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人的婚姻似乎都是被迫的。终于,很难得的,有这么两个相爱的人——焦仲卿和刘兰芝——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结为了夫妇。本想从此太平美满一生。可因为婆媳关系非常恶劣,婆婆想要赶媳妇走。这对古代的封建妇人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府吏长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在严酷的封建礼教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为府吏的仲卿在爱情的驱动下,竟说出了宁肯“无后”的话来威胁母亲。不过,即便如此,在两个极端——“休媳”与“无后”——的战争里,封建家长制度赢了,婆婆如愿,让儿子在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下,驱走了媳妇。此时此刻,这对苦命恋人,哦不,应该说是苦命夫妻,依旧抱着美好的幻想互相约定:“……且暂还家去……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这个被休的妻子,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人。在我们再三提到的封建背景下,妇女的贞操也相当被重视,可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来向这个被休的女人提亲:先是相当于市长级人物的儿子,被兰芝否决了;而后是一个相当于省长级人物的儿子,相貌堂堂,尚未娶妻,是多少女人梦想的归宿……兰芝极力想避免这门亲事,结果,先是她的母亲好言相劝,兰芝不肯,于是发展到她的父亲、哥哥都来向她施压:“放着荣华富贵不要,你还想图个什么?”兰芝只得答应,但在她的心里,已经做了绝命的打算。仲卿得知兰芝要另嫁,心中非常痛苦,一时间不知所措,只得对着兰芝冷嘲热讽:“……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兰芝明白夫君心中的痛,于是向他摊牌:“……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后一刻,大家看到两个身心俱憔悴的身影,在路口分手,带着极大的悲哀,各自回家。当一个人身心都充满悲哀,他的悲气会向外散发,意在渗透周围的每个人。“……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母亲理解了儿子言外之意,但她仍就不死心:“……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一切都已经太迟,“结了婚也不能圆满的爱情”就这样在中国封建的背景下诞生了。封建礼教是吃人的,往往就在你自以为安全的时候,它咬下你的头。不愿意,不甘心,抛不开,放不下……又如何?“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这就是二位的答案。这就是二位“完美的答案”。似乎仲卿懦弱了些,他妈让他休妻他就休;妻子要另嫁人他就怀疑;妻子与他约定生死,他还要等到妻子被确定死了之后再行动……似乎兰芝骄傲了些,婆婆让她做什么她偏要我行我素;有更多的荣华富贵等着她,她偏不要,要的只是与丈夫的誓言;最终被逼迫无奈,只好拉着丈夫一起死……“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爱情悲剧的效果,就是明明它悲哀地发生了,却让你喊出“美”这个字。
内容赏析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
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
刘兰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美好形象。她既是淑女、贤妻,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勇敢,坚强,富有反抗精神。兰芝用“大人故嫌迟”道破婆婆的故意挑剔、刁难,用“请归”的行动表示反抗。和仲卿叙别,她表达了对丈夫的—往情深,又清醒地认识到“复来还”是幻想。“严妆”,是夸张的铺叙,展示她态度从容,“精妙世无双”。告别婆婆时,她不卑不亢,一席话是对婆婆态度骄横的抗议。“盟誓”中,她用发自肺腑的誓言表明对爱情的忠贞。“拒媒”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面对兄长逼婚,她以允婚表现了对未来的清醒估计和对兄长*威的蔑视。“黄泉下相见”的誓约,饱含着对丈夫深挚的爱,对封建家长制拼死反抗的勇气。“举身赴清池”是兰芝反抗精神的升华。在爱情与封建家长制的尖锐冲突中,刘兰芝这个艺术形象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焦仲卿是诗中另一个重要形象,作者表现出他从软弱逐渐转变为坚强。他开始对母亲抱有幻想,当幻想被残酷的现实摧毁后,他坚决向母亲表明了以死殉情的决心,用“自挂东南枝”表示对爱情的思贞和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他的变化,深化了对封建社会的控诉。
此外,焦母的专横暴戾,刘兄冷酷自私、贪财慕势的性格,都写得栩栩如生。总之,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是这首叙事诗的主要特点。
作品评价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唐弢)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它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像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凄惨爱情,两人虽然相爱,但是迫于封建礼数,尤其是焦仲卿的母亲蛮横无理,对自己的儿媳妇刘兰芝吹毛求疵,非常刁钻,最终自己的儿媳妇受不了这样的屈辱,整天都在婆婆的谩骂声中度过,没有赞美,没有鼓励,投河自尽。
而自己的丈夫焦仲卿虽然非常喜欢自己,但是也不得不尊重自己的母亲,百善孝为先,焦仲卿家在婆婆和儿媳妇之间,一时无法权衡,但是看到自己的妻子投河自尽之后,自己也活不下去,自挂东南枝,两人看似因为焦仲卿的母亲而自杀,实则是束缚于封建礼数,一些落后的旧思想,对女性的歧视,要求女性坚持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最终酿成的悲剧爱情故事。
古代女子婚姻悲剧的根源,不是因为丈夫不爱,也不是天灾人祸,压的自己喘不过来气,而是一些生活的琐事,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都在告诉着你,男女并不平等,女人的社会地位很低,自己不是奴隶,但是却过着奴隶一般的生活。刘兰芝知书达理,又贤惠之家,并不是懒惰的人,一天可以吃好几匹布,但是她的婆婆还是嫌弃她织得慢,总是吵她,骂他,不懂得珍惜自己这么好的儿媳妇。正是这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直在压迫伤害着刘兰芝,最终超过了刘兰芝本人能够承受的限度,走上了自杀不归路。
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观点,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实际上却悲惨的迫害着亿万的古代女子,最终造成了他们婚姻破裂,甚至丧失生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