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人请进,高分

历史大人请进,高分,第1张

  古代中国

  一、远古时代

  元谋人 云南元谋 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猿人 距今约70~20万年。评价:1,用天然火;2,制造工具。

  山顶洞人 约18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评价:1,人工取火;2,进入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约7000年 母系氏族。评价:1,使用陶器,食物剩余;2,栽种水稻。

  半坡氏族 陕西西安半坡村。评价:1,工具先进(新石器时代);2,种聚;3,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山东省大汶口 距今约4000、5000年。评价:1,人类社会进入父系;2,贫富分化。

  黄帝、炎帝 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华夏族主干。“炎黄子孙”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禅让”

  夏 根据司马迁《史记》,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商、周

  商 公元前1600 汤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至殷。 “殷墟”发现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青铜器。四羊方尊。

  西周 武王伐纣——公元前11世纪左右,牧野。周平王—洛邑(平王东迁。分封制;井田制:土地被划成方块形,阡陌纵横,好像井字状

  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齐桓公称霸 1,管仲改革—国家强盛;2,尊王攘夷。

  城濮大战 晋胜楚败。吴越战争。

  老子 道家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为”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仁政”“礼”治。教育成就:A、兴办私学;B、“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孙子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时期 封建制确立时期

  商鞅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阶级地位)2,奖励耕战(打击奴隶主)。3,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结果:秦逐渐强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 秦蜀守李冰 成都附近岷江流域。

  冶铁业 宛、邯郸

  扁鹊 诊病四大步骤:“望、闻、问、切”

  鲁班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反对奴隶主殉葬。

  儒家 孟子 《孟子》“民为贵”“君为轻”“仁政”“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荀子 (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法家 韩非子“法治” 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屈原 楚辞 《离骚》

  古代埃及

  古埃及 最初的文明(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2000年代前期)

  一、埃及文明的发生

  自然环境和居民 埃及位于东北非洲。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外界交往甚难,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

  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自远古时代起,埃及在地理上就分为狭窄的河谷地区(上埃及)和地势较为开阔、平坦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下埃及)。埃及的河谷地区几乎常年不雨,气候十分干燥,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供给。只有北部三角洲地区受地中海季候风影响才降雨。

  从古代埃及留下来的大量雕刻和绘画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征是:高身材,黑头发,低额头,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宽脸型,阔肩膀,黑皮肤,体魄健壮。他们的体形、外貌与古代的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不同,也与古代的亚细亚人不同,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文明的发生 --埃及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它经历了自己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边缘的梅里姆达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萨-巴达里文化等)都是农牧业混合型的文化。虽然埃及的农业起源于何时何地尚有争论,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农业文化已相当发达,并已使用铜器,这为其文明的较早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的埃及前王朝Ⅰ时期,即涅伽达文化Ⅰ时期(又称阿姆拉特时期,约公元前4000—3500年),埃及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萌芽。在属于这个时期的一些墓穴里发现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号;各个墓中都有其自己的统一符号,这大概是其私有权的记号。在这个时期之末,涅伽达地方1610号墓中的一个黑顶陶罐上,发现了作为王权标志之一的红冠形象(以眼镜蛇作为其标志)。在属于涅伽达文化I时期与涅伽达文化Ⅱ时期之交的一个墓中(涅伽达1540号墓)发现的一块陶片上,画着一个象征王衔符号的荷鲁斯鹰神的形象(这也是王权的标志之一)。这说明王权也已萌芽。在狄奥斯波里•帕尔弗,还发现一段城墙的模型,这表明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长,甚至战争的存在。

  到前王朝Ⅱ时期,即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又称格尔塞时期,约公元前3500—3100年),在埃及,私有制逐步确立,阶级逐渐形成。从这时的墓葬情况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阶级分化十分激烈。在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两地,发现了与普通人的十分简陋的墓极不相同的画墓。如希拉康波里的画墓,用砖坯砌成,在墓墙上有绘画,其内容是有关战争(水陆战)的场面,可能反映了墓主人(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国王)生前的某些活动。从格伯林发现的一块纺织品残片上的绘画,也反映了阶级分化的情况。这块纺织品上画了一些船,一些人在划桨,还有一人端坐于其上,此人显系贵族。在蝎王权标头上,国王头戴象征王权的白冠(以鹰为其标志)、腰系牛尾,其形象比普通人高大得多。这时留下来的象牙板上有被捆着双手的战俘的形象,这些战俘将沦为奴隶。在蝎王权标头上,还有奴隶劳动的情景。此权标头上的旗帜上吊着的田凫,学者们认为是表示平民的表意符号。在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出现了文字,不过还很原始。

  在涅伽达文化Ⅱ后期,随着私有制的确立和阶级的形成,在埃及出现了国家。这时的国家很小,人口也不多,埃及人称这种小国家为斯帕特,其象形文字符号为 ,表示一块灌溉渠道交织的土地。在当时的埃及,这样的小国家有若干个。在这些小国家里,有一个以政府机关、王宫、神庙为中心的城市,其象形文字符号为 。它表示城市建在交通要道上,由城墙围护起来,成为一个要塞。反映这个时期存在战争的雕刻和绘画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画墓中的水陆战图外,还有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陆战图、战场调色板等。这时,王权已经形成,象蝎王权标头上的蝎王,可能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军事首领,并兼任祭司长,主持祭祀,领导农业,兴修水利。不过,这时埃及国家刚刚形成,贵族的势力必定还很强大,国王的权力大概还要受到贵族的约束,国王还不是专制君主。

  在希拉康波里,发现了前王朝末期两个国王蝎王和卡王的文物。关于蝎王,在北方今开罗附近的图拉也发现了有他名字的文物。结合蝎王权标头上的图刻内容,学者们推测,他可能对北方进行过征伐,甚至可能控制了这个地区,这是最早的有关埃及统一的证据。

  二、古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

  古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古王国时期包括第3—6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于孟斐斯。金字塔的修建开始于此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于此时期,所以,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期。

  古王国时期是古代埃及的奴隶制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的时期。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水利灌溉系统在更大范围内的修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后代在埃及种植的所有主要作物(如大麦、小麦、亚麻、葡萄、无花果等),在古王国时期都已种植。在农具方面,奴隶主的经济中使用了由两头牛牵引的重犁,这比用简单的木犁耕地要先进得多。从贵族墓中的画里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总的来说还很原始,但因尼罗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淤泥十分肥沃,粮食产量仍可供养古王国时期庞大的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和广大的手工业者。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建筑、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造 等等都很发达。近年来在第五王朝国王乌舍尔卡弗的金字塔入口处发掘出的数百尊青铜雕像表明,古王国时期的手工业水平很高,可能这时埃及已进入青铜时代。金字塔及其附属建筑物(神庙)不仅说明了这时建筑业的高超水平,而且说明了采矿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从西奈地方留下的古王国时期一些国王的名字可以看出,至少在这时,埃及人已到西奈开采铜矿。以饲养猪、羊、牛、驴为主的畜牧业,在古王国时期的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水草丰美的三角洲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古王国时期的国内贸易还处在以物易物的水平上。一个贵族墓中所画的一幅市场上以物易物的情景可以为证。这时留下的一分买卖房屋的契约也是这种情况的例证。手工业者的工资都以实物支付,如油、面包、蔬菜、衣物等,偶尔也付给铜,但不是作为货币,而是如同其他实物一样,这在许多贵族墓中的铭文里皆有提及。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家或国王常常派出商队到国外去。这种对外贸易往往是同对外掠夺相结合的。 在古王国时期的经济中,王室经济、神庙经济、官僚贵族奴隶主的经济占有极大的比重,可以说是占了支配地位。它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拥有极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他们的经济中,既包括了农业,也包括了手工业、畜牧业、渔业、园艺业等部分,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整体,他们很少需要到市场上去购买物品,同市场绝少联系。古王国时期的土地占有情况大致如下:国家(包括诺姆)占有的土地、国王占有的土地、神庙占有的土地、官僚贵族占有的土地等。关于小生产者或农村公社的情况,没有直接资料说明。生活于第3—4王朝之交的大官梅腾墓铭文讲到他从“尼苏提乌”(“国王的人们”)那里,用酬金获得200斯塔特耕地(1斯塔特等于2375平方米),人们推测这些尼苏提乌或许是小生产者或公社成员,但因缺乏更多资料,还不能说出什么肯定的意见。

  各类奴隶主除了剥削奴隶外,还剥削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其他劳动者,在古王国时期,主要是剥削一种名叫麦尔特的劳动者。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大批劳动者失去土地,或者到奴隶主的土地上去劳动,以领取口粮和衣物等,或租种奴隶主的土地,交租纳税。贵族墓中有农民因交不起租税而被捆绑吊打的情景,可见劳动者的处景十分悲惨。古王国时期的农民还要服劳役和兵役,其负担必定是很沉重的。

  古王国时期的君主专制 古王国时期,埃及的君主专制开始确立,这从许多方面可以看出来。

  国王对行政权力的控制:古王国时期,国王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和代表。国王之下有一宰相(现代埃及学家借用阿拉伯语称之为维西尔),主持日常政务,主管行政、司法、经济和宗教事务,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但决策权并不在维西尔手中,而是在国王手中。军权也不在维西尔手中。维西尔是由国王任命的,其他高级官吏也是如此。这些官吏都对国王负责,并对国王的宠惠感恩戴德。

  国王对国家经济的控制:古王国时期的国王不仅直接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其他财富,而且还控制了国家的土地、灌溉系统和对外贸易,一切战利品也都归国王。《帕勒摩石碑》及其他铭文记载了古王国时期国王把土地和劳动力捐赠给神庙,并把土地赠给贵族的情况。国王们甚至可动用全国的人力和物力给自己、给自己的亲属修建金字塔。朕即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就是将全国财政置于国王的控制之下。

  国王对军队的控制:古王国时期有一支相对来说是强大的军队,这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物质力量。这支军队既用之于对内镇压和统治,也用之于对外征战。军队由国王直接统率,战时国王常常御驾亲征,有时虽派人率军远征,也要经常向国王报告情况,或向国王请示。军队大概由常备军和临时征召的部队两部分组成。驻守在边境要塞的多半是常备军。战时临时征召部队,在《大臣乌尼传》中有明确的记载。

  国王对司法权力的控制:古代埃及没有法典之类的法律文献传世,虽然在一些资料中提到有法律纸卷、法律皮卷之类,但现代的人们从未见过。在古代埃及,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国王可颁布相当于法律的敕令,涉及古王国末期神庙经济的若干敕令保留了下来。古代埃及有两种法庭:世俗法庭和神庙法庭。世俗法庭由维西尔担任最高法官,一般的重大案件由他审理。但国王可插手司法审判,他可越过维西尔自行任命法官审理一些案件,《大臣乌尼传》中就说到国王任命乌尼为法官审理内宫的秘密案件。神庙法庭一般只处理一些不很重要的民事纠纷。

  国王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古王国时期地方上的最重要的行政单位是诺姆(州),其行政长官为诺马尔赫(州长)。州长既有世袭的,也有由国王任命的。世袭的州长可能也要在形式上由国王任命或批准。有的人可担任两个诺姆的诺马尔赫。诺马尔赫管理地方行政、统率地方上的军队、维持地方治安、代收国家赋税、管理在该诺姆中的王室经济和国家地产、管理地方神庙事务、维持地方上的灌溉系统等。古王国时期的诺马尔赫多半是地方上的旧贵族,他们在本诺姆中的势力和影响都很大。古王国初期,王权还能控制住他们;到古王国末期,君主专制大为削弱,王权要在很多方面依靠他们,从他们中选拔高级官吏,有的地方贵族甚至与国王联姻,担任了维西尔等高级官职。因此,有的诺马尔赫表现了极大的分离主义倾向,他们甚至靠削弱王室经济以自肥。在诺姆与中央政府之间,在第5王朝末设有上埃及官邸,大臣乌尼就担任过上埃及官邸的长官。有的研究者认为,下埃及官邸的设立较晚,可能要到第11王朝时期,但在《大臣乌尼传》中提到过上下埃及各首长、上下埃及的僧侣首长的官职,似乎表明在古王国时也已设立了下埃及官邸。上埃及长官显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从乌尼的情况看,其权限包括:代国家征税,战时统率地方上临时征召的军队等等。可能也起代国王监视地方诺马尔赫的作用。

  王室家族控制朝政:古王国时期的君主专制不仅表现在国王个人直接控制国家的主要权力,还表现在王室家族控制朝政,高官显宦多为王室家族成员。第4王朝时,维西尔一职多为王子担任,即使到第5—6王朝时,也有王子担任维西尔的。在萨卡拉地方的第5—6王朝时的6个王子墓中,就有一位担任过维西尔;有两人担任过王室事务监督和军队司令官的职务。在古王国末期,王权削弱,地方贵族势力抬头,有的地方贵族担任了维西尔,如第6王朝时一个名叫扎乌的维西尔,原来就是个地方贵族。不过扎乌之所以能担任维西尔之职,可能与他的两个姐妹成了王后有关。

  国王对其臣民有无限权威:在古代埃及,国王凌驾于国家之上,一切臣民似乎都成了他的奴仆。臣民见了国王只能吻他脚前的尘土,一位驸马被允许吻国王的脚,就会感到莫大荣幸。第5—6王朝时的一些官吏(如乌尼等人)的铭文中反映的对国王奴颜婢膝的态度,充分说明了当时君臣关系的性质。不过,梅腾墓铭文中反映的第3—4王朝之交的官吏与国王的关系似乎并非如此,第5—6王朝时的亨库和伊比等人的铭文似乎表明地方贵族与国王的关系也并非如此。可能,象乌尼这样的人,是国王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因此,他们对国王的态度同地方贵族有很大的区别。

  王权被进一步神化:君主专制利用神权以强化王权、强化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古王国初期及其以前,鹰神荷鲁斯是王权的主要保护神。第4王朝哈佛拉国王的一个雕像,就是由荷鲁斯展开双翅保护着他的头。那时的国王还有一个荷鲁斯名(王衔名)。但是,在古王国时期,对太阳神拉的崇拜逐渐发展起来,并在第5王朝占了上风。据魏斯特卡尔纸草说,第5王朝头三个国王都宣称自己是拉神之子,即拉神的后代。从第3王朝时起,国王的名字被写在一个椭圆形的框子里。这个框子象征的是太阳照耀的区域,也是表示国王受到太阳神的保护。古王国时期,许多国王的名字的末尾都有拉的名字。为了得到神权势力的支持,古王国时期的国王们捐赠给神庙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神化王权既是王权本身的要求,也是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王权的神化也意味着奴隶主阶级政权的神化。因此,它也为奴隶主阶级所容忍。为此,古代埃及奴隶主豢养了整整一个祭司集团。

  古王国的衰落和第一中间期 古王国末期,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王权更加依赖神权势力和地方贵族。国王们把越来越多的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财富给予神庙和地方贵族,豁免神庙的赋税,使神庙和地方贵族的势力更加膨胀,而王权更加速了衰落。第6王朝国王培比二世的长期统治(据说他六岁登基为王,活了一百多岁)后,古王国的统一局面终于不能维持,君主专制也不复存在。第7王朝时,埃及陷入分裂混乱局面。据曼涅托残篇23所记,第7王朝的70个王只统治了70天(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是同时并立,而非互相承袭的);而据其残篇24,则为5个国王统治了75天。残篇记载的混乱和分歧反映了当时实际局面的混乱。从第7王朝起,埃及实已小国林立,几乎一个诺姆就成了一个小国家。每个诺马尔赫都感到自己是不再受制于人的独立王国的国王,是自己独立城市的统治者。他们往往把地方神的名字放在自己的称号之中。为了扩大自己统治的地盘,他们彼此争战不已,使局势更为混乱。

  由于统一局面的不复存

  古代印度

  佛陀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神游文明古国——印度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璞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4000BC,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

  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花园传说是当时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王后而建的。因为巴比伦地处沙漠,气候炎热。而王后家乡春暖夏凉,十分舒适。 王后因思念山峦起伏,树木葱郁的故乡,日久成疾。为了不让王后伤心,国王命令工匠在假山上建造了一座花园。花园分三层,设有水道,栽种了许多奇花异草。远远望去花园像是长在空中,所以被称为空中花园。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1792BC,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世界公认的五大文明古国(从大到小排列)

  国家/文明起始年代

  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间

  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

  古希腊:公元前3000前~1100年之间

  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

  中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目前西方公认中国有3500年历史(夏朝没有证据,算上夏的话,是公元前2070年建国)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但对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见你悬赏分是五十分,知道你很急这个,俺昨天还发了个七十分的求助帖我就帮你查查吧

脑筋急转弯上说是牙疼的人,因为他哼哼

再给你复制黏贴一些可能对你有用的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战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今天和人言及中国古典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时候,有人人为在近来的两三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已经在走向一种没落,不仅是各种乐器没有发展,就连作曲家也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才出现的,更不必说各种乐谱(更有甚者竟然说中国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乐谱)。

就钢琴一种乐器而言,早在BAROQUE时代,已经有一个发展的雏形,然后在经过古典,烂漫,现代,甚至后先代,其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地步,其音色音调都已经相当完美精确了,而中国的古典乐器确实一直裹足不前的。

可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古典音乐一方面有工业的因素在里面,同时也和中国的传统思想在里面。首先,中国对于艺人是一种歧视态度;其次,传统的思想里是力求简约无为清净闲适的不象西方的力求严谨细致:关于中国的乐谱如广陵散乐府诗经宋词元曲比比结实,只不过现在所谓的乐谱部分已经失传,而只留下了文学部分了……等等,我并没有说中国没有乐谱,我和你一样是反对说中国没有乐谱这么一说的,我知道中国古代的记谱方法是用宫商角子羽这些文字来记谱的,包括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有谱的只不过,在儒教统治的古代,艺人一直处在三教九流的最底层,和妓女一般,只是比花子高一些,所以那些中国古典的个种艺术形式都只是以一种文学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万班皆下贫,惟有读书高)。所以才给那些只有半吊子的所谓汉学家看成是中国根本没有古典音乐。

对于,古典音乐,我的一个观点是中国的艺术是高于西方艺术的,他之所以不让西方的,或者只崇尚西方文化而对自己文化毫无研究的人们接受,是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包罗万象的文化艺术,他是被西方划分政治哲学艺术社科天文等等学科的综合体,例如一首古诗词他同样又是一种哲学观点的体现,又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古诗词的唱法据说已失传了)等等:同样古代的士人如果靠上功名,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他可能作为政治家同时有时文学家,军事家改革家(中国原先的文人都是博览群书的,其实就只一篇文章中原本就有很多方面的知识道理)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等等;如果官场失意的话他就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棋手甚至医生(历来的古代文人当中有很多都是擅长歧黄之术的)。

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见《骈拇》、《马蹄》等篇)。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的命题,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基于此,《庄子大宗师》所载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审美中就不但实现了对情的肯定,而且实现了对悲乐的肯定,《庄子让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

老、庄上述思想渗透在其后古琴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限制了古琴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对古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庄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渊明等众琴人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老、庄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为嵇康、陶渊明、李贽等多人继承,使古琴美学思想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庄子以自由为美、音乐可自由表达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贽等人发展,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另外,老、庄明哲保身、退隐出世的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老子》“淡兮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对古琴音乐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淡”出自《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文献显示,《老子》提出“淡”的范畴后,在汉代之前并未引起大的反响。魏晋之后,经学受创,玄学盛行,“淡”之审美受到重视,所以阮籍说“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提倡恬淡之乐,排斥美声、悲乐。至唐,“淡”开始被较多地用于形容琴乐风格,“清泠由本性,恬淡随人心”、“曲淡节稀声不多”、“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等琴诗表明恬淡之音已被唐人作为古乐、雅乐的标志而受到推崇,在古琴音乐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周敦颐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淡和”说,从而使“淡和”成为儒、道两家尊崇的音乐审美观。“淡和”审美观既与道家恬淡的主张相符,又与儒家中和的主张相合,所以被众多琴人所接受。宋真德秀在《赠萧长夫序》中就竭力赞扬古琴“希微”、“寥寥”之风格,明严天池也说:“惟鼓琴,则宫商分而清和别,郁勃宣而德意通,欲为之平,躁为之释”(《琴川汇谱》)。徐上瀛则认为“琴之元音,本自淡也”,“琴声淡则益有味”,并说“淡”就是要“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况》)。清汪�更将“淡和”发展到极端,认为“先王之乐,惟淡以和。淡,故欲心平;和,故躁心释”(《立雪斋琴谱》),将“淡”作为一个居于“和”之上的重要审美准则。他将“淡”的标准定为“节有度,守有序,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是以儒释道:“节有度,守有序”是儒家提倡的“中声”;“无促韵,无繁声”显然和儒家禁止“烦手*声”的思想一致;“无足以悦耳”则是对儒家崇尚“一倡三叹”之乐、排斥“堙心耳”之声思想的发挥,完全否定了古琴音乐的艺术性。较之“中和”、“平和”,“淡和”强调音乐要灭人欲,释躁心,更加排斥音乐的艺术性,排斥音乐对感情的表达,所以对古琴的自由发展有更大的消极作用。《老子》“淡兮其无味”的主张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淡和”审美观,既是以儒家思想改造道家思想的结果,也是道家思想本身局限所致。《老子》的目的就在于以无为否定有为,以“大音希声”否定有声之乐,所以它最终会由“淡兮其无味”发展至“淡和”,对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消极影响。

《老子》“大音希声”以有声之乐为参照,充分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后被《庄子》纳入古琴理论,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这一思想备受文人推崇,对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琴人无不将“希声”作为演奏的至境,以追求琴乐的含蓄之美。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从演奏美学角度对“希声”有详尽的描写,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如“静”况所说“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迟”况中所说“疏如寥廓,�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作也;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调古声淡,渐入渊源,而心志悠悠不已者,此希声之引申也;复探其迟之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而日不知哺(晡),夕不觉曙者,此希声之寓境也”。值得注意的是,徐上瀛此处对“希声”的解释是建立在有声之乐的基础上,和老、庄本意不同。徐氏之言代表了绝大多数琴论的观点,古典琴论中的“希声”之“希”多为稀疏之意,即指“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白居易《夜琴》)、“曲为节稀声不多”(白居易《五弦弹》)的有声之乐,而《老子》“大音希声”之“希”是“听之不闻名曰希”之意,指无声之乐。“大音希声”对古琴美学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人们以此追求“淡而会心”的含蓄之美,要求创造音乐的深远意境,追求音乐的弦外之韵味;其消极影响则表现在琴人以“希声”为准,排斥古琴演奏中的“烦手*声”、“靡曼烦响”,陈幼慈、祝凤喈等人都有类似琴论。

《庄子》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又提出“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虚而待物”(《人间世》)、“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化通”(《大宗师》),要求审美主体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个人的生理感官、摆脱个人之机心,用心灵去感受、体验、想像,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自由审美境界。这对古琴美学也有深刻影响,所以陶渊明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弹琴就是为了求得弦外之意趣。此后的琴论也都重视音、意之关系,以心手俱忘、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为其最终目标,并从创作、演奏、欣赏等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体现出对弦外之音、音外之意的追求。如《庄周梦蝶》和《坐忘》两曲的音乐创作表现了这种对物我两忘的追求,而成玉�、欧阳修、苏轼、庄臻凤等人的琴论则表现了琴人在演奏、欣赏中格外追求言外之意的表达,弦外之美的体验,认为演奏时意比声更重要、欣赏时心比耳更重要,心意既得,形骸俱忘,才是音乐至境。刘籍说“遇物发声,想像成曲,江山隐映,衔落月于弦中,松风飕�,贯清风于指下”(《琴议》);徐上瀛说“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溪山琴况》);祝凤喈说“迨乎精通奥妙,从欲适宜,非独心手相应,境至弦指相忘,声晖相化,缥缥缈缈,不啻登仙然也”(《与古斋琴谱》暨《补义》)。他们所描述的就正是这样的至境,所以颜元在《四存篇》里干脆将“心与手忘,手与弦忘”列为能琴的重要标准之一。

李贽继承、发展了庄子“法天贵真”、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以“童心”说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对代表典型儒家美学思想的“琴者,禁也”命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此命题出自《焚书》卷五之《琴赋》,其美学意义有三:首先,“琴者,心也”视琴乐为抒发人们内心感情的艺术,突破了“琴者,禁也”思想的束缚。儒家视古琴为君子修身养性、治家理国的工具,倡导“平和”、“淡和”之审美观,从排斥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到否定音乐的娱乐功用,直至禁止音乐对感情的抒发,严重束缚了古琴艺术的发展。由于儒家音乐思想在传统音乐思想中的统治地位,这些思想始终成为古琴美学思想的主流,为封建文人所推崇,李贽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对此发出挑战的思想家,“琴者,心也”则是数千年孕育的非主流思想的惟一大胆表现。其次,李贽在论述“琴者,心也”命题时,突破了魏晋以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的传统思想,提出“同一心也,同一吟也”、“心同吟同,则自然亦同”,心殊则手殊,手殊则声殊,手虽不能吟,但“唯不能吟,故善听者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认为琴乐比人声更近自然,显示他对纯音乐丰富的表现力有深入的认识。孟子曾言“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尽管两人立论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承认音乐比语言等更能打动人心这一点上倒是一致的。再次,“琴者,心也”的提出是建立在“以自然之为美”的基础上,即表现以自然为美、最近自然为最美,是李贽“童心”说在古琴美学领域的体现。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焚书童心说》)。此童心即人生之初的自然之心,失却了童心,便非真人。由此出发,李贽格外强调人的自然情性,提出“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声,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故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焚书读律肤说》)。既然音乐是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所以就应该表现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束缚于人为的礼义,因为“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这种以自然为美、追求古琴自由表达人之各种感情的观点是对道家“法天贵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儒家礼教思想的突破。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古琴美学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阶段。此命题认定音乐是一种自由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其根本价值是对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音乐既然自由表情,就不应对其进行限制,只以“平和”、“淡和”为美,排斥其他音乐,而应自由抒发“情之所激”,诉“发狂大叫,流涕痛哭”等不平之情。“琴者,心也”和儒家“琴者,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它是儒道两家音乐思想在古琴论坛上的一次剧烈碰撞,对于古琴音乐的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李贽的影响,古琴美学出现了“声以情为母”等命题。清人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非他,胶漆男女而使之合一,联络情意而使之不分者也。”这些思想尽管在当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遭到封建卫道士的围攻,但它们对情感价值的强调、对于古琴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乐史话

第一章 音乐的起源

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a、弦乐器起源的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东西,那东西发出了美妙的声音。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于是墨丘利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弦乐器。后人考证弦乐器出现在墨丘利之前,但弦乐的发明有可能正是从此得到了启发。

b、管乐器起源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传说中他曾进入西方昆仑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传说并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为管乐器的起源也未尝不可。原始时代的人类,他们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而开拓发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第二章 原始人的音乐

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重要的人类文化发祥地之一。当时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今伊朗、伊拉克一带),在公元前四千年已有了较为发达的音乐。当时生活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了类似竖琴式的乐器和几种管弦乐器。在当时的宫廷里已产生了专业的歌手和较大型的乐队。后来,这些较先进的音乐文化逐渐流传到埃及、希腊、印度和中国等古老的国度,并在这些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不同形式的、具有民族色彩的发展。虽然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发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发展方向都是由世俗音乐逐渐趋向于宗教音乐。

第三章 中古时期的音乐

一、中国古代音乐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君王,他在五千年前就创造了历法和文字。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弹奏的琴本来有五十根弦,但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把他的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叫神农的音乐家,据说他是牛首蛇身。神农曾教人耕作五谷,曾遍尝百草而发现医药,还曾经创造了五弦琴。因此可以理所当然地设想,当时的音乐用的是五声音阶。

在中国古代,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不下三百种。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音乐家,他曾写过许多论述音乐的随笔,我们可以在论语中看到他对音乐的一些评论。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并把悲哀与欢乐付诸琴韵之中。孔子把琴艺亲自传授给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六艺者就达七十二人。他的教学内容,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理天地阴阳之秩序,"乐"即取得和谐。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融诗、舞、音乐于一体,与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二、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乐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金字塔内石壁的雕刻上,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演奏者的行列,从而想象出当时演奏音乐的盛况。雕刻中有以手指弹奏的竖琴状弦乐器,还有各种笛类乐器。阿拉伯等地区的器乐也相当发达,很早以前他们就开始使用在一个八度之间分为十七个音名的特殊音阶了。

三、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

希腊音乐的起源也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中阿波罗神主管音乐,下辖九位缪斯(Muse)女神,因此音乐也称为Music或Musik。在希腊乐器中,有一种叫做阿乌洛斯的V字型双管笛,还有一种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齐特尔(Kithara)则是一种类似吉它的弦乐器,这些乐器都是从埃及或阿拉伯传入的。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音乐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他们以从埃及和阿拉伯流传过来的东方音乐为基础,逐步加以发展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古希腊的音乐与诗歌和戏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他们那充满魅力的两部荷马史诗和许多著名的戏剧作品中,都体现出了音乐的重要意义。当时社会上一些著名的民间歌手演唱的歌曲,对古希腊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希腊音乐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成就。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大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种称为弦琴(Monochord)的单弦乐器,首先解释出纯律理论,根据弦的长度计算出了当时所使用的一切音程。毕达哥拉斯音律的发明与应用是音乐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其次古希腊人还发明了字母记谱法。在乐器的制作上也有着许多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发明了一批过去不曾有过的乐器。古希腊音乐不但有器乐伴奏的独唱抒情曲,而且还有戏剧音乐和舞蹈音乐等形式。 这些音乐一般都是以单音音乐为主,在内容上大多为宗教题材。

古罗马的音乐主要是沿袭古希腊音乐的巨大成就。当时的音乐主要是在祭神、婚宴以及军队凯旋时演奏。公元三世纪以来,古罗马大肆向外扩张势力,对邻近城邦进行野蛮的侵略和掠夺。许多古希腊的优秀乐师和歌手们都变成了古罗马帝王、贵族和奴隶主的奴仆,因此音乐也就成为专门为统治阶级消遣娱乐的工具。但古罗马的音乐文化并没有因循古希腊而停滞,一些民间的歌谣、结婚歌曲、士兵歌曲以及音乐舞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用拉丁语演唱的古戏剧。 另外,军队中铜管乐器的出现也是古罗马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

第四章 中世纪的音乐

一、基督教与中世纪的音乐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的权力高于国家和其它社会集团。当时,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各种艺术以及哲学在内的各方面都要为教会服务,因此中世纪的音乐借助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可以说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到记谱法,从合唱、合奏到键盘乐器的兴起及教学,无一不是与中世纪的教会休戚相关的。今天的交响乐和歌剧虽然在内容上绝大部分是描写世俗的,但它们与中世纪的教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会音乐,最初是原封不动地采用了从犹太王国传来的形式,即歌唱圣诗、朗诵圣经,是纯粹的声乐。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与此相反,器乐主要是作为世俗音乐而得以发展起来的。

从原始的单音音乐过渡到复调音乐,是中世纪音乐的重要特征。此外,中世纪音乐在理论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完成了对位法和线谱记谱法。乐器的发明与制作也有了不小的进展,长号、小号和圆号等乐器在当时已广为流行,弓弦乐器(如维奥尔琴)也有了普遍的应用。

二、罗马风格

"罗马风格"一词来源于当时的建筑用语。罗马式音乐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纪念碑式的遗产之一。这种音乐既无和声也无伴奏,它的特征是以齐唱形式为主,通过教堂天井的回音而产生庄严的和声感,其纯朴、清丽的宗教感情与罗马风格的教堂建筑如出一辙。罗马式音乐是中世纪时期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其代表当首推格雷戈里圣咏(Gregorian Chant)-- 一种典型的天主教音乐,它是纯粹的单旋律歌唱。在漫长的中世纪里,格雷戈里圣咏对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格雷戈里圣咏中,已经有了多利亚调式、弗利几亚调式、里第亚调式、混合里第亚调式等四种教会调式及其变格调式。到了十六世纪,出现了爱奥尼亚调式及多利亚调式,进而演变成今日的大、小调音阶。格雷戈里一世时代,曾在罗马设立过称为"歌唱班"的教授圣咏的学校,这可谓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之一了。安普罗修斯( Ambrosius,340-397)圣咏则收集了在教会中所唱的歌曲,并为教会音乐制定了由七音组成的四种教会调式音阶,还创造了对唱等形式。在圣咏中,歌词极为完美地与语言的语势、声调高低和节奏关系结合在一起,它们把宗教感情表达得尽善尽美,可以作为这一时代音乐艺术的总结。

三、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中世纪的音乐是以宗教音乐为主的,当时的音乐活动也只局限于在教堂的范围内,而民间流行的 世俗音乐是被禁止的。虽然如此,在民间仍有许多流浪歌手和游吟诗人。这些穷困的、社会地位极低的民间艺术家们对于宗教音乐对音乐艺术的桎梏十分不满,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在民间广泛传播世俗音乐。这种音乐(包括赞美诗、爱情歌曲、牧歌和讽刺歌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接近民风世俗,充满着民间的感情。这种民间的世俗音乐在当时已开始酝酿成为一种潜在的音乐潮流,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音乐潮流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转变,逐步取代宗教音乐而成为音乐艺术的主流。

第五章 文艺复兴前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从十一世纪末到十三世纪末,欧洲发生了十字军东征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在音乐方面则表现为游吟诗人、游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的出现。他们使用的是类似竖琴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内的乐器,他们的演唱涉及情歌、叙事诗式的故事、自然的赞美诗以及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从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四世纪,哥特风格的艺术在北欧悄然兴起,并明显地表现于建筑方面。在音乐中,哥特风格虽然没有形成代表一个时代的形式,但在起始于奥干努姆(Organum)的复调形式中,却相当明确地表现出哥特风格的特征。在十三世纪的经文歌中,除了庄严的格雷戈里圣咏的固定旋律外,还有采用舞蹈和爱情歌曲的旋律,配以不同歌词和拍子共同歌唱的形式。

十四世纪下半叶,欧洲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先进的、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酝酿并逐渐传播开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主宰而并非是神。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相信人的力量能战胜一切。提倡人性,反对中世纪的 禁欲主义

天净沙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主要是苏美尔神话和古巴比伦神话)中的原始神之一。苏美尔神话里的淡水神兼深渊之神,在苏美尔史诗Enûma Elish中,他是第一位诞的神,他也是古代巴比伦神话万物源初之神。同时阿普斯在苏美尔神话里也是冥府的象征。

“淡水深渊之神”阿普斯原为初六代的苏美尔神祗之一,与雌龙蒂雅玛特是一对,却在灭世战争的时候被水神恩基监禁于地下至死,从此化身成了冥界。

涅伽尔(Nergal):战神、火神和远射之神,与火星和射手座有着密切的关联(实际为射手座的一颗主星,亮度35等。同时Nergal也是火星的意思)。在后世的神话中,他娶了伊尔卡路拉为妻,成为冥王。 阿勃祖(阿普苏)被描绘成只是古巴比伦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Enuma Elish)中的一位神。在该故事中,阿普苏是世界海洋和原始创造力的神格化,一位淡水创造的原始神,他是另一位由咸水创造的原始神-提阿玛特的丈夫。阿普苏与提阿玛特从自己的水中创造了最早的神拉赫穆和拉哈穆。阿普苏被年轻一代神的行为激怒,与其谋士穆木一起计划把他们铲除。但埃亚(苏美尔语作“恩基”)抢先动手,让阿普苏入睡,然后把他杀死。在他的尸体上建造起名叫“阿普苏”的神宅,马尔杜克开始在这里生活。产生地下淡水海的神话观念与下美索不达米亚的沼泽地区有关。在这里有些平原地块处于似乎从地下冒出的淡水包围这中。《埃努玛·埃利什》开头写道:

天之高兮,既未有名。厚地之庳兮,亦未赋之以名。始有潝虚(阿勃祖),是其所出。漠母(提阿玛特)彻墨,皆由孳生。大浸一体,混然和同。无纬萧以结庐,无沼泽之可睹。于时众神,渺焉无形 1.混沌  天之高兮,既未有名。  厚地之庳兮,亦未赋之以名。  始有潝(yà) 虚(阿卜苏),是其所出。  漠母彻墨,皆由孽生。  大浸一体.混然和同。  无纬萧以结庐,无沼泽之可睹。  2.神降  于时众神,渺焉无形。  名号不立,命运靡定。  及乎伸之降,乃与俱生。  迨力牧与遐力牧之出,始肇锡以嘉名。  先彼辈而长成,既累世而滋大。  产安撒与基撒,凌架于众人。  载祀绵延,历有年所。  安拏继嗣,堪匹其父母。  伊安撒长子安拏,与其父而无殊。  及乎努知穆之生,一如安拏之躯。  彼更肖其尊亲,将为众父之主。  既广识而浚哲,复多力而孔武。  其强圉终迈厥祖安撒兮,  于昆季之众冲中,诚为无敌者也! 3.初扰  此者神昆季,常结为一体。  彼等困扰彻墨,汹涌于其前后。  噫,彼辈搅乱彻墨(情绪),  处于天宫,极堪娱而烦渎;  潝虚既不能去其喧哗,  彻墨则无言而作态如故。  彼等之行诚为可憎,  其容诚为可厌。  潝虚为诸巨神之自生者,  狂呼对其贰漠母而言曰:  “漠母!我之二兮,谁能悦予之心?  汝盍来兹,共质之彻墨。”  彼等往而坐于其前。  长子(头胎)询谋于是。  潝虚及张其口  大声以语彻墨:  “彼辈诚使余不胜其扰,  最夜不宁。  余誓将歼之,杜绝其方。  庶几安静.俾余小休。”  及彻墨闻其言,  愤怒而斥其夫;  肆意咆哮.责其欺凌,  作狂态而悲吟:  “胡为乎!余殆将毁弃我等之所建者?  彼固烦读,惟余等当亲切留意焉。”  于是漠母怂恿潝虚,有所进陈——  ……然漠母之言,颇为无礼:  “严父乎!必绝此叛逆之路,  而后济于事,呈夜庶几安宁。”  潝虚闻之,面遽作色。  盖囿于其图对抗诸神之恶魔也。  漠母即趋其膝前、  潝虚拥其颈而抱,坐下吻之。 4.阏亚解纷  今者,两人之间有何阴谋.  皆传至彼等初生之诸神。  诸神聆言,颇为震愕;  但保持缄默,处于无言。  独无所不知而睿智之阏亚,润悉其情,  因其智力凌驾一切为不可及也。  彼想出一可施行之策,  彼作巧妙符咒以对付之,  讽诵之使其入于深沈之境。  当彼扰其入睡,即佯作鼾声。  方潝虚俯伏渐入酣眠之际,  其佐(漠母)已力搅动之矣;  彼乃除其带,裂其冠,  移去其光晕,冤于彼处,  遂加桎梏于潝虚而弑之,  复缚漠母而置诸枷锁之后。

阿勃祖(苏美尔语:“Abzu”,阿卡德语为阿普苏“Apsu”),也称为恩古拉(苏美尔语:“engur”;阿卡德语:恩古鲁“engurru”),从字面上看,Ab='水'(或' '),zu='知道'或'深',其名字是来自地下淡水的意思。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阿普斯/阿卜苏/阿普苏/潝虚/阿勃祖 外文名 :Apsu/アプス/apsû 其他名称 :淡水之神 神话体系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苏美尔神话与古巴比伦神话) 所属 :神祇 司掌 :毁灭 象征 :淡水 配偶 :迪亚马特 主要成就 :从黑暗星云中掷出陨石创造宇宙 简介,神话故事,在苏美尔文化,苏美尔人宇宙观,作为一位神,西亚泥板,圣斗士星矢,神话历史, 简介 《巴比伦史诗》中的原始甜水之渊及其人格化形式。与提阿马特(原始大海)相结合而生出美索不达米亚诸神。后为伊亚神所杀。传说伊亚的神庙即建造在其尸体之上。 神话故事 阿卡德人流传最广的神话有两部,一部是《埃努玛·埃立什》,叙述了一个著名的创世神话,大约在公元前15至公元前14世纪基本定型,被刻在七块泥板上,由泥板上第一句话“埃努玛·埃立什”而得名。神话说:太初之始,天地水相连而无天地之别,只有“蒂阿玛”咸水和“阿卜苏”甜水,它们分属阴阳两性,也是最初的神。蒂阿玛和阿卜苏的结合是众神繁衍的根源。自此,神的数目越来越多,他们你争我夺,闹的不可开交,威胁了蒂阿玛和阿卜苏的安宁。于是,阿卜苏下决心要把大大小小的神统统杀掉。众神惊恐万状,他们在第四代神阿雅的率领下杀死了阿卜苏并取而代之。 在苏美尔文化 在埃利都城,恩基神庙被称为阿勃祖(宇宙水之家),一座位于沼泽旁的阿勃祖神庙。在巴比伦和亚述庙宇庭院中的某些圣水槽也被称为阿勃祖(阿普苏)。宗教中典型的洗礼用具,与伊斯兰清真寺或基督教洗礼中的清洗池类似。 苏美尔人宇宙观 苏美尔神恩基(阿卡德语中的埃亚“Ea”)被认为在创造人类之前,一直住在阿普苏。他的妻子是达姆伽尔努娜(Damgalnuna),母亲是纳木(Nammu),使者为伊西木德(Isimud),还有各种从属的生物,如看门的拉赫木(Lahmu)都住在阿勃祖。 作为一位神 阿勃祖(阿普苏)被描绘成只是古巴比伦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Enuma Elish)中的一位神。在该故事中,阿普苏是世界海洋和原始创造力的神格化,一位淡水创造的原始神,他是另一位由咸水创造的原始神-提阿玛特的丈夫。阿普苏与提阿玛特从自己的水中创造了最早的神拉赫穆和拉哈穆。阿普苏被年轻一代神的行为激怒,与其谋士穆木一起计画把他们铲除。但埃亚(苏美尔语作“恩基”)抢先动手,让阿普苏入睡,然后把他杀死。在他的尸体上建造起名叫“阿普苏”的神宅,马尔杜克开始在这里生活。产生地下淡水海的神话观念与下美索不达米亚的沼泽地区有关。在这里有些平原地块处于似乎从地下冒出的淡水包围这中。《埃努玛·埃利什》开头写道: 天之高兮,既未有名。厚地之庳兮,亦未赋之以名。始有潝虚(阿勃祖),是其所出。漠母(提阿玛特)彻墨,皆由孳生。大浸一体,混然和同。无纬萧以结庐,无沼泽之可睹。于时众神,渺焉无形 西亚泥板 1.混沌

天之高兮,既未有名。

厚地之庳兮,亦未赋之以名。

始有潝(yà)虚(阿卜苏),是其所出。

漠母彻墨,皆由孽生。

大浸一体.混然和同。

无纬萧以结庐,无沼泽之可睹。

2.神降

于时众神,渺焉无形。

名号不立,命运靡定。

及乎伸之降,乃与俱生。

迨力牧与遐力牧之出,始肇锡以嘉名。

先彼辈而长成,既累世而滋大。

产安撒与基撒,凌架于众人。

载祀绵延,历有年所。

安拏继嗣,堪匹其父母。

伊安撒长子安拏,与其父而无殊。

及乎努知穆之生,一如安拏之躯。

彼更肖其尊亲,将为众父之主。

既广识而浚哲,复多力而孔武。

其强圉终迈厥祖安撒兮,

于昆季之众冲中,诚为无敌者也!

3.初扰

此者神昆季,常结为一体。

彼等困扰彻墨,汹涌于其前后。

噫,彼辈搅乱彻墨(情绪),

处于天宫,极堪娱而烦渎;

潝虚既不能去其喧哗,

彻墨则无言而作态如故。

彼等之行诚为可憎,

其容诚为可厌。

潝虚为诸巨神之自生者,

狂呼对其贰漠母而言曰:

“漠母!我之二兮,谁能悦予之心?

汝盍来兹,共质之彻墨。”

彼等往而坐于其前。

长子(头胎)询谋于是。

潝虚及张其口

大声以语彻墨:

“彼辈诚使余不胜其扰,

最夜不宁。

余誓将歼之,杜绝其方。

庶几安静.俾余小休。”

及彻墨闻其言,

愤怒而斥其夫;

肆意咆哮.责其欺凌,

作狂态而悲吟:

“胡为乎!余殆将毁弃我等之所建者?

彼固烦读,惟余等当亲切留意焉。”

于是漠母怂恿潝虚,有所进陈——

……然漠母之言,颇为无礼:

“严父乎!必绝此叛逆之路,

而后济于事,呈夜庶几安宁。”

潝虚闻之,面遽作色。

盖囿于其图对抗诸神之恶魔也。

漠母即趋其膝前、

潝虚拥其颈而抱,坐下吻之。 4.阏亚解纷

今者,两人之间有何阴谋.

皆传至彼等初生之诸神。

诸神聆言,颇为震愕;

但保持缄默,处于无言。

独无所不知而睿智之阏亚,润悉其情,

因其智力凌驾一切为不可及也。

彼想出一可施行之策,

彼作巧妙符咒以对付之,

讽诵之使其入于深沈之境。

当彼扰其入睡,即佯作鼾声。

方潝虚俯伏渐入酣眠之际,

其佐(漠母)已力搅动之矣;

彼乃除其带,裂其冠,

移去其光晕,冤于彼处,

遂加桎梏于潝虚而弑之,

复缚漠母而置诸枷锁之后。 圣斗士星矢 圣斗士星矢Ω第一季隐藏终极大BOSS,阿卜苏是苏美尔神话的原始之神,支配所有诞生与毁灭的黑暗之神,万物的根源。137亿年前创造宇宙大爆炸,但被其他神打败并夺取了自己创造的宇宙,附身在做为容器的光牙身上复活,企图用黑暗力量把全宇宙化为原始黑暗,最后被光牙打败,消失在宇宙的尽 头。

阿卜苏(阿普斯、アプス、Apsu、Abzu) 阿普斯创造的宇宙被其他神夺取 阿普斯 支配一切诞生与毁灭 神话历史 在苏美尔神话里阿普斯(Apsu)是深渊之神,孕育百神万物,是古代苏美尔人对水崇拜的体现。在圣斗士星矢Ω第一季最后一集里,那个黑暗殿堂中反复出现水的存在,是最有力的证据。事实上,把水与黑暗联系在一起,并不是苏美尔人的专利,而是古代各民族的普遍思维。如果研究过中国哲学,就会知道中国人古时候讲金木水火土,是属以五色的,金为白,木为青,火为赤,土为黄,而水为黑。也正因如此,当初相信自己奉承天运,尚水而负开国使命的秦朝,其官服和战甲主色调为黑色。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深不见底的水潭,其给人的感性认识,不就是沉静的黑色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1241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1
下一篇2023-08-31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