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的战略要道
陇南地处中国地理几何中心,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孔道。由于西秦岭横亘其间,重峦叠嶂,艰险异常,成为阻隔陇蜀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行人视作畏途,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绝唱。古代先民在高山峡谷之间,依山傍水,修建栈道,以为通途。由陇南入川沟通陇蜀交通的山口和栈道主要有:一是由两当越故道山(今太阳山)经陕西勉县入川;二是由徽县经大河店至陕西略阳,沿嘉陵江谷地入川;三是由武都循白龙江谷地至文县碧口入川。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而陇南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历代用兵的古战场。汉光武“得陇望蜀”,诸葛亮六出祁山,邓艾偷渡阴平,吴玠挥师抗金,李自成艰苦奔杀,太平军血战阶州……,直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入川,都以这里为舞台,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遗留了众多供后人凭吊的古迹。 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的陇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我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
陇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统一六国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辩道4个县级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设武都郡。民国初,陇南各县隶属渭川道。1949年8月,成立甘肃省武都分区,辖武都、西和、文县、康县、成县、礼县、西固(今宕昌县境内)7县,1950年--1951年改为武都专区,1958年武都专区合并于天水专区,1962年又恢复武都专区,1969年改为武都地区,1985年更名为陇南市人民政府。陇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史记》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即今西和县,现西和县有仇池山伏羲崖;成纪,即今天水一带,天水市秦安县存有大地湾遗址。到了周朝,陇南的礼县又成了秦国的发祥地。
秦先祖非子因在礼县养马有功,被周天子赐为“赢”姓,始有秦赢。自秦庄公被封为诸侯之后,秦庄公、秦文公、秦襄公等都在礼县红河一带建国立郡,其中礼县大堡于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先祖的第一陵园一西垂陵园和《史记》所载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东汉建宁年间,成县为李翕、耿勋两位太守树碑立传。在丰泉山鱼窍峡的石壁上镌刻了《西狭颂》、《耿勋碑》。《西狭颂》摩崖石刻,以其方正雄伟的书风和“首尾无—缺失”的完整存留而享誉寰宇,令古今文人墨客叹为观止,是我国保存不多的汉代书法艺术瑰宝之一。汉末三国鼎立,地处魏蜀交界的陇南成为双方拚杀的重要战场,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演绎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西城弄险、挥泪斩马谡、木牛流马运粮草、姜维大战铁笼山等动人故事;魏将邓艾假道宕昌、武都、文县,借阴平古道,长途奔袭无人之地700余里,裹毡滚坡,终于进军成都,“得陇灭蜀”。宋金时期,宋将吴诘、吴麟、吴挺兄弟父子承先继后,驻师陇南,抗击金兵,取得辉煌战绩,与岳飞、韩世忠齐名,为南宋偏安提供了有力保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都经过陇南。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到达宕昌哈达铺修整,通过国民党的旧报纸,得到了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重要信息,并据此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使哈达铺成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和长征胜利的转折点。宕昌县哈达铺镇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决定了工农红军北上抗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确路线和光辉前程。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之一,这里是人们缅怀先烈,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的圣地,也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历史的惆怅,先祖的业绩,铸造出陇南独特的人文胜迹,再现了陇南昔日的繁荣昌盛,她是陇南儿女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是历代陇南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足迹,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篇章。
关于武都郡
西周以前设立,早期治所在西域杏林国以南的洛峪,即今西和。秦移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以西,北魏开始向西南推进,进驻白龙江畔。当时,占据在白龙江畔的西番民族,主要有氐族、羌族、藏族,党项族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央政权不断向西推进的过程中,多次拉锯战的结果,就是武都郡进驻到石门,接着把大本营建立在今天的武都区旧城山,在这里扎稳脚跟。 形态多异的地形地貌
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 市境。
陇南市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高峻山岭与深陷河谷错落相接,对比显著,“举头峻峭嵯峨,侧耳波涛汹涌”,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东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经银洞山(海拔2468米)、牛头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断头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峦叠嶂,崖壁陡绝,角峰锯脊,石骨嶙峋。其间河谷幽深狭长,深切曲流十分发育,多急流险滩和瀑布。峡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狭窄的冲积平原断续出现,其中武都平原绵长近50公里,宽不过1公里。周边山峰:北为长江黄河分水岭之大拉梁和岷峨山,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陇南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全区按照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
东部
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县三县全部。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本区域,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部系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为浅切割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殖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海拔在1900~2400米左右,相对高差500~1000米左右,为中切割中山区。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土厚水丰,历史上就是粮食的集中产地。
南部
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延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区、文县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处于北纬33度以南,属亚热带边缘区。这一区域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气候条件好,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气候,既能生产粮食,也是纹党、当归、红芪、油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稀有树种的理想适生区。
北部
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包括宕昌县、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间,谷峰相对高差300~500米不等。宕昌县哈达铺、理川、南阳一带,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屑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下游山陡谷狭,山地、旱地较多,土地较为分散,但耕地较多,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全区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 在祖国内陆腹地,秦巴山地西部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交汇地带,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森林茂密,资源富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就是扼甘陕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被人们赞誉为“陇上江南”的甘肃省陇南市。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全市辖武都、宕昌、文县、成县、康县、徽县、西和、礼县、两当等9个县,242个乡镇,3423个村民委员会,54万户,250万人口。境内有汉、回、藏、维吾尔、土、黎、白、苗、羌、满、蒙古、锡伯、哈尼、土家等21个民族成份,7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5万多人。市政府驻武都区城关镇。 立体分布的多样气候
全市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这一带有全区两个热量高值区,一个是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浅山区,年平均气温在]2~14℃≥10℃的积温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约3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7%,属一年两热农业区。另一个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气温10一12℃,≥10℃积温3500—4000℃,耕地面积约为17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78%,为两年三熟农业区。暖温带包括全区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海拔在1100--2000米之间,≥10℃的积温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间,耕地曲积约15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33%,为二年四熟农业区。中温带包括全区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宕昌、西和县大部,武都县的金厂、马营、池坝,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这一区域诲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积温小于2100℃,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左右,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22%,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
在纵向分布上,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耕作区垂直高差一般在50一120米左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山上积雪皑皑,山下春暖花开”,“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气候的变化,使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以及品种布局、耕作制度、病虫害类型、农事活动季节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农业。如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000米以下河谷区,桔柑可以过冬,麦——稻、油——稻一年两熟;海拔1600米以上只能种植早熟、极早熟玉米;海拔2000米以上的则无玉米种植。作物分布的大致规律是“水稻棉花占河川,玉米谷子绕半山,山川肥地种小麦,洋芋油菜上高山”。就同一作物来说,因种植高度不同,其成熟期、收获期也有很大差异。垂直农业虽然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带来一定困难,但它有利于种植结构向多样化发展,特别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陇南气候温和,风光秀美,山资水色兼有北国之雄浑奇峻,南疆之灵秀旖旎,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全国三大天池之一的阴平天池绿山环抱,碧波粼粼,天生一个“翡翠世界”;
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万象洞奇幻绚美,气象万 千,犹如世外仙台琼阁;国家级重点保护、甘肃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奇葩异树,竞相弄资,珍禽异兽,自由出没,被赞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分布于全区各县的大河坝、三滩、红土河、梅园沟、云屏山等自然景点,茫茫林海,阵阵松涛,奇花异草,飞瀑流泉,被人们称作“陇上小九寨沟”;白龙江两岸“高江急峡雷霆斗,拓木苍藤日月昏”,宛如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徽成盆地桑麻遍四野,稻椒千重浪,呈现一派鱼米之乡的繁荣景象,构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01、武都万象洞,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地质公园。
02、文县天池,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四大天池之一,影视拍摄区。
03、宕昌官鹅沟,国家级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 ,2014年批准)。
04、康县阳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然阳坝。
05、武都裕河原生态风光,金丝猴保护区,动植物乐园,民俗风情。
06、武都五凤山道教圣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道教协会驻地。西秦岭最高峰,五凤胜景。悬崖峭壁,松涛雷音,群鸟合唱。真武祖师灵应圣地。
07、西和大香山:千手观音妙善的优美传说,礼县道教协会。白雀寺。
08、西和仇池山:伏羲洞,人祖爷伏羲诞生之地。朝圣伏羲庙。
09、礼县祁山武侯祠堂:纪念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经典景观。
10、礼县大堡山:秦始皇先祖的珍贵墓地,中国风水学观摩的极佳地段。
11、武都角弓朝阳洞:唐朝以来开凿的佛、道、儒三教综合洞窟,白龙江边的百佛洞。
12、武都石门九天圣母庙:黄帝战蚩尤,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给轩辕黄帝赠送天书兵法的传说。
13、武都佛教景点:两水龙华寺、城郊普化寺、城关莲花山寺院、东江清凉寺、三河广严院、龙凤山寺、龙凤佛堂寺、琵琶寺、汉王寺、城郊邬金寺、甘泉铁佛寺等。
14、两当张果老登真洞:传说张果老修道成仙的地方。
15、成县鸡峰山:森林公园。山顶有观音大士、文殊、普贤三菩萨庙。
16、成县西峡颂:俗称《黄龙碑》,是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峡颂》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17、徽县嘉陵江漂流:陇南唯一开展漂流活动的地方。
18、武都城郊崔家梁关公庙:纪念刘备、关公、张飞的祠堂。
19、武都角弓够林坪大禹庙::纪念大禹治水的唯一祠堂。
20、武都区汉王镇大坪山——唐代礼部尚书李揆祠堂(九天圣母传略出处)。
截止2018年3月,西和县辖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洛峪镇、马元镇、大桥镇、西峪镇、十里镇、石堡镇、兴隆镇、苏合镇、稍裕镇、卢河镇、西高山镇和晒经乡、蒿林乡、太石河乡、六巷乡。
1、汉源镇
地处西和县城中心,现辖7个社区,14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198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0881亩,其中退耕还林 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
2、长道镇
地处西汉水上游,西和县北部为先秦文化发祥地之一,距县城25公里,总耕地面积437817亩,平均海拔1600米。1984由长道公社改为长道镇,辖区9个村。2004年将大柳乡合并到长道镇,辖区19个村。
3、何坝镇
地处西和县城西部,距县城125公里,东邻洛峪镇,北接十里乡,西北部与姜席镇相邻,西南部与礼县龙林乡接壤。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年平均气温8℃,全年无霜期170天。
4、姜席镇
以姜川和席川两村得名,地处西和县城北部,1949年10月始设姜席乡,2003年7月撤乡建姜席镇。全镇总土地面积10.62万亩,平均海拔1898.5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C,全年无霜期170天。
5、石峡镇
地处土石质山塬峡谷,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31公里,气候高寒湿润,河谷温暖,高差悬殊,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9至10度。
境内沟壑纵横,坡徒沟深,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年均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200天,石峡镇东邻本县六巷乡和成县纸坊镇,南邻西高山乡,西与洛峪镇相邻,北与十里乡接壤。
6、洛峪镇
地处西和县城南25公里处,北纬34°,东经105°,约130平方公里,东邻十里乡,北临何坝镇,南接大桥乡,西连接蒿林乡。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45公里。旱、涝、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本脆弱,种植单一。
7、马元镇
地处黄土高原褐土层丘陵地带,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北部西和县东部边缘,总面积114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马家湾(北纬340东经1050),距离县城30公里。
8、大桥镇
地处甘肃省西和县城南部 ,总面积1478万亩,总耕地面积 1431万亩,平均海拔1273 米。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平均气温18摄氏度,全年无霜期270天。
9、西峪镇
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较为丰富,西峪坪古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县城北郊,距县城5公里,十天高速、祁西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
该镇地处漾水河中游西崖狭长盆地,山势平坦,多为梯田,土层厚,地质肥。川区比较开阔,雨量适宜,气候温暖,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84度,海拔1500—1700米之间,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80天。
10、十里镇
地处甘肃省西和县城南部 ,总耕地面积59058万亩,平均海拔165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600毫米,平均气温84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80天。
11、石堡镇
地处西和县城北部 ,总面积108万亩,总耕地面积353 万亩,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降雨量500 毫米,平均气温8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80天。
12、兴隆镇
地处西和县城东部 ,总面积651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919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平均气温 77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60天。辖22个村。92个村民小组。
13、苏合镇
地处甘肃省西和县城西北部,距县城约15公里,东临西峪乡,南依姜席镇,西与礼县接壤,北与石堡乡相邻。
14、稍裕镇
为甘肃省西和县辖镇。1949年设稍峪乡,1958年建公社,1968年并入玉泉公社,1985年分设稍峪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366平方公里。西(和)马(元)公路过境。
15、卢河镇
位于甘肃省西和县东南部,距县城5千米,东部与六巷乡接壤,西部、南部与兴隆乡接壤,北部与汉源镇、十里乡接壤,属黄土丘陵高山区,总面积114平方千米。
16、西高山镇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东南部,乡境呈蒲叶形,三面环水,地势平缓,平均海拔1600米,距县城41千米,镇域面积7918平方千米。
17、晒经乡
古为邛都夷寨,原属越西县,1951年划归汉源县置晒经乡,1955年并入河南乡,1962年析置晒经公社,1966年更名前进公社,1981年复晒经公社,1984年复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93公里。面积251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晒经、李子、新龙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发展了大量经果林,内涵苹果、核桃、花椒、枇杷等。
18、蒿林乡
位于西和县西南部,西汉水两岸,距县城55公里。北邻洛峪镇,东与大桥乡相连,西与礼县雷坝相接,龙昌公路龙凤——礼县段,纵穿全境,蒿林乡地处金陵山与云裹山之间西汉水河谷地区。
境内地势陡峭,植被稀疏,山体支离破碎,备受雨水冲刷,坡陡沟深,土地瘠瘦,旱、涝、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农业基础薄弱。
19、太石河乡
地处西和县南部,距县75公里,气候属于暧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平均年降雨量450ml。境内旱、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脆弱。
太石河乡东与大桥接壤,南邻武都区隆兴乡,西与礼县三峪乡相临。总面积90平方公里,全乡13个行政村,44个社。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经济林果为主。
20、六巷乡
1949年解放初期属纸坊区设六巷乡,1953年分设上巷、下巷乡。1955年划归石峡区。1958年始设六巷公社。1968年合并于石峡公社。1980年又恢复六巷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
—西和县
陇上江南
-----------------------------------------------------
在祖国内陆腹地,秦巴山地西部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交汇地带,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森林茂密,资源富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就是扼甘陕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被人们赞誉为“陇上江南”的甘肃省陇南市。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全市辖武都、宕昌、文县、成县、康县、徽县、西和、礼县、两当等9个县,242个乡镇,3423个村民委员会,54万户,250万人口。境内有汉、回、藏等21个民族成份,7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5万多人。市政府驻武都区城关镇。
形态多异的地形地貌
------------------------------------------------------------------
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高峻山岭与深陷河谷错落相接,对比显著,“举头峻峭嵯峨,侧耳波涛汹涌”,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东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经银洞山(海拔2468米)、牛头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断头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峦叠嶂,崖壁陡绝,角峰锯脊,石骨嶙峋。其间河谷幽深狭长,深切曲流十分发育,多急流险滩和瀑布。峡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狭窄的冲积平原断续出现,其中武都平原绵长近50公里,宽不过1公里。周边山峰:北为长江黄河分水岭之大拉梁和岷峨山,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纵横密布的江河溪流
-----------------------------------------------------------------
陇南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境内既多山,又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岭间,处处溪水跌宕,飞瀑流泉。全市河流均系嘉陵江水系,一级支流有白龙江、西汉水等48条,总长1297公里;二级支流有白水江、岷江等751条,总长4756公里;三级支流有1651条,总长4313公里;四级支流有1312条,总长3428公里。百川争流,河网纵横,河流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5条。主要江河:嘉陵江干流,流经两当、徽县东南部,境内流程862公里,年径流量2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556平方公里。西汉水,为嘉陵江上游一级支流,流经礼县、西和、成县、康县等4县,境内流程2056公里,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流域面积9569平方公里。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流经宕昌、武都、文县等3县,境内流程2295公里,年径流量93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32万平方公里。白水江,为嘉陵江二级支流,于文县石鸡坝乡入境,在玉垒乡关头坝汇入白龙江,境内流程1073公里,年径流量34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3040平方公里。白龙江因其与秦岭、淮河同在北纬33°――34°之间,同属1月0℃等温线经过区,此线以南的江河皆不封冻,因而与秦岭、淮河同为中国地理上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分界线
立体分布的多样气候
------------------------------------------------------------------
陇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区内气候复杂多样,分布独特,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一是南北温差悬殊。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年平均气温5℃――15℃,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活动积温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无霜期166――285天。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海拔低于1000米,年平均气温高于14℃,活动积温大于45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达1300多毫米,干燥度小于1,无霜期大于280天,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
二是垂直分带显著。东南部高山峡谷区,从河谷到山顶,随着地势逐步升高,气温热量急剧递减,气候由亚热带递变到暖温带、温带及寒温带,降水量则随海拔的递升而增加,地势愈高,降水量愈多。同时在纬度和地势均低处,气温一般皆高而降水量则有高有低,与局部地形紧密相关。之辈与农作物分布亦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当地群众群众总结的“高一丈,不一样”和“旱收山,涝收川,不旱不涝收半山”的谚语,即是对陇南地形变化与水热分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基本规律的形象概括。
“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的战略要道
-----------------------------------------------------------------
陇南地处中国地理几何中心,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孔道。由于西秦岭横亘其间,重峦叠嶂,艰险异常,成为阻隔陇蜀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行人视作畏途,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绝唱。古代先民在高山峡谷之间,依山傍水,修建栈道,以为通途。由陇南入川沟通陇蜀交通的山口和栈道主要有:一是由两当越故道山(今太阳山)经陕西勉县入川;二是由徽县经大河店至山西略阳,沿嘉陵江谷地入川;三是由武都循白龙江谷地至文县碧口入川。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而陇南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历代用兵的古战场。汉光武“得陇望蜀”,诸葛亮六出祁山,邓艾偷渡阴平,吴玠挥师抗金,李自成艰苦奔杀,太平军血战阶州……,直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入川,都以这里为舞台,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遗留了众多供后人凭吊的古迹。
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
陇南气候温和,风光秀美,山资水色兼有北国之雄浑奇峻,南疆之灵秀旖旎,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全国三大天池之一的阴平天池绿山环抱,碧波粼粼,天生一个“翡翠世界”;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万象洞奇幻绚美,气象万千,犹如世外仙台琼阁;国家级重点保护、甘肃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奇葩异树,竞相弄资,珍禽异兽,自由出没,被赞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分布于全区各县的大河坝、三滩、红土河、梅园沟、云屏山等自然景点,茫茫林海,阵阵松涛,奇花异草,飞瀑流泉,被人们称作“陇上小九寨沟”;白龙江两岸“高江急峡雷霆斗,拓木苍藤日月昏”,宛如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徽成盆地桑麻遍四野,稻椒千重浪,呈现一派鱼米之乡的繁荣景象……,构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
----------------------------------------------------------------
陇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地域文化,丰富独特。境内宁家庄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出生在陇南的仇池山。以牧马立国的秦人先祖的都邑西犬丘,就在今天的礼县、西和一带。古老的氐、羌民族,曾在此建立地方政权,成为活动中心。汉、藏、回和古氐、羌等多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汉族文化与藏、回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使陇南地域文化呈现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显著特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产生过赵壹、仇靖、王仁裕、邢澍、张绶、何宗韩、吴鹏翱等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家和史学家,著述颇丰,名存千古。还有鱼窍峡《西狭颂》、祁山堡武侯祠,飞龙峡杜甫草堂、仇池故国遗址、鸑鷟山登真洞、八峰崖石窟,吴山吴王碑、赵世延家庙碑……等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闻名遐尔,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点,造就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古老而神奇的陇南,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学士心往神驰,吟咏称颂,名篇佳作,千秋流传。诗仙李白曾往返陇蜀,涉足陇南,留下了千古绝唱《蜀道难》。诗圣杜甫曾寓居同谷,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曾从军河池,写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篇章。大文豪苏轼曾梦游仇池,作诗咏叹:“一点空明何是处,老夫真欲往仇池”,表达了他向往陇南的强烈愿望。
美丽而富饶的陇南,今天更加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公路四通八达,旅游方兴未艾。以兰州――天水为连接点的“丝绸之路”通往九寨沟的若干旅游路线经过陇南,把陇南各主要观光景点相连成片,形成兰州――拉卜楞寺――宕昌――武都――文县――九寨沟,天水――礼县――西和――成县――武都――文县――九寨沟两条主要旅游路线。而礼县祁山堡――西和历城――成县下辨――徽县河池一线,又是三国遗迹旅游路线的重要路线。近年来,随着九寨沟的迅速崛起和陇南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这几条路线正在变成“丝绸之路”至九寨沟之间的旅游热线,中外游人争相前往,络绎不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