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线控转向技术特点时:
1、准确性高:该技术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和高精度地图,实现对车辆移动轨迹的准确掌控和控制,从而实现车辆的精准驾驶。
2、安全性高:该技术可以自动识别车辆正向运动道路的中心线,避免车辆偏移路径。同时,该技术还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和避让前方障碍物,确保行车安全。
DBW是线控油门的英文缩写,也可称之为电控油门,即发动机的油门是通过电子控制的。
传统的油门控制方式是驾驶员通过踩油门踏板,由油门拉索直接控制发动机油门的开合程度,从而决定加速或减速,驾驶员的动作与油门动作之间是通过拉索的机械作用联系的。而DBW将这种机械联系改为电子联系。驾驶员仍然通过踩油门踏板控制拉索。但拉索并不是直接连接到油门,而是连着一个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传感器将拉索的位置变化转化为电信号传送至汽车的大脑
优劣如下:
线控底盘缺点:对可靠性要求很高,需要备份系统来保证可靠性;电机功率限制动力不足;不但设计难,而且投入高;工作环境恶劣,刹车片附近的半导体部品无法承受高温。
优点:响应速度大大提高;简化了制动系统的结构、便于装配和维护;随着制动液的取消,降低了环境污染。
车辆线控底盘关键由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系统、线控换档、线控油门踏板及其线控悬架五大系统软件构成。线控底盘是无人驾驶与新能源车正中间的一个契合点,它是完成自动驾驶的重要媒介。现在有许多新能源车的底盘早已具有了一部分线控工作能力。
而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系统是朝向无人驾驶实行端方位最主要的商品,在其中又以制动系统技术水平最大。而线控底盘往往叫线控,是由于采用了线(电子信号)的方式来代替传统式的机械设备、液压机或气动式等类型的联接,进而不用至今驾驶人员的力或扭距的输出。
前言:前面在《线控底盘系列二》中我主要梳理了几个线控底盘的细分赛道,本篇再来从行业现状等角度补充介绍一下线控底盘行业的情况,结合前面的内容就是对行业的整体介绍。
本篇目录
1行业现状
2行业前景
3市场空间
4相关上市公司
5独家核心提示
一,行业现状
1线控底盘行业门槛较高
一方面线控底盘系统相比于动力电池,整车BOM成本的占比相对较低、叠加较高的技术要求,预计车企或仍以外部采购为主。另一方面, 汽车 底盘系统涉及驾驶安全,具备较高的行业技术门槛、较长的开发验证周期、以及制造业规模经济特征,或呈现零部件供应商集中化效应。相比于国际零部件企业,国产零部件供应商就具备成本优势、基于自主品牌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配套响应速度更快、也可提供高度订制方案。
2线控底盘高度匹配智能电动 汽车 发展
首先电动车电池容量更大,电气化程度高,能够承载的电子电气设备更多,这也为线控底盘奠定了基础。其次线控底盘技术自主控制类ADAS底层控制单元的重要环节,自主控制类ADAS依赖于线控底盘技术。 以自主换道技术为例,该技术是指车辆为满足自身驾驶要求,在没有驾驶员干预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换道行为的控制技术,主要涉及环境感知单元、网络通信单元、自主决策单元和底层控制单元。底层控制单元主要包括驱动、线控制动、自动变速器、电动助力转向/线控转向等。
二,行业前景
1相关规划推动线控底盘发展
近年来,行业规划对新能源、智能网联的推动作用凸显,线控底盘长期,有望进受益入快速增长期。 2018年12月,《车联网(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快推动高性能车辆智能驱动、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电子稳定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2020年10月,《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三横三纵”的技术架构,强调线控执行系统是智能网联的核心技术;2021年3月也有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研发智能(网联) 汽车 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智能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
2我国新能源 汽车 加速渗透,自主品牌高端化崛起
2021年起,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2021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迎来爆发,据中汽协数据,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333万辆,同比+168%,新能源渗透率达155%,同比+93pct。2022年1-4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49万辆,同比+115%,新能源渗透率达229%,同比+126pct。
据Marklines数据,销量前20的新能源车型中,高端车占比逐步提高,高端化趋势对底盘舒适程度和智能化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蔚来、小鹏等品牌也以空气悬架等线控底盘技术作为亮点。乘联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2021年销量前十的主机厂中,自主品牌占了9席。 自主品牌有更强的降本压力,因此技术储备足、价格有优势的自主供应商迎来了国产替代机会。
3线控底盘市场潜力大,国产替代新机遇
线控底盘的几个赛道都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国产替代机遇,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的技术门槛最高,量产时间晚,目前渗透率低,自主供应商与海外供应商差距较小,国产替代机会大;线控悬架诞生虽早,但目前渗透率仍较低,预计渗透率将在电动车高端化发展中快速提升,实现技术突破的自主供应商有望扩大市场份额;线控油门和线控换挡出现时间较早,市场渗透率高,且市场格局近几年已相对稳定。
三,市场空间
1线控制动
目前线控制动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预计线控制动渗透率将持续提升,2026 年有望达 30%。 预计2026 年我国线控制动市场规模可达 201 亿元,2022-2026 年CAGR 达 496%;2026 年全球线控市场规模达 552 亿元,CAGR 达 471%
2线控悬架
国内空悬市场刚刚起步, 市场空间广阔,假设乘用车线控悬架渗透率逐步提升,2025 年达到 15%,单价随着国产化进展缓慢下降,2025 年为 08 万元;商用车线控悬架渗透率缓慢上升,2025 年达到 9%,单价随着国
产化进展缓慢下降,2025 年为 11 万元, 预计2022 年乘用车空气悬架市场规模为 81 亿元 , 预计 2025 年国内空气悬架市场规模达到 288 亿元 ,年复合增速约为 52% 。
3线控转向
线控转向更加贴合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需求,因此在目前量产乘用车上应用越来越多,渗透率将快速提升。同时,线控转向控制代码行数进一步增加,且需增加冗余安全功能,以单车价值量提升至 3500 元/车进行测算, 预计我国 汽车 线控转向市场规模将从 2022 年的 301 亿元增至 2026 年的 1525 亿元,4 年期间的 CAGR 达 500%。
4线控换挡
由于线控换挡将逐渐成为国内外主流 汽车 标准配置,预计线控换挡渗透率在 2026 年达到 55%,单价在 400-500 元;2026 年全球线控换挡市场规模可达 228 亿元,2022-2026年 CAGR 达 145%; 2026 年我国线控换挡市场规模达 83 亿元,2022-2026 年 CAGR 达164%。
5线控油门
线控油门成熟度较高,已成为国内外 汽车 标准配置, 预计在 2026 年达到 100% ,单价在300 元左右。预计2026年全球线控转向市场规模可达276亿元,2022-2026年CAGR达28%; 2026年我国线控市场规模达 101 亿元,2022-2026 年 CAGR 达 40%。
综合以上预测,把线控底盘的五大领域结合起来,预计2026年我国线控底盘市场规模将达8255亿元。
四,相关上市公司
伯特利(603596):公司技术实力雄厚,量产进度快,与主机厂合作紧密。公司EPB产品成熟,公司新开发的双控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可以大幅降低主机厂采购成本,已在多款新能源车型上应用。2021年,伯特利新增EPB定点项目83项。
拓普集团(601689) :公司可为客户提供EHB+EPS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加速线控制动和线控悬架产品量产。公司空气悬架计划2022年6月正式投产,新工厂投产后可实现年产量200万只空气悬架,满足每年50万辆车的配套;公司IBS-PRO智能刹车系统工厂位于宁波,满产亦可实现年50万辆车的I配套能力。
保隆 科技 (603197):公司致力于 汽车 智能化和轻量化产品,主要产品有 汽车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车用传感器、ADAS、主动空气悬架、 汽车 金属管件、气门嘴以及平衡块等。公司空气悬架产品布局完善,技术成熟,已获多个量产订单。
中鼎股份(000887) :公司业务布局完善,在空气悬架、轻量化底盘、 汽车 热管理和密封系统等领域均有布局,且通过持续海外并购吸收转化相关技术,技术储备丰富。 公司于2018年成立子公司安徽安美科,承接AMK公司技术并推进新能源 汽车 空气悬挂系统总成国产化。2020年8月开始首次获得量产订单,空气悬挂系统总成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
耐世特(1316HK):公司线控转向系统的转向手感和生产准备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配合可收缩式转向管柱、静默方向盘以及随需转向系统,公司提前布局高阶自动驾驶所需的转向技术,于2021年斩获了线控转向系统的第一个订单,并有望随着高阶自动驾驶的逐步落地释放更大业绩弹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