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拥有不尽的繁华如梦,就连夜色也是魅力张狂。越是这样却越让一部分人迷失方向,丢掉自我,异常孤独,被如此的社会环境所吞噬。
即使外在的自己与这个社会一片和谐,可是自己内心的那种落寞,不知谁与情共。
共情是现在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需求。如何共情沟通?如何做到真正地共情沟通。
尤其对于一些高敏人士来说,共情沟通是疗愈他们的很好办法,共情需要从哪里出发呢?沟通,只有沟通交流彼此双方才能产生共情。
那么共情沟通是什么呢?
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说:“共情沟通是指倾听者对倾诉者的经历感同深受,引导倾诉者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问题的根源,影响并改变他。”
伊尔斯-桑德既是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也是心理咨询督导、培训讲师。为此她针对高敏人士,不善言辞的人士们编著了此书《共情沟通》。
本书结合了她多年来接触的真实案例,介绍了很多关于共情沟通的方式方法,让很多人在此书中受益,尤其为高敏人士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帮助。
本书提出了三个关于共情沟通的概念,基于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包含了:
1、倾听者借助倾听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2、倾听者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倾诉者的人格和他的经历之间的联系。
3、倾听者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获得幸福。
这是一本倾诉者和倾听者共同的书,因为每个人都是倾诉者,同时也是倾听者。
在《共情沟通》这本书里,用许多的实际案例及实用的方法对应结合,深入浅出,为需要的人们答疑解惑。
此书被《英国卫报》赞誉:这本书俘虏了英格兰夜晚的灯光。
此书被《加州读书报》赞誉: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它能让你对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让别人对你打开心扉。
此书被《纽约时报》赞誉:从某些方面来看,本书蕴含的道理反映得是经久不衰的人生智慧。你如果能遵照本书指示,那么一定能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还有各种杂志的等等赞誉。
对于共情沟通,我们要积极面对才能发现问题,看到自己的渴望和对方的渴望,才能找到我们需要共情的地方。
深入了解愿景和个人能量能够塑造崭新的自我。
一、共情沟通不是随声附和
我们在很多的时候,为了一种效率或希望尽快达成某种目的。有很多的倾听者喜欢随声附和,不联系实际,不看事情本质,一味去附和倾诉者。
经常会出现:是的,你说的没错,你说的太对了,等等。
如果让这位倾听者说,请你说说刚才我说了什么?为什么对或者错,估计这位倾听者会呆若木鸡。
如何做到共情沟通不是随声附和呢?身为倾听者要确认倾诉者说的话,和你理解出来的意思是不是一致。
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复述
复述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却能带来不俗的结果。
复述的优点:可以协调倾听者和倾诉者创造同步的机会,降低日常说话的节奏。
复述时不是让倾听者一字一句不落的说出来,我们是分成几个小的片段,把话语变得更简洁,复述出最重要的语句就好。
复述时倾听者不要掺入自己的想法,尽可能还原倾诉者的意思。
倾听者的复述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从倾听者的口中说出的时候,倾诉者会注视倾听者的眼睛,判断倾听者是否接受了他们的观点。
当倾听者表示出对倾诉者的尊重和理解时,倾诉者会打开心中的戒备而畅所欲言。在对话中变得更加自在时,同时也加大自己的能量去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节选书中案例:
安妮:上周五我回父母家的时候,看到父亲躺在扶手椅上面,他的神情疲惫,脸上写满了忧伤。我走过去给了他一个拥抱,但那感觉像是抱了一块木头一样。
倾听者:你刚对我说的,上周五回家看父亲躺在扶手椅上面,他神情疲惫,脸上写满了忧伤。你走过去给了他一个拥抱。但感觉像抱了块木头。
安妮:是的之后我走进厨房,问母亲是不是一切安好。她二话没说转身就走了,起初这样我很气愤,但后来我发现她在那里啜泣。
倾听者:你走进厨房,向母亲询问情况。她转身离开了,这让你很气愤,但之后就发现她在哭泣。
安妮:是的,我瞬间就对母亲释怀了,想给她一个拥抱却被推开了,她说:“你父亲身患重疾,但多哭无益,一点用都没有。现在做什么都于事无补,我只能选择承受这些了。”
倾听者:你对母亲释怀了,想过她一个拥抱被推开,他说你父亲身患重疾,多哭无益,她不得不承受这个沉重的现实。
在复述之后,倾听者可以向倾诉者通过这个问题来向对方确认一下:“我是不是说到了重点,或是遗漏了什么?”
当倾听者和倾诉者所表达的意思一致时,倾听者才会更好地感同身受,去理解去思考所产生的问题。
当谈话速度减缓时,情绪也会变得稳定性,更愿意还原更真实的自己。
倾听者才能更好地做到感同身受。
二、共情沟通是同情,不是对他人表面的敷衍
大家把越来越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效率上,所以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忽视了同情的巨大作用。许多人渴望被同情,但往往得不到满足。给对方示以同情是一份最好的礼物,这可能会让对方产生崭新的自我认知和信心来活出自我。
在很多的情感解惑的节目中,有很多这样的场景,当倾诉者表述完自己不太好的状况时,主持人第一时间会说:“您真的很不容易,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您的难处。"
这就是一种共情,感同身受,我理解,我体会到了,等等。
而不是我简单的随便的一两句话,用一种表面的方式去敷衍对方。
当倾听者的感同身受让倾诉者感知到真诚的时候,倾诉者会将自己更多的信息和想法,展示出来。
节选书中例子:
汉斯:我不确定自己的婚姻是否能够成长
倾听者:你一定感受到很煎熬。
汉斯:是的(眼中噙满了泪水)
所以倾听者要试着去与倾诉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表示出倾听者现在的状态很理解倾诉者的感受,也很认同倾诉者现在产生的这种想法。
让倾听者和倾诉者之间缩减他们陌生的距离,得到更多信任和支持。
倾听者是引领倾诉者走出他的负面情绪或是消极的行动力,而不是变成倾诉者的同盟一起流入灰暗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
三、共情沟通不仅做到好的倾听,同时不能被带到对方情绪中而不能自拔
如果倾诉者是高敏感人士,那么倾听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和倾诉者保持一定距离
当倾听者和倾诉者保持一定的距离时,这样倾听者才能更好地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倾诉者。
2、不要被倾诉者的情绪影响
当倾听者与倾诉者之间交流有些疲倦的时候,适当叫停,同时两人可以静坐一小会儿,让大脑得到休息,头脑得到休息后会更好地去倾听和感同身受,最终做到最适合的引导。
倾听者不要让倾诉者的情绪传染给你,那样作为倾听者没有任何意义,同时还让自己陷入一种情绪漩涡中,不能自拔。
3、建立倾诉者的自信心
帮助倾诉者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强大的力量。如果倾诉者的思维持相反态度,可以试着让他去感恩,让他看到世界上还有许多的人需要帮助,所以,请先照顾好自己。
《共情沟通》这本书是给倾诉者和倾听者共同看的一本书,书里的案例及提供的解决方式,会让你受益匪浅。
当你拥有了共情沟通能量的时候,你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你会愿意帮助更多的人,并且使你快乐。
愿你在《共情沟通》这本书中,有所收获,去帮助自己同时也可以帮助到他人,到那时你会体会到共情沟通的快乐。
《高敏感是种天赋》([丹麦]伊尔斯·桑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1RRnLeSPX5FkKGljOZcIA
提取码:1234书名:高敏感是种天赋
作者:[丹麦]伊尔斯·桑德
译者:李红霞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7-8
页数:232
内容简介:
为什么常觉得自己事情做不好、在人前丢脸?
大家都说我太敏感、玻璃心、想太多!这是我的问题吗?
敏感不是缺陷,而是神赐给你的最特别的礼物。
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俘获全世界敏感族的心理课,狂销全球美、英、德、法、日、韩等18国语言版权!用19个方法面对自己、向外沟通,你就是你,勇敢享受与众不同的天生才能!
作者简介:
心理治疗师,丹麦奥胡斯大学神学硕士,硕士论文以卡尔•荣格与索伦•克尔凯郭尔为主要研究方向。身为高敏感族的一员,她更了解高敏感族的心情与苦处。接受各类心理疗法的专业训练,现为丹麦心理治疗学会会员,并在丹麦国家教会担任教区牧师近十一年,现为心理咨询督导、培训讲师、专业讲师与心理咨询师。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与社会格格不入。
他们很难融入群体,对群体所关注的、讨论的话题,没有太多兴趣,他们更喜欢独处。
他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经常为了一些看似“芝麻粒儿”的小事而情绪低落。
如果他们的所作所为给他人造成了困扰,他们很容易有罪恶感,喜欢责备自己,甚至给自己贴上“太没用”、“都是自己的错”、“一无是处”等负面标签。
他们都是一群容易敏感、心灵脆弱的人,心理学家把这群人叫做“高敏感性人群”。
据统计,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高敏感型人格。
毫无疑问,有些人生而敏感,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思想家身上都带有高敏感型人格的特征。
高敏感型人大多会因为自己的“敏感”而痛苦不堪,他们努力尝试,努力讨好和迎合他人,想要将自己变成他人期待的样子,但他们的灵魂太过脆弱,以致于他们总是很快就陷入疲惫和难以言说的无力感中。
那么高敏感真的是一种负面特质吗?
丹麦心理学家伊尔斯·桑德在《高敏感是种天赋》这本书中指出, 高敏感性特征的确给人带来了痛苦,但高敏感同时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如果高敏感型人群能够懂得利用这种特质,那么他们就能够成就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伊尔斯·桑德也曾经是高敏感族的一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结合心理学对高敏感族的研究,她写下了这本《高敏感是种天赋》,为全世界敏感族了解自己、挖掘自己与众不同的潜能打开了一扇窗。
一、高敏感族有哪些异于常人的特质?
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高敏感族虽然很容易对人、对事敏感,但在敏感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才能。
1、高敏感型人的神经系统异常发达。
高敏感型人最典型的特质就是过于敏感,而且这种“敏感”像是一种本能,无法控制。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拥有更为发达、更为敏感的神经系统。
就好像他们的头上插了一根天线,更容易感知到外部的信息,随后这些信息会触发大脑里的各种神经元,进而形成各种想法。
发达的神经系统赋予了高敏感型人丰富的想象力,这就导致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精彩纷呈,所以他们更愿意一个人呆着,并很少感到孤独无聊。
2、高敏感型人拥有高度的共情能力。
有研究显示,高敏感族的脑区共情部分,明显要比一般人活跃。
假如一个高敏感人跟一个心情抑郁的人聊完天,他会觉得自己也有点抑郁了,因为他把自己代入到了朋友的处境中,与他深度共情。
高敏感人善于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加上他们努力地想要表现友善与包容,所以他们往往成为朋友倾诉的对象。
但充满共情的对话往往容易消耗人的精力,并且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高敏感人都不善于从共情的痛苦情绪中立即走出来。
3、高敏感型人往往有很强的责任感。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高敏感型人就比普通人,更容易感知到周围的不安和焦虑。
他们尝试解决困境,但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容易产生深深的负罪感,认为事情之所以不如意,都跟自己脱不了干系。
比如,当一个高敏感型的孩子看到妈妈不开心,他会努力表现地很乖、很听话,不给妈妈惹麻烦,希望借此能够让妈妈好受一点。
他还会去安慰妈妈,当妈妈不领情,甚至发脾气的时候,他会觉得“我又惹妈妈生气了”,成功地把别人的情绪过错当成自己的责任。
4、高敏感型人的危机管理能力更强。
想象一下,你要去参加一个聚会,你会立即投入到新环境之中进行探索,还是说先等一等,先观察一下,等摸清了形势再行动?
高敏感型人往往会偏向于后一种,倾向于谨言慎行。
他们喜欢思考过度,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个遍,以此避免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不便。
因为预料和想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和问题,他们也更容易陷入焦虑之中。
倘若他们能够“对症下药”,提前为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准备,那么他们将会避免各种伤害,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危机管理者。
二、为什么高敏感族会如此“敏感”?
“敏感”这个词,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贬义词,尤其是在社交场合,说你“太敏感”,基本上就是说你这个人“太计较”,“太小题大做”,“脸皮太薄,开不了玩笑”。
那么这种“敏感”是天生的吗?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如此“敏感”?
1、源于成长过程中“给别人带来麻烦和痛苦的经历”
作者认为,大多数高敏感型人格的“敏感”都是环境所致,也就是说,是后天养成的。
他们从小就因为自己的缺点而备受指责,觉得自己总在给他人带来麻烦和痛苦。
比如,大人总说小孩子“太敏感”,总是批评这个孩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总是指责这个孩子“不会安慰人”,总是埋怨这个孩子“不够听话”或者“不够贴心”。
如果这些情况经常出现,相当于给这些孩子从小就贴上了一条难以撕掉的标签。
尽管孩子慢慢长大,但这些负面标签却被不断内化,成为了他们“敏感”的伤疤。
2、高标准下的高期待
高敏感型的人之所以非常敏感,是因为他们总是给自己制定过高的标准。
比如说:
每一件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每一个场合,我都要尽量让自己表现完美。
跟人聊天的时候,我不能让自己和他人感到尴尬。
我不能暴露自己的缺点。
这个月的目标必须全部实现。
标准越高,实现的难度越大;目标越多,失望的几率也就越大;失望得越多,对自我的看法就越消极;想法越消极,对周围的事情就越容易敏感。
3、高标准下的低自尊
为什么他们要给自己制定高目标呢?因为高敏感型人往往是低自尊的人。
举个例子,一个人在工作上表现的十分优秀,业绩年年第一,显然他出色的工作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他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仍然没有安全感、仍然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这就是低自尊的表现。
因为时常怀疑自己的价值,所以高敏感型人需要通过实现一些高目标,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就像作者说的, “你越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你越会努力去遵循一些高标准的要求,让自己可以值得被爱。”
但可悲的是,很多高敏感型人即使在实现了很多高目标之后,也没有真正认可和接纳自身的价值。
他们会觉得,别人喜欢他、跟他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实现的高目标,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取得的成就和能够为他人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他本人。
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认知,那么无论他取得怎样的成就,他在骨子里都是自卑的。
三、高敏感型人如何变得不再“敏感”?
高敏感型人都非常喜欢自我消耗,发达的神经系统确实容易让他们“想太多”,这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到处碰壁。
那么如何正确应对这种“高敏感”呢?
1、认识到“敏感”不是缺陷,相反它可以丰富你的人格。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没有比把高度敏感归为一种病理特征更离谱的事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上25%的人都是病态的了。”
高敏感型人并不是什么异类,只是比普通人稍微敏感一点。
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高敏感型人,但是完全不妨碍她收获大批粉丝,有人还觉得她的“敏感”十分可爱。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觉得自己是不被喜爱的,总是把高敏感想的过于悲观,那么你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接纳自己。
2、利用“敏感”这个天赋去共情和反思。
高敏感型人都有很好的共情能力。
不要小看这种能力,无论是在社交中、谈话中、还是咨询谈判中,共情能力都非常重要。
利用共情的天赋,你能够设身处地地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感受对方的情绪,觉察到对方未被满足的或被忽视的需求,一旦你觉知到了这个需求点,那么它将会打开你通往对方内心的大门。
3、降低自己的标准,给自己设立合理的目标。
无可置否,一个人越优秀,想要主动跟他认识的人也就越多。
但高敏感型人真正想要的,更多的是个人价值的认可,而不是个人成就的认可。
高敏感型人可以多尝试对他人说“不”,同时适当地降低一下自己的目标,你会发现,确实有一些人“离开”了你,但同时,也有一些人靠近了你。
而这些人,是真正认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为他们所做的事,才跟你成为朋友的。
4、拥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拥有健康的情绪。
“敏感”虽然有它的好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敏感”可以无条件包容,毕竟它还是会时不时刺痛我们的神经,影响我们的情绪和生活。
想要不那么“敏感”,改变认知非常重要,因为不是情绪决定认知,而是认知决定情绪。
情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一般是无法控制的,但认知,我们却是可以主动选择的。
如果你认为,“这件事不值得你大动干戈”,“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这个人不是故意的”,你的情绪就会渐渐得到缓和。
5、狠狠地爱自己。
作者认为,高敏感型人的心理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爱自己,关切自己,同情自己。
高敏感型人通过高标准来弥补自己的低自尊,但不断的失败又增强了他们消极的自我形象。
只有当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时,才想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这像是一个魔咒,每个人都不可避免。
但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标志就是,要学会对自己内心的期待放手,因为“满足他人的期待”永远是一个无底洞。
人更应该学会爱自己,因为只有自己不会离弃自己。
要学会跟自己和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即便自己做的不够好,也可以对自己说上一句:“就让它这样吧,至少现在我还爱着自己”。
唯唯诺诺的女生必须读烂这18本书
治愈原生家庭系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美]塔拉·韦斯特弗豆瓣米87“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英]珍妮特·温特森豆瓣75我渴望有人暴烈地爱我至死不渝明白爱和死一样强大
《原生家庭》
[美]苏珊·福沃德博士豆瓣83
许多代代相传的教子方法不过是貌似聪明的馊主意罢了
心理疏导系列
《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豆瓣谢86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爱的艺术》[美]艾·弗洛姆豆瓣88如果不能真诚地爱他人那在自己的爱情中也很难得到满足
《恰如其分的自尊》法克里斯托弗·安德烈
法弗朗索瓦·勒洛尔豆瓣米79“我的价值就是我的存在本身”
情绪急救系列
《高敏感是种天赋》[丹麦]伊尔斯·桑德豆瓣75
敏感不是缺陷而是神赐给你的最特别的礼物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美]戴维·伯恩斯豆瓣90
22个简单有效的原则和技巧√帮助人们安全渡过生命中的每个低谷
《焦虑症与恐惧手册》
艾德蒙·伯恩豆瓣米87
针对焦虑症,尤其各种恐惧症而言非常实用且全面的自助手册~
爱情相关系列
《霍乱时期的爱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豆瓣米90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zui伟大的爱情小说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豆瓣90虚荣与骄傲是截然不同的东西!!然而大家常常把它们当同义词来用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段鑫星/李文文/赵亚平豆瓣米71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自己
理解恋人,理解爱情
拓宽眼界系列
《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豆瓣89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灿烂千阳》
[美]卡勒德·胡赛尼豆瓣89就像指北针永远指向北方男人责怪的手指永远指向女人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豆瓣93
十几篇质朴的散文,记录与荷西苦中作乐的婚姻生活与撒哈拉威人的异域文化
历史入门系列
《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豆瓣92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
《曾国藩传》张宏杰豆瓣87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最终的成败就看能否守得住初心
《人间烟火》汪曾祺豆瓣W95在汪曾祺的笔下匠平凡的生活充满诗意和烟火气,令人向往
《共情沟通》([丹麦]伊尔斯·桑德(Ilse Sand))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64s3
书名:共情沟通
作者:[丹麦]伊尔斯·桑德(Ilse Sand)
译者:费大壮
豆瓣评分:74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12-1
页数:224
内容简介:
为什么你的话题总是枯燥乏味?为什么你永远说服不了别人?为什么你总是不懂别人的心思?当日常对话陷入僵局或适得其反时,本书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适当运用本书中的方法,你将会收获奇特的效果。
本书提到的一些方法具有心理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比如倾听、复述和同情。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每一个人,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屡试不爽。书中还有一些快速提升沟通能力的方法,比如改变人生信念,使用空椅子技巧,写信和关注一切非语言的东西。还有许多看起来有益无害的建议,比如让对方保持几分钟冷静状态并反思你们俩之间的联系,这个练习可以帮助对方释放积压已久的悲伤和压抑。
运用本书中的共情技巧,你的人际关系将会迎来180°的大转变!懂共情,别人才会喜欢你!
作者简介:
伊尔斯·桑德(Ilse Sand),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丹麦心理治疗学会会员。接受各类心理疗法的专业训练,现为心理咨询督导、培训讲师。她的代表作品《高敏感是种天赋》风靡全球,成为高敏感者的福音。英国《卫报》称她的新作《共情沟通》“俘虏了英格兰夜晚的灯火”。
所谓共情,就是你快乐,我能懂,你悲伤,我能察觉,并及时做出反应:宽慰情绪,理解感受。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一种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能够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内所经历的事物的能力。
正如一句话所言:低情商的人讲道理,高情商的人懂共情。
人在沟通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寻找答案,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情感的接纳。
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在《共情沟通》中提到一个观点:给予一个人足够的倾听、积极关注、共情,他自己会疗愈自己,自己找出办法来。
他说:他对来访者最常见的回应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嗯”。
在他看来,他所做的只有一件事:倾听并有所回应,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的情绪是真切的。
这种不加批判的回应,能让来访者可以毫无负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负面情绪可以宣泄出来。
正如一位心理咨询师所言:有时候,你觉得你什么都没做,只是陪在对方身边,甚至是听她哭一场,而她却在结束之后会告诉你,谢谢你,感觉好多了。
共情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化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尴尬,也可以帮助你在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朋友。
想起一句话,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哭”。共情的体验就如同为别人燃一盏灯,闪闪发光,温暖别人,也照亮自己。
这几天,孩子们纷纷返校,正式复学复课。在接送孩子的路上,与一位比较要好的朋友兼家长闲聊,谈起了一件困扰她已久的事。
这位朋友说有一天她的小孩在小区里骑自行车,被另一个小孩撞倒了,膝盖和肘部均被擦伤、出血。为此事,这位朋友便跟那个撞车孩子的奶奶起了争执。或许出于护子心切,加上双方都在气头上,一时间吵得挺凶的。然而,孩子之间的嬉戏打闹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后来便也不了了之。
孩子之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过后照样该玩的玩,该闹的闹。然而,大人之间却从此有了心结。大家同住一个小区里,时不时会照面,打招呼吧,尴尬;不打招呼吧,更是尴尬。其实,这里便涉及到沟通的艺术了,如果当初大人之间能够冷静而理性地化解矛盾,便不会造成后续一系列的矛盾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跟别人起了争执时,因气头上没能及时克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吵起来,最后都两败俱伤,谁对谁错已不重要,两方都失了和气。那么,与人吵架后,该如何有效沟通化解矛盾呢?与人吵架后,还能跟对方像以前一样友好相处吗?
1、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按照我们惯常的做法,与人吵架时,满腔怒火压心头,却让我们全身心去倾听对方的说法,很显然,这并不容易做得到。然而,学会倾听却能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双方设下的防线撤下来。
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他写的那本《非暴力沟通》的书里提到:“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人与人之间发生争吵时,怒目圆睁与恶语相向都是在向对方施行精神暴力,企图赢得上风。然而,这样的态度与语气不仅不能有效解决争执,反而会触碰了彼此的逆鳞,加剧矛盾。还不如按照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说法, 在吵架时,统统除掉内心里隐藏的精神暴力,彼时,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宽容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矛盾便迎刃而解了 。
就像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事例,如果我的那位朋友看到自家孩子骑车被人撞倒摔伤后,能够压一压心中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去问清楚事情的原委,如果撞人的那个孩子的家长也能够克制住怒气,态度真诚地道个歉,好好地教育下自家孩子,那么一场纷争便能够及时制止了。
2、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倾听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里说了上面这一段话,告诉我们 在与人吵架时,即使我们心中充满了愤怒和痛苦,甚至是气炸了,我们也要冷静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只有我们耐心地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后,别人才会冷静下来留意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从而避免了发生争执后一个劲地相互指责与谩骂,甚至上升到了肢体冲突的地步 。
很显然,这位家长并没有很好地做到有效沟通,更没有在起争执时学会全身心倾听,从而导致了后续的矛盾。如果他能够冷静下来,耐心地倾听事情的来龙去脉,客观而理性地处理这起纷争,那么不仅实现了人际关系的双赢,还会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为孩子将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可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如此重要。那么,人与人之间该如何有效沟通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在他写的《共情沟通》这本书里提到了“共情沟通”这一全新的心理学概念。他指出:“ 共情沟通是指倾听者对倾诉者的经历感同身受,引导倾诉者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问题的根源,影响并改变他。 ”通过共情沟通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顺利地开展,使对话能更进一步地深入到内心,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敷衍,从而有效地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做到共情沟通呢?伊尔斯•桑德在《共情沟通》里还介绍了 共情的三种基本方法:倾听、复述和同情。
小区里的滑滑梯是孩子们的乐园,大家都喜欢去那里玩。同时,滑滑梯也是最容易引起矛盾的场所之一。住在同一个小区里几个不相识的小朋友来到了滑滑梯这里,出于好玩的天性,加上还没形成比较稳定的秩序和规矩意识,孩子们一窝蜂地一拥而上,都想第一个滑下来。原本是小女孩排第一的,可是她因为别的事情临时离开了一会,再回来滑滑梯的时候,正好一个男孩一溜烟飞快地站到了前面,女孩看到自己的位置被别人霸占,不声不响就上前抓住男孩的肘部狠狠地咬了一口,男孩痛的哇哇大哭起来,跑去找家长了。
男孩的家长看到自家孩子被咬成这样,马上走到女孩面前说道:“小朋友,你怎么咬人呢?咬人是不对的哦。”
女孩的家长见状走过来,语气强硬地回应道:“是你们插队。”
“我们家孩子没插队,是你小孩离开了。”
“你插队还有理了?”
“你这人怎么这样的态度,明明是你们咬人不对在先,应该给我孩子道歉,看咬成这样了。”
“我怎么了?插队还有理了?你们怎么那么不讲理?怎么还血口喷人了?”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双方家长吵得面红耳赤,一副誓不罢休的阵势,严重地伤害到了邻里之间的和气。
面对这一情形,我们不妨采取“共情沟通”的方法来化解。首先,学会倾听。如果双方家长在孩子被咬伤后,懂得暂且冷静下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和对方家长的说法,以相对客观地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其次是复述,将男孩家长提到的问题稍微复述一下,让对方明白自己也是感同身受地为孩子被咬伤深感歉意。最后是同情。女孩的家长首先表示出同理心,诚恳地安慰被咬伤的孩子,看看伤势严不严重,需不需要就医。我相信女孩的家长使用“共情沟通”的方法做出了以上的三步以后,男孩的家长即使作为受害方,听到这样通情达理的话语,心里的怒火也会渐渐平复下来的。一场因孩子而引发的骂战便无处遁形。 这便是共情沟通的妙处所在,能够有效地促进双方的良性沟通,化干戈为玉帛 。
如果我们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与邻居或是其他认识的人发生了骂战,无论是谁对谁错,最后的结果都是两败俱伤。自此,彼此的内心里都有了解不开的疙瘩与心结,私下里或多或少都会反思自己在这件事里做的不对的地方,是不是哪句话伤到了对方;当走在路上照面时,彼此都是大写的尴尬,想打招呼却难以启齿,不打招呼也不是。总之,彼此都是很矛盾的。
《三字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之初,性本善。人心都是向善的,每个人都希望与人为善,都希望邻里之间、认识的人之间和和气气、团结友爱。但是,人性恶的一面也随之而来,都拉不下脸来,心里觉得万一我主动打招呼了,就意味着是我自己先认错。就这样,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服软,但心里的矛盾与心结却无法解开,折磨着自己的内心。
那么,与人吵架后,就真的不能和好如初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共情沟通》给了我们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与矛盾方直接对话
如果我们的内心实在是煎熬难受的话,不妨找当事的矛盾方直接对话,试着把内心的煎熬告诉对方,以解开彼此的心结。
当我们走在路上,突然碰到了矛盾方,避开已不可能时,我们不妨大方而坦率地跟对方打个招呼,大声问声好,这并不是多么丢脸的事,也不会从身上少一块肉,何乐而不为呢?这反而显示出了一个人的气度与胸襟,一个有着大格局的人是不会因为个人恩怨而有失体统的。
2、当内心挣扎的时候,来一场空椅子对话
伊尔斯•桑德在《共情沟通》里说到:“在你开始对个人问题或人际关系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可以试着做空椅子练习。”空椅子练习就是当一个人为某事而困惑不已时,搬来两张空椅子,面对面地放着,然后自己分别坐在不同的椅子上将不同的困惑倾诉出来,辅之以适当地肢体语言。通过空椅子练习,我们可以把内心里感动痛苦的事情全部表达出来,从而让自己感到宽慰,能帮助我们清楚思路。
因而,当我们与人吵架后内心感到痛苦不堪时,当直接与矛盾方对话不太可能实现时,我们不妨尝试空椅子练习,将心中的苦闷、痛苦与烦恼全部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获得愉悦的心情,放松自己,事后会觉得这不过是一件小事情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人类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有着独特的思考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人还有喜怒哀乐,不仅会有和颜悦色、柔声细语的时候,还会有怒目圆睁、恶语相向的时候,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不同的情绪取决于特定的人际交往场景。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当我们与邻居、朋友或同事因为孩子之间的事情或者是因为工作上的利益问题而口不遮拦、互相谩骂时,我们不妨尝试着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反思一下自己存在的不足,这样有利于化解矛盾。
在很多争吵中,90%是情绪,10%是问题。当我们有效地处理了自己的情绪时,一切争吵与争执便迎刃而解了。非暴力沟通便是解决情绪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一剂良方。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十分奏效的沟通方式,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共情沟通,尝试着用倾听、复述和同情这三种基本方法,巧妙地化解了人与人之间将要爆发的争吵。
当我们不可避免地与人吵架后,通过与矛盾方直接对话或者空椅子练习法可以将内心的纠结与痛苦逐一击破,从而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好如初,跟矛盾方像以前那样友好相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