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我心中的刘兰芝——刘兰芝悲剧命运的思考

这才是我心中的刘兰芝——刘兰芝悲剧命运的思考,第1张

对于刘兰芝的悲剧命运,大家分歧很大,争论不休,我自己静下心来想想,刘兰芝的心路历程到底是怎样的呢?首先,刘兰芝和婆婆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吗?刘兰芝对焦仲卿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可见,刘兰芝已经不堪驱使,做好了离开的准备,而焦母则说“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根本没有给焦仲卿留什么挽留的余地。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刘兰芝却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刘兰芝平时是怎么做的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如此勤苦,婆婆还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谓言无罪过”仍更被驱遣“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可见,不是刘兰芝做的不好,而是婆婆太挑剔。刘兰芝作为富家女子,从小的教育是优良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一切都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而且即便是刘兰芝要离开的时候,依然去拜别公姥看,“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嘱咐小姑子“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见,刘兰芝的一言一行有礼有节,无可厚非。但是婆婆依然不依不饶,“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如此绝情。刘兰芝亦反复申明“不堪母驱使”。可见二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刘兰芝必走无疑。即便是这次如焦仲卿所愿,回了娘家再接回来,接回来以后呢?岂不是依然如此?婆媳矛盾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刘兰芝在家庭里面依然得不到焦母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依然过着辛劳且没有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对刘兰芝来说依然是无法忍受的,你想改变焦母也是不可能的,让自己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低眉顺眼,阿谀逢迎,没有尊严的活着,也是不可能的,谁也改变不了谁,结果只能是离开,决绝。“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如一走了之!刘兰芝和社会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吗?刘兰芝在那样的社会背负的太多,恶婆婆的折磨,娘家父兄的逼迫,太守婚事的无法拒绝,丈夫的懦弱和谴责,爱情的不可保全,都是围绕在刘兰芝身边无可逃避的现实环境,面对这些,没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女子出路在哪里?你或许会说,刘兰芝面对婆婆,可以忍一忍,等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就好了;你或许会说,父兄的建议也是为了妹妹好,刘兰芝听从哥哥的建议,选择再嫁,可能是更好的归宿;你或许会说,虽然被焦仲卿遣回家,但是县令和太守相继来求婚,自己的身价岂不是更高了?可是,为了尊严和自由,刘兰芝已经无法和婆婆安然相处;为了捍卫爱情和承诺,刘兰芝不愿意选择再嫁;为了不连累家人,刘兰芝没有办法拒绝太守家的婚约。如果刘兰芝能够和社会妥协,抛弃自己的坚守,那就不是这个冷静、觉醒、有反抗精神的刘兰芝了。这样的社会容不下这样的刘兰芝,这样的刘兰芝在这样的社会无法找到真正自己。这个时候的刘兰芝面对的社会就是铜墙铁壁,根本无法突围。可见她和社会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她已经无路可走。刘兰芝和自己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吗?刘兰芝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对自己不想要什么和想要什么已经有了清醒的意识,从刘兰芝决定离开焦家的时候开始,刘兰芝应该就已经做好了和这个折磨人的社会决裂的准备,从她决议离开,就放下了,放下了对焦仲卿的依恋,放下了对男人的依附,她独身孤勇的毅然前行,她要和自己的命运去做勇敢的抗争。她的性格是刚烈的,不是懦弱的,她的选择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跟《氓》中的卫国女子不同,刘兰芝一开始就不认命,自始至终就不甘受命运的摆布,希望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委曲求全、低三下四的没有自我的活着。这样的性格的女子注定是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宁可带着对焦仲卿的爱以赴黄泉,完成“不负韶华不负卿”的誓愿,也不和自己的至情至性相妥协。就是这样的刘兰芝,她选择了离开就是选择了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誓死捍卫自己的独立自主的人格。至于爱情,她只能放在心里,只能带到另一个世界了。这就是她无言的呐喊,这就是她掷地有声的承诺,这就是她最有力的抗争!这,才是我心中的刘兰芝!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是2005年经由文化部评定的全国京剧重点院团。创建于1984年,自组建伊始,就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更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和具体的扶持。剧团拥有王立军、孟广禄、张克、赵秀君、李佩红、刘桂娟、石晓亮、闫巍等国家一级演员。常演剧目200余出,有李瑞环同志亲自改编的《西厢记》、《刘兰芝》、《金·断·雷》、《楚宫恨》、《韩玉娘》等,同时,还推出新编剧《凤吉公主》、《草莽劫》等,及《秦香莲》、《四郎探母》、《大·探·二》等传统剧。这些剧目在全国及世界各地演出,获得赞誉。

我喜欢京剧,有时候还会学唱几句,还参加了区上京剧唱腔学习(无奈唱功太差)。尤其是喜欢花脸唱腔。所以,天津的戏曲名家我还是喜欢孟广禄、康万生两位裘派花脸表演艺术家。孟广禄老师唱腔音亢刚劲、嗓音洪亮;康老先生嗓音浑厚、京韵十足。他俩人都是师承裘派传承人、山东花脸名家方荣翔老先生,也是颇为得意的弟子。唱功深厚,各有千秋。艺术造诣都很高,都是我尊敬和喜欢的京剧艺术名家。谢谢。

天津是传统京剧码头, 历史 上各地的名角能在天津唱红才算实力过硬,所谓“天津过不去,全国去不了”。而且天津本地名家也是层出不穷。

天津两大京剧院团:天津京剧院和天津市京剧青年团,都培养和诞生了很多京剧名家。

老一辈的有天津京剧院的杨乃鹏,康万生,邓沐玮,李莉,历久弥香,宝刀不老;中生代的有青年团的孟广禄,张克,刘桂娟,赵秀君,正值当打之年,艺术稳固;更年轻的一代中间力量有实验团的王艳,吕洋等风格初成,游刃有余。

其实流派纷呈的京剧艺术很难说哪位名家最有特色,毕竟在当代已经几乎没有京剧大师级的人物出现,创造新的流派了,当代的京剧名家更多的在于继承。

从继承来看不得不说天津本土的继承的重要一支——张派。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大师在学习梅尚程荀四大名旦额基础上,结合美声发声方式,创造了张派艺术,以至于后来有了无旦不张的说法。

张君秋的晚年是在天津度过的,跟在他身边的关门弟子赵秀君,一直陪伴大师左右,学习了大师的剧目喝抄完特点。由于是张大师时刻亲自把关,自然深得精髓,成为不可多得的张派名家。

先说传承,赵秀君1983年拜张君秋为师,深得“张派”行腔委婉细腻的真传,嗓音宽亮、音质优美。擅演剧目有《秦香莲》、《西厢记》、《望江亭》、《状元媒》、《刘兰芝》和《金山寺·断桥·雷峰塔》等。跟随老师时间最长,也是大师最疼爱的小弟子,因此学习的规矩完整。

再说比较,有人说张派的特色一定要唱的特别高亢嘹亮,其实不然。赵秀君的张派跟其他人比,嗓音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占了一个韵味最纯!唱腔韵味完全得到老师真传,也有人说她是最接近张大师的传人。她的嗓音自然,宽厚矂音很突出,高音虽然没有像王蓉蓉那般高亢,但是矂音能把韵味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张派嗓音“娇、媚、脆、水”的特点。

又说创新,赵秀君再继承张派传统剧目的同时,也在积极尝试其他流派的剧目和新编剧目。比如将梅派名剧《生死恨》改编成为张派《韩玉娘》,又将传统剧目《马昭仪》和《武昭关》两出老戏精简合并成为新戏《楚宫恨》。

因此聪继承到创新,赵秀君都是名副其实的张派代表人物,传承经典车别具个人特色。

当然,张派也只是在众多天津流派的一支,其他如天津裘派三大花脸(邓沐玮,康万生,孟广禄),杨派传人张克,杨乃鹏,程派名家刘桂娟,李佩红,都能代表天津京剧水平的大家,所谓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在这里也就不一一例举了。

天津人懂戏,天津的京剧角儿也是棒棒的。第一、三大铜锤花脸:孟广禄、邓沐玮、康万生都是黄钟大吕,摆在全国哪儿,都数一数二的。第二、老生杨乃彭、张克、王平各有艺术特奌,后二位拜了谭门,只会给谭派添彩。第三、武生有张幼麟、王平、黄奇峰 他们的活儿别的团来不了。第四、旦角刘桂娟、赵秀君、李佩红都各是一支方面军,都有票房号召力。余最喜欢的是王艳,梅尚二派的活儿举重若轻,论嗓子的清纯,扮相的秀美,表演的大家风范在这个年龄段中应是****,艺术造诣实不输史依弘。还有老旦兰文云、武丑石晓亮、武旦阎巍、武戏胡小毛等。上述各位,均堪称名家,当之无愧。

天津好多京剧名家,如老生张克,花脸王杰,青衣李佩红,老旦李鸣岩,最有特色的我觉的是老旦李鸣岩

李鸣岩老师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很多创新

天津当代的京剧名家太多了,绝对两个巴掌数不过来,前面的回答也都列举不少了,可以说全面准确、有理有据,也都是我心目中的名家,我不再重复了。但都忽略了张艳玲老师,张艳玲师从杨荣环、孙明珠、尚慧敏等学习尚派,后拜刘秀荣为师学习王派,她还曾师从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先生,对宋派武旦也有传承。可能是张艳玲老师近年来致力教学,演出很少,所以漏掉了。

我想重点回答第二问,谁最有特色?我认为最有特色的非王艳莫属。王艳首届全国少儿京剧邀请赛就获得专业组一等奖,后来天津市从第七届到第十二届连续六届的“新苗”“新人”“新秀”拿了个遍,也是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得主,京剧名家的地位自不待言,她的特色是艺兼多派,并且她的老师也各有特色,所以连她自己都从来不说属于哪派。王艳最早跟孟宪瑢老师学习梅派,孟先生对梅程两派都有很好的传承,有“天津旦角之母”的美称,不仅教王艳、李国静等学习梅派,她还培养了张火丁、刘桂娟、吕洋、段晓羚等程派传人。王艳后来又像杨荣环先生学习尚派,杨荣环先生又是个奇才,他曾拜师梅兰芳大师,又跟于连泉(筱翠花)先生学习筱派花旦,后来得尚小云大师器重,亲授尚派戏。跟着这样的老师自然能得到丰富的教养,王艳还不满足,又正式拜师刘秀荣先生学习王派。刘秀荣先生更是了不得的传奇人物,她不仅是通天教主王瑶卿晚年最得意的弟子,深得王派真传,后来又拜尚小云大师为师,还曾受业于梅兰芳、荀慧生等大师和萧长华、叶盛兰、言慧珠等名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个文武昆乱不挡的全才型演员。

正因为此,王艳跟这些老师刻苦学习,也日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深得广大观众喜爱,可以称得上最有特色了。

天津是曲艺之乡,不管是相声还是京剧,再或是快板,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一直觉得天津人很幽默,而且嘴皮子非常利索。至于说到京剧,天津的名家其实是有很多的。

譬如张克先生,这就是一位出身于天津的著名京剧演员。

据说他很早就入了京剧这个行当,最早受到曹世嘉先生(也是京剧世家出身的名家)的教导,后来又拜程正泰、谭元寿这些人为师。

听到我列举的名字,大家就应该意识到张克唱的是什么了。对,就是老生。张克版本的《四郎探母》在网上还有片段,我是很喜欢的。

除此以外,李鸣岩老师也值得一谈。

她是老旦的专家,是全国最知名的京剧演员之一。李老师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专工老旦,可以说是底蕴深厚。

她经常演绎的《太君辞朝》、《望儿楼》、《遇后龙袍》等剧目,都非常地经典,有些还可以在网上搜到。

凡是对老旦感兴趣的朋友,对她是不能错过的。

不知道大家喜欢哪些京剧演员呢?

别总是名家,大师了,现在没有,只不过知名度高些罢了。现在的京剧演员基本上吃老本就是学传统,流派,还没出现自成一体,从唱,念,做,打,到配器服装都是传承。

我喜欢京剧,不过是外行,门道说不出来,看个热闹。现在活跃在天津舞台的吕洋,王艳,黄其峰都很棒,现在我喜欢看武生王大兴,那真是一个漂亮,那动作,一招一式真是又帅又脆。刘嘉欣是后起之秀,唱的很稳,怎一个好字了得。

天津京剧名家太多了,本身天津就是京剧窝子,历来京剧名家都要拜天津的码头,天津观众爱看戏又懂戏,如果没在天津唱出名都算不上名角。依本人年纪,杨派创始人杨宝森大师(四大须生之一,天津京剧院),没能亲自看到他们老一辈艺术家的现场演出。改革开放后,有幸亲临现场观看过厉惠良先生复出后的表演剧目大闹天宫和挑滑车,还看过丁至云、张世麟、程正泰等很多名角,中青年的看的比较多,如孟广碌、康万生,张克,刘桂娟太多中青年后起之秀。还有唱老旦的兰文云等等。他们对京剧传承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爱上京剧这门传统国粹艺术。所以说天津的京剧名家特别是现代中青年艺术家在继承各流派艺术中学习磨炼。也行成一些个人艺术特色,为我们的国粹发扬传承努力着。

你是指京剧四小名旦么?

-- 京剧四小名旦

张君秋(1920-1997)

祖籍江苏丹徒。父滕联芳,母张秀琴(河北梆子青衣演员),在母亲的熏陶之下,自幼喜欢上了戏曲艺术。由于家境窘迫,张君秋只读了几年私塾,便辍学学艺。他天生聪伶,经李多奎介绍,拜李凌枫为师,学习京剧青衣(李凌枫,字缉之,江苏嘉定人,原学医,私淑程派,后拜王瑶卿),拜师后他刻苦学艺,靠着他的天赋和对艺术的灵感,进步很快。1935年,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一出《女起解》唱红。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成为“四大名旦”后的“四小名旦”之一。报界对他高度评价“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他最初同雷喜福合作,相继又同王又宸、孟小冬、谭富英、马连良合作,其中与马连良合作时间最长,演出最多的剧目有,《四郎探母》饰铁镜公主,《龙凤呈祥》饰孙尚香,《红鬃烈马》饰王宝钏,《打渔杀家》饰肖桂英、《大、探、二》饰李艳妃、《法门寺》饰宋巧姣及《审头刺汤》、《四进士》、《三娘教子》、《苏武牧羊》等。张君秋善于吸收多门类艺术为我所用,不断创新,通过他的再创作,使老戏唱出了新韵。

张君秋的艺术成就在于他几十年不懈的朝夕研磨,博采众长,大胆对京剧唱腔进行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创立了风靡海内外的张派艺术。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张派艺术已初见端倪。至1956年,一出《望江亭》,标志着张派艺术的正式形成,为内外行所公认。他的《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西厢记》、《诗文会》、《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春秋配》、《女起解·玉堂春》和《珍妃》、《秋瑾》等,都在唱腔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他讲求科学运用演唱技巧,保持共鸣位置的准确和气息的畅通,音域十分宽广,京剧的十三道辙口经他演唱均应付自如。他的表演端庄含蓄,自然率真,化妆服饰讲求人物和处境的协调达到艺术完美。张君秋先生在我国京剧艺术领域中尤其是旦角行当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中,是一位承前启后、勇于探索、大胆革新、不懈追求的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

1956年张君秋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马连良京剧团,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此名家合作,流派纷呈,百花争艳。在剧目设置、唱腔创作、表演技巧、舞台美术以及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革新创造,成为当时菊坛一大盛事。同时,张君秋的艺术创作,此时也到达了颠峰阶段。张君秋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薛亚萍、李炳淑、杨春霞、杨淑蕊、王婉华、雷英、张静琳、王蓉蓉、赵秀君等。

宋德珠(1918-1984)

名宝禄,字颖之,原籍天津,生于北京。12岁人中华戏曲职业专科学校,从阎岚秋、朱桂芳学武旦,又从余玉琴、郭际湘、诸如香、王瑶卿诸名家学花旦及青衣。毕业后又得程砚秋、于连泉指点。他扮相英武秀丽,身段矫健秀美,“打出手”迅捷稳准,有深厚的武功与跷功,以擅演武旦和刀马旦戏称著,剧目有《杨排风》、《扈家庄》、《小放牛》、《金山寺》、《战金山》、《泗州城》等。新排剧目有《蝶恋花》、《花猫戏翠屏》、《碧血桃花》、《冰玉胭脂》等,表演颇具乃师阎派风范,与李世芳、毛世芳、张君秋共称“四小名旦”。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教于河北省艺术学校。

李世芳(1921-1947)

生于1921年,卒于1947年,其父是山西梆子名旦李子健。他幼入富连成科班,专工青衣、花旦,受教于尚小云、萧长华、魏莲芳等名师,因嗓音明亮甜润,扮相雍容华贵,未出科即以“小梅兰芳”享名。做为“世”字班高材生,《霸王别姬》、《碧游宫》、《盘丝洞》等戏均由其主演。1936年正式拜梅兰芳为师,出科后即以梅派传人组班演唱,与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并列“四小名旦”。

令人痛心的是:1946年底,他赴上海演出完毕后于1947年1月5日乘机返京,途经青岛上空时,因飞机遇雾撞山而罹难,时年仅26岁。

毛世来(1921-不详)

山东掖县人。9岁入富连成科班,工花旦,兼演武旦。原籍山东掖县,久居北京。7岁入富年成科班学艺,受业于萧长华、于连泉、王连平。曾拜师梅兰芳。在科班学习时期即己享名,曾被选为”四大童旦”之一。

19岁满师,组班“和平社”,转演于上海、天津、北京、山东等地,此期间又拜尚小云、荀慧生、赵桐珊为师。尚小云倍加提携,如在《乾坤福寿镜》中让其配演寿春,在观众中印象日深。先后与周信芳、盖叫天、李少春、李万春、叶盛章、叶盛兰合作演出。

毛世来嗓音清亮,白口清丽干脆。扮相俊俏,跷工极佳,以能唱擅做、文武兼备名重一时。善于刻画各种性格的人物,花旦、闺门旦、泼辣旦、武旦演来均能惟妙惟肖。尤擅长演花旦戏,泼辣虽不及筱翠花,但娇小玲珑,妩媚动人,有“小筱翠花”之号。擅长剧目有《铁弓缘》、《英杰烈》、《红娘》。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

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

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1998年1月28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初一日:1998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播出

1998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晚会以“荟萃名家与精品,奉献艺术与美好”为宗旨的,具有主流的倾问,国家级的规格。其鲜明的主题、深遂的文化内涵、高雅的艺术品位对引导广大观众的欣赏走向、提高审美情趣和净化文艺舞台,起着其他任何晚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晚会戏曲、曲艺类节目有:

11交响京剧《巍巍华夏情》(李洁,于魁智,刘桂娟,袁慧琴,赵秀君,孟广禄)

12京剧《太真外传》选段(史敏)

13黄梅戏《天河配》选段(黄新德,吴亚玲)

14京剧《春闺梦》(张火丁)

15越剧《梁祝·十八相送》选段(钱惠丽,单仰萍)

16京剧《红娘》选段(管波)

17京剧《金翅大鹏》选段(收大鹏)(天津京剧院张幼麟等)

1999年10月4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五日,13时30分:庆祝国庆五十周年优秀京剧剧目精粹展演第三天

庆祝国庆五十周年优秀京剧剧目精粹展演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

演出剧目

午场(13时30分)

《打焦赞》(张玲,陈仲健,脱志国,马建华)

《拾玉镯》(管波,郑岩,张威)

《野猪林》(于魁智,陈真治,陈仲健,沈京林)

《金山寺》(李胜素,张威,唐禾香,脱志国)

夜场(19时30分)

《断桥》(李洁,宋小川,马帅)

《赤桑镇》(孟广禄,[[赵葆秀)

《秋江》(张春华,张火丁)

《闹天宫》(李光,董志华)

1999年10月7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八日:庆祝国庆五十周年人民剧场戏曲演出第六天

庆祝国庆五十周年戏曲演出在北京人民剧场举行,第六天由中国戏曲学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穆桂英挂帅》(李洁,杨秋玲,邓敏,袁慧琴,张建国)

2000年2月4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廿九日:2000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盛世龙腾——2000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播出。

节目单

1 昆曲歌舞《九州迎春》(陈俊杰、李洁、罗长德)

2 京剧《冯谖客孟尝》(于魁智)

3 河北梆子《宝莲灯》(彭蕙蘅)

4 少儿京剧《击鼓骂曹》(胡晓楠、王文端)

5 京剧《张门桃李》

《西厢记》、《刘兰芝》(王蓉蓉、赵秀君)

6 昆曲《单刀会》(侯少奎、董红钢)

7 京剧《桃花村》(耿巧云)

8 京剧《恶虎村》(赵永伟)

9 黄梅戏《王昭君》(韩再芬)

10 京剧《岳母刺字》(赵葆秀、李明、李海青)

11 川剧《金子》(沈铁梅、赵勇)

12 豫剧《美女涅盘记》(王红丽)

13 拉场戏《红月娥做梦》(闫学晶)

14 粤剧《宝玉成婚》(丁凡)

15 高甲戏《金龙戏珠》福建安溪高甲戏剧团

猜龙字剧名

16 少儿豫剧《智取威虎山》河南临颍南街村希望戏曲学校

17 蒲剧《孟姜女》(武俊英)

18 京剧《铜锤错位》(邓沐玮、孟广禄、康万生)

19 广东汉剧《柳如是》(李仙花)

20 越剧《一枝梅》(萧雅、董美华)

21 昆曲《牡丹亭·惊梦》(杨春霞)

22 黄梅戏《牛郎织女》(周源源)

23 《戏迷招亲·绝技荟萃》(朱世慧、金不换、韩俊丽、张建平、丁力)

24 京剧《雁荡山》(路岩等)

25 京剧《大登殿》(李尤婉云)

26 粤剧《范蠡觅西施》(唐宝莲)

27 京剧《一战成功》(唐文华)

28 客串京剧《拾玉镯》(鞠萍、郭达、李金斗)

29 上党梆子《初定中原》(吴国华、张保平)

30 京剧《梅苑芳华》

《太真外传》(王怡)

《霸王别姬》(李胜素)

《西施》(董圆圆)

《天女散花》(张晶)

31 秦腔《打柴权弟》(李晓锋)

32 京剧《花木兰》(邓敏)

33 龙江剧《花木兰》(白淑贤)

34 评剧《玉堂春》(宋丽、齐建波)

35 婺剧《昆仑儿女》(陈美兰、张建敏)

36 京剧《沙家浜》(袁慧琴、叶庆柱)

37 少儿扬剧《小小巾帼》南京空军小百灵幼儿艺术团

38 越剧《吴王悲歌》(吴凤花、陈飞)

39 京剧《程韵风流》

《英台抗婚》(李佩红)

《文姬归汉》(刘桂娟)

《春闺梦》(张火丁、宋小川)

40 京剧《西门豹》(杨赤)

41 京剧《金田风雷》(叶少兰)

42 京剧《文王访贤》(马长礼、尚长荣)

43 京豫联唱《穆桂英挂帅》(梅葆玖、马金凤)

43 京剧歌舞《腾龙颂》(杜鹏、杨燕毅、杜镇杰、陈真治)

2000年12月27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二日:首届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第四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首届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

2000年12月30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五日,19时45分:怀仁堂2001年新年京剧晚会举行

怀仁堂2001年新年京剧晚会举行。

演出节目

序幕:四位少年儿童的京剧联唱

《天女散花》选段(李洁)

《搜孤救孤》选段(王佩瑜)

《龙凤呈祥》选段(张建国)

《西厢记》选段(赵秀君)

《赵氏孤儿》选段(邓沐玮)

《杨门女将》选段(袁慧琴)

《穆桂英挂帅》选段(董圆圆)

《霍小玉》选段(管波)

《赤壁之战》选段(李宏图)

《春闺梦》选段(张火丁)

《四郎探母》选段(于魁智等)

《状元媒》选段(王蓉蓉)

《空城计》选段(耿其昌)

《赤桑镇》选段(赵葆秀,孟广禄)

《荀灌娘》选段(孙毓敏)

《淮河营》选段(冯志孝)

《谢瑶环》选段(李维康)

《定军山》选段(谭元寿等)

《锁麟囊》选段(李世济等)

《中国京剧》(李军,李胜素)

2001年,农历辛巳年: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刘兰芝是建安时期著名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

刘兰芝从小受到一般劳动妇女受不到的教育。诗开头就通过刘兰芝自叙写到自己: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当兰芝被遣归之后,刘母也对她说: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这种重复的叙述正是为了强调说明这兰芝绝不像焦母所说的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也不是刘兰芝谦称的“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

十七岁时,刘兰芝已被教养成人,并嫁给庐江府吏焦仲卿。在焦家,她服侍年老的婆婆,照顾年幼的小姑,真是: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她辛勤劳作,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尽管她因丈夫远离, “相见常日稀”,经常独守空房,孤单寂寞,却仍然忠实于爱情, “女行无偏斜”,便是其写照;而她的待人处世,落落大方,举止谈吐,合情合理;她善良,即使将被婆婆赶走时,却仍然想着“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并嘱咐小姑要“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有美丽非凡的仪表,当她即将离开焦家时,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无可挑剔的新妇,却处处遭到婆婆的指责;尽管她从早到晚纺织, “三日断五匹”,婆婆还嫌她“织作迟”;尽管她处处自我克制,焦母却始终看不惯,说她“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焦母明知儿子和媳妇感情深厚,却毫无人性地强令儿子赶走刘兰芝: “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

面对焦母的虐待,刘兰芝于忍无可忍之下,向焦仲卿诉说了自己的可怜处境: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是其悲惨处境的写照。可以想象,再勉强留下去,刘兰芝将被虐待至死。因此,她才忍心要焦仲卿“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刘兰芝离开焦家,面对的现实仍是残酷的,被休归的女子在家中没有地位可谈,所以她“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更何况她还有一位“性行暴如雷”的长兄。所以她和焦仲卿离别时就预感到回家后她哥哥“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果然,她回家以后,虽然想信守和焦仲卿对天立下的誓言,忠贞不渝。然而当这位兄长责备她屡次拒婚时,她不得不违心地应许了。道理很简单: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明白不过地昭示了她的这种处境。在婆家,她已得到了“举动自专由”的罪名而被“遣归”,又怎能再违背一家之长的哥哥的意志呢

婚期日近,男方又是太守家“娇逸未有婚”的郎君,在常人看来,确实是极好的一门亲事,所以刘兰芝的长兄责备她: “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太守家声势显赫,然而刘兰芝并不羡慕权贵,依然忠实于和焦仲卿的感情,因此,婚期越近,她越加痛苦, “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她“愁思出门”显然是在期待和焦仲卿的最后见面。

终于,焦仲卿告假归来。刘兰芝在距离二、三里外已听到焦仲卿的“马声”,并急急忙忙前去会面,如果不是日夜专注地盼望和想念,她不可能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之内便听到马声而迎出门去。

刘兰芝向焦仲卿解释了自己被逼迫而不得不答应太守家的婚事: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焦仲卿不了解兰芝作何打算,因此说了一番“贺卿得高迁”之类的话来挖苦她,刘兰芝其实早想好了主意,因此她当即回答说: “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新婚之夜,当“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初定”的时刻,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刘兰芝以自杀的行动,抗议了黑暗社会的迫害。

刘兰芝的形象,具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作品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或对话,或描写,或铺张,或想象,尽情地在读者面前刻画出刘兰芝的美丽、善良、勤劳、灵巧以及知情知礼等种种美德。应该说,在焦家时,刘兰芝还是尽力按照封建道德对女子的要求来身体力行的,她大可与刘向载入《列女传》中的一些贤德妇人相比美。所以,当焦母指责她时,她敢于理直气壮地对焦仲卿说明自己是无辜的,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即使她回家后她依然对母亲说: “儿实无罪过。”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无罪过”的人被冠以“莫须有”的所谓“无礼节”的罪名而遭弃逐。她没有任何可以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焦母容不了她,她的哥哥又想用她来结交权贵,丝毫不尊重她的人格和自由。茫茫大地,没有她的容身之所,因此,只有死才是她唯一可以选择的权利!作品正是通过刘兰芝这一十分美好的艺术形象的被摧残、被压迫、被毁灭,暴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杀人不见血的黑暗现实。这一悲剧,在我国历代读者心中产生巨大的感人的艺术力量,因而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作品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为我国历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自古红颜多薄命”,人们看这句话时,多与权势、名利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句话也适宜于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人。

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看样子她是一个家教严谨,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十七岁的那年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公务员焦仲卿为妻。

焦家人口简单,丈夫之外只有守寡多年的老母和一位小姑子,也算是当地的小康之家。刘兰芝嫁到焦家以后,起早睡晚,辛勤操持家务:提水、烧饭、洗衣、织布,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把一个四口之家打理得有条不紊。

焦仲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工作余暇便暗在妻子身边,喁喁低语,情话绵绵,偶尔也弹筝奏乐,轻声合唱一曲,伉俪情深,其乐融融,邻里之间对这对郎才女貌的小夫妻,莫不十分羡慕,然而焦母心中却非常不是滋味。焦母始则蛮不讲理地加重媳妇的工作量,继而百般挑剔媳妇的不是,终于完全丧失理性,认为媳妇简直就是破坏焦家和谐气氛的狐狸精,强迫儿子非把刘兰芝休回娘家不可。

焦母当时要休去刘兰芝的理由就是认为媳妇没有礼节,凡事爱自做主张,使我老人家心里不快活。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会是天大的笑话,然而这在古代却是重要的理由,古代有所谓“七出”之余,符合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休妻。《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焦母守寡多年,母子相依为命已经成为长久以来的习惯,家中忽然多出一个媳妇,使母子之间彼此依赖的态势,顿时产生大幅度的变化,失去了心理平衡,迁怒于媳妇。当时焦仲卿认为媳妇的行为并无不当之处,为何得不到母亲的爱护呢?他反对母亲这样做,在母亲面前发誓:“倘若遣去媳妇,此生誓不再娶!”但是焦母却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以死相威胁,在最后关头焦仲卿还是败下阵来,屈从了母亲的意思。

当天夜里,夫妻两人泪眼到天明,焦仲卿一再解释他的尴尬处境,并保证假以时日,情况必然会获得改善,劝慰其妻务必要暂时忍耐,过些日子再来相迎;然而刘兰芝不敢作此奢望,完全是一别成永决的态势,哭得象个泪人儿似的,犹自叮咛丈夫把留下来的绣襦、罗裙、斗帐、香囊、镜匣、丝绳等女用物品,得便全部赠送别人好了,不必留置,以免睹物伤情,徒增苦恼。

泪还没有干,天就快亮了,含着悲愤的心情刘兰芝起床收拾打扮,她在穿衣着袜的时候,每一件小事都重复四五遍,每一遍都牵动着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她款款地走出房门,向焦母辞行。她是严肃的,穿着典雅的服装,这是一种对焦母的 。然而这一圣洁的表情轮到向小姑子辞行的时候,化作珠泪涟涟。她的满腹辛酸在同是女性,又与自己同龄的小姑子面前再也忍不住了。她必须离开而又不忍离开这个家啊!

该走了。一辆马车载着刘兰芝离开焦家,焦仲卿骑着一匹白马随车相送,行行重行行,车轮的每一转动,似乎在辗碎两颗已经支离破碎的心,忍不住难舍难分的痛楚,焦仲卿下马钻进车里,两人再度相拥而泣,指天发誓,决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意即海枯石烂,两情相悦,永不变心。到家了,该分手了,“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刘兰芝回到家中,善良的母亲望着回家的,“进退无颜仪”的女儿,大为悲摧。然而刘兰芝还有一位性情暴燥的兄长,对她这位兄长,刘兰芝是早有心理准备,在回家的路上她就知道:“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遂以煎我怀。”

果然,刘兰芝回家后,首先是县令遣媒为他刚满十八岁的第三个儿子求亲,做母亲的理解女儿的心情,在女儿的求恳下代为谢绝了。不久,太守造县丞为他的五少爷求婚。当母亲再次准备为女儿谢绝时,她的兄长出面干涉了,在旧社会长兄代父啊,而家庭又是认男子为主的,于是答应了这门婚事,并纳采行聘,选定了良辰吉日,准备迎亲过门。刘兰芝默不作声,只有用手巾掩口啼泣,眼泪哗哗地直流,所谓“腌腌日欲瞑,愁思出门啼。”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再嫁的消息,快马加鞭赶到了刘家,已经是薄暮时分,那声声马嘶,也就是他心中的悲呜。眼见门前已经搭好了“青庐”,那是以大幅布幔搭成的帐幕,是新娘出阁前的一晚用来过夜的。见到刘兰芝,焦仲卿气急败坏地说#e#:“我如磐石,千年不转移,而你蒲苇的韧性呢?何以在一天一夜之间一切就变了样子呢?我们的海誓山盟呢!我只有祝贺你攀上高枝,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刘兰芝肝肠寸断,呜咽讲道:“人生不如意,一言难尽,你又何必那样讲呢!我和你同样是受逼迫,只有一死来表明我的志向了。”刘兰芝哭着跑回青庐,焦仲卿也拨转马头,万念俱灰地踏上归途,世上万般辛苦事,无过死别与生离。

那天已是冷冬的时节,寒风摧凌着树木,树叶飘零。渐渐地庵庵黄昏,寂寂人定,斜月清冷,严霜满地,偶尔地自空中传来一、两声孤鸟的悲鸣。刘兰芝踉踉跄跄地离开了青庐,趁人不备,跃身投入村外的池塘之中,用她的生命来诠释情爱的坚贞。

那边焦仲卿回到家里以后,登堂拜母,说了一些“不能承欢膝下,万望善自珍重”的诀别话。他那糊涂而专横的母亲还在安慰他:“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无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不管母亲如何劝勉,此时焦促卿已经决心赴死,那里听得进去。当天夜里徘徊庭院之中,三更过后,乌鸦成群飞过,焦中卿心知有异,以为爱妻已经殉情,正在黄泉路上等他结伴同行呢!于是解下腰带,绑在庭树枝上自缢而死。

刘兰芝放着“金车玉作轮,青骢马,金镂鞍”的富贵之家不去,甘愿为情而死,令人赞叹。

天亮以后,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的消息,已经轰动了附近村里,焦母呼天抢地,为独子的死悲恸不已;刘家兄长更是愧悔交加,因为自己的贪利趋势,而害得走投无路的妹妹投水保贞;一般村民更是由同情而愤慨,聚集在两家门前,鼓躁唾骂,并要求将两人合葬在华盖山麓。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墓地,东西植松柏,南北种梧桐,若干年后,枝桠繁茂,浓荫覆地,有一种双栖双飞的鸳鸯鸟,夜以继日地穿飞上下,婉啭和鸣;青年男女纷纷来到墓地参拜,祈求获得美满良缘,至今安徽省舒城县城南的华盖山,还有鸳鸯坟的遗迹!焦仲卿是庐江郡的一个小吏,大约是如今安徽省庐江县、潜山县与舒城县一带地方。

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悲剧爱情故事,有一位民间诗人就此写成了一篇《孔雀东南飞》的五言诗,南朝徐陵把它收集在《玉台新咏》中。诗中对刘兰芝的形貌作了这样的描写:“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说到她的服饰,作了这样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垂明月当。”

《孔雀东南飞》中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刘兰芝的才情、品性、美丽与装扮,目的在强调如此难得的佳人,竟然无法博得婆母的青睐,益增世人同情惋惜之意。

已经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而今银幕上与舞台上,仍然不断的在搬演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依旧能够赚人热泪,可见其不朽的因由,断非偶然或浪得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4786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