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被吟咏、传诵,但也有些文学作品却反其道而行之,对爱情持怀疑态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氓》就是如此。《氓》是对天下女子的爱情告诫,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她从恋爱到婚后遭遇男子虐待和背叛的痛苦。我们在教学时大多从高考情景默写的目的出发,去理解本诗的内容,分析女主人公的婚变,情感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却没有去挖掘诗歌本身对高中生爱情审美的影响。而我恰恰认为,《氓》对高中生爱情审美的影响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目的。
高一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渐渐熟悉起来,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也频繁了,彼此的好感也慢慢建立了。在这个时候,语文课本的《氓》及时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关于爱情审美的课,让他们警醒、反思,为未来的幸福生活上了生动的一课。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关于必修课程学习有这样的要求:多读多想,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标准也做了如下要求: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能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及价值有独到的感情理解,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基于这两个要求,我认为《氓》对于高中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高中生爱情审美的影响。
本诗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叙事的,因此对高中女同学的告诫最为诚恳。那么,女生可以从中受到哪些爱情审美影响呢?
首先,不要被男子的外表所迷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将来要认清和你交往的对象的真实人格,不要像女主人公一样,没有擦亮眼睛,未发现“蚩蚩”的男子的真实意图并不是来“贸丝”,而是来和我商量婚事的虚伪行为;也未看清貌似忠厚的男子其实是易怒的,凶恶的,对爱情极其不忠的。
其次,要坚持自己交异性朋友的原则。不要为了讨好一个人而失去了自己做人的原则,既然“子无良媒”,婚期就不能草率决定。婚姻中的“良媒”合情合理,合乎当时社会的礼仪规范,为什么不坚持,而要做出退让——“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为后来的幸福生活埋下祸根呢?“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先是变心;“三岁为妇,靡有朝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再是凶恶;“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在婚姻里女主人公并没有过错,却遭遇不幸。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女子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才会使男子变本加厉,肆无忌惮,不懂珍惜,弃爱情如草芥!
再次,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和主导,不要全身心无条件地投入。诗中女子用血泪的教训告诫天下女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沉溺于爱情能很快脱身,而女子沉溺于爱情却不易脱身。大家熟知的文学作品中,从《孔雀东南飞》里为爱而先行殉情的刘兰芝,到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跳江身亡,再到《红楼梦》中林黛玉泣血而亡,哪一个不是因一味沉溺爱情不能脱身而殉情?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沉溺于爱情不能自拔的女子比比皆是,很多人也重蹈殉情的旧辙!而以身殉情的爱情审美观是扭曲的、变态的!因此,女孩子不要等到沉下去不能自拔了再去后悔,而要从现在起,提升我们的爱情审美品位和人生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
再有,我们永远不要自夸自己的青春和容颜,要提升内在的气质和品位。所有的青春之美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复返,附着在青春和容颜上的一切也会随时变质、消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青春之美,终究会“其黄而陨”;女子的爱情和婚姻也随之变色、陨落。因此女孩子要提升审美品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用内在不变的美赢得的爱情也会伴随我们一生。
最后,当我们认清了事实,清醒了头脑时,一定要当机立断,毅然决然地抽身而退。当女子清醒认识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时,宁愿忍受至亲之人“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不理解,也要断然回头,不去委屈自己,丧失尊严地苟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在怕人笑话的背叛婚姻里,无尊严的苟活连她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绝地一刀两断,是因为男子无原则的背叛。“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女子来说,不忠诚的爱情,无原则的爱情,不被体谅的爱情,不被珍惜的爱情,是不值得我们去维护和留恋的。女子的这种刚烈和决绝是最难能可贵的,是最值得我们去体会和学习的。
当然,这篇课文对于高中男生来说,也足以影响其爱情审美。在爱情里,男孩永远不要虚伪,要坦诚以对;更不要以外在的美去评判爱情,而是要内修品质,忠贞不渝,否则我们没有资格拥有真正高贵的爱情。爱情是纯洁的、神圣的,我们要用正确的爱情价值观去衡量,用成熟的修养去赢得;而不要轻易伸手,随便亵渎。只有这样,作为青年的高中生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收获幸福的生活!
《氓》中的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有:
1、婚前的识人不清。
在恋爱伊始,氓便暴露了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征。婚前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婚后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在婚前和婚后都是言行一致的。可女主人公并未在意氓在婚前的暴躁易怒,而是小心翼翼地安抚氓,让他不要生气,并约定秋天为婚期。
正如张爱玲所说,爱情里的女子,低到尘埃里。在爱情的这架天平上,被冲昏头脑的女主人公一味地迁就氓,早已低到了尘埃中去。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她以单方面的付出作为婚姻的基石,她以整日的操劳隐忍作为获取幸福的砝码,这样必然不会得到好的结局。
2、婚内无子。
读罢全诗,在诗中未曾提及有孩子的存在。“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再长时间的付出,再多时间的辛劳,也抵不上一个儿子的分量。“七出”一词在汉代才出现,《氓》所处的先秦时期,礼教对人的束缚远没有后来那么多。
但在中国的农业社会经济中,男子一直作为主要的劳动力,作为顶门立户的支柱,作为传宗接代的象征。女主人公无子,也便意味着被判处了死刑。在漫长的历史里,和她有着相同遭遇的女子不在少数。
因为无子,春秋时期出身高贵、品德超群的卫国夫人卫姜被冷落疏远;因为无子,勤劳、美丽的刘兰芝被婆婆遣返;因为无子,才华出众,与陆游情投意合的唐婉被休弃归家。
3、当时社会制度造成的男女不平等。
由于女主人公的嫁妆都用来补贴家用、资助丈夫经商,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令她没有底气在两人关系中与“氓”处于平等地位。从女主人公对“氓”称呼的变化,也可推断出“氓”身份的变化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在这首诗的开头,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是“氓”、“子”,而后来变成了“士”。“士”在先秦时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由于商人在当时地位较低,所以,很多有钱商人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而买官,而“氓”也极有可能是在接受资助后经商成功,进而买官提高自己的地位。男人在地位提高时会希望自己的伴侣也拥有与其财富相匹配的美貌,而此时,女主人公已色衰爱弛,他自然产生了抛弃女主人公的想法。
从诗中我们可推断出女主人公并无子嗣,这样色衰爱弛、嫁妆所剩无几的她,注定是要被抛弃的。牢固的婚姻必须要以双方的平等为基础,也就是说,双方都要有独立的生存能力,而当时社会的制度注定了男女的不平等,于是女方往往用嫁妆来维持这份平等,但女主人公自己放弃了这份保障。
—国风·卫风·氓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般的朴实沉稳吧!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沉稳;水绕山流永不移;妾身与君永不离。”“上邪!我欲与芝相知,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芝绝!”海誓山盟犹在耳畔,但已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为了仲卿的工作,兰芝跑东家,找西家,甚至出席一些非正式的聚会,在觥筹交错中强颜欢笑,为仲卿在领导面前说尽好话。老实巴交的焦仲卿啊!你怎么让你妻子做这些事情呢?你可知道席间哪个人不觊觎你妻子的美貌?你可知道你妻子独自一人承担了多少的风言风语吗?
当刘兰芝看到丈夫遗落在地上的香囊时,泪刷地下来了,那是秦罗敷的香囊,那是秦罗敷的香囊!焦仲卿没有说什么,走到书案前写下了休书。兰芝仿佛听到胸腔中有什么碎了,一片片裂开的钝响……
到家了,兰芝默默地进房,悄无声息。第二天,县官的儿子便来提亲,兰芝含着泪默然答应。良辰吉日选在后天。“后天?”媒人自顾自地说,“那可是个好日子,秦罗敷姑娘也要出嫁哩!嫁的是焦仲卿。”
焦仲卿!!!!
天高气爽,惠风和畅。焦仲卿坐在高头大马上气宇轩昂。这时,他看到了兰芝,熟睡着的兰芝。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焦仲卿看到刘兰芝最后留给他的话时,茫然若失……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它们的相同点
从《诗经》到《孔雀东南飞》,尽管跨越了很大的时间维度,但女性形象却有共同之处---同为可怜但坚强的女性、同受封建礼制(人伦道德)压迫、同样具有悲剧美。
1同具有勤劳善良、追求爱情、坚毅刚强勇于反抗的精神品质
《氓》叙述了一名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最后终于决定和负心丈夫决裂的过程。安意如在析《诗经·卫风·氓》时以“这一次我是真的决定离开”为题,这样评道:“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经历。”从诗歌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女子的性格特点。
女子在狡狯的男子因为她还没定下婚期而愠怒的情况下发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妥协(而不向男子抗议)足以看出她对男子入情之深和善良(好说话)。而之后的“乘彼_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女子的神态、动作等中绘制了一幅女子思念男子的画面。我向远处眺望,我心爱的人啊,为何不见你的身影?终于,我看到了远处你的身影,真是让我欣喜不已!“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痴”之一字,便足以描绘女子的所有面貌。而后面的占卜、问卦、自带钱财当作嫁妆也不过出于“痴”之一字罢了。我心悦你,所以我不顾那婚嫁六礼,不顾家人反对,只要与你一起。不论是“三岁食贫”;还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我都愿意。可是你为什么“二三其德”,为什么要对我施以暴力,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违背我们之间的誓言?淇水再宽阔尚且都有河岸,漯河再阔大都有边界,既然你不知悔改,那就分手吧!“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面对司马相如想娶小妾时发出相似意味的感叹,真可谓相同的刚强勇敢的奇女子!
《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一对以死抗拒封建礼教的青年夫妇的故事。女主姓刘名兰芝,才貌双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却因为不得婆婆满意被遣还回家,被兄长逼迫嫁给他人。为与无情的哥哥斗争,她选择投河自尽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以及被逼迫再嫁的反抗。“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是她被遣归时给小姑的嘱托;“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是她对爱情的坚贞告白;在夫家受尽委屈,“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还。”是她对婆婆的压迫的反抗;“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存。”是她对兄长逼迫身不由己的反抗
2 都反映了妇女自主家庭幸福生活的愿望与封建礼制的矛盾,具有悲剧美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上这样定义“悲剧”。
在《氓》中,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遵循婚嫁六礼,直接和男子“私奔”,她献出了自己的情感、身体、劳动力、家私(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她以为她本可以收获幸福,可结果呢?她因为违背了当时的礼教、丈夫三心二意,而陷入到进退两难、孤立无援的地步---丈夫“至于暴矣”,兄弟“_其笑矣”,甚至被后代朱熹当成宣传礼教的背面教材,被赋予“*奔”二字,当真可怜!女主人公做错了什么吗?自由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生活有错吗?不,她没错,错的是她错误地出生在了一个夫权社会时代---社会尊崇男尊女卑、社会道德舆论压迫妇女;氓是夫权的代名词,妇女在社会、家庭上没有地位,人格上是附属于男子,政治、经济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也难怪女子会发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慨叹和劝诫了。安意如在评《氓》时,评论女子,说:“为冲动所误,为礼教所缚,一旦离了男子,便是前夫所指,无疫而死。”这也可以看出女子是持有多大的勇气了---宁被千夫所指也不做千千万在家里守着丈夫回心转意的怨妇中的一个。现在便明了了,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与舆论礼制造成了女子爱情婚姻悲剧的发生。我个人是很不喜朱熹掺杂政治倾向的评论的类似“*奔”之说的,我比较喜欢熊十力评《思无邪》时说的:“都是人生的自然表现,贞*美刺的各方面的真情流露不参一毫矫揉造作,合而观之,毕竟见得人生本来清净。”《氓》引起的我们对人的情感束缚的思考也是其悲剧美的表现之一。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夫妇尽管夫妻和睦,但由于婆婆不喜,她“被”触犯礼制,被休弃归家。焦、刘夫妇以死亡的形式与封建礼制作斗争,最终成为封建教条的受害者。他们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后人感念这对夫妇,以充满理性主义光辉的语言做结,表达自己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在某一个程度上也增加了刘兰芝形象的悲剧性。但当我看到《学生古诗文鉴赏辞典》中的观点:“《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成吟咏的悲歌。文中四个主人公都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刘、焦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教条冲突,而焦母刘兄则认为坚守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可悲之处。当一个事件的全部人都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者,那是不是表示焦、刘之死除外在因素(焦母、刘兄)外,最主要的是其内在原因---自己的思想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呢?这样想之后,这个故事带给我的就不止于悲哀还有一种对当时人们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无奈感的同情与感伤。这也是刘兰芝及其与她一样的一类人的形象的悲剧美所在。
对于刘兰芝的悲剧命运,大家分歧很大,争论不休,我自己静下心来想想,刘兰芝的心路历程到底是怎样的呢?首先,刘兰芝和婆婆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吗?刘兰芝对焦仲卿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可见,刘兰芝已经不堪驱使,做好了离开的准备,而焦母则说“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根本没有给焦仲卿留什么挽留的余地。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刘兰芝却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刘兰芝平时是怎么做的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如此勤苦,婆婆还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谓言无罪过”仍更被驱遣“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可见,不是刘兰芝做的不好,而是婆婆太挑剔。刘兰芝作为富家女子,从小的教育是优良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一切都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而且即便是刘兰芝要离开的时候,依然去拜别公姥看,“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嘱咐小姑子“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见,刘兰芝的一言一行有礼有节,无可厚非。但是婆婆依然不依不饶,“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如此绝情。刘兰芝亦反复申明“不堪母驱使”。可见二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刘兰芝必走无疑。即便是这次如焦仲卿所愿,回了娘家再接回来,接回来以后呢?岂不是依然如此?婆媳矛盾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刘兰芝在家庭里面依然得不到焦母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依然过着辛劳且没有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对刘兰芝来说依然是无法忍受的,你想改变焦母也是不可能的,让自己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低眉顺眼,阿谀逢迎,没有尊严的活着,也是不可能的,谁也改变不了谁,结果只能是离开,决绝。“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如一走了之!刘兰芝和社会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吗?刘兰芝在那样的社会背负的太多,恶婆婆的折磨,娘家父兄的逼迫,太守婚事的无法拒绝,丈夫的懦弱和谴责,爱情的不可保全,都是围绕在刘兰芝身边无可逃避的现实环境,面对这些,没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女子出路在哪里?你或许会说,刘兰芝面对婆婆,可以忍一忍,等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就好了;你或许会说,父兄的建议也是为了妹妹好,刘兰芝听从哥哥的建议,选择再嫁,可能是更好的归宿;你或许会说,虽然被焦仲卿遣回家,但是县令和太守相继来求婚,自己的身价岂不是更高了?可是,为了尊严和自由,刘兰芝已经无法和婆婆安然相处;为了捍卫爱情和承诺,刘兰芝不愿意选择再嫁;为了不连累家人,刘兰芝没有办法拒绝太守家的婚约。如果刘兰芝能够和社会妥协,抛弃自己的坚守,那就不是这个冷静、觉醒、有反抗精神的刘兰芝了。这样的社会容不下这样的刘兰芝,这样的刘兰芝在这样的社会无法找到真正自己。这个时候的刘兰芝面对的社会就是铜墙铁壁,根本无法突围。可见她和社会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她已经无路可走。刘兰芝和自己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吗?刘兰芝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对自己不想要什么和想要什么已经有了清醒的意识,从刘兰芝决定离开焦家的时候开始,刘兰芝应该就已经做好了和这个折磨人的社会决裂的准备,从她决议离开,就放下了,放下了对焦仲卿的依恋,放下了对男人的依附,她独身孤勇的毅然前行,她要和自己的命运去做勇敢的抗争。她的性格是刚烈的,不是懦弱的,她的选择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跟《氓》中的卫国女子不同,刘兰芝一开始就不认命,自始至终就不甘受命运的摆布,希望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委曲求全、低三下四的没有自我的活着。这样的性格的女子注定是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宁可带着对焦仲卿的爱以赴黄泉,完成“不负韶华不负卿”的誓愿,也不和自己的至情至性相妥协。就是这样的刘兰芝,她选择了离开就是选择了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誓死捍卫自己的独立自主的人格。至于爱情,她只能放在心里,只能带到另一个世界了。这就是她无言的呐喊,这就是她掷地有声的承诺,这就是她最有力的抗争!这,才是我心中的刘兰芝!
因为女子没有地位!大多数男子三妻四妾,而现在是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而且婆婆通情达理,女子的地位当然就升高了!而现在的作家很好!可以把女子所受一起的事实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女子所过生活。感受以前女子所受之痛。为他们申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