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18日正式建成开放,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由此成为世界唯一水下博物馆。记录了1200多年来72个枯水年份长江水位资料的18尾石鱼雕刻和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3万多字真迹题刻依然静静地躺在长江水之中,不同的是名为“无压容器”的壳体将它们永久地保护了起来,并供后人随时“一睹芳容”。
精妙方案+高新技术:水下博物馆如此诞生
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已经记不清自己到过多少次白鹤梁了,从大胆提出水下保护方案,到为了工程建设四处奔走,再到历经挫折的水下博物馆建成开放,一晃已是8年时间。
“我很高兴,终于建成了。”再次来到涪陵参加建成仪式的葛修润告诉记者,白鹤梁保护方案包括有压水下博物馆、“水下淹没、陆上复制”“岸边复制”等多种,自1994年以来争论不休。有压水下博物馆不仅对白鹤梁本身可能造成破坏,而且对进入参观的人来说也很危险,而陆地搬迁和复制的方案则会令其文物价值和科研价值受损。“无压容器”水下博物馆建造方案的核心是利用工程压力原理,在白鹤梁题刻比较集中的中段东头70米左右的上面,修建一个内外都有水的无压力保护壳体,游客可在壳体内的参观廊道里观看白鹤梁题刻。这一水下博物馆设计方案最终被采纳,并获得了当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负责工程建设的重庆市峡江文物保护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殷礼建如数家珍:照明系统采用了当时国内还是空白的LED技术,150盏灯寿命长、光照好、节能省电,并在操作室就能实现随意操控,避免了频繁水下维修和更换;循环水系统,即让长江水通过净化装置后进入保护体内,以保证水质透明确保游客参观;防火系统,第一次在国内基本建设中采用了不燃电缆,地板也是防静电的;水下实时摄影系统,28个摄像头能让游客在岸上陈列馆内通过电子显示屏和操纵杆实现实景参观;水下安全保护监测系统,通过光纤等将保护体内的温度、压力和硬度等指标收集分析,判断水下保护体的安全情况。
重庆三峡博物馆荣誉馆长、三峡重庆库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组长王川平说,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是三峡库区文物中工程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投资最大、涉及学科最多、参加院士最多的保护工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而言也有重要创新和借鉴意义。
水下参观+实时图像:三种方式随时游览白鹤梁
位于长江江心的白鹤梁题刻石梁全长约1600米,宽约25米,共165段,上面清晰地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3万多字真迹题刻,被誉为“水下碑林”;自唐代开始雕刻的“石鱼出水兆丰年”的20尾石鱼雕刻,记录了1200多年来72个枯水年份的长江水位资料,被称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在三峡工程蓄水之前,唯有在江水大幅退潮的冬季,人们才有幸一睹白鹤梁题刻的风姿。如今,建成后的水下博物馆能让人们通过三种方式随时游览白鹤梁。
殷礼建介绍,一是通过长江防护大堤上建造的陈列馆内的电脑观看水下摄像头拍下的水中白鹤梁题刻实况,这是最主要的参观方式;二是通过水下环形廊道的参观窗口观看,一次可容纳20至30人;三是潜水观看,但只适合专业人士考察和检修或少数游客,由蛙人陪伴,通过减压舱进入。
游客在陈列厅不仅可以观看白鹤梁的文字、资料,还可操纵水下28个摄像头,放大、拉伸,点击观看题刻实时景观。随后,游客可步入长约90米的亚洲最长隧道式自动扶梯,下到40米深的江底,穿过140米的水平交通廊道,来到保护体内长约77米的参观廊道中,透过参观窗口尽情欣赏白鹤梁题刻原貌,还可点击参观窗旁的液晶触摸屏,听取、观看白鹤梁题刻介绍。
“量身定做的水下博物馆让参观白鹤梁题刻就像逛水族馆一样充满无尽的遐想。”葛修润描述道。
文物价值+科研价值:白鹤梁留待后人观赏揭秘
2006年底,白鹤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现已列入中国预备申报名录。葛修润说,白鹤梁题刻是世界最古老的水文站,又是水下碑林,其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常大,只有原址水下保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其价值。而且,白鹤梁题刻仍有很多谜尚未解开,应该原样保存下去,留待后人去研究。
殷礼建告诉记者,白鹤梁题刻所记载的1200多年的历史水文资料,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况,为研究长江水文、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实物佐证,也是葛洲坝、三峡工程设计的重要历史水文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就历史价值而言,白鹤梁题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埃及尼罗河中类似水文石刻题记数量远逊于白鹤梁;白鹤梁题刻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书法艺术价值,包括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等名家作品,题刻文字包括隶、篆、楷、行、草和八思巴文字等多种类型。
国务院三峡办党组成员张宝欣说,三峡文物保护举世关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成开放标志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基本完成,凝聚着中国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智慧和心血,向世界展示中国尊重文物保护的文明形象。
资料:新华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