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意序: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梗概。
段意1:
写刘兰芝对丈夫的诉说,是矛盾的开端。“君家妇难为”一句,形象地道出了封建包办婚姻带给妇女们的精神枷锁。
段意2:
写焦仲卿与母亲的对话。表现了在封建礼教桎梏下,儿子唯唯诺诺、无能为力,家长专横霸道、为所欲为。焦仲卿挚爱妻子,却只能用“终老不复取(娶)”来表示软弱无力的反抗。而婆婆对媳妇的不满,主要是因为媳妇“举动自专由”。也就是说,她是不允许年青人“自专由”的。
段意3:
写恩爱夫妻被迫分离前夕的话别。丈夫屈从于专制母亲的逼迫,只能作苍白无力的反抗,并幻想母亲能回心转意,劝慰妻子暂时忍耐以待来日团聚。而妻子却表现得清醒而理智,她知道,破镜重圆是不可能的。于是,她把自己的嫁妆留给丈夫作临别的礼物,豁达大度而又体贴入微。
段意4:
写兰芝无缘无故被婆婆驱逐回家,但临行前仍然分别向婆婆辞行、与小姑告别。不仅表现了兰芝善良宽厚的性格,而且还体现了她知书达礼、颇有教养。
段意5:
写夫妻二人诀别的凄惨情景。焦仲卿指天发誓绝不抛弃兰芝,刘兰芝答应丈夫,等待丈夫回来。夫妻二人决心冲破家庭阻力,争取破镜重圆。
段意6:
这是过渡段,写刘兰芝的母亲看到女儿被休,心里十分伤心。
段意7:
写刘兰芝回家后,县令、太守等纷纷前来求亲。故事情节急剧转折、矛盾逐渐激化,是情节推向高潮的前奏。
段意8:
写阿兄妹出嫁,使故事的悲剧气氛骤然加剧。
段意9:
写兰芝被迫再嫁前的情景。一方面是太守家盛大的迎娶场面,一方面是兰芝夫妇的生离死别、悲痛欲绝。鲜明的对比把悲剧的气氛推向高潮;
段意10:
写焦仲卿听说兰芝再嫁,急忙赶来探视。夫妻二人面对封建家长的迫害,无力抗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决定以殉情而死来表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段意11:
写焦仲卿为忠于爱情而向母亲作最后的告别。暗示了封建统治者以害人始而以害己终的必然下场。
段意12:
写刘兰芝投湖自杀,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一对幸福恩爱夫妻在封建专制的迫害下终竟以双双殉情自杀而告终,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控诉了封建专制体制的罪恶。
导语:孔雀东南飞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讲述兰芝与仲卿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不料焦母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后因种种原因两人双双殉情而死化为孔雀的神话故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中心思想: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这首叙事诗共35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
主要内容:
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一定要赶其回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捶床痛骂,仲卿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这样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兰芝被迫之下选择允婚,其实已作了以死抗争的打算。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结婚当晚兰芝投河自尽,仲卿听后也吊死树下,他们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鸟,告诫世人。
人物:
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怯弱的白面书生。
刘兰芝知书达理,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像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
古时候,江西庐江府一带有一对夫妻,男的叫做焦仲卿,女的叫做刘兰芝。他们两人相亲相爱,如胶似漆。但是,焦母却不喜欢儿媳妇,逼她离婚,兰芝没有办法,被她婆婆休回家,娘家人又不理解,逼她再嫁,兰芝遂投水而死。焦仲卿听到这个消息,亦自缢身亡。
兰芝是一个聪明贤良的媳妇,小时候就学会了织布、缝衣、弹琴、吟诗作画。十七岁那年,她就嫁给了焦仲卿,婚后,焦仲卿在庐江府当了一个小官。他虽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但是没有耽误过公事。兰芝虽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因为自己的丈夫不在身边而不守贞操妇道。兰芝在家织布,昼夜不停,三天就能织十五匹,可是,她的婆婆还是嫌她慢了,时时骂她,还扬言要把她赶回娘家去。
焦仲卿听到这个消息,便劝解自己的母亲说:我的命苦,幸喜讨了一个好媳妇。我们的感情很好,她的行为又正派,在您的面前也孝顺,您为什么老是不喜欢她呢?焦母说:你别固执,这个女子不懂礼,不尽孝,我早就不喜欢她了。你怎么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还为她说好话呢?我娘家邻居有一个好女子,名叫秦罗敷,生得非常漂亮。你休了兰芝,我立即就为你去提亲。你就听娘的话,把兰芝休了吧!焦仲卿跪在焦母足下说:您若现在把兰芝赶走,我就再也不讨亲了!焦母听后大怒:你这小子,竟敢为那女子说话。我对她早已失去了感情,也绝不答应你的要求!
焦仲卿没有办法,他哭着对兰芝说:贤妹,不是我不爱你,也不是我不要你,是我母亲要赶你出家门。你就让一让,暂时回娘家住一阵子吧。过几天后,我一定到府上来接你。接着,他又诚心实意地说:好妹妹,你要知道我的心意啊!兰芝说:你不要再找麻烦了,当初,我嫁到你家时,婆婆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从来就没有违拗过她。常常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没日没夜地干活,我以为自己没什么错,尽心尽意地报答婆婆的教养之恩。可还是要被赶走,说什么再来呢?接着兰芝指着自己留下的物件对焦仲卿说:仲君,这是我的绣花枕头、花被子和香料袋子,还有许多梳妆品,丝绳都放在箱子里,这些东西不配做新娘子的用具,留给你做一个纪念吧!
次日拂晓,兰芝就起床打扮了。她穿了一套最漂亮的'绣花衣服,戴了一顶最好看的帽子,搽了一些胭脂水粉。本来就漂亮的兰芝一经打扮就显得格外好看。她妆扮完毕,便上堂拜别婆婆,她谦虚地说:我是一个乡下女人,自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养,不配做您的儿媳妇,只是我在你家枉受用了许多钱帛。我走了,您一个人操持家务,我放心不下。说完,她又走到小妹的身边,抚摸着小妹的头说:妹啊,我初来时,你还是一个小孩;现在,你跟我一样高了。我走后,你要在母亲身边多孝顺,多做一些家务事情。妹啊,我们姑嫂今后再也不能在一起了,“乞巧”和“阳会”的时候,你可别忘了我啊!说完,兰芝伤心地踏上了归途。
焦仲卿赶着车,一路送兰芝回家,他悲愤不已。这么好的媳妇为什么就要遭到驱赶呢?于是,他对兰芝说,只要我俩坚决不分离就是了,过几天后我一定来接你。兰芝听到丈夫如此钟爱自己的声音,又想起昔日夫妻之间甜蜜的生活,不由得动心地说:好吧,你就做一块坚强的磐石,我就做一根坚韧的蒲苇吧。最后,兰芝告诉焦仲卿,她娘家哥哥生性蛮横,只怕他不会答应。
兰芝回到家里,受到了母亲的责难,当她把真相告诉母亲后,母亲也悲痛起来。
十天后,县长派人做媒来到兰芝的家里,要把兰芝介绍给县长的三公子做媳妇,兰芝婉言拒绝了。
又过了几天,府里来了一位官员,也是来给兰芝说媒的。要把兰芝介绍给丞相的五公子做媳妇。兰芝和她的母亲都不愿意。但是,兰芝的哥哥怒发冲冠地对兰芝说:你想明白啊,府上丞相的公子总比一个小小的官吏焦仲卿强点吧,现摆的荣华富贵你为何不去享呢?再说,焦仲卿那种无礼和态度,你还可以回去吗?兰芝无奈哥哥的逼迫,只好答应了。
那媒人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府丞相,丞相十分高兴,择个良辰吉日,备好了丰厚的聘礼,准备热热闹闹办一场喜事。
婚期的头一天,母亲看到兰芝依然穿着素常的衣裳,脸上有悲伤的泪珠,心里很不安。她怕兰芝变卦,于是,逼着女儿妆扮起来。
焦仲卿听到兰芝再嫁的消息,便请假到兰芝家来探听虚实。兰芝听到前夫惯骑的嘶鸣声,知是前夫来了,连忙出门迎接。兰芝告诉焦仲卿,她的母亲和兄长逼她再嫁,明天就要成亲。焦仲卿听后,黯然失色,他悲痛地对兰芝说:祝贺你啊,人往高处走,鸟往亮处飞嘛!兰芝听到前夫这么揶揄她,满腔委屈化作一眶泪水,哀怨地说:咱俩的命一样苦啊,在黄泉下相会吧!
焦仲卿回到家里,家里的一切都显得凄凉悲哀,兰芝的旧物就在他的眼前,兰芝那哀怨的泪水就在眼前,他想,兰芝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好人啊。焦仲卿下决心自杀,要与兰芝在阴间相会,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好言相劝,儿子一概不作理会。
知府办喜事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可是,兰芝和焦仲卿则感到这个世界如此凄凉肃杀,他俩绝望了,怀着对礼教的愤怒的控诉,兰芝投水而死,焦仲卿上吊身亡。
哈哈,大家常说封建封建,包括了说女子不能再嫁,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实际上,这些并不是中国古代古来就有的。
古代虽然说一直有提倡说要节烈,要从一而终,但它只是做为一种提倡,并不是说非要遵守。而且不遵守,实际上也并不会有什么舆遣责。最好的例子就是说,唐代的公主好些是改嫁过的,而且有的还不止改嫁一次。刘兰芝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其它如男女之防也是如此,实际上《诗经》里许多诗篇是女子所作,她们追求爱情勇气与面对自己所爱者的一种真诚表白,并不亚于我们今天。还有就是,古代的元宵节实际上就是一次公开的联谊大会,深闺中的女子那时也可以出家门来,到街上走走,从而成就一些意外的姻缘。
实际上我们所想的封建的那套什么“节烈”的思想是在宋代,由宋明理学提供而来的。在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好的,但在当时,它有它的历史背景。即是,当是宋代政府软弱,对外总是一副挨打的样子,内部积贫积弱,宋明理学做为官学,希望拿“节烈”来鼓励知识分子忠于朝廷,对朝廷节烈,不事二主,从而来维护统治。但在具体施行上,就选择了妇女来承担。所以朱熹大力鼓吹什么“男女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同胞要强烈记恨这个人,这个让中国女子受极大委曲的始作俑者)。到这个时候,男女关系才真正到了十分严格的地步,女子也才开始树立起“节烈”意识,不节烈也才开始被遭到遣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