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
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
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孔雀东南飞》写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相爱而受到家长阻扰,为何选择“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而不私奔呢?
普遍观点理所当然都会认为,在封建时代私奔很不光彩,要被抓回来浸猪笼的,所以爱而不能只能殉情。这个观点是固定思维理所当然的“臆断”,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在汉代社会并不看重妇女的贞节问题,富家女卓文君就曾和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私奔,并传为慧眼识英雄的佳话,《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回家,先是县令儿子求亲,再是太守为儿子求婚,证明汉代婚俗是较为开放的。
既然不存在社会风俗上的道德绑架,那么为何会有双双殉情的结局呢?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的刘兰芝不仅美貌,还多才多艺,关键是非常聪明,一开始她就知道婆婆的有意刁难,“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所以自请遣归。相比之下,焦仲卿就看不明白,他听闻刘兰芝的自诉之后,立马去恳求自己的母亲,说了一番话反而让母亲更加生气了,他又不敢违抗母命,只好让刘兰芝先回去,等他办完事就会去接她回来,焦仲卿是用缓兵之计,但刘兰芝非常清楚不可能再回到焦家,“勿复重纷纭”,不要再添麻烦吧,只希望焦仲卿日后不要忘记自己。
刘兰芝告别婆婆与小姑后,与焦仲卿在道口分别,焦仲卿又指天发誓说等他办完事就去接她,刘兰芝有感焦仲卿的深情,便答应等他,说了非常美丽的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并告诉焦仲卿家中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哥哥,到时候恐怕自己做不了主。
刘兰芝回到家之后,确实一如她所料,她被逼嫁,先是县令来说媒,回绝了,接着她的哥哥亲自威逼利诱,刘兰芝深知已没办法再拖了,便答应哥哥嫁给太守的儿子。在这中间,先不论刘兰芝等了焦仲卿多长时间,总之焦仲卿始终没有去接她。
等到焦仲卿听闻刘兰芝要嫁给别人的时候,突然也能请假回家了,赶紧去找刘兰芝。刘兰芝听到马声,便能知道是焦仲卿来了,一见到焦仲卿,立马哭诉自己被兄长逼迫的遭遇。这个时候,刘兰芝是非常无助的,这个情节有点像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顾曼桢在遭受姐姐囚禁受到姐夫强暴时,她每天想的是,要见到心上人,然后向他哭诉自己遭遇的这一切,那个时候心上人世均肯定会紧紧拥抱她怜惜她,曼桢在生命最艰难的时光里,就靠着这点期盼支撑自己活下去,可惜最后再见到世均已经是十年后,沧海桑田,曼桢提起往事很平静,而世均也不能紧紧抱着她,曼桢只是很悲哀地跟世均说:“我们回不去了。”
刘兰芝向焦仲卿哭诉,她没有想到焦仲卿不仅不听她解释,还出言讽刺,“贺亲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如果说刘兰芝在逼嫁时已经是对前途感到绝望,那么此时听到焦仲卿的言语就更加生无可恋。
女子往往把爱情看成生命的全部,并都带着理想化的意味,好比杜十娘。当遭遇李甲的背叛,杜十娘的财力完全可以重新开始更好的生活,但是杜十娘选择死亡,她希望得到忠贞不渝的爱情,这种爱情是容不得半点杂质的,当理想化的爱情被爱人摧毁之后,生活的希望也被熄灭了。于刘兰芝而言,也是如此,既然如此,“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哀莫大于心死,更何况刘兰芝是一个头脑非常清醒的人,“大人故嫌迟”中的一个“故”字就知道刘兰芝对婆婆的刁难是非常清楚的,但现实生活中,女人不宜活得太清醒,容易看到很多事情的真相,如果选择私奔,远离他乡得不到家人祝福的爱情真的能够长久下去吗?
不能。就像列夫托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描述的,安娜跟渥伦斯基私奔了,但是之后呢,安娜还可以靠着恋人的温存生活下去,但是渥伦斯基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个男人,他需要更广阔的天地,需要事业需要功名,他也需要爱情,但爱情不能是生活的全部。他们还是回到自己的圈子,最后安娜在痛苦中选择了卧轨自杀。
与其让理想中的爱情在现实的摧残中一点点消失殆尽,还不如选择灭亡保持爱情最美的样子,“人生若只如初见”,故事的开始,我们彼此相爱。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中心出品,由王文杰执导,孙菲菲、潘粤明、王姬、萨日娜及鲍国安领衔主演的古装电视剧。
故事讲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成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
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扩展资料剧中除了再现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流传千古的爱情,同时还展示了汉朝多方面的文化,包括服饰、风俗、礼仪和在剧中对剧情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乐曲。《孔雀东南飞》从一个侧面完整地展示了盛世汉代的全景,也让现在的我们对于老祖先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服饰方面,《孔雀东南飞》没有像其他古装剧那样盲目走夸张新潮的路线,刘兰芝等剧中人物的服饰都很朴素雅致,使得电视剧在面画上极具古典美感。尤其是对于箜篌这样的古代乐器不慎了解的观众看了之后纷纷表示不仅是在欣赏一部精美的电视剧,同时也是在学习知识。
本剧结局有些借鉴西方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痕迹,都是一方误以为爱人已死才选择的殉情。这样的结局戏剧张力更强,也更能赚取观众热泪。
性格特点:
焦仲卿对爱情忠贞,但比较软弱,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荣华所动,温柔善良,勤劳,才貌双全,知书达理,忠贞不渝。
不同“
焦仲卿:先讽刺怨恨,后发誓“吾独向黄泉”。
刘兰芝:先体谅同情,后发誓“黄泉下相见”。共同点:既冷静又热烈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般的朴实沉稳吧!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沉稳;水绕山流永不移;妾身与君永不离。”“上邪!我欲与芝相知,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芝绝!”海誓山盟犹在耳畔,但已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为了仲卿的工作,兰芝跑东家,找西家,甚至出席一些非正式的聚会,在觥筹交错中强颜欢笑,为仲卿在领导面前说尽好话。老实巴交的焦仲卿啊!你怎么让你妻子做这些事情呢?你可知道席间哪个人不觊觎你妻子的美貌?你可知道你妻子独自一人承担了多少的风言风语吗?
当刘兰芝看到丈夫遗落在地上的香囊时,泪刷地下来了,那是秦罗敷的香囊,那是秦罗敷的香囊!焦仲卿没有说什么,走到书案前写下了休书。兰芝仿佛听到胸腔中有什么碎了,一片片裂开的钝响……
到家了,兰芝默默地进房,悄无声息。第二天,县官的儿子便来提亲,兰芝含着泪默然答应。良辰吉日选在后天。“后天?”媒人自顾自地说,“那可是个好日子,秦罗敷姑娘也要出嫁哩!嫁的是焦仲卿。”
焦仲卿!!!
天高气爽,惠风和畅。焦仲卿坐在高头大马上气宇轩昂。这时,他看到了兰芝,熟睡着的兰芝。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焦仲卿看到刘兰芝最后留给他的话时,茫然若失……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小资料] 1,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意义。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 式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便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