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名单如下:
陈萍 焦爱军 林兴 谢莹 郑立 刘云 陈莉 程乐平 侯磊 黎永青 刘军 莫曾南 宋方茗 许锋 叶力 郑立 陈勇彬 邓启文 李桂银 刘庄 吴盼 张坤 赵远锦 李争明 秦雯 余海超 聂光辉 陈真诚 金观桥 潘德贝 杨帆 钟静萍 宋德志 陈林 丁晓飞 胡艳玲 梁浩 刘倩 宁传艺 谭国鹤 许韧 尹富强 钟静萍 程金科 董晓臣 李世康 等。
广西医科大学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以医学为特色优势,医学相关的理、工、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广西省属重点大学,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截至2022年4月1日,学校共有南宁校本部、南宁武鸣校区、玉林校区和五象校区(在建)4个校区,共占地约3300亩。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5所直属附属医院,15所教学医院;涵盖7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
广西医科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7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22人,其中,正高职称730人,副高职称789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739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687人;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导师256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122人。
学校现有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人社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9人,广西院士后备人选2人,广西“八桂学者”9人,广西“特聘专家”10人,自治区优秀专家32人。
陈 林1,甘肃金塔县人,1964年6月出生于金塔县金塔乡胜利村,大学文化。自幼读书,1981年9月考入甘肃省财贸学校财政专业学习,1983年8月毕业分配金塔县财政局工作,1986年 11月加入中国***。1986年9月至1988年7月参加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系函授并毕业。
学术经历与著作教材 2007年至今,参与编著教材专著4部;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8篇为暨南大学A类权威期刊论文;现为硕士研究生课程“新制度经济学”的任课教师 《先进制造业知识干部读本》(第二编者),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年5月 《先进制造业基础知识》(第一编者),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年10月 《产业生态学导论》(参与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广东工业产业发展报告》(参与编写),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12月 行政垄断与政府干预 《转轨时期中国行政垄断的经济绩效研究》 2012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暨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引用频次2 《行政垄断的内涵与外延——关于学术界三大理论分歧的评述》 《经济学动态》,201207:pp35-42 中国社会科学网和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经济国有化与行政垄断制度的发展——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经济史研究》 《财经研究》,201203:pp49-58 引用频次5(1次境外引用) 《经济国有化与行政垄断制度——基于苏联银行业国有化进程的制度变迁研究》 《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01:pp121-144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 《创新竞争与垄断内生——兼议中国反垄断法的根本性裁判准则》 《中国工业经济》,201106:pp5-15 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1年第9期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文库”全文转载引用频次3 《创新、市场结构与行政进入壁垒——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熊彼特假说实证检验》 《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0卷第2期:pp653-674 引用频次9 《出口退税和创新补贴政策效应研究》 《经济研究》,200811:pp74-87 人大复印资料《创新政策与管理》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引用频次30 《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与区域经济绩效——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实证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04:pp195-204 入选2012年制度经济学年会、2012中国生产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hinese Productivity),中国改革论坛全文转载《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的成因与治理》 forthcoming 入选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和2012年全国经济管理类博士后学术论坛 《转轨时期中国行政垄断的经济绩效》 forthcoming 《基于二手市场与理性预期的房地产市场机制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201102:pp61-70 入选2010年第七届中国金融学年会、2009年中国房地产学术研讨会 引用频次8 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 《经济学家》,201102:pp60-66(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和广东经济研究数据库全文转载 引用频次22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吗——来自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中国工业经济》,200906:pp46-56 入选2009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和2009年第四届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学术会议,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引用频次4 《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国际经贸探索》,201001:pp24-28 引用频次14 《规模化生产:中国农业的产业转型对策》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3:pp75-80 入选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农林经济管理)(重庆,西南大学)、2009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学术研讨会、2009年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3次年会 引用频次3 《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先发地区产业转移——以外向型“东莞模式”为例》 《产经评论》,201101:pp40-47 入选2009年后危机时代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第四届亚洲区域合作与创新论坛、2009年金融稳定与产业发展论坛 引用频次2 《构建广佛都市圈的产业分析——区域产业协作与布局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1215:pp105-107 引用频次1 产业生态学 《工业园产业生态化改造的对策与思路》 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引用频次5 《产业生态学的一种经济学解释》 《经济评论》,200606:pp74-79(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全文转载 引用频次28 《生态工业园构建的思路与对策》 《工业技术经济》,200701:pp31-38(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 引用频次31 《生态工业园建设与政府对策》 《生态经济》,200802:pp79-82 引用频次15 《生态工业园: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效耦合》 《经济问题探索》,201108:pp166-169 引用频次2 《生态工业园信任机制构建的理论与经验》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3:pp80-83 《产业组织政策的生态工业园应用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200808:pp71-72 引用频次4 参与课题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寻找企业边界的均衡点:规模与效率”( 主持人:刘小玄) 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研究”(08JZD0014,主持人:朱卫平) 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企业家创新的产业演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主持人:朱卫平) 2012年度暨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交通网络结构和质量对产业动态和区域协调发展影响的研究”(12JNKY005,主持人:周浩) 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政府规制视角”(09&ZD021,主持人:张耀辉) 全省各地横向课题数十个 主持课题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行政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体系研究” 2013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项目“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的产业规制研究”(2013M530812) 2008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的子课题“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制度结构研究” 2011年度暨南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华侨企业家社会网络、组织学习与企业竞争力:基于珠三角企业的实证研究” 学术奖励 2012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广东省学位委员会) 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 2008年度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广东省社科联、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2012年全国经济管理类博士后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 2009年度南粤优秀研究生 2011年度暨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0年度暨南大学优秀博士生“攀登计划”一等奖 2009年度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黄德鸿奖学金一等奖 《基于二手市场与理性预期的房地产市场机制研究》 获2009年中国房地产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规模化生产:中国农业的产业转型对策》 获2009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在民间,流传着“刘天下,李半边”和“张王李赵遍地刘”等说法。这是说,张、王、李、赵、刘是大姓,人数非常多。不过,福建人不会认可这种说法。他们另有一套说法是“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
这句话是说,在福建,以姓陈、林、黄、郑的人数最多。陈、林、黄、郑才是福建的大姓。
福建城市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以数据说话吧。
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的常住人口约3900万人。其中,姓陈的人口约428万人,占据福建总人口数量的11%,是当之无愧的福建第一大姓。姓林的人口约390万人,占据福建总人口数量的10%,区居第二。不过,福建是林姓人口的第一大省。姓黄的人口约216万人,占据福建总人口数量的56%,排名第三。姓郑的人口约124万人,占据福建总人口数量的32%,排名第八。
除了郑姓,陈、林、黄牢牢占据了福建省姓氏人口排名的前三位。郑姓虽然现在人口不算太多,可依然是不容小觑的家族,在福建非常有地位。在明末清初时,郑氏家族走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郑成功,更是让百万郑氏子女津津乐道,引以为傲。
郑成功
其实,陈、林、黄、郑都来自于中原,大约在汉朝、晋朝年间,从中原迁移到福建来的。
《三山志》记载:“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晋怀帝永嘉年间,匈奴大举南下,攻破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虏晋怀帝,灭掉了西晋,这就是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发生后,西晋的王公贵族纷纷南渡,到今天的江苏、浙江等地避难,这就是衣冠南渡。在衣冠南渡的同时,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的中原大族,断断续续地来到福建,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福建仍然以这八姓的人口数量最多。
永嘉之乱场景
八姓入闽并非局限在永嘉之乱时期。在永嘉之乱之前的汉朝,在永嘉之乱之后的东晋,乃至于唐朝末年,都不断有中原人进入福建定居,促进了汉人与闽人的第一次融合。只不过,永嘉之乱加快了这一融合过程。
最早迁入福建的陈姓始祖,叫陈润。陈润生于265年,在晋怀帝永嘉年间担任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陪他骑马,有权批评指正皇帝的错误。308年,陈润带着全家老小,从河南固始出发,逃到福建,居住在福州乌石山一带,成为陈姓的开闽始祖。
最早迁入福建的林姓始祖叫林禄。林禄生于274年,是一名东晋将领。东晋初年,林禄以黄门侍郎的身份,奉命出任晋安郡(今福建省福州)太守,成为林姓的开闽始祖。林禄在晋安郡鼓励农桑,提倡儒学,让这里出现了繁荣开化的景象。
林禄
最早迁入福建的黄姓始祖,叫黄敦。黄敦是河南固始人。893年,另一名河南固始老乡王审知带着一支农民起义军进入福建,建立了闽国。黄敦也跟随这支军队来到福建,成为黄姓的开闽始祖。黄敦后来没有当官,隐居在凤栖山,靠种田过日子。黄敦生有6个儿子,即黄宗、黄礼、黄凝、黄勃、黄启、黄余,世称“六叶”。
最早迁入福建的郑姓始祖,叫郑昭。郑昭是东晋平南将军、东安太守郑庠的次子。郑庠的长子叫郑平,担任豫章太守。民族英雄郑成功就是郑平的后代。郑昭担任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部进入福建,从而成为郑姓的开闽始祖。
一千多年来,陈、林、黄、郑四大家族都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
陈姓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华侨富豪陈嘉庚和数学家陈景润。陈嘉庚是福建同安(今厦门市同安区)人,在事业成功后,回到家乡投资兴业,报效祖国。他一手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学校,培育了大批人才。陈景润是福州人,毕业于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他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的成果,在世界上属于顶尖水平。
陈景润
林姓中有一个女子,叫林默。林默是宋朝人,莆田湄洲人,因拯救海难逝世,后被尊称为“妈祖”,成为无数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林姓中另一位名人是林则徐,林则徐虎门销烟,天下闻名,深受中国人的敬仰和尊重。
黄姓中值得一提的有旅菲爱国华侨黄如论。黄如论出生于福建福州连江县一个小渔村,年轻时只身到菲律宾发展创业。经过多年打拼,黄如论创办了综合性跨行业国际集团——世纪金源集团。黄如论是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常客,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光是无偿捐赠就超过了12亿元。
黄如论
郑姓中最有名的,当然得是前面提到的郑成功。他于1661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驻军,将台湾收回祖国怀抱。当郑成功病逝后,他的死对头康熙皇帝撰写了一副挽联称: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这样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陈林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8公里,口镇东北5公里处。面积12928亩,其中耕地面积2528亩,山场面积10400亩。全村741户人家,2058口人。
据陈氏谱记载:陈林始建于元朝,陈、尹两姓居此,以姓名村陈尹庄,后陈姓成为大户,周围林木繁茂,改称陈林村。本村居住着陈、尹、王、卢、黄、朱、李、张、孙、亓、刘、吕、韩、杨、栾15姓,其中以王氏居多,占全村人口60%以上。村民们自古不分贫富多寡,和睦相邻,共谋发展。
陈林村1944年以前属雪野区;1945年改属山口区;1945年后又复属雪野区;1947年后归属口镇区;在陈林设乡名为桃林乡;辖12个村庄。1958年并入龙角乡:1959年以后属口镇人民公社管辖;陈林为陈林管区驻地。1984年设陈林乡至1985年,辖14个村庄。1985年11月至今属口镇,陈林为管区驻地。
解放前的陈林村人民饱经战乱之苦,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村里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1938年王兆柱等人成立了第一个村党支部,培育了陈勉甫、尹承渡、陈业松、王延考、王延广、王兆贵、尹承宜等一批优秀干部。他们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40年大动参时全村有十几人先后奔赴战场。王洪锡、王洪滋、王洪涵、王延秀、王延登、尹兆尧、刘西堂七人为国捐躯,被追认为烈士。陈林村人民富有英勇战斗的精神,曾在县妇联工作的景如英同志,在莱芜战役口镇歼灭战后,曾用包装了的鞋底当武器,缴获敌人战马一匹,被传为美谈。
新中国成立后,陈林村同其他村庄一样,历经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管理模式。自党的开放搞活的政策贯彻以后,大大激发了人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
勤劳智慧的陈林村村民富有发展经济的眼光。早在1959年,他们就连同全管区人民在陈林西北沟修建水库1座。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男女劳力齐上阵,昼夜艰苦奋战,历时一冬,终于建成了周围地区第一座蓄水70万方的水库。紧接着又修建了库水灌溉的配套工程,开辟了一条经林家庄向南5华里的水渠,使陈林的大片耕地得到了灌溉。当年即大大提高了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村民初步尝到了兴修水利的甜头。1963年冬又单独修建了属于本村所有的狂山水库。1964年修建了张家沟西沟渡槽小型水库。1965年至1971年,历时6年,陈林村民又在西北沟建成了蓄水60万方的一号水库。1971年为一号水库水利配套,修建了西沟渡槽。西沟渡槽跨小河之上,利用斜碹的建筑技巧建成。这项利用古老拱型发碹技巧所建成的工程,是本村能工巧匠王洪宣等人所设计垒砌而成,工程构造之巧妙,令人赞叹不已,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1976年至1977年口镇公社调动全公社劳力在陈林村北会战,帮助陈林村建成蓄水200万方的桃花峪水库。至此,陈林的土地上水库遍布,水渠纵横交错,灌溉面积达1400多亩。为了彻底解决天旱缺水的问题,1989年村委会又分别在陈林与南袁洼打深水井两眼,实现了水库有水用库水,天旱无雨用机井来灌溉农田的双重保险,确保了农作物的旱涝保收。
1970年,陈林村在陈林管区率先通电,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为了提高农田的质量,加快农业发展,从1971年开始,全村村民对山岭薄地进行取石垒堰,深挖整平土地500多亩。1974年至1975年利用冬闲时间改河造地,村民们在寒风刺骨的冬天里,昼夜奋战,硬是用肩挑车推,造出了旱涝保收的农田100多亩。
1980年,村党支部进行了村庄规划。为了使村庄整齐划一,村里决定在陈林杏山前坡划宅基地建新村。8户为一方,每方之间通有枞横6米宽的大街。此后5年间,计有200多户村民按规划在此建起了一色的红瓦房。夜晚全村灯火通明,宛若一座小山城。
为了彻底改变本村交通不便的问题,1989年,修建了连接新村的东西、南北两座水泥桥以及陈林村中部与南、北袁洼中间的两座漫水桥。1995年又建成通新村小学的第三座水泥桥。1993年南至小冶村北铺沥青路2500米,连通口勺公路;向西修沥青路1500米,接通下毛圈路,经谷堆山与莱明公路相连。自此,陈林村与外界四通八达,从而打开了陈林村的致富之门,为全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
陈林村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解放前,在陈林村西山子顶建有四合院小学1所。私塾先生王兆法等在此传经授业。1957年,村民们拆杏山玉皇庙建瓦房6间,办起了陈林完小,张华轩任校长。此后逐年扩建校舍,1966年,为满足孩子们就学的迫切要求,在原址新建教室17间,办起了陈林联中。1982年联中与小学分设。1986年村委会广筹资金,在新村前又建起了一所高标准的小学,1997年被莱城区验收为“规范化学校”。1995年陈林中学由原联中旧址迁至北袁洼新校。陈林村出教师,仅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村就有教师37人,他们为全镇乃至全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有42人考入各类大专院校。学生王峰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陈林村的医疗事业发展也比较迅速。解放后不久,即设有卫生所l处,医生4人。2001年义新建成口镇卫生院陈林中心卫生所1处,村民有一般疾病,足不出村即可得到医治。老中医陈铭新,后起之秀王加才,在行医治病方面均有作为。
陈林村民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社初期建有油坊1处、木业社1处。后又建起了砖瓦窑和石灰窑。1964年引进优良品种鲁西黄牛、新疆羊,建起了大型养殖场。之后又办起了粉条坊、貂场、果酒厂等。1976年又建起了大型砖厂l处,每天出砖上万块。1987年秋,陈林立集,定农历五、十为集日,莱芜梆子剧团到此演出祝贺。集市贸易兴隆,尤以猪、羊成交量最大:1994年沿村内修的沥青路规划了东西,南北两条商业街。个体私营、世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发展企业方面,村民卢士忠办的轧钢厂规模大,经营收入可观。王加秀的饭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王加雨经营的商店门面大,货物齐全。村民富裕后,开始注意居住房屋的建设,村民黄士军的二层起脊楼,成了陈林村民富裕的标志之一。
从1985年起,村两委会采取了专业户上山定居承包和拍卖的办法,规定承包、拍卖期30年,在有限的时间内后人有继承权。有24户农民承包。购买了2500亩山场。村里组织人员开通了三条环山路,方便了上山定居林业专业户的生产、生活。聘请林业技术人员来村讲课,提高了承包户林果生产技术素质。如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许多专业户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王延晨老汉承包100亩山场后,在辛勤造林,栽植板栗、山楂的同时,每年都存养母猪2头,肥猪不下10头,牛4头,把林场办成了养殖小区,收入相当可观。
许多上山的专业户一年四季不下山,他们在山上舍得投资搞开发,精心经营山林。如今陈林的山场一片郁郁葱葱,成为陈林一道靓丽的风景。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洪森,承包山场在山上定居后,个人出资架电上山,引来山泉建成自来水,改善了生活环境,他在山上想吃鱼就从承包的水库里捞,吃蔬菜从山上小菜畦里采,见人他就乐呵呵地说:“只要合同不变卦,我就不下山。”
现在陈林的村民们一改从前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习惯,转向林果、大棚蔬菜、姜蒜、中药材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由于致富渠道的逐步拓宽,村民们的收入也在与日俱增。2001年,人均收入已达到3500元,彩电、冰箱、摩托车、农机、汽车进农家。全村安装电话268门,陈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话村。富裕了的村民们从没有忘记国家,2002年费改税,陈林村一次就上缴农业税23万元,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事。
今天,陈林的村民们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志向,朝着高效农业、林果业发展。如今他们在东南岭的经济开发区建起了化工厂、轧钢厂、铸造厂,现均已投人生产。相信明天的陈林村,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陈林村附近有山口东岭扬水站、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