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一生最爱的女人:陪伴他14年之久,被追谥号“文德皇后”

唐太宗一生最爱的女人:陪伴他14年之久,被追谥号“文德皇后”,第1张

了解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爱情就需要了解一下处于封建帝制下的爱情观。

在古代封建帝制中“一夫一妻”,似乎离咱们太过遥远,尤其是身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封建帝王之家就更不可能,但是“一夫一皇后”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封建王朝风风雨雨的走过了几千年,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些封建正统大王朝每一代帝王无疑不是在遵守着封建帝制。

<img p=""

皇后帝位之崇高,不仅仅是帝王之妻,更重要的是几千年来的封建礼制。

但是那些妾却不一样,古代有皇后专权摄政、独揽大权,有妾掌权吗?没有!也不可能!同时,妾在封建王朝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文人雅士、世家大族经常互赠姬妾。

想要知道唐太宗有多爱长孙皇后,就得回忆一下这位大唐帝王所做的种种。

<img p=""

年仅12岁的长孙氏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早早的嫁给了李世民,促成这段千古姻缘的媒人是长孙氏的哥哥高士廉。

长孙氏在仅仅8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不久之后就被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赶了出去,同时被赶出去的还有他的亲哥哥长孙无忌和她的母亲,长孙氏童年的这段经历,不仅没让她成为一个看透人情冷暖的人,反而让她成为了一个有大德、识大体的封建女性。

武德二年,长孙氏生长子李承乾。

武德三年,长孙氏生二子李泰。

武德四年,长孙氏生子女丽质。

<img p=""

不得不说,长孙氏的生育能力令人汗颜,也让秦王李世民深深的爱着这个女人,大唐帝国的渐渐稳固,内部的矛盾也渐渐显现出来,劳苦功高的秦王李世民和太子府的李建成摩擦不断,恩怨不断,这个时候的长孙氏在干嘛?

她在帮李世民拉拢人心,稳定李世民和高祖皇帝的矛盾,不仅如此,还在后宫尽心竭力的稳定种种矛盾。

武德九年,也就是发生玄武门之变的这一年,李世民携同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等文武大臣发动宫廷政变,诛杀了兄长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此次事件后李世民被封为皇太子,长孙氏被封为皇太子妃。

玄武门之变有一个系列,当李世民策划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长孙氏干嘛去了?作为李世民身边的贤内助,他给众多的士兵分发铠甲,并且鼓舞士气。

长孙皇后在李世民登基称帝后,长孙无忌、高士廉还有众多的长孙皇后一族几乎都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贞观二年,李世民想要让长孙无忌做大唐宰相,长孙皇后奋力劝阻,长孙皇后提出外戚专权的警告,但是唐太宗仍然不听劝阻封长孙无忌为宰相。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的身体大不如从来,身体越来越虚弱,在六月的时候便撒手人寰,远离了这尘世的喧嚣。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被追谥号“文德皇后”,享受大唐前所未有的的最高殊荣。

<img p=""

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

这是唐太宗在倾诉自己的思妻之情,千言万语都抵挡不住太宗皇帝对长孙皇后的浓浓思念。

帝王之情,一眼千年。

<img p=""

在那个“夫不念妻”的时代里,太宗皇帝用自己的款款深情诠释这这个封建王朝最为崇高的爱情故事,大唐念情之人,不过太宗一人而已。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历史爆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个景象联系在一起,将静态的物象转化成动态可感的美。

一幅壮观的晚霞落日图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犹如身临其境。

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出自唐朝诗人王勃所作的名篇《滕王阁序》。

王勃是英年早逝的文学天才,仕途上历经坎坷,只靠《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便可名垂青史。

自幼聪慧,六岁成诗

王勃,字子安,是文中子王通(隋末唐初的文人、教育家)之孙,与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合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遍览群书,六岁能文,文笔流畅,充满豪情,构思巧妙,王勃被大家称赞为“神童”。

六岁成文着实不常见,能称“神童”之人更是屈指可数,王勃则是名副其实的天才,他的才智与方仲永大相径庭。

仲永之才,众人皆知,但由于没有进行后续的学习,而变得泯然众人,王子安则一直都是出类拔萃的存在,一直没有荒废自己的才学。

成长之路,齐头并进

王勃在九岁时,就可读颜师古的《汉书注》,并著《指瑕》来揭示文章中所出现的错误。

一名九岁的孩童,心智还未成熟,便可读史书,并为史书著作修改批注,是一名聪明伶俐、见经识经的天才。

读书的好处数不胜数,它会使一个人从不成熟变得成熟起来,读史书和诗书也使王勃变得更加明智与聪慧。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他跟随一名叫曹元的医师去往长安学习医术,遍读医书,充实自身,为自己多掌握了一个傍身之技,王勃可谓是多栖发展的有才之士。

在如今的九岁孩童,专门去学习一个技能或说是技艺,都难以稳定心态、专心研究、不断努力。

可见,王勃,这位“神童”的成才之路也是着实不易。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王勃生于书香世家,自小接触官家,对进入仕途充满渴望,也一直在为此拼搏努力。

文采出众的他不及及冠之年,十六岁时就在应举考试中及第,成了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最年轻的朝廷命官,是少有的少年英才。

神童成功尚需努力方能成才,你我皆为普通众人,更应付出努力,才能取得进步乃至成功。

王勃及第之后,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步入仕途的他究竟是否还能一帆风顺呢?

少年英才的他是否会在仕途中左右逢源、一路高升呢?

因才而仕,因文被贬

自幼聪慧,坚持学习的王勃可以说是非常轻易地考上工作,也是他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但在他步入仕途之后,却是屡遭磨难、坎坷不平。

他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朝散郎(属文散官名),结果在第一个岗位没待太长时间,年少做官的他就迎来了高升。

因他拥有出众的学识与卓越的文采,经过主考官的推荐,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工作岗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次子)的赏识。

唐朝之时,斗鸡之风盛行,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第三子)对斗鸡的热情首当其冲。

在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的斗鸡比赛中,王勃为讨沛王的欢心,投其所好写下一篇《檄英王鸡文》,亲兄弟之间的游戏,王勃依仗文采,年少轻狂,虽没有令沛王与英王归罪于他。

但此举可谓是,拍马屁拍到马嘴上——倒咬一口,二人的父亲——唐高宗。

认为此文有挑拨兄弟感情之意,王勃身为有才之士,没有对沛王与英王的斗鸡比赛进行劝诫,反而作檄文(有声讨敌人或叛徒的作用),实为歪才,故命令将其立即赶出王府。

王勃刚刚打通的仕途,快速地面临毁于一旦的风险,虽没有一落千丈。

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他的仕途之路真是和尚下山——一直走下坡路。

杀害官奴,二次被贬

王勃被贬后因有朋友凌季友赏识,有一重要原因就是当地药草丰富,王勃精通医学,熟知草药,便帮他谋求了一个职务。

他也因此迎来了人生中的另一工作岗位——虢州参军。

在任职期间,他将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此处普及官奴知识,官奴是官府贵族家中使用之人,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如有犯死刑罪的官员,其家人就会被贬为官奴,不过,官奴大多数都是平民)私自藏匿起来。

后来又怕走漏风声而把曹达杀死,结果因此事而犯下死罪,宣告他的仕途直接走向了终结。

他的父亲也因此事遭到贬职,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幸而遇到唐高宗追封李氏列祖,大赦天下,得以免除死罪。

王勃犯罪入狱一事,甚是蹊跷,经不起细致的推敲,故据新旧《唐书》记载,他是因才识出众,骄傲自恃,不通人情世故,被同僚嫉妒,而被栽赃陷害。

对父亲心中有愧,拒绝再入宦海之中

王勃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渴望入仕,求得功名,以儒家礼法规范自身。

自己拖累父亲遭受贬谪一事,使身为孝子的他羞愧难当,在所写的《上百里昌言疏》中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王勃出狱后,在家休息了一年之多,早已经把仕途抛之脑后。

在二十多岁,正值壮年之际,失去了对官场的追求和幻想。在朝廷宣布恢复其官职时,王勃提出了拒绝,更充满了一种畏惧之情,真切地表示不会再入宦海之中。

拜父途中,留下名篇

父亲因自己被贬谪到南荒之外,王勃心中十分愧疚,因而去父亲贬谪之地——交趾县,前去探望。

在去交趾县的路途中,经过南昌,正赶上滕王阁新修成,都督阎伯舆在新修的滕王阁中大宴宾客。

王勃恰巧经过,前去拜访,阎都督也因钦佩其卓众的学识文采,对他提出邀请。

原本都督是想在宴会中显示女婿孟学士的文采学识,假意邀请大家为滕王阁作序,众人也明白他的用意,故而都推辞不做文章。

谁想王勃作为一个晚辈,不精通人情世故。

在宴会上直接提笔做起文章来,阎都督原本因这位年轻人不懂人情世故而生气,当场离席。

但后来经手下传报王勃所写的诗句,逐渐被他所写的《滕王阁序》的文采折服,并称赞其为天才。

看望父亲,归途丧命

王勃到了交趾县后,看到生活窘迫的父亲,身为儿子的无能与愧疚令王勃难以自处。

不久后,王勃便踏上了归途。

由于当时正值夏季,南海浪高风急,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如此,年仅26岁便匆匆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关于他的死因,并没有确切的结论,这个说法只是作为王勃之死的可能性之一。

一名年少英才,匆匆离世,但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颗颗璀璨的明星。

据说在王勃死后,《滕王阁序》之作,流传到唐高宗耳边,大赞其为高作,便要寻其作者,不料王勃已命丧南海,高宗连叹三声可惜。

王勃是一名年少有为的有才之士,也是一位不懂人情世故的固执之人。

他文采出众、学识广博,可惜的是,英年早逝、仕途坎坷。只留下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气势豪迈、豪情壮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一种豪迈气势一扫离别之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只靠这一篇文章便能名垂青史。

人称《红楼梦》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滕王阁序》也是一篇名句精句的宝库!

如果有人要问: 历史 上有哪些好皇帝我想:很多人都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他于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年号贞观,据说在这23年之中国家富强,百姓安乐。《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说:当时“东至于海,南至于岭”,老百姓睡觉不必关大门,行旅外出可以不必带粮食,能够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这23年就是 历史 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他为什么能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一、能够用人,人尽其才;二、能够“纳谏”,也就是能够接受意见,别人有话敢说。特别是他能纳谏,名臣魏征直言敢谏,君臣契合,千秋传为佳话。其实,能够接受意见,办好了国家大事,对自己也是好事,何乐不为李世民勇于纳谏成了他最大的德政,就说明别的皇帝大都不肯接受意见,横不讲理,老虎屁股摸不得。事实正是如此,言官小心翼翼地向皇帝进言,只因为说的话不合皇帝的胃口,被打被杀的事,历代有之。过去给专制王朝里的忠臣定了一个标准,那就是“文死谏,武死战”。当武官的能够战死在战场上,就是忠臣,这是容易理解的。至于“文死谏”,要求当文官的为谏(规劝皇帝)而死,这就没有道理。希望文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去规劝皇帝,当然可以。皇帝听不听是他的事,不能因为意见不合,发生争执,皇帝就要杀人,那不太蛮横了么把“文死谏”作为一种要求提出来,就等于认可了皇帝可以随意杀人,未免可怕。

既然很多皇帝都不愿意纳谏,有些皇帝因为厌烦那些啰啰唆唆来谏的臣子,还会冒火。为什么只有李世民能够虚心纳谏,而且从谏如流我们总得问个原因。是因为他的修养特别好不是。是因为他读书读通了,深明事理也不是。在他获得纳谏的美名之时,他还很年轻,正是少年气盛之时,而且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在这时候,他能虚心、耐心纳谏,总有特殊原因。要了解其原因,就得把话说长一点。

唐朝的开国之君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皇后窦氏共生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渊即位之后,封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世民比较能干,在跟随李渊打江山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被拜为“天策上将”,地位在诸王之上。他恃功而骄,与建成、元吉的关系都很紧张,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建成虽是太子,却无威权,很不自安,乃联合元吉,共同抵制世民。双方各结党羽,互相倾轧。他们都到李渊面前告状,指责对方“图谋不轨”。李渊多次努力,希望作出一个妥善的安排,来化解矛盾,都未如愿。最后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一场骨肉相残的大悲剧——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6月4日,27岁的李世民悍然发动宫廷政变,带领部下埋伏在长安宫城北面的玄武门内,突然袭击前来上朝的建成和元吉。等不及部下动手,他亲自张弓射死自己的长兄太子建成,元吉同时遇害。

这是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事情的经过清清楚楚,无可隐讳。李世民用极不光彩的手段背着皇帝,谋杀太子,同时犯下了大逆谋反和灭绝人伦的大罪,于公于私,都是罪在不赦。在发动这一事变之前,他虽然下了很大的决心。也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但在事成之后,反而极为惶恐,不敢去见李渊。他当时的顾虑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在行动之前,他是抱着我不杀你,你会杀我的想法,决心冒险以求一逞。事成之后如何善后的问题,未及多想。但在行动之后,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自己一方虽然颇有实力,但是对方也还是有一定的力量,非短时期内所能扑灭。而且在道德上、法纪上、舆论上,自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突然袭击虽然胜利了,下一步的吉凶祸福。很难预卜。这时李渊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李渊被激怒了,一定要对此事追究罪责,则自己就很被动,难道在杀兄杀弟之外,还要在冲突中被迫杀父,承担更大的罪名如果对李渊软硬兼施,暂时稳住了他,还有争取化解矛盾的可能。于是,他决定拜托自己的大将尉迟敬德去向李渊告变,相机行事,力争让矛盾缓和下来。

尉迟敬德受托,擐甲持矛入宫去见李渊。既想进行劝说,也有威慑的意味在内。李渊闻讯大吃一惊,长叹道:“想不到今天会出现这样的事!”他既感痛心,又觉得万分为难。如果认真追究这次政变,必然自相残杀,不知要杀到何时才能了结,这对李氏政权自然极为不利。思之再三他只好叫尉迟敬德把世民喊来,商量如何善后。世民见到李渊,“号啕久之”,不知道是自己问心有愧,还是故作姿态。这时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觉得是绝处逢生。李渊先封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位太子,自己当了太上皇。世民的党羽接管了政权。虽然建成和元吉冤死,但李渊这种妥协的决定总算避免了一场大流血。

李渊虽然不再追究,但事情并未就此了结。《旧唐书》中说:当时人心思乱如“旱苗之望雨”。为什么在李世民登位以后大局不稳,人心思乱他自己心中有数。那是因为他用阴谋杀兄夺位,引起朝野许多有识之士的不满,民心不在他这一边。

面对这种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局面,李世民还算比较冷静,想出了一系列治标与治本的办法。所谓治标,是解决眼前的问题:对于已经露头的谋反者,只好坚决打击,丝毫不能软手,以免蔓延;对于那些虽未露头但明知是情绪不稳的人物,则尽量采取安抚、笼络、加官、赏赐的办法,争取他们倒向自己。更困难的是如何去治本。他这个皇帝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愧对全国臣民。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家对自己的观感,就只好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做事,夹紧尾巴做人。

虚心纳谏,当然是收揽人心的一个好办法。这就是他比以前任何一个皇帝都乐于纳谏的真正原因。他纳谏的对象,主要是丞相魏征。其中自有特殊原因。老臣魏征原是太子建成的心腹,一直为建成出谋划策,是在李渊妥协之后,不得已才归向李世民的。他有一定的声望。又深知双方斗争的内幕,李世民因为自己有顾虑,对很多人都不敢得罪,更不敢得罪魏征。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魏征才敢于犯颜直谏,指出李世民的一些短处。后人不明真相,就事论事,就觉得魏征既正直敢言,李世民又虚心接受,这样的君臣关系千古少有,堪为典范,歌颂之声,千年不绝。

却不知道他们常常是在唱双簧。许多事情都是他们预先商量好了的,对于一些不该做的事,李世民先是要做,魏征站出来一谏,李世民立刻虚心纳谏,收回成命。这完全是现代人所说的“做秀”。做秀做给谁看双簧唱给谁听对象是老百姓。李世民唱双簧唱成了圣君,魏征唱双簧唱成了贤相。表面上圣君贤相,相得益彰,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李世民并非真有雅量,真能接受意见,就是在唱双簧的时候,他心里还是觉得很不舒服的。

《新唐书·魏征传》中有一段话,就足以说明李世民从“乐于纳谏”到厌恶进谏的变化过程,也可以说是李世民纳谏的真相。这段话是:(魏征对李世民说)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诱导别人提意见);三年以后,见谏者,阮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心里不舒服)。帝惊曰:公何物验之(有什么根据)(魏征)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第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外界是受宫人的影响)。陛下恚(很不高兴)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剃光头),乃称其意(他就满意了)。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

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李世民即位之初,玄武门之变阴影尚在,他不得不装出一副虚心纳谏的假象,以搏得臣民的好感。几年之后,事过境迁,他对纳谏就不是那么耐心了。再到后来,江山坐稳,顾虑消除,有人直言提意见,他就不免冒火,即或暂时克制,“意终不平”,可以说是纳谏的雅量已经不复存在。

不过,为了长期保持他与魏征君臣契合的美名,为了长期宣传他乐于纳谏的美德,双簧还是要唱下去的。即使别人觉得气氛不佳,不敢多言,魏征凭他这块老招牌,总还可以敲敲打打,来一点小骂大帮忙。或者是不说具体内容,只说些“提个醒儿”之类的不痛不痒的话。例如有名的《十思疏》:

一、见可欲则思知足,

二、将兴缮则思知止,

三、处高危则思谦降,

四、临满盈则思挹损,

五、遇逸乐则思遵节,

六、在宴安则思后患,

七、防壅蔽则思延纳,

八、疾谗邪则思正己,

九、行爵赏则思勿因喜而僭,

十、施刑罚则思勿因怒而滥。

说来说去,都是老生常谈,而且字句整齐,讲求对仗,可以说是一种文字 游戏 。后来李世民主动问起魏征,近年施政情况比往日如何魏征乃上“十渐”之疏。文曰:

陛下即做初,清净寡欲,化及荒外,今万里遣使,访求珍异,一渐也。初爱民如子,今漫用民力,二渐也。初劳身以役物,今纵欲以劳人,虽忧时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三渐也。初亲君子远小人,今则于君子也,恭而远之;于小人也,狎而近之,四渐也。初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今则玩好之杂然并进,五渐也。初求贤若渴,今好恶随心,使谮言得行。六渐也。初无田猎游观之好,今晨出夕返,驰骋自娱,七渐也。初遇下有礼,群情上达,今诘责细过,忠款不申,八渐也。初孜孜求治,惟日不足;今长傲遂非,兴兵黩武,九渐也;初频年水旱,抚恤不遑;今徭役渐兴。元元之心,恐不能如前安固,十渐也。

李世民看了。命人将全文写在屏风上,以便随时提醒自己(其实是表示自己乐于纳谏的宣传)。对于魏徵则立赐“黄金十斤,厩马二匹”,双方皆大欢喜。

虽然如此,魏征还得掌握分寸,说话不能过火。如果掌握不住火候,仍然会冒犯天颜,带来不测之祸。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中记载,有一次罢朝后,李世民回到内苑,大发雷霆说,“魏征每廷辱我。”(在大庭广众中给我难看)。“会须杀此田舍翁”(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土老头)。经过皇后再三苦劝,说明利害关系,他才息怒。可见,他纳谏的耐心实在太有限了。听了比较尖锐的意见不仅会冒火,还想到了杀人。而且想杀的不是别人,正是与他君臣契合千古传为美谈的老臣魏征。请想一想,这些美谈的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如果说,李世民的虚心纳谏,是因为自己不得人心,政权不稳,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还有一件事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伪君子。这就是所谓“纵囚”事件。也许是他多年来唱双簧作自我宣传唱惯了,无事生事也要找些题目来做文章,宣传自己是古今少有的大圣人。可惜他的智商并不算高,想出来的花样出现不少漏洞,明眼人一看便知。结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被人传为笑谈。此事的大致经过如下:公元632年,李世民认为在他的治理之下,老百姓安居乐业,道德水平一定大大提高。为了作一次惊人的测验,他下令把已判死刑的390名犯人一律暂时释放回家探亲,为期一年。明年今日,如期返回接受死刑(真是很有人情味)。据说期满时这些人全都回来了,一个也不少。李世民非常高兴,下令一律赦免。这件事在当时传为美谈,认为那些死刑犯人被李世民的大恩大德所感动,都成了讲信义的君子。宋代的欧阳修写了一篇《纵囚论》,批评这是李世民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举。真实情况是李世民和死刑犯人双方都用了心机,达成一种默契。即李世民估计他们会回来才会放他们,死刑犯人也是估计回来会被赦免才会回来,这是在合演一台好戏,演给老百姓看。李世民得了美名,死刑犯人得了赦免的实惠,双方都有好处,受愚弄的是老百姓。《纵囚论》中评论此事曰: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互相揣测。互相欺骗)以成此名也,鸟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哪里有什么“施恩德”与“守信义”的事。)

可见用权术来蒙哄世人,只能蒙哄一时,难以蒙哄久远。这种滑稽剧只能愚弄芸芸众生,愚弄不了许多明眼人与有识之士。要想耍弄小聪明欺骗天下后世,亦非易事!用卑劣的手段夺取《兰亭序》

汉字的书法是汉人独有的一门艺术。写得一手好字是知识分子必有的基本功。南朝梁元帝萧衍因为书法绝妙,为天下的士子所敬佩,李世民也对他羡慕不已。只要自己的字写好了,自然就会成为一位合格的皇帝,这就是李世民一生爱好书法、苦练书法的根本原因。要想把字练好,必须遍观天下的名帖名碑。古今第一书家王羲之父子亲书的名帖,就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珍品。皇帝有的是财富,有的是权力,岂有办不到的事。于是,圣旨一下,天下二王的名帖都进贡到了长安玉华宫含风殿里。如王羲之的《游目帖》《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送梨帖》等等都到了李世民的手中,快哉!快哉!

可就是王羲之最出名的《兰亭序》帖始终找不到。有人提供线索,说是此帖保存在越中(浙江)一位有名的禅师辩才手中。一道圣旨下去,辩才老和尚被请到长安。尽管唐王朝的君臣好话说了千千万万,老和尚就是不承认藏有此物。李世民无可奈何,只好仰天长叹:“贵为天子,却无缘得见此神品,奈何!奈何!”李世民手下有两大能臣,房玄龄能谋,杜如晦善断。在大家共商良策之时,房玄龄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即先放辩才回越,让事情冷下来,再派一个能说会道的御史萧翼前去“诈取”。如何“诈”法由萧翼假扮成一个世代书香的

名门子弟,携带几幅二王的真帖,以拜师求教为名,辗转介绍,接近辩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旋,萧翼果然不负君命,骗取了辩才的信任,从辩才的手中看到了《兰亭序》帖的真品。真品一出现,萧翼立刻“变脸”(变脸的速度,绝不亚于川剧中的“变脸”),当即拿出钦差御史的官威,狠狠数落老和尚对皇上不说真话的“欺君大罪”,当面宣布将此真品没收,上缴朝廷。可怜82岁的老和尚惊得目瞪口呆,不久就郁郁病逝。那位萧御史则兴高采烈,得胜回朝。李世民得此国宝,终于圆了多年来的一个梦。他临终时下令将此国宝随葬,永伴圣躬。后来虽有人多次盗墓,就是不见此物。有人讽刺贪官,说你要这要那,死了总不能带到棺材里去。李世民却竟然真把《兰亭序》真品带进棺材。永别人间,至今不知下落。

在了解以上这些 历史 真相之后,我们不禁会想: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之下,做皇帝实在是太讨便宜了。难怪有那么多人舍死忘生不择手段去争夺皇帝宝座。因为一般人(包括文武百官在内)做事,都要“自负盈亏”,事情做好了的有功,做坏了就得承担罪责。只有做皇帝可以“负盈”不“负亏”。做了好事如“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当然会郑重其事地记载在 历史 上;做了坏事,如李世民的杀兄夺位以致引起日后一连串骨肉相残的宫廷政变,如李隆基宠信边将一手造成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几乎覆亡,好像他们都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不像现代人当总统,当得再好,不过连任一次,出了问题就要承担罪责,可能提前下台。所以今人争当总统就远没有古人争当皇帝那么拼命。

史书是一本账。既然是一本账,那就应该记载清楚,无论是盈是亏,都要如实记载。虽然做不到分毫不错,至少也应该大致不差。中国史书的记事,对皇帝们特别是那些开国之君有特殊优待,就是记功不记过,负盈不负亏。既然如此,史书就成了一本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连篇累牍地记着皇帝的好处,怎么转眼之间国家就垮台了请问执笔的史官,你向天下后世如何交待一本假账又如何能让后人鉴古知今因此,对于历代的皇帝,最好是功过、盈亏皆记,揭开他们的盖头来,让大家多看看他们的真面目。

回顾两千多年来中国 历史 上大大小小几百个皇帝,首屈一指的李世民不过如此,等而下之的那些各种档次的皇帝是些什么货色,也就可想而知了。可笑这位太宗皇帝为掩玄武门之变的一事之丑,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用许多办法来改变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以后竟然养成了一种时时不忘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习惯,直至“驾崩”。对此,作者有诗叹曰:

为掩恶名挣美名,

沽名钓誉赦死刑:

瞒得当时天下士,

难欺后世明眼人!

杨玉环是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他曾是寿王李瑁最喜欢的妻子,只因唐玄宗看上了杨玉环心生情愫,于是唐玄宗就不顾父子伦理,强权占有儿媳妇杨玉环。寿王李瑁迫于唐玄宗的权利,不敢有所反抗。那么问题来了,杨玉环到底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惹得唐玄宗这么不顾人情伦理痴迷于她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第一,杨玉环非常符合那时的审美特征“环肥燕瘦”

杨玉环独有“羞花”绝代容貌,并且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大诗人白居易曾在《长恨歌》中描写到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绝代容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再加上杨玉环富有那个时代的标准完美身材,她的身材丰满圆润,该胖的胖该瘦的瘦,全身上下没有一处瑕疵,那时的人们审美观:“丰满的女人是最美的,而杨贵妃恰好就是这样的类型,”她的皮肤水嫩润滑细腻。并且她的气质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从此可见那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有多迷恋杨玉环的姿色,使得唐玄宗从此不早朝,贪恋于后宫。

第二,杨玉环才艺超群多才多艺,正好符合唐玄宗爱音律的胃口

唐玄宗自幼都特别喜欢音律,舞蹈,唱歌,而杨玉环这些她都非常精通,这样他们两个都有相同的爱好,情投意合。杨玉环为了博得唐玄宗的喜爱,经常表演她最擅长的琵琶和精彩的舞蹈,唐玄宗经常看的如痴如醉陶醉其中,甚至有时候他感觉宛如在梦中一样美好。据史记记载,唐玄宗突发奇想想要用唐朝的乐器和西方的乐器搀合在一起演奏,来看看在中西结合情况下,会碰撞出什么样的音律火花,在这场演奏之中,当时的唐玄宗还饶有兴致的拿起了羯鼓,配合杨玉环的琵琶再加上杨玉环的美妙绝伦的歌声,与中西合璧的音律掺杂在一块,显得是那么的融洽完美,唐玄宗不知不觉的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第三,杨玉环会揣摩唐玄宗的心意,

杨玉环她还有一种本事,她能揣摩出唐玄宗的心意去向,她知道唐玄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包括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个眼神都在杨玉环的掌握之中,所以有时候杨玉环为了调唐玄宗的胃口,让唐玄宗想得到,而又不能让他得到,常常搞得唐玄宗整个人神魂颠倒,欲罢不能。这就是杨玉环的特有的能力。

第四,杨玉环天真无邪,从不贪婪权利插手朝政

杨玉环天真无邪表现在她经常发小脾气,并且还有文艺女人的矫情, 只要一生唐玄宗的气,就回娘家连住几天不回来,弄得唐玄宗整天因为想她而魂不守舍,等杨玉环回来时,唐玄宗还偷偷的给杨玉环道歉。这样他们一来二去的,为他们的甜蜜爱情又增加了一层爱的保护膜。唐玄宗一方面喜欢杨玉环是因为杨玉环的天真,另一方面是因为她从不插手朝政。因为古代的帝王都对权利这个东西看的非常重要,不允许任何人碰触。

总结一下,杨玉环确实是个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她很庆幸的获得了唐玄宗的宠幸,但又因为唐玄宗的宠幸导致了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唐玄宗李隆基确实对杨玉环视如珍宝,他可以不顾人伦情理从自己儿子的怀中,把杨玉环抢到自己的手中,但他不会因为杨玉环,把自己的江山丢掉。她的美貌容颜,她的曼妙身姿的舞蹈……都在唐玄宗李隆基的人生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应该给唐僧道歉!

因为我们误会他太久了。

四大名著《西游记》icon的问世,让我们对唐僧形成了唠唠叨叨,斯文懦弱,心慈面软的僧人形象。

其实真正历史上的唐玄奘icon,他是一位大丈夫,他不是斯文懦弱的。

玄奘法师曾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这种坚定不移、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成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他在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失声痛哭,百万人哭送,举国哀悼,他取得的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玄奘icon出生在隋朝,他俗姓陈,叫做陈奕。

他的父母曾经也是名门望族,幼年的时候,玄奘法师家道中落,十三岁的时候,他跟着自己的哥哥到河南洛阳净土寺出家。

法名叫做玄奘,所以玄奘法师是河南人。

他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呢?

其实他真正的西天取经是一场名不正言不顺的偷渡,因为当时大唐立国不久,李世民icon刚掌管大唐第一年,由于安全问题是禁止所有人出境的。

那他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出关呢?

就是因为他看遍了当时中土的佛教经典,认为这些经文是被曲解的,很多被翻译过来的内容也是错误的。他的内心充满了困惑,他为了寻求真相,一定要到佛教的发源地,就是古印度的天竺去求得真经。

西游记上说,唐僧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事实上,九九八十一难完全没有办法形容当时玄奘受过的磨难。

他经过的磨难最为精彩的也是最为惊险的,莫过于他走过一个大沙漠。八百里的大沙漠上无飞鸟,下无水草。草木不生,人迹渺绝,只有一匹老马驮着他,从白天走到了黑夜,再从黑夜走到黎明,五天四夜滴水未尽。那个时候玄奘极为困渴的昏倒在沙漠当中,可能就是冥冥当中上天保佑吧,在夜晚的时候,一阵冷风吹来,将玄奘吹醒,于是他又坚持走了几里地,发现了一个泉影,叫做野马泉,他才获救。

他在西行的过程当中,还遇到很多波劫匪,其中有一波劫匪在抢劫的时候,抢夺完财物还要杀人灭口,但是就在将要杀死玄奘的时候,他们因为分赃不均,一哄而散了,同行的路人都为了自己财物的损失抱头痛哭,唯有玄奘一人没哭。

玄奘是怎么说的呢?珍宝之中唯命最贵,我等既活,何苦自由。

再后来他又经过一个大雪山,我想也是侥幸才能够走得过去的。

据大唐西域记icon记载,就连玄奘本人都不敢注视那深渊的底部,因为在底部有着数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尸体。

所以种种的艰难险阻我们无法想象,但是玄奘一直在告诉自己,宁可西天一步行,不向东土半步回,这就是玄奘的意志。

后来他经过种种磨难,走了几年,终于来到印度,他在那烂陀寺icon学习了五年多,然后又周游印度列国,总共走了一百一十个国家,再次回到烂陀寺的时候,进行了数场经文的辩论。

那个时候双方辩论是比较激烈的,如果说失败的话,要么是销声匿迹,要么是改换门庭,更有甚者就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像是两个高手之间的对决。

辩论是玄奘法师的强项,他从来就没输过辩论,声名渐渐遍布整个印度。

那个时候印度都是一个个小国家,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国王叫做戒日王icon,专门为玄奘法师举行了一次无遮大会。

何谓无遮大会呢?

就是让全印度所有的僧人学者都汇集一起,开始进行一场辩论。五印十八国三千多名僧人,这是印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汴京法会论,主角就是玄奘。

所有印度的高僧大德都要来和一个中国僧人进行辩论。

当然,最后玄奘征服了所有人。

十八天的会期,他的经文拿出来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反对,当时他被印度人尊称为解脱天,还有大圣天。

这次无遮大会将玄奘的印度取经生涯直接推向了顶峰,他在印度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异国他乡,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了智慧的化身。

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都被信徒尊为圣物。

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他依然不忘初衷放弃了所有的荣耀,不忘初心,毅然决然的返回故土。

在公元六百四十三年,玄奘法师带着六百五十七部经书重归大唐,他翻译的经典多达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在公元六百六十四年。玄奘大师坐化,享年六十五岁。

当时的唐高宗icon闻讯痛哭,然后大朝三日以示哀悼。长安城当中百万人哭泣,这就是玄奘的一生。

如果当下你感觉比较艰难,不是生活放弃了你,因为你正在走上坡路,我们要从玄奘西行的当中学到他的精神,我相信你整个人生都会发生改变的。

第一、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决定。

第二、不要抱怨所遇见的苦难。

第三、不要畏惧前方的黑暗。

你可知无数的人,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你可知道,无数人在走到山顶的时候,都曾经在半路想过放弃。

最后种种的磨难,都会成为我们坚硬的铠甲,它会让你的人生路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坦然,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自信!#西游记#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杜甫的诗: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8、《即事》

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9、《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0、《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4099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2
下一篇2024-04-12

随机推荐

  • 费文磊是哪个公司的?鑫广绿环副总经理

    费文磊先生:1974年8月出生,汉族,本科学历,自2011年12月起任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7月至2009年9月历任上海一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理、伟翔环保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经理、上海伊纳思贸易有限公司经理。2009年9月起至今任职于

    2024-04-15
    36100
  • lamer精华味道怪怪的

    lamer精华味道怪怪的,这可能是因为其成分所带来的。从多个角度来看,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在化妆品中添加香料是常见的做法,以增加产品的香气吸引力。每个人对味道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喜欢某种香气,而有些人则可能觉得怪怪的。因此,我们需要

    2024-04-15
    45400
  • 国产天气丹几个系列什么功效

    天气丹的五个系列拱辰享系列,津率享系列,美白系列,水妍系列,天气丹系列。功效如下,天气丹拱辰享系列,适合25至30岁的人使用,对皮肤干燥,发黄有着显著的效果,它里面含有的黄精和拱辰丹成分,能快速被皮肤吸收,有效促进细胞再生,保持肌肤的弹性,

    2024-04-15
    37300
  • 男士洗面奶曼秀雷敦和妮维雅哪个好

    男士洗面奶是男性护肤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有效清洁脸部皮肤,去除油脂和污垢,帮助男士拥有清爽干净的肌肤。而在众多品牌中,曼秀雷敦和妮维雅都是备受瞩目的选项。在曼秀雷敦和妮维雅之间,哪个更好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曼秀雷敦洗面奶。这是一款在男士

    2024-04-15
    33600
  • 花西子和爱敬哪个好?

    花西子气垫和爱敬气垫都是市面上较为知名的气垫品牌,两者都是气垫产品,但在性能、价格、优势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具体对比如下:1:性能对比:花西子气垫和爱敬气垫在打造妆效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花西子气垫具有防晒、保湿、提亮等效果,气垫上的海

    2024-04-15
    35800
  • 化妆品行业的前景及优势

    ——2023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化妆品企业在国际化妆品市占率较低组图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珀莱雅(603605)、上海家化(600315)、丸美股份(603983)、水羊股份(300740)、贝泰妮(300740)、青岛

    2024-04-15
    37500
  • 你觉得妮维雅这个牌子怎么样?

    妮维雅是德国的品牌,众所周知,德国的品牌一直以高品质著称。妮维雅的产品是好产品,其品牌的广告较少,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一、品牌介绍妮维雅产品在身体保养,脸部保养,防晒,唇部保养,个人清洁,男士护肤等品类已稳居欧洲市场排名第一。二、品牌价值高

    2024-04-15
    370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