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⑴第2节:自请谴归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第9节:兰芝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③打扮时“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10节:拜母别姑
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倔强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望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完整的故事,语言朴实,性格独特的亮点,结构紧凑,完整,停止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是中国民歌的杰作。 “五四”运动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阶段。
布局的方式
这首诗奠定,兴和等做法:第13段,第二段的内容重复强调兰格童年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的叙事点的观点,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格离别“严妆与停工期,表现兰格驱逐离开胶价之前冷静,冷静,冷静的性格。既突出了精美独特,强大的基础,为以下知府嫁给他的儿子。
一个特殊句式有点困难,毕竟,我不是从事文学,或者问问你的老师。
汉末建安年间,一个秋天的下午,庐江府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安排好那些没完没了的琐碎事,就急忙往家里走去。他已经好几天没见妻子的面了。一想到美丽、贤惠的妻子刘兰芝,焦仲卿不由得加快了步子。
离家老远就听见西房里传来一阵阵“吱吱呀呀”的织布声。焦仲卿走进自家的小院,见到处都收拾得井井有条,他和兰芝种的几盆兰花都开了,发出爽心的幽香。他没有惊动母亲,径直向织房走去,轻轻地推开门,准备悄悄走到她的身后,让她无意中掉转头时吓一跳。他喜欢看她那满脸嗔怪的神情。
不料,兰芝停住织布,却轻轻哭泣起来。他吃了一惊,走过去拉住她的手,问道:“你怎么啦?是不是不舒服?”兰芝一抬眼,见是他,又惊又喜,忙擦掉眼泪,摇了摇头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仲卿端详着妻子秀丽而有苍白的脸庞,心疼地说:“不,你骗我!你的眼睛都哭肿了。”兰芝低头不语。
焦仲卿想起近来母亲对兰芝的态度越来越坏,经常无端地指责她整天拉着脸指桑骂槐,不止一次地在他面前唠叨要休了兰芝。于是柔声问道:“是不是母亲又委屈你了?你说呀!”兰芝再也忍不住了,伏在他的肩头痛哭起来,哭诉着说:“自从嫁到你家里来,我没有哪一天不是提心吊胆过日子。你每天只是忙着公务,一年半月的难见几次面,我一个人守着空房,哪一天不是鸡鸣就起来织布。两三天就织好五匹布,可是母亲还是嫌我织得慢,你家的媳妇真难做哇!既然我不能够使母亲满意,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处,你不如告诉母亲,把我休了算了!”说着说着,已是泣不成声。
焦仲卿正不知如何安慰妻子才好,堂屋传来母亲一声高一声的怒骂:“哪个小贱人在哭丧啊?是不是想老娘死呀?整天哭哭啼啼、愁眉苦脸的,是谁亏待你啦?也不能太不识好歹了…”焦仲卿实在听不下去,走进堂上,对母亲说:“您怎么能这样骂兰芝?我已经没有作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好能娶兰芝这样贤德的媳妇。她的行为并没有什么过失,母亲怎么就这么不满意呢?母亲,我…”
焦母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我说她今天怎么会哭丧,原来是你回来了。你回来不首先参拜大人,这就是你的贤德媳妇教的!这个小贱人太没有教养了,一举一动全凭她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你也别想自作主张!”见儿子不啃声,焦母的声音缓和下来:“卿儿,为娘的还不是为你作想?东家有一个贤淑的女儿,我去跟你托媒人说说。你一定要听娘的话,把兰芝给休掉!”焦仲卿听娘这一说,急忙跪下说:“母亲,您要是真的替我想的话,就不要休掉兰芝。今若休掉兰芝,我终身再也不会娶人了。”
焦母听后,气得用拳头敲着桌子说:“小子,你真是胆大包天了!怎么敢帮着小贱人说话呀?她那么猖狂,原来都是你宠坏的!真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啊!你这个没有良心的逆子!我告诉你,我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的!”
见母亲已铁了心,焦仲卿默默地向母亲拜了两拜,回到了自己的房里。母亲已动了怒,想挽回是不可能的。可是让他休掉兰芝,他又怎么能忍心呢?他哽咽着对兰芝说:“我是不愿让你走的,可是母亲逼着我。你暂时回到娘家,我不久从府里回来,就去接你回家。为这,你就受些委屈吧?”
兰芝流着眼泪对仲卿说:“你不必提接我回家的话。三年来,我总是按照婆婆的意愿行事,从来不敢自作主张。勤勤恳恳地劳作,总以为没有什么罪过,却还是被驱谴了,怎么可能再返回来呢?我不恨你,只愿你再娶的妻子对你好,你们能恩恩爱爱地过日子。我用过的衣物都在这些箱子里,人贱物也鄙,不配送给后人。我们再也不可能见面,你就把这些我用过的东西留下来作个纪念吧。”两人就这样相对坐了一晚上。
鸡叫了,天快亮的时候,兰芝站起来,坐在镜子前从容不迫地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身穿着绣花的夹裙,脚穿绸鞋,头戴闪闪发光的玳瑁首饰,腰间系着白绸带子,耳上缀着珍珠耳坠。手指白嫩纤细,象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象是那红宝石。她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几次,显得特别的平静。
她想婆婆不管怎么说是长辈,于是她款步走上堂,拜过婆婆。婆婆仍然不理不睬。兰芝真诚地对婆婆说:“我是一个少教养的乡下人,愧配给您家的公子。嫁到您家时受母亲的聘礼多,可我做的事情总不能令您满意。现在我虽回娘家了,还会记挂您老人家在家操劳的。”又与站在一边的小姑告别,她疼爱地扶着小姑的双臂:“当初我来的时候,你还是一个小姑娘,现在长得同我一样高了。妹妹你不要太贪玩,好好地服侍老人家。只是到初七和下九玩耍时,不要忘了我。”说着姑嫂两人都哭成了泪人。
一家人各怀心事吃过早饭。兰芝坐着牛车向娘家的方向缓缓走去。
仲卿骑在马上,送了一程又一程。到了大道口,他们要分手了。焦仲卿下了马,上了牛车,望着抽泣不止的兰芝,似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说:“你在娘家等着我,我决不会做对不起你的事情的!”兰芝痛楚地回答:“你对我的恩情我永世不忘,既承蒙你记着我,妾望你早日归来。只是我哥哥性情暴躁,恐怕不会顺我心。”想到将来,兰芝的心象刀搅一样。牛车要走了,两人举手告别,依依不舍。
兰芝回到娘家,不敢抬头。娘得知她是被休回家的,很是惊异:“真没有想到你自己回来了。我从小教你纺织裁衣,教你吟诗弹琴,你十五岁就会弹奏箜篌,总以为你不会有什么过错的。你到底犯了什么罪,竟让人给休了?”兰芝惭愧地回答说她实在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听完兰芝的诉说,兰芝娘伤心得肝肠寸断。
还家十多天,媒人就走上门来。说是县令有个三少爷,只有十九岁,长得很英俊,又能说会道。兰芝丝毫不动心,叫娘婉言打发媒人走。媒人去了数日,太守又请郡丞来做媒,想把兰芝许配给太守的五少爷。兰芝娘谢绝媒人说:“兰儿已经发过誓,我不能替她作主。”兰芝哥听说这件事,烦恼极了,他责备兰芝不该有福不知道享。
兰芝自从回家后,一直不说一句话,不是坐在房中默默流泪,就是整日不停地织作。哥哥埋怨她,她只是流泪,想起自己出嫁两三年,就无缘无故地被休谴,虽说与仲卿发誓永不分离,但是相会是不可能的。长年累月住在哥哥家里也不是一个路子,不得已她答应了这门亲事。
五少爷高兴极了,生怕夜长梦多,就把良辰吉日择定在本月三十日,今天已是二十七了,连忙派县丞拿着丰厚的彩礼,带着四五百人,热热闹闹地来到了庐江郡门。
兰芝独自闷闷不乐地呆坐在房中。兰芝娘走进来,挨着她坐下,劝她说:“刚才接到五少爷的信,明天就要来接你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你不要再胡思乱想了,快点把嫁衣准备准备吧,啊?不要把婚事搞得不成样子。”说完,把太守家送来的丝绸绫罗放下,掩上门出去了。
兰芝用手帕捂着嘴啼哭,泪流满面。娘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要为自己操心,她很是过意不去。为了不使娘为难,她含泪绣着嫁衣。绣着绣着,天渐渐暗下来,望着黄昏中的纷纷落叶,兰芝想到自己的命运,忍不住走出门外悲伤地哭起来。
焦仲卿听说后,立即催马直奔刘家。相隔二三里的时候,那马象是同人性似的哀叫了几声。听见马叫声,兰芝知道是焦仲卿来了。
她迎出来,抚摩着马鞍,心酸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她叫他不要再盼望了。
焦仲卿没想到兰芝竟是这样薄情的人,他冷冷地说:“我祝福你攀高了,你现在是一天天富贵起来,而我却只能独自走向黄泉。”兰芝听他说出这样刻薄的话,更加伤心起来:“你怎么能这样说,我和你一样都是被迫的。我的心永远不会变,既然生不能在一起,咱们就在黄泉下相见吧!”
新婚那天,兰芝进了青布蓬帐,黄昏后,贺喜的人都走了,乘人不注意,兰芝走出蓬帐,来到池边。新郎和人们找到时,池边只剩下一双丝绣的鞋。
焦仲卿闻说,哭得死去活来,兰芝走了,他再也不能见她一面。兰芝和他一起种的兰花早已枯萎了,那是兰芝最喜欢的一种花。如今人去物空,睹物思人,焦仲卿愁苦不堪。兰芝死后的一天深夜,他来到院中,吊死在院庭的大树下……
仲卿死后,两家人合计把他们的葬在了一起,坟墓设在华山旁边,四周种满了松柏和梧桐。听说后来有两只名叫鸳鸯的鸟儿,时常在这些树间飞来飞去,相向鸣叫,夜夜达五更。人们说那是焦仲卿和刘兰芝生不能同甘共苦、白头偕老,死后变鸟却能相亲相爱、比翼双飞。
导语:教案中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以开拓性的创新性的题目为主,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下面就由我为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三、教学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1、依据课文,改编剧本。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一、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二、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三、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四、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五、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孔雀东南飞正文之前有序言,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可以确定,这事是真实发生的。
关于私奔,首先看大环境背景,中国封建时期,除了秦汉唐等少数历史时期,对于男女关系比较开放,大部分时候都是非常封建保守的,甚至有些地方,私奔被抓住是会直接被私刑处死的。
其次在看两个故事的不同,孔雀东南飞是真实事件,而还珠格格里面蒙丹和含香私奔的故事,乃是作者杜撰(目前暂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蒙丹和含香的故事是真实的),所以蒙丹和含香的故事,带有作者本人的期望,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再看人物性格,在还珠的故事中,含香是外柔内刚的女子,蒙丹也是一个性格坚毅的汉子,从人物性格来看,他们面对困难是有反抗的勇气的。
而反观孔雀故事,前面已经有足够的铺垫,无论是焦仲卿还是兰芝,都是属于耳根子比较软,性格比较懦弱的人,他们面对外部的压迫,没有反抗的勇气。特别是焦仲卿,先是被母亲逼迫,赶走了深爱的人,然后说好了孤老终生的爱人,被家人逼迫要嫁给别人,文中有一句“生人作死别”,其实那个时候,两个人已经萌生了求死的念头。
我们再看兰芝,在封建社会,女子出嫁后被夫家退婚,一般是女子犯了大错的前提,而兰芝并没有犯下大错,却遭到退婚,她和家人都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不过因为兰芝确实优秀,所以有人不介意她的过去,愿意求婚,虽然家人能体谅兰芝的心情,但是也还是希望她能结婚,有一个好归宿。
如此三翻四次,兰芝也最终答应了嫁人。如果没有婚前焦仲卿来见一面,也许兰芝就真的改嫁,然后过完平凡的一生。结果焦仲卿来了,两人见了一面,兰芝此时的处境,外有新郎要来迎娶她,内有家人希望她嫁人,心里还藏着一个已经不可能在一起的焦仲卿,这样多重的压迫,性子柔弱的兰芝最终选择了自我毁灭。
他们生前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兰芝曾经说过:“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听闻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上吊自尽,追随兰芝去了。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投水而死。她为什么要投水目前一般都把原因归结为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或说成刘兰芝为反抗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而死。《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也就概括为揭露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又都把焦母和刘兄说成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和帮凶。这种观点至今已大大影响了中学语文课本、教参,影响了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影响了对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体会和把握。
论者们在讲到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迫害刘兰芝时,大多语焉不详,有证据不实之感。《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说得稍微具体一些:“《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是孝顺这一条。”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武断的。焦母当时的文化素养有多高我们不得而知,在诗中并不能看到她如何引经据典地援引《礼记》条文迫害刘兰芝和焦仲卿。并且,我们都知道:“《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西汉尚《仪礼》、东汉兼讲《周礼》,三国之后才兴起讲《礼记》之风。”《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于东汉末年,三国后学术界才兴起讲《礼记》之风,所以,《礼记》不可能成为东汉时的道德准则,也不大可能成为那时的礼教方面的杀手锏和紧箍咒。
必须指出,论者们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忽视《孔雀东南飞》中大量的违反《礼记》条文的内容。
如:“父母存,不许友以死。”刘兰芝、焦仲卿相约以死,作者却对他们的殉情抱有同情、赞赏的态度。
如:“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 刘兰芝“女行无偏斜”,“奉事循公姥”,不算未孝未敬之人。焦母即使以为她不孝敬,也不用生气埋怨。应对她进行教导,如还不听就责备她,责备后仍不悔改,才叫儿子把她休掉。而焦母对刘兰芝总看不顺眼,故意找茬,本身就是大大违反礼教的。
如:“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意思是说,对儿媳辛勤劳累之事,公婆即使特别疼爱她,也只好任她去干,但要不时劝她多休息。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焦母不但不叮嘱她休息,反而嫌她织慢了,严重违反了礼教。
如:“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焦父未出场,虽有“公姥”并举的情况,但大都认为这是个偏义复词,意义指向于“姥”:焦母。从“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看,焦母应说是寡妇。我们都知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如果焦母丈夫还在世,那么,家里发号施令、颐指气使,就轮不到她;如果焦母丈夫已去世,那么,她就应听焦仲卿的。刘兰芝好像也死了父亲,而刘家发号施令、说一不二的却是刘兄,并不是刘母。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焦仲卿像刘兄一样,在家里由他说了算,刘兰芝就不会被驱遣;如果理解、同情女儿的刘母像焦母一样当家做主,刘兰芝也不会被逼再嫁。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封建礼教之类在焦刘两家都未严格地贯彻执行。刘兰芝的悲剧甚至还可以说是由于“三从四德”未贯彻落实好而造成的。
综上所述,可见:一、从作品本身看,焦母、刘兄有暗合封建礼教加害刘兰芝的行为,却有更多的严重违背封建礼教而加害刘兰芝的行为,我们不能说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就和不能说焦母是反封建礼教的斗士一样。若严格地按《礼记》的教义来行事,刘兰芝的命运可能还要好一些。刘兰芝的悲剧绝不是所谓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造成的。二、从作品内外的社会环境看,以《礼记》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在当时远未成为社会大众(包括作者)的基本的价值观,家庭中的伦理关系也还未按儒家的那一套教义来约束,并不存在什么专门扼杀幸福婚姻和美满爱情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宗法制度。因此,不能把刘兰芝的死归罪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迫害。
我们认为刘兰芝的死与她自身的性格有关。
刘兰芝很自信,对自己的聪明能干很自负。“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自我评价很不差。同时,她又很敏感。婆婆对她的不满、存心找茬,她十分清楚。“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倔强的她无法逆来顺受。她不迂回、不婉转,她直来直去、主动地表明立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其自尊与叛逆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
刘兰芝的自尊和叛逆突出地体现在离开焦仲卿前的“严妆”上。“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文字突出了刘兰芝的自尊。历来女子被休回家,大都或面容憔瘁,或衣冠不整,或泪流满面,或寻死觅活。但刘兰芝觉得这样做是对自身形象的糟蹋,对自我尊严的损害。她尽管也有巨大的悲伤哀怨,但表现出来的仍是光彩照人、风姿绰约。这本身就是对焦母的示威与抗议:你不是说东家的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吗她究竟有没有本**漂亮你不是希望我窝窝囊囊地扫地出门吗我偏要比做新娘子时更鲜亮更神气。这分明是一种抗议与示威。果然,她“上堂启阿母”时,“阿母怒不止”。
婆媳俩,一个脾气暴躁,心胸狭窄,毫不宽容,喜欢找茬;一个又自尊敏感,自信倔强,只知针锋相对,不能柔婉圆通、逆来顺受,要长久地生活在一个家庭中,古往今来,都是非常难的。
兰芝的自尊与叛逆还深刻地表现在与兄长的对话中。“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欲何云”――往后打算怎么办这里的潜台词很是丰富:往后打算长久地独身吗往后打算长久地在娘家住下去吗往后打算长久地在兄嫂门下寄食吗往后还有比现在更好的人家吗往后焦仲卿真的能再接你回去吗等等。听后,“兰芝仰头答”。这里的“仰头”很有深意,她的自尊、刚强、镇静、不顺从、不低声下气,表现得很充分,很动人。她的回答有反话正说(理实如兄言),有明顺暗反(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有阳奉阴违(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而“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看似痛快的应允,实则已是定下了最激烈的叛逆之心:逼急了,我只有一死,那你的妹荣兄贵、高攀太守的美梦也一并落空完蛋。如果刘兄没有那么专横、势利,如果刘兰芝没有那么守信、自尊,没有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反抗与叛逆,那么,刘兰芝的自杀悲剧根本就不会上演。
与仲卿的相处,兰芝体现得较多的是自尊、柔情与率性任真。对仲卿她有儿女柔情。对婆婆性格清醒的了解和绝不逆来顺受的个性,让她毅然决然地提出结束与仲卿的婚姻。这时,儿女柔情少了,率性任真多了。刘兰芝忠于爱情、珍惜爱情,却又不为爱情而委屈自己,这里很有后来的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成分。而相比之下,仲卿则更为重情。他的“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非一般男人所能道出。仲卿和兰芝话别时都表现了儿女柔情与对未来的幻想。但兰芝面对的是“性行暴如雷”的兄长,他的逼婚,根本无视忠贞爱情和儿女情长,无情地破灭了他们的幻想。兰芝与仲卿最后一次会面时,她说:“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看似绝情,实为对爱情、婚姻的绝望与绝望之后的清醒,以及对自我尊严的以攻为守的全力维护。她不知生性软弱的仲卿是否屈服,不知仲卿与东家的秦罗敷是否好上了,不知仲卿对婚变有何态度。因此,她要用看似绝情的话来试探仲卿。她应该想到了这话可能伤害仲卿,但率性任真使她有些急不择言了。
若仲卿此时是似笑非笑、似怒非怒、如释重负,那倒是兰芝的最大悲哀。但兰芝听到的是尖酸刻薄的讽刺与挖苦,是同样重情轻生的真情表白,是毅然赴死的壮烈豪情:“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文学史上,女子为情而死的不在少数,男子为情而死的少而又少,焦仲卿就显得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兰芝的“何意出此言”表面上是生气了,实际上她听到了最愿意听到的话。这话证明着,仲卿是多么的重情,多么的爱自己。“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说得干脆爽利,毫无犹豫与迟疑,仍是刘兰芝的率性、任真、干脆、自尊性格的自然流露。自尊者活着时会努力追求自身的尊严,如果遇到侵犯,他会选择激烈的反抗,当他觉得活着时自尊无法维持时,他会选择走向死亡,这是尊严实现的另一种形式。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与刘兰芝的精神气度惊人地巧合。所以,我们认为,刘兰芝的选择自杀,虽有婆婆、兄长的因素,但主要的是由她自身的性格决定的。她的自尊是她性格的内核,叛逆则是自尊的外在表现形式。
把握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脉搏,对认识刘兰芝的性格及其性格的时代特征很有作用。中国诗歌史上诞生了刘兰芝这样的为了性情和自尊而不惜一死的艺术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乃至思想史、文化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也是这个作品具有重大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之所在。而片面地以阶级分析、政治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这个作品,就很难把握它在“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中的价值和影响。
曹清富,语文教研员,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猛
导语
人是很难自杀的,生命从一诞生就只有一个目的:活下去,决不会轻易地自我放弃生命。但自杀的悲剧还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幕幕地上演,把自杀者放在系统里来思考,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总是发现一个更加惊人的现象:自杀者,往往是缘于对自己最亲的人的爱;换句话说,只有最亲最近的人,才最有可能使人走向自杀,而其它常常只是诱因。
爱情与生命,孰为贵?
《孔雀东南飞》这篇爱情悲剧经典文学作品,正如《罗米欧与朱丽叶》《梁祝》等伟大作品一样,感动着无数青年男女,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它之所以那么地吸引人,除了其文学艺术的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信念:爱情高于一切,为了纯洁的爱,可以放弃生命。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在爱情一直被严格束缚的背景下,为了爱情可以放弃生命,显得尤其壮美,尤其能引发人的共鸣!但在一个可以完全自由恋爱自由选择婚姻的时代里,还会这样么?会的!很多人都这样想!自然,也有很多人不这样想。实事上,生活中,我们遇到了太多太多把爱谈得轰轰烈烈要死要活一谈七八年的青年男女,最后竟然果断分手了,而且各自过上了各自幸福的生活!这种情况好像要远远多于一失恋就自杀的人数,如果现实中真出现了一起为爱而自杀的事件,怕大多数人都会说不值呀不值。一方面赞颂为爱而自杀的壮举,一方面不同意为爱而自杀的行为,这到底是什么心理?只能是对纯洁爱情的怀恋,对现实生存的珍惜吧!于是人们只好热忠于从艺术里感受为爱而死,在生活里承受为生而离。这也是《孔雀东南飞》《梁祝》《罗米欧与朱丽叶》能一直给人带来艺术享受与精神寄托的重要原因吧。
先做一下故事简介吧:
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我们用系统的观点,来研讨一下焦刘自杀的深层原因吧,特别提醒一下,这里无关文学,无关艺术,只是试图寻找生命故事的真相。当然文学艺术之所以经典永恒,首先也是反映了人性的真实,但愿这篇《孔雀东南飞》的作者不是自己头脑发热硬编出来的,我们相信它一定有其非常真实的现实基础。
在用我们的系统思维来看待这一生命悲剧故事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看教学参考书上的通行评价:《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感觉好像男主人公是死了白死)
可以说这个评价很规范,很传统,也更牵强附会,好像是把这个事件放到了一个更大的系统里——时代社会(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但却根本没有提示出什么生命真相,好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从来都没有此类自杀事件一样,好像我们现在的人发生了此类事件也是因为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当然这个也许应当少不了的吧,且不论它。
焦刘最终双双走向自杀,其原因也早引起很多人的分析:
焦刘命运悲剧,谁之过?是男人?是女人?是婆婆?是哥哥?是爱情?是封建礼教?是不孕不育?等等都有说辞。但不管怎样,他们的命运,有一多半源自他们的原生家庭。一切悲剧,同一切喜剧一样,都是出于爱!因为爱,他们结合,因为爱,他们自杀。为什么他们会自杀,如果说只是因为爱情,天下那些为爱死去活来、最后分手的人多了去了,为何没有自杀,是什么力量,让两个生命结束了?这偶然里面有什么样的必然?
摆出系统要件
我们来看焦刘两个家庭各自的系统,这里其实是三个家庭系统:
一个是焦家原生家庭系统,一个是刘家原生家庭系统,一个是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世界的小家庭系统。
这本来是多么正常多么普通多么幸福的大家庭系统啊,但里面却孕育着巨大的生命悲剧。
焦家系统组成要件:母亲焦母、儿子焦仲卿、女儿焦妹,无父
刘家系统组成要件:母亲刘母、女儿刘兰芝、儿子刘兄,无父
焦刘小家系统组成要件:丈夫焦仲卿、妻子刘兰芝,无子(当然也无父母)
家外环境系统要件:焦仲卿有工作单位,东家邻居小女罗缚(焦母中意人),县守儿子(刘家提亲人)
这是整个事件所呈现出来的小系统、大系统、外系统的所有主要组成成分。
我们重点来观察他们的家庭系统,因为只有家这个系统,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最核心系统,每一个人都诞生于此、成长于此,性格心理思维命运都必然地受其影响。
细心的人应该发现,这三个家庭系统都是不完整的系统,而且都缺失了一个最最重要的成员:父亲。无论什么时候,父亲都是一个人生命力的最大影响者,不管这个人父亲在不在身边,伴不伴随其长大,父亲永远不可缺位。
当一个男孩没有父亲,他的命运会怎样,他与母亲的关系会怎样,他与今后妻子的关系会怎样?
当一个女孩没有父亲,她的命运会怎样,她与今后的老公关系会怎样,她与今后婆婆的关系会怎样?
当一个母亲没有了丈夫只有儿子,她会如何对待儿子与儿媳?
当一个儿媳没有父亲,她会如何对待一个同样没有父亲的丈夫与一个没有丈夫的婆婆?
当一对夫妻结婚数年没有子嗣,男人做不了父亲,女人做不了母亲,关系会怎么样?
焦刘两家的父亲去哪儿了?我们稍作下分析,毕竟文本里根本没有这二人的角色,但为了分析生命故事的真相,我们不可以无视父亲。考虑到时代背景,这首诗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地点是安徽。那大致应是黄巾起义的时候吧,国家动乱,征战频仍,天灾人祸……他们的父亲应当是死了,可能死于兵役,死于战乱等等,而且应都是很早死了,他们的母亲分别单独把各自的一男一女抚养成人,吃尽了人间之苦。两位母亲也渐渐年迈,她们的晚年只能依靠谁呢?儿子。
梳理一下:这两个大家庭系统的核心要件都是不完整的,都失去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成分——父亲,他们的父亲应当是死掉的——(我弱弱地问)这里是不是本身就暗示着一种死亡的信息?我只是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猛一提出这个问题,一定会觉得非常的牵强附会。换种方式说这是不是两个年轻生命的家庭负能量?因为现实生活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人:他现在的生活物质条件非常的好,工作也好,可就是他不幸福,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力量让他活得不快乐,因为他早年父母悲惨离世。这样的人我遇到过好多。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父亲或母亲是什么样子,我想只有那些有同样经历的人才能感受那种内心深处的痛苦吧。这一点不追求大家都能理解。当然,分析的这一切还不是问题的本质,而只是系统思维下的一种拓展。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这两个家庭组合结构太像了吧?都是没有父亲,都是只有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儿子都是哥哥,女儿都是妹妹。当年写这首诗的人是巧合还是故意?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语:吸引力法则!什么样的人自回吸引什么样的人。且不论它。
我们从系统的思维角度来考虑,两个人组合成一个新的家庭系统,这个系统是来自两个家庭系统的组合与碰撞,他们两个人各自带着各自原生家庭系统里形成的性格、爱好、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等走到一起,将会把这一切投射到这个新的家庭系统中去。他们在这个新的系统里会怎样地互动运作呢?
我们来看看焦郎刘妻各自从自己的原生家庭系统里带来了什么吧:
焦仲卿档案
基本情况:无父,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有一小妹。
身分:国家小公务员
家庭关系:
与父亲的关系:应当是早年丧父,父亲的去逝一定在他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他一定强烈地渴望父爱,在他受别人欺侮时,在他感受到无助时,他可能都会想到父亲,如果有父亲,他会活得更有力量,但他知道,他的父亲永远地回不来了,在他最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得不到一个男人的力量,他学会了用隐忍、用软弱的方式生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远离生活中的困难与危险。以上纯情猜测。
与母亲的关系:他看到了母亲一个人支撑全家的艰辛,他的内心深处非常非常地同情母亲,母亲那么早地就没了丈夫,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地求生,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他想去保护母亲,他想成为母亲的支撑,他想给母亲一个幸福的家,于是他一般不会惹母亲生气,他处处都为母亲考虑,他知道母亲一个人太辛苦,母亲脾气也越来越不好,但他都会隐忍,他要包容母亲,他要理解母亲,他无论如何都不想再增加母亲的负担,于是他会很顺从母亲,在内心深处他有一颗强烈的保护母亲的心,他不会让自己的母亲受到任何的伤害。于是在母亲面前他要表现得顺从、软弱,只有这样,母亲才会感受到孩子的尊敬与孝顺,母亲才会找到一个即当妈又当爸的强者感觉。所以,焦哥性弱,文质无主,事事顺从,他不敢直面矛盾,他害怕激烈斗争,他常常凡事选择妥协一下,只因对母亲的爱。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男人得不到父爱很有可能会变得很弱,因为他从父亲那里得不到男人的能量。他会变得易怒(注意易怒的人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强者)、轻视生命、小心眼、脆弱、易妥协。而一个母亲因为没有丈夫,她会紧紧抓住儿子不放,母子关系会无形中转化成隐秘的夫妻关系。母亲把整个生命都交付给了家中唯一的一个男人,自己的儿子,她会有强烈的控制欲,坚决不可失去儿子。这便是家庭里的隐性**——母亲的恋子情结。这样的儿子不可能再找到女人,潜意识里他要成为母亲的依靠,但他又没有一个男人的能量,因此,他会更加软弱,他会更加不知道珍惜一个新出现的女人,因为他不能让自己的母亲伤心。
一个男人不能与父亲很好地连接,与父亲抗争,我们常常会发现他在事业、人际关系方面总会觉得自卑,没有力量,他很容易愤怒,他的内心深处常常觉得很空,很弱,他的生命缺少能量,他总会莫名其妙地对抗领导,对抗所有比他强的人,他会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会动不动不服气那些比他强的人,但只是对他们发发牢骚,并没有什么真正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他会常常骂领导、骂国家,骂社会。他的婚姻关系中,他会渐渐地寻找一个女强人为妻,不管女强人妻子怎么对待他,他都会忍让,他会显得很窝囊。但他的内心总会积压着愤怒,他很容易逃出家庭偷寻可以发泄愤怒的地方。因此,我们会发现,焦仲卿在母亲面前在妻子面前他都没有力量,但他内心有愤怒,在他送别兰芝走的时候,他的借口是“这几天我单位比较忙”,我们完全可以想像,他一个人一定抽了不少闷烟,喝了不少闷酒。
这正是系统本身的力量:每一个成员都不可以缺位,都必须各有其位,一旦一个成员出了问题,就必须有其它成员做出一些相应的反应,来维持系统的平衡。焦仲卿的种种心理性格思维模式也将必然地投射到自己的新组建的夫妻系统之中。
焦母的心路历程
丈夫撇下两个孩子,撇下一个女人,撒手而去。
她一个人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抚养长大,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无吃无穿的情况随时发生,她只有让自己更加坚强,更加强大,在面对弱小的孩子时,她必须把自己活成一个男人,为孩子们活出一个父亲,她别无选择,她只能硬撑,她的脾气也越来越不好,她的心理常常很空虚,因为她毕竟只是个女人,儿子是她的一切的精神寄托,她要好好地培养儿子,让儿子必须无条件地顺从自己,她怕儿子哪一天会像他父亲一样消失,她牢牢地控制着儿子,呵护着儿子,在她的心里,儿子就是她的依靠,她绝对不可以儿子有对自己的任何背离。儿子渐渐长大成人,她利用她的泼辣与精明,为儿子安排了一个光鲜体面的工作——国家小公务员,虽然没有正式的国家编制,但在当地也是很不错的工作了,这样孝顺的儿子,又有这样好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女人可以配得上他呢?儿子可是她心目中天下最好的男人啊!有一天,儿子相中了刘家小女兰芝,母亲看她长得俊俏,手工也好,两家撮和,结为婚姻。但很快她发现,儿子因为娶了媳妇竟然忘了娘,不像原来那样天天守着自己了,自己悉心培养长大的天下最好的一等一的儿子竟然天天围着别的女人转了,这简直是对自己最大的打击与侮辱,这让她无法承受,她决不允许儿子背叛自己!她越看越觉得这个刘兰芝太利害了,那温柔的外表下有一颗阴毒的心——她竟然把我最爱的儿子给这么轻易地骗走了,她夺走了自己的一切!她开始百般地看不惯这个儿媳,她甚至听不得儿媳的声音,越看她越是一无是处,她那温柔的请安话语都是一种虚情假意,她整天忙于手工活计,都是故意做出样子欺骗儿子,老娘我一生什么没见过,你这样的妖女人,我一眼就看穿了你!她的心里,对儿媳产生了最直觉的排斥,已绝无再容忍相处的可能了。摊牌吧!她找到兰芝做了一次非常严肃的谈话。
兰芝只得向丈夫焦仲卿也做了一次摊牌:
做你家媳妇太难了!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兰芝带着无奈带着失望带着愤怒带着自强与不屈,向丈夫表达内心的苦。
焦哥痛苦啊,两个最亲最近的女人要闹崩,于是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这儿子也太不会说话了,你看他对亲妈说的那些话:妈呀妈,你看我命本来就不太好,好不容易取得一个这么好的儿媳妇,打算好好过一辈子,我们俩还商量好了,要一起死呢。这才二三年,人家也没啥错,你咋就不喜欢人家了呢!
这是对母亲应说的话吗?这也太不会当儿子了吧,一点技巧都不讲啊!在自己妈面前说我命本来就不好,这不是打自己妈的脸么?在自己亲妈面前说“我打算和媳妇一起死呢”,这不是要妈的命吗?最后一句“人家也没啥错”这不分明一点也不给妈面子吗?这儿子当的!
焦母爆发了!
她不相信儿子竟然敢这样对自己说话,她不相信儿子为了一个别人家的女人敢对自己这样讲话!
反了天了你!
长期艰辛的生活历炼,早把她锤炼成了一个坚强不屈的女汉子!
儿子,你是我的,你必须听我的!
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就是要让孩子渐渐地离开,否则孩子永远长不大的,他会没有担当。但她却紧紧抓住儿子不放,潜意识里是因为自己内心需要,需要一个男人。而儿子也会在无意识当中去到一个父亲的位置,成为母亲的依靠,他的命运将会为母亲而活,但他因为自小得不到父爱,因此他又缺乏男人的能量。这便形成了一种隐密的母子关系夫妻化,这里已容不下第二个女人存在。
焦母做为焦家新旧家庭系统的重要成员,她的性格心理思维模式,也必然地影响到其他的系统成员。
刘兰芝档案
基本情况:无父,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有一哥哥。
身分:专职家庭**
家庭关系:
与父亲的关系:应当是早年丧父,父亲的去逝一定在她幼小的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她一定强烈地渴望父爱,在她受别人欺侮时,在她遇到困难时,她多么渴望有父亲那双有力的大手的支持,但她没有。好在,她有个哥哥,这个哥哥从小就是她的安全的靠山,在她的心中,哥哥一定多多少少取代了父亲的位置。
与母亲的关系:她看到了母亲一个人支撑全家的艰辛,她的内心深处非常非常地同情母亲,母亲那么早地就没了丈夫,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地求生,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虽然有哥哥做支撑,但做为一个女儿天然的本性,会让她同情母亲,想去保护母亲,她很想为母亲分担,她想让母亲更幸福,于是她一般不会惹母亲生气,她处处都为母亲考虑,她知道母亲一个人太辛苦,母亲脾气可能也越来越不好,但她都会隐忍,她在母亲面前很是乖巧,她很听话,母亲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聪明,学习很好,母亲为了她能过上幸福生活,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 。”把她培养成一个真正的淑女,她也完全不辜负母亲的期望,因为她的内心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她有着强大的内心,她从小无父,她希望母亲幸福,于是她发愤学习,努力长大,她要做一个母亲心目中完美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只有照着母亲的要求,母亲才能幸福,自己才能有更好地生活。所以她是一个心理有支撑的女人,是一个才色兼备的女子,是一个有骨气有主意的女子。
与哥哥的关系:因为父亲的离逝,哥哥是她心中最重要的安全依靠,哥哥无形中已成为父亲的替身,所以,虽然心理很要强的她,事事都会顺着哥哥,听哥哥的言辞,天经地义!
她自己的性格:因为没有父亲,女儿会变得很强,因为她要追随父亲,她往往会更加同情她的母亲,她要为自己的母亲活出一个丈夫,她要成为母亲的依靠,她将为母亲而活,虽然有哥哥做依靠,但女性的天然同情心会让她在母亲面前表现得很坚强。因为对母亲的爱,她与母亲的关系应当很好,所以她的身上更散发着女性柔美贤慧的魅力。这是一个外柔内刚温柔贤良有气节有思想的女人。
这样的女人,走进婚姻,要么会找一个非常强大的男人,要么会找到一个不是很强大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男人,即一个软弱的男性。她也会很容易早早地谈恋爱,她还常常很容易做小三,因为她要找父爱找依靠,她很容易被成熟的男人吸引,因为她在寻找父亲。最终兰芝遇到了一个弱势男,说明命运让她成为一个更强的女人,她的心中本身就有着50%的因素是男人,因为为了母亲,她长期地训练出来一部分自己男性的力量——强者的阳刚。所以兰芝在被驱离焦家时,我们发现,她很有骨气,很有气节: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回娘家后,面对哥哥的心中烦,她更是仰头答:
“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这是一个何等坚强的女人!她把一个女人的尊严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正是这样的女人,在绝境时,她是很可怕的,她比男人更有力量,比男人更有主见,此时的她在心中已拿定了主意:
如果爱不可以重来,如果爱可以被人随意地更改,那就去死!
焦刘夫妻系统
一、男人必须是男人,女人必须是女人。而焦中有一多半有些女性,而兰芝心中至少有一半有些男性,所以这对夫妻关系相处时,男只能围着女转。这就让焦母更加地无法忍受了。这是对女强男弱的家庭组合。焦母一定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自己天下最好的儿子怎么能这样呢!于是只好采取行动,向儿媳发动攻击,实事也正证明,刘兰芝绝非一般小女生,她果然也很爷们,走的时候竟然还到老娘那里显摆了一通,你瞧瞧她那是什么态度,也太不把老娘放在眼里了,果然心机了得啊——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这不故意的嘛!这不诚心的嘛!这不是故意向老娘示威的嘛!
你都是被我赶出去的人了,走的时候竟然一点也不哀哀凄凄缠缠绵绵,这太不女人了嘛。一个家庭中,本是正常的夫妻两性关系,我们会发现,他们二位却俨然成了两个男人的关系了,尤其丈夫不能守好丈夫位,那么妻子又怎么能够在强势的婆婆面前守好媳妇位呢?我们再看看焦仲卿那点节操:爱妻被亲妈炒了鱿鱼,他没有能力保护,不敢直接面对,而是说,你先回家吧,过几天我再接你回来。我单位事多,我这几天先去单位了啊,过几天我再接你啊,说好了啊,拉钩啊。有诗为证: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这是多少现实生活中男性的写照啊,家庭一有矛盾,马上躲单位加班。男人难,弱男人更难!
二、结婚数年,妻子贤能,在家没事,竟然两人没有孩子,这个夫妻关系无论如何是不稳固的,这个家庭系统无论如何是不完整的。谁的原因?不孕不育问题?
三、两人的感情基础并不真正牢固。两人离别时山盟海誓,但兰芝因为权宜之计暂时答应了兄长的再婚改嫁建议,当焦哥得知此信时,我们再看他的节操:哎哟,高升了啊,祝贺你啊,这才几天就又找了个好人家啊,我那磐石可是还结实着呢,你那蒲苇说断可就断了啊,以后你要大福大贵了啊,你过你的美日子吧,我死!
有诗为证: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你看看他那衰男样子,不问缘由,先是一翻挖苦讽刺,冷嘲热讽,然后自己破罐破摔,不想办法,没有智慧,直接就是“我去死”。只有极懦弱的人在极愤怒的时候才会这样地决绝。他对妻子的个性根本不了解,他第一反应就是怀疑妻子对自己对爱情的忠诚。
放弃生命的内在动力
最终,两人还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地就想到死?(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许多次的想死的念头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地就能做到死?(这是最最关键的一步,想死容易,真要去死,是很难很难的)他们两人间的感情真的达到了非死不可地地步了么?还是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死亡的情结:我的父亲早早死了,我的母亲过得那么艰辛,我怎么能过得幸福呢?有没有这样的情结存在并在暗暗发力呢?不然他们也太容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了吧。这个推测可能有些牵强。
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个人,都是在自己最亲最亲的人那里,找不到可以调和的希望,儿子在母亲那里,找不到和解的路径,女儿在母亲在哥哥那里找不到和解的路径,妻子在丈夫那里找不到安全的保障,人是很难自杀的,但人在自己最亲最近的人那里,一但找不到和解的方向与希望,他们便很容易放弃生命,因为只有亲人,尤其是父母双亲,永远永远是一个人的生命力量的来源。那个力量源头被掐断了,生命就再也没有活下去的力量。
我们再看看这个家庭吧:
二个儿子没有父亲。
二个女儿没有父亲。
二个母亲没有丈夫。
一个**的丈夫无力保护自己。
婆婆强力排斥儿媳,妈妈无力保护女儿
哥哥不尊重妹妹的心志
这个家族里,人与人之间的爱,都失了序位,
他们会去寻找爱的平衡,
于是,儿子去了父亲的位置
母亲会把儿子视为生命里的第二个男人
女儿会去拯救母亲,为母亲活出一个依靠,为自己活出一种坚强。
儿子没有父亲的爱,得不到一个男人的能量
这里儿子有些弱,这里女人有些强
女儿与妈妈有着共同的命运,没了丈夫,丈夫保护不了自己。
儿媳与婆婆有着共同的命运,失去丈夫,内在很强。
这里存在着以下关系需要思考:父子关系、父女关系、母子关系、母女关系、夫妻关系/两性关系、男弱女强问题、生命能量问题、不孕不育问题、婆媳关系、兄妹关系、姑嫂关系、爱情、离婚、再婚、自杀问题……
这个2千年前的故事,处处都是我们当今人的生活与命运。
一篇《孔雀东南飞》,万种家族关系命。
只有家庭问题,才会把一个生命彻底摧毁!
额外提示:
有没有感觉,刘兄在心理上多多少少也有点像焦仲卿,焦妹的生命经历是不是也会和兰芝有点像?还有兰芝是不是性格里也有点像婆婆呢?结过婚的读者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的媳妇越来越像你妈妈,虽然她俩从未停止过对抗。当然原文中未表,只是猜测。猜测无罪,疑罪从无。
结语:
谁都不可以单独存在于系统之外,任何人的命运,都是因为系统的存在而存在,因为系统的改变而改变。只有我们用系统的思维,才能看到那事件背后的隐密的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