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的简历

张闻天的简历,第1张

1900年8月30日出生在江苏省南汇县的殷实农户家庭。

少年时期,他先后在族侗私塾、康家宅小学和惠南小学读书。1914年,张闻天考入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1916年,进入浦东中学,1917年,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攻读,受《新青年》影响倾向革命。

五四运动爆发后,投身于学生运动,并开始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评介外国文学名著,后在南京加入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至1923年,先后到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学习和工作。1925年6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同年冬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知识,并任助教、翻译,同时兼任共产国际东方部报道员。

1931年2月回到上海,不久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夏,共产国际决定成立临时中央,他被指定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及政治局常委。

1933年初,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2月,在中华苏维埃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遵义会议前夕,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遵义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作了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为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了贡献。会后,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代替博古负总责;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兼任延安马列学院院长。

1942年,到陕北和晋西北农村作了一年多的农村调查。曾长期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主要负责人、《***人》编辑,作了大量宣传教育工作。

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

员。抗战胜利后,到东北工作,1946年春任合江省(今在黑龙江省内)省委书记;1948年春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并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次年调任辽东省(今在辽宁省和吉林省内)省委书记,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到外交战线工作。1951年4月出任驻苏联大使。1954年底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

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他还是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因为支持彭德怀的正确意见,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此后离开外交部门,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坚持原则,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阴谋集团进行斗争,并遭到迫害。

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同志在江苏无锡病逝,7月13日,南京的《新华日报》第三版右下角以“本报讯”的报道方式,登出张闻天逝世的消息。这则消息由北京方面拟定,仅78个字:“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张闻天同志,因长期患心脏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在江苏无锡病故,张闻天同志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终年七十六岁。”

197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张闻天等所作的错误结论;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追悼张闻天。

称赞“张闻天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在举行追悼会的当天,《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张闻天在肇庆写成、又在无锡精心修改的文稿《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1979年8月27日,又发表了肇庆文稿中的《党内斗争要正确进行》。使全党共享他在“文革”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198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胡耀邦发表讲话,张闻天的名字被列入同毛泽东一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党的杰出***的行列,给了张闻天应有的历史地位。

应为洛甫,就是张闻天,洛甫是他的笔名和化名。张闻天一直革命到1976年逝世。

在中共党史上,张闻天曾在短期内当过党的总负责人(亦称总书记),遵义会议后三年多存在着“洛(张闻天当时笔名为洛甫)毛合作”的领导体制。张闻天一向愿意钻研理论而不长于具体事务,曾三次主动“让贤”,被传为佳话。

1925年6月初,张闻天在上海入党,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和工作。他取俄文名字“伊思美洛夫”,从此即用译音“洛夫”、“洛甫”为笔名。

1931年初,他回到上海任中宣部部长,后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总理)等职。

张闻天通过实践,认清了“左”的错误危害,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大力支持毛泽东领导红军。会上,张闻天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又替代博古负总责,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三十年代末期以后,张闻天主要分管党的宣传教育。延安整风时,他检查了过去的教条主义倾向,要求到实际工作中锻炼。

1945年党的“七大”后,张闻天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却主动到东北去,曾任东北局组织部长、省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入外交领域,历任中国驻苏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八大”的政治局候补委员。

在1959年7月庐山会议上,由于张闻天对“大跃进”提出不同意见,被错误地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撤职后任中科院哲社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文革”中遭极“左”势力迫害,他被监护审查并遣送到广东肇庆。

因毛泽东对张闻天还有过好的评语,晚年张闻天在生活上得到些照顾。最后,他以张普(意思即普通人)的名字被安置在江苏无锡,1976年7月1日病逝。

扩展资料: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中国***建党初期,因主要精力投入实际斗争,加之文字翻译有一定难度,在掌握马列主义理论方面还很不够。张闻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是党内为数极少的造诣很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张闻天的成长经历与党的第一代***有共同之处,即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由追求民主主义以救国救民,最后转向共产主义。不过,他还有特殊之处,即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南地区,又留学到过日、美、苏三国。

他懂日语,能用英语演讲,俄语水平也很高,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只能众多中国革命学生中,确实是凤毛麟角,于是和王稼祥等人被推选进入苏联最后理论学府———红色教授学院深造。因他沉着、风雅、有学识,党内很多人都称他“老教授”。

张闻天因理论学习成绩优异而受到共产国际的重用,被派回过内担任中央领导职务。开始时,他曾经犯过“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一旦深入实践,他便能很快认识真理。

毛泽东在“八大”上曾经说:“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同志们把好的账放在我的名下,但绝不能忘记他们两个人。”张闻天在遵义会议前后做出的历史贡献,恰恰是理论工作者与实际结合的典范。

中国***新闻网-三次主动“让贤” 毛泽东说:洛甫是“明君”

洛甫、博古、凯丰,这三个名字是***员为了工作隐秘的需要,进行的化名。 

1、洛甫指的是张闻天。

张闻天(1900年8月30日——1976年7月1日),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市)人,原名应皋(也作荫皋),字闻天。

张闻天曾在短期内当过党的总负责人(亦称总书记)他取俄文名字“伊思美洛夫”,从此即用译音“洛夫”、“洛甫”为笔名。

2、博古指的是秦邦宪。

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人。

1926年11月秦邦宪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按照学校规定,每一个入学的留学生都要取一个俄文名字。秦邦宪取的俄文名字为БОГУНОВ,翻译成中文就是"博古诺夫"。

后来秦邦宪回国后,由于革命的需要,他便以博古为化名。"

3、凯丰指的是何克全。

何克全,是江西萍乡人,曾赴苏联莫斯科的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任团广东省委书记时,化名“开封”,按谐音写成“凯丰”。 

1933年春,凯丰到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工作,先后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和书记,在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凯丰被增补为中央委员、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扩展资料:

1、张闻天同志1925年加入中国***,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1959年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尽迫害,于1976年7月1日含冤病逝。

1979年8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昭雪,主要著作有《张闻天选集》。

2、博古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

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推行过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后期翻译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对全党普及和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4月8日,博古、王若飞等乘美国运输机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请示。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机包括叶挺将军等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3、凯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劳成疾,终因医治无效,于1955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9岁。

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直播中,凯丰作词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为第一首抗战合唱歌。

— 博古

— 凯丰

洛甫的真名叫张闻天。

张闻天(1900年8月30日-1976年7月1日),原名张应皋,化名洛甫,上海南汇人,中国***的重要***之一,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之一。

张闻天同志1925年加入中国***,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1959年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尽迫害,于1976年7月1日含冤病逝。1979年8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昭雪,主要著作有《张闻天选集》。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1920年上半年,在青年学生中掀起了出国热,赴法国、日本、美国勤工俭学的人越来越多。7 月1 4日, 张闻天东渡日本, 在东京自修日文,读哲学、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

在日本期间,他与田汉、郑伯奇等文学青年往来密切,田汉创造的《梵峨嶙与蔷薇》《灵光》《咖啡店之一夜》等文学作品,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样,张闻天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放弃了哲学学习,逐渐转向了文学翻译、评论和创作。

1921年1月,张闻天从日本东京回到上海后,开始对中外文学家的作品产生了兴趣。4月,开始读托尔斯泰、泰戈尔、罗素、平林初之辅的作品,翻译介绍托尔斯泰的作品及相关评论、研究文章。

9月,张闻天翻译的《托尔斯泰的艺术观》(2万多字)一文发表在《小说月刊》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上,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40773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