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意义是什么

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意义是什么,第1张

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的悲剧成因,出了家长制这个社会根本原因之外,人物各自的性格心理缺失似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说,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即是一个社会悲剧,也是一个性格悲剧。人物各自不健全的性格心理也是酿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焦母变态失衡的性格心理分析

焦母,是封建家长的一个典型代表,是焦,刘二人悲剧的第一制造者。从诗歌描写来看,她决意赶走刘兰芝的理由是“此妇女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但是从兰芝的自诉来看;“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羐,十六诵诗书。。。。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兰芝应是个知书达理且极为勤劳有教养的女子,并非像她所说的是一个“无礼节”而“自专由”的人。那么,其根本原因又在哪里呢?可以毫不隐讳的说,就在于焦母那失衡而近乎变态的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来看,文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焦仲卿有父亲。也就是说,她极有可能是一个死了丈夫而独自带着儿子生活的寡妇。在中国社会,对于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来说,儿子就是她的一切,是她唯一的希望。她会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儿子身上,自然也就希望儿子把全部的爱都献给自己。久而久之,她就会把儿子看成是自己一人的私有产品,不允许任何人——即使是儿子的媳妇——去分享儿子的爱。否则,她就会心理失衡,以至无法忍受。这样说来,她怨恨刘兰芝的真正原因根本不是别的,而恰恰是她失衡而变态的性格心理及由此而导致的焦仲卿畸形的爱。这也正是古往今来大多数残缺或单亲家庭的一个通病。

刘兰芝刚烈而偏执的性格心理分析

应该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兰芝可称得上是“极品”女人,她美丽、善良、勤劳、能干。可以说,一个女子应具有的一切美德她差不多都具有了。要不然,在她被休之后就不会有县令、府君等大户人家纷纷上门提亲了。然而,这么一个上好女子,为什么竟遭夫家休弃并最终投水而死呢?难道责任全在封建家长焦母和刘兄身上吗?非也,刘兰芝自身其实也有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她具有过于刚烈而偏执的性格缺陷。

首先,虽说婆婆看她总是不顺眼,但也并没有直接赶她走,只是劝儿子快些把她休掉。但儿子并么有休她的意思,并且一直在乞求母亲“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一向勤劳善良的刘兰芝竟率先发难,主动要求遣己回家:“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要知道在整个封建社会,女子向来遵从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被休乃是极不光彩的事,这一点刘兰芝不会不知道。然问题是她既然知道,那又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承受这极不光彩的名声呢?答案只能用她那过于刚烈而偏执的性格来解释。同样地,当她后来被兄所逼,不得不改嫁“郎君”而遭仲卿挖苦嘲讽“贺君得高迁”之后,性格刚烈和偏执的她再也无法忍受:“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可见,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过于偏执而刚烈的性格心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甚至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因为刚烈的性格往往隐藏的是脆弱的心理,一旦遇到不顺或挫折,这样的人很可能就会因无法包容而走上极端。这不能不说是《孔雀东南飞》留给我们的又一悲剧思考与启示。

焦仲卿懦弱优柔的性格心理分析

单从忠于爱情这个角度讲,焦仲卿应该说是坚强而执着的,然而从其本质性格而言,他又是十方懦弱而优柔寡断的。母亲逼他休妻:“我已失恩义,遣之慎莫留!”他虽然不同意,但却没有实质性的抗争,仅仅是反问一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最有分量的话也不过是“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而在母亲捶床大怒的一顿臭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之后,他便默然无声地“再拜还入户”无可奈何地劝兰芝“暂且还家去”。这就为以后悲剧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尤其可恨的是,在兰芝被逼无奈不得不答应改嫁的权宜情况下,他对兰芝缺乏应有的信任与谅解,竟然对她进行了一连串的嘲讽与挖苦:“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做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从而把本来就被逼无路且性情刚烈的兰芝推向了绝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可见,过于懦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以及男女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与谅解,也是造成婚姻悲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孔雀东南飞》留给我们的另一悲剧思考与启示。

总而言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意义不仅在于它向人们昭示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而且还在于启示人们:没有一个健全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爱情的长久和婚姻的幸福,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可能避免。

东汉末建安间有个叫刘兰芝**美丽、善良、聪明 、勤劳。她与焦仲卿结为婚夫妻后,俩人感情非常好。然而焦母却对刘兰芝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驱逐刘兰芝,焦仲卿迫于母命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并承诺一定会接她回家。谁知兰芝娘家趋炎附势,她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相见。太守迎亲 ,双双殉情死。

知识拓展

刘兰芝和焦仲卿成为悲剧的原因

刘兰芝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技艺,真的可以说是多才多艺,从她嫁入焦家以后,更是勤侍婆婆,忙于家事,不敢有所懈怠,这样的媳妇被谴!可以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古代休妻,讲究七出,又称为“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即使是对照这几条,其实也找不出刘兰芝的大错,她的被休。仅仅是因为婆婆对她看不顺眼,早就想把她赶出家门,所以处处为难刁难她。而婆婆对她看不顺眼的原因是因为两人的婚姻门不当户不对,这些从刘兰芝的话语“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以及焦母的“汝是大家子,仕宦于抬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在魏晋时期,婚姻一般来说是家族和家庭之间联合的工具,反倒是结婚的双方没有说话的权力,任由家里做主。所以这样的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被焦母所反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是觉得在这样的一种制度下,刘焦在父母做主婚姻当中能够相亲相爱,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桩美满的婚姻了,结婚虽说是由家里做主,但两人由陌生人发展到有情人,也是难能可贵的了。婚姻本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一旦掺杂进太多的外来因素,也就变得非常脆弱了。所以在焦母的干涉下,即使不情愿,刘兰芝也不得不离开焦家。 

说到刘兰芝,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焦仲卿了,他对刘兰芝真情是有目共睹的,从向母亲苦苦求情,到以为刘兰芝变心时的恶语相向,以及最后的殉情。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一片真情实意。但我们在感动的同时其实也有些遗憾,总觉得焦仲卿的抗争是软弱的,不够坚决。假如他能够再坚决一些,自己做主坚决不让母亲谴刘兰芝,态度再强硬些,也许母亲也会让步,毕竟孤儿寡母的相依为命,做母亲总是最疼儿子,决不会让儿子为难的。

但遗憾的是,在焦仲卿的身上,封建的愚孝思想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母亲的命令,即使是错的,即使是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得不服从。他虽求情了,但当母亲捶床大怒时,焦仲卿能做的就只有诺诺而退了回来。假如焦仲卿能够多抽些时间出来陪妻子和母亲,缓和化解妻子和母亲的矛盾,也许母亲对妻子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僵了。

但这只是假如,男子汉大丈夫,要以事业为重,不能沉迷于温柔乡之中。娶了妻子回来了,但焦仲卿却在官府里忙碌着,以至刘兰芝“贱妾留空房,相见日常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没有了焦仲卿这个润滑剂,尽管刘兰芝处处退让,矛盾在焦母的故意挑唆下,依旧在不断升级。最终让刘兰芝觉得自己不能忍耐下去了,照这样的情形下去,被休是肯定的了,与其被休回家,还不如自请回家,这样还可以保持自己的一丝尊严。

所以面对婚姻的悲剧,我们只能是说,焦仲卿是在努力了,但他在工作为重的时候,却忽视了妻子,连妻子回家时还说,要赶着到衙门去,以后再去接你回来。他的这种态度,最终导致了刘兰芝的再嫁及殉情,试想如果他和刘兰芝家里做好沟通,相信家里也会理解的,那么刘兰芝的等待也是值得的了。也不会有那个悲剧的结局了。努力了,却没有尽全力,连自杀的勇气都有,却没有勇气去进行坚决的斗争。   

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必然的结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曾有规定如无后,男子可以再娶,但焦仲卿却依然不为秦罗敷所动,挽留刘兰芝,可以说是很难得的,而刘兰芝用她和焦仲卿之间“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的誓言来使对方安心,但刘兰芝迫于焦母和自己母亲和兄长的逼迫,也无力反抗,只能暂时顺从,但却被焦仲卿所见,焦仲卿说出了,“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记不太清了原句应该是这样。。)”的气话,以为刘兰芝已经违背誓言,便说,你富贵去吧,我独自到黄泉去了,回家以后便自尽。刘兰芝见自己被误解, 回家后,也奔赴黄泉和焦仲卿相聚。

总之,焦仲卿 对刘兰芝的爱堪称忠贞,最后也因为爱的太深而产生误解,加上封建社会人们坚信到“黄泉”还能相遇,便自寻短见,刘兰芝也确实迫于压力作出了被焦仲卿误会的事情,当时也没有去辩解,听到焦仲卿的“吾独上黄泉”也就跟着去了,他们死后 两家人也看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便提出合葬。。。如果“黄泉”真的存在,他们在那里应该依然幸福吧~

1、焦仲卿母亲嫌刘兰芝没有礼数,行为随意。

刘兰芝本来就是个追求个性,自我价值要求很高的,有略有叛逆个性的人。焦仲卿母亲喜欢封建礼教约束之下的贤妻良母。

2、焦仲卿母亲已经对刘兰芝积怨已久,对认为焦仲卿与刘兰芝生活的不自在。

对儿子袒护刘兰芝的举动很生气,儿子为了刘兰芝下跪,要知道男儿膝下有黄金,这样子的委屈自己是作为一个母亲难以忍受的。所以刁难在所难免。

3、焦仲卿母亲作为女人天生的嫉妒心情。

嫉妒。女人不都是有嫉妒心理的,同作为女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爱,尽管爱的种类不同。焦仲卿把爱集中在了刘兰芝身上,而忽视了母亲,焦母当然不高兴。

4、焦仲卿母亲已经为焦仲卿选好下任妻子,即为文中提到的“东家女”。

秦罗敷比刘兰芝更为漂亮,婆婆总是希望媳妇漂亮,被周围的人羡慕。

5、焦母认为刘兰芝阻碍了他儿子的仕途之路。

焦仲卿爱的太专一,无心功名利禄,不上进。婆婆认为刘兰芝阻断了儿子的仕途;

刘兰芝在仕途上不可以给焦仲卿很好的帮助,反而会是一种阻碍。因为文章有写到有比焦仲卿官品更高的人愿娶刘兰芝,官场往往是黑暗的,大官压小官,焦仲卿的仕途很难顺走。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士族门阀观念。

刘兰芝出身贫贱乡里,而焦仲卿家是官宦之家,至少在身份地位上焦母会觉得要门当户对!所以百般的刁难。

7、文中全篇没有提到焦仲卿夫妇有子女,对此也有影响。

百事孝为先,无后为大。刘兰芝无子,所以婆婆会受不了她,会觉得她无用。

第一个方面是因为焦仲卿家是一个官宦人家,而刘兰芝家是商户人家,在当时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比较低,所以焦母觉得刘兰芝配不上焦仲卿。

第二个方面因为焦母是一个寡妇,从小与焦仲卿相依为命,她太爱焦仲卿了,他害怕别的女人抢走他的儿子(俗话说娶了媳妇忘了娘),所以说焦母不只是看刘兰芝不顺眼,就算是焦仲卿娶了别的女人,焦母也会这般如此。

当时刘兰芝在十多岁的时候就能纺出很好的衣服,那首诗在开头就是刘兰芝描述自己的一生,她是一个吃苦耐劳,而且非常聪明的一个人。她说自己在十七的时候嫁给了焦仲卿,焦仲卿当时是一个很年轻的少年,而且有点作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是官吏了,因为他是太守府的官吏,还是一个十分专心的人,所以他会经常不在家。只有妻子一个人在家,他们很少见面,在诗中就可以读出来,刘兰芝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十分想念丈夫,想和他见面,所以脸上经常是很愁苦的表情。

当时焦仲卿已经是当官吏了,所以他的家里应该不是很穷,反而生活挺好过的,但是刘兰芝还是在每天织布,几乎三天就能织出五匹多绸缎,在我看来应该很快了,但是她的婆婆还是嫌弃她织的慢。甚至因为这个理由要把她休了,我觉得有些过分。

但是她就是一个娇弱的女子,一边是母亲和哥哥们劝自己嫁人,威胁自己。另一边就是和焦仲卿的约定,他不想失信于他,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他母亲的刁难,等他来接自己回家。面对他们的威胁,自己的内心很纠结,于是就敷衍的和自己哥哥母亲说自己会嫁人的,不用他们单担心。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焦仲卿的耳朵里,他听到之后立马就来刘兰芝了心里既生气又着急,然后见面的说了有些气话,怨恨她为什么不等自己,不是当初说好了吗?本来刘兰芝的压力就很大,听到他这样说,觉得自己很委屈,就说反正我们两个反正也不能在一起了,你这样说我也没有办法。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于是两个人就这样告别,刘兰芝在离家很近的一条小河里,投河自尽了,而焦仲卿也回到家上吊自杀了,后来两个人合葬在一起。后来在他们合葬的地方经常有鸳鸯鸟出现,然后人们就把那个地方叫孔雀坟。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感天动地、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深深的感动了大家。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孔雀东南飞》这样一首诗。

扩展资料

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参考资料:

-《孔雀东南飞》

首先,古代素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说法。焦仲卿仕途还算顺利,更加知道父母不可违的道理。    

但是一边是自己的妻子,一边又是养育自己的母亲。无奈之下不得不选择遵从母亲,休了刘兰芝,但是对于母亲想让自己去迎娶另一家只是母亲看的顺眼的一个女子是很抵触的,毕竟自己一生的婚姻幸福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让他对于自己重新审视了一遍,加上刘兰芝自己的诉苦。一日夫妻百日恩,和她生活了也挺久了,还是想想个办法留住她。于是就有了后面的约定,让刘兰芝等他,自己先去应付自己的母亲,而刘兰芝也答应了。

但这也不过是两人的幻想而已,与现实作对如鸡蛋碰石头,刘兰芝家里有人提亲,对于有一个刚被休的女人的家庭来说,这样既可以攀高贵,又不会落下笑柄,自然很是乐意。对于他们的约定,就像是一个笑话一样。刘兰芝的哥哥更是进一步劝说她答应,不只是为了她,更是为了这个家。

刘兰芝只好妥协答应,但心里还是期待焦仲卿来接她。直到出嫁,出嫁时,他来了,他们对于生活与现实几乎妥协,内心的一点希望也消失殆尽。当时只有殉情或私奔,私奔或许使两人在一起,但是这是不孝的,而且私奔就名不正言不顺。他们想在一起,更想摆脱现实,无疑,殉情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4802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