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简介是什么

莎士比亚的简介是什么,第1张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亚故居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儒略历1616年4月23日(公历1616年5月3日)病逝,出生日期与逝世日期恰好相同。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被人们尊称为“莎翁”。初中选文《威尼斯商人》高中选文《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编辑本段传奇一生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

莎士比亚(11张)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 莎士比亚七岁时被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念书,在那里一念就是六年,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1577年被父亲从学校接回,不得已帮他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莎士比亚读书时就卓尔不凡,与众不同。传说他年轻时在乡村当过教师。也有传言说他曾在一个叫托马斯·露西的富裕财主兼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地上偷猎,结果被露西的管家发现,他为此挨了揍。莎士比亚出于报复,就写了一首讥讽大财主的打油诗。这首诗没过多久便传遍了整个乡村。大财主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用这首打油诗来嘲笑他。托马斯乡绅非常恼火,于是准备想办法惩罚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因此被迫离开斯特拉福德小镇,到伦敦避难。莎士比亚还在斯特拉福德小镇居住时,就对戏剧表演已经非常熟悉。经常有一些旅行剧团到斯特拉福德小镇表演。 1582年与一个农民之女安妮·海瑟薇结婚,1585年育有一子哈姆内特·莎士比亚(Hamnet,根据Thomas Kyd的悲剧男主角Hamlet而取名)。 1586或1587年到伦敦,当时戏剧正迅速地流行起来。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伦敦一家顶级剧团——詹姆斯·伯比奇经营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演员和剧作家。后来,莎士比亚向人证实了自己是一个脚踏实地、品行端正之人,他成为了剧团的股东,很快赢得了同仁们的尊敬和爱戴。 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98年大学人士F米尔斯已在其《智慧的宝库》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著名的同性恋者,他的十四行诗全部都是写给他的同性爱人的据英媒体报道,最近一位英国收藏家重新确认了一幅家藏油画的画中人身份,原来这名美艳“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莎翁传说中的同性恋情侣——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 发现这幅“惊世”油画的科布家族家藏甚丰,继承了全部艺术品收藏的阿莱克·科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儿时起一直以为画中人是位名叫诺顿的贵妇,因为在这幅油画的背面赫然写着诺顿夫人的字样。但几年前,一位偶然来访的艺术收藏家告诉科布,他认为画中人并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须眉。一席话惊醒梦中人,科布开始重新审视其真实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终于揭开谜底。这幅油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

莎士比亚故居(20张),画中的南安普顿伯爵涂脂抹粉,嘴唇上抹着唇膏,左耳还戴着精致的耳环,手抚披散到胸前的长发,看上去一派女人风情。英国历史文物权威机构“全国托管协会”已确认油画为真迹,此画完成于1590年至1593年,当时莎士比亚正住在南安普顿伯爵三世的府上。尽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韦,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学批评家争议不绝的话题。 南安普顿伯爵为同性恋的传说由来已久,他与莎翁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诗集》又是献给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轻男子。(不过有人认为,十四行诗集前面十几首都是推崇传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写给其男友的)不少史学家早已考据,莎翁诗中的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那天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与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年)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麦克白》

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亨利六世》上 、中、下篇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上、下篇与《亨利五世》。事实上,《亨利六世》是莎士比亚的第一部戏剧作品,起初上篇是由另一位戏剧作家创作,于1590年由莎士比亚接手继续完成中下篇,并于1591年修改完成上篇。 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喜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

作品《哈姆雷特》视频截图(10张)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

  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是啊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 莎士比亚

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雷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主要作品

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悲剧),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

喜剧

  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喜剧),错误的喜剧,终成眷属,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有些还把《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列入四大喜剧里悲喜剧(正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历史剧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

  154首十四行诗。

编辑本段成就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19世纪末 ,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汉、藏、蒙、粤5种语言,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木偶剧6种形式,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士比亚家乡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著名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正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传奇剧)《暴风雨》、《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佩里克勒斯》。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儒略历1616年4月23日(公历1616年5月3日)病逝,出生日期与逝世日期恰好相同。(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但其精确的出生日期已不可考。他死于1616年4月23日。由于他受洗礼的日子是4月26日,因此后来的史学家竟把他的生日同他逝世的日子混同起来,认定他的生日也是4月23日,于是形成一种巧合。)[1]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被人们尊称为“莎翁”。 初中选文《威尼斯商人》,高中选文《哈姆雷特(节选)》、《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传奇一生教育背景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莎士比亚(11张)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七岁时被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念书,在那里一念就是六年,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1577年被父亲从学校接回,不得已帮他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莎士比亚读书时就卓尔不凡,与众不同。传说他年轻时在乡村当过教师。也有传言说他曾在一个叫托马斯·露西的富裕财主兼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地上偷猎,结果被露西的管家发现,他为此挨了揍。莎士比亚出于报复,就写了一首讥讽大财主的打油诗。这首诗没过多久便传遍了整个乡村。大财主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用这首打油诗来嘲笑他。托马斯乡绅非常恼火,于是准备想办法惩罚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因此被迫离开斯特拉福德小镇,到伦敦避难。

剧团经历

  莎士比亚还在斯特拉福德小镇居住时,就对戏剧表演已经非常熟悉。经常有一些旅行剧团到斯特拉福德小镇表演。1582年与一个农民之女安·哈瑟维结婚,1585年育有一子哈姆内特·莎士比亚(Hamnet,根据Thomas Kyd的悲剧男主角Hamlet而取名)。1586或1587年到伦敦,当时戏剧正迅速地流行起来。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伦敦一家顶级剧团——詹姆斯·伯比奇经营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演员和剧作家。后来,莎士比亚向人证实了自己是一个脚踏实地、品行端正之人,他成为了剧团的股东,很快赢得了同仁们的尊敬和爱戴。 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 1598年大学人士F米尔斯已在其《智慧的宝库》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 莎士比亚

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

感情问题

  莎士比亚是著名的同性恋者,他的十四行诗全部都是写给他的同性爱人的据英媒体报道,最近一位英国

莎士比亚故居(19张)收藏家重新确认了一幅家藏油画的画中人身份,原来这名美艳“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莎翁传说中的同性恋情侣——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 发现这幅“惊世”油画的科布家族家藏甚丰,继承了全部艺术品收藏的阿莱克·科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儿时起一直以为画中人是位名叫诺顿的贵妇,因为在这幅油画的背面赫然写着诺顿夫人的字样。但几年前,一位偶然来访的艺术收藏家告诉科布,他认为画中人并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须眉。一席话惊醒梦中人,科布开始重新审视其真实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终于揭开谜底。这幅油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画中的南安普顿伯爵涂脂抹粉,嘴唇上抹着唇膏,左耳还戴着精致的耳环,手抚披散到胸前的长发,看上去一派女人风情。英国历史文物权威机构“全国托管协会”已确认油画为真迹,此画完成于1590年至1593年,当时莎士比亚正住在南安普顿伯爵三世的府上。尽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韦,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学批评家争议不绝的话题。 南安普顿伯爵为同性恋的传说由来已久,他与莎翁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诗集》又是献给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轻男子。(不过有人认为,十四行诗集前面十几首都是推崇传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写给其男友的)不少史学家早已考据,莎翁诗中的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这位容易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那天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与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戏剧演出  目前尚未确定莎士比亚早期的剧作是为哪家剧团创作的。1594年出版的《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的扉页上显示这部作品曾被3个不同的剧团演出过。在1592年到1593年黑死病肆虐后,莎士比亚的剧作由他自己所在的剧团公司在“剧场”(The Theatre)和泰晤士河北岸的“幕帷剧院”(Curtain Theatre)表演。伦敦人蜂拥到那里观看《亨利四世》的第一部分。当剧团和剧院的地主发生争议后,他们拆除了原来的剧院,用木料建造环球剧场,这是第一个由演员为演员建造的剧场,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环球剧场于1599年秋天开放,《朱利叶斯·凯撒》 是第一部上演的剧作。大部分莎士比亚1599年之后的成功作品是为环球剧场创作的,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和《李尔王》。 1603年,当宫内大臣剧团改名为国王剧团后,剧团和新国王詹姆士一世建立了特殊的关系。尽管表演记录并不完整,从1604年11月1日到1605年10月31日之间国王剧团在宫廷中共表演了莎士比亚的7部戏剧,其中《威尼斯商人》表演了两次。1608年之后,他们冬天在室内的黑衣修士剧院演出,夏天在环球剧场演出。室内剧场充满詹姆士一世时代的风格,装饰得非常华丽,使莎士比亚可以引入更精美的舞台设备。例如,在《辛白林》中,“朱庇特在雷电中骑鹰下降,掷出霹雳一响;众鬼魂跪伏。” 莎士比亚所在剧团的演员包括著名的理查德·伯比奇、威廉·肯普、亨利·康德尔和约翰·赫明斯。伯比奇出演了很多部莎士比亚剧本首演时的主角,包括《理查三世》、《哈姆雷特》、《奥赛罗》和《李尔王》。受观众欢迎的喜剧演员威廉·肯普在《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扮演仆人彼得,在《无事生非》中扮演多贝里,他还扮演了其他角色。16世纪末期,他被罗伯特·阿明取代,后者饰演了《皆大欢喜》和《李尔王》里的弄臣角色。1613年,作家亨利·沃顿认为《亨利八世》“描述了很多非常壮观的仪式场景”。然而6月29日,该剧在环球剧场上演的时候,大炮点燃了屋顶,剧场被焚毁,这是莎士比亚戏剧时代罕见的被准确记录的事件。诗词简介  1593年到1594年,由于剧院因为瘟疫而关闭,莎士比亚出版了两首性爱主题的叙事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失贞记》,他将它们献给南安普敦伯爵,亨利·赖奥思利。在《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中,无辜的阿多尼斯拒绝了维纳斯的性要求,而《鲁克丽丝失贞记》中,贞洁的妻子鲁克丽丝被好色的塔昆强暴。受奥维德的《变形记》影响,诗表现了起源于欲望的罪行和道德的困惑。这两首诗都很受欢迎,在莎士比亚在世时重印多次。第三首叙事诗为《爱人的怨诉》,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悔恨被一个求婚者诱奸,收录在1609年出版的《十四行诗》第一版中。大部分学者现在接受《爱人的怨诉》为莎士比亚创作的观点。评论家认为这首诗优秀的品质被沉重的结果所损伤。 《凤凰和斑鸠》哀悼传说的不死鸟和爱人忠诚的斑鸠之死。1599年,两首早期的14行诗作品第138和作品第144收录在《热情的朝圣者》。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十四行诗》,这是他最后一部出版的非戏剧类著作。学者无法确认154首十四行诗每一首的完成时间,但是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为一位私人读者创作了这些十四行诗。更早的时候,两首未经许可的十四行诗出现在1599年出版的《热情的朝圣者》。英国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曾在1598年提到“在亲密朋友当中流传的甜美的十四行诗”。少数分析家认为出版的合集是根据莎士比亚有意设置的顺序。看起来他计划了两个相对的系列:一个是关于一位已婚皮肤黝黑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欲望;另一个是关于一位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诗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尽管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认为在这些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敞开了他的心”。1609年的版本是献给一位“WH先生”,献词称他为这些诗的“唯一的促成者”(the only begetter)。献词究竟是莎士比亚自己写的还是出版商托马斯·索普所加目前仍是一个谜,索普的名字缩写出现在题献页的末尾。尽管有大量学术研究,谁是“WH先生”先生也依旧不为人知,甚至连莎士比亚是否授权出版该书也不清楚。评论家赞美《十四行诗》是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创作阶段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Hamlet),《奥赛罗》(Othello),《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 Lear)。四大悲剧不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其他喜剧:《错误的喜剧》,《终成眷属》,《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有些还把《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列入四大喜剧里悲喜剧(正剧)。

历史剧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

火车号d2906搜索d2906车次详细信息车次/类型始发站终点站发车时间到站时间操作D2906上海青岛08:4114:39书停靠顺序、停靠名称、停靠时间、发车时间、停留时间操作1-08:41-上海苏州09:09:112书3无锡09:2609:282书常州409:4309:452书5淮安东11:0111:032书6连云港11:4611:526书7日照西12:3012:355书8董家口12:5512:583书9西青岛13:1713:258书10青岛北14:0314:1815书1青岛14:3914:39-书

黑色是哀悼的颜色,人们常穿黑色衣服参加葬礼。

中国传统以白色为孝服,去探望时别谈开心的事,别大声喧哗、别大笑。丧服是黑色的,孝服是白色的。自古就有披麻带孝一说。黑色是参加葬礼的人穿的,表示哀悼。白色是死者晚辈穿的真正的孝服。这本是中国人丧礼的传统礼规习俗。

不宜穿着的服装是发亮的深色服装是绝对不能穿的,晚礼服、运动服、休闲服、洋装也是属于不够严肃的服装,因此是不可以穿的。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是讲究丧礼着装的,亲人去世时,要穿孝服。长辈去世,子孙要披麻戴孝。即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布,表示沉痛和哀悼。

披麻戴孝一类丧服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这种制度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等级制。按照亲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服装。在三国两晋时期开始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

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中国传统丧服的第二个特点是白色。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起,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燕国太子丹为荆轲送行时,送行者全是白衣白帽,实际上含有送终的意思。白布丧服,现在还流行于某些地区的农村。孝服是白布衣服或麻布衣服。

至亲的头上会披上一块大的白布。鞋子上也要缝上白布。一般的友人、邻居束上一根白腰带,肩上披着一根白布。

-黑色(文化中的含义篇)

-葬礼

-孝服

什么是餐巾与餐巾花1、餐巾,又称口布、茶布、席布等,它是餐厅中供宾客用餐时的卫生清洁用品。2、餐巾花就是餐巾经餐厅服务员折叠成各种各样的“花”样,插在酒杯或水杯内,或放置在盘碟内。作为餐台布置和装饰美化餐台中的艺术装饰品,供客人在进餐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卫生用品。餐巾折花是餐前的准备工作之一。餐巾的前生与今世1、餐巾的起源与发展:(1)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宴会中使用“餐巾”覆盖食物和察手的记载,明清时期,宫廷和贵族宴会就出现了高档的锦缎绣花餐巾。可以说餐巾并非完全是舶来品。(2)西方:餐巾也有其很深的历史的渊源。最早希腊和罗马贵族一直保持用手指进食的习惯,所以在用餐完毕后用一条好毛巾大小的餐巾来擦手。更讲究一点的则在擦完手之后捧出洗指钵来洗手,洗指钵里除了盛着水之外,还漂浮着点点玫瑰的花瓣;埃及人则在钵里放上杏仁、肉桂和桔花。餐巾发展到17世纪,除了实用意义之外,还更注意观赏。公元1680年,意大利已有26种餐巾的折法,如教士僧侣的诺亚方舟形,贵妇人用的母鸡形,以及一般人喜欢用的小鸡、鲤鱼、乌龟、公牛、熊、兔子等形状,令人美不胜收。西亚、埃及等地区的文明中也有使用餐巾的历史记载。2、现代的餐巾:现代我们使用的餐巾是一种中西合璧的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各式餐厅服务中,成为餐厅和服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餐巾的种类1、按餐巾的质地分:(1)纯棉织品:吸水性强、去污力强;浆熨后挺括,易折成型,造型效果好,但折叠一次,效果才最佳;手感柔软,但清洗麻烦,洗净、上浆、熨烫。(2)棉麻织品质地较硬,不用上浆也能保持挺括。(3)化纤织品:颜色亮丽、透明感强;富有弹性,比较平整,如一次造型不成,可以二次造型,不用浆烫,使用方便。可塑性不如棉织品和棉麻织品好;易清洗,但吸水性差,去污力不如棉织品;手感不好。(4)纸质餐巾:成本低,更换方便;但是不够环保,尽管也能循环在利用;有时也有非正式的感觉和低档次的感觉。2、按照餐巾的颜色分:(1)白色餐巾:应用最广,给人以清洁、卫生、典雅、文静之感,它可以调节人的视觉平衡,可以安定人的情绪。但是不耐脏。(2)冷色调餐巾:给人以平静、舒适的感觉。主要包括浅绿、浅蓝、中灰等。湖蓝在夏天能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 (3)暖色调餐巾:给人以兴奋、热烈、富丽堂皇、鲜艳醒目的感觉等,主要包括粉红色、桔**、淡紫色等。如大红、粉红餐巾给人以庄重热烈的感觉。橘黄、鹅**餐巾给人以高贵典雅的感觉;(4)条状色餐巾:给人清爽、新奇等感觉,改变一般的餐厅用具印象,一般在零点餐厅、西餐厅应用多一些。3、按餐巾的规格分餐巾规格的大小在不同的地区不尽相同、根据实际使用效果,45-50cm见方的餐巾折叠造型、实际使用较为普遍适宜。4、按餐巾的边缘形状分:餐巾边缘有平直形和波浪曲线两种。 餐巾折花的作用1、装饰美化餐台气氛。不同的餐巾花型,蕴含着不同的宴会主题。形状各异的餐巾花,摆放在餐台上,既美化了餐台,又增添了庄重热烈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2、、烘托餐台气氛,突出宴会目的,起到一定的无声语言的作用,会对交流思想感情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寿宴、喜宴上的餐巾花,如折出比翼齐飞、心心相印的花型送给一对新人,可以表示出永结同心、百年好合的美好祝愿。国宴上,如用餐巾折成喜鹊、和平鸽等花型表示欢快、和平、友好,给人以诚悦之感。3、卫生保洁的作用。餐巾是餐饮服务中的一种卫生用品。宾客用餐时,餐厅服务员将大餐巾可折起(一般对折)折口向外平铺在腿上,小餐巾可伸开直接铺在腿上,不可将餐巾挂在胸前(但在空间不大的地方,如飞机上可以如此),餐巾可用来擦嘴或防止汤汁、酒水弄脏衣物。避免用自己的手帕。拭嘴时需用餐巾反摺的内侧的上端,并用其内侧来擦嘴。而不是弄脏其正面,是应有的礼貌。决不可用来擦脸部或擦刀叉、碗碟等。手指洗过后也是用餐巾擦的。若餐巾脏得厉害,请侍者重新更换一条。另外,现在一般不用把餐巾压在餐盘底下进餐的这种用法,因为这样容易不小心带动餐巾从而使餐盘滑落。在用餐期间与人交谈之前,先用餐巾轻轻地揩一下嘴;女士进餐前,可用餐巾轻抹口部,除去唇膏。在进餐时需剔牙,应拿起餐巾挡住口部。4、餐巾花型的摆放可标出主宾、主人的席位。在折餐巾花时应选择好主宾的花型,主宾花型高度应高于其他花型高度以示尊贵。5、沟通宾主之间感情的作用。象征意义和寓意,是基本的礼仪、习俗的表现与要求。6、在西餐宴会中,餐巾有很多信号的作用。在正式宴会上,女主人把餐巾铺在腿上是宴会开始的标志。这就是餐巾的第一个作用,它可以暗示宴会的开始和结束。中途暂时离开,将餐巾放在本人座椅面上。7、饭店服务艺术和情感化的表现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5749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