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与其说是一种梦想、不如说是野心和不甘心吧,我们想得到更多,付出一点累,总比没有希望好。
我一直在想,是跳出井口的那只青蛙幸福,还是其他根本不知道井口之外还有天空的青蛙幸福。
但是在大城市打拼这个问题和青蛙的故事还不一样,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已经知道了井外有那片天空,选择的是知道以后继续待在井底,还是跳出去!故事中的青蛙选择了跳出去,人,连青蛙都不如吗?
每次看到下班的地铁,匆匆人流,一张张黯淡无光神情麻木的脸,我都会想,如果我当时在老家做公务员,没有出来,会怎么样。然后发现,回不去了。
我结婚的时候,在大城市拍的婚纱照,在老家办的酒。老家一个县级市,我三套礼服,怕被老家婚庆公司乱搭配成乡村风,所以全部买的一个喜欢的明星结婚的同款,早早发了照片过去给化妆师,说好要同样的造型,我负责准备衣服,其他全部由化妆师准备。在临近婚礼没几天的时候,我微信问了句假发辫的颜色要不要偏黄一点,化妆师说什么假发辫呀?纳尼!我说不是有一套龙凤褂吗,插头饰不是要插到假发上的么,结果那边说不知道这个东西啊,头饰假发耳环项链什么的全部都没有的。
我顿时晕菜,我问了好几遍都准备好了吧,现在说什么都没有是几个意思!!!然后就是急急忙忙补买,还好赶上了,结果试装的时候又出问题,化妆师根本不知道怎么做那个发型的造型,还好我在网上做了功课,现场百度出步骤给她,我是一个多么不爱操心的人,不得不操了这么多心。这是因为那个化妆师工作态度不认真吗,她在当地评价还不错,应该是她没有这种意识吧,平时大家结婚化了妆就行,大家都是大浓妆、青眼影,久了大家都以为新娘妆就是这样的了。头发不就是盘起来,无非盘高点还是盘低点,连百度随便一搜出很多教学步骤的造型,她不会,因为她工作从来用不到,没人有这个需求,或者有人有这个需求,问了所有的婚庆公司都没人会,也就算了。
想起来在大城市拍婚纱照的时候,什么都不用自己操心,我就去了个人,各种古装的婚纱的礼服的各种明星同款、大牌高定,整套整套的琳琅满目,妆容服饰搭配能换n多种,那时候我明白自己回不去了,大城市的各种福利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我的生活,形成了我的习惯,城市服务也是由奢入俭难啊,这里能买到各国好吃好玩的,而不是网上一个图,这里买各种最新流行的斩男色、星你色,这里随时跑去香港买奶粉、买sk2、买黛珂,这里随地都是摩拜、ofo单车,回去了又能怎么样,看病没什么医生,吃饭就几家餐馆,那里的婚庆公司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龙凤褂,人生真的没有向后的路,只能一直向前冲,冲累了可以放慢速度走一走,但是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习惯了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回去总觉得在浪费生命,这是出来之前没有的感觉,可能以前大家都是一样五点多下班回去就不觉得,而现在,你知道有那么多人,奋战到凌晨,而且日日如此。
当然在大城市有过的好的,也有不好的,但如果是个一穷二白的人,真的要买房,你来大城市,能更快帮你在老家买房。我家县城房价四千,平均工资才一千,还不好找工作,你来大城市,每个月一万,至少能存下五千,你一直在老家,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还不如出来呢,攒钱又快,还长见识,而且人生的际遇谁说的准呢,说不定你能在这里站的住脚、扎得了根呢。年轻的时候出来,错了还能回去,总比等到三四十岁了才按耐不住青春和梦想出来,或者成为一辈子都念念不忘的遗憾好吧
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大城市的高薪收入,大城市的所谓光鲜,大城市的优势前景都成为了很多人愿意留在大城市的原因,我就曾经问过一直留在广州的同学,她就给出我这么一些答案。
她是来自一个小农村的人,大学毕业之后就选择了深广的求职,她说她不可能回到家乡去,她父母也不可能让她一个大学毕业生回到家乡去。她说家乡就是一个没有发展前景可言的小农村,她既然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那么她就必须要选择大城市去发展,她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可能让下一代不是生活在农村里。
可事实上,她已经毕业有七八年了,她也已经结婚生娃了。但她跟她老公现居广州,都是工薪阶层,租着房子而过日子。她老公是经常性出差忙着业绩的人,她就是那种加班到深夜两三点的小编辑,说白了,根本就是苦逼的打工仔。
她女儿出生后,也只是一直由她家婆带回小农村带着。他们夫妻俩为了一日三餐都忙得不可交,怎么可能有时间去照顾一个宝宝呢?就这样子的生活,我一直觉得很悲哀,大城市给人的悲哀,买不起房买不起车的悲哀,总在飘零的悲哀,如果房东房租涨价了,你也必须要交,要不你就扫地出门。
我跟她聊过很多次,问她即使不回到家乡,能不能去一个二线城市,幸福感强一点、房价低一点的城市发展呢?这样他们起码可以买得起房,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女儿也可以留在身边,多陪着她成长,而不是让她成为一个从小就接受着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
可她说,二线城市没有她跟她老公那样子收入的工作可选择,在广州就有,但如果他们没有了这个收入,那么生活只会更加的拮据,他们不是富二代,没有父母可以给他们啃老,他们还要赡养父母。
他们就算现在境遇不好,他们也必须要留在这个大城市里,赚着这个“高薪”,做着这份在他们眼中认为还可以的工作,他们没有机会去失业,一旦失业了,他们就断了收入,那么几个月的过渡期也不知道怎么过。
再说了,他们已经害怕去改变,害怕去接受落差,他们不知道二线城市能给他们什么,但他们知道一线城市能给他们的东西。潜意识里,他们是不愿意离开,不肯接受这个改变吧!
好。根据BOOS直聘网查询显示。
1、黛珂美容师工资待遇为4千到1万元,有五险一金,包吃,餐补,加班费,绩效奖金,全勤奖,工龄奖,月休四天。
2、黛珂美容师为热情接待顾客,针对顾客面部的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护理、向客户提供美容方面的知识和建议,耐心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完成美容主管安排的其他工作,注意仪容仪表和个人卫生。
我觉得不值得,如果你家有矿多那是无所谓的啦[害羞],不要熬夜,10点入睡最好,多运动,每周2次敷敷补面膜,每月月炖点雪蛤喝,或是乌鸡汤,排骨汤,冬至后吃点膏方,日积月累,你到老了脸色皮肤一样有光泽,皮肤也不会松弛的厉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爱美更是天经地义,每个月拿出一部分钱用于保养也无可厚非,可要是把工资的一大半都花在保养护肤品上,这就不值当了。
有句话说:最好的美容品是睡眠。如果你一面贴着面膜,一面又玩着手机或电脑熬着夜,那就算你一天二十四小时的保养,容颜依旧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反过来你天天去做美容未必就是好的,过度的保养也会破坏皮肤组织。
我们县城有一女的,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她每星期至少做一次皮肤护理,连续做了两年后,那皮肤看起来很是水嫩裹白,不像正常人的脸,她不敢用毛巾擦脸,说是毛巾太粗糙,会把脸刺疼,洗脸时只敢把水撩脸上拍几下。太阳照到了会疼,风吹到了也会疼,其实是她过度保养破坏了皮肤组织。
我始终认为,女人的美丽,不仅仅限于外表的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靠化妆品堆砌的美丽终究是没有内涵的。所以你把月工资的大半用于保养及护肤品上,是不值得的,究其原因:
1过于浪费。一套化妆品你再怎么用,一个月也用不完,你前面的没用完,后面又接着买,占地方不说,用不了过期还得扔掉。
2过度保养,得不偿失,就像我所举的例子中的女人,好好的一张脸毁在了保养上。
3化妆品市场也是良莠不齐,你今天买这个品牌,明天又听人说那个品牌,弄来弄去,皮肤过敏,你也不知道是那一个品牌造成的。
4如果是你一个人生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钱随你怎么花也不为过,但如果你已经成家有孩子,你的这种消费观念就得改改了。
5人的容颜都会随时光的流逝而变化,如果你有足够的才华,就不怕岁月的侵蚀,随着岁月的沉淀,你的内在美会让你更加美丽自如,这就是人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后,我给你提一点建议:
1有选择有计划的进行保养和护肤。
2买一些文学、诗词类或史学类的书籍看看,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加内在美!
3关爱家人,用节省下来的钱给老人买一些生活用品或用具,让老人们从中体会到你对他们的爱。
4按时作息,拒绝垃圾食品,多吃 健康 营养的果蔬及食品,每天补充足够的水,达到自然美容的效果。
5参加一些有意义的 社会 活动,比如当个青年志愿者,做一些对 社会 有用的事,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让自己从里到外都透出青春魅力。
回答了这么一大篇,不知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我月工资8K,但是洗面奶cpb,pola。卸妆油植村秀琥珀。水有:fresh玫瑰水,悦木之源蘑菇,sk2,haba,怡丝丽尔,奥伦纳素蛋白水,黛珂紫苏水,pola高保湿水,科颜士金盏花等。精华:红腰子,赫莲娜绿宝瓶,377,haba美白。面霜:智妍精华霜,大红瓶,奥伦纳素豆腐霜,nyr康复利,后(已弃用),黑缎带…………。乳液:黛珂牛油果,sisley(已弃用)等。cpb水乳套。面膜不计。彩妆不计。
为什么?因为天生皮肤不咋样…用完这些然后呢?好点…但是也不咋样…那为啥还用?我的观点是不用可能更操蛋…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用的杂,但是还成我不是每天用这么多,我是分早晚四季皮肤状态换着来。而且不少是备货。我是把工资大部分花护肤上,至于值不值要看个人,我没房贷没车贷,单位管饭,晚饭可吃可不吃,我除了再爱买点aj基本就不花钱了。而且护肤品说白了除了精华和水比较费其他挺省的…而且不需要天天那么糊…皮肤偶尔也要休息,断粮。算下来,其实还好…其实就是我把每天吃零食的钱买护肤品了,我对自己比较狠,因为皮肤不好所以注重身材,零食饮料蛋糕面包基本全不沾。唉…人家25有用腊梅的,咱这已经够平淡了。主要还是穷闹的。
如果你是年轻女孩,每个月把大部分钱用在护肤品上,真的不值。
容颜再美,也会衰老。“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一颗纯净的心,她的眼睛自然明亮无暇,一尘不染。一双发黄浑浊的眼,她的内心不会是平静的,妄想多,看着也不漂亮。
年轻的你,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如果时间多,进修学历也是个非常好的选择。三年的时间,学完一个学历的课程,花费六、七千元。如果这些钱买化妆品,用不到一年吧?但是多一个学历,多一份底气,多一个选择,多一份自信。
如果是中年的你,读书、 旅游 。一年上万元的护肤品,这个钱,能带孩子国内游一周。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书卷气息,不是护肤品能抹出来的。
有啊!我就超爱护肤,还特别学习过护肤知识。
我今年37岁,二胎宝妈,自己经营韩妆护肤品,也舍得用。
这张是怀二女儿两个多月,35岁时候跟大女儿一起回国拍的!
这张是二宝14个半月,上个月拍的!疫情严重,留在首尔啦!
这张,我正在用的护肤品。欧惠源生至臻,也就是极致修颜用了一个月了。打算再买个高保湿抗衰老的,换着用,省的细胞免疫了,不出效果。
我二女儿在吃母乳,我每天晚上都睡不好,打算秋季断奶。到现在需要保养,所以我老公给我买了不少补品。我最喜欢的是红参。
我向来善待自己,不克扣身边人。以前裸婚,白首起家,没条件用好的,全靠天生底子硬扛,过了30才条件好点,还好补救不晚。
值不值得,是个人“三观”的识别结果。
个人价值取向,别人怎可干涉?
我很喜欢买护肤品艾,平时节日大促就喜欢买买买,哪个牌子新品出来就想买买买,目前常用的有HR赫莲娜全套,lamer海蓝之谜全套,sk-ll全套,兰蔻菁纯系列全套,家里囤了太多太多啦,去年护肤品上面花了五六万,今年也买了不少,用不掉的就送老妈送朋友了,控制不住就想买,哈哈心情好啊,看着也开心,皮肤也确实不错,又白又嫩的,等以后年纪在长点就莱伯妮,法尔曼的走起,嘻嘻 ,不过我不太爱买衣服买包啥的,对护肤品情有独钟!
这个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是各人喜好,有的人喜欢 旅游 ,有的人爱好 美食 ,人都有一个侧重点,自己喜欢的就值,我在护肤品上很舍得花钱,真的觉得每天美美的心情就好
完全不值!你可以花一个月这种花费的一半买十本古典文学名著,耐心读完,效果比这个好多了,而且更持久!
值得,皮肤和身材永远是女人最好的资本,
女人最好的炫富就是晶莹剔透的皮肤,凹凸有致的身材和 健康 的身体。出去聚会的时候,别人三十五你二十五,别人追求者都是老大叔追你的是小鲜肉。
出去 旅游 有人跟你搭讪,手机没电了有人让你搭车,做错事了都不是故意的,当然,不能随意做错事奥,善良也是女人必备的品质。
女人追求的无非就是美丽以及美丽的爱情。
你美丽了,拥有美丽爱情的资本才更强。
最早听闻沈从文的名字,是在读《边城》时候,只不过很快便抛下了,所以并不深刻。而真正说到让我难忘的,还是在云南的三年经历。
那是历史系新生开学的第一节课,云南民族史的教授再次提到了这个颇为熟悉的名字。他的话题是从一本《云南看云集》开始的。我后来才知道那是沈先生于云南时写的一本思考人生之书,名为看云,实则看的是人生百态。
而说到昆明城中的云彩,其实倒也没什么异于别地。不过有一点儿我倒是要说出的。在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市,尤其是晴天的夜晚,天空一直是紫色的。雨天则要大打折扣。不知道沈先生可曾去瞧过没有,如果没有,那当真是一大缺憾。而我因此也常常在三年中无数次抬头望天,想起沈先生的《看云集》,想起《边城》中的翠翠,想起那个被正牌教授嘲讽的沈从文。也许就在那个时候,我从心底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特立独行的乡下人。
饿死事小,文学事大
像许多热血沸腾的青年一样,一个酷爱读书的人若是一旦有了理想,他就会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地横冲直撞。即便是撞了南墙也不肯回头。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青年,而且是最执拗、最赤诚的其中之一。
1923年,21岁的沈从文在朋友的陪伴下从湘西奔赴北京,本意是为了读书。但是我们知道,北京那种地方,即便在一百年前,对一个乡下人来讲也是遥不可攀。沈从文虽不能说完全是草根出身,但其实也差不多少。从这个青年求学的经历来看,甚至要比一些贫困户孩子还惨!
刚到北京时,他打算考取北大本科生。但是对于一个少年时期常常逃学到集市上的学生来说,这也忒难了。从文不甘心,又没有办法,只能先找地儿住下,接着再谋出路。
他住在一个窄小又发霉的小出租屋里。每日的生活除了一日两餐,后来甚至慢慢沦为一餐。从未想过买什么衣服,更别说奢侈品。唯一的开销可能就是买书了。每日啃两个冷馒头,喝一碗白开水,权当作一天的补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沉醉于图书馆中,读着契科夫的小说集。
冬天到了,随着脑海里的作品逐渐丰富。从文开始产生了想靠手中一支笔换几个馒头的念头。他经常坐在床上写到半夜,然后精疲力尽地倒下。等到第二天将稿子认真地修改誊写一遍,满怀希冀地到邮局寄出去。不过很快,这份希冀就被沉重的现实打破了。他的一封封稿子,不是被编辑遗忘,就是快速地丢进了垃圾桶。这种打击身为作者的我很能感同身受。曾几何时,我也想通过稿子赚取一点儿生活费。然而在一百多次的退稿之后,我终于彻底觉悟:想要靠稿费生存,那么在我饿死的前一刻,它也不会给我伸来一只救援的手。
沈从文饿得想喊又没力气,想写点东西,鼻血又流了下来。他用废纸擦去鼻血,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拿起笔来写信。这是一封写给郁达夫先生的信。他知道郁达夫热心,所以便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一并告诉了这位文坛前辈。郁达夫深深地为其触动,收到信便忙来找他。
当一个面目清癯、围着灰色围巾的男人出现在门口时,沈从文立马意识到他就是郁达夫。郁达夫看着眼前这一幕,似乎比书信中的描述还要凄惨。屋里又潮又暗,没有火炉,这个小青年靠一件单衣蜷缩着,鼻子上的血迹还历历在目。
“您,请坐。”沈从文激动地说,不自觉地想要站起来。郁达夫组织了他,将自己的围巾披到这个身体僵硬的年轻人身上。两人开始攀谈起来。过了一会儿,郁达夫带他来到餐馆,叫了几个肉菜,几张馅饼。从文狼吞虎咽过后,郁先生付了账,又将找回的三元三角钱塞给了他。他攥着钱,心中如夏日的太阳般温暖。
进军文坛,崭露头角
郁达夫不仅请沈从文吃了饭,给了他生活费,还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这篇公开状,要我说,其中的某些说法放在今天也并不为过。沈从文读完这封公开信,从表面的讽喻领会到内在的期许。是啊,他只有这一条路了,要么死去,要么活着。既然已经到了这种境况,为何不借着郁先生给的这点生活费,在写点东西呢?
这一次,因为有了郁达夫的推荐,沈从文的两篇文章《公寓中》和《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很快就发表在了《晨报副镌》。这对于一个在创作上无比热情而又屡战屡败的青年来说,无疑是治疗穷病最好的良药。这位被包裹在困境中很久的人,因为这点儿理想的火花,整个生命开始燃烧起来。沈从文做到了,自此正式踏上创作之路。
随着发表的文章屡次见于报刊,从文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与他一生有着巨大牵绊的就是丁玲。丁玲是和张爱玲一样的才女,也是一位热衷革命的先锋派。她与沈从文最初的友谊始于文学,最后的诀别缘于政见。
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丁玲、胡也频、沈从文,是极要好的朋友。丁玲本来对蒋介石屠杀***人就心生怒火,看见沈从文的文章一篇篇发在报刊上,自己也终于动起笔来。她用来几天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梦珂》。因为受到叶圣陶先生的赏识,这篇小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这让丁玲扬名的同时收获了很大自信。接着,她那一篇篇带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字也就顺利诞生了。
几年后,三人凑钱在上海办起了期刊。沈从文个人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每年发表四十多篇。这样的生活本来很有盼头,可是很快就因政治环境而被迫停刊,不仅没赚到钱,还背负了巨额债务。从文心里是苦的,生活仿佛见不得他一点儿好,可是又不知该有何出路?这时,徐志摩向他伸出了援手。
小学毕业的“大学老师”
几年前的一天,沈从文有幸参加了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婚礼。主角是天才诗人徐志摩、和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陆小曼。除了男女双方的身份特殊外,这次到场的嘉宾也皆是学术界大佬。胡适作为这场婚礼的主持人,梁启超是证婚人。
从文之前并未见过梁先生在公开场合讲话,因此很是兴奋。但过一会儿,只听他用庄重的声音站在主席台上说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个都是过来人,离婚过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是百年一见的奇才,梁先生很喜欢他,但该批评时也是毫不留情。徐志摩忙说自己一定会改变的,还望老师放心。而关于他的那句箴言,又有多少人经常挂在嘴边:“我将在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话梁先生听了实在想吐。徐志摩是一个有才情的人,但是脱离了现实,沉溺虚幻。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若徐志摩一生只追寻爱恋而不结婚,那对他该何其幸运。
就在沈从文的生活难以为继时,徐志摩给胡适写信,推荐他去上海公学教书。这事是胡适一手操办的。沈从文这个小学毕业的“学生”,也顺利成为了大学老师。
这天,教室里坐满了黑压压的人,他们都是来好奇这位新老师讲课的。沈从文既不拿教案,也不带教材,本来已经积蓄成汪洋的湖水,在此刻却一滴也倒不出。他紧张至极,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请等我五分钟。五分钟后,他还是说不出半个字,这时身前的一位女学生提醒了他。他鼓起勇气,没讲几个字便下课了。
这一节课究竟上得怎样,已经没有谈论的必要。因为凡是做过教师的人,大都有过类似经历。我们要说的是那个提醒他的女生。她不是别人,正是从文后来为之痴狂的女主——张兆和。
只爱过一个最好年龄的人
一天,沈从文来向胡适辞职,胡适问:“不是干得好好的吗?学生们都很爱戴你。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从文说:“适之先生,你爱过一个女人吗?”胡适在心里笑道:“一个?你也太小瞧我了。”接着便问他具体问题所在。沈从文交待了自己追求张兆和的事。胡适说:“这个女生是不好追。但只要解决了家庭问题,再从她的身上入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当然,家庭这一块儿可以交由我去解决。她们家是名门望族,鄙人也是有几分薄面的。”沈从连连道谢。
几月后,张兆和拿着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来到了校长办公室。
“我现在苦恼地要死……沈老师说如果追求不到我就只有去死。我不喜欢他,也不愿和他的死有任何联系。”张兆和委屈地说。
胡适安慰道:“你放心,既然你不喜欢,我会劝他慢慢接受这件事。不过说心里话,沈老师是位天才作家,当下恐怕没有几个人比得了。我劝你还是试着去了解下他。”
“沈老师是很优秀,我也很高兴和他做朋友,但我怕他会继续误解下去。”张兆和语气坚决地说。
“既然如此,就给他写信,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张兆和一直没有给沈老师写信。而沈从文却一直不厌其烦地隔三差五寄出几封厚重的信,张同学收到后也不回复。几年后,沈老师在青岛大学教书,突然收到张兆和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一篇小说的稿子,请他代为修改。沈老师认真修改完毕,发表在杂志上。署名三三。
后来我读到他一篇以《三三》命名的小说,方才知晓,原来他笔下那个活蹦乱跳、天真无邪的小丫头,就是对张兆和的暗喻呀。
张兆和看见自己的小说被修改后发表,给沈老师来了封感谢信。沈老师趁热打铁说:“那我能去你家玩吗?”张兆和说:“腿长在你身上,你想去哪里谁能拦得住你?”
天哪!千年冰山终于融化了!沈老师的心情相信每一位表白成功的男子都能洞察。他激动地双手握拳,跪在地上,热泪从两颊流了下来。
到苏州张家拜访之后,沈从文得到了三三老爹的认可。她的姊姊们更是欢喜得不行。好像不是刚刚结识的妹夫,而是阔别多年的亲兄弟。沈从文在经过张老爹的法眼后,终于与三三订婚。
几年后,张兆和问他:“为什么那么多好看的女人你不去麻烦,却老缠住我。我又并不是什么美人,很平凡,老实而不调皮罢了。”
沈从文发表了一下自己对美的看法,许久过后,深情地说:“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边城》中那幅画绝美山水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故事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开始了。
多么烂漫的人儿啊!多么温馨的小山城。就如后来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说的:“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翠翠的描写,简直犹如神来之笔。他说: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因为甚是喜爱,这话我后来也仿照过。那大抵是一篇写景的文字。其中有一句是:在如此的美色面前,任何近视的眼镜都会变得清晰。这话沈老师比起来,可谓平淡至极。
他将所有的天真烂漫,所有的人性美好,都寄托在了翠翠身上。可是她毕竟是个少女,早晚会陷入到爱情里。当她陷入到爱河时,面对的却是两个有着血缘亲情的追求者。也许她的心中所向一直都是明确的,然而却阴错阳差地伤害了两位追求者。天保不幸遇难,傩送离家出走,老船夫也在遗恨中去世。只剩下翠翠和黄狗,守着破旧的白塔。
在小说的结尾,沈从文说:“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我记得第一次读完这篇小说时曾说了句略为粗俗的话:“全文平平淡淡、节奏慢慢,甚至剧情‘做作’,无大亮点,然而最后一句一出,果然,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这句话不足以作为这篇经典之作的评语。然而时至今日,我还能够清晰记得,足见当时那幅青山绿水已经深深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教出了一位天才学生
在昆明漫游的时候,走进当年西南联大的旧址,我经常幻想:若是那些教授都还在该多好呀!要是能听他们上一节课,受益该是伴随终生的。当时沈从文等人就在土墙茅屋里上课。这里,几乎荟萃了当时中国所有的精英。可是如此一来,沈从文的身位就显得低下了。
公开批评的第一人当属刘文典。刘文典是同盟会老成员,又曾是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学贯中西,通晓多国语言,对古代文学研究甚深。而最令人倾佩的,则是他“一半庄子”的称号。他曾说:“全世界读懂《庄子》的有两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半个是世间所有研究《庄子》的人,另半个就是我!”这话连陈寅恪先生听了也颇为赞成。可见,大师的称号他是担当得起的。但作为老师,对同行的批评却也毫不留情。
他曾在开会时说:“陈寅恪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朱自清该拿四块。沈从文给他四毛都嫌多了。”从文无语。
后来,有一次日军投弹,警报一响,师生们纷纷跑向防空洞。沈从文慌乱中与刘先生擦肩而过,听他呵斥道:“你跑什么?我跑是为了保护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你本来就是该死的,为什么要跑呢?”从文再次无语。
其实,刘文典作为沈从文的老师,要说看不起他是因为学历,我看未必。就和梁启超批评徐志摩因太过浮躁而没有学术成果一样,刘老师批评沈学生,可能第一是他不热心政治,第二爱写些白话小说。而沈从文教的不是别的,正是小说的技法。这在刘老师看来几乎是没什么用。不过刘先生若是能够看到他对服饰史的研究,会不会改变看法呢?
说完了沈从文的这位老师,也该说说沈从文这位老师了。沈从文教授小说写作,不是毫无成绩,一不小心就教出了另一位天才。他就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大师——汪曾祺。
汪曾祺上课时不怎么发言,等到下课时,沈老师要走了,又忙追了上来,递给他一沓纸。沈从文摊开一看,原来是篇小说,不由地喜出望外。两人开始忘却时间地谈论起来。等到修改完了,沈老师振奋地说:“以后写小说就这样贴着人物写。无论是环境还是行动,都要从人物的性格、思维出发。这样写出的不仅自然,还很有风味儿。”汪曾祺潜心练笔,发表了不少好作品。
大师搁笔,研究服饰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这位老作家却搁笔了。他在博物馆从事打杂,并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等到1973年,多次死里逃生后,沈从文终于完成了《中国服饰史研究》,这是他学术成就的代表,但几经辗转,直到1979年才得以出版。
全书二十五万字,700幅图像,无疑是现在影视剧中服装设计师的必读书。而说到电视剧,最为经典的87版《红楼梦》,其中的人物服饰,便来自于沈先生的考证。这时他已经是八十三岁的高龄了,还担任剧组顾问,和曹禺、周汝昌等人名登银屏。观众偶然间发现,除了激动感慨,更多的则是感动。
而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国务院给他发放了津贴:享受部长级待遇,工资提升到三百,出门有专车接送。可对一个垂垂将逝的老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天,他心爱的学生汪曾祺来探望,沈从文淡淡地说出一句:“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到底是失望还是喜悦呢?我觉得都不是。这样一位热衷于自己所从事业的人,周围的环境对他已经没有意义。而他的生命,也直到心血耗尽,才能够回归尘土。
1988年5月10日,一代作家沈从文离世。他的妻子在那些来哀悼的平凡之人面前,轻轻说道:“别哭,他不喜欢人哭。”可是,当至亲朋友稍微提一点过去的往事时,她便又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样的人是赤诚的,亦无比深情!
接着,一连几年,都不停有人写文字记念沈从文。这些文字大多是真诚的。而他的孀妻,则在墓前的石头上刻了四句话: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合在一起便是四个字——从文让人!
我不知该称呼他为大师,还是一个普通的湘西乡下人。但是“翠翠”这个名字,注定是我徜徉于湘西山水中最难以忘怀的那个人!
作者简介:黛珂。热爱生命,热爱文学,热爱诗词。一个清纯朴素的文艺青年;一个难以自拔的红迷;一个性空灵的古诗词作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