酒送柳真公》 (2)张耒(1052〜1112年),字文潜,号柯山,江苏淮阴人。

熙宁进士,官龙图阁直学士,太常少卿。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风打篷窗秋浪急,一杯寒酒夜深眠。 ——《舟行》 (3)李禺,宋代诗人。

生平事迹不详。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回文诗》 (4)陈师道(1053〜1101年),字履常,一字无已,号后山居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江西诗派中的重要作家,以苦吟著名。

九日清樽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九日寄秦觏》 (5)姜夔(1155〜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兼长书法、音乐,诗负盛名。

万马行空转屋檐,高寒屡索酒杯添。 ——《雪中六解》 (6)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本是宫廷琴师,元灭宋时,宋恭帝赵慈和太后被俘至燕京,他也随行,亲身体验了亡国的痛苦。 晚年请为黄冠道士,归老南方。

傍岸买鱼切问米,登楼呼酒更持螯。 ——《长沙》 (7)郭正,字功父,安徽当涂人。

少有诗名,举进士,官县令。 远近皆僧刹,西村八九家。

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 ——《西村》 (8)吴仲孚,字惟信,浙江吴兴人。

1250年前后人。生平事迹不详。

不惜千金一醉君,唤歌催舞语纷纷。 ——《赠别上官良史》 (9)姜持立。

宋学者,身世不详。 风高霜挟月,酒暖夜生春。

一曲清歌罢,华胥有醉人。 ——《夜饮》 (10)无名氏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回文诗》。

4有关酒和诗词的诗句有哪些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宋代:欧阳修

释义: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代:辛弃疾

释义: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宋代:张先

释义: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南陵别儿童入京》唐代:李白

释义: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贺新郎·夏景》宋代:苏轼

释义:若等得美人来此处,残花之前对酒竟不忍触目。

1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代:岑参

释义: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2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

释义: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3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释义: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4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

释义: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5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唐代:李白

释义: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5关于“酒”的名句和诗句有哪些

1、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

释义: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2、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唐代:李贺《致酒行》

释义:我独自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

3、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唐代:王维《酌酒与裴迪》

释义:斟酒给你请你自我宽慰自己,人情反复无常就像波澜汹涌变化无常。

4、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宋代: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

释义:西湖风光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在客人住地传着酒杯,湖面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儿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5、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宋代:叶梦得《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释义:我盛情邀请他们在花下同游,为欣赏这最后的春光频频劝酒。

6、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清代: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释义:乍暖还寒的时节天下着小雨,酒醉后残存的余香似乎也在模仿着秋天的伤感情绪。

7、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唐代: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

释义: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流泪沾满汗巾。

8、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唐代:李白《对酒行》

释义: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

9、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宋代: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

释义:忧愁烦恼催短催白了头发,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发出红润的颜色。

10、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宋代:晏殊《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

释义: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

6关于酒的诗句

花下自劝酒 白居易 酒盏酌来须满满,花枝看即落纷纷。

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荔枝楼对酒 白居易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欲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杂曲歌辞·饮酒乐 聂夷中 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草木犹须老,人生得无愁。

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

和尝新酒 白居易 空腹尝新酒,偶成卯时醉。醉来拥褐裘,直至斋时睡。

静酣不语笑,真寝无梦寐。殆欲忘形骸,讵知属天地。

酲余和未散,起坐澹无事。举臂一欠伸,引琴弹秋思。

蛮多的,看你要哪方面的~。

7关于酒的古诗

写“酒”的古诗名句分类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晏殊《浣溪沙》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晋-曹操《短歌行》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宋-苏轼《水调歌头》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曲》10、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唐-李白《行路难》1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北宋-范仲淹《渔家傲》1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北宋-李清照《如梦令》1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1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北宋-李清照《醉花阴》1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19、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北宋-苏轼《浣溪沙》2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22、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眺》2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2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25、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唐-李白《客中行》26、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北宋-柳永《蝶恋花》27、对酒当歌寻思着,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北宋-晏几道《醉落魄》2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2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唐-杜甫《登高》30、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北宋-柳永《雨霖铃》。

1、《雨霖铃》宋代诗人晏殊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2、《蝶恋花》宋代诗人柳永

原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3、《浣溪沙》宋代诗人晏殊

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4、《临江仙》宋代诗人晏几道

原文: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译文:

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宿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琵琶轻弹委委倾诉相思。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5、《兰陵王·柳》宋代词人周邦彦

原文: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②,坏壁无由见旧题③。往日崎岖还记否④,路长人困蹇驴嘶⑤。

注释

①和(he):和诗,即作诗与别人相唱和。这首诗是和韵诗,古人和韵时,所用的韵与被和的诗同韵而不同字的,叫“依韵”;用原诗韵的字,而先后顺序不同的,叫“用韵”;同韵同字,先后顺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渑(mian)池:县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

②老僧:指渑池县寺中僧人奉闲。成新塔:僧人死后不用墓葬,常是火化后筑一小塔以葬其骨灰。

③旧题:苏辙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④往日:指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轼兄弟在苏洵带领下第一次出四川赴京应举,路过渑池县时。

⑤此句下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即二崤,河南崤山的东崤、西崤,是陕豫间交通要道之一,在渑池县西。蹇(jian)驴:跛足的驴,或即疲驴。

评析

和韵诗这种形式,在盛唐时还不多见。中唐以后,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人始开其风,和韵诗逐渐盛行起来;到了宋代,文人作诗竞相和韵,酬唱往复,常有八、九和者,依韵还不够,还要次韵,逞才斗巧,以此为工,成为当时极普遍的风气。南宋的严羽曾对这种情况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和韵最害人诗”(《沧浪诗话·诗评》);元人辛文房进一步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说:“夫次韵唱酬……限以韵声,莫违次第,得佳韵则了不相干,蛆峿难入;有当事则韵不能强,进退双违;必至窘束长才,牵接非类,求无暇片玉,千不遇焉,诗家之大弊也。”(《唐才子传》卷八)总的看,这些批评还是相当中肯的。

但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诗人,才气极大,才情极高,对他们来说,在诗歌原有的格律之外,增加一层声韵的限制,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束缚。例如苏轼,在他一生所作的两千七百首诗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和韵诗,我们不能不看到,其中确有一些,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声韵、驱遣格律,表现了极高的艺术腕力。不仅远远超过了所和的原唱,就是在他自己的诗集中,也达到了第一流的水平。对于这些诗,我们是应当给以充分肯定的。这里分析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首,就是苏轼和韵诗中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第二次进京,应制科考试入三等(据《宋史·苏轼传》载,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判官,于当年十一月离京赴任。他的弟弟苏辙送他到郑州,相别于郑州西门外。苏辙返回汴京后,寄给苏轼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原诗如下: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辙写这首诗时,情绪是比较苦闷的。哥哥对策高中,以京官身份任州府签判,离京赴任去了;自己却因对策时言辞过激,指陈后宫之事尤切,结果遭到攻击,被置于“下等”,连官职也没有得到(最初要任命苏辙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军事推官,但因任知制诰的王安石不肯撰词,结果未能赴任),只好留在京城里侍奉父亲。这对当时只有二十三岁的苏辙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兄弟相别之际,他想到了哥哥西去不远就会路过的渑池县,他想起,五年前他们第一次进京应考,曾住在渑池县的寺院中,在奉闲和尚的僧房里,兄弟俩挥笔题诗,写下了远大的理想;他又想起,他和哥哥同科考中进士后,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来因为参加制科考试,没有赴任,也不知当地的百姓是否知道此事回想过去的一切,更增添了他此刻难言的惆怅,因而写下了“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这样的诗句。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写的是对渑池的怀念,而实际上,却表现了他对已经走过的人生道路的瞻顾眷恋,流露出他在现实面前的苦闷和彷徨。也就是说,在生活的道路上,苏辙的态度似乎是较多地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了。苏轼的和作,就是针对苏辙原唱中流露出的这种苦闷的情绪而写成的。

和诗一开始,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的一生,或为生计,或求仕宦,东奔西走,究竟像什么呢苏轼用一个生动而新奇的比喻做了回答:“应似飞鸿踏雪泥”。在苏轼看来,人生是一个漫漫的长途,而人生中所经过的地方和经历的事情,就像鸿飞千里的行程中一次次暂时的歇脚,在雪野泥途中偶然留下了一些爪痕。这些斑驳的痕迹,记录了人生的历程,包含着令人难忘的往事,因而常常引起人们的怀念;但是,它毕竟不是人生的终点,不是人生的目的地,当鸿雁再一次起飞、也就是当人们踏上新的生活征途时,就终究要把它们抛下了。“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作者显然是以此来劝慰、勉励自己的弟弟,不管人生的道路是顺利的还是艰险的,不管未来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都要像志在千里的鸿雁那样,勇往直前地走下去,在人生之路上,不能犹豫彷徨,更不能瞻顾于往事而不前!这就是“雪泥鸿爪”这个譬喻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也正是苏轼此诗的主旨所在。

过去有人评论这首诗,认为“雪泥鸿爪”这个比喻表现了人生无常的虚无主义思想。我们觉得,如果孤立地理解这个比喻,这种说法也许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只要联系一下苏轼兄弟当时的经历和处境,对他们的诗做一点认真的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苏轼的议论,恰恰是针对苏辙的苦闷情绪而发的,他的乐观积极的生活姿态,又正与苏辙的瞻顾眷恋于往事形成明显的对比。所以我们没有理由随意贬低“雪泥鸿爪”这个比喻的积极进取意义,而仅从消极的一面来理解它。

诗的后四句,是对“雪泥鸿爪”的含义的进一步阐释,与前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在第三联中,作者告诉自己的弟弟:郑州分别后,我路过渑池,当年留我们住宿的老僧奉闲已经圆寂,只见到一座埋葬他的骨灰的新塔;当年我们题诗的墙壁,也因为剥落损坏,无法看到旧时的诗句了。作者在这里无非是说,老僧也好,旧题也好,还有其他数不清的往事,都是人生路上偶然留下的“雪泥鸿爪”,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都慢慢地模糊、消失了。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生的规律。那么,有什么必要去过多地追念它们呢

诗的最后,作者问弟弟:你还记得吗当年我们进京应考,路过渑池县西的崤山,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前进着,马累死了,只好改骑了驴子,路长人困,那驴子也累得不停地嘶叫着。这情景,你还记得吗全诗就在提出这个问题后结束了。下面的话,作者没有说,但我们完全可以推想作者的言外之意: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艰难而漫长的一条路,失败、挫折,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人生的意义,就是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义无反顾地去迎接明天!我们觉得,这样理解,是符合全诗的精神实质的。

苏轼写作这首诗时只有二十六岁,但他的思想已经相当成熟。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早年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所抱的乐观积极的态度,正是这两点,构成了苏轼早期诗歌的最重要的思想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相当成功的。清代的纪昀曾评论这首诗说:“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见纪昀评点本《苏文忠公诗集》〔以后简称《纪评苏诗》〕卷三)什么是“单行入律”呢单行,就是散句,不是对仗。按照律诗的要求,三、四两句本来是应当对仗的,词义、句法、平仄,都应两两相对。但在唐代,很多诗人常常有意地突破这种规则,比如崔颢的非常有名的《黄鹤楼》诗,前四句就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字面上看,三、四两句似乎是对仗的,但从含义上讲,这两句却并非相对,而是上下相承的关系,这就是“单行入律”。苏轼的“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两句,也属于这种情况。

运用”单行入律”的写法,目的在于更自由地表达思想。“雪泥鸿爪”这个比喻,表现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思,假如为了牵就格律,将三、四两句安排成对句的形式,作者的整个思想也许就难以透彻地表达出来,或者显得勉强凑泊、影响行文的气势,这是作者所不能接受的。对于苏轼这样的大诗人来说,艺术的种种法则,只能为他提供一个表现非凡才能的舞台,而不能成为束缚思想的枷锁,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就不惜将这些限制打破。他在本诗中采用“单行入律”这种“唐人旧格”,就巧妙地突破了格律的束缚,不仅圆满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而且写得恣纵奔放、气机流走,有“撒手游行之妙”(《纪评苏诗》卷三),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艺术手腕的高明。

这首诗还突出显示了苏轼的另一个特点——长于譬喻。《诗人玉屑》就曾引韩驹《陵阳室中语》,将这首诗作为苏诗“长于譬喻”的例证。人的一生,四处奔波,究竟像什么——对这个问题,过去人们曾做过种种不同的比喻,如风吹蓬转、水上萍飘等等。但都仅仅是取其不由自主、无根无止这种外在的特征,来表现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飘泊不定的人生际遇,含义往往是消极的。而苏轼的“雪泥鸿爪”的比喻,则着意于透过事物外在的形象,去表现内在的精神;这个比喻不仅生动、新颖,而且包含了对人生的现实与归宿之关系这个永恒课题的积极的思考,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融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这就比“萍飘”、“蓬转”之类的比喻,意义要丰富多了。所以,“雪泥鸿爪”这个比喻后来常常被人们当作格言、警句来引用,并且形成成语,流传至今。苏轼的这首诗,也因此而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6633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2
下一篇2024-03-12

随机推荐

  • 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

    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  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了解护肤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们在护肤的时候是不能缺少精华液的,护肤品当中精华液是很重要的,面膜中有精华液,面霜有精华液,以下分享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精华液对皮肤的

    2024-04-15
    47500
  • 精华液和精华露有什么区别?哪种精华露好用?

    精华液:适用于油性肤质,宜放在小瓶中,随时取用。精华露:适用于中性、干性肤质,比精华液稍浓,水、油成分比例适中。精华露按成分大致可以分成这几类:动物精华露———油性成分(如骨胶原精华素、貂油精华素等),性质温厚,养分充足,适用于超级干性肌肤

    2024-04-15
    38200
  • 国产隔离霜什么牌子好

    问题一:什么牌子的隔离霜好?不要用化学成分的,最好用专门针对敏感皮肤的药妆,薇姿、理肤泉、雅漾这3个牌子的隔离霜都不错,在各大药房里都有得卖,国产的佰草集也不错,可以试试!问题二:国产隔离霜什么牌子好梵洁诗问题三:大

    2024-04-15
    30300
  • 国岳帝皇蜂面膜好用吗

    好用。1、国岳帝皇蜂姿面膜这款套装里面水是起到保湿作用的,面膜是在用完水和乳液之前再用的。2、国岳帝皇蜂姿面膜里面有纯植物的美白因子,特别好用可以改善皮肤状态,使我们皮肤变嫩。帝王蜂养生酒是采用纯野生马蜂等和传统工艺酿制的纯粮白酒通过壮族古

    2024-04-15
    30700
  • 口碑最好十大沐浴露

    口碑最好十大沐浴露有:多芬、强生婴儿、力士、舒肤佳、玉兰油、六神、妮维雅、凌仕、威露士、阿迪达斯。1、多芬:多芬创立于1957年,是全球著名的女性品牌,隶属于联合利华旗下。多芬是秀发和肌肤理护专家,主要产品是沐浴乳、洗发水及护发素。2、强生

    2024-04-15
    34900
  • 伊思水乳怎么样

    伊思水乳一般指的是伊思蜗牛水乳,分别是伊思蜗牛水乳1号、伊思蜗牛水乳2号以及红参蜗牛水乳三种,针对三种使用的时间、肤质以及年龄都有着一定的区别,妹纸们切记不可以搞混淆。伊思蜗牛水乳1号:1号清爽型,白色瓶子,适合所有肤质,尤其适合偏油的肤质

    2024-04-15
    28600
  • 植美人瓷肌套装十件套使用方法

    1、首先植美人是山东红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用萃取科技结合传统中草药护肤秘方的化妆品品牌,准备好瓷肌套装。2、其次使用洗面奶进行洁面,敷面膜15分钟后清洗脸部。3、最后均匀涂抹爽肤水,精华液,补水霜。非常不错的。东方美人是花西子。

    2024-04-15
    275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