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老人于2亿2千万年前把它们变为石头之前,这些亚利桑纳东部化石森林中的石化木头还是挺拔入云的,就像热带的大树一样。科学家们现在发现,它们中有很多还保存着当年收留下来的昆虫巢穴呢。
这些树干中藏着小室的洞,这些洞连成一串或聚成一团,看上去就和现代的蜂巢没什么两样,但却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待解之谜。
问题之一就是,和这些蜂巢相比,花朵的年龄只及它们的一半。是蜜蜂在花朵之前就已存在了吗这一想法在过去听来是可笑的,以往关于蜜蜂的早期发展的理论,以及蜜蜂和开花植物的共生关系等,都被这一想法动摇了。
如果得到进一步证明的话,在化石森林得到的发现就可以论定了,即蜜蜂存在的时间要比以往认为的早1亿4千万年。现存最早的蜜蜂化石是一只8000万年前的标本,是裹在琥珀中的一只蜜蜂,那是在新泽西发现的。科学家们现在必须努力寻找更多的蜜蜂化石,以填补这一巨大的空白时期。
于是,科学家们必须说明,在被子植物出现之前,蜜蜂在干什么被子植物的最早遗迹被测定为1亿2千万年至1亿1千万年前,所以答案只有两个,或者是花朵的出现比人们认定的早得多,或者是最早的蜜蜂在没有花朵的情况下已生存了很长时期,它们取食和授粉的对象是结球果的木质植物,即裸子植物,其中包括蕨类植物、苏铁和针叶树等。
科学家们说,后一种答案比较可信。传统的看法认为,群居的昆虫如蜜蜂等是和开花植物有着共生关系的,被子植物以到处盛开的花朵影响着蜜蜂的繁衍和分化,但新发现对此却提出了质疑。
“新的证据表明,事实很可能是另一种样子,像蜜蜂和黄蜂这样的昆虫也许推动了被子植物的繁衍和分化。”美国地质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斯蒂芬·T·哈肖提斯说道。他也是科罗拉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哈肖提斯先生是在化石森林中从事研究工作时偶然发现化石蜂巢的。他的研究工作原本是要复原化石森林当年生态系统,弄清它对非脊椎动物的影响。他和其他一些研究者发现了几百个巢穴和卵袋的遗迹,经测定年代在2亿2千万年至2亿零7百万年前之间。他们说,虽然没有发现蜜蜂或黄蜂的身体器官,但在现代营造这样结构的巢穴的,就只有蜜蜂和黄蜂。
在美国地质学会的一次区域会议上,哈肖提斯先生宣布了他的发现,这次会议是在蒙大拿州立大学召开的。他的合作者有美国地质研究所的鲁塞尔·杜比尔博士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提姆·德姆考博士。
尽管这一发现给人带来震惊,但科学家们却表现出积极的肯定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证据本身很有说服力,另外,这项发现和近来关于昆虫进化问题的修正意见十分吻合。这种意见越来越认定,昆虫的极盛时期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千百万年就到来了。
堪萨斯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查尔斯·D·米奇纳博士说:“这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影响。”米奇纳博士是1974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蜜蜂的社会行为》一书的作者,今年早些时候哈肖提斯先生访问了堪萨斯校园,把自己发现的证据给米奇纳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看过。
米奇纳博士同意,化石巢穴呈现出聚成一团的小室样子,很像现代的蜂巢。但像其他一些科学家们一样,他提醒说,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工作来确认这一发现。一种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即没能活到今天的某种昆虫造成了这些像蜂巢的东西。最好的证据是找到和这些巢穴有关联的蜜蜂化石。
用蜜蜂来比喻文摘性的《读者》刊物。
蜜蜂这一小昆虫,除了生理特征外还引伸出它的一种精神。
蜜蜂采花酿蜜,引来百花盛开,给人们提供物质食粮。
《读者》摘集文艺精品,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它给人们提供的是精神食粮。
“小蜜蜂”本是《读者》杂志的徽标,因《读者》是
文摘期刊,用蜜蜂寓意“博采中外、荟萃精华”的办刊宗
旨。蜜蜂辛勤劳作,采花酿蜜,为人类提供物质食粮,
同时传授花粉,引来万物春华秋实。用“小蜜蜂”自
然而又含蓄地表达了《读者》杂志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传播知识。
-------------------------
《读者》标志是一只绿蜜蜂
品牌对于《读者》杂志来说,1993年前几乎从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胡亚权承认,一个杂志的品牌在他们那一代人眼里,仅仅只是刊名而已,从来不曾意识到杂志的品牌竟然与一本杂志的整体形象、标识相关,更不知道杂志的刊名、形象都是应当受到保护的资产。
1995年,《读者》杂志社刊发了一则征集启事,有偿征集刊徽。消息发布后仅三个多月,就收到了寄自全国各地的三万多件作品。在众多应征者的想象中,《读者》就像一本打开的书
或者一只观察世界的眼睛。更有读者将杂志比喻为玫瑰,是情爱的象征。还有相当多的人把《读者》杂志设计成一幅太极图,寓意中国文化的象征;但大部分作品却是以昆虫与植物为主的形象画意。
三万多件来稿,使编辑部感到了一种深情的压力。关注一本杂志刊标的大多是些普通的读者,专业人士的比例少得可怜。此时,高海军已另任甘肃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美术编辑由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任伟继任,他负责处理作品的初选。他们从来稿中初选出了三十多件作品,从全国请来许多专家进行内部评选。胡亚权欣赏其中的一幅中华龙的图案,龙飞凤舞极有意味。但胡的提议并没有得到评委们的认同,他们认为这幅画缺少一种与《读者》杂志整体相一致的意味,与他们所倡导的书卷气不太适合。
刊徽的评选暂时"搁浅",甘肃人民出版社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认为应向专业层面进行征集。他们决定以内部的形式,进行第二次征稿。这一次缩小到了专家层面,任伟代表杂志社去北京,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门开了一次《读者》的徽标设计座谈会,并把入围的十几幅作品都带到了北京,大家与在兰州时研讨时的看法一致。龙的气质与《读者》不相符合。用龙作为一家杂志的刊标"帽子太大"。
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主任陈汉民教授提出一个观点:作为《读者》杂志来说,征集刊徽就是要找到"一顶帽子",这顶帽子不一定好看,但别人一看,一定要认为,你戴上这顶帽子是最合适的。他建议:《读者》是一本文摘性杂志,就像一只蜜蜂一样,为读者在采蜜。能否用一只蜜蜂来作为刊标可他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不少人认为用一只蜜蜂来表达一本杂志,有点俗。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大家每人画一幅,作品出来后,再进行评定。
陈汉民教授曾经参与设计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人民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行与世界妇女大会、'97香港回归祖国、五个一工程等标志,是中国标志业界有影响的专家。他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现出惊人的自信。他还是坚持画了自己想象中的小蜜蜂。
设计好的几件作品带回兰州后,被隐去作者名字,请专家们品评。胡亚权与任伟的意见倾向于小蜜蜂,认为以一只小蜜蜂比喻《读者》,象征着杂志从各种报刊中采集稿件,准确地表达了《读者》的形象与社会功能,且这只绿色的小蜜蜂,学名叫做中华蜂。
最后,这只绿色的小蜜蜂被选为了《读者》杂志的刊徽。
小蜜蜂的底色是苹果绿,这种绿色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张力,它的象征意味事实上已与杂志的整体气质融为一体。这只"小蜜蜂"以及刊名组合的CI的标志色有大红、黑、灰、白四种基本色调,是《读者》杂志的基本标志色。
《读者》杂志还将入选的十几种图标作为栏目的标志,在栏目上也实现了图标化的设计,这些标志也成为《读者》杂志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7月份,《读者》杂志社正式宣布"小蜜蜂"作为刊徽。
为使此标志不再被人侵权,他们以"READEAS"与汉语拼音"DUZHE",及赵朴初书写的书法"读者",作为一组完整的形象进行注册,最后全部注册成功。这是《读者》首次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商标注册与保护。这个小蜜蜂商标他们当时付出的稿酬是三万元,现在这个形象的价值是多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