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脲是一种常用的矿物浮选药剂,可以与硫化矿物表面形成络合物,从而提高矿物的浮选性。在硫金矿的浮选过程中,二氧化硫脲可以与硫金矿表面的硫化物形成络合物,使硫金矿表面电性发生改变,提高其在浮选药剂作用下的浮选性能,从而达到提高硫金矿浮选回收率的目的。
不是氢化,是氰化,氰化物的氰。
氰化主要针对的是氧化矿。含硫金矿属原生矿,对原生矿来讲,很少用到氰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因为要通过焙烧除硫、砷、碳等物质,成本很高,所以除非金含量特别高足够支持成本或者不得已的条件下才进行此类操作。
含硫金矿可通过浮选工艺获得高品位的金精粉,然后直接销售给冶炼厂便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该技术涉及到具体的矿石性质研究工作,不同的原生矿石工艺也有不同,可联系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含矿热液在运移和降温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含硫矿物沉淀。在研究沉淀机制时,一般均假设在这一过程中热液未从外部环境中获得硫或者未受到外部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即认为其处于封闭条件下。在封闭条件下,随着热液的运移、降温,不断沉淀出含硫矿物,必然会引起热液产生一系列变化,首先会引起剩余热液含硫量减小,其次会引起剩余热液(摩尔分数)比值的变化,第三会引起剩余热液硫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剩余热液比值的变化自然可能引起随后晶出的含硫矿物种类的变化。剩余热液比值的变化、硫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以及含硫矿物对同位素平衡分馏因随温度下降而发生变化,都会导致随后晶出含硫矿物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这种作用将会进行到热液含硫甚微,以致不能继续沉淀含硫矿物为止。
由于所研究的热液为一封闭系统,所以只考虑硫同位素平衡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考虑硫量及硫同位素数量的守恒问题,也就是说,首先要考虑热液中所溶及从中沉淀出的含硫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彼此应总处于平衡状态,即: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特征与地幔流体
其次要考虑,热液的硫同位素组成总应等于被沉淀出的含硫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剩余热液硫同位素组成的加权平均值,即: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特征与地幔流体
这里的f值为剩余热液硫占初始热液硫的分数,最后还要考虑,热液的含G2S(或)的数量总应等于热液沉淀含硫矿物所消耗G2S(或)的数量与剩余热液所含G2S(或)数量的和,即: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特征与地幔流体
此外,由于热液沉淀含硫矿物的种类与热液的的比值有关,所以还要考虑控制热液演化过程中沉淀含硫矿物的种类变化的几个化学反应。
第一个反应是: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特征与地幔流体
此式表明,形成黄铁矿所消耗热液中的G2S与数量比为7,如果初始热液的的比值(摩尔分数比)为7,那么从这种热液中晶出的铁硫化物始终是黄铁矿,因为黄铁矿的沉淀不会导致这种热液中的比值发生变化。如果初始热液的这一比值略比7大,那么黄铁矿的沉淀会使剩余热液逐步富集G2S,最后可能导致磁黄铁矿的沉淀。如果初始热液的这一比值略比7小,那么黄铁矿的不断沉淀会使剩余热液愈来愈富集,最终可能导致硫酸盐矿物的析出。
第二个反应是: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特征与地幔流体
反应表明,磁黄铁矿的沉淀只消耗G2S,不消耗。如果初始热液只含G2S,那么只能从热液中沉淀磁黄铁矿。如果初始热液含少量,那么磁黄铁矿的不断晶出,会使剩余热液逐步富集,当比值降至7时,有可能析出少量黄铁矿。
第三个反应是: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特征与地幔流体
这一反应表明,硫酸盐的沉淀只消耗,不消耗G2S。
根据这些原则,便可对热液本身及从中晶出含硫矿物同位素组成的演化进行计算。关于这方面,赵瑞等(1993)曾进行过详细的工作,这里我们仅依其工作成果来讨论区内金矿床中硫同位素的变化和分馏机制。
由区内金矿石矿物成分可知,区内金矿石中含硫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是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等。以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为代表的硫同位素为正值的金矿床中,铁的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没有或有少量的磁黄铁矿,基本上不见硫酸盐,说明其热液中比值近于7或稍大于7。图5-11是δ34S为0,为7时,自热液中沉淀含硫物的硫同位素变化图,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由高到低,早期沉淀的黄铁矿的δ34S约为-1‰~2‰±,随着结晶作用的进行自热液中沉淀的黄铁矿的δ34S值明显增大,这一特征与区内该类金矿黄铁矿的硫同位素δ34S为低的正值或绝对值较小的负值现象一致。同时部分矿床铁的硫化物中出现较多的磁黄铁矿,如枪马峪金矿,其矿物中磁黄铁矿含量可高达5%±,并且不同矿化阶段矿物组合有变化:早期为黄铁矿+石英组合,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依次出现黄铁矿+石英、黄铁矿+磁黄铁矿+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物组合,表明其热液应具有较高比值。而且,铁的硫化物自热液中首先晶出的是黄铁矿,而后才是磁黄铁矿。图5-12是热液δ34S为0,值为9时,首先沉淀黄铁矿,然后沉淀磁黄铁矿过程中热液的硫同位素分馏图,由图可知,在这种情况下,热液中首先晶出黄铁矿,而后晶出磁黄铁矿直到最终,并且沉淀出的含硫矿物的δ34S在-2‰~2‰之间,这显然与区内金矿矿物组分及硫同位素特征并不一致。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区内金矿中成矿后期沉淀出大量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多金属硫化物有关。方铅矿、闪锌矿的沉淀符合下列反应: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特征与地幔流体
表明多金属硫化物的沉淀只消耗热液中的G2S而不消耗。因此,成矿过程中方铅矿、闪锌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的沉淀使得热液中相对较高的,迅速下降至7左右,而使得磁黄铁矿的沉淀重新被黄铁矿沉淀所代替。并且由于这时成矿温度相对较低,使沉淀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δ34S值相对较高(图5-11)。
对于部分硫同位素为负值的金矿床,其含硫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少量的硫酸盐,基本上不见磁黄铁矿出现。这一矿物组合特征表明,其成矿热液具有较低(<7)的G2S/比值。图5-13是假设δ34S为0及热液中为3或1时,自热液中沉淀出黄铁矿、重晶石后剩余热液的硫同位素分馏图。这种情况下,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可晶出和该类矿床一样的具明显的负值的黄铁矿,并且比值愈小,晶出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δ34S的绝对值愈大。
图5-11为0,初始为7时沉淀黄铁矿过程中热液硫同位素分馏图
图5-12为0,初始为9时首先沉淀黄铁矿,然后沉淀磁黄铁矿过程中的热液硫同位素分馏图
图5-13为0,初始为3或1时,首先沉淀黄铁矿,然后沉淀硫酸盐矿物时热液硫同位素分馏图解
直接做下分析即可,硫铁矿或黄铜矿成分居多,不过金矿一般都和硫铁矿黄铜矿共生,所以有可能为含金、含铜;去成都地院即可,那里分析比较权威。可以考虑分析:金、铜、铁、硫;也可以考虑做下光谱,看看是否有其它元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