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保护环境的方法措施
1、保护环境的方法措施如下:
(1)节约用电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二氧化碳被释放;
(2)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绿色出行;
(3)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
(4)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等。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三十二条
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二、破坏环境的危害有哪些
破坏环境的危害如下:
1、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其中最为严重的影响就是臭氧层被破坏;
2、对人类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使得免疫机制减退;
3、减慢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减低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甚至会造成绝收;
4、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导致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使生活在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很难生存,减少海洋生物数量,大量鱼类死亡,同时可能导致生物物种变异;
5、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
6、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
海南省澄迈县人民检察院召开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和社会通报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相关工作情况,并就办理的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同时对提问作出详细解答。
澄迈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第四检察部主任、第一检察部主任、检察院部分干警出席会议。8家中央、省级及县级媒体代表及2名人民监督员应邀参加。
会上,通报了该院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情况、主要做法、亮点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刑事检察方面,共办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逮捕案件37件94人,批准逮捕66人,不批准逮捕28人,受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起诉案件54件114人,移送起诉3件11人,报送海口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52件105人,有力打击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充分发挥了检察参与社会治理的司法效能。
公益诉讼检察方面,共立案办理涉及红树林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6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2份,磋商结案4件,回复整改率100%;提前介入并监督公安机关对破坏红树林的9名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着手办理涉及红树林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9件,一件已判决。 督促保护红树林面积39121亩,保护红树林248729万株,涉案红树林总价值2088767万元,涉及红树林生态总价值6279647万元,现已督促责任主体补种红树林93683万株,追缴生态修复金1817996万元;助力澄迈县花场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成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正面典型。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入选海南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创新实践项目,成为全省检察机关唯一一个以保护红树林为创新实践内容入选的项目。
具体介绍了澄迈县检察院督促整治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违法养殖公益诉讼系列案。具体介绍了两个工作典型案例,即:梁某甲、何某乙、黄某丙、何某丁非法采矿案;葛某林、葛某球等20人非法采矿案。
现场,分别针对非法采矿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该院打击非法采矿犯罪的措施和成效、在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过程中如何挖掘、发现案件线索、跟进监督推动行政机关对问题进行整改落实方面采取的措施等内容进行提问。对提问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据了解,下一步,澄迈县检察院将联合多方力量,进一步提高案件线索发现能力,凝聚工作合力,更好地实现“双赢多赢共赢”。同时扩大社会影响力,努力营造良好宣传氛围,加强队伍建设,培养环境资源保护专业人才,打好刑事、民事、公益诉讼检察组合拳。依托专项活动整改,全力守护澄迈绿水青山。
生态治理法:水生态技术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已经退化或损坏的水体生态系统恢复、修复、并成百上千倍的强化其纳污能力,使水体保持长久清澈与稳定。水生态技术是以立足长远的循环经济,打造长治久安的生物食物链体系。目前真正行之有效的水体生态系统尚非常之少,均停留于概念阶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 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篱等。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年以上、5~8年、3~5年。 (2) 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
(3) 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
(4) 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对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采取与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相同的方法。
(5) 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移动图册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轻的生态系统。
(2)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复生态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补种”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重的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是土壤侵蚀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提出与实施是水土保持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不应局限于当前的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从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向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转变。即使实现了这样的转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也只是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造林种草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更不能替代坡改梯、淤地坝、谷坊、小型水库、蓄水池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专业学习的内容是:
1、本专业培养掌握再生资源的分类、鉴别、标识、回收、资源化、处理处置基本知识,具备再生资源管理、营销、资源化、处理处置能力, 从事再生资源的管理、生产、营销、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主干课程。
再生资源导论、再生资源工艺与设备、再生资源分选利用、危险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法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介绍:
就业方向比较对口。
生态修复技术员月薪一般 4千-7千。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专业就业前景不错。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专业培养掌握环境生态工程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水、土、流域污染源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治理的基本技能。
掌握环境生态调查与评价、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胜任环保、农业、林业、国土资源、水利等领域从事污染修复、生态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环境保护行业、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行业、地下水污染治理与修复行业等,在场地环境调查技术、监测技术、风险评估技术、修复工艺设计、修复工程施工技术、修复工程监理岗位群,从事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监测、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艺设计,治理与修复工程施工管理及监理,治理与修复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工作。
规划区降水量较多、水热条件较好,只要消除人为因素干扰,绝大多数水土流失地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植被。在植被较好、轻度水土流失为主的典型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应以生态修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侧重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包括封育管护、能源替代、舍饲养畜、生态移民等。
5541 封育管护
封育管护是恢复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2008)标准,在有水土流失的疏幼林地、新造未成立林、灌木林地实行封禁管护措施,通过封禁治理,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效益。
项目区封禁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落实管护人员,设置网围栏,设立封禁标牌,对现有疏林地进行补植。封育管护措施还包括:按1km2落实1名管护人员,在每个小流域封禁区域显著位置按2km2设置1个封禁标牌,并在适当地段设置网围栏,划定禁伐禁牧区,有效地阻止人畜进入,真正起到封禁预期效果。并有计划加强管护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抚育管理水平,保证封禁治理成果。同时要发展沼气,以气代燃料,进行生态移民等措施,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快封禁区域内植被的恢复速度,改善整个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5542 能源替代
农村可利用的能源有农作物秸秆,薪柴、煤炭、电能和太阳能,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等能源保护现有植被,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调查,建一座8~10m3的沼气池,户均年产沼气300m3,一年可节约柴草25 t,相当于033hm2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使用清洁的沼气能源,可有效地解决农村因烧柴而毁树伐木的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故本规划能源替代措施主要为发展沼气池和省柴灶,主要布设在封育管护区内以薪柴为主要生活用能的农户,同时在该规划区要加强封育管护措施,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5543 舍饲养畜
舍饲养畜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解决好水源区牲畜的安置问题。
根据项目区养畜习惯和畜群结构调整方向,结合规划养畜规模,采取联户或单户的方式统一标准建设畜舍。畜舍主要布设在封育管护和项目区内有散养牲畜习惯的自然村庄。
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小流域水保治理措施防治标准体系,对水源区水源涵养、保持良好水质、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但小流域水保治理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区各县市必须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制定并完善水源地保护法规,严格制度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和运行管理;各级执法部门加强执法监督;提高科技支撑力量,做好技术培训;依托省级水土保持监测部门进行生态监测等多项规划保障措施,以确保小流域防治措施治理效益的发挥和治理目标的实现。
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简略回答
我们应该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专案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专案。理由是,这些专案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埃泄幕哪恋匾汛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专案,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专案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巨集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专案,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 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专案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专案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资料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专案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资料,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资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 主导型,以有限的 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专案,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程序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阶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资讯资料环境保护资料你可以直接在中国环境保护资料库里面查到相关的资料,还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环保的新闻等等。
但整体来说还是太宽泛了,你是想要国内的资料还是想要国际的粗略统计呢?
另外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的差别也很大,环境保护的重点在于绿化面积和碳排放量,资源保护的重点在于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储量,而且一般开采资源就伴随着环境破坏。
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最好简短些哈,不要多于50字!谢了谢了谢了谢了。南极臭氧空洞正逐步增大,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面板癌发病率上升;12亿人口生活在混浊的空气里;12亿人口生活缺水;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年地表土壤流失200亿吨;森林以每年45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漫画记得美国有一部叫做<<地球超人>>的动画,讲的就是环境资源保护的
日本的话,<<十二生肖守护神>>勉强算是吧,有些影射在里面
<<火鸟>><<森林大帝>>这样手冢治虫大师的作品多少都有提及保护环境之类的东西
还有宫崎俊的作品,内容几乎都是在呼吁保护环境的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没法简洁
环境保护是交叉学科
涵盖知识面太多了
要简洁只有
环境保护就是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让人类不至于像恐龙一样灭绝
找有关“世界环境保护日”的资料世界环境保护日
由来: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讨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会议开幕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 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同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27届会议接受并通过了这一建议。每年的6月5日,世界各国都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以唤起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努力,同时要求各国 和联合国系统为推进环境保护程序作出贡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希望通过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使人们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发展的积极行动者,使全人类拥有一个安全而繁荣的未来。
历年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与和平1987年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1990年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回圈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 2000环保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 使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 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Water-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据悉,这一主题旨在号召每个人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地球上最珍贵的生存资源——水。此前,这一主题曾被用于支援联合国“国际淡水年”(2003年)和“世界水日”(3月22日)。
世界环保大事记
1891年 自然保护团体塞拉俱乐部在美国成立。
1962年 美国女科学家 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书《寂静的春天》,警告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969年 环境保护非 组织"地球之友"在美国成立。
1970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环境委员会成立。
1972年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出版,提出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通过了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的建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5年生效)。
1974年 世界人口会议召开,通过《世界人口行动计划》
世界粮食会议召开,通过《消除饥饿及营养不良的世界宣言》。
1976年 联合国人类居住会议(HABITAT)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
1979年 第二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部长级会议召开,通过了《关于预见性环境政策的宣言》;
1980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世界银行等10家多边援助机构通过了《关于经济开发中的环境政策及实施程式的宣言》;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发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美国 出版《公元2000年的地球》,预言21世纪将面临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1981年 联合国召开"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会议",通过了《增加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行动计划》。
198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纪念会议在内罗毕召开,通过《内罗毕宣言》。
1983年 OECD设定"环境影响评价与开发援助特别团体"。
1984年 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世界银行制定《环境政策与实施程式》。
1985年 第三届环境部长级会议召开,通过了《环境:未来的资源》宣言及《在环境援助计划和专案中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理事会建议》等。
1987年 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通过了《东京宣言》,并公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提出了许多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思想的建议。
1990年 欧盟委员会EU首脑会议通过环境宣言。
1991年 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设立"全球环境基金会GEF";
41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发表了《北京宣言》。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了《森林原则宣告》、《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席会议的非 环保组织通过了《消费和生活方式公约》。
2002年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两个档案终于获得通过。
这次会议是1992年里约地球首脑会议的后续。里约会议10年来,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更趋严重,人类在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和能源5大领域面临非常严重的挑战,全球可持续发展状况有恶化的趋势。
在作为这次首脑会议政治宣言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中,各国承诺将不遗余力地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把世界建成一个以人为本,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美好社会。执行计划》指出,当今世介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性挑战是贫困,消除贫困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把消除贫困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中、并作为这次首脑会议的主旋律之一,是里约会议10年来的最大进步,也标志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与里约会议通过的《21世纪行动议程》相比,这次首脑会议设立的目标更加明确,并在多数专案上确定了行动时间表,其中包括: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无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到2010年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样性消失的速度;以及到2005年开始实施下一代人资源保护战略等。
给我有关”细菌与环境保护”的资料!细菌属于微生物,它对有机物的分解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如果没用细菌我们这个生物系统就无法存续,当然有些细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的作用,我们只要预防得法就会减少被细菌感染的机会
提到细菌,人们总习惯把它们同疾病联在一起。其实,在目前已知的1500多种细菌中,
只有约10%是对人和动物致病的有害细菌,其余都是有益的。
细菌,这种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自有显微镜出现,才让人类看清了它们的真面
目。但早在这之前,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它们了,如酿酒、制醋、发酵面包等等。近年来,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在化学和热处理治污效果不甚理想。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人们又
想到了细菌大家庭,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能清洁土壤和污水的细菌,人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生
物治理”技术,而且已经初见成效。
用细菌治理污染,就是利用某些细菌对某种污染物特有的分解作用,对有毒成分进行
生物降解,如美国科学家利用一种喜食甲烷的细菌,通过大量繁殖,反复选择、诱变,得
到了一种可分解工业废料中重要成分的三氯乙烯工程菌。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培育出可分解
强毒性化合物的耐汞菌等一大批环保微生物。它们进入土壤后共同作战,使受到污染的土
壤得以清洁。
针对海湾战争使科威特大量油井被炸造成土壤严重污染的情况,专家们找到了一种以
原油为食的新菌种。这种细菌的细胞外表有一层由此酯类物质构成的膜,从而易于吸附原
油并吞食之,使土壤逐渐恢复原貌。日本科学家则开发出一种能降解污水中主要有害成份
的细菌,当它们被投入污水后,可使水质恢复到自然水质的标准。
在经过一系列实验之后,从事生物治理方面的企业家们宣称,这一技术对许多化合物
都可达到非常好的处理效果,特别是其成本较低,处理后不会使土壤失去肥力。但是,也
有一些令人担心的地方,这就是将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经过人工合成的微生物新种大量投
放到自然环境中,会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不过,无论如何,面临环境污染严峻挑战,
人们利用细菌这种微生物来治理环境确是一种有效新技术却是不容置疑的,治污细菌已成
为环境治理的一支生力军。
提到细菌,人们总习惯把它们同疾病联在一起。其实,在目前已知的1500多种细菌中,
只有约10%是对人和动物致病的有害细菌,其余都是有益的。
细菌,这种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自有显微镜出现,才让人类看清了它们的真面
目。但早在这之前,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它们了,如酿酒、制醋、发酵面包等等。近年来,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在化学和热处理治污效果不甚理想。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人们又
想到了细菌大家庭,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能清洁土壤和污水的细菌,人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生
物治理”技术,而且已经初见成效。
用细菌治理污染,就是利用某些细菌对某种污染物特有的分解作用,对有毒成分进行
生物降解,如美国科学家利用一种喜食甲烷的细菌,通过大量繁殖,反复选择、诱变,得
到了一种可分解工业废料中重要成分的三氯乙烯工程菌。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培育出可分解
强毒性化合物的耐汞菌等一大批环保微生物。它们进入土壤后共同作战,使受到污染的土
壤得以清洁。
针对海湾战争使科威特大量油井被炸造成土壤严重污染的情况,专家们找到了一种以
原油为食的新菌种。这种细菌的细胞外表有一层由此酯类物质构成的膜,从而易于吸附原
油并吞食之,使土壤逐渐恢复原貌。日本科学家则开发出一种能降解污水中主要有害成份
的细菌,当它们被投入污水后,可使水质恢复到自然水质的标准。
在经过一系列实验之后,从事生物治理方面的企业家们宣称,这一技术对许多化合物
都可达到非常好的处理效果,特别是其成本较低,处理后不会使土壤失去肥力。但是,也
有一些令人担心的地方,这就是将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经过人工合成的微生物新种大量投
放到自然环境中,会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不过,无论如何,面临环境污染严峻挑战,
人们利用细菌这种微生物来治理环境确是一种有效新技术却是不容置疑的,治污细菌已成
为环境治理的一支生力军。
《环境保护报》1999-6-19第三版
环境保护资料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