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紧密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古代民间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各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方式,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时,终于清末,是历史上开凿累计时间最长的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在龙门石窟数以千计的像龛中唐代营造的约占60%。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崖壁上的九尊雕像,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精湛的石雕技艺,更彰显了盛唐强大的国力。当我们立于佛前,静静凝望,似乎可以想见大唐盛世繁华。
龙门石窟不仅有精美的石窟造像,丰富的碑刻书法,更通过文学、音乐、人文、宗教建筑、医学等众多形态展现艺术之美,成为“中国最大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历代的营造,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1公里,具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和2800余品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过两次最严重的人为毁坏:首先是唐武宗时期的“会昌法难”,系官方公开毁灭,如今龙门多处被毁遗迹,均系此时形成。
第二次被毁在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做准备,在修建龙门西山临伊河道路时,亦炸毁大量山麓佛龛。
这一时期还有大量的民间盗窃,以日本、美国文物商人公开收购为主导,民间掀起了疯狂的盗卖运动,著名的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便是在此时被盗往美国。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清代武亿称其为:“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全石窟共记2860多块碑刻题,其中颇负盛名的有《龙门二十品》、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与宋真宗《龙门铭碑》,充分彰显了魏碑体、唐楷书体等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
《龙门二十品》精选自石窟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其风格融合了南北书体的优点,字形端正大气,刚劲有力,形成了独特风韵的艺术美。
如今,当我们来到这里时,现存的塑像依旧能带来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与心灵上的洗礼,但那些泯灭在过去的珍品,则被后人用文字永存于历史中。
推荐看下面这些关于石窟的书籍资料,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记载,比回答中的几百个字要详细且全面
且下面这些龙门石窟的资料均出自 古籍阁 且都是电子版的龙门石窟资料,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10卷:南方八省》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1卷 敦煌》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2卷 甘粛》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3卷 云冈》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4卷 龙门》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5卷 陕西、宁夏》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6卷 北方六省》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7卷:大足》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8卷:四川、重庆》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9卷 云南 贵州 广西 西藏》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1卷》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2卷》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3卷》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4卷》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5卷》
《中国石窟·库木吐喇石窟》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1卷》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2卷》
《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2卷》
《敦煌石窟全集 1 再现敦煌》
《敦煌石窟全集 10 密教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11 楞伽经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13 图案卷 (上)》
《敦煌石窟全集 14 图案卷 (下)》
《敦煌石窟全集 16 音乐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17 舞蹈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18 山水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2 尊像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20 藏经洞珍品卷》
《敦煌石窟全集 21 建筑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22 石窟建筑卷》
《敦煌石窟全集 23 科学技术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25 民俗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26 交通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3 本生因缘故事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6 弥勒经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8 塑像卷》
《敦煌石窟全集 9 报恩经画卷》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直至北宋。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品。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奉先寺中的卢舍那佛,据说是仿照武则天雕塑的。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
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
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
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
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扩展资料:
奉先寺里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的坐像。
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单耳朵就长达五尺七寸。
卢舍那是西天如来佛的报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阳的老百姓却把这尊像叫成“武则天像”。
据龙门山一带的群众说,卢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则天为模特雕塑的。
传说,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中。
有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
唐高宗在一旁夸赞道:“梓童(皇帝对后妃的爱称)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
”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暗高兴。
她灵机一动,立刻抹开了眼泪。
高宗吃惊地说:“梓童为何如此悲伤?”武则天抽泣着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高宗说:“这有何难?孤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
”武则天撒娇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
”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
想了半天想不出门道,只得问武则天:“依卿之见?”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说:“这有何难!”于是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又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奉先寺。
准备工作就绪后,高宗命人选拔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了一座大佛像。
为了把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费。
大佛像塑好后,命名为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梵语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读照)”,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
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样。
当地老百姓说不惯“卢舍那”这个词眼,干脆就把它叫作“武则天像”。
直到今天,龙门街上的老百姓还是这个叫法。
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穹隆顶窟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中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
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中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所有洞窟。麦积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达16米,最小者仅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细致地绘出了图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阁上塑像俊秀,过道顶上残存的壁画精美绝伦,其中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车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称国内壁画构图之经典之作。
在通往西天的路上,有一支师徒五人的队伍,他们在打败了各路终于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达了西天极乐世界,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小说只是文人虚构出来的一个场景,而其中的师傅却还真有其人,他便是我国著名的高僧——,他为了深入研究佛学,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走了一条艰险的取经之路,为我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在我国人民的不断认可过程中,也开始与本地传统文化相融合
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佛教开始与我国传统儒学和道教相并立,成为我国封建王朝中儒释道三教中最有影响的教派。全国各地的寺庙和僧侣已发展到相当可观的规模。各种寺庙源源不断地被兴建起来,寺庙规模也日益恢宏。史书记载,到唐中宗时,建造寺庙所费财货达数百亿,营造寺观,其数极多,皆务宏博,竟崇环丽,大则一二十万,小则尚用三、五万,略计都用资财,动至千万以上户。;时,五台山上造的金阁寺极为华丽,史书称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所费巨亿。唐朝还曾发生了一件影响很大的毁佛事件,即唐武宗李炎在会昌五年曾搞了一次毁佛运动,共拆寺4600余所,还俗僧260500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若兰四万余所一,收膏腆上田数千万顷。可见当时唐代佛教发展已相当兴盛
唐代佛教发展的标志是,当时已经出现了若干佛教宗派,如夭台宗、华产宗、禅宗、净土宗等。由各类学派发展到大型宗派,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新佛教宗派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改以往对外来佛经仅作研索会通的工作目标,而是倾注午对经典教义的新运解,作适合国情、民族心理的新解释。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叫佛教作为信仰,从而使其更为广泛地被民众所接受。同时,本时期,随着佛教的发展,佛经翻译事业也开始得到相当规模的发展。唐德宗时园照所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称,当时已有佛经2447部,7399卷。园照说,从唐高祖武德元年到唐德宗贞元16年中共译佛经435部,2476卷。而唐代高僧玄奘一生中,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
唐代佛教的发展,当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唐代经济的发展,促使本地文化事业等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在优越的经济条件下,并不从事生产性劳动的僧侣才有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得益于唐代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早在大业二年任晋州刺史时,患目疾,李渊就曾亲白到长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佑,后来又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奉。太原起兵之日,季渊曾到华阴祀佛求福。李世民在围攻据守洛阳的王世充这一战役中也曾得到篙山少林寺僧志操、慧肠、昙宗的协助。因此,自李氏家族登上皇帝宝座之日开始,其便积极引导佛教的发展,从玄幻的正统信仰等方面来稳固自己的政权
如同印僧那提所称:腊那东国,盛转大乘,佛法崇盛,赡州算最
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在唐朝又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石窟是展示佛教艺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佛教艺术往往通过石窟的雕刻、寺庙的塑像、壁画的彩绘,将佛教人物的各种形象以及故事内容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在我国各类石窟中,当以三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以及山西云冈石窟为最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其地处莫高乡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经过唐代前期的营造,莫高窟崖面上已有300多个石窟。同时,随着唐代文化艺术进入全面繁荣时期,敦煌的石窟创作也出现了高潮。唐代佛教典籍经过大量翻译和广泛流行,大量的佛经内容变为图像被刊刻在莫高窟的岩画当中,如西方净土变绘画自隋代出现了第一窟,到唐代发展则迅速发展到一百多窟,数量占现存敦煌总窟数的五分之一。可惜的是,在莫高窟被世人发掘的过程中,其文物流失的速度也相当之快,如今,曾藏于石窟中的很多文物出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博物馆中
山川随云秀,佛灯共天长。这是一位无名氏给云冈石窟的一个题词。云冈石窟位于大同西郊16公里武周山南麓。石窟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l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主佛坐像173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石窟中的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本地的传统艺术风格,其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这里有一条伊水,河两岸是香山和龙门山,唐代诗人曾经评价说: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其历经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造达150年之久。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龙门石窟中,唐朝所开凿的石窟占总数的60%以上,其中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石窟中的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时期,共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则体现了唐代佛像的艺术特征,所塑大佛均呈现面貌丰肥、两耳宽厚的体态特征,形态十分安详亲切。龙门石窟表明了由丝绸之路传播而来的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圆满结束,它构建了中国石窟文化的总体面貌和态势。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