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用盐把柠檬搓干净,顺便也洗一洗手
2、先把柠檬皮用刨刀削下来放进容器里,然后把柠檬皮白色的部分用刀切掉不要。剩下的果肉切小块也放进容器里。
3、这一步是为了泡出来的柠檬水有皮的香味,而且不会苦。
4、然后放蜂蜜进去,捣一捣,让汁水都出来。
冰粉的制作方式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5、先舀一勺柠檬蜂蜜酱放在地下,再加入冰粉和冰镇过的水,可以再加点冰。
小贩街头叫卖的声音称市声,最能移情。各地有各地特色,北方称为吆喝,本埠称为叫卖或叫唤。
老重庆早年的小贩叫卖起来,其声腔悠扬和美,晓畅明朗,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尤其妙处,在于它的季节感非常显著,听得一声叫卖,就直觉知道某一季节已来临。说它能移情,是指它可以左右人的情绪,产生光阴流转的感慨之情。旧诗词中,不乏此类描写,如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每年腊月,最先听见的就是“腊梅花!腊梅花!”的叫卖声。接着可听见的是“火炮!冲天火炮!”的吼叫。有的小贩肩挑木制刀枪和年画,不停叫唤;大头纸脸壳俗称“鬼脸壳”,也可吸引孩子们。“麻糖”、“柿饼”、“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的兜售,使人感到春节的临近,其乐融融。
初春水果陆续上市,围绕着桃子、杏子、李子、橄榄的叫卖不绝于耳。小人儿喜欢买杏,其核可做抓子游戏呢。本埠小贩把李子叫唤成“香干李子”,为何要加“香干”二字,我一直不明白。他们又习惯将橄榄吆喝为“老青果,一分钱两颗!”因细菌萌动,儿童肚子里有蛔虫,遂可听见“宝塔糖,宝塔糖”的动静,家长急匆匆要去买几粒,带给家中的小儿女。
入夏,最常听见的便是“冰糕凉快,冰糕。香蕉、牛奶、豆沙冰糕”、“冰冻酸梅汤,解热消暑”、“老荫茶,一分钱喝够”的咏叹调。极其动人心弦的还有“冰粉、凉虾”、“麻辣凉粉、凉面”的召唤,挤干了路人的零钱。“蒲扇”、“鹅毛扇”的叫唤,以及“荣昌夏布”、“万县凉席”、“长生桥凉板”叫卖声,与蝉虫的鸣叫融为一体,提醒市民备物避暑。
秋来瓜果渐稀,白菜、萝卜、豇豆、菠菜、香菜、菜苔、秋茄子、茼蒿、莴笋成为叫卖的主题。“椒盐花生”、“五香瓜子”,颇受茶客喜爱。叫唤得凶的还有“新米上市”、“醪糟曲子”。
冬季柑橘应市,满街叫卖“奉节脐橙”、“江津广柑”、“梁平蜜柚”、“五步柚子”。赶来打挤的还有:“内江脆杆甘蔗,不甜不要钱!”
早上出门,扑面而来的是“芝麻大烧饼”、“掐掐小汤圆”、“现炸鸡蛋糕”、“三角粑”的招徕。傍晚腹内空虚之际,多想听见“炒米糖开水”、“盐茶鸡蛋”、“豆腐脑”、“烤红苕热络”的招呼。早年出没于和平路一带的某小贩尤其有特色,此人腿脚不便,没有正当职业,只好沿街叫卖。他卖的东西互不搭界,却照吼不误:“苍蝇拍子!和平鸽!”常令人忍俊不止。
时代进步,走街串巷的小贩逐年减少,即便叫卖,也改成电喇叭,反复播放自己的录音,听上去单调乏味,不如过去有魅力了。
229a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