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阿里·基什特曼德
苏丹·阿里·基什特曼德(英文:SultanAliKeshtmand,普什图文:________________)(又译作:苏丹·阿里·凯什特曼德)(1935年5月22日,喀布尔,——)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政治家、国务活动家、经济学家。1981年6月11日——1988年5月26日和1989年2月21日——1990年5月8日两次任阿富汗部长会议主席(总理)。
中文名:苏丹·阿里·基什特曼德
外文名:SultanAliKeshtmand
国籍:阿富汗
民族:哈扎拉族
出生地:阿富汗王国喀布尔省
出生日期:1935年5月22日
职业:革命家、政治家、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喀布尔大学经济学院
信仰: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第4任部长会议主席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第6任部长会议主席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第一副总统
代表作品:《基什特曼德回忆录》
政党:阿富汗人民民主党
政党:阿富汗祖国党
宗教:伊斯兰教什叶派
人物生平
早年
1935年5月22日生于阿富汗喀布尔省查哈尔赛义布县一个小商人家庭。哈扎拉族。伊斯兰什叶派穆斯林。1956年毕业于喀布尔的哈比比亚贵族学校。1956——1961年在喀布尔大学经济学院学习。1961年毕业后在阿富汗政府矿业和工业部任职。
政治活动
1964年5月参与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巴布拉克·卡尔迈勒等人筹建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工作。1965年1月1日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人民民主党中央委员。同年10月因参加反政府示威游行被拘禁。1967——1968年任矿业和工业部经济司司长。1968——1973年在政府其他部门任职。1965年9月和1969年9月两次参加国民议会选举,但均落选。
1967年4月人民民主党分裂为两派,一派因发行的党报为《人民报》而得名“人民派”,另一派因党报为《旗帜报》而得名“旗帜派”,基什特曼德属卡尔迈勒领导的“旗帜派”,任该派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68——1970年任人民民主党(旗帜派)机关报《旗帜》主编。1977年7月人民民主党两派重新合并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四月革命”推翻达乌德政权,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78年5月1日,基什特曼德任塔拉基政府计划部长。同年8月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人民派”***塔拉基排挤,以“反国家罪”被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后在苏联的干预下改判为无期徒刑,1979年10月7日获减刑,改判为15年徒刑。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并占领喀布尔后获释。
权力沉浮
1980年1月10日,基什特曼德任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政府副总理兼计划部长。1981年6月11日——1988年5月26日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1988年5月,纳吉布拉总统为了促进“全国和解”而扩大政府的基础,任命非党人士穆罕默德·哈桑·沙尔克担任部长会议执行委员会主席(即总理),基什特曼德被免去此职,1988年6月22日——1990年6月27日任人民民主党中央书记处书记。1989年2月15日,苏联军队全部撤出阿富汗,穆斯林游击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纳吉布拉总统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最高国防委员会接管政府权力,免除了沙尔克部长会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基什特曼德被任命此职。
1989年2月19日——1990年5月4日任阿富汗共和国最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89年2月21日——1990年5月8日兼任阿富汗共和国部长会议执行委员会主席。1990年政府军在战场上站稳脚跟,5月8日被免除部长会议执行委员会主席职务,任命非党人士法兹勒·哈克·哈利克亚尔接任此职。1990年5月6日,基什特曼德被任命为阿富汗共和国第一副总统。1990年6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改名为阿富汗祖国党,基什特曼德当选为祖国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91年4月辞去党政职务,1991年7月6日退出祖国党。
流亡
1992年4月16日喀布尔政权倒台后,基什特曼德离开阿富汗流亡俄罗斯,后移居英国,获政治避难资格。在那里,他宣称自己是哈拉扎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权利的捍卫者,声称从过去到现在,占阿富汗人口一半的普什图人在阿富汗历届政权中掌握了太多太大的权力。据传,在共产主义四月革命推翻达乌德的阿富汗第一共和国后,他曾说:“兄弟们,普什图政权五百年的统治今天走到了尽头!”
家庭生活
妻子卡丽玛·基什特曼德是人民民主党党员、阿富汗全国妇女大会干部,育有一子三女。
基什特曼德有4个弟弟:哈米德·基什特曼德毕业于卢蒙巴人民友谊大学。阿卜杜拉·基什特曼德毕业于法国大学,曾任驻法国代办。阿萨杜拉·基什特曼德毕业于法国的大学,1965年加入人民民主党,1982~1986年任党中央国际部副部长、1986年任驻伊朗代办。哈桑·阿里·塔伊布曾任社会劳动部副部长。妹妹杰米拉·基什特曼德曾任阿富汗全国妇女大会秘书、驻民主德国使馆外交官。
主要著作
《历史事件和政治记录》(3卷),(英国),(2003年)。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以色列人,理论物理学家,现为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具有准晶体结构的合金,在晶体学研究领域和相关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目前,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套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汕头大学)。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外文名 :DanielleShecan 国籍 :以色列 民族 :犹太 出生地 :以色列特拉维夫 出生日期 :1941年8月15日 毕业院校 :以色列工学院 主要成就 :晶体学研究荣获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代表作品 :晶体学研究学术 智商 :140 个人履历,人物生平,荣誉记录,主要事件,社会评价, 个人履历 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 1982年,他率先在实验室环境下发现准晶体“现象 1984年,另一个研究小组独立发现类似现象,两个小组的研究结果得以同时发表。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套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 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一人独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奖金。 现为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 2018年,受聘为西安市人民 科技顾问。 人物生平 获得几乎所有科学奖项,“独缺”诺贝尔奖 实验室环境下,谢赫特曼率先在铝镁合金中发现准晶体“现象”。1982年4月8日上午,谢赫特曼借助电子显微镜获得一幅晶体衍射图,即日后所确认的“准晶体”。 他当时从事航空高强度铝合金研究,而新发现有悖原子在晶体内应呈现周期性对称有序排列的“常识”,因而不为同行所接受。 诺奖评审委员会在向媒体散发的新闻稿中回顾道,谢赫特曼的发现“极具争议”。为维护自己的发现,谢赫特曼被迫离开当时的研究小组 。 1984年,另一个研究小组独立发现类似现象,两个小组的研究结果得以同时发表。据先前媒体报导,从此,谢赫特曼先后获得几乎所有科学奖项,似乎“独缺”诺贝尔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获奖者的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识。 荣誉记录 他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任以色列工学院教授。 他当年的发现和坚持,迫使同行重新考虑并认识固体材料。 科学界对准晶体的理解和描述,需要借助数学,同时从中世纪阿拉伯风格马赛克镶嵌装饰艺术中汲取灵感。自然环境中,人们后来在俄罗斯一条河流内获取的矿物样本中发现自然生成的准晶体。工业环境下,瑞典一家企业在某一种钢质材料中发现准晶体,而准晶体在材料中所起的强化作用,相当于“装甲”。 或用于柴油机和不粘锅涂层 如今,科学家正尝试将准晶体套用于其他产品,如不粘锅涂层和柴油机制造等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拉尔斯·特兰德等人解释道,1982年4月8日,谢赫特曼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一种“反常”现象:铝锰合金的原子采用一种不重复、非周期性但对称有序的方式排列。 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晶体内的原子都以周期性不断重复的对称模式排列,这种重复结构是形成晶体所必须的,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具有谢赫特曼发现的那种原子排列方式的晶体。因此,谢赫特曼的发现一经发表,便饱受批评和诟病,他也被迫离开所在的研究小组。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尽管如此,他的发现促使科学家重新思考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知。”随后,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越来越多的各种准晶体,并于2009年首次发现了纯天然准晶体。现在,准晶体已在很多套用领域“大展拳脚”,可用来制造不粘锅、发光二极体、热电转化设备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保罗·斯坦哈特表示:“谢赫特曼的发现彻底颠覆了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认知,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重大发现。”“准晶体”这一术语由斯坦哈特提出,在谢赫特曼发表其发现之前,斯坦哈特一直在进行准晶体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10月5日报导,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高度评价了谢赫特曼研究的原创性,同时,也对全世界科学家们发出了警告:“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会陷于传统藩篱的桎梏中,保持开放的头脑、敢于质疑现有认知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 主要事件 1982年4月8日,41岁的谢赫特曼正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他发现的“准晶体”原子结构打破了传统晶体内原子结构必须具有重复性这一黄金法则,在科学界引起轩然 。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不断向他涌来。 “我被赶出了自己所在的研究团队,同事们说我的研究让他们蒙羞。”谢赫特曼回忆说,“对此,我并不在意,我深信自己是对的,他们是错的。” “的确,那时候,人们根本不接受那种晶体的存在。”美国化学协会主席纳西·杰克逊接受美国《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因为他们认为这违反了自然‘规则’。”后来,谢赫特曼回到以色列并和一名同事携手撰写文章描述他的发现。这篇文章刚开始也没有逃脱被拒绝的命运,最终于1984年11月面世,随后在科学界引起巨大涟漪。包括著名化学家、两届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鲍林在内的一些化学界权威纷纷质疑谢赫特曼的发现。 “他(鲍林)公开说: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在胡言乱语,根本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谢赫特曼回忆说。 即便如此,谢赫特曼也并未动摇自己的信念。1987年,法、日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大到足以被X射线观察到的准晶体结构,证实了谢赫特曼的发现。 “鲍林确实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但这次,他错了。”谢赫特曼说。 被主流科学界放逐多年之后,谢赫特曼终于“沉冤得雪”,获得了科学界最大的拥抱和认可。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化学家们对固体物质的看法”。 谢赫特曼的研究也改变了晶体的定义。以前,国际晶体学联合将晶体定义为拥有“规则有序、重复三维图案”的固体,而1992年,该定义被修改为“仅仅是一种衍射图谱呈现明确图案的固体”。 另类的“准晶体”用途广泛 根据传统晶体学认知,晶体内部的原子排列具有3次、4次和6次对称性。以4次对称为例,即每个原子被4个原子包围,若在中心画一条直线,每转90度就会重复一次。这些原子排列再按一定规律重复就构成晶体。但5次、7次及以上的对称因无法做到重复,因此,科学界一直认为,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这种晶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5日的报导称,1982年,谢赫特曼在进行“衍射光栅”实验时,让电子通过铝锰合金进行衍射,结果发现无数个同心圆各被10个光点包围,恰恰就是一个10次对称。谢赫特曼当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还在笔记本上写道:“10次?” 然而,1987年,法国和日本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准晶体结构;2009年,科学家们在俄罗斯东部哈泰尔卡湖获取的矿物样本中发现了天然准晶体的“芳踪”,这种名为icosahedrite(取自正二十面体)的新矿物质由铝、铜和铁组成;瑞典一家公司也在一种耐用性最强的钢中发现了准晶体,这种钢目前被用于剃须刀片和眼科手术用的手术针中。 其实,这些图案早已有之。科学家们在14世纪摩尔人于西班牙建立的阿尔汉布拉宫和15世纪修建的伊朗Darb-i Imam清真寺内都发现了这种图案,它们也大量出现在荷兰画家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的艺术作品中。不过,科学家们一直认为晶体的原子结构不可能以这种方式排列,谢赫特曼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这一认知。 这种准晶体也同斐波那契序列有关,在斐波那契序列中,每个数字是前面两个数字之和。175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数学家罗伯特·辛姆森发现,随着数字的增大,两数间的比值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率(一个与圆周率相类似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其值约为162)。科学家们后来也证明,准晶体中原子间的距离也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率。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10月5日报导,准晶体具有独特的属性,坚硬又有弹性、非常平滑,而且,与大多数金属不同的是,其导电、导热性很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科学家正尝试将其套用于其他产品中,比如不粘锅和发光二极体等。另外,尽管其导热性很差,但因为其能将热转化为电,因此,它们可以用作理想的热电材料,将热量回收利用,有些科学家正在尝试用其捕捉汽车废弃的热量。“准晶体的套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谢赫特曼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同事、同样研究准晶体的派翠西亚·泰尔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但准晶体改变了我们对固体中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科学发现。 社会评价 在这一发现以前,科学家们一直以为晶体内的原子结构是不断重复的。评审委员会说,这一发现“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们对固态物质的构想”。 新发现曾极具争议 诺奖评审委员会在向媒体散发的新闻稿中回顾道,谢赫特曼的发现“极具争议”。他因为捍卫自己的发现,一度受到“劝告”,希望他脱离研究小组。 诺贝尔奖证书 其实,在发现的最初阶段,谢赫特曼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不可能有这样的物质存在,”谢赫特曼对自己说。在记录这一发现的笔记本上,谢赫特曼一连标记了3个问号。不过,现在他的发现已经使得准晶体成为物理学家、材料学家、数学家以及晶体学家的重要研究领域。 不过,他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迫使科学家们开始重新考虑他们对于物质本质的认识。”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