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从《诗经》到宋词,从清纯羞涩到凄苦悲凉,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从别后,忆邂逅,几次魂梦与君同”。其中,令我最敬佩的爱情故事是“乐府双璧”中的《孔雀东南飞》。
它是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始见于陈代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为焦仲卿妻坐》。《乐府诗集》编入《杂曲歌辞》后,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多取首句为题,作《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主要讲了汉末时期,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爱情的故事。
女主人公刘兰芝虽算不上什么豪门显贵,但说她是一个贤惠能干的女子却一点也不为过。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已经称得上是一名才女了。此外,别人家的女子一天能织布一匹已经难得,而兰芝嫁到焦仲卿家,便“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夙兴夜寐,日日劳作,尽最大努力地去做好一个妻子,同时也是儿媳的本分。但焦母却无理取闹,在儿子面前说儿媳的坏话,并要他休掉兰芝。仲卿固然不愿意,但在母亲的呵斥下,以及在当时以“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他不得不遵从母亲的意愿,将妻子遣回娘家。
而此时此刻的兰芝,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没有埋怨任何人,只是收拾好衣物,不拿走一毫一厘。穿戴整齐,恭敬地同焦母和小姑一一拜别,还不忘瞩托小姑照顾好婆婆。(即使她经常遭受焦母的挖苦,但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对待焦母)
当然,“还必相迎取”的理想很美满,“不迎而自归”的现实确实是很骨感。就当时来看,已出嫁的女子在没有娘家迎接,而是被夫家遣回家,是一件很令家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兰芝的家人固然也是如此,刚回到家,扑面而来的不是安慰,而是质问,是不解。面对接踵而来的求亲,兰芝坚决反对,但刘母立场很不明确,而兰芝的哥哥为了及时洗去羞耻,便逼迫兰芝同意改嫁。
兰芝势单力薄,不得已先答应了,但她心中早已有了另一个“伟大”的决定,在成亲的前一天晚上,兰芝满怀悉思,出门痛哭。忽然听到了马的哀鸣声—她知道,是丈夫的马。便赶快跑去迎接,诉说了自己的苦衷,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贺卿得高迁”的误会。兰芝便激愤地说:“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兰芝成婚那天,牛马嘶叫,似乎是对焦刘的惋惜。在“菴菴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之时。兰芝毫不犹豫地跳入清水池,她的生命同她的爱情一样逝去了。焦仲卿听说了之后,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也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后来,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两个人被合葬在华山旁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的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树中飞出一对飞鸟(们称是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这是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当然,令我敬佩的不只是这些丰富曲折的情节,还有细针密线的结构,富于个性的语言,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结构严谨,以焦,刘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为中心事件,分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条是刘兰芝,焦仲卿夫妻和焦母,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由求情不允,兰芝被休,兄长逼嫁,太守求婚,以死抗争等情节组成。另一条是焦,刘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由卧室话别,各有打算;路口分手,共结盟誓;兰芝改嫁,仲卿误会;兰芝赴水,仲卿悬树;化作鸳鸯,爱情升华等情节组成。
此外,这首诗中,仲卿与兰芝的对话,仲卿与焦母的对话,兰芝与其兄的对话,都真切地展现出各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面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但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但从他说的“誓不相隔卿”和“誓天不相负”中。又能看到他的直言不讳,态度明朗。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也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对焦母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家长代表,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知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虽着墨不多,但单从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和“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就可以看到他盛气凌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的丑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就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一副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面孔跃然纸上。
这首诗更是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孔雀的美丽比喻兰芝的美丽,以孔雀飞时的徘徊比喻兰芝作出决绝之举时心中的犹豫彷徨和缠绵悱恻,“十三能织素……心中常悲苦,”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按时间顺序,以纵的铺陈,突出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
“足下蹑丝履……精妙世无双。”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这浓厚的装束不但体现了刘兰芝对焦仲卿的眷恋之情,而且含有极强的自尊自重之意。既然一定要离开,又何像一条丧家之犬,灰溜溜地走,而应走得光彩,走得体面。同时,这些排比句的使用,无形地增强了文章的语音气势,提高了表达效果,而且还把作者对刘兰芝的赞美,同情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写太守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显示了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使太守家的喜和焦刘的悲形成鲜明的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此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她那白皙的皮肤,红红的嘴唇,给人一种人见人爱、美不胜收的视觉享受。并且,文中还两次以磐石和蒲苇进行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个比喻生动、传神地体现了焦刘二人对爱情的坚定不移、至死不渝。
《孔雀东南飞》以冷峻的观察力,深厚的同情心和力透纸背的描写,为读者叙述了一出夫妻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的罪恶,歌颂焦刘夫妇的抗争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婚姻自由与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十分具有典型意义。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无子被出
在古代,休妻讲究“七出”,亦称“七去”。即指女子有下列七种情形之一者,丈夫或者公婆即可休弃她。即:无子去;不顺父母去;*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古人也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兰芝与焦仲卿“共事二三年”,但未提到他们有孩子。想当年,焦家也曾是“仕宦于台阁”,在当地也属名门望族,可今天面临香火无继的危险,作为唯一长辈的焦母怎能不心急如焚呢?况且“无子被出”在当时的社会也是合理合情合法的,所以,刘兰芝被谴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 俄狄甫斯情结
按照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俄狄甫斯情结理论,焦母驱谴刘兰芝是典型的俄狄甫斯情结-----恋子情绪。文中没有提到焦仲卿的父亲,因此焦父可能早年去世,焦母与仲卿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因此,在这个残缺的家庭中,儿子便扮演了母亲精神上的丈夫角色。儿子爱着母亲,母亲爱着儿子。可这平静一切便因为刘兰芝的到来发生了改变。儿子身边多了一个女人,儿子更多的时间是投进了妻子的怀抱,与妻子卿卿我我,儿子对母亲专一的爱现在有一半给了另一个女人,由两个女人来分享,母亲难免心理孤单,心理不平衡。她让儿子休了刘兰芝,“便可速谴之,谴去慎莫留”,而且答应儿子“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直到儿子要“自挂东南枝”了,她仍然只是说在嘴上,并没有真正的实际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她是打着为儿子另找好媳妇的幌子,达到长期独占儿子之爱的目的。因此便不自觉地迁怒于刘兰芝。说的那些话,也只是给儿子的一点安慰和借口而已。这与美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有着同样的心理。
三、 心理变态
焦母经常以焦家曾“仕宦于台阁”为荣耀。也许“仕宦于台阁”的就是焦仲卿的父亲、焦母的丈夫。想当年,丈夫官居台阁,官阶不低,自己也因此而“夫荣妇贵”。也曾经是风光一时的官太太。可好景不长,焦父撒手人寰,自己不得不年轻守寡,担负起独自养育儿子的重任,以图来日“子荣母贵”。可等自己将儿子焦仲卿扶养成人后,他也只是当了一个小官吏,焦家家境渐显败落之象。再加上她年轻丧夫,感情寂寞。这样,多年的育儿之苦、家道的败落、感情的无依托、香火无继的危机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他心理扭曲变态。因此,她便以一种病态的心理对待一切,包括自己的儿媳妇刘兰芝。
四、 妒贤嫉能
从文中可以得知,刘兰芝是知情达理,贤淑聪惠,办事干练。想当年,焦母当官太太时,可能也是聪明能干的,夫荣妇贵嘛!可现在的儿媳妇刘兰芝比自己还能干,自己心中难免有些不服气,妒从中生,她怎能容忍家中有这么一个明显强于自己的女人存在呢?这样下去,自己家长的地位不是岌岌可危了吗?另外,在古代,从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因夫荣。男人在外,顶天立地,为人处世果断干练,女人在内,勤俭持家,温柔贤惠,这样的家庭才是典型的封建美满家庭。,可刘兰芝的性情刚烈、聪明能干、坚强不屈的精神与焦仲卿的唯唯诺诺、软弱驯顺的性格相比,刘兰芝明显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了焦仲卿。一个在家都不能做主的堂堂男子汉,如何置身于错综复杂的官场,也就是说,他的官做的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媳妇的存在,更衬托出了儿子的无能。这样,作为封建家长的焦母怎能容忍家中有这样一个明显强于自己、强于儿子的女人存在呢?
五、 更年期遇上了青春期
从文中可以推断,焦母的年龄大概在50岁左右,正处于妇女更年期。心情烦燥、喜怒无常是妇女更年期的典型特征。而刘兰芝则刚刚20岁左右,又刚结婚,正处于青春冲动期,但丈夫焦仲卿则“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致使刘兰芝“贱妾守空房,想见常日稀。”一个正处青春冲动期的年轻**,独守空房的压抑滋味是怎样的!可想而知,这样,两个心情压抑烦燥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发生种种不愉快则在所难免。
六、 人性的觉醒与专制思想的碰撞
在文中,焦母明明白白地讲了她对刘兰芝的不满,那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焦母“久怀忿”的正是刘兰芝的“举动自专由”。然而,所谓“举动自专由”,其实正是刘兰芝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的表现,是生命意识的初步觉醒,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是对个性精神的坚持。刘兰芝不只是才貌双全,更是一个秀外慧中、外柔内刚、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她的聪颖敏锐、她的才华识见、她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她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对美和真的追求、对人性尊严的捍卫等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一定会在平时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种行止见识是让长期生活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的已经完全自觉地接受了诸如“三从四德”“温良恭俭让”“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男权思想的焦母感到陌生和害怕的,特别是当焦母发现自己那个向来温驯听话的儿子也因为刘兰芝而变得似乎不那么听话了,这更使她感到震惊和惶恐。这在当时看来,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如果不将她早早赶出家门,谁知道在她的影响下,这个家里会发生什么伤风败俗、丢人现眼的好事来。弄不好,还会毁了焦家一世英名。还是早点铲除祸根为好!
焦母形象如下:
塑造了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
诗歌塑造了两组人物形象,一组是正面形象:刘兰芝和焦仲卿。一组是反面形象:焦母和刘兄。
在正面形象中,刘兰芝是被着力赞美的人物。她美丽、聪明、勤劳、善良,忠实于爱情,可贵的是她具有刚强的性格,勇于与封建家长制作斗争,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勇于反抗恶势力的光辉妇女形象之一。
尽管焦仲卿在忠实于爱情和反抗封建礼教迫害方面,和刘兰芝是一致的,但与兰芝不同的,是他对母亲存有幻想和顾恋,从而显得比较软弱。算是对母亲唯命是从,但最终能够冲破家长制的束缚,以自缢于庭树,表现出叛逆的精神。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横暴专行,冷酷无情,为了遣回兰芝,不惜对儿子软硬兼施,以达到维护家长权威的目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就是是她和兰芝的哥哥一手造成的。
刘兄这个反面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他的专横跋扈、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作风已暴露无遗。他与焦母一起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
兰芝的睡眠面膜是一款补水效果很好的产品,对于干燥肌肤的补水修复效果明显。根据您描述的情况,使用兰芝的睡眠面膜可能会对您的皮肤干燥问题有帮助。
睡眠面膜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睡眠期间持续为皮肤提供水分和营养,因此对于干燥肌肤的补水效果会更好。兰芝的睡眠面膜具有深层补水和保湿的效果,能够改善皮肤干燥、缺水等问题,同时还能修护受损肌肤,增强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
使用兰芝的睡眠面膜时,建议在晚上护肤程序的最后一步使用,涂抹适量面膜于全脸,轻轻按摩至吸收,然后直接入睡。第二天早上清洗干净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皮肤情况不同,使用面膜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建议您在使用之前先进行皮肤测试,以避免过敏或不适的情况。另外,虽然兰芝的睡眠面膜具有很好的补水效果,但仍然需要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持皮肤的健康和美丽。
看过文章之后,觉得焦母休兰芝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焦母与兰芝性格不合,焦母觉得兰芝不懂礼节,不听她差遣,而兰芝觉得这个婆婆难侍俸,自己干活很卖力却不讨婆婆的好。从文中看来,其实兰芝实在是一个好媳妇儿,爱自己的老公,知书达礼,又能干家务活,人还长的漂亮,但不同的人眼光是不一样的,在婆婆的眼里,只有那个贤女秦罗敷,而眼前这个儿媳妇即“无礼节”又“举动专由”,配不上自己当府吏的儿子。由于不喜欢,婆婆对兰芝自然也不可能亲切和关心,甚至冷言相加,在儿媳妇看来,这个婆婆当然就是难以侍候了,所以媳妇也不会对婆婆贴身相侍了,在婆婆看来不就是无礼节和举动专由吗。
其实婆媳关系本来就不是很好相处的,当今年代,婆媳矛盾也是非常常见的事,如果在现代,发生这种事情也许就不是焦母休兰芝了,要不就是媳妇对婆婆不好,让婆婆难受,要不就是最后导致夫妻不和,产生其他问题。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之下,婆婆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儿媳妇对婆婆的意见多半是不敢表露出来的,充其量就是对婆婆没有那么热心,而婆婆如果对儿媳不满,就可以让儿子一纸休书将儿媳休掉。也许正是婆婆有这样的地位在此,所以才会如此专横,才会不顾儿子的感受执意要休掉儿媳。
看古论今,真不知是古代的婆婆幸呢,还是现在的媳妇快呢,总之,一旦地位不对等,就是一方的不幸,真希望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婆婆还是儿媳,大家都互敬互爱,只有这样家庭才会幸福,爱情才会圆满。
兰芝补水精华液是一款明星一般的产品,而它能够起到卓越补水效果的诀窍就在于它所添加的海洋成分以及纯天然植物成分。当然它的总体质地是十分清透的,完全不会有油腻以及紧绷的感觉。每次只需要两三滴的量,就可以迅速给皮肤补充珍贵的水分,而且还能立刻达到锁水的效果,让这些水分牢牢地与肌肤结合在一起,成为皮肤的一部分,而不会逃走。让皮肤在一整天的时间内都是饱满有弹性的,充满了水一般的光泽度。兰芝补水精华液怎么样看起来简简单单的70毫升精华,其中却蕴含了20多年的科技探索,也让女性的日常护肤工作变得简单异常。不管是学生还是年轻的白领,只要皮肤没有严重衰老的情况下,就可以完全把保湿的工作交给它。即便是在最干燥的冬天,它的效果也决不会让你失望,包括油性肌肤同样可以利用它达到保湿和控油的目的。
1、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兴,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凉的基调,引起下文。
2、兰芝自述出嫁前的生活经历,目的?手法?
明确:①表明兰芝家教及文化修养都很好。
②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运用赋的手法(铺陈排比)
3、焦仲卿与其母的对话有何作用?
明确:①证明兰芝无辜被遣,两人实则恩爱。
②初现焦仲卿懦弱性格。
③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的封建家长形象。
4、在兰芝离开焦家时,诗中特意写她的晨起严妆。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不仅巧妙地对兰芝的美作了必要的补叙,为下文县令和太守的两度求婚作了铺垫,而且有力地突出了兰芝那种外柔内刚、不卑不亢的性格。(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
5、比较兰芝与婆婆、小姑离别时的言行,试作简要分析。
对婆婆:突出其倔强,貌似谦卑,实含激愤不平之意。有修养。
对小姑:心地善良, “知礼节”,难舍难分。
6、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①为下文两人殉情奠下基石。
②为下文兄长逼嫁,以死践约等情节埋下伏笔。
7、兰芝回家后生活怎样?
明确:①母亲的态度:先惊诧后理解,最后悲伤。
②兄长的态度:逼婚。
8、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为何她会这样做?
明确:她对兄长性格了如指掌,知道哀求无用,这是她绝望的表现,准备以死抗争。
9、诗中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太守迎娶的排场,作用何在?
明确:突出了太守家生活的奢华及对婚事的重视,反衬兰芝的痛苦、寂寞和孤独,加剧悲剧气氛。
10、诗歌结尾处两人同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了人们追求恋爱自由,希望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11、告诫后人什么?
明确:记取爱情被毁灭的教训,反对封建家长制。
12、可以让学生讨论:焦母为何不容刘兰芝?
明确:1.认为原因在于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平日的言行,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为焦母所不容。(三从四德)
2.认为原因在于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认为原因在于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门第观念)
4.认为原因在于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因而必欲逐之而后快。(寡母恋子)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⑴第2节:自请谴归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第9节:兰芝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③打扮时“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10节:拜母别姑
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倔强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望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