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藤田惠美Fujita Emi 个人简介
本名: 藤田惠美(Fujita Emi)
出生年月日: 5 / 15
出生地: 东京都清濑市
星座: 金牛座
身高: 160cm
兴趣: 参观美术馆或是纪念馆、与猫说话。
音乐历程: 19岁开始参与乡村歌谣演唱,后来开始独自创作。
[编辑本段]关于 藤田惠美
乍听之下会以为她日本乐坛新人,但其实她就是那演唱日剧「一个屋檐下」主题曲「温暖的诗句」的夫妇组合「Le Couple 绝配二人组」女声,94年出道的Le Couple由藤田惠美加上藤田隆二这样的夫妇组合,总是给人亲切和谐的感觉,在音乐上都是以简单温柔的曲风为主,在毫无压力的旋律中,感觉到似乎渐渐地与空气融合,这就是「Le Couple 绝配二人组」的魅力所在但在藤田惠美自己个人所发行的作品就给人另一种不同的温柔感,可以形容为『透明系天籁美声』,因为她的声音是那样的舒服、温暖。2001年发行了个人单曲之后藤田惠美紧接著在同年11月21日发行首张个人西洋经典老歌翻唱专辑『camomile挪威甘菊』。专辑发行之后在香港乐迷的口耳相传之下让这张专辑获得了香港音乐排行榜冠军的惊人成绩。接著2003年台湾也发行了这张被称为「音乐良药」的专辑,也在发行不久后拿下了台湾G-MUSIC风云榜的冠军。
2003年10月1日接著发行了第二张个人西洋经典老歌翻唱专辑『camomile blend挪威甘菊2』,并同时在包括了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6个地区同时发行,在各地区都获得了亮眼的好成绩。
同年10月并在台北举行了藤田惠美个人手次的海外演唱会。2004年还在新加坡当地最大的演唱会场举行演唱会,创下了首位日本歌手在该会场成功举办个人演唱会的纪录。2005年5月与龟田诚治、佐桥佳幸、森俊之等日本名制作人组成「Emi with森龟桥」的全新组合,并陆续推出独创单曲及专辑,皆受到乐迷的好评。
紧接著在2006年5月,藤田惠美飞到香港及上海举行个人演唱会,并感恩於亚洲歌迷对她的支持,更发行了亚洲限定的精选辑,希望能够再次以她温柔的歌声,治愈所有都市生活中疲惫的心灵。
藤田惠美专辑介绍
目前发行的专辑
1、挪威甘菊\Camomile Extra(2003)
专辑简介:
本专辑会用「挪威甘菊」这个名称,因为藤田惠美的歌声那么温柔且充满透明感,编织出一幅似乎只要闭上眼睛就从心底看见的美丽风景,与感受到那来自北欧的清新气息,就如同甘菊淡雅的香味,可让饮用者身心自然的放松。在Emi那清淡又充满温暖的歌声,聆听者可以慢慢品尝出「爱」与「和平」的味道。所收录的不朽名曲,均是藤田惠美以半年时间奔走挪威与日本两地的制作。在这种以异国情怀的音乐交流之中,藤田惠美将北欧那种很特别的,纯洁无瑕的acoustic sound带到这一张属于东方的专辑里面。她的歌声有人说像是横跨爱尔兰居尔特与美国民谣乐界的康妮多佛(Connie Dover),更有人说她是廿一世纪的琼拜雅(Joan Baez)、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专辑中重新诠释史汀(Sting)展现人性光辉经典作Fields of Gold,绝对让乐评给予掌声,歌曲特色极有「东方康妮多佛」的居尔特作品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女声版披头四名曲In My Life清新动人,长笛+人声版第六感生死恋主题曲Unchained Melody,与老鹰合唱团主唱Don Henley拥有沧桑动人歌声的Desperado,竖琴+人声梦幻美丽的Moon River(月光河),均让人不由叫好。另外,本专辑是台湾限量1000张的特别版,更特别收录多3首由Le Couple演绎的英语作品,特别推荐这二位夫妇包办词曲的At the End of the Day,当然不能缺少Le Couple成名作(温暖的诗句)英文版Wishes。
这张「camomile / 挪威甘菊」是藤田惠美从「Le Couple绝配二人组」1994年出道至今,首次以个人名义发行的个人专辑,将许多西洋经典名曲做了许多完全不同的诠释,像是史汀的「Fields of Gold」、老鹰合唱团的「Desperado」、披头四的「In my life」、「第六感生死恋」主题曲「Unchained Melody」等等,用简单的乐器把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重新演奏,再经过藤田惠美那温柔充满透明感的歌声,编织出一幅似乎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从心底看见的美丽风景。而从那自然、无污染的旋律中,可以感受那来自北欧清新的气息;在充满透明感无杂质的歌声中,得到的是让人压力全消的轻松与舒适感,这跟标题与这张专辑的内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camomile / 甘菊」是种可以拿来作成茶包的花类,喝起来没有像玫瑰花茶那样的浓郁,但却带着淡雅的气味,饮用后可让人身心都自然的放松,就像从Emi清淡但又充满温暖的歌声中,慢慢的找到那现在大家所最需要的「温暖」与最期望的「和平」。
专辑曲目:
01Fields of Gold
02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03In My Life
04Unchained Melody
05Desperado
06Red is the Rose
07Today
08Tir n'a Noir
09The Water is Wide
10Wide Awake
11Moon River
12From a distance (Le Couple Version)
13At the End of the Day (Le Couple Version)
14Wishes (Le Couple Version)
2、挪威甘菊1\Camomile blend(2003)
专辑简介:
不是遥不可及的天籁 而是最深邃你心的温柔之音
十二首隽永西洋经典 一场不落凡间的纯净爱情诗篇
香港HMV双周销售冠军作品 绝对西洋经典名曲 完美重现 温暖推荐
就让藤田惠美在你心中种满那清新自然的「camomile / 挪威甘菊」
在每天跟时间做对抗的生活中,你是否感到疲倦了呢?就让藤田惠美
的歌声,带你进入一个完全无重力的音乐空间吧,在这里你可以自由
自在的享受属于个人的时间,就算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可以从Emi的
音乐与歌声中感受到其所释放出那温暖无比的能量,恢复自己疲累的心
灵。
专辑曲目:
1 Fields of gold
2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3 In my life
4 Unchained melody
5 Desperado
6 Redis the rose
7 Today
8 Tir na noir
9 The water is wide
10 Wide awake
11 Moon river
12 身处梦境的早晨
3、挪威甘菊2\Camomile Blend 2(2005)
专辑介绍:
非常有影响的一张翻唱专辑,声音好得难以挑剔,以下引用21cn的介绍(http://m221cncom/album/rihan/2005/06/16/2173242shtml):
藤田惠美的好声音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继前一张『camomile甘菊』收录许多脍炙人口的西洋经典名作,透过藤田惠美充满透明感的歌声,与洋溢着大自然气味的乐曲演奏,共同细心培养出那淡雅且芬芳无比的感动之后,这张『camomile blend挪威甘菊』更是一口气收录十六首不朽名作,像是日剧『彷徨少年时』主题曲,比吉斯的经典曲「First of May」、警察合唱团名作「Every Breath You Take」、圣歌风格的「Father by thy Hand」、长青抒情金曲「Longer」、可儿家族翻唱曲「Runaway」、刘易斯阿姆斯特朗的名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还有辛迪露波金曲「True Colors」等等,藤田惠美的歌声就有如温暖的泉源般,不断的向世人传达出源源不断的『爱』,各式乐器所交织而成的自然编曲搭配挪威乐手的优美演出,就彷佛像是在一片广大的草原上尽情奔驰般的自在,专辑第一首曲目『Father by Thy Hand』以「a cappella」清唱的方式开启了这美丽诗篇的序幕,纯净自然的声音散发出真切情感,藤田惠美的歌声就是具有那令人放松的共鸣效果,听过以后总是无法忘怀那温暖的力量,就有如天使围绕在身旁般的充满无限的幸福感。专辑以充满绿意的封面设计加上静静趴在大树上的藤田惠美,用目视就可以感受到那令人安定、静心的效果。而藤田惠美那纯净自然的歌声更是有着令人解压放松的共鸣效果,绝对是值得收藏与仔细反覆聆听的温暖作品。
『camomile blend挪威甘菊』于6月3日在中国大陆引进发行,让藤田惠美用她那天籁般的美丽歌声来治愈所有人疲累的心。
(本资源转自伊美姬,特此致谢)
专辑曲目:
01Father By Thy Hand / Ledsag Os Herre (A Cappella)
02First Of May
03Longer
04Runaway
05Every Breath You Take
06When I Dream
07Beneath A Rowan Tree
08Eleanor Plunkett (Instrumental)
09Once In A Very Blue Moon
10True Colors
11Faithless Love
12Angel Voices Calling
13Home On The Range
14What A Wonderful World
15Good Night
16Father By Thy Hand / Ledsag Os Herre-Scal
4、Rembrandt Sky(2006)
专辑介绍:
藤田惠美,如果有留意日本艺能界和熟悉日文歌曲的朋友,肯定对她不陌生。1991年藤田惠美与丈夫组成“Le Couple”组合,并唱红了日剧《同一屋檐下》里的插曲《温暖的诗句》,奠定了其美声歌后的地位。
藤田惠美于2001年作独立发展,先后推出了4张英文专辑,包括两张翻唱专辑《Camomile》和《Camomile Blend》,而这次她带着最新专辑《Rembrandt Sky》来到。藤田惠美表示:“之前2张专辑都属于翻唱歌曲,音乐也比较轻松,这一张却是原创流行音乐,而专辑名称是取自16世纪一位着名画家的名字作为概念,他的作品都是以光与影为主题。”
其实,《Rembrandt Sky》共有日文与英文2种版本,藤田惠美表示,日文版只在日本市场发行,英文版亦能够让日本以外的亚洲市场歌迷所接受,唱英文歌曲能让歌迷更容易了解和靠近她。
2006年是藤田惠美扩展亚洲市场的重要一年,目前已有计划到香港和新加坡举行巡回演唱会。藤田惠美亦透露今年的唱片计划,她有感之前的翻唱专辑《Camomile》获得歌迷很好的反应,希望为这系列再添第3张专辑,并且同一时间也推出日文版,让全亚洲歌迷都可以分享她的音乐。
专辑曲目:
1 Somewhere
2 Love lets go
3 Every Single Day
4 To daydream with you
5 Unbelievable
6 Lucky Day
7 More than ever before
8 Window shopping
9 Tokyo Lover
10 200X
11 My Summer Love
12 Ten million tears
5、Rembrandt Sky--Emi With 森龟桥(2006)
专辑介绍:
“Emi with 森龟桥”是藤田惠美与几位著名日本音乐人组成的乐团,“Emi”是藤田惠美(Emi Fujita)的简称,而“森龟桥”则是乐团另外三位成员的名字组合而成的简称,“森”是乐团的键盘手:森 俊之,曾经参与著名日本女歌手宇多田的音乐制作;“龟”是乐团的贝司手:龟田诚冶,同时也是椎名林檎组建的乐团『东京事変』的成员之一,也参与过著名日本男歌手平井坚的音乐制作;“桥”是乐团的吉他手:佐桥佳幸,曾经与日本著名歌手桑田佳佑、山下达郎、坂本龙一、佐野元春、小田和正等有过音乐上的合作!
藤田惠美,如果有留意日本艺能界和熟悉日文歌曲的朋友,肯定对她不陌生。1991年藤田惠美与丈夫组成“Le Couple”组合,并唱红了日剧《同一屋檐下》里的插曲《温暖的诗句》,奠定了其美声歌后的地位。
藤田惠美于2001年作独立发展,先后推出了4张英文专辑,包括两张翻唱专辑《Camomile》和《Camomile Blend》。2005年5月与龟田诚治、佐桥佳幸、森俊之等日本名制作人组成 “Emi with 森龟桥” 的全新组合,并陆续推出独创单曲及专辑,皆受到乐迷的好评。而这次她带着最新专辑《Rembrandt Sky》来到。藤田惠美表示:“之前2张专辑都属于翻唱歌曲,音乐也比较轻松,这一张却是原创流行音乐,而专辑名称是取自16世纪一位着名画家的名字作为概念,他的作品都是以光与影为主题。”
其实,《Rembrandt Sky》共有日文与英文2种版本,藤田惠美表示,日文版只在日本市场发行,英文版亦能够让日本以外的亚洲市场歌迷所接受,唱英文歌曲能让歌迷更容易了解和靠近她。
2006年是藤田惠美扩展亚洲市场的重要一年,目前已有计划到香港和新加坡举行巡回演唱会。藤田惠美亦透露今年的唱片计划,她有感之前的翻唱专辑《Camomile》获得歌迷很好的反应,希望为这系列再添第3张专辑,并且同一时间也推出日文版,让全亚洲歌迷都可以分享她的音乐。
专辑曲目:
1 风のくちぶえ
2 海よりも虹よりも
3 eternity
4 秋のスイカ
5 スプマンテの恋
6 Rembrandt Sky
7 东京で会いましょう
8 200X
9 真夜中のペットショップ
10 今がよければ
11 夏のレクイエム
12 影法师
6、Camomile Classics(2006)
专辑介绍:
这是藤田惠美本月推出的最新专辑,将许多西洋经典名曲做了完全不同的诠释用简单的乐器把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重新演奏,再经过藤田惠美那温柔充满透明感的歌声,编织出一幅似乎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从心底看见的美丽风景
经过首张专辑‘camomile 挪威甘菊’在台湾、香港两地受到前所未有的回响,对藤田惠美与其幕后所有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因为努力是值得的,将那可以治愈人心的优美旋律产生更多共鸣者,无论是心情不好、压力过大、病痛缠绕等等,或许当听见藤田惠美的歌声时,就会是一帖最好的特效药。
喜欢藤田惠美的声音,温暖而透明,再加上简单乾净的配乐,熟悉的老歌有了不一样的感动这两天刚在VC上当了她的前几张专辑在听,无意中看到她本月刚刚推出了新专辑,BT了下来,拿上来分享:-)
专辑曲目:
01 Over The Rainbow
02 Melody Fair
03 All My Loving
04 The Rose
05 I'll Have To Say I Love You In A Song
06 Lovin' You
07 The End Of The World
08 Best Of My Love
09 And I Love You So
10 Try To Remember
11 Walking In The Air
12 If
13 Leaving On A Jet Plane
14 Over The Rainbow (Reprise)
15 Proud Of You
16 Rainbow Bridge
7、Camomile Plus(2006)
专辑介绍:
藤田惠美的好声音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继之前连续2张让亚洲乐迷感动不已的『camomile挪威甘菊』系列之后,为了纪念5月中旬在香港及上海的演唱会,特别推出了亚洲限定的纪念珍藏盘『Camomile Plus 精选辑』,让亚洲乐迷们再度透过藤田惠美的歌声治愈疲惫的心灵。
在这张名为『Camomile Plus 精选辑』的精选翻唱专辑中,共收录了16首包括了让亚洲乐迷深深喜爱的『camomile挪威甘菊』系列经典翻唱名曲「First of May五月夏日」、「What a Wonderful World世界多么美好」、「Fields of Gold金色大地」等多首经典好歌之外,更收录了藤田惠美夫妻组合「Le Couple」的经典名曲「温暖的诗句」的英文版本「Wishes愿望」与藤田惠美再次展现歌唱实力重新诠释**铁达尼号感人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爱无止息」…等等,每一首任何人都耳熟能详的好歌因为藤田惠美透明纯净的歌声重新演唱之后有了全新的风貌,更让这些歌曲具备了治愈人心的神奇力量。
而为了感谢亚洲乐迷对藤田惠美的支持,这次的亚洲限定发行的精选集『Camomile Plus 精选辑』封面更有藤田惠美亲笔写下「A Special Album to All My Friends」以简单的一句话带出对亚洲乐迷的感激之意,台湾也在5月12日发行『Camomile Plus 精选辑』的台压专辑,让藤田惠美再度以她那天籁般的美丽歌声来治愈所有人疲累的心。
经典换个有水准的人翻唱就成就了另一首经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也是藤田惠美的力量
专辑曲目:
01First Of May
02Fields Of Gold
03Today
04Moon River
05Desperado
06Unchained Melody
07Longer
08Every Breath You Take
09True Colors
10What A Wonderful World
11Somewhere
12200x
13Wishes (Le Couple)
14Prefect (Live In Singapore)
15From A Distance (Live In Singapore)
16My Heart Will Go On(Special Version Bonus Track)
8、甘菊金韵演唱会2004\LULLABY OF CAMOMILE LIVE IN SINGAPORE
2005发行
专辑介绍:
顶尖儿的优美嗓子 超绝靓声的现场演出
藤田惠美 甘菊金韵演唱会2004 15首现场演绎作品
藤田惠美2004年10月17日于新加坡的演唱会实况录音,共收录 15 首现场演唱歌曲有:挪威甘菊第一和第二辑中的经典名曲 - Every Breath You Take/Fields Of Gold/First Of May 及绝妙二人组时期的脍炙人口歌曲“温暖的诗句”;特别的是本专辑为亚洲地区的特别企划盘,只限在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韩国发行。
专辑曲目:
01 Every Breath You Take
02 Tir N a Noir
03 Fields of Gold
04 Ture Colors
05 First of May
06 When I Dream
07 缘份是奇妙的东西(日)
08 温暖的诗句(日)
09 Father by the hand
10 Walking In The Air
11 Perfect
12 Desperado
13 What A Wonderful World
14 Angel Voices Calling
15 From a distance
披头士乐队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也译作“甲壳虫乐队”,因团名Beatles源自甲壳虫Beetles的典故),来自英国利物浦的著名四人摇滚乐队组合。他们在1962年与EMI百代唱片公司签约录制唱片。1963年初,单曲唱片《Please Please Me》登上英国排行榜首位。1964年,披头士首次前往美国演出。1966年在东京的日本武道馆举行了大规模的音乐会,1966年8月29日晚在旧金山举行最后一场收费现场音乐会。1970年4月10日,保罗·麦卡特尼个人专辑中的话被媒体视为宣布乐队解散,1970年12月31日,保罗正式起诉乐队其他三位成员,要求结束乐队合作并指明管理并分配乐队财产的正式人选。
成员分别如下:
约翰·列侬(John Lennon)——吉它手、主音歌手
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贝司手、歌手
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吉它手、歌手
林格·斯塔(Ringo Starr)——鼓手、歌手
目录
1 出版列表
11 英国
111 EP
112 细碟
113 大碟
114 英国CD 细碟/EP
12 美国
121 EP
122 细碟
123 大碟
13 视频
2 外部链接
[编辑]
出版列表
[编辑]
英国
[编辑]
EP
1963 The Beatles' Hits
1963 The Beatles (No 1)
1964 All My Loving
1964 Long Tall Sally
1964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64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65 Beatles For Sale
1965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65 The Beatles' Million Sellers
1966 Yesterday
1966 Nowhere Man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81 The Beatles
1995 Baby It's You
[编辑]
细碟
1962 "My Bonnie"/"The Saints"
196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6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6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63 "I Want To Hold You Hand"/"This Boy"
1963 The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6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6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64 Another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65 "Help!"/"I'm Down"
196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65 The Beatles Third Christmas Record
1966 "Paperback Writer"/"Rain"
196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66 Pantomime: Everywhere It's Christmas
196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6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6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67 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6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68 "Hey Jude"/"Revolution"
1968 Christmas 1968
196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6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6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69 The Beatles Seventh Christmas Record
197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76 "Yesterday"/"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1976 "Back In The USSR"/"Twist And Shout"
1978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A Day In The Life"
1982 "The Beatles Movie Medley"/"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再版)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再版)
198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再版)
198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再版)
198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再版)
198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再版)
198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再版)
198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再版)
198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再版)
1985 "Help!"/"I'm Down" (再版)
198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再版)
1986 "Paperback Writer"/"Rain" (再版)
198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再版)
198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再版)
198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再版)
198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再版)
198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再版)
1988 "Hey Jude"/"Revolution" (再版)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再版)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再版)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再版)
199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再版)
1995 "Free As A Bird"/"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96 "Real Love"/"Baby's In Black"
[编辑]
大碟
1963 Please Please Me
1963 With The Beatles
1964 A Hard Day's Night
1964 Beatles For Sale
1965 Help!
1965 Rubber Soul
1966 Revolver
1966 A Collection Of Beatles Oldies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8 The Beatles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69 Abbey Road
1969 No One's Gonna Change Our World
1970 Let It Be
1970 From Then To You
1973 The Beatles 1962 - 1966
1973 The Beatles 1967 - 1970
1976 Magical Mystery Tour
1977 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
1979 Hey Jude
1980 The Beatles Box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The BBC
1995 Anthology 1
1996 Anthology 2
1996 Anthology 3
1999 Yellow Submarine Songtrack
2000 1
2003 Let It Be Naked
[编辑]
英国CD 细碟/EP
1989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9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89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89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89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1989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89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89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89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89 "Help!"/"I'm Down"
1989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89 "Paperback Writer"/"Rain"
1989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89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89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89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89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89 "Hey Jude"/"Revolution"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89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92 The Beatles' Hits
1992 Twist And Shout
1992 The Beatles (No 1)
1992 All My Loving
1992 Long Tall Sally
1992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Beatles For Sale
1992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92 The Beatles' Million Sellers
1992 Yesterday
1992 Nowhere Man
1992 Magical Mystery Tour
1992 The Beatles
199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9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92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92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92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92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1992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92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92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92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92 "Help!"/"I'm Down"
1992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92 "Paperback Writer"/"Rain"
1992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92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92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92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92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92 "Hey Jude"/"Revolution"
1992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92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92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92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95 Baby It's You
1995 Free As A Bird
1996 Real Love
[编辑]
美国
[编辑]
EP
1964 Souvenir Of Their Visit To America
1964 Four By The Beatles
1965 4 By The Beatles
[编辑]
细碟
1962 "My Bonnie"/"The Saints"
196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6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6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1964 "Please Please Me"/"From Me To You"
1964 "Twist And Shout"/"There's A Place"
196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64 "Do You Want To Know A Secret"/"Thank You Girl"
1964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64 "Sie Liebt Dich"/"I'll Get You"
1964 "A Hard Day's Night"/"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1964 "I'll Cry Instead"/"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64 "And I Love Her"/"If I Fell"
1964 "Matchbox"/"Slow Down"
196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65 "Eight Days A Week"/"I Don't Want To Spoil The Party"
196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65 "Help!"/"I'm Down"
1965 "Yesterday"/"Act Naturally"
196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66 "Nowhere Man"/"What Goes On"
1966 "Paperback Writer"/"Rain"
196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6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6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67 "Hello, Goodbye"/"I'm The Walrus"
196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68 "Hey Jude"/"Revolution"
196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6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6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7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70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For You Blue"
1976 "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Helter Skelter"
1976 "Ob-La-Di, Ob-La-Da"/"Julia"
1978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A Day In The Life"
1982 "The Beatles Movie Medley"/"I'm Just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95 "Free As A Bird"/"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96 "Real Love"/"Baby's In Black"
[编辑]
大碟
1963 Introducing The Beatles
1964 Meet The Beatles
1964 Introducing The Beatles
1964 The Beatles' Second Album
1964 A Hard Day's Night
1964 Something New
1964 The Beatles' Story
1964 Beatles '65
1965 The Early Beatles
1965 Beatles VI
1965 Help!
1965 Rubber Soul
1966 "Yesterday" And Today
1966 Revolver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68 The Beatles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69 Abbey Road
1970 Hey Jude
1970 Let It Be
1970 The Beatles Christmas Album
1973 The Beatles 1962 - 1966
1973 The Beatles 1967 - 1970
1976 Rock And Roll Music
1977 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
1978 Love Songs
1980 Rarities
1982 Reel Music
1982 The Beatles - 20 Greatest Hits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甲壳虫乐队(披头四乐队)TheBeatles,上世纪最知名的英国流行乐队,1956年成立於利物浦,成员包括JohnLennon(1940-1980),节奏吉他、键盘乐及主唱;PaulMcCartney(1942-),低音吉他、键盘乐及主唱;以及GeorgeHarrison(1943-2001),主吉他、西达琴、钢琴及和音。1962年,RingoStarr〔原名RichardStarkey,1940~)加入,负责鼓及和音。1970年,乐队解散,四人分道扬镳。 在1956到1962间,他们吸收美国流行音乐的要素(譬如蓝调,节奏蓝调,摇滚,以及恰克贝瑞ChuckBerry,猫王ElvisPresley及比尔哈利BillHaley等人的音乐),发展成一种跳舞音乐型态的风格。他们早期的作品往往是JohnLennon写词,PaulMcCartney谱曲,辅以GeorgeHarrison创新的主吉他配乐。1962年首先灌制了LoveMeDo及PSILoveYou;从第二张唱片PleasePleaseMe(1963)起,开始了他们一系列迭获赞美、热爱的唱片录制,一直到1970,可称是同时代最受欢迎的乐队。 1963年初英国本土的旅行演唱使TheBeatles乐队陡然窜红,该年十月,他们的声誉到达空前的高度,世界各地激起了Beatlemania的现象,青少年一见到他们便尖叫、哭泣,而且变得歇斯底里。在纽约的一场演出,听众有五万五千人;在澳洲,有三十万以上的人群集欧洲南部的阿得雷城,只为一睹他们到达的风采。在表演事业的前半阶段,TheBealtles主要仍是一支巡回演唱的乐队。1966年8月,他们在旧金山做了他们最后一场舞台演出,此后即退居录音室。 TheBeatles乐队的快速走红以及他们对国际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在他们解散之后,他们的唱片仍不断再发行,他们的歌曲和风格仍盛行不衰。(PS1965年,他们获颁“大英帝国勋章”)。第一时期 TheBeatles的早期风格可以SheLovesYou(1963)一曲为代表;双拍子,几乎催眠的节拍,五声音阶的旋律,32小节的歌曲形式,主音-中音(第三度音)的音关系;歌词则率皆与青春期的恋爱有关,带着仪典般“Yeah、Yeah、Yeah”的反覆叫喊。CantBuyMeLove(1963)融合了12小节蓝调曲式和动感十足的摇滚节奏;DoYouWantToKnowASecret(1963)一曲则驱使了衍自蓝调的半音过渡和声及技巧。 在他们的影片AHardDaysNight(1964)及Help!(1965)中,TheBeatles自由地跳脱舞曲乐队的曲目,创作出像Yesterday这类精致、抒情的民歌。这首歌或许是六十年代最受欢迎的歌曲,一如TheBeatles先前的作品,具有蓝调所特有的精妙,其中一段仍采五声音阶,但节拍已不像以前那麽样强烈,典型的摇滚乐合奏也被弦乐四重奏所取代。第二时期 从1965年灌制的专辑RubberSoul里,可看出乐团成员歧异日大的创作路线。JohnLennon的歌词包含更多强力的意象(例如RunForYourLife),充满文字游戏,反语,嘲讽,悲观色彩,甚至怪诞的风格,配上浓烈、强敲重击的音乐。相对地,PaulMcCartney乐观的抒情风格产生了更清澄、流畅而宽阔的歌曲,和声、音色、节奏巧妙地融合一体(例如ImLookingThroughYou)。GeorgeHarrison在ThankForYourself及IfINeededSomeOne中,使用了催眠般重复再现的主题。 1966年的专辑Revolver从许多角度来看都可称得上是TheBeatles风格的分水岭,青春浪漫的情歌减少,而普遍性的主题增加:童歌,政治嘲讽,显明的乐观主义及残酷的悲观主义。PaulMcCartney那首美得令人忘怀的EleanorRigby涉及悲悯与孤寂(这两个主题在TheBeatles晚期作品中一再出现);此首歌以简朴的民谣风写成,有着多里安调式及弦乐四重奏的伴奏。 摇滚乐后来的许多发展则可追溯到JohnLennon的TomorrowNeverKnows-鼓及低音吉他表现出强烈的节奏,印度长颈琴檀布拉(tambura)的持续音给超现实的歌词,录音带拼贴画般的音效以及电子转调,提供了静态的背景。惊世之作 在六十年代中,TheBeatles乐队开始实验性地将东方宗教及迷幻药融入作品中,以期扩展作品的风貌。这些经验,加上录音媒体的创意运用以及自Revolver起即开始发展的音乐方向,终使他们创作出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1967)这张专辑。这或许是他们最具创意也最具影响力的一张专辑。这也是摇滚史上第一张成功的“概念唱片”--从歌曲的安排、录制,到唱片封套的设计,都经过统一而有创意的规划。 在录音工程师乔治马丁(GeorgeMartin)--“第五个beatles”--的指导下,他们发展出新的技巧:先有一音乐意念,将之录下,复在录音带上添加或删减材料;作曲完全成了录音室中听觉和电子重组的过程。TheBeatles在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中探究了各种不同的风格:蓝调、爵士,电子音乐,印度音乐,以及大型管弦乐的音响效果(在ADayInTheLife一曲中)。 他们的歌词更富幻想、更加放纵,拍子更为多样(GeorgeHarrison的WithinYou,WithoutYou具有印度Tabla鼓般的音型)。整张唱片被规划成一场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的演奏会(连观众的吵杂声及舞台上的戏谑声都录进去),并且在歌词内容上(如唱片标题所示)朝孤寂与疏离的主题发展,因之具有相当的统一性。整个作品的张力从头到尾一直持续着,在最后,在渐强的管弦乐高潮中得到宣泄。 TheBeatles在电视影片MagicalMysteryTour(1968)中,身兼编剧、制片、导演及演员数职。这部片子虽然被认为是失败之作,却包含了一些他们最好的音乐:PaulMcCartney的FoolOnTheHill以精妙细微的方式处理崇高的题材;JohnLennon的IAmTheWalrus显示出他对残苛的现实,特别是人类认同感沦失的关怀。第三时期 多样的实验是TheBeatles第二阶段作品的特色,但他们的第三阶段却是不带恶意的模拟嘲讽,归真返朴地回归到他们的根源。TheBeatles(或称WhiteAlbum,1968)这张唱片收了包括对乡村音乐、杂耍戏院歌曲、沙滩男孩合唱团(TheBeachBoys),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滥情民歌以及他们自己歌曲的嘲弄的模仿。这些模仿绝无贬斥的意味,也不致流於冗长乏味或喧宾夺主,因为大部分的歌曲既属模仿之作,也是原创的作品。 AbbeyRoad(1969)是他们在一起灌制的最后一张唱片(虽然不是他们最后发行的唱片),第一面是各种风格及音乐特性的大杂烩,收入了该乐队每一成员的创作。这些歌曲各异其趣,充分显示出每个成员最显着的个人特质。第二面在形式上十分具有独创性,是连贯、相关的联篇作品(分成三部份),歌曲都很短,主要因为曲子前后的呼应而动人。在LetItBe(1970)这张唱片里,TheBeatles又回到摇滚。IveGotAFeeling这首歌具有他们早期粗犷的摇滚风格,而且带有一些蓝调的味道。OneAfter909是JohnLennon十七岁所写歌曲的修订版。GetBack渴望回到基本质素:简单的歌曲形式、舞蹈节奏及歌词。PaulMcCartney写的保守、甜美的LetItBe一曲平衡了此种创作态度。 单飞后的个人发展虽然在六十年代,他们是最成功、最独创(可能也是最具影响力且最具才干)的流行音乐演唱者,但因为经济、艺术以及个人的理由,他们於1970年初解散。每一成员都曾自由地建立自己的乐风。早在1964年,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就已开始发展各自的风格。从LetItBe这张唱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们的风格已无法相容。在这张唱片里,TheBeatles并未携手共探新的艺术理念。 解散后,他们仍继续个人的创作和演出。JohnLennon在1970年之后成为一名活跃的音乐家和政治行动者(1969年他出了一本书InHisOwnWrite)。他和妻子YokoOno、塑胶小野乐队以及另一些人,合作出了一些以黑人节奏及蓝调为本的唱片(如一九七五年的RocknRoll)。 PaulMcCartney最初沉寂了一阵子,后来出了一张个人专辑,并且组了Wings乐队。Wings乐队所演唱的歌曲皆明朗乐观,幸好PaulMcCartney那教人百听不厌的旋律使这些歌曲听来不至於滥情。 GeorgeHarrison早AllThingsMustPass(1970)中表现出罕见的才华;他的音乐比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更宽广,大量使用复奏,音乐肌里变化微妙,显示出印度音乐的影响。一如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GeorgeHarrison也常公开演出。 RingoStarr(他在七十年代仍与GeorgeHarrison继续合作),尤其明显地,转变了自己的Beatles形象:他参加好几部**的演出,以独唱者的姿态继续演唱,并且在唱片(如1974年的Ringo)中,表现出对乡村音乐的偏爱。
什么是 R&B?
R&B的全名是 Rhythm & Blues,一般译作"节奏怨曲"。广义上, 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乐,是现今西行流行来和摇滚来的基础,Billboard杂志曾介定 R&B为所有黑人音乐,除了 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 R&B,可见 R&B的范围是多么的广泛。近年黑人音乐圈大为盛行的 Hip Hop和 Rap都源於 R&B,并且同时保存着不少 R&B成分。
节奏布鲁斯(R&B)的诞生可以追溯到40年代中期,早期的R&B被被称为跳跃布鲁斯(Jump blues)。
Jump Blues吸收了爵士乐的吹奏乐器(Horn-driven lineup)演奏和摇摆乐(Swing)的节奏,也结合了蓝调音乐(Blues)基本重叠唱法(Riff)和弦乐演奏,成为了一种,崭新的音乐形式。也可以说Jump Blues是节奏爵士(Rhythm Jazz)和布鲁斯( Blues)的结合品。
虽然 Jump Blues 很大一部份是吸收Blues的特点,但是最后奠定其基本结构使其形成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却是节奏爵士。但Jump blues 节奏更快,演唱更粗哑,而且其乐器的使用也区别于爵士和蓝调:钢琴演奏节奏强烈,最重要的SAX的演奏也更尖锐。早期的Jump Blues 是还是属于黑人音乐:它的演唱者和听众都是黑人。
在Jump Blues中演唱者被称“Shouter“,很多著名的Jump Blues Shouter都是来自大乐队(Big-Band),如 Big Joe Turner,他是来自Kansas City jazz bands的。当时还有一些著名的Shouter,如 Wynonie Harris, Roy Brown, Roy Milton和 Nappy Brown等。
Louis Jordan在Jump Blues的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他经常演奏一些歌词诙谐的歌曲,由于这些歌曲特别适宜用来作舞曲, 所以越来越多的白人青少年喜爱上了这种音乐.其它如 Chuck Berry, Joe Liggins, Tiny Bradshaw, Amos Milburn, Camille Howard等黑人音乐家也为都是当时有名的 Jump Blues音乐家.
在50年代, 由于那些杰出音乐家们的努力,Jump Blues终于冲破了种族界限, 成为了为大众接受的新型音乐风格, 也正是在50年代Jump Blues易名为“节奏布鲁斯(R&B)”,登上了 Billboard榜
“节奏布鲁斯”(R&B)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的时候,它甚至还没有名字。但这个词才一出现,它就迅速广泛地传播开去。时至今日,R&B已经成了黑人流行音乐的代名词,尽管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区别于说唱乐(Rap)、灵魂乐(Soul)、都市歌(Urban)的音乐种类被特殊的听众和唱片界人士提及。早期的摇滚乐就是以R&B为基础的,它是由受流行音乐影响的“乡村和西部音乐”延展而来。R&B不仅仅是在布鲁斯和摇滚乐之间的一种重要的过渡音乐,它还是布鲁斯和灵魂乐之间最重要的音乐分支。
当然,布鲁斯无疑是R&B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爵士乐元素也同等重要。最早的R&B艺术家就是来自“大乐队”(Big-Band)和“摇摆爵士”(Swing-Jazz)领域。在“二战”前,爵士乐远比今日风行,那时它是一种为跳舞而演奏的音乐,但是在乐队中通常会有歌手。“二战”期间,许多重要的爵士乐艺术家开始发展“上乘爵士”(Be Bop)和“酷爵士”(Cool Jazz),这种跳舞元素更少的爵士乐。然而受战时的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和约束,“大乐队”开始逐渐减少。但听众们,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中迅速增加的非裔美国社区的听众,他们仍然希望听到可以跳舞的音乐。于是音乐家们为了适应听众,就做出音量更大、使用更多的电声乐器,并且以“回复”(Riff)为主的“布吉音乐”(Boogie)。
最初开始流行的R&B风格通常是指“跳跃布鲁斯”(Jump Blues)。它不仅吸收了爵士乐里的摇摆节奏和以号为主的编配方式,而且吸收了布鲁斯里普遍使用的回复段与和声结构。这种风格最重要的先驱也许要算卡布·卡洛维(Cab Calloway)。在“跳跃布鲁斯”中,歌手的声音更加刺耳,节奏更快,乐器的演奏也不一样——钢琴的弹奏力度更大,萨克司的声音更加长而尖锐。
Hip-Hop是什么
相信各位对 Hip-Hop 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吧! 对, Hip-Hop 就是现在最为广泛流行的一种街舞类型 如果我们以舞蹈的观点来看, Hip-Hop 可以分成 New school 以及 Old school 两大类。如何去区分这两大类型呢 我们可以以年代及动作或是音乐类型来作区分。
其实 Hip-Hop 就是各种街舞的总称
事实上, 我们所谓的 Breaking 或是 Old School 正也是属于 Hip-Hop 的一种 Old School的舞蹈包 Locking(锁舞) Poping(机械舞) Breaking(霹雳舞) Wave(电流) 这种霹雳舞式的舞蹈风格着名的团体是Rock Steady Crew 它源于美国街头的舞者的即兴舞蹈动作。这些街头舞者多半是以黑人或是墨西哥人为主 或许正是所谓的 "散呷人的娱乐", 这些流行的街舞多半发源自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这一区住的全是一些穷困的黑人或墨西哥人) 这些黑人及墨西哥人的孩子们成天在街上混,跳舞,自然而然的行成各种的派系,也很自然的在他们所跳的舞蹈上发展出不一样的风格。
Hip-Hop 的演变
而在 Old School 演变至 New School 的关键 这可追溯至早期 Old School 的音乐,其具有非常快的节拍来匹配这些 Breaking 的动作,而后随着 Hip-Hop 音乐的演进, 人们开始了解 Breaking 并不适合这些 New School Hip-Hop 的音乐 (因为所谓 New School 的音乐比较慢,如果在这种慢板的 Hip-Hop 音乐中作风车或排腿(Footwork)之类的动作,会觉得一点爆发力都没有,甚至失去其舞感) 此时 Old School 与 New School 的舞蹈就开始分家了,那是在1986年左右早期 New School 的舞步非常简单, 如耳熟能详的 "滑步"(running man) 这在以前Mc Hammer及巴比布朗的Video的中均可见到或许我们可以称当时这种"劲爆"的Hip-Hop 舞蹈为 Funky Dacne。
New School Hip-Hop 的出现
然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Mc Hammer及巴比布朗时期所流行的街舞,也渐渐变成了 Old School 因为在1992年初期时,出现了一个叫做Mop Top (Elite Force) 的黑人舞蹈团体(由Henry Link Loose Joint Buddha Stretch组成),他们发展出一种新风格的 Hip-Hop 它不像Mc Hammer及巴比布朗时期的大动作,劲爆,大范围式的移动,更没有霹雳舞中那些在地上类似体操的动作它独有风格在于他注重身体的协调性(我们所谓的律动)他重视身体上半身的律动及增加了许多手部的动作不再像那些旧风格的 Hip-Hop 注视大范围的移动以及脚步的动作或许Henry刚开始时只是一位默默无名的街头舞者,但是当麦克杰克森的一首Remember the time MTV出现时,大家首次看到所谓的"原地性舞蹈"这种新风格的舞蹈在这位世界流行音乐之王的MTV出现,马上就掀起了一股风潮我们不敢说是甚么原因使这位Henry先生一炮而红但是这首Remember the time中的舞蹈正是他的杰作后来玛丽亚凯莉的Dreamlover歌曲MTV中,我们看到了一片草原上有一群只穿者裤子的黑人跳着奇怪风格的舞蹈这些舞蹈中夹杂着 Hip-Hop Locking(锁舞) Poping(机器舞) Wave(电流)这些东西, 却配合着是Dreamlover这种 R&B 式曲风的Hip-Hop音乐我们很难相信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当时我们很难去断定这是甚么样的舞蹈但是,这却是New School Hip-Hop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节,他是全世界开始流行 New School 的起源也是"罪魁祸首"。
New School Hip-Hop 的成熟阶段
正所谓的New School Hip-Hop 定义就是将各种不一样类型的舞蹈串联在一起,以一首轻快慢板的 Hip-Hop 或R&B 表现出来(这也是New School初期的一种型态) 我们看到这首Dreamlover中这群由Henry带领的黑人舞群,做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舞蹈动作,他们把以往只能搭配快节奏的Locking(锁舞)在R&B的慢式舞曲节奏中以一种新的感觉去表现它,他们不再做这种一定要类似双节棍般甩手腕般的动作去表现Locking(锁舞),他们简化了许多Locking(锁舞)的动作并且以标准的Hip-Hop左右式律动去表现Poping(机器舞)和Locking(锁舞),也不时的在舞蹈中加上Wave(电流)的东西简单的说,就是用新的感觉去诠释这些旧的舞步马上,日本的知名街舞团体兼歌手Zoo所发行的新单曲"叮当叮当"中,也用了这种New School Hip-Hop来表现MTV中的舞蹈一不注意这种新风格的街舞已经在全世界流行开来了。
后来慢慢的,这位Henry在玛丽亚凯莉的歌曲Fantasy以及Honey中阶担任了编舞的工作,其次像之前红及一时已解散的女子Hip-Hop团体TLC的歌曲Creep及**MIB的MTV我们慢慢发现这种Hip-Hop已经开始成熟(当然的,这些MTV中大家也可以看到Henry的踪影)前些时期最着名的的就是TLC的Waterfall这支MTV,MTV中的"神奇抖肩膀"这个动作使New School Hip-Hop又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的 New School Hip-Hop Dance
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头脑,当这种New School Hip-Hop在日本开始流行时,日本人发展出它们自己的另一套舞风,同样的这也是另大家难以理解的事情这些日本的Hip-Hop舞者开始用Old School的音乐跳New School的Hip-Hop了New School的发源在以新的音乐风格表现旧的舞蹈现在却变成以旧的音乐风格来诠释新的舞蹈真的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在动作上,近期的New School变化更多,尤其是在加上Wave(电流)的东西时,它变得更没有规律如果以观众的眼光来看,似乎跳这些New School的舞者都是"小儿麻痹"患者,因为身体的扭曲更加厉害,越来越没有在舞蹈中所谓的规律性。
Hip-Hop 也有地区性
我们可以分成 New York Style 与 Los Angeles Style两种这个两个地区的东西呈现两极化的风格例如 NY Style 它就是我们一般所看到的身体扭曲变形,各种街舞大串联的风格或许New York是Henry的大本营,所以自然而然的这个地区的Hip-Hop风格也较偏向Henry的风格,原地性的舞蹈加上身体奇怪的扭曲与Locking(锁舞)Poping(机器舞)Wave(电流)这些东西的大会串,我们不难想像它正是一种黑人的随性作风而 LA STYLE的Hip-Hop,它承袭延续了Mc Hammer及巴比布朗时期所流行的街舞大动作及脚步的变化性,也保有了其劲爆的特性只是在动作的变化上增加了许多新的花样也因为Hip-Hop分成了这两大派系,所以许多舞者或杂志媒体上就不再统称他们为Hip-Hop Dance他们称NY Style的Hip-Hop为New School而称 LA Style的Hip-Hop为Street Dance。
到底 New School Hip-Hop 是甚么
总而言之,New School的Hip-Hop它包含者各种类型的街舞,包括Locking(锁舞)Poping(机器舞)Wave(电流)以及Mc Hammer及巴比布朗时期的律动只是在New School Hip-Hop中看不到Breaking(霹雳舞)的影子就像前面提到的,它融合了各式的街舞型态,或许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集大成的舞蹈然而现在的New School包含的范围又更广了, 不仅加入许多种舞蹈融合其中,如Poping,Boogie(布吉) 取材范围也更广了!有些人认为New School的动作跟90年代的风车,头转来比较的话 显然简单许多" 但New School的动作也是需要技巧的这就跟霹雳舞中的排腿(Footwork)是相近的观念 虽然随性,但却也包含颇多技巧在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然而Old School与New School比较 我们无法去真正的作个区分或比较而且不知甚么时候又会有更新风格的街舞出现,到时我们现在所流行的New School, 可能又要变成历史了。
什么是摇滚乐
从五十年代起,摇摆乐逐渐衰落。少数几个人组成的乐队,又开始盛行起来。他们通常使用的乐器,有钢琴、萨克管、小号、单簧管、长号及舞鼓等。自从电子琴、电吉他诞生以后,常用它们取代原有的一些乐器。这时,开始出现了摇滚乐。它和爵士乐、摇摆乐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不同的是,爵士乐和摇摆乐多以演奏为主,只是少部分加有歌唱;而摇滚乐以演唱为主,伴奏乐器只起到辅助作用。
爵士乐和摇摆乐都产生在美国,而摇滚乐在美国和英国几乎是同时兴起的。
1955年前后,在英国的利物浦市,先是出现一个由四个青年人自由组合的摇滚乐演唱组合,取名quot;蟋蟀",并取得一些成功。不久,约翰·列农(吉他手、歌手)、保罗·麦卡特尼(键盘乐手)、乔治·哈里森(吉他兼键盘乐手)和理查德·斯达克(鼓手)四个青年,也成立了一个流行歌曲演唱组合,针对"蟋蟀"演唱组,他们戏谑地给自己小组取名为"甲壳虫"。"甲壳虫"演唱组正式名子,英文叫Beatles Band,中文音译名叫"披头士乐队"。有趣的是"披头士"这个词倒用得恰到好处,因为它形象地概括了他们留着长发、穿着牛仔裤、休闲衣的颓废形象。而Beat这个词,原义的意思是拍、打,正说明了他们的摇滚演唱风格。"披头士"后来也成了这类形象的时尚青年的专用词。可quot;披头士"乐队已影响了整个社会。
"披头士乐队"表演风格泼辣,放荡不羁。演唱的歌曲大部分是自编的。他们有个基本原则:歌曲应该产生于集体,应该反映人们的思想,还应该无情地揭露和抨击社会的不良现象。每首歌曲要有新意,应走在听众的前面,尽管他们暂时还不能理解。由于有了这些宗旨,他们唱出了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心声。加上表演手法新奇,如电声扩大、或跪、或仰、或久久作金鸡独立的姿式,或边唱边移动话筒架等爆发性很强的多种姿态来辅助歌声,因而大受青年人的欢迎。六十年代,披头士乐队到美国演出,在那里掀起了"列农狂潮"。
约翰·列农还是一位和平战士,他强烈地反对不正义的战争,多次为和平静坐示威、奔走呼号。为此,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给他封了爵位,并授给披头士乐队全体成"大英帝国勋章"。1967年之后,披头士乐队把主要精力放在录唱片和拍电视上。1969年,列农与日本音乐家小野洋子结婚。婚后,他们到美国定居,披头士乐队也就移居到了美国。七十年代初,由于他们四人产生意见分岐,决定解散乐队,分道扬镳。不幸的是,当列农1980年返回英国后,一天在街头散步时,竟被一名叫查普曼的、疯狂的崇拜者开枪打死。那一年,他才四十岁。列农去世的消息传出之后,人们十分悲痛。在下葬的那一天,送葬者竟多达一百几十万人,真成了人们心目中"精神之王",胜过真正的国王。
披头士乐队的摇滚风格,在当时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直到今天,虽然歌星如云,精彩的流行乐队和摇滚乐组合不少,但对社会的影响,却没有人能超过他们。
几乎是在列农组成"甲壳虫"乐队的同时,美国也升起了一颗摇滚新星。他就是绰号叫"猫王",被人们尊之为"美国摇滚乐之王"的普雷斯利。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1935~1977)出生在密西西比州图培洛的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喜欢唱歌,童年时多次参加歌唱比赛,并多次获奖。1958年服兵役到了德国。1960年退役后,他繁忙地从事演出、拍**和录唱片活动。1967年,他的一张《金色的赞美诗》专集唱片,荣获"格莱美奖"。1973年,他在檀香山举行个人演唱会,通过卫星向全世界转播了演出实况,成为流行音乐界前所未有的创举。普雷斯利的唱片发行量,创下了世界唱片发行量的记录,据统计超过了十亿张。他主演的影片多达三十四部,在西方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成了青年人心目中的偶象。由于经常最后他只能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渐渐地,他养成了酗酒、吸毒的恶习。1977年8月16日,他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虽然"猫王"已辞世多年,但是,人们一直忘不了他。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打扮成他的模样:留着大鬓角、戴墨镜,穿着他生前常穿戴的服饰,唱着他的歌曲参加比赛。甚至有人还危言耸听地编造一些奇闻,说他没有死,只是隐退。由此可见他的影响了。与普雷斯利同时代和在他去世之后,美国、英国和欧洲流行乐坛上,还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摇滚歌星,象罗伊·奥比森(,1936~1988)、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等,都是其中的姣者。有的还拿到过"格莱美最佳摇滚演唱奖",摇滚乐也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像滚石(Rock & Roll)、重金属(硬摇滚,Hard Rock)、慢摇滚(Slow Rock)、中康摇滚(Middle of the road Rock)、浪荡摇滚(庞克摇滚,Punk Rock)、爵士摇滚(Jazz Rock)、拉丁摇滚(Latin Rock)等。它们的性质和内容各异,有的歌词关注人们的生活,反对现实中某些坏的和怪的现象;有的歌词文学性很强,诗意浓;有的用音乐配带韵脚的朗诵词;有的采用声光相配合的手段,给舞台上造成扑朔迷离的虚幻效果,真是五花八门。他们都反对在音乐上保留传统。象滚石乐队就提出这样一种口号"滚石要超越贝多芬"(Roll over Beetheen)。
The Beatles的确是一支颇具传奇性的乐队,这支成立于1959年的利物浦乐队可谓家喻户晚,乐队由四人组成,开创了许多新的音乐风格,启发了不少新的思维和概念,丰富了流行音乐的形式与内涵。到1969年,The Beatles因为内部产生分歧而宣布解散,共创作发行了数十首佳作和20多张经典唱片,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四个代表时期:一是初期,以专辑《Meet The Beatles》为代表;二是1965年的《Rubber Soul》代表他们严肃的实验期;三是代表神秘及迷幻期的《Sgt Pee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四是由《The White Album》(1968年)所揭示的百家齐放的成熟期以及后来的一张《白色专辑》和《The Beatles Anthology》。
六十年代的流行音乐与当时的社会一样,一切都刚刚开始.The Beatles的出现,带给青年人全新的音乐,到处都充满着活力,他们的音乐急速变化,迅速成长,在短短几年中征服了整个世界,人们称赞他们为“乐神”、为他们疯狂,哪有几个现代流行音乐人不曾受过 The Beatles的浸润如果说美国的年轻人用摇滚乐去摆脱那种彷惶、迷惘以及空虚感,那幺英国的年轻人则是用摇滚乐去冲破维多利亚时代所遗留至今的种种陈旧道德规范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在物质高度充足的享受中不甘汛灭自已的进取精神,在激烈的摇滚风暴中以反叛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传统理性的否定和想建立一个更加充满自由和人性的未来,The Beatles的出现是第一次以摇滚乐的名义成为这个时代最有象征意义的精神偶像,当时的乐坛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The Beatles那一大批主题深刻、内容广泛的音乐能在精神上体现出摇滚乐的真正实质,在世界摇滚史上,他们及其灵魂人物 JOHN LENNON被公认为是真正的摇滚乐“教父”。
The Beatles那种“把明天遥远地抛在脑后.愿你多欢乐”的无忧无虑的情调,一扫当时充斥在英国舞台上的陈腐、伤感、古板和陈旧的气氛,从而几乎使英国年轻的一代狂热不已,The Beatles的倔起意味着美国流行音乐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宣告结束。
5月27日
The Beatles 披头士乐队简介
The Beatles 披头士乐队简介
50年代末,在节奏与布鲁斯的影响下,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摇滚乐诞生了。这时英国利物浦的几个十多岁的少年由于共同的对音乐的爱好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不平凡的历程。
这个乐队几经变迁,最后由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林戈斯塔尔组成。以列侬和麦卡特尼为主要组织者和创作者。他们以摇滚为主,又融合了民谣和其它的音乐形式,而且他们在摇滚的表达方式上有许多独特的创新,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和创新,才使他们被全世界的听众普遍喜爱。
他们成名于60年代初,在70年代初解散,但他们的影响依然存在,他们创作的许多经典歌曲,比如Yesterday, Hey Jude, Let It Be等等,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颂。
对于一个Beatles歌迷来说,手头银子多的时候才可以考虑买这么一张唱片权作纪念,因为它收录的曲子想必在你的专辑收藏和其他精选辑里已经出现过n次了。但是对于一个刚开始了解欧美流行音乐历史的人来说,这张唱片无疑是最佳入门课程。从早期“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简单诚挚的快乐到Yesterday,Hey Jude,Let It Be这样的成熟经典,一应俱全。如果这样的懂得音乐的披头四(Beatles)不能打动你,那你还是回头听F4吧。
唱片文案:
披头四的作品总是那么完美。这四个年轻人,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打败了同时代的无数竞争对手,他们将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乐队和作曲家而载入史册。
从“Love Me Do”到“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这张精选辑横跨了八年时间,记载了那段摇滚乐的辉煌岁月。这是一张绝对精彩的唱片,对我来说,经历过那个时代同样精彩。乔治·马丁(被誉为"披头四第五名成员"的制作人)
对许多人而言,披头四乐队代表的不只是一个音乐团体,同样也是一种乐风、一个故事、一个风光的时代。在约翰·列侬逝世即将满20年的这个时候,中唱上海公司继《**潜水艇》之后,隆重推出了收录披头四乐队自1963年5月至1970年6月,17首在英国、20首在美国拿下的全部冠军单曲精选辑《1》,献给所有喜爱Beatles的乐迷们。这张专辑以抢眼的红色画上大大的"1"为封面,突显整张专辑给予人独一无二的印象。《1》中收录了27首Beatles乐队在英国及美国两地的排行榜上得过第一名的所有歌曲,可谓一网打尽而又绝对超值。唱片中涵概了Beatles乐队三个时期的佳作;包括了刚出道时期,青春萌动爱情期的Beatles的歌曲如“Love Me Do" 、"I Feel Fine”及“I Want To Hold Your Hand”等之类的清新爽朗的小品;包括了Beatles与THE ROLLING STONES在歌坛上抗衡,以及乐队受到印度禅师Maharishi的影响后成熟又大气的作品如,“All You Need Is Love"、 "Yellow Submarine"及“ Hey Jude ”等之类的曲子;当然还包括了Beatles后期,在大野洋子介入乐队情况下的作品如,“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Let It Be”、“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等等。
唱片《Yesterday》对于那些老歌迷的价值在于一种纪念,对美好事物的永恒纪念!对于那些新歌迷来说,到不失一个对于Beatles这支经典乐队的认识的机会。
The Beatles 1
1 Love Me Do(推荐)
2 From Me to You
3 She Loves You
4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5 Can't Buy Me Love
6 A Hard Day's Night
7 I Feel Fine
8 Eight Days A Week
9 Ticket to Ride
10 Help!
11 Yesterday(推荐)
12 Day Tripper
13 We Can Work It Out
14 Paperback Writer
15 Yellow Submarine(推荐)
16 Eleanor Rigby
17 Penny Lane
18 All You Need Is Love
19 Hello Goodbye
20 Lady Madonna
21 Hey Jude(推荐)
22 Get Back
23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
24 Something
25 Come Together
26 Let It Be(推荐)
27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披头士乐队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也译作“甲壳虫乐队”,因团名Beatles源自甲壳虫Beetles的典故),来自英国利物浦的著名四人摇滚乐队组合。他们在1962年与EMI百代唱片公司签约录制唱片。1963年初,单曲唱片《Please Please Me》登上英国排行榜首位。1964年,披头士首次前往美国演出。1966年在东京的日本武道馆举行了大规模的音乐会,1966年8月29日晚在旧金山举行最后一场收费现场音乐会。1970年4月10日,保罗·麦卡特尼个人专辑中的话被媒体视为宣布乐队解散,1970年12月31日,保罗正式起诉乐队其他三位成员,要求结束乐队合作并指明管理并分配乐队财产的正式人选。
成员分别如下:
约翰·列侬(John Lennon)——吉它手、主音歌手
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贝司手、歌手
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吉它手、歌手
林格·斯塔(Ringo Starr)——鼓手、歌手
目录
1 出版列表
11 英国
111 EP
112 细碟
113 大碟
114 英国CD 细碟/EP
12 美国
121 EP
122 细碟
123 大碟
13 视频
2 外部链接
[编辑]
出版列表
[编辑]
英国
[编辑]
EP
1963 The Beatles' Hits
1963 The Beatles (No 1)
1964 All My Loving
1964 Long Tall Sally
1964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64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65 Beatles For Sale
1965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65 The Beatles' Million Sellers
1966 Yesterday
1966 Nowhere Man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81 The Beatles
1995 Baby It's You
[编辑]
细碟
1962 "My Bonnie"/"The Saints"
196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6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6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63 "I Want To Hold You Hand"/"This Boy"
1963 The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6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6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64 Another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65 "Help!"/"I'm Down"
196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65 The Beatles Third Christmas Record
1966 "Paperback Writer"/"Rain"
196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66 Pantomime: Everywhere It's Christmas
196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6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6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67 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6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68 "Hey Jude"/"Revolution"
1968 Christmas 1968
196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6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6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69 The Beatles Seventh Christmas Record
197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76 "Yesterday"/"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1976 "Back In The USSR"/"Twist And Shout"
1978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A Day In The Life"
1982 "The Beatles Movie Medley"/"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再版)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再版)
198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再版)
198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再版)
198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再版)
198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再版)
198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再版)
198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再版)
198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再版)
1985 "Help!"/"I'm Down" (再版)
198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再版)
1986 "Paperback Writer"/"Rain" (再版)
198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再版)
198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再版)
198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再版)
198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再版)
198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再版)
1988 "Hey Jude"/"Revolution" (再版)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再版)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再版)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再版)
199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再版)
1995 "Free As A Bird"/"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96 "Real Love"/"Baby's In Black"
[编辑]
大碟
1963 Please Please Me
1963 With The Beatles
1964 A Hard Day's Night
1964 Beatles For Sale
1965 Help!
1965 Rubber Soul
1966 Revolver
1966 A Collection Of Beatles Oldies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8 The Beatles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69 Abbey Road
1969 No One's Gonna Change Our World
1970 Let It Be
1970 From Then To You
1973 The Beatles 1962 - 1966
1973 The Beatles 1967 - 1970
1976 Magical Mystery Tour
1977 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
1979 Hey Jude
1980 The Beatles Box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The BBC
1995 Anthology 1
1996 Anthology 2
1996 Anthology 3
1999 Yellow Submarine Songtrack
2000 1
2003 Let It Be Naked
[编辑]
英国CD 细碟/EP
1989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9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89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89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89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1989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89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89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89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89 "Help!"/"I'm Down"
1989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89 "Paperback Writer"/"Rain"
1989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89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89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89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89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89 "Hey Jude"/"Revolution"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89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92 The Beatles' Hits
1992 Twist And Shout
1992 The Beatles (No 1)
1992 All My Loving
1992 Long Tall Sally
1992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Beatles For Sale
1992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92 The Beatles' Million Sellers
1992 Yesterday
1992 Nowhere Man
1992 Magical Mystery Tour
1992 The Beatles
199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9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92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92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92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92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1992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92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92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92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92 "Help!"/"I'm Down"
1992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92 "Paperback Writer"/"Rain"
1992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92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92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92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92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92 "Hey Jude"/"Revolution"
1992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92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92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92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95 Baby It's You
1995 Free As A Bird
1996 Real Love
[编辑]
美国
[编辑]
EP
1964 Souvenir Of Their Visit To America
1964 Four By The Beatles
1965 4 By The Beatles
[编辑]
细碟
1962 "My Bonnie"/"The Saints"
196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6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6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1964 "Please Please Me"/"From Me To You"
1964 "Twist And Shout"/"There's A Place"
196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64 "Do You Want To Know A Secret"/"Thank You Girl"
1964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64 "Sie Liebt Dich"/"I'll Get You"
1964 "A Hard Day's Night"/"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1964 "I'll Cry Instead"/"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64 "And I Love Her"/"If I Fell"
1964 "Matchbox"/"Slow Down"
196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65 "Eight Days A Week"/"I Don't Want To Spoil The Party"
196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65 "Help!"/"I'm Down"
1965 "Yesterday"/"Act Naturally"
196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66 "Nowhere Man"/"What Goes On"
1966 "Paperback Writer"/"Rain"
196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6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6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67 "Hello, Goodbye"/"I'm The Walrus"
196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68 "Hey Jude"/"Revolution"
196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6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6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7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70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For You Blue"
1976 "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Helter Skelter"
1976 "Ob-La-Di, Ob-La-Da"/"Julia"
1978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A Day In The Life"
1982 "The Beatles Movie Medley"/"I'm Just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95 "Free As A Bird"/"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96 "Real Love"/"Baby's In Black"
[编辑]
大碟
1963 Introducing The Beatles
1964 Meet The Beatles
1964 Introducing The Beatles
1964 The Beatles' Second Album
1964 A Hard Day's Night
1964 Something New
1964 The Beatles' Story
1964 Beatles '65
1965 The Early Beatles
1965 Beatles VI
1965 Help!
1965 Rubber Soul
1966 "Yesterday" And Today
1966 Revolver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68 The Beatles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69 Abbey Road
1970 Hey Jude
1970 Let It Be
1970 The Beatles Christmas Album
1973 The Beatles 1962 - 1966
1973 The Beatles 1967 - 1970
1976 Rock And Roll Music
1977 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
1978 Love Songs
1980 Rarities
1982 Reel Music
1982 The Beatles - 20 Greatest Hits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Beatles“披头士”乐队那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使我们不可能给他们的艺术生涯和乐队的伟大意义作出简单的概括。“披头士”乐队不仅仅意味着约翰伦农(John Lennon)、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这些歌坛名人及其音乐创作,还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流行歌曲于60年代突然爆发,象征着流行歌曲的新的发展方式。他们这些人的出现简直是一个奇迹,假如说他们的音乐丰富了文化内容,那么他们的发展历史就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发展史了。
当乐队最后解体时,很难在音乐效果上体现出任何差异来——因为他们在解散之前已经开始了单独工作,而且在此后“披头士”继续作为彼此间定期合集的标志。然而,乐队的解体总归有其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痛苦,一项事业的惨重的损失,而且更简单地说,一个响亮的名字从此消失,一个时代从此结束——在这个时代里,摇滚乐、流行歌曲的音乐潜力第一次被意识到并被挖掘出来;在这个时代,音乐似乎成了文化、社会、政治和革命力量的载体。“披头士”乐队象征着乐观主义,他们的瓦解标志着乐观主义的消亡。最后“披头士”不仅仅留给我们一大批好歌曲(由他们自己或者其他无数的艺人录制)而且留给我们一个破碎的梦,还留给我们摇滚史上最经典的。
http://wwwechoooocom/musichtm 中文站
http://wwwthebeatlescom/ 英文站 推荐!!
摘要: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妻子——安娜·埃莉诺·罗斯福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第一夫人,她不是以传统的白宫女主人的形象,而是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被载入历史史册的。埃莉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关键因素之一是她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婚姻关系。
关键字: 安娜·埃莉诺·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婚姻
安娜·埃莉诺·罗斯福是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妻子,她作了12年的第一夫人,创了美国历史之最。埃莉诺·罗斯福是一位不平凡的第一夫人,她的政治和社会活动、独立意识、公开讲话及作家生涯都是其他第一夫人无法相比的(甚至在美国20世纪的妇女中都找不到与她相比的人)。在此期间,埃莉诺从本质上改变了白宫女主人的传统形象,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倡导者、政治活动的热情参与者、丈夫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伙伴,这种现象是前所未有的,并为后来的第一夫人们所效仿。埃莉诺热爱政治,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她的这一成就与她的婚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拟从五部分来论述这一关系。自从1905年与富兰克林结为夫妻后,埃莉诺就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富兰克林逐渐向政治权力巅峰努力期间,她对政治也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对此,她说:“我总是从我应该做些什么这个角度来考虑一切事情,而很少根据我的个人愿望。因此,我对政治产生了兴趣。妻子的义务就是要与她丈夫的兴趣爱好保持一致,不管丈夫喜欢的是政治、书籍或某一种菜肴。” [1](p.92)因此,作为一名政治家的妻子,埃莉诺全力支持丈夫的一切活动。1910年,她支持丈夫竞选成功,当选为纽约州达奇斯县的参议员,丈夫的胜利促使埃莉诺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加深。通过参加更多的政治活动,埃莉诺逐渐学会了正确评价各种各样的人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渐渐懂得政治是如何真正起作用的。同时,这些活动丰富了埃莉诺的头脑,使她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促使她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1912年,埃莉诺第一次参加了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使她对政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年,富兰克林由于帮助威尔逊竞选成功而被任命为海军助理部长,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此时,埃莉诺认为自己更应该助丈夫一臂之力,当好他政治上的助手。
一、1905年—1918年:初涉政坛时期
在表面看来,他们的婚姻是很完美的,一个主外——从事政治;一个主内——协助丈夫,夫唱妇随,可谓珠联璧合。尽管这样,他们的婚姻还是出了问题。1918年,埃莉诺发现丈夫爱上了一个名叫露茜·佩吉·梅瑟的女人,当时她极为震惊,感到心灰意冷。婚姻出现危机主要由于他们的性格不同。富兰克林自信、有魅力和社交能力;而埃莉诺则真诚、正直,讲原则、讲理想。这些品格当初使他们相亲相爱,结合在一起,而如今,这些品格已经蜕变成他们冲突的根源。但他们都不会为对方改变自己,所以经过十几年的共同生活之后,他们的婚姻出现了裂痕。露茜事件极大地打击了埃莉诺做妻子的自尊心,她突然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她说:“此时此刻,我的整个世界翻了个底朝天,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地面对自己,面对我周围的一切,面对我的世界。”[2](p.19)这个事件使得罗斯福夫妇的亲密夫妻关系从此结束,而被政治上和事业上的合作关系所取代。对此,他们的儿子吉米·罗斯福评价道:“为了社会地位、孩子和未来,他们同意继续他们的婚姻,但是作为事业合作伙伴,而不是丈夫和妻子。”[3](pp.11~12)他们的婚姻继续着,但对埃莉诺来说,这是一条崭新的路,这意味着她得到了某种解脱,再也不用一味地迎合富兰克林的需要了,她可以将宝贵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事业之中,而不是局限于丈夫的政治活动范围之内。
这是埃莉诺初涉政坛的时期。在婚姻危机之前,虽然她已开始参与政治,但她从来没有从中获得满足,而且那时她无法突破一个年轻妻子的传统角色,无法摆脱习惯势力和丈夫对她的约束。但自从发现了丈夫的婚外情后,她就可以同他建立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伙伴关系,可以自由地追求新的成功之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逐渐放弃过去并获得自信的过程,一个逐渐与丈夫建立起平等的政治伙伴关系,同时拥有自己政治事业的过程。
二、1919年—1932年:奋勇登攀时期
虽然埃莉诺与富兰克林在性格上差别很大,但他们却是一对配合默契的政治伙伴。婚姻危机过后,他们依然在为政治事业奔波。1920年,埃莉诺参加了富兰克林竞选副总统的活动。在竞选中,她在许多问题上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敏锐性和缜密的分析能力,她在此期间表现出来的政治才干使舆论界和政界开始对她刮目相看。天有不测风云,富兰克林在1921年患上了脊髓炎,并一度陷入了绝望。对埃莉诺来说,这无疑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她知道,惟一能让丈夫振作起来的办法就是让他继续留在政坛,因为他是决不会甘心在有生之年过默默无闻的生活的。而且她认为,政治需要的是一个人的头脑、智慧、口才、应变之术、治国之道,身体则在其次。由于丈夫的疾病,埃莉诺的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她与他的关系更密切了,先是作为他的护理人,后来又作为他政治上的代言人,代替他到各地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作为民主党的一员,埃莉诺参加了民主党州委员会妇女部的工作,于1922年春天发表了她的第一个政治性演讲。1924年,埃莉诺作为民主党妇女部的负责人参加了艾尔弗雷德·史密斯竞选纽约州州长的活动。她在竞选中表现出来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给职业政治家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史密斯想借助她的力量为1928年总统竞选助选。这一系列活动的结果,使埃莉诺在丈夫接受民主党纽约州州长提名时,比她丈夫在民主党内更有影响力。对这一段经历,埃莉诺后来回忆说:“我丈夫的疾病迫使我最终要自力更生,这个病使我对于他的、我的和孩子们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变化。” [4](p.108)埃莉诺把1921年到1922年间的那个冬季描绘为对她生命的最严重的考验,她经受住了考验,并逐渐成为政坛上的一颗新星。
1928年,富兰克林在埃莉诺的帮助下当选为纽约州州长。从富兰克林瘫痪到当选为纽约州州长的7年里,埃莉诺的政治贡献和出色的组织才能使她成了纽约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她的务实精神在民主党内及妇女政治组织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纽约时报》对她的影响大肆宣扬,称她是“具有政治头脑和号召力的女人”[5](p.557)。作为州长夫人,一方面,埃莉诺拥有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她在政治上支持和帮助丈夫。在富兰克林任纽约州州长的四年中,埃莉诺和富兰克林学会了在政治上互相帮助,而接近于一种两个政治家间的专业合作。
1930年,埃莉诺在记者面前公开评论了自己的婚姻,她认为一个妻子要起三种主要作用,即伴侣、母亲和管家人,其中第一种作用最为重要。她说:“今天,我们知道,一切都取决于妻子与丈夫之间的私人伴侣关系是否融洽。”[1](p.142)她强调相互尊敬是一桩美满婚姻的基本要素,同时一个妇女应该发展她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点,自露茜事件之后,埃莉诺与富兰克林之间的政治伙伴关系已成为美国人印象最深的事件之一。到1932年时,埃莉诺已经在她与丈夫的关系方面经历了好几场危机,每一场危机都威胁到她的尊严,但她经受住了这些考验,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自信,促使她在政治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是埃莉诺奋勇登攀的时期。由于富兰克林的婚外情,埃莉诺与他的关系一度紧张。但1921年富兰克林的疾病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为了保住丈夫的政治生命,埃莉诺开始公开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成了他政治上的代言人。这一系列活动使埃莉诺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得到了政界人士的一致承认和赞赏。在为共同事业进行的奋斗中,他们的夫妻间关系变得日益融洽和谐起来。在四年的州长夫人生涯中,埃莉诺成为富兰克林的“耳目”,向他汇报各地的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使埃莉诺在政治上日渐成熟起来,为她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1933年—1945年:人生巅峰时期
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埃莉诺由此成为美国第一夫人。总统夫人的权利给她展示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她要利用第一夫人的特殊地位从事她所信奉的事业,迎接时代的挑战。她说:“人们感到在毫无目的地前进,我们都置身于洪流之中,谁也不知道将在何处上岸。在我看来,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情所持的态度。我们必须以乐观的精神心甘情愿地承担和大家分担可能出现的不测,勇敢地去迎接未来。” [1](p.156)1933年—1945年是美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埃莉诺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改传统第一夫人的形象,积极地参与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代替总统履行了许多重要的政治职能,在战胜经济危机和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埃莉诺这个时期的政治活动分两个阶段,即“新政”时期(1933—1941年)和美国参加二战时期(1941—1945年)。
(一)“新政”时期。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失业人数剧增,社会动荡不安。为了克服危机,富兰克林上任伊始就宣布实行“新政”。埃莉诺也在寻找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目标,希望作为第一夫人为美国人民战胜危机贡献力量。从州长官邸搬进白宫,埃莉诺逐渐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她说:“在结婚初期,我的生活模式大部分是我婆婆的模式。后来是由孩子们和富兰克林制成的模式。当最后一个孩子进入寄宿学校以后,我开始想做一些我想做的事,用我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去实现我的目标。” [6](p.261)她的目标是什么?首要的目标当然是支持丈夫当好总统。此外,她也有个人的侧重面,即妇女平等权利、黑人民权、青年问题,在这些方面她走在丈夫的前面,也走在全国的前面。
埃莉诺是她那个时代美国妇女的象征。作为第一夫人,她一直在为美国妇女获得平等的权利而奋斗。在成为第一夫人的第二天,她就先于丈夫召开了自己的记者招待会,而且只允许女记者参加。由此,她也成了第一个利用媒体的总统夫人。埃莉诺要通过这种方式向她那个时代的美国证明,妇女不仅仅只关心家庭问题,她们对一切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在“新政”期间,对于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如青年人失业问题、帮助千百万贫困家庭、缓和种族矛盾等,她的意见和提供的信息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在这期间,埃莉诺和富兰克林的政治伙伴关系不断加强,他们讨论共同关心的政治问题,探讨国家局势,交换对于立法和行政问题的意见,谈论政治和道德价值等,这既是他们共同的事业,同时也成了他们夫妻恩爱的源泉。由于埃莉诺出外旅行比丈夫方便,因此她经常代替他出行,向他提供有关世界各地情况的私人报告。埃莉诺仅在1933年就外出旅行4万英里,第二年是6.8万公里,人们称她是“飞行的第一夫人”[4](p.113)。埃莉诺为30年代的“新政”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富兰克林是“新政”的“头脑”的话,那么埃莉诺则是“新政”的“心脏”,他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对此,迈拉·G·古廷写道:“埃莉诺·罗斯福对总统决策的影响比她前面的任何一位第一夫人都要大。她属于她丈夫的政府,并经常作为他的良心在发挥作用,特别是涉及‘新政’的时候。”[4](p.118)
到1940年时,埃莉诺已当了八年的第一夫人。在这八年中,她每天早上从6点钟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为社会事业尽职尽责地操劳,成为丈夫最重要的助手和合作伙伴。她知道她的工作受到了成千上万人的尊重,而最关键的是受到了富兰克林的尊重。
在1940年的总统竞选中,埃莉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卷入政治中。由于国际局势的影响,富兰克林史无前例地参加了第三届总统竞选。迫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富兰克林很容易获得了提名,但是许多代表反对他挑选的竞选伙伴亨利·华莱士。由于种种原因,富兰克林未能亲自去会场向代表们做说服工作,埃莉诺就被请去代表他讲话,总统候选人的妻子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埃莉诺督促代表们将所有的个人利益融化于国家利益之中,她在会上说:“你们不能把这次提名看做平常时期的平常提名。今天,美国人民必须意识到我们正在面临着一个极其严峻的局势。”[7](p.8)“未来的四年对总统来说将是困难的,因此他需要一个他所信赖的,能协助他工作的人。这个人就是华莱士。” [2](p.190)她的讲话扭转了大会的局势,最后华莱士获得了提名。埃莉诺在富兰克林的第三次竞选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埃莉诺的帮助,富兰克林能否打破美国175年的历史传统还得另当别论。
(二)二战时期。在二战期间,作为一个母亲和第一夫人,埃莉诺一方面把四个儿子全部送到海外作战,另一方面鼎立协助总统,带领全国各阶层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战争。在战争期间,埃莉诺继续坚持“新政”,认为美国不能因为战争而放弃“新政”,因为“新政”也是一场战争,一场针对经济萧条的战争。她依旧在为妇女的利益四处奔波,提倡妇女走出家门,走进工厂,支援战争,号召妇女参政,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为此,埃莉诺督促建立特别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减轻在职母亲们的负担,同时,要求公司坚决执行战争劳工委员会及“同工同酬”的新政策。在捍卫并支持妇女进入工厂劳动的运动中埃莉诺远远地走在时代的前面。
在战争期间,埃莉诺担任了公民权益保护办公室副主任这一官方职务,这是有史以来美国第一夫人第一次担任官方职务。埃莉诺认为公民权益保护不仅意味着要管理防护掩体和医院,还要照料私人房屋、幼儿园和休假设施以及强化社会道德。但她的这种观点遭到保守人士的批评,迫于各方的压力她提出了辞职。对此,她说:“我认识到,像我这样的人在政府中工作是很不明智的。” [7](p.124)在这之后,埃莉诺参加了推动美国向欧洲难民儿童开放门户的运动,同时又致力于接收逃往美国的难民,尤其是犹太难民。1941年,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的西海岸掀起了反美籍日侨的浪潮。为了遏制这种浪潮,埃莉诺劝告人们不要对无辜的市民进行无端的怀疑,而应该保护公民自由。埃莉诺还一直致力于消除军队中的种族歧视。在战争期间,为民主与和平而战的美国黑人士兵,在军队中却因为种族原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埃莉诺认为民权尤其是美国黑人的权力是美国民主的试金石,如果没有美国黑人的民主,那美国就不存在真正的民主[5](p.573),所以她不断地对美国陆海军的官员们施加压力,促使在军队中废除种族歧视。在战争期间,陆海军的种族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结束时,只需迈出重要的一步,就可以确保黑人士兵的真正平等。这重要的一步终于在1948年实现了,杜鲁门总统颁布了9981号行政命令,结束了军队中的种族隔离。对此,埃莉诺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战争期间,埃莉诺在外交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富兰克林虽然身为三军统帅,但由于身体的残疾,不能经常外出,所以,埃莉诺常常代替他行使这一职能,曾多次出访。例如,1942年,她访问了英国,看望在那里作战的美国盟军。这次访问非常成功,记者查莫斯·罗伯兹撰文说:“与其他曾经访问英国的美国人相比,罗斯福夫人给英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真正的理解精神。”[2](p.391)1943年,埃莉诺看望了在南太平洋作战的美国士兵,并且访问了美国的盟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她的个性在这次旅行中得到了最为感人的反映。作为一位老练的政治家,她的魅力征服了记者、士兵、议员、主妇、农民和工厂的工人们,她对美好世界的描绘唤起了人们的憧憬。1944年,她又视察了位于加勒比海和中美洲的美国基地。埃莉诺的出访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士气,她也赢得了官兵们的尊重和爱戴。《阿克兰明星报》称她是:“为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献身。全世界没有比她更知名的女性,包括所有的最富魅力的**女明星。” [1](p.5)
这是埃莉诺政治生涯的巅峰期。总统夫人这一职位为她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她也充分行使了这一职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成就。埃莉诺是一个敢于标新立异的人,在所有的第一夫人中,她是第一个定期举行记者招待会、每日为报刊专栏写文章、出版了数部专著、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主持在白宫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向各社会改革组织全国大会演讲、在民主党的总统会议上作中心发言、在国外代表她的国家穿越战场的第一夫人。总之,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因素,埃莉诺深深地卷入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再加上自身的政治才能,她的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期。
四、1945年—1962年:再创辉煌时期
1945年4月12日,富兰克林去世了,埃莉诺结束了第一夫人的生涯。失去丈夫的埃莉诺感到孤独无助,尽管他们表面上不像其他夫妻那样恩爱,但他的生命是她在过去40年中的主要力量源泉,是她精神上的支柱。他们组成了奇特的一对,她是鼓动家,他是政治家,他们被不可分割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而且互相汲取力量。他们的儿子吉米·罗斯福对此评价道:“真实的情况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深沉而又不可动摇的感情和柔情蜜意。”[1](p.629)埃莉诺经受住了失去丈夫的打击,此时她已原谅了他,她说:“所有的人都有缺点,所有的人都有需要、爱好和难处。多年来生活在一起的男女们开始了解到对方的缺点,但是他们也开始知道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和他们自己身上哪些是值得尊敬和敬佩的。” [1](pp.632~633)离开白宫并不意味着政治活动的结束,埃莉诺要继续为富兰克林和自己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她说:“人类灵魂的搏击极富意义,其目的是在精神上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并为了个人的利益和所有世界上那些共同苦干的人们的利益奉献无私的爱。”[1](p.204)1945年的春天对埃莉诺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她开始更加广泛地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并重新开始她的工作——写每日专栏、旅行以及回复她丈夫去世后各地寄来的信件。在以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她依然是美国公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埃莉诺比丈夫多活了17年,在这期间,她的政治活动非常频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再创政治辉煌。她发表了许多文章,关注年轻人和亟待解决的少数民族问题。1945年12月,杜鲁门总统任命她担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和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此外,她还进行了大量的旅行,去印度、日本、摩洛哥等许多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她是有色人种国际联盟组织的成员,这个组织反对歧视黑人,支持有色人种。她还帮助成立了有自由民主人士参加的“美国民主行动”组织。1952年和1956年,她积极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阿德莱·史蒂文森竞选。1957年,她去苏联与赫鲁晓夫会谈,在雅尔塔赫鲁晓夫的别墅里,他们探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1960年9月,她去华沙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下属机构世界大会。在大会期间,她访问了克拉科夫,在赛伊姆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在波兰国际事务大学参加了讨论,并会见了波兰外交部长亚当·拉帕奇。1961年肯尼迪总统又任命她担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她还被任命为和平团体的负责人和妇女权利委员会主席。
这是埃莉诺在政治上再创辉煌的时期。她已经不是美国第一夫人了,而是一个独立的政治活动家,这使她白宫后的生涯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她在任第一夫人时的重要贡献使很多的政界人士都想借助她的政治力量进行政治活动,肯尼迪就曾借助埃莉诺在美国政界的影响力进行总统竞选,并在他当选后任命她担任政府官员。埃莉诺作为美国驻联合国使团的成员,主持起草了《世界人权宣言》,这个历史文件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好评。在埃莉诺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的身体饱受痛苦的折磨,但她的工作热情几乎没有消减,她一面与白血病做斗争,一面为种族平等、世界和平与妇女权益大声疾呼。埃莉诺一直为民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于1962年11月7日因白血病逝世,时年78岁。对埃莉诺逝世的消息,《纽约时报》加了这样一个标题:“她是世界妇女新角色的象征。”[4](p.124)作家阿德莱·史蒂文森写道:“她面对黑暗总是点起明灯,而不是加以诅咒,她的热情温暖了全世界。”[1](p.6226)埃莉诺虽然逝世了,但她作为20世纪全美甚至全世界著名的女政治家之一,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者,将永远被世人所敬仰和怀念。
结语
埃莉诺·罗斯福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她一生都在追求独立和美好的理想,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20世纪全美乃至全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埃莉诺之所以走上政治道路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她的婚姻状况密切相关。与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联姻,预示着埃莉诺的一生都与政治连接在了一起。作为政治家的妻子,她渐渐地参与到丈夫的政治活动中。但1918年的露茜事件导致了他们亲密夫妻关系的结束,但却促使埃莉诺真正走上了从政之路。1921年,富兰克林身体的残疾虽然给整个家庭带来了阴影,但却弥补了他们感情上的隔阂。同时,富兰克林的瘫痪为埃莉诺从政提供了机会,她成了他政治上的代言人,代替他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埃莉诺的政治才能和专业知识受到政界人士的认可,以至于她的名声一度比富兰克林还要大。1928年,埃莉诺帮助丈夫成功当选为纽约州州长。对此,莫利·杜逊说:“罗斯福夫人在富兰克林的当选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8](p.448)1932年,富兰克林在经济大危机前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为埃莉诺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是埃莉诺政治辉煌的时期,她一改传统第一夫人的形象,作为政治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以及总统的合作伙伴出现在美国人民面前。在富兰克林去世后,埃莉诺依然为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而活跃于政坛,并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一夫人”。尽管埃莉诺与富兰克林的性格差别很大,但他们都热衷政治,政治维持了他们整整40年的感情。为了共同的事业,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共同进入了世界名人的殿堂。美国史学家罗伊斯·沙夫对此评价道:“她确实对他很有帮助,但是他对她也有帮助。他为她提供了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展示了她举世无双的才华和人格品质,赢得了最为广泛的认可和尊敬。很少有总统而且没有其他的第一夫人曾在这个舞台上发挥得像他们这样淋漓尽致。在鲜为人知的一些方面正如她是他的动力一样,他也是她的动力。” [2](p.630)埃莉诺与富兰克林一起走过了40个春秋,他们的婚姻也是几经波折。富兰克林早年的背弃,使埃莉诺放弃了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但她却从来没有后悔嫁给富兰克林,而是选择了另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在政治上帮助他。这种爱对视政治为生命的富兰克林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有失必有得,如果没有这种婚姻,埃莉诺也许就不会走上从政之路,更不会成为全美著名的女性之一。
收稿日期2004年3月
作者简介宋海燕,女,1979年生,山东苍山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第一夫人制度。
责任编辑:倪金荣
参考文献:
[1]Oscar Handlin,Eleanor Roosevelt :A Personal and Public Life,Canada:Little Brown Company Limite d,1984.
[2]Doris Kearns Goodwin,No Ordinary Ti me -Franklin and Eleanor Roosevelt :The Home Front in World Wa rII,New York:Simon&Schuster,1994.
[3]Joan Hoof -Wilson and Marjorie Light man,Without Precedent:The Life and Career of Eleanor Roosev elt,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
[4][荷]朗金·塔斯图塞亚克:《白宫女主人》,罗伟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美]刘易斯·L·古尔德:《美国第一夫人-她们的生活和影响》,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6]邓蜀生:《罗斯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7]Lois Scharf,Eleanor Roosevelt:Fir st Lady of American Liber-alis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7.
[8]Lash Josenph P,Eleanor and Franklin:the story of their rela-tionship,based on Eleanor Roosevel t' s private papers,New American Library,1971.
你有没有遇到过难以言说的感情,它不是友情,也不似爱情,可对你日后的人生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作家廖一梅说: “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如晴天,似雨天》,就是这样一部**,一个12岁的天才音乐少年和一位穷困的保姆之间的故事。
**从一开始就有着淡淡的忧伤,像是下雨天里泡杯咖啡,凝望远处的沉思。
Reggie是一位天才少年,家境富裕,心性也很成熟。不喜欢吃肉,不喜欢交友,母亲给配的司机,他依旧还是喜欢走路回家,爱好大提琴。经常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生活着。
Eleanor是一位家庭混乱还又穷困潦倒,爱好音乐的底层姑娘。因为不务正业的男友到她餐厅闹事,Eleanor被炒鱿鱼。
想回家,母亲的语言里满是嫌弃。无奈之下Eleanor为了生存,到Reggie家成了他的保姆。
他们第一次相见是在Reggie的学校,他拉着大提琴,忧郁、哀伤的音乐吸引着Eleanor。有些人你总是说不清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就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她总是被他的大提琴音乐吸引着,而他也总说他的音乐缺少一种灵感。Eleanor问他是什么灵感,他说可能是爱的灵感。
Reggie是缺少关爱的,家里虽然有保姆,司机,但是他的妈妈总是忽略他的存在,她很忙,无暇顾及他的感受。
Eleanor的出现, 他们有了灵魂伴侣的相通之感。他们一起看**,聊音乐,品尝美食。
他陪着她回家看望生病的父亲,在酒店Eleanor敞开心扉说起了自己的过去,她爱好音乐,迫于生计不得不卖掉了自己心爱的科尔内管,也收到过知名音乐大学的通知书,但是因为贫穷最终也没有去上。
男孩就那样静静地听着。第二天她见到了浑身插满管子的父亲,父亲因为病重已经听不见她的呼唤。
在回去的路上Reggie就那样陪着伤心的Eleanor。回去以后,因为父亲Eleanor不得不选择离开,他们不知道下一次相见会是什么时候。
Eleanor蹲下身,轻轻地吻了Reggie。后来她收到了Reggie寄来的科内尔管,**的片尾就在科内尔管和大提琴的音乐之中结束。
这部**从头至尾都是缓慢的,文艺的气息,看完以后又让人忍不住想哭。
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那个懂自己的人。不用太多的语言,也许就是眼神,也许就是某个不经意的动作,有一个人懂你,那是超越了爱情至上的感情。
他们俩总是那样,不会太多交流,就是那样看着彼此,好像就明白了。
在Eleanor得知父亲病重时,他说: “i'll keep you company”。
很多个时候,不是自己撑不下去可能就是需要,有一个外在的力量再给自己一点支撑。他明白她的需要,这些都是轻而易举发生的,甚至连语言都是苍白的。
我们都是在光怪陆离世界行走的人,因为有一个同样的人出现,才发现人生原来是不一样的,哪怕在别人看来没什么不同。
友情和爱情,从来都不是稀缺品,缺的是跟你相似的灵魂。
也许有一天你会遇到那么一个人,后来你们失散了。但是你会念念不忘,成为执念,而从始至终你放不下的不是那个人,而是你内心最渴望的倾心。
作家刘瑜说:
“爱有很多种的吧。一种是,你想和他牵着手,在街上、在超市里,走。你们做爱、做饭。你们看电视、给对方夹菜。你们在一起,像头驴子,转啊转,把时间磨成粉末,然后用粉末揉面,做包子、饺子、面条,吃下去,饱了,心满意足。还有一种,就是像我对你这样,远远地,用一点微弱的想象,张望。给这暗下去的岁月,涂一抹口红。”
而这种相交也注定会分开的吧,因为很多东西一旦变得纯净,它就很难持久。而放在心底的东西,它会保持很久很久。
就像是Eleanor和Reggie,他们在彼此的相交中找到了自己内心最想要的东西,也会勇敢地去面对日后的人生。
看似只是在彼此的人生路上只是轻轻一瞥,可那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们真正想要的亲密关系,不是肉体,而是那个注视的眼神和不经意的抚慰。
有些人可能真的就像**所说:
“认识你真的很好,很难相信我和你只相处了几个月,感觉我像认识了你一辈子,此时此刻,我有很多话很多事想和你分享,一些我过去没有勇气说的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