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说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生于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松龄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串了蒲松龄的大半生。《聊斋志异》属志怪传奇类小说,绝大多数是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以及一些奇闻异事。
为什么要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在他所写的《聊斋志异》中说得极为明白: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萧瑟瑟,案冷疑冰。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蒲松龄是一个落魄文人,屡试不第,穷困潦倒。后来为人家孩子做私塾老师,也就是坐馆。数十年居住在外,生活简朴清贫。他的妻子目不识丁,却很贤惠,为他生儿育女。
蒲松龄在富户毕家坐馆授徒,这一坐就是三十年。有人考证,起先在毕家坐馆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就是要养家糊口。后来子女相继成家立业,而且步上了小康之道,但依然在毕家留守。
这是因为一是和毕家父子关系日好,再三挽留,二是这个富裕之家有着蒲松龄想要的东西,丰厚的藏书、优雅的环境、往来无白丁的人际交往等等。《聊斋志异》大部分就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
作为蒲松龄来说可谓是满腹经纶、诗书俱佳,然而,他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这他从写的《聊斋志异》中就可以看出。在屡试不第、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和其他封建文人一样,“书愤”就是最好的表达。“
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科场上的屡战屡败,使得蒲松龄的精神历尽折磨,难以在人间获得精神的平衡。心中充满了悲凉孤独之感:“遍游沧海,知己还无;屡问青天,回书未有。
惟是安贫守拙,遂成林壑之痴。”(《上健川汪邑侯启》),以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的悲鸣。当科举路断,立功无望的时候,著书立说就成了他“孤愤”的火山口,所蕴含着的一腔悲愤抑郁之情就只有在“立言”中得到宣泄,并以此求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发愤著书”这个古老的命题再次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印证。然而,一个美丽文学青年女子的出现改变了蒲松龄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聊斋志异》创作思想和艺术形象的塑造。
二、蒲松龄心中的顾青霞
《聊斋志异》相当一部分篇目就是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官场的腐败和荒*,这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敢怒不敢言的对象;
相反,就是钟情于艳丽的狐鬼女子,写的善良而富正义,这就是他写在现实生活中他想爱而不敢爱的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蒲松龄这个现实生活中想爱却不敢爱的女子会是谁呢?
可以这么说,蒲松龄能写出这么多的妖艳、狐媚的爱情故事,靠的不只是生活经历,而很多的时候靠的是想象的天分,这么多的爱情故事也不可能是一位穷秀才的亲身经历。当然,蒲松龄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的爱情小说,确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和他的梦中情人顾青霞有关。
蒲松龄是位正人君子,他写自己“尔貌则寝(丑陋),尔躯则修(傻大个儿)”,而且“木讷”,不善于高谈阔论。但作为作家的他内心世界却非常丰富,就这个意义上讲他有个梦中情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俗话说:“朋友之妻不可戏”,蒲松龄怎么可能对好友的侍妾有非分之想呢?这里要说的是我们所说的“梦中情人”只是存在于意识之中,存在于想象之中,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更不可能存在于肌肤之亲。
蒲松龄对顾青霞有着说不清道不明却非常强烈的爱恋之情。最主要的是,顾青霞是蒲松龄有过密切接触的文学佳丽。
孙蕙,字树百,又字安宜,是蒲松龄的同乡、同窗、好友。康熙十年(1671年),蒲松龄应邀到孙蕙任县官的宝应县做幕宾。孙蕙的侍妾顾青霞能歌善舞,喜欢吟诗写诗。孙蕙与朋友相聚时,常携顾青霞参加。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顾青霞开始出现在蒲松龄的诗作当中。
那一年,蒲松龄写顾青霞的诗至少有四首,可以看出蒲松龄对这位江南佳丽有多喜爱。
蒲松龄《为青霞选唐诗绝句百首》诗中写道:
为选香奁诗百首,篇篇音调麝兰馨。
莺吭啭出真双绝,喜付可儿吟与听。
蒲松龄给顾青霞选了一百首唐诗中的香奁绝句,让她黄莺啼啭似地吟诵。蒲松龄称她“可儿”,“可儿”就是让人称心满意的人儿。
蒲松龄的诗歌题目仅提到顾青霞,且亲切地称之为“青霞”,所以,给顾青霞选唐诗,也许是根据顾青霞的要求而作的,也可能是蒲松龄毛遂自荐。蒲松龄《听青霞吟诗》:
曼声发娇吟,入耳沁心脾。
如披三月柳,斗酒听黄鹂。
可以想象,顾青霞年纪颇小,声音好听,形态颇佳,如小鸟依人。
紧跟《听青霞吟诗》之后的是《又长句》:
旗亭画壁较低昂,雅什犹沾粉黛香。
宁料千秋有知己,爱歌树色隐昭阳。
这首诗仍是描写顾青霞吟诗,而且有句说明“青霞最爱斜抱云之句”。这说明蒲松龄听顾青霞吟诗不是一次两次,他知道顾青霞最喜欢吟诵哪一首诗。
同一年有三首诗在题目上注明写同一女性,这在蒲松龄的一生之中很少见。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蒲松龄还有首没标明是写顾青霞的长诗。《梦幻十八韵》里写蒲松龄梦遇神女,蒲松龄这位梦中神女什么样儿?
倦后憨尤媚,酣来娇亦狂。
眉山低曲秀,眼语送流光。
弱态妒杨柳,慵鬟睡海棠。
那么,顾青霞为何如此喜欢王昌龄的《西宫春怨》呢?唐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酒楼(旗亭)听歌妓吟唱诗歌,他们听到吟唱自己的诗后,就在墙壁上画数作为记号,以吟唱多少定高低。
歌妓们总共吟唱王昌龄的两首诗《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高适的一首诗《哭单父梁少府》,王之涣的一首诗《凉州词》,结果王昌龄获胜。诗第四句“树色隐昭阳”,指的是王昌龄的七绝《西宫春怨》,诗云: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这首诗通过描写西宫深夜的寂静和花香,营造了美景无人欣赏的凄凉意境,体现了失宠妃子的怨与愁。诗中“云和”是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昭阳”是汉朝赵飞燕所居的宫殿名。顾氏喜欢吟诵唐诗,并且是王昌龄的诗,这在蒲松龄填写的词《西施三叠·戏简孙给谏》中也有所反映。“慧意早辨媸妍。
唐人百首,独爱龙标《西宫春怨》一篇”之句,与以上诗句所言极其相符。由此可以看出,顾氏是借吟诵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表达自己不被宠幸的切身感受。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孙蕙纵情声色,妻妾成群,顾氏作为孙蕙的一名小妾,有时并不受宠,难免独守空房,也就会借王昌龄的诗作表达自己的心声。
当然,这也说明这期间蒲松龄和顾氏频繁接触,经常听顾氏吟诗,因为唯有如此,作者才知道顾氏最喜欢吟诵哪些诗篇。
后来,顾青霞去世后,蒲松龄写了悼念诗,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这表明在蒲松龄的心目中,顾氏无疑占了相当大的分量。七绝《伤顾青霞》云:
吟声仿佛耳中存,无复笙歌望墓门。
燕子楼中遗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
诗中“燕子楼”在徐州,唐朝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序》中说:“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即徐州)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
于今尚在。”张尚书名愔,是名臣张建封之子。盼盼是张愔的爱妾,姓关。蒲松龄在诗中将顾氏比作关盼盼,赞扬顾氏在孙蕙死后为其守节,没有再嫁。蒲松龄在诗中说,现在顾氏死了,她生前居住的万仞芙蓉斋人去楼空,只有残存的化妆品。
“牡丹亭”,指明朝汤显祖撰写的传奇杂剧《牡丹亭》,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因情而死,葬在牡丹亭下、梅花树旁。经过生死不渝的抗争,杜、柳二人终成眷属。
该剧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为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杜丽娘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蒲松龄在诗中以杜丽娘之魂比作顾青霞之魂,委婉地表明自己将效仿柳梦梅去悼念顾青霞,由此也隐含了他寄希望于来世与顾青霞续结情缘的意思。
这样一来,蒲松龄对顾青霞的感情也就表露无遗。这种感情,应该不是男女间的爱情,而是才子与才女间惺惺相惜的感情,类似于现在所谓的第四种感情,即男女间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配合默契而产生的一种感情,它不是心心相印的爱情,而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蒲松龄对于顾青霞,是欣赏她较好的文学修养、娇媚可爱的言行,是惋惜她郁郁寡欢的后半生。这种感情,只是精神层面的情愫,绝不掺杂任何私欲。从这个意义来说,说顾青霞是蒲松龄的“梦中情人”或“红颜知己”,也算比较恰当。
三、顾青霞对蒲松龄《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
蒲松龄《聊斋志异》里不少美丽女子身上,的确有他朋友孙蕙的小妾顾青霞的影子。
(一)美丽的幻想式婚姻
蒲松龄称听顾青霞背诗是就是一种美丽的享受,“曼声发娇吟,入耳沁心脾”,“如拔三月柳,斗酒听黄鹂。”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也不为过。青霞呢,也对这位怀才不遇的穷书生的好感与日俱增。蒲松龄对青霞的爱里面,夹杂了情人与小妹妹的双重感觉。
看青霞像小燕子一样在翻飞,他想握住那如玉般的手臂,青霞扭动的舞姿万般迷人,他情不自禁地就想拥抱在怀。最迷人的还是青霞的声音,吟声呖呖,玉碎珠圆。顾青霞令蒲松龄神魂颠倒,甚至茶饭不思。
我们在《聊斋志异》中的《阿秀》一篇中就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顾青霞的痴迷程度,我想,那个刘子固对于阿秀的痴迷神魂不在,非阿秀不娶,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蒲松龄与顾青霞的婚姻幻想。
蒲松龄写给顾青霞的词《西施三叠》:
秀娟娟,绿珠十二貌如仙。么凤初罗,那年翅粉未曾干。短发覆香肩,海棠睡起柳新眠。分明月窟雏妓,一朝活谪在人间。细臂半握,小腰盈把,影同燕子翩跹。
又芳心自爱,初学傅粉,才束双弯。那更笑处嫣然,娇痴尤甚,贪耍晓妆残。睛窗下轻舒玉腕,仿写云烟。听吟声呖呖,玉碎珠圆,慧意早辨媸妍。唐人百首,独爱龙标《西宫春怨》一篇。
万唤才能至,庄容伫立,斜睨画帘。时教吟诗向客,音未响,羞晕上朱颜。忆得颤颤如花,亭亭似柳,嘿嘿情无限。恨狂客兜搭千千遍,重粉领,绣带常拈。数岁来未领袖仙班,又不识怎样胜当年?赵家姊妹道:斯妮子,我见犹怜!
作者在词中把顾氏比作晋朝石崇的歌妓绿珠,比作娇小玲珑的桐花凤,还比作月宫中年幼的歌妓,极力你赞她年轻美丽。顾氏像海棠刚刚睡醒,嫩柳刚刚入眠,行走起来像飞燕凌空,嫣然一笑,娇痴无比。
她默写唐诗,如云霞满纸;吟诵唐诗,像黄鹂啼鸣。在百首唐人绝句中,她最爱王昌龄的《西宫春怨》。她虽然出身青楼,却非常自重,人们千呼万唤,她才出来陪客,庄重地站在那儿,眼睛瞟着远处的画帘。
让她给客人吟诗,未曾开口先脸红,像颤动的鲜花,像拂动的细柳,客人千方百计逗她,她却低着头,不好意思地拈弄绣带。这几年作者未见顾氏,她应该更加漂亮了吧?
即使赵飞燕姐妹看到她,也会说:这丫头,我看了都爱!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顾氏美丽清纯,但她却不是大家闺秀,也不是小家碧玉,而是青楼女子,这从词中的表述,特别是“月窟雏妓”之句,可以明显地看出。
纵是再娇痴天真,对于蒲松龄炽热的目光与良苦用心,青霞不会无动于衷。青霞的苦恼在于,她发现了另一道同样炽热的目光,来自知县大人孙蕙。
当孙蕙决定为青霞赎身,将青霞纳为侍妾的时候,青霞心情复杂,她似乎听到了蒲松龄先生发自内心的一声无奈的叹息。可以假设,此时的蒲松龄如果不是囊中羞涩,他一定很坚决的救出顾青霞,遗憾的是他穷困潦倒,无能为力。
青霞在他的意念世界里有多美,看看《阿秀》就会知道。狐狸精阿秀、美丽的少女叫阿秀。一个书生爱上少女阿秀,一个狐仙幻化成阿秀和书生结合,书生知道阿秀是冒牌的就要驱逐她。狐女阿秀说她不是为了占有书生,而是为了和人间的阿秀媲美。
文中没有大写特写狐女的美貌,通过三次比美,来烘托出狐女爱美之心。刘子固爱上了纯洁天真的美丽少女阿秀,是的狐仙女子十分嫉妒。
她费尽心思要和阿秀比美,结果还是少女阿秀在刘子固的心中最美。蒲松龄的矛盾在于既不去怨恨狐狸精,相反给予她无限的同情和期望。最后狐狸精成了刘子固和阿秀的牵线人,有情人终成眷属。无助的蒲松龄幻想着有这么样一个善良的狐狸精能够帮助他实现与顾青霞的完美结合,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蒲松龄只能做如此幻想。
我们从《阿秀》中可以看出蒲松龄的矛盾,也可以看出他对顾青霞的期盼。即便是孙蕙死了,为其守节的顾青霞孤苦伶仃,唯有青灯相伴,而身在学馆教书的落魄文人蒲松龄却是她心灵上的知音知己,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两个人在两个小屋子里备受煎熬,一个日日以泪洗面,一个夜夜作着诗文。泪眼迷离的他们只能在精神的天空里想象着爱情的美丽,幻化着有美丽的狐仙出手相救,在暗夜的伪装下完成人生最美好的结合。
(二)女子倒追式的白日梦
蒲松龄笔下丰艳逼人的聂小倩,月下来到宁采臣床边柔声说:“月夜不寐,愿修燕好。”宁采臣义正词严将她痛斥了一番,这种拒艳遇于千里之外的做派,真是不多。蒲松龄明白,顾青霞不是聂小倩那种勇敢投怀送抱的女子,即使孙蕙冷落她了,她也不敢跨越道德的樊篱,走进蒲松龄的感情世界。
作为蒲松龄亦是如此,朋友之妻不可戏。社会毕竟太现实,那时候,“倒追”的女人实在太少。所以,蒲松龄总是喜欢幻想,幻想美丽狐仙女,来到燕泥蛛丝的窗旁,向落难书生轻吟浅笑,或者在荒郊野外,一座巫山,正好翻云覆雨,说蒲松龄是意*也不过分。
青霞不是那种朝三暮四的女人,既然嫁给了孙蕙,就一心一意对孙蕙好,所以蒲松龄的心里不是滋味,他写诗道:
偷赋春词拟汉宫,
郎君索看晕羞红。
要知侬意非悭吝,
学做新词句未工。
这是蒲松龄不无醋意地揣测青霞的心理,女人的心思很难猜,但难不倒蒲松龄这样有心人。
孙蕙有钱有势,妻妾们为了争得宠爱,明争暗斗,这些妻妾争起宠来,文弱内敛的顾青霞哪里是她们的对手,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青霞似乎也想明白了,写诗填词,咽泪装欢。
她苦练书法,学诗也进步很快,以至于“闺阁才名日日闻”。“日日诗成唤玉郎”,为的是向郎君显示自己的谦恭,“捻诗娇捉问疑难”,她半是撒娇半是认真向孙蕙讨教。一向风流倜天的孙蕙此时已经无暇顾及这个林黛玉似的女子了。
后来,孙蕙到京城做官,顾青霞被丢在孙家所在的荒凉山村,这个山村叫“奎山村”。
康熙二十五年(1686)三月,孙蕙病逝,蒲松龄没有撰写怀念诗文,然而,康熙二十七年(1688),一直郁郁寡欢的顾青霞就病死了,此时她不过不过三十三四岁的样子。顾青霞去世,蒲松龄却写诗《伤青霞早逝》表示悼念。为此,有专家说顾青霞是蒲松龄的红颜知己,也有专家说顾青霞是蒲松龄的梦中情人。
顾青霞去世后,令抱有一线希望的蒲松龄心力交瘁,悲痛至极。四十七岁的蒲松龄写了一首《伤顾青霞》的悼念诗:
吟声仿佛耳中存,
无复笙歌望墓门。
燕子楼中遗剩粉,
牡丹亭下吊香魂。
这时候,蒲松龄没有称顾青霞为“顾姬”,而是直呼其名。
《素秋》、《绿衣女》、《白秋练》、《婴宁》等等,这些篇目里都可以找到顾青霞的影子,蒲松龄多么希望可爱的顾青霞那怕就是一只蜜蜂、一只蝴蝶、一只小鸟,也可以像聂小倩那样的冤魂娇笑可爱,也可以像嬉笑无常的婴宁天真烂漫。
我想,至死顾青霞依然鲜活的活在蒲松龄的心灵深处。读《聊斋》,我往往感觉一缕幽魂不散,飘荡在夜空,俯身看那人世间的至爱的人,心里充满凄苦、幽怨和伤感,以及对于怜爱的知己的无限相思、怜惜、疼爱、眷恋。
表达着作者面对心爱的人的一种无奈的情感,虽满腔挚爱,却不能相爱,这样的情况下,幻觉就产生了,思想就开始游走,灵魂就在天际间飘散,那该是多么的悲戚啊。
(三)寄希望于风流快活的自我幻想
顾青霞既然是朋友之妻,那么,蒲松龄只能作为精神上的伴侣。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那就是精神上的幻想,希望有一次邂逅。 在《聊斋志异》中,这种篇目很多,如《红玉》、《翩翩》,甚至蒲松龄把情感通过哪些吃软饭的穷秀才表现出来。
既要女子美丽动人,又要美女不添麻烦、不增加负担。甚至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作为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安慰。所以,蒲松龄对顾青霞日思夜想的痴迷幻化为一种近乎于痴人说梦。
这种幻想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的《聊斋》书生的“软饭梦,”因为,蒲松龄在他的内心世界向往的精神伴侣顾青霞对自己绝对是情有独钟,只是自己身无分文,无法救心上人于水火。只是寄情于顾青霞的主动和恩赐,从而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寄希望于幻想。
所以,蒲松龄笔下的美女们大多都是得了情感饥渴症,一个个扮相妖艳却又十分孤苦,从而“倒追”哪些穷酸秀才。《翩翩》里的翩翩不仅满足了穷书生的情感和肉体的空虚,还为他生儿育女,甚至罗子浮还对于美貌的花城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那种非分之想的酸腐文人做派。
(四)顾青霞的偶像完美导致男人世界的龌龊的卑鄙
《聊斋志异》里的女子大都很完美,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生儿育女,有智有谋,果敢大方,孝敬父母,甚至还身怀绝技。相反,哪些男人们除了背几首古诗,啥也干不了,手无缚鸡之力,畏畏缩缩,甚至小心眼、肮脏猥琐。
看看《聊斋》中的小翠、婴宁、花姑子、小谢、娇娜、聂小倩等等,楚楚动人而又善良天真,善解人意,几乎尽于完美。
蒲松龄虽然以狐写人,把狐女作为他理想中的女性人物,从而赋予她们以灵性,她们神出鬼没,不受任何社会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帮助别人达到目的。
他让她们充当落魄书生的救世主,让她们惩恶扬善,这都离不开狐女广大的神通。主要体现在她们对未来事情的预知上,她们能清楚的预知男主人公的寿命与男主人公面临的危难,而先进行预防。狐女的神通还体现在其处世的方法上,她们身上这种美德和神奇力量,正是作者美好理想的艺术再现。
蒲松龄笔下描述的这些狐女的形象,一反传统狐狸形象的丑恶属性,而是赋予她们以美好的思想、品质、感情和个性,使她们不仅成为人性真善美,尤其成为女性真善美的象征。蒲松龄把鬼狐写的艳丽动人,纤尘不染,个个都是甚解人意的美丽天使。
相反,男人世界的污浊和虚伪、恶毒、现实、无聊、利益等等,都被蒲松龄作为鞭挞的对象,尤其他最为憎恨把善良的女子作为玩物而发泄兽欲的污吏赃官。在美丽的女子身上,集中地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所以,狐狸精就是蒲松龄意念世界的美丽代言人。
(五)颠覆千年的狐狸精形象
顾青霞死后,可怜蒲松龄只能在梦里与青霞相会,他在《梦幻十八韵》里写自己梦遇神女:
倦后憨尤媚,
酣来娇亦狂。
眉山低曲秀,
眼语送流光。
弱态妒杨柳,
慵鬟睡海棠。
这位神女只能是顾青霞。蒲松龄常说顾青霞个性娇痴,用杨柳和海棠形容顾青霞是蒲松龄诗歌特有的用词。所以,《梦幻十八韵》实际上是曼声娇吟的顾青霞在蒲松龄梦中的美丽转身。
于是,心神没有着落的蒲松龄寄情于狐狸精,在精神世界展开想象的空间,从而在他的笔下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狐狸精形象,一个个光鲜艳丽、美丽动人。因为在蒲松龄以前的狐狸精被视为怪物,被认为是不祥之物。自从一部《聊斋》的问世,狐狸精被彻底美化,使得多少男子在夜晚期待艳狐的出现。
翻开《聊斋》,很大一个比例写的都是男欢女爱,而这些男欢女爱都是在狐狸精的巧妙安排和大胆追求中进行,而且很多篇幅把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做了无情的嘲讽。这些可爱的、甚至有些调皮的狐狸精率性天真,无拘无束,来去自由,爱的张扬,恨得自然。
这也是男子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女子。马克思在论述人的自然本性时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人的自然本性决定人的本真行为。爱情是怀春男女对于异性的一种本真的爱慕,本无可厚非,但是残酷的封建礼教对此横加限制。
讲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什么“三从四德”等等,所以,出现了大量的畸形婚姻,如:“指腹为婚”、“娃娃亲”、“童养媳。”等等,这其中,受害最深的莫过于妇女。在这种情况下,男女对于爱情都处在一种可怕的恐怖之中。所以,出现于狐狸精式的梦幻式诉求也是必然的,这也是蒲松龄对封建的婚姻制度的一种消极反抗。
现在社会人们对于家庭主妇的基本要求是“下得厨房,上得厅堂。”这个要求和古代男子对于女子的狐狸精要求相去甚远。看看《聊斋》里的狐狸精个个不仅长得漂亮,还有文采,诙谐幽默,天真自然,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狐媚,可谓是“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得漂亮的女子未必就会“狐媚,”相反,具有“狐媚”的女子一定很漂亮。
狐狸精式的女子取悦男子最厉害的杀手锏就是“狐媚。”所谓“媚”,她不仅仅是漂亮,还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不光是外表的打扮,还有内心的一种修炼。她既有李清照式的“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有婴宁的爱笑无忌;既有侠肝义胆,也会柔情似水;既能填词作赋,也能把酒临风;既能善解人意,也能爱憎分明;最是常人不可及的是云里雾里,小有法术。
这样看来狐狸精于现在女子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女子那个男子不倾心,哪个英雄不动容?这样的美丽女子就是顾青霞式的偶像式的女子,也就是蒲松龄灵魂深处的美丽产物。
《聊斋》为我们所塑造的是一个全新的、理想化的女子形象。这个形象超越时空,这个形象艳丽如花,这个形象女子如花花似梦。
狐狸精看男子,只是斜眼一瞟,就使人神魂颠倒。为什么第三者插足往往会成功?听一下女人的骂声你就会明白:“那个狐狸精把你的魂勾走了?”狐狸精,一个会勾魂的女子,你说,一旦被看重,谁还会逃出她的掌心呢?
《聊斋》里的狐狸精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男子们理想中的女子形象,千古不衰,如梦如幻。
尽管狐狸精式的女子美丽妖娆、顾盼多情,可她们只能永远存活在痴情男子的梦里。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尽管在文明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生活着,可是,只要阶级存在,人们的等级观念存在,狐狸精式的女子就不会出现。
为什么婚外情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在思想深处,除了追求刺激、效法西方意识观念之外,人们的狐狸精情结依然存在。不论这个社会怎么开放、怎么文明,狐狸精永远都是游荡在夜空的花朵,即使绽放,那也是瞬间的美丽。阶级不死,美丽的、自由的狐狸精之花就难以绽放。所以说,狐狸精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神话,理由就在这里,正如蒲松龄爱不了顾青霞一样。
聊斋屋中,灯火荧荧,蒲松龄于灯下想着写着,一个个艳丽的女子走出他的笔下,笑着闹着,极致可爱,极显风流,极尽美丽,聊斋,就是一个落魄文人的精神家园。干净、纯真、善良、美丽、妩媚、可爱、诙谐、机智、果敢、聪慧、风情等等,这些女子身上特有的气质和美德在这个屋子里尽显张扬。在蒲松龄的文字里,顾青霞依然鲜活,光艳照人。
试想,人们之所以喜欢《聊斋》,也许就因了这些。“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正因为如此,人们何不喜欢至极呢?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现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招兵买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来自新罗(朝鲜)、高丽(韩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地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期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朱自清以及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扬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玉雕漆器、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为今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扬州历史: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
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隋朝后的扬州(今扬州),但和隋朝后那个繁华的扬州城(今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春秋时,称“邗越”(后建立邗国,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
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
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至此,完成了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即今扬州市老城区-广陵区。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唐末,江淮大乱。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
吴天祚三年(937年),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区)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扬州府属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领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长(滁州)、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扩展资料:
扬州的过年习俗
“老扬州人十分看重拜年,特别是家中的晚辈在春节期间一定要给长辈拜年,甚至有‘不来拜年,不认往来’的俗规。”
扬州人在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必须有安豆炒百叶(寓百事平安)、水芹菜(寓路路通)、烧杂烩(寓全家福)、烧鲢鱼(寓年年有余、吉庆有余。此鱼当晚不吃),同时要煮好“隔年陈”,大年初一不吃生的东西,不动刀剪,也不扫地,扫地会扫走运气,会破财。
过年拜年时,亲友上门,互致恭贺新禧、万事如意、健康长寿等祝福话语,扬州人家家都会端上桌盒,内置各种果品茶食,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橘子。扬州方言里“橘”和“吉”发音相近,扬州人借橘子向来客表示祝福。随手,老人给了一个橘子说:“新年走大局(橘),大吉大利!”
扬州人在大年初一,要全家人一起在家吃汤圆。做法多种多样,其中有四喜汤圆,用四种馅心做成: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取意事事如意、合家团圆。还有的人家在大年三十夜,家中长男要向房屋顶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抛洒黄豆,防火防灾,祈求来年家中一切平安。
-扬州
人民网-探访扬州历史文化街区 寻市井民俗“年味”
扬州山盟海誓婚庆礼仪有限公司是2017-12-18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宝应县紫京商旅中心-525。
扬州山盟海誓婚庆礼仪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1023MA1UQKRG5N,企业法人周家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扬州山盟海誓婚庆礼仪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婚庆礼仪服务;花车、化妆、明星演艺经纪服务;婚庆策划;婚车租赁;大型年会及相关演出活动承办。(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扬州山盟海誓婚庆礼仪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最佳答案盐城以产盐闻名于世,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在此设立盐渎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滩涂连绵,水草风貌,鹿鸣鹤舞,是珍禽异兽的理想栖息地。这里涉海襟湖,水天一色,风光旖旎,是生态旅游的绝佳地。来盐城旅游,给你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藕粉圆子、东台发绣、滨海柳鞭、建湖花炮等盐城特产闻名全国,剧场路为美食一条街,建军中路、黄海东路为主要商业街。
远古的盐阜平原,经历了几次海浸海退这片广袤(máo)的土地,曾经是水草丰满,森林茂密,大量野生动物出入其间1980年,在大丰县西团镇附近发掘出一批陆生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鹿的门齿和臼齿三枚,后枕骨和头骨各一块,野猪头一个,上犬齿(獠牙)一枚,四不象(麋鹿)角的眉枝多段等,计有一百多斤其生活年代距今约两万年左右,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盐阜平原何时成陆 据考古发现,由盐城丁马岗向东,沿大冈,龙冈,新兴,上冈一线,中土和地表有很多的石灰石,颜色灰黑而透明,质地坚硬,俗称"地骨"这是古代介族之类的遗壳积海中而成这一条漫长的地带,就是远古时期的海岸线在阜宁县施庄乡东园村,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一百余件由此表明:这一带约成陆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淮夷地的变迁 盐阜一带的先民是上古淮夷部族的一支早在夏朝,淮夷已是东方一个较大的部族古书上有夏统治者远征淮甸的记载商代,江淮之间的夷人强盛起来,甚至威胁到了商朝的后方商王曾多次大规模地发动征服东夷(包括准夷)的战争周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少数周朝贵族,发动东夷中的徐,奄,熊,盈等十多个部落,举行大规模的武装叛乱,淮夷也被卷了进去周公东征三年,平定了叛乱
夏,商,周三代的东征,客观上使中原的先进文化逐渐发展到了东部沿海一带,加速了夷人和华夏族的民族融合
春秋时期,吴国向江淮发展势力古淮夷地大部分成了吴国的领土越国灭吴后,淮夷地又成为越王逐鹿中原的前进基地楚灭越国后,在此设置江东郡,淮夷地又成为楚国的属地
1957年,在盐城市东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汉代遗址,出土了大批战国遗物,如战国,秦的半两钱币,陶豆,封泥等,说明了这一带是盐阜平原古淮夷部族的活动中心之一
从古射阳到盐渎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淮夷"皆散为民户",淮夷地开始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下的郡县秦朝设立射阳县,隶属于泗水郡古射阳县因射阳湖而得名,县治故址在今盐城西部,管辖今淮安东南,宝应县东,包括今盐城市一大片临湖(古射阳湖)滨海地区西汉初年,古射阳县成为射阳侯刘缠的封地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为了适应准夷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强对远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开始设置盐渎县,与射阳县一同隶属于临淮郡盐渎县是因县内遍布盐场,且有盐河而命名的开始时"有县无治",由射阳县丞代管,不久即设了县治,故址可能就在麻瓦坟遗址一带
东汉时,盐渎县改属广陵郡三国时期,盐渎县地处吴,魏两国的边境地区,成为南北双方反复争夺交战的军事要隘曹操深恐孙权渡江北上,据有盐渎,作为吴国北边的屏障,下令将江淮之间的十万户百姓向北迁徙,盐渎县的百姓纷纷向江南逃散盐渎,射阳二县都因战火四起人口流散而废置了
第一任县丞孙坚 汉代盐渎是大县,史书中有正式记载的第一任县丞是孙坚
孙坚,字文台,是吴郡富春人172年,在会稽句章地方,有个名叫许昌,自称是"阳明皇帝"的人,发动了农民起义孙坚因平定起义有功而被派往盐渎县任县丞
孙坚在治理盐渎县期间,兴利除害,深受百姓的爱戴据《盐城县志》记载,孙坚的父亲孙钟曾在这一带辟田种瓜当年汲水浇灌瓜田的古井遗迹,至今仍存在盐城中学的校园内古时的"盐城八景"之一"瓜井仙踪",就指这口"井深水甜,大旱不涸的古井后人有一首《瓜井》诗说:"苔荒石甃(zhòu)古城隅,百丈何年断辘轳秋圃纵横双鹤沓,灌蔬人尚说孙吴"
华陀行医遍盐渎 盐渎濒海多瘴(zhàng)厉,疫病流行,促进了传统民间医学的发展
汉末著名的民间医学家华佗,行医的足迹,遍布了盐阜平原,深受人民爱戴至今盐阜一带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华佗诊病如神的故事《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说,一天,在盐渎一家酒店里,华佗看到一个名叫严昕的人,说:"你有疾病,切莫饮酒了"严昕不听,继续饮酒,结果在回家途中晕倒,到家不久就病死了
南北纷争的盐城 汉末,三国时的连年战争,使江淮一带人口大减,经济破坏,射阳,盐渎二县遭到荒废西晋初年,晋武帝招抚流民恢复了射阳,盐渎二县东晋安帝(397-405)时,盐渎县改名为盐城县,盐城始有其名南北朝初期,废掉射阳县,将其并入盐城县,隶属山阳郡后又在盐城设盐城郡当时,北方许多破产的劳动人民,逃亡到了淮河以南,统治者又鼓励江南人民迁来江北盐城县的人口经济一度得到了增长
北齐政权曾在盐城地方设置了射阳郡,陈朝又将射阳郡改为盐城郡
整个南北朝前期,盐城一带又重新沦为边地战场,连绵不断的硝烟战火,使盐城县(郡)人口又日趋稀少,田地荒芜,盐,渔业衰退
隋朝统一中国后,废盐城郡,重置盐城县随末,农民起义领袖韦彻在盐城建立政权,置射州唐初,复设盐城县,隶属于淮南道唐末,五代时,先为吴王杨行密所踞,属楚州南唐代吴后,盐城又改属泰州
"环城皆盐场" 南北朝后期,盐城的盐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环城皆盐场"的说法隋唐五代时期,更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唐代盐城共有规模较大的盐场九处,盐亭123所,每年煮盐达45万石左右常丰堰筑成后,更加快了盐业生产的发展
758年盐铁使第五琦实行盐法变革,开始把卖盐收为封建国家的专利唐政府在盐城设立了盐城监,以管理盐课
唐代江淮地区的盐业生产在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东南沿海一带的盐场,包括盐城在内的十监每年都可向国家上缴盐税一百多万,相当于一百多个州的贡赋到唐后期,更上升到六百多万盐税一项就达到整个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当时宫廷所用,军饷和百官的俸禄,都从盐税收入开支
海外交通的要津 隋唐时期,中外交通空间发展,盐城也是与海外交往的重要渡口之一
据地方志记载,唐太宗派兵东征高丽时,名将薛仁贵曾经在盐城永宁寺内设营驻军,在海边修造战船,操练水师大将尉迟恭还在今东台西溪海沟河边上建造了一座海春轩塔,使出入盐城海口的兵船,商船能够辨别航向
许多中外使臣,学者,僧侣,商人,经常由盐城出海或登陆前往内地
684年,高丽僧人封大圣随新罗使团来中国中途忽遇巨风,舟船尽翻封大圣抱住一只掀入海中的木制皮鼓,飘来西溪三味寺,并把这件事刻在石碑上,三味寺因而改名为圣果院北宋范仲淹任东台西溪盐官时,漫游三味寺,曾题诗说:"千年人已化,三味话空传唐世碑犹载,高丽鼓半穿"
唐宪宗时,新罗王子金士信乘船来唐,途中遇上"恶风",船翻落海后,他随浪飘到盐城,地方官厚礼接待,派人送他前往长安
日本第八次"遣唐使"沿日本九州海岸南下,再沿南岛航行,渡过东中国海,到达盐城海岸登陆,受到了盐城地方官的亲切接待,然后坐官船沿运河到达汴州,再改走陆路抵达长安在唐朝居住54年,老死中国的著名留学生阿培仲麻吕就是这次随行来华的
702年,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飘洋过海,来中国访问他到盐城向当地人问讯:"我是日本国使,请问此为何地 "当地人回答:"这里是楚州盐城县"也受到了热情接待788年,朝廷派扬州判断韩国源随日本使臣小野石根,从盐城海口出发出使日本
文艺"百戏"誉江淮 由于经济发达,与中原及海外文化交流频繁,隋唐五代时期的盐城在文化上也有许多成就尤其是民间杂技——"百戏",技艺高超,誉满江淮
唐代,盐城"十八团"的民间艺人在江淮一带,演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杂技节目内容包括"耍坛","顶碗","走索","钻圈","跑马"等,民间亲切地称做"百戏"十八团后来成为我国杂技 艺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杂技之乡"
唐代盐城,城镇繁华,经济发达,文化昌茂,因而在盐城地方志上有"剧邑"之称
范仲淹修筑"范公堤" 北宋初年,曾经重修"常丰堰",改称"捍海堰"但因堤身筑得不牢,而且年日已久,经不住海潮冲刷,堤身多处崩溃
1023年,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盐官,他看到海潮倒灌,积极倡议重筑捍海堰,被宋仁宗任命为兴化县县令,主持筑堤工程范仲淹征集通,泰,楚,海四州的四万多民工,开始筑堤在筑堤过程中,民工们不畏艰险,克服了大雪,狂风,怒涛,溃堤等千难万苦范仲淹常常亲临工地指挥,还捐出自己的官俸补贴筑堤经费经过四个年头,终于修筑成一条长181里的大海堤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父母官,把这道海堤取名为"范公堤"后来,还在盐城,西溪,阜宁修建了"景范亭","范公祠"和"三贤祠"清初东台人吴嘉纪的《范公堤》诗说:"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时巳 "道出了人民对范仲淹筑堤功绩的赞念之情 范公堤是我国古代海塘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一直起着阻挡海潮的作用,促进了整个江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韩世忠在盐城抗金 南宋时期,朝廷采取"守江不如守淮"的策略,在淮河南北布防设阵,盐城成为淮南重镇,被列为淮东边备要地之一当时,南宋名将韩世忠担任守淮重任1129年,韩世忠在沐阳被优势兵力的金兵击败,率残部退守盐城他设帅帐于盐城永宁寺内,驻军三个月,招兵买马,训练三军,并派兵北上修筑城壕,防御金军1130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逃往浙东韩世忠奉旨由盐城调防江南,乘金兵掳掠北撤时在京口大败金兀术军
同年,另一支金兵包围了楚州当时驻防泰州的岳飞奉旨援救他率领岳家军分水陆两路沿范公堤北上,迎击金兵但未等岳飞到达盐城,楚州失陷,只得退回泰州,上表谢罪
碧海丹心陆秀夫 陆秀夫,字君实1288年出生于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三岁随父亲迁居镇江童年时代的陆秀夫,才思敏捷,聪明颖悟,好学不倦他的启蒙老师夸他说:"此非凡儿也!"少年时代,他曾寄读于镇江南郊的鹤林寺他生活俭朴,读书勤奋,当时写下的诗篇《鹤林寺》就反映了这段时间的生活:"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窗前多古木,床下半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寺内久断扫,分食愧农贤"
1256年,陆秀夫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和文天祥同榜考中进士他先在镇守镇江,扬州的名将李庭芝军中主管机要文字,后来李庭芝把他推荐到南宋朝廷任职
1276年,元朝军队大举南下,临安陷落陆秀夫追随两个幼主赵是,赵丙南走,和文天祥,张世杰等先后拥立两个幼主为皇帝,继续抗元1278年,陆秀夫受命于危险之中,出任左丞相,与张世杰拥立幼帝赵丙驻在崖 山 山在广东新会以南80里海中,和奇石山对立两山对峙,耸然如门,形势险要他们把剩余的二十多万军队和民兵集中在一千多条船上,大船居中,四周围列小舟,用绳索捆扎,互相连成一体,决心背水死战1279年初,船阵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张世杰见大势已去,用刀砍断绳索,率十八条战船突围,准备继续坚持抗战,不料在海上遇飓风遭难陆秀夫坚贞不屈,宁死不辱,先握剑在手,把妻儿赶下海去,然后哭着跪请幼帝:"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他背负幼帝,腰挂黄金玺印,从容投海而死时年42岁"当时,已被元兵俘虏关押在大都的文天祥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又肃然起敬,挥笔赋诗赞颂陆秀夫说:"文彩珊瑚钩,淑气含九鼎炯炯一心在,天水相与永"赞颂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将与天地江海共存,永远受到后人的怀念和崇敬
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 元朝末年,红巾军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全国盐城一带也爆发了以张士诚为首的大规模盐民武装起义
张士诚小名九四,是泰州白驹场十五里垛人靠代客运盐和贩私盐糊口,常受官府与富户欺压1353年,张士诚与三个弟弟伙同壮士李伯升,潘元明,吕珍等十八人,手操刀杖,扁担,痛杀弓兵(相当于盐警)与富商,发动起义泰州沿海三十六处盐场的盐民和附近的农民响应风从,民间称这次起义为"十八条扁担起义"
起义军迅速占领白驹场,丁溪场,连克泰州,兴化,直下高邮次年在高邮自称"诚王",建立"大周"政权,建年号为"天佑"起义军在高邮多次粉碎元军的围剿,切断了京杭大运河的交通,成为元朝的心腹之患
1356年,张士诚进军江南,以后又向西北发展,统治着南起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达安徽,河南东部,东临大海的广大财富之地,拥兵几十万1363年,张士诚在平江自立为吴王在他统治前期,能招贤纳士,招抚流亡,发展生产盐城县境内的大批流亡农民纷纷回乡,恢复了生产但他在称吴王前,曾一度投降元朝,并向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进攻,犯下了极大的错误
后来,张士诚被朱元璋连连打败1367年,平江府被朱元璋攻破,张士诚被俘,死于南京
便仓枯枝牡丹 盐城南边的便仓,有一个枯枝牡丹园,园内的枯枝牡丹,是牡丹中的珍品花似胭脂凝成,美艳润泽,芳芳馥郁;衬托花朵的绿叶繁茂厚实,青翠欲滴,但枝杆却似饱经风霜,憔悴欲滴,如同干柴一般
便仓枯枝牡丹由何人种植 据地方志记载,元朝末年,家住便仓的两淮盐运使卞仕震年过半百,生了个男孩,起名元亨卞元亨长大后,能诗善文,力大过人,空手打死过海边的老虎,被张士诚任为将军张士诚失败后,元亨回家隐居,在庭院精心培植枯枝牡丹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征召,他不愿向明朝称臣,被发配辽左牡丹园无人培灌,九年没有开花1403年,卞元亨得到朝廷赦免,回到家中经过一番经营,到来年春末,园中牡丹重放异彩卞元亨感慨之极,题诗咏叹:"牡丹本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
从此,花开花落,世代不绝,枯枝牡丹,誉满江淮
明代,设盐城县,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一部分清康熙六年(1667年)属江苏省清雍正十年(1732年),划盐城和淮安部分地设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东台县
"洪武赶散" 明朝初年,由于经过长期战乱,江淮一带,人口锐减田灶荒芜为了尽快恢复发展经济,明太祖朱元璋决定移民屯垦,并将淮安府列为屯田的重点地区之一
洪武初年,一次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城,杭州等地迁徙无田游民四千余户,分散到盐城,淮安屯垦在此之后,又连续搞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一次迁江南流民14万,到安徽凤阳朱元璋的老家落户;又一次迁苏州,松江二府居民一万多人到盐城安家这几次大规模移民屯垦的措施,民间称之为"洪武赶散" 现在的盐城人大多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土著”,比方说,大多数人家的家谱一般最多追溯到27代,28代左右,大致是明朝洪武年间,大部分是那个时候从外地迁来的,其中以苏南居多,史称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是元末明初,由于朱元璋和自封吴王的泰州人张士诚大战了一场。建国后为了防止吴地的大姓巨族相聚谋逆,遂遣散四方。其中苏州阊门一带的大多被遣散到苏北的煮盐灶区,即盐阜、连云港等地。阊门有个周姓兄弟五人,其中一个庶出,迁到苏北分居五地,称为东西南北门,庶出的叫小南门就在阜宁,阜宁那时还没建县,属淮安辖地。
洪武赶散从1368-1398年算起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如果是此时迁来的,繁衍的子孙应有二十多代人。(MS殇是第二十五代人)移民屯垦加速了盐城一带人口增殖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盐城县居民就增加到8912户,61810口大片荒芜的平原和滩涂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
血汗流过串场河 千百年来,经过串场河运走的白花花的盐流,同串场河的水一样,源源不断
开挖于宋代的串场河,本是沿海各盐场之间的南北交通河,各成一段,并不全部通联清代,将串场河从便仓疏浚到盐城,称为南串场河;又由盐城疏浚到阜宁,称北串场河,以后又经过几次疏浚,把中十场和北五场连结起来,总称串场河
患场河两岸的盐民长期受着官府和盐商的双重剥削明,清两代,不但有盐官收税,而且还有盐商垄断市场,从中牟取暴利盐民们在沉重剥削下,过着艰辛苦难的生活男女老幼身处滨海盐卤之地,终年顶风冒日,出入于尘土草灰之中,破衣百衲(nà),满面熏黑冬天没有棉衣,用茅草遮身,以挡严寒,夏天没有帷帐,用污泥涂身,以防蚊叮虫咬喝的是盐蒿叶子煮成的汤,吃的是盐蒿种籽炕成的饼诗人吴嘉纪的一首诗说道:"小舍煎盐火焰举,卤水沸腾烟莽莽斯人身体亦犹人,何异鸡鹬(wù)釜中煮!"
又一首诗说:"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傍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淮剧的产生 淮剧原称江淮戏,发源于淮阴市和盐城市的农村明清时期,这一带连年发生水旱灾害,劳动人民只得四出逃荒,沿门乞讨为了求得社会的同情,便用说唱申诉自己的苦难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一种七个或十个字一句成韵的民间小调
十五世纪末叶,这一带农村的庙会上,有一种称做"僮子"的民间艺人,用民间小调演唱一些以神话或民间故事为内容的简单戏文,用锣鼓伴唱,称为"香火戏"到十九世纪中叶,又发展成为具有初步戏剧形成的"门板戏"门板戏的唱腔悲壮,主要是"秧歌调","下河调"演出条件十分简单,演员只有六七人,化妆用红纸浸水当胭脂;道具是用门闩作宝剑,杨柳枝作马鞭,玉米须作胡须贫苦的艺人们撑一条小船串乡赶集,生活飘泊不定,被称为"戏花子"
除了原来的香火戏外,门板戏还不断从徽剧,京剧等其它剧种中吸收唱腔,伴奏,服装和剧目等营养,发展成为"江北小戏"从此,"淮剧"开始在江淮大地上成长起来
文化名镇白驹场 明清时期,许多文学大家与白驹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创作出一批文学名著,从而使白驹成为一代文化名镇
据部分学者的研究,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于1367年带着妻子儿女和学生罗贯中隐居白驹场当时,他的住地西面有一片占地十多亩的芦苇荡,盛产鱼虾每到秋冬季节,野鸡成群飞来荡中有一个高高露出水平的土墩子施耐庵把它比作"水泊梁山",常和罗贯中一起,坐上小船,飘荡在水面上,专心创作长篇小说《水浒》
在施耐庵的精心指导下,罗贯中以《三国志》为素材,加上评话和戏曲中的轶闻趣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施耐庵因《水浒》触犯了朱元璋而被抓进天牢,后又染病去世罗贯中在白驹附近安葬了他的遗体后,一面整理《水浒》存稿,一面继续创作《三国演义》罗贯中在白驹时,了解到不少关于东汉时盐城名人陈琳和活动在盐城的孙坚,华佗等人的民间传说,都一一写进了小说中
扬州的特产有扬州炒饭、高邮咸鸭蛋、牛皮糖、高邮湖大闸蟹、三丁包子等。扬州炒饭颗粒分明、粒粒松散,口感软硬适度。高邮咸鸭蛋,蛋**泽红润,有很多油脂。牛皮糖号称扬州一绝。高邮湖大闸蟹肉质鲜嫩,蟹膏肥美。三丁包子口感咸中带甜,油而不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