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就复杂了,摘录你看吧:
药丸制作流程流程: 干燥→磨粉→熬蜜→调药→搓条→和丸→包装
蜜丸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粉末与经炼制过的蜂蜜混合而制成的球形内服固体制剂。性柔软,作用缓和,多用于慢性病和需要滋补的疾患。制作工艺简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将配方的药物先洗净,然后干燥磨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
2、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备好蜂蜜,如1000g药粉,备1200-1500g蜂蜜。药料中糖质、胶质、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即可。
3、熬炼蜂蜜:先用武火,熬沸后改为文火缓熬。按丸药药料的成分,分别熬为嫩蜜、中(炼)蜜、老蜜。
嫩蜜将嫩蜜加热至沸,温度达110~114℃,色变深,有粘滞性,失去水分约3%。适用于含糖、胶质或淀粉较多容易粘结的方剂。
中蜜将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110~116℃,出现浅红色有光泽的泡沫,用手拈之粘性较强,但无白丝,失去水分约13%,用于成分适中的方剂,制作蜜丸大多采用的是中蜜。
老蜜中蜜继续加热至呈棕红色,有红色光泽,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蜜温达118~122℃。适用于药料以草根、树皮为主,纤维多不易粘结的方剂。
4、调药:将熬炼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盆装的药粉内,同时用粗竹筷在药粉内成园周搅动,就象平时做饺子前加水和面一样,边倒蜂蜜边调药粉,以基本看不到干药粉时停止加蜜。蜜不能加得过多,蜜多了不易成形。调好后,用双手在盆中和为一团,至色泽一致,软硬适中,能随意捏塑即可。
5、搓条、和丸:和丸时可用少许芝麻油点于掌心使药光亮。如按每粒丸药重10g计,一料共重3000g,就要做成300粒。可将和好的药团分为三坨,每坨再分为5小坨,每小坨搓条后,按菜板上已刻的刻度分切为20节,每节搓一丸。
6、包装:制成的蜜丸,可采用蜡纸、玻璃纸、塑料袋、蜡壳等包装包好,贮存于阴凉干燥处或消毒柜备用。
制作中药蜜丸的炼蜜方法
制作中药蜜丸所用蜂蜜须经炼制后方能使用。其目的是除去其中的杂质,蒸发部分水分,破坏酵素,杀死微生物,增强粘合力。
炼蜜前应选取无浮沫、死蜂等杂质的优质蜂蜜,若蜂蜜中含有这类杂质,就须将蜂蜜置锅内,加少量清水(蜜水总量不超过锅的1/3,以防加热时外溢)加热煮沸,再用4号筛滤过,除去浮沫、死蜂等杂质,再入锅内加热,炼至需要的程度即可。优质蜂蜜就无需滤过这一环节。
手工制作中药蜜丸,主要工艺如下:
1、将配方的药物干燥后磨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
2、以药粉的重量按1∶15的比例备好蜂蜜,如1000g药粉,备1500g蜂蜜。药料中糖质、胶质、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即可。
3、熬炼蜂蜜,先用武火,熬沸后改为文火缓熬。
4、按丸药药料的成分,分别熬为老密、中蜜、嫩蜜。即药料以草根、树皮为主,纤维多不易粘结的用老蜜(但绝对不是“滴水成珠”,那样己超过了老蜜的粘结度,制成的丸药干硬难服)。药料中以含糖或含胶质或含淀粉较多容易粘结的用嫩蜜。药料成分适中的用中蜜,制蜜丸大多用中蜜。而老蜜、中蜜、嫩蜜的判断,习称“看火色”,如何掌握,待明后天另文告之。但若掌握不好,做出的丸药就质量不高。
5、调药。将熬炼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盆装的药粉内,同时用粗竹筷在药粉内成园周搅动,就象平时做饺子前加水和面一样,边倒蜂蜜边调药粉,以基本上看不到干药粉时停止加蜜,但又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丸子不易成形。如开初蜂蜜的总量没掌握好,此时在调蜜时就可根据药粉的干湿度来补救。调好后,用消毒的双手在盆中和为一团。
6、搓条、和丸。(用消毒刀具、菜板)和丸时可用少许芝麻油点于掌心以使久药光亮。如按每粒丸药重10g计,一料共重3000g,就要做成300粒。可将和好的药团分为三坨,每坨再分为5小坨,每小坨搓条后,按菜板上已刻的刻度分切为20节,每节搓一丸。
7、包装。先备好无毒塑料薄膜(过去用皮纸或蜂腊),每张大约10X10cm大小。每和一丸就用薄膜包裹一丸,不必另作“阴干”。和完后再用消毒器具装存备用。
药丸制作流程流程:
处方-选(制)药(质优上 乘)-洗净-干燥-打粉(粗细二道)-混和 -灭菌-配密-捶打-搓条-成丸-凉干(可放置低温消毒柜减少染机会)-包装。
蜜丸是将打粉机打好的药物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所制成的可塑性固体丸剂,由于蜂蜜具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补中缓急,润燥解毒等作用,可与主药相辅相成,增进疗效,所以尤其适宜于制作补益类中成药;又由于蜜丸味甜能矫正药味,且质软可塑,制成的丸粒圆整光洁,柔软滋润,并可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开饮服,所以又适宜于制成小儿中成药;另外,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能有效地粘附药物,且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崩解缓慢,且作用持久(丸者缓也),便于保存药性,避免药物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和散失损坏,保持中药固有的气味特征,所以,临床上多用蜂蜜作为粘合剂。此外,含有牛黄、麝香、冰片及苏合香等贵重细料或容易挥发的药物,也常制成蜜丸服用。一般丸重05g以上的称大蜜丸,05g以下的称小蜜丸。
配蜜即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g药粉,配备1200~1500g蜂蜜,若药料中含糖质、胶质或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的比例配备即可)。
1 蜜丸的软硬度
蜜丸的软硬程度,应当掌握在不影响丸粒的成型和制作丸粒后不变形为原则,其粘稠度以不粘手,不粘附器具为宜。硬度太大服用不便,太软则不易成形。用蜜量:一般药粉与蜂蜜的比例为1:1至1:15,用蜜量不足或蜂蜜炼制的过老,则会使蜜丸硬度增加。用蜜量太多,或蜂蜜炼制的过嫩,则会使蜜丸过软。蜂蜜的温度:一般药料要用热蜜合药,以蜜温在80℃~100℃为宜。如含有多量树脂、胶质、糖类、油质类的药料有较强的粘性或油性,如温度过高,冷后变硬,即不利于制作,病人难以服用及崩解。如含有冰片、麝香、薄荷脑之类芳香挥发性药性,蜜温也不宜过高,以免有效物质挥散,影响疗效。
2 蜜丸外表的光洁度
蜜丸不但要有适宜的软硬度,其外表也应有一定的光洁度,即表面光滑,滋润,无皱褶,干裂及脱皮现象,影响蜜丸外表光洁度的主要原因有药料存在的问题:药粉太粗,如含有大量纤维素、矿物质、贝壳类等,粉碎中药粉太粗可使蜜丸表面粗糙。解决方法:可将药粉粉碎的更细些,或采用先用水煎浓缩提取使成为稠膏状,然后兑入蜂蜜中再合药作成蜜丸。蜂蜜的炼制及应用:蜜丸外表粗糙与炼蜜的程度及用量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药料制作蜜丸,多使用中蜜,如果药料含有多量纤维素及粘性很差的矿物质,须用老蜜合药制丸。故要根据不同性质的药料,炼制蜂蜜合药。另外,用蜜量不足,有时也容易造成蜜丸表面粗糙。润滑剂的使用量不足有时也可使蜜丸表面粗糙,故应分析原因,适当处理。
3 蜜丸的均匀度
中药蜜丸一般是以粒来计算服用量的,如果丸粒大小不均匀,药粉混合不均匀,就难以保证药效。为了确保丸粒之间的均匀,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药料的粉碎及药粉的混合要均匀;药粉与炼蜜合坨时要揉匀,否则易出现反砂及空心;称量要准,搓条要匀,才能使丸粒均匀。
4 蜜丸的污染
药料的污染:中药饮片虽然是经过加工炮制等工序,但残留微生物及虫卵是客观存在的。蜜丸用的药料,不像药厂须严格处理,大多系直接粉碎后投料。所以,药料的污染问题必须解决。操作中的污染:在蜜丸制作的整个工序当中,如果消毒不够严格和彻底,这不但需要所用器具要洁净,操作人员必须按照卫生标准要求,以防止微生物和虫卵的带入或再次污染。所以,必须杜绝一切污染的机会和可能。包装与贮存中的污染:蜜丸做好后最好用蜡皮或塑料泡罩包装,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总之,对蜜丸的污染要采取综合措施,即便是微小的疏漏,严格说也不应该发生。
1、配方与打粉:将按配方抓好的药物细火烘焙或暴晒干燥后,用打粉机打成细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内备用。
2、配蜜:配蜜即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克药粉,配备1200~1500克蜂蜜;若药料中含糖质、胶质或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的比例配备即可)。
3、炼蜜:炼蜜即熬炼蜂蜜,其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酵素,杀灭细菌,蒸发水分,增强粘性。炼蜜时,先用武火将蜂蜜熬沸,然后改为文火慢熬,同时在旁边放一碗凉水,并注意观察蜂蜜的颜色。当发现蜂蜜泛黄沫时,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后把竹筷挪到凉水碗上方,让蜂蜜滴入水中。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开而沉底,即“滴水成珠”,就算炼好了(若蜂蜜炼不到火候,便作不了药丸,当然,火候太过也不好)。
4、炼蜜的程度分为嫩蜜、炼蜜、老蜜三种。
(1)嫩蜜
将嫩蜜加热至沸,温度达110~114度,色变深,有粘滞性,失去水分约3%。适用由含有较多脂肪、淀粉、黏液质、糖类及含动物组织的方剂。
(2)炼蜜
将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110~116度,出现浅红色有光泽的泡沫,用手拈之粘性较强,但无白丝,失去水分约13%,用于含纤维质,淀粉、糖类以及部分油质的方剂。
(3)老蜜
炼蜜继续加热至呈棕红色,有红色光泽,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蜜温达118~122度。适用于含多量纤维素,矿物质的方剂。
你好,这个确实没有具体比例。蜂蜜热后是温的,用来治疗寒性病。蜂蜜完全天然的,而不加热,那就偏凉点,一般可用于热性病或一般的病。热的时间没有具体规定,热的更长就叫老蜜,我的意见是一般的制作法,只要把蜂蜜加热到60度左右就可以了。
药丸的制造有两法:1手上沾着蜂蜜,去撮药粉,捻成很小的小丸子就可以了。这样做起来很快的,熟练的话,一个小时能做几百个甚至更多。这个方法最原始,也最纯真。2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你说的向蜂蜜中加药粉,并一直象揉面一样揉,最后都能粘在一起了就可以了,这适合非常多料时候的制作,然后把他们分成各种小丸子就可以了。
附带说下,没必要制作成大蜜丸,不适合吞服,你就作成小丸子适合患者直接吃就可以了
再会。
手工制作中药丸子的全过程如下:
1、配方与打粉:将按配方抓好的药物细火烘焙或暴晒干燥后,用打粉机打成细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内备用。
2、配蜜:配蜜即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克药粉,配备1200~1500克蜂蜜;若药料中含糖质、胶质或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的比例配备即可)。
3、炼蜜:炼蜜即熬炼蜂蜜,其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酵素,杀灭细菌,蒸发水分,增强粘性。
炼蜜时,先用武火将蜂蜜熬沸,然后改为文火慢熬,同时在旁边放一碗凉水,并注意观察蜂蜜的颜色。当发现蜂蜜泛黄沫时,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后把竹筷挪到凉水碗上方,让蜂蜜滴入水中。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开而沉底,即“滴水成珠”,就算炼好了(若蜂蜜炼不到火候,便作不了药丸,当然,火候太过也不好)
炼蜜分为3种,即嫩蜜、中蜜和老蜜:
“嫩蜜” 是将生蜜加热煮沸直到温度达到105℃~115℃,过滤去沫即成,其颜色变化不显著,失水量较少,稍带粘性,适用于含较多淀粉、粘液质、糖类、脂肪等粘性较大的药材制丸。
“中蜜” 是将生蜜加热熬沸较长时间或将嫩蜜继续加热至116℃~118℃,泡沫呈浅红色光泽,手捻有粘性,但不能拉成长的白丝,适用于含部分粘性或部分纤维的药材制丸。
“老蜜” 是将生蜜加热更长的时间或将嫩蜜、中蜜继续加热至119℃~122℃,使水分充分蒸发,气泡呈红棕色,有光泽,手捻甚粘,且可拉出白丝,适用于含大量纤维性或矿物等粘性较差的药材制丸。
制蜜丸大多使用中蜜,1000克蜂蜜大约能出炼蜜800克左右;1000克中药粉,大约须用炼好的蜂蜜1200克左右。
调药与和药
将熬炼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消毒盆盛装的药粉内,同时用粗竹筷在药粉内搅拌,就象平时做饺子前加水和面一样,边倒蜂蜜边调药粉,当基本上看不到干药粉时停止加蜜(注意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药丸不易成形)。
如果开始时蜂蜜的总量没掌握好,此时在调蜜时就可根据药粉的干湿度来补救。调好后,像和面一样将药和蜜在消毒盆内和成团状。
为避免药团粘手或粘器具,搓条与和丸时可用少量甘油、芝麻油或花生油等点于掌心进行,这样不仅不易沾粘,还能使丸药圆滑光亮。
如按每粒丸药重10克计算,一料药共重3000克,则要做成药丸300粒。可将和好的药团分为三坨,每坨再分为5小坨,每小坨搓条后,切为20节,每节搓一丸即可,余皆准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