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和殿
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
明代刚建紫禁城的时候,这里的宫殿(奉天殿)比现存的太和殿要大很多,但是由于木架构的建筑容易遭火灾,烧一次重建一次,把够尺寸的木材都消耗光了。
后面没办法,就只有把宫殿越修越小。
据说康熙年间修太和殿,实在是缺少够尺寸的楠木,还打起了明陵的主意。借着翻修的名义把明陵很多建筑的规格降了下来,挪出很多木材。
2、太和殿脊兽总共有10件(不包括第一个仙人),是所有古建筑当中最多的。(中和殿、天安门是7个、保和殿是9个)
3、据说太和殿被称为金銮殿的原因,是因为它用了“金砖”铺地。
叫金砖呢,并不是因为它真的由纯金打造,而是说造这个砖挺费钱。
用于烧制金砖的土,要有黏性,而且含铝量要高。选好土之后,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时长达8个月之久。
然后制坯,阴干砖坯。按照传统工艺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
烧窑的过程也非常复杂:要以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40天,才能窨水出窑。
刚从窑里搬出来的“金砖”,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地打磨。打磨之后的“金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
以上几个工序耗费的时间加在一起,需要花费一年多将近两年的时间。
这样一窑“高订”的砖,能够用的大概有7000块左右,太和殿这里就要用掉一半多(4718块)。
12年西冷印社秋季拍卖场做过一次金砖的拍卖专场,最便宜的宣统年间御窑金砖,一块的价格在20000人民币左右(约03平米),如果是明朝永乐年间的,能卖到26万一块。
4、太和殿虽然是“金銮殿”但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清朝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另有去处。
顺治皇帝亲政之前,国事都由多尔衮代为处理,当时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都被烧毁,办公一般在武英殿。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国事多在住处乾清宫处理。
康熙成年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6点,夏秋季早上5点,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
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每日早起由军机大臣向皇帝奏事,地点在养心殿西暖阁,就是三希堂外间,有秘道与军机处相通。如果有重大事项要扩大范围商讨,则多传旨在养心殿进行朝会议事。
再有清朝皇帝多喜爱园居生活,大多数时间都在三山五园渡过,听政地点为康熙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雍正在圆明园万方安和,乾隆在圆明园含经堂、嘉庆、道光在圆明园勤政亲贤、咸丰在圆明园北远山村,同治帝时圆明园被焚,颐和园尚未重修,而且是垂帘听政,所以就在故宫养心殿听政,光绪年间在颐和园仁寿殿。
5、太和殿以前曾经用于殿试,康熙之后,殿试改在保和殿举行。但是殿试之后的“传胪”(宣布名次)仪式仍然在这里举行。
参加完科举殿试之后,夺魁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会获得从正门出皇宫的“优待”。因为那时候只有皇帝、皇后等少数一些人进出皇宫才能邹正门。
6、太和殿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这个宝珠叫做轩辕镜。
开始有传言讲,得帝位不正的人坐上宝座,轩辕镜会掉下来把他砸死。
所以后面又有传言讲:袁世凯称帝的时候,由于心虚,不敢坐在轩辕镜下面,所以把宝座整体向后移动了一些。
当然,有人说第二个传言是假的,也有在故宫工作的胡德生先生提到,宝座确实往后面移动过两米。
7、为了保护文物安全,故宫基本上不会开放给剧组进行拍摄。但是在禁令出台之前,还是有几部**在太和殿进行过实景拍摄,比如李翰祥《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贝托鲁奇《末代皇帝》,**里面演员坐的也是真实的宝座。
8、太和殿上面的宝座:髹金漆云龙纹宝座,是明朝留下来的,这也是明朝留下的唯一一个皇帝宝座。
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又是他),用一把西洋风格的高背大椅把它替换下来,后来故宫的专家是在一间存放破旧家具的库房里面把它找到了的。
至于为什么清朝的皇帝要坐明朝的宝座呢?康熙年间,太和殿曾经失火,把原来的宝座烧掉了。工匠们估计是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再造一把新的,就从库房里面明朝嘉靖年间换下的这把“废弃龙椅”修整之后接着来用了。
9、太和殿旁边的大缸,主要的功能是用来装水灭火。大清会典里面记载,故宫里有大小缸308口,如今保存下来的只剩下231口。其中铁缸是明朝铸的,铜缸是清朝铸的。而鎏金铜缸是清朝乾隆时期铸造的,现尚存18口,每口重2吨,鎏金(镏金)100两。
有传言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用军刀把鎏金铜缸上面的金子都刮走了,所以现在都还能在大缸上看到刺刀的刮痕。
10、太和殿里面用于“镇宅”的是五座木刻的符牌。这五座符牌的供奉极有规律,以太和殿正中悬轩辕镜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
符牌正面刻着佛教护持真言、十二神名、咒语(大白伞盖心咒、十相自在咒、六字真言咒)、七星八卦图。背面刻的是“太上秘法镇宅灵符”七十二道。
二、中和殿
1、中和殿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殿之前休息,并且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遇到大典呢,皇帝先等各色官员在太和殿准备好了,再从中和殿出发,穿过太和殿后门(皇帝宝座后面)进入大殿。
2、49年以来,有说要把太和殿拆掉,或者在太和殿广场建一个和苏联类似的工农兵的雕塑,红缨枪对着龙椅。
故宫的工作人员想把宫殿保下来,当时提了一个方案要把中和殿拆掉,改成一条横着的路,后来方案没有通过,结果把中和殿改为了人民休息室,里面放上桌子,扑克,茶壶。另外把溥仪时期修的西洋建筑等拆了。
3、中和殿在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中极殿在清朝也遭过火灾,但是没有完全损毁,现在中和殿的天花构件上还保留有明代“中极殿”的字迹。
4、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也会在前一日到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也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皇帝祭祀地坛的日子是每年的夏至,最开始为了表示对神抵的虔诚,在祭祀的前三天开始斋戒,前两天在紫禁城,第三天住在坛内的斋宫。后来全部改为在宫中斋戒。至于为什么要改?官方的表述都有三种不同的版本。
一种是说,祭祀皇地祗(地坛)的礼仪极其繁琐,加上夏至是北京最热的时候,乾隆十八年(1743年)祭祀时,一位执事在皇上祭祀时:“咕略”一个跟头倒地,中暑而死,这才破了惯例,改为皇上在宫中斋戒后,直接到地坛行祭礼。
还有一种是说,康熙后期,诸王子储位之争激烈,最终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政敌。胤禛即位后,宫廷内部的斗争仍十分激烈,雍正帝为确保平安,在紫禁城内兴建斋宫,将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
最后有一种是说,康熙年老后疾病缠身,没办法去祭祀天地,就派了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代表他去。结果雍正帝还在斋宫(天坛)斋戒,康熙就死掉了。雍正赶着回去接班,又不能随意中断斋戒的仪式,就把仪式改在皇宫里面继续,后面就逐步形成了在宫中斋戒的惯例。
三、保和殿
保和殿在清朝是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公主下嫁时,也在这个殿里宴请附马,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殿试,开始实在太和殿举行,后来也移到了保和殿。保和殿本身没找到太多故事,说两件能勉强拉得上一些关系的。
1、野史记载,清朝早期,公主嫁人之后,驸马和公主不是住在一起的。两个人想要嘿嘿嘿,需要驸马先打申请(不能公主提,这样显得很不矜持),经过公主的保姆同意之后才能见面。保姆这一关也不是那么好过,每一次都需要花很多钱打点,所以清朝很多公主都郁郁寡欢,相思而亡。只有道光皇帝的女儿荣安固伦公主,趁着进宫的之后告了保姆一状,才得以和丈夫长相厮守。
2、古代科举考试,不仅要考文章,也要看长相。
明朝建文二年,有个叫王敬止的人,殿试考了第一名,但是长相不怎么好,被建文帝御笔一挥,降成了榜眼。状元被批给了他长得更帅一些的同乡:胡广。(也是由于当时正值靖难之役,胡广的文章中对藩镇的态度,赢得了皇帝赏识)
讽刺的是,后来朱棣进攻应天府时,王敬之、胡广、解缙、吴溥四个人聚会,胡、解都慷慨陈词,只有王敬止闷声不响地啼哭。有人以为胡、解更忠君爱国,结果城破后,他俩都投降了“叛贼”明成祖朱棣,反而是王敬止更有气节,自杀为建文帝殉葬。
四、乾清宫
1、乾清宫是内廷正殿,也即所谓“后三宫”中的第一座宫殿。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就发生在乾清宫南书房。康熙拿下鳌拜后,本来打算把他杀死,后来看在鳌拜南征北战留下的一身伤疤的份上,才留了他一命。
2、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朝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 ,皇帝确定了太子的人选后,就会把诏书写好,一份装进盒子藏到这块匾后面,一份随身携带。
3、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别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是康熙的粉丝,所以很多事情都以康熙为榜样,比如说都办千叟宴,比如说都搞文字狱,比如说都南巡了6次,但是乾隆(60年)在位的时间比康熙(61年)少了一年,以此来表示对康熙的尊敬。当然“退位”后的乾隆帝其实并没有放下自己手上的权力,禅位后又当了三年零四个月的太上皇。
4、乾隆先后办过两次千叟宴,第二次办的时候,他自己已经86岁了,可能是觉得如果再以60岁作为准入的门槛,会显得来的人“太年轻”,于是就把千叟宴赴宴的标准提高到了70岁。
这次千叟宴来的人大概有5900多位,总共花了100多万两银子。1776年康熙朝廷的财政收入为4937万两,所以这一顿饭就吃完了国家财政的2%~
五、交泰殿
1、交泰殿在清代是举行册封皇后和皇后诞辰典礼的地方。最开始的时候,清朝的皇后基本都是蒙古王爷的女儿,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科尔沁部的。
后来也是孝庄皇太后为了拉拢索尼、遏必隆一起对付鳌拜,让康熙分别娶了索尼的孙女和遏必隆的女儿当皇后,算是开了先例。
2、交泰殿里面放着清朝皇帝的印玺,总共有二十五方,称为二十五宝,是由乾隆指定的。
乾隆本人也非常喜欢印章,总共制作了大概有1800多方,留存下来的也有1000多方。而且,有了印章也喜欢用。看到好的书画,就在上面盖章或者题字。(下图,子明卷,留白的地方全填满了)
3、交泰殿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传说明朝时利玛窦也曾经在交泰殿制作过一口大钟,鸣钟的时候,会有铜人在沙盘里写下“天下太平”四个字。
六、坤宁宫
1、坤宁宫在明朝是皇后居住的宫殿,在这里发生过一起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宫女主导的政变。(具体的情况可以看百科 壬寅宫变_)。
2、明朝末代崇祯皇帝的周皇后,是在坤宁宫上吊自杀死的。
3、清朝入关之后,把这里改造成一个萨满教祭神的场所。每天都要在这里杀两头纯黑毛色的猪祭祀。坤宁宫里面有三口大锅,两口用来煮肉,一口用来蒸切糕,都是祭祀用的。好像是光绪帝的时候,为了节省开支,改为每天杀一头猪。
煮出来的肉祭过神之后,会分给当值的侍卫、翻译吃掉。大的祭祀典礼,也会赏赐给官员吃。但是这种肉是白水煮肉,没加调料的,不怎么好吃,所以有些官员会在袖子里面装一点盐,撒一点好入口些。
坤宁宫前面类似图中这样的石台,是萨满教用来祭天的。杀猪后取猪下水切碎,和碎米拌在一起,喂乌鸦。
北京故宫,全称北京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之一。在外观结构方面,故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城墙。北京故宫是一座围墙城堡,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围墙高10米,厚35米。围墙的四角建有玲珑塔,每一角上都坐着一条降龙神兽。
2 角楼和城门。每个城墙四角都有一座城楼,每个城墙中央有一座城门,城门门楼为三层,门上方是一座薪火相传的琉璃塔。
3 大殿。紫禁城内的主要建筑是以“三大殿”为核心建造的。依次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形成“一心三殿”的格局。这三个大殿呈南北轴线并列,建筑规模宏大,是1435年明朝永乐年间兴建的。它们采用双檐、斗拱、翘角等传统中国建筑特色,华丽而不失庄重,被誉为“古代世界君王行宫建筑之精华”。
4 四角楼和神武门。每个殿堂的四角都有一座角楼,楼内有瞭望和守卫的功能。在紫禁城南侧,有一座额楼高耸的神武门,门楼正中悬挂着一颗奉天承运的大红灯笼。
5 花园、水池、回廊。故宫内还有众多的花园、水池和长廊回廊等建筑,如乾清宫,乐寿堂,养心殿等。这些建筑形态各异,布局优美,构成了宫廷建筑的丰富多彩的景观。
总体而言,北京故宫的外观结构豪华、庄严、规整,富有气势,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完美展示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
1、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2、北京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
3、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
4、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5、“文化遗产”观念的引入,突破了传统的“文物”观念的局限性,强化着遗产的环境意识、共享意识,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承担管理和保护的理念,促使人们从“大故宫”的观念来看待故宫保护。这在故宫保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仅要保护故宫本身,还要保护它的环境。
6、过去只重视对故宫本身的保护,后来认识到与皇宫连在一起的护城河也是皇宫的当然组成部分,必须治理,于是就有了20世纪90年代投资6亿元人民币、费时三年的护城河治理,改变了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面貌。
7、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在文化遗产地的周边必须划定“缓冲区”,以保护其周边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环境。
8、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通过的《北京文件》,对中国遗产保护的政策和原则给予很高评价,对故宫等世界遗产地的修缮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遗产及其特色的保护方式的尊重。
因为它跟随着时代的潮流,开始了更新颖的推广之路。从故宫淘宝的开创,我们见到了不一样的文史文化,而故宫文化的化妆品的上市更加夺走了人的眼球。
故宫淘宝在其公众号随后推送的文章《久等了!故宫原创彩妆!》,一次性发售8款彩妆产品,包含两款分别为仙鹤和螺钿系列的口红,眼影、高光、口红和腮红。
直接是卖疯了,不仅仅是现在的人对于古风的追捧,更多的是对于国货的支持,并且不得不说这个系列的化妆品真的是抓人眼球。
从《上新了故宫》这个综艺的播出,每期一个文创产品的诞生,不仅仅是更加让粉丝了解未开放区域的故宫,也是更加的吸引了粉丝去了解我们的历史,去喜欢我们的历史文化。
从文史、服化道等各个方面下功夫的三国机密,再到如今广受青睐的故宫文化,恰好都是在文史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作,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才有可能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获得成功。
口红色号一直是女孩子最关注的事,从姨妈红到牛血色,从南瓜色到烂番茄,各大美妆品牌的口红色号大都相似,而故宫口红却以高贵典雅的色号C位出道,以自身完美的复古纹饰而一夜爆红。
故宫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悠久历史的象征,而口红则是时尚的代名词,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东西相互碰撞在一起,竟产生了如此奇妙的火花。究其根源,是文化创新的结果,也是我们一直对新元素的研究结果。
汉服的眼影可以参考一些古风的漫画来画,结合眉毛画出不同的撩人眼妆,这个方法玩得比较好的莫属小刀老师的经典古风眼影画法了,我第一次看到时候实在是惊艳到我了。快来看看!
不论是春夏秋冬的眼妆季节都有,细腻软糯,精巧迷人,我总结看下来古装眼影比较好看的画法技巧有以下几点:
1、哑光单彩色眼影画眼尾,加深眼窝,下面眼尾处同样晕染同色系、相近色系或者小面积撞色眼影;
2、重点是卧蚕部位、上眼皮高光部位加之金属色珠光提亮,营造出楚楚动人的感觉;
3、古风眼妆还有一个特点是眼线,选择柔和的眼线色调,比如暖棕,或是根据妆容的同色系彩色眼线,前面画细后面可以适当延长,非常传神。
4、眉要修整干净,要细长,尽量用细一些的眉笔来画,还可以眉尾适当上扬,也是不一样的feel。
喜欢吗?戳赞[可爱][可爱]#冬日小美好# #今天穿什么# #冬季必 备打底#
古风的眼妆真的感觉就是自带仙气儿,但是看了那么多汉服博主的妆容,骗子我发现古风妆容,尤其是眼妆的眼影上都是比较跟着服装或者配饰颜色走的,就是整个妆容跟整体造型颜色是统一的。
之前逛某书的时候,看到一个美妆博主,分享她的古风妆容感觉好好看啊
整理分享出来,喜欢汉服的妹子可以参考画画哦。
不过骗子我发现,古风眼妆眼影颜色的选取上,红色橘色粉色的真的很多,并且在亮片的使用上也比一般眼妆选的更加梦幻
除此之外,古风眼妆的眼线眼尾片拉得比较长,非常飘逸的感觉
真的会给人一种含情脉脉,眼波尽是柔情的感觉
超美汉服眼影,每一个都爱的不得了
红色系妩媚眼妆
眼尾大面积红色眼影,然后用深棕色加深一下眼尾就很美了,适合红色汉服
如果不喜欢大面积的眼影,这种种在眼尾用红棕色的眼影,也是非常美
在眼窝处用红色眼影勾勒出眼部轮廓,眼皮只需要用浅色的打底,做好晕染,这种简单的眼影也很适合汉服,非常有韵味
淡淡的大地色眼影,搭配一个大红唇,和眉心的一抹红,搭配素色的汉服就依然很美
橘色系樱花妆容 非常可爱的花季少女
淡淡的橘色眼影,搭配浅蓝色汉服,清纯又可爱
橘色眼影搭配白色的衣服很有仙女气息
橘色眼影加上水钻,更加灵动飘逸
向上扬的极细眼线,加上一点点红色眼影,超级有气质
橘红色眼影,超级有女王范儿,只看一眼便爱上了
只有红色眼影来画眼线色,简单又美丽 搭配齐刘海,超级可爱又清纯
很开心回答楼主问题
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 我感觉漫画里的汉服妆容眼影最好看 当然也是根据真人的照片绘画出来 美上加美 大大的眼睛 淡淡的眼影 衬托眼睛的神色 分享一组漫画汉服妆容眼影
我是爱画画的小仙女
只要面妆配色和谐,妆效稚嫩,有好看的即视感,都适合。
总结下来就是红色系哑光的比较好搭,太亮很闪的不适合,别的其实也都可以,看个人化妆水平了
锅底灰,烟熏妆。自带油性,下雨都不花。
汉服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古风妆容这两年突然就风很大!
一个古风妆容和汉服更配哟!
眼妆对妆容来说有多重要就不用我多说了吧,基本上可以决定一个妆容的风格了。
这两年也有不少国牌出了国风眼影盘。
山河永寿18色眼影盘珠光哑光闪粉大地色国风限定款
花西子百鸟朝凤雕花眼影盘高光腮红多功能一体盘
故宫彩妆 12色星空眼影盘
完美日记 探险家十二色眼影盘
HOJO璀璨夺目链条眼影盘
故宫的外观结构是按南北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设四个门,南门正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边为东华门、西边为西华门,四个门均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故宫的四个角,都布有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墙有10米多高,还有护城河。
故宫的建筑具体介绍:
故宫全部建筑由"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外朝”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大婚、册封、节日庆祝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
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 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 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 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偌大的故宫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内廷。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
故宫有三大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 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故宫的文物被分了25个大类、200多个类别。比如绘画,《千里江山图》《五牛图》还有《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这些都是重要的绘画,一共53,000件。
书法,像《兰亭序》、《中秋帖》、《伯远帖》这样的重要藏品一共有75,000件。
还有2,800 件碑帖。
这三项一共156,000件,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纸式文物最集中的一个收藏。故宫博物院是收藏铜器世界上最多的博物馆,一共16万件,其中特别珍贵的有1,670件带先秦铭文的青铜器。还有11,000件金银器、19,000件漆器、6,600件珐琅器,这些都是传世的艺术品。
玉石器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骄傲,中华5000年文明,甚至上溯8000年的历史,通过故宫的玉石器收藏,可以把它串联起来,串联一个完整的历史链条。
陶瓷,故宫是世界收藏陶瓷最多的一座博物馆,是个天文数字,一共有367,000件,95%以上都是出品于景德镇的御窑瓷器。
故宫收藏有11,000件雕刻工艺、13,000件其它工艺。在我们的藏品中要精心保管、比较难以保管的就是这种盆景,半米高,枝干是宝石做的、花瓣是玉片做的,支楞起来的那些树叶是象牙染的,染牙。
文房四宝、纸墨笔砚一共是68,000件,数量也很多。还有6,200件明清家具,非紫檀即黄花梨。
大量的通过“一带一路”的使臣纳贡、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实物保管在故宫博物院里面。比如西洋钟表,18世纪的西洋钟表收藏最多、品质最好的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着2,200架西洋钟表。
武备仪仗,太和殿前盛典、庆典使用的那些装备,包括钟和韶乐,数量也很大,33,000件。
铭刻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文物,大家知道有文字的文物,比没有文字的文物更直接述说历史。十面石鼓就是我们国家国宝中的国宝。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大家查故宫博物院的网站会知道,收藏了4,700片。实际上我们的库房里收藏了23,000片。
每一片都需要定名、需要判义,这件工作我们还在进行,大约在三年之后可以完成。古籍文献一共有60万件,其中有24万块是刷印的书版,也是世界上收藏书版最多的一座博物馆。
扩展资料:
故宫博物馆创造新价值
故宫博物馆不再只是中国第一热门旅游景点,其公共博物馆属性愈发鲜明,丰富的展览成为人们与故宫亲密接触的最直接方式;每年到访故宫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次,他们逐渐从“游客”转变为“观众”,在此感受文化、体悟传统,享受一场场文化盛宴。
1万余种文化创意产品的相继面世,更是让人们印象中的故宫从“正襟危坐”变成“萌萌哒”,故宫变得越来越亲民。
在整个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故宫有着独特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故宫跑”“故宫精神”“故宫制造”“故宫大修”等都能成为一段时间内文化领域的热点、焦点。众多走进故宫的外国政要、国际友人,在此举办的国际论坛、展览,则让故宫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符号”。
故宫的价值早已不限于朱红高墙内的宫阙亭台,有形的故宫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和见证者;无形的故宫延续着中华历史文脉,承载着国家记忆,彰显着中华文化实力。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