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的最有可能的是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俗称滚地雷,就是一个呈圆球形的闪电球。这是一个真实的物理现象,绝非科幻小说或卡通片集的能量炮。这种现象早于1838年便有文献记载,科学家已研究逾160年,有关的报告多达数千份,也有二千多份科学论文出版,但是我们对此现象仍未有合理的解释,可是说它可以穿越任何物体是不可信的。
球状闪电通常都在雷暴之下发生,它十分光亮,略呈圆球形,直径大约是20至50 cm。通常它只会维持数秒,但也有维持了1-2分钟的纪录。更神奇的是它可以在空气中独立而缓慢地移动。有少数目击者说它会随着金属物品走,例如电话线,但多数人都说它的路径不定。绝大部份目击者都说它是横向移动的。在它短短几秒的生命中,它的光度、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它曾在空地、封闭的房间内、甚至飞机仓内出现!有迹象显示,它跟云层与地面之间的闪电(即常见的普通闪电)有密切关系,有目击者说它会在普通闪电后形成或消失。球状闪电有可能激烈地爆发,也可能会安静地突然消失。在颜色方面,则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描述。
球状闪电具有破坏力。它既可以破坏玻璃窗,也能使墙壁的外层剥落。它也曾造成人和动物的伤亡,但由于资料不足,未能了解致死的真正原因。没有证据显示球状闪电会破坏树木,这与普通闪电略有不同。球状闪电几乎无法被破坏,有人曾用步枪射中过球状闪电,但是无效。
由于球状闪电出现的频率很低,科学家难以做系统的观测,至今也没有人拍摄得高质量的照片来作科学研究。理论方面,有人认为它是灼热的空气团或气化了的元素,例如碳、钠又或是铜。虽然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球状闪电的部分特性,却不能说明为什么它可以在飞机仓内形成。此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等离子体、离子、带电的尘埃、有外层电子壳的水……,但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满地解释这个科学悬案。如果你有见过球状闪电或拍到它的照片,一定要把所有资料记录下来呀!那将会是十分宝贵的研究资料。
球状闪电之所以神秘,实在是因为它并不常见,它飘渺的行踪、多变的色彩和外形以及它刹时间巨大的破坏力都让人类着迷。所以,早在古希腊的年代,人们就开始留意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了。
球状闪电是闪电形态的一种,亦称之为球闪,民间则常称之为滚地雷。球状闪电的平均直径为25厘米,大多数在10~100厘米之间,小的只有05厘米,最大的直径达数米。球状闪电偶尔也有环状或中心向外延伸的蓝色光晕,发出火花或射线。颜色常见的为橙红色或红色,当它以特别明亮并使人目眩的强光出现时,也可看到黄、蓝和绿色。其寿命只有1~5秒,最长的可达数分钟。
球状闪电的行走路线,一般是从高空直接下降,接近地面时突然改向作水平移动;有的突然在地面出现,弯曲前进;也有沿着地表滚动并迅速旋转的;运动速度常为每秒1~2米。它可以穿过门窗,常见的是穿过烟囱后进入建筑物,它甚至可以在导线上滑动,有时还发出“嗡嗡”响声。多数火球无声消失,有的在消失时有爆炸声,可以造成破坏,甚至使建筑物倒塌,使人和家畜死亡。遇人遇物后即发生惊人的爆炸,产生刺鼻的气味,造成伤亡、火灾等事故。
预防球状闪电的办法是,在雷雨天气,紧闭门窗,避免穿堂风。如果遇到飘浮的“火球”,轻轻的避开它,千万不要去碰它。
科学家推测,球状闪电是一种气体的漩涡产生于闪电通路的急转弯处,是一团带有高电荷的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氧、氮、氢以及少量的氧化氢组成。通常发生在枝状闪电之后,似乎枝状闪电是产生球状闪电的必要条件。球状闪电较为罕见,因而研究它十分困难,至今仍然是自然界中的一个谜。
球状闪电的一般性质
球状闪电至今仍是人们不能解释的奇怪自然现象。许多目击者认为,球状闪电的运动就像是有智慧的,好像它知道要去哪里,如果它进到一个房间,它通常是穿过门口或窗户再到走廊。当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
根据众多的目击材料,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球状闪电的基本轮廓。这种发光的球体大小在高尔夫球和足球之间,颜色有白、绿、黄、橙之分,其亮度可与100瓦灯泡相当。球状闪电持续时间一般在5~10秒左右,它会随气流的起伏在近地的空中自在飘飞,有时逆风而行,可穿门窗,进室内,甚至穿过炉子烟筒。有时会悬停,有时会无声消失,有时又会碰到障碍物爆炸发出巨响而消失。球状闪电运行速度缓慢,有时与人跑速度差不多,极少情况下它会发出轻微的唿哨声、嘁嘁声或咝咝声。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球状闪电几乎总是发生在雷暴天。
球状闪电的特点
大小
球状闪电直径从15~30厘米不等,但也有人见过直径1~2厘米和5~10米大小的。能以固定的频率改变其直径大小,可逐渐衰弱变小,爆炸可使其体积增加并使其终结。能靠分解或重组改变大小。
形状
大部分报道为球形或卵形,还有扁长方形、立方体、圆环状、哑铃形、云雾形、圆柱形、子弹形、雪茄形、锥形、透镜形、盾形和螺旋形等。
颜色
两种最常见的颜色是白色和橘**,其他较常见的是红、蓝、黄和绿色,银色和黑色很少见。有些球状闪电会变色。
速度
可从静止到难以想像的高速(每小时2万多公里,但这种情况不是在雷暴中),一般速度约为每秒5米,即每小时18公里。
结构
似乎是某种等离子体或云雾状物质,有的球状闪电中心是透明的,有的是中空的,或根本没有明显的固定结构,有些球状闪电似乎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运动性
有时是静止的。大部分为直线运动,有些是在一静止位置旋转,有些是不停地转动,有些是按明显的复杂路径来运行的。
寿命
球状闪电一般会持续几秒钟,如7~8秒钟,有些可长达1分钟以上。
行为
有些会模仿周围的物体运动,有些直冲大地。有些球状闪电似乎在“调查”其他物体。大部分被引向金属性或磁性物体,会发生强烈碰撞,有时会造成很大损伤。闪电球会跳动、分解、重组、衰减、爆炸或同时发生这些变化。
声音
极少情况会形成噼哩啪啦或嘶嘶的声音。
味道
目击者说有烧焦的或硫磺的味道。还说有时有烧焦油或氨水或臭氧的气味。
混合性状
温度:触到球状闪电的人都说它相当凉——即没有热的感觉。但它却可以煮开锅、熔电线和加热金属。
亮度:球状闪电一般都像路灯一样亮。它们有时白天即可见到,但人们通常是夜间见到它们照亮了大地。
发生:它们通常发生在雷暴之时,但极少也会发生在之前或之后。大多数的球状闪电都伴随着普通闪电——盘旋着待机而发,但有时它们也像普通闪电一样从云端直击大地。
千奇百怪的目击记录
上世纪40年代,在法国的小城镇里,有3个士兵在一棵菩提树下躲雨时被雷击毙了,但他们仍然站着,像没事一样。雷雨之后,行人跟他们说话,却不见回应,当行人去接触他们时,3具尸体顿时倒地,化成了一堆灰烬。
1956年夏的一个正午,在苏联某个集体农庄,两个孩子在牛棚里躲雨。突然,房前的白杨树下滚落一个橙**的火球直向他们逼来,一个孩子踢了它一脚,轰隆一声,火球爆炸了,牛棚里的12头牛炸死了11头,孩子们被震倒在地,但没有受伤。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火球是罕见的球状闪电。
在美国的一个小城里曾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主妇从市场回到家里,打开电冰箱一看,她放进去的生鸭、生肉全都变成了熟食品。后经科学家的研究才明白,是球状闪电把冰箱变成了电炉,奇怪的是冰箱没有损坏!
1981年1月的一天,苏联一架客机在黑海附近遭遇球状闪电。一个大火球闯入驾驶舱,发出爆炸声。几秒钟后又穿过密封的金属舱壁,出现在乘客的座舱里,戏剧性的表演一番后,发出不大的声音离开飞机。事后检查,机头机尾的金属壁各出现一个窟窿,内壁却完好无损。
在美国俄勒冈州,一个球状闪电来去如风,先在纱门上留下了一个篮球大的洞,然后直奔地下室,毫不留情的毁坏了一个旧轧干机;俄罗斯一位教师的经历更可怕,一个80厘米直径的球状闪电在他头上来回跳动不下20次,然后悄然消失了;此外,前苏联也有报道说,一个球状闪电飞进了一个盛水的大锅里,水立刻沸腾起来,球状闪电在锅里翻滚了10分钟才熄灭; 另有一次,一个足球大小的球状闪电沿街滚动、跳跃,接触到地面时,竟炸出了一些深半米、直径1米的坑,最后,随着一声轰响,火球钻进地下。
1999年3月16日下午,我国湖北省北部的枣阳市忽然间闪电频发,雷声惊天,当场造成9人死亡、20余人受伤的罕见灾害。据目击者称,雷击现场有一片红光,这正是球状闪电的特征。
有人怀疑,上个世纪发生在俄罗斯的通古斯大爆炸的罪魁祸首就是球状闪电。
探索球状闪电的本质
到底什么是不可思议的球状闪电?多少年来,科学界都认为球状闪电是子虚乌有的现象,直到最近几十年才承认它的真实性。
早在1955年,苏联物理学家便提出球状闪电是雷暴中所产生的电磁干扰效应所引起的。1991年,日本科学家报道了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微波干扰所产生的一系列类似球状闪电的现象,他们的人造等离子球也显示出球状闪电的一些特性,如它可沿与主气流相反的方向运动,并可穿越固体物质。
1998年,一位西班牙物理学家认为,所谓的神秘球状闪电其成因并不神秘,这一现象很可能是闪电产生过程中,磁场约束发光等离子体所形成。他建立了闪电磁场模型,认为关键是闪电过程中形成的水平磁场和垂直磁场磁力线圈相互交织而成的磁力线网。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这一磁力线网有可能会呈现出球形,而发光等离子体会被这一网所“俘获”而形成球状闪电。这一火球效应会一直持续到等离子体开始冷却。研究人员指出,根据他们的预算,火球持续时间最多可达10至15秒。当等离子体冷却后,电子开始被原子所束缚,等离子体内部电阻变大、电流趋弱,周围的磁场也将随之瓦解,最终火球不复存在。
按照这一理论,球状闪电绝大部分较冷,但在沿磁力线方向局部温度则极高。研究人员指出,据此就可很好的解释为什么火球并不发热而触到物体后往往容易着火。
2000年,两位新西兰科学家提出了他们的新理论。当一般的枝状闪电击到土壤中,土壤中的矿物质会转换成纳米纯硅和硅化合物颗粒。这些尺寸不足十分之一微米的微型颗粒,会在闪电的能量作用下由土壤蒸发进入大气。这一过程,就像抽烟者从嘴中吐出烟圈。进入大气的含硅颗粒会首先连接成链,然后组成能随气流运动的球状细丝网。该球状细丝网中的颗粒具有很高活性,会在特定条件下缓慢燃烧,并释放出光和热而形成所谓球状闪电。
一些目击者曾报告说,他们看到的球状闪电能穿墙越窗,甚至能通过飞机的机身,这一理论对此也能解释。大多数房屋的门窗周围都有缝隙,而含硅颗粒组成的球状细丝网极具弹性,只要空气能过的地方细丝网也应能通行。也就是说,如果空气能穿过门窗,那么该细丝网也能“挤过”,并会随后重新恢复形状。
科学家以闪电样本的放电来试验土壤样本,结果确实产生了聚合的纳米粒子,这些离子的氧化速度与球状闪电一致。
研究的新进展
2002年1月15日英国皇家学会在其学术杂志《哲学学报》的专刊上发表了一组有关球状闪电理论的文章。这些理论分别由物理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工程师提出。他们提出了3个解释球状闪电缘由的新理论。其主要内容分别是:
1球状闪电是由含有水合离子的小水滴组成的,它通过离子反应来释放能量。在这个理论中,球状闪电是一个包含等离子体的电化学结构,这一结构是由温度、压力、电磁场和重力场的微妙平衡来维持的。
2球状闪电是由聚合体细丝缠绕而成,通过表面放电来释放能量。在该理论中,灰尘中的自然微粒,像来源于纤维素、煤烟或硅土中的微粒都能形成细丝状结构,这些细丝聚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高度充电的球体,当它表面放电时,就发出了光和热。
3球状闪电是由金属纳米粒子链构成,其能量释放是通过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氧化来进行的。在这个理论中,普通的闪电能引起像土壤或木材这样的物质释放金属蒸气,这种带电的金属蒸气浓缩成一个网状的金属纳米粒子球。
这些理论都有些说服力,特别是第三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球状闪电能够穿过墙壁和关着的窗子,似乎更有说服力。
但是,人们至今尚未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真正的球状闪电,虽然已模拟出了极微型又短命的球状闪电。事实上,所有的理论在球状闪电的复杂多变性面前都显得那么单薄。一个真正的球状闪电理论应说明所有的现象,包括没有雷暴的情况和球状闪电持续很长时间及球状闪电大如房屋的情形。而要说清这一切,需要更强大的理论。
有人认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应是接近冷聚反应领域,与等离子体现象相关的理论。更有人提出球状闪电和龙卷风一样都是等离子团的现象。还有人设想,最佳的理论可能是把电磁学、电学和等离子及纳米理论综合起来的想法。
总之,球状闪电不仅有趣,而且包含了很多秘密,一旦了解了它的本质,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或许会有深远的影响。或许,我们不仅能找到人体自焚和通古斯大爆炸的元凶,更能由此找到高效、清洁的新能源。
球状闪电与人体自焚
1966年12月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波特城,一位煤气工人上午9时来到班特莱医生家查表。他以为老医生尚未起床,就径直走向地下室去查表。一进地下室发现地上有一堆灰烬。他抬头一看,看到灰烬上方的天花板有一个烧穿了的大窟窿。他大吃一惊,赶忙奔上去找那位老医生,却在卫生间看到烧穿窟窿的地板上,只剩下半条人腿,老人的身体已化为灰烬。 整个现场没有丝毫发生火灾的迹象。
有些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人体自焚”,并给它下了个定义:所谓“人体自焚”,是指人体没有同外部火源接触,内部发生燃烧化为灰烬,而灰烬周围一切可燃物体保持原样的一种现象。
根据现有的200多案例,发生“自焚”的人男女比例大约相等;年龄从4个月到114岁都有;身体有胖有瘦,有的案例甚至发生在走路、开车、划船、跳舞的过程之中。
那么,“人体自焚”起于何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西方,有人认为是人体内有过量的脂肪引起的。这种解释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发生自焚的人有胖有瘦。有些人认为,人体自焚是由于某种天然的“电流体”造成体内可燃物质燃烧。所谓天然“电流体”究竟何所指?还有人认为是由于体内磷质过多,发生自燃,此说没有根据。更有趣的是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喝了过量的酒,酒精发生自燃的现象。此人还做了个可笑的试验:把酒精注射到一块新鲜的肉里,然而却不见发生“自焚”现象。
近年来,有人指出:“人体自焚”是自然界中的球状闪电引起的,所以不是自燃,而是他燃。持这种观点的人解释道:球状闪电像一个大火球,在空中飘飘忽忽,忽高忽低的移动,常使夜间行路的人大惊失色。球状闪电能穿过门、窗的缝隙、升堂入室、钻进人家,它有时发生爆炸,毁坏建筑物,造成人畜伤亡。它在行经的沿途,遇到任何障碍物时无坚不摧,却又不烧坏周围的可燃之物。通常,一个球状闪电爆炸时释放出的能量,约相当于10公斤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而且当球状闪电消失后,一般会留下烧焦、硫磺或臭氧的气味。
UFO与球状闪电
由于球状闪电行为的诡秘奇特,有人提出大部分UFO可能就是球状闪电。其理由是:
1在颜色方面。球状闪电的颜色绚丽多彩,有白色、粉红色、桔红色、蓝色等。UFO也有类似的色彩。
2在声响方面。球状闪电在运动时会发出轻微的吱吱声、噼啪声,最后静静地消失。UFO由于距离较远,多数听不到声音,但也有少数UFO飞行时会发出呼呼的声音或隆隆的响声。部分UFO还发出热量,这与球状闪电很一致。
3UFO和球状闪电都能漂浮空中,行踪不定。
但是,持不同观点者则认为球状闪电多产生于雷雨的天气中,而多数UFO目击是发生在晴朗的天气里。况且,球状闪电在空中的运动似乎完全取决于气流,而UFO的运动似乎与气流并不一致。
2、《球状闪电》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写的一本以球状闪电为中心展开的科幻小说,书中描述了一个历经球状闪电的男主角对其历尽艰辛的研究里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神秘而离奇的世界。
危害及预防
球状闪电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闪电。
球状闪电是闪电形态的一种,亦称之为球闪,民间则常称之为滚地雷。球状闪电的平均直径为25厘米,大多数在10~100厘米之间,小的只有05厘米,最大的直径达数米。球状闪电偶尔也有环状或中心向外延伸的蓝色光晕,发出火花或射线。颜色常见的为橙红色或红色,当它以特别明亮并使人目眩的强光出现时,也可看到黄、蓝和绿色。其寿命只有1~5秒,最长的可达数分钟。
球状闪电的行走路线,一般是从高空直接下降,接近地面时突然改向作水平移动;有的突然在地面出现,弯曲前进;也有沿着地表滚动并迅速旋转的;运动速度常为每秒1~2米。它可以穿过门窗,常见的是穿过烟囱后进入建筑物,它甚至可以在导线上滑动,有时还发出“嗡嗡”响声。多数火球无声消失,有的在消失时有爆炸声,可以造成破坏,甚至使建筑物倒塌,使人和家畜死亡。遇人遇物后即发生惊人的爆炸,产生刺鼻的气味,造成伤亡、火灾等事故。
预防球状闪电的办法是,在雷雨天气,紧闭门窗,避免穿堂风。如果遇到飘浮的“火球”,轻轻的避开它,千万不要去碰它。
科学家推测,球状闪电是一种气体的漩涡产生于闪电通路的急转弯处,是一团带有高电荷的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氧、氮、氢以及少量的氧化氢组成。通常发生在枝状闪电之后,似乎枝状闪电是产生球状闪电的必要条件。球状闪电较为罕见,因而研究它十分困难,至今仍然是自然界中的一个谜。
1947年6月24日,美国商人肯尼斯·阿诺德乘坐飞机过加斯加德山。突然,一道十分刺眼的光线射入了他的眼帘。阿诺德发现,机翼的左侧有9个巨大的圆盘形的东西,正贴着山顶急速飞行。他迅速测算了一下,测出这些飞行物的速度每小时达到1900千米。这么快的速度是当时的人们不敢想象的。事后他描述说:“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飞行器……像一种碟子……”
此后,报纸立即报道了这一事件,因为这种东西是圆盘形的,所以被人们称为“飞碟”。自此之后,关于飞碟的报道成千上万。飞碟是什么东西,人们众说不一,而其中最激动人心的说法是:飞碟是外星人造访地球驾驶的宇宙飞船。
飞碟是否真是外星人驾驶的宇宙飞船呢?在无垠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上有人类存在以外,在其他星球上,只要有适当的条件,同样可能存在着生命,甚至存在高等智慧的生物——外星人。但是科学家又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假设飞碟从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除外)飞来,并且以最大的速度——每秒30万千米飞行,往返一趟需要几年时间。这得建造非常巨大的飞船才能装载足够的燃料和食品来维持航行!而且即使这些星球上的外星人每年都派一艘飞船在银河系内考察,进入太阳系的机会也是千载难逢的,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飞碟光临地球。
美国和英国有人悬赏巨额奖金,奖励能为飞碟的存在提供的确凿证据的人。然而时经多年,这笔丰厚的奖金至今仍无人获得。1967年,美国组织了空军部门的37位专家,对12000多起“飞碟”事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除了胡编乱造的虚假报告之外,绝大多数的所谓“飞碟”只不过是人造卫星焚烧后的碎片、云块、球状闪电、行星或流星等给人造成的错觉。尽管”飞碟是外星人造访地球驾驶的宇宙飞船“这一说法非常令人激动,但真凭实据至今却一个也没有找到。
为方便小朋友收听,本文已录成音频。
每天一个百科故事,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
听故事,学知识,玩游戏。
多妈开讲已经录制了500多期了哦。
500期节目听完,你肯定是知识小达人了。
还想听什么样的故事,可以告诉多妈,多妈每天都在录节目哦。
搜索关注多妈开讲,把你的想法告诉多妈。
我相信有! UFO的实质意义就是不明飞行物,既然是不明飞行物,只要是人类不了解的都可以称做不明飞行物,所以UFO实际上是存在的。至于外星智慧生物的存在,唯有未来某一天人类真正与它们进行第五类接触了才能明白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并不孤独。人类都期待着宇宙中有外星文明的出现,宇宙茫茫我们并不能自己早早就下定义,都需要我们去探索。所谓UFO是指不明的飞行物,人类未知的事物太多了,我相信 宇宙太大了,像地球一样能够生存的星球,我相信还有很多 尚未发现的事物,并不代表它们就不存在。就像外星文明,或四维空间相信 1我们是太阳系 那其他遥远的什么星系一定有生命 要么文明落后与我们要么就是与我们差不多 要么就是远远超越着我们 人多点幻想还是不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册中正式列入“不明飞行物”(即UFO)条目的解释,应聘撰稿人是中国UFO研究会第三届理事长孙式立先生。《中国大百科全书》 关于UFO的解释全文如下: 不明飞行物[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未经查明来历的空中飞行物。国际上通称UFO,俗称飞碟。据目击者报告,其外形多呈圆盘状(碟状)、球状和雪茄状,在空中高速或缓馒移动。 飞碟热首次出现在1878年1月,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农民 j马丁看到空中有—个圆形物体。美国150家报纸登载这则新闻,把这种物体称作“飞碟”。 1947年6月,美国爱达荷州的一个企业家K阿诺德驾驶私人飞机,途经华盛顿的雷尼尔山附近,发现9个圆盘高速掠过空中,跳跃前进。这一事件在美国所有报纸上得到报道,又一次引起了世界性的飞碟热,以后有关发现飞碟的报告纷至杳来,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也纷纷组织调查研究。 关于不明飞行物的争论 自40年代末起,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急剧增多,引起了科学界的争论。因为UFO不是一种可以再现的,或者至少不是经常发生的事物,没有检验的标准,迄今在世界上尚未形成一种绝对权威的看法。持否定态度的科学家认为,很多目击报告不可信,不明飞行物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人的幻觉或者目击者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曲解,可以用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来加以说明。他们甚至把飞蝶学视为伪科学。肯定论者认为,不明飞行物是一种真实观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实,但许多UFO专家表示,他们并不肯定UFO是外星船。他们认为不应该把相信UFO存在与相信它来自外星的理论混淆起来,因为来自宇宙的假说只是根据其飞行性能、电磁性质以及目击者的印象解释归纳推断出来的,正确与否尚待查证。也有一部分UFO专家支持“外星说”。一些学者还指出,飞碟现象在许多方面与已知的基本科学规律不符,在解释这种现象时理论上所遇到的困难是它至今未能为现代科学家所承认的主要原因,但不能因此就轻易否定这种现象的存在。 对不明飞行物的解释 人们对UFO现象曾作出种种解释。 ① 自然现象:某种未知的天文或大气现象,地震光,大气碟状湍流(一些科学家认为UFO观象是由环境污染诱发的),地球放电效应。 ② 对已知现象或物体的误认:被误认为UFO现象的因素或物体有天体(行星、恒星、流星、彗星错别字:“慧星”改为“彗星”、殒星等);大气现象(球状闪电、极光、幻日、幻月、爱尔摩火、海市蜃楼、流云);生物(飞鸟蝴蝶群等);生物学因素(人眼中的残留影像,眼睛的缺陷、对海洋湖泊中飞机倒影的错觉等);光学因素(由照相机的内反射、显影的缺陷所造成的照片假像,窗户和眼镜的反光所引起的重叠影像等);雷达假目标(雷达副波、反常折射、散射、多次拆射,如来自电密层或云层的反射或来自高温、高湿度区域的反射等),人造器械(飞机灯光或反射阳光、重返大气层的人造卫星、点火后正在工作的火箭、气球、军事试验飞行器、云层中反射的探照灯光、照明弹、信号弹、信标灯、降落伞、秘密武器等)。 ③ 心理现象:有人认为UFO可能纯属心理现象,它产生于个人或—群人的大脑。UFO现象常常同人们的精神心理经历交错在一起,在人类大脑未被探知的领域与UFO现象间也许存在某种联系。 ④ 地外高度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有的UFO是外星球的高度文明生命制造的航行工具。 研究现状 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在开展对不明飞行物的研究、已出版的关于不明飞行物的专著约350余种、各种期刊近百种。对不明飞行物已有不少官方和民间研究机构在进行研究。世界上较大的研究机构都拥有—批专家参知这项工作,包括天文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医生和精神病学专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还有航空、土木、电气、机械和冶金等方面的工程师,以及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等。在美国,一些理工大学甚至巳把不明飞行物问题正式列入博士论文的选题,一些大学和空军院校还开设了不明飞行物课程。中国也建立了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民间学术研究团体一中国UFO研究会。在台湾和港、澳地区均建有类似的飞碟研究组织。中国关于不明飞行物的科普刊物《飞碟探索》于1981年创刊。 20世纪以前较完整的目击报告有300件以上。据目击者报告,不明飞行物外形多呈圆盘状(碟状)、球状和雪茄状。20世纪40年代末起,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急剧增多,引起了科学界的争论。持否定态度的科学家认为很多目击报告不可信,不明飞行物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人们的幻觉或是目击者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曲解。肯定者认为不明飞行物是一种真实现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实。到80年代为止,全世界共有目击报告约10万件。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与目击报告可分为4类:白天目击事件;夜晚目击事件;雷达显像; 近距离接触和有关物证。部分目击事件还被拍成照片。人们对 UFO作出种种解释,其中有 : ①某种还未被充分认识的自然现象;②对已知物体或现象的误认;③心理现象及弄虚作假;④地外高度文明的产物。全世界许多国家开展对 UFO的研究。关于UFO的专著约350余种,各种期刊近百种 。世界各国有一批专家参加此项工作。中国也建立了以科技工作者为主的民间学术研究团体——中国UFO研究会。中国关于UFO的科普刊物《飞碟探索》于1981年创刊。b]目击事件分类 到80年代初为止,全世界共有目击报告约10万件,每年乎均还要增加3千余件。 专门从事这类研究的人,称自己为不明飞行物学家;他们将人与天外来客的近距离接触分成了四类: 第一类接触,是指近距离目击不明飞行物,但没有留下任何具体的物证。一天下午发生在墨西哥上空的一场惊人邂逅,就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接触,是除目击不明飞行物之外,还有外星人来访的具体有形痕迹。引发诸多争议的麦田怪圈可以被归为这类接触。前不久出现在墨西哥一片草地上的古怪圆形图案,就被认为与不明飞行物有关。 当然,还有著名的第三类接触,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往往是通过心灵感应,与外星人交谈。
我想了一下,我觉得好像是秘境追踪吧 是将UFO的,其中有一集讲的是 纳粹谍影。 大概说的是希特勒乘坐有形潜艇去了南极,也或者是乘坐飞碟去的,因为盟军当时在进攻德国本土的时候确实找到了很多碟形的飞行器,但是都已经损毁了。美军甚至还为此专门去过南极考察,美军的一架飞机还在南极坠毁,据说当时飞行员用无线电呼叫机场,最后的几句话就是,它们速度很快,它们离我们越来越近然后飞机就失去联络。你应该说的就是这个吧
飞碟,可以肯定地说,确实存在,还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地球上的东西,更进一步地说,它是外星人的飞行器。大家都知道,离我们太阳系最近的比邻星系,光都得二,三年才能到达我们的太阳系啊,更别说银河系中其它恒星系,或者河外星系了。所以,飞碟的速度是光速的几千倍,几万倍或几万万倍甚至更高。所以,飞碟的技米难点主要有两个。一,发动机技术。二,飞碟材料技术。就这两点技术,恐怕人类得几百年或上千年才能赶的上。但是,我相信,智慧的人类,不屈服的人类,总有一天能够破解飞碟的密秘并超越它。等到那一天,宇宙 旅游 不再是梦想,不再是科幻,而是人人都可以的。
“飞碟”(碟形飞机)的发展显然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大部分工作都是高度机密的,许多细节都不确定。
多年来,美苏提出了多种碟形飞机方案,其中一些曾经建造过。其中最有文献记载的是亚瑟·萨克的AS-6试验机,这是一架小型轻型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制造。
二战期间,一些设计者对碟形机翼进行了一些研究。在设计工程师查尔斯·齐默曼的领导下,吉斯·沃特领导了一系列的设计,最终产生了“沃特飞行烙饼”,也许是第一架出于空气动力学原因明确设计成圆盘的飞机。一般来说,与翼展(侧边长度)相比,具有大弦长(前后长度)的机翼,用机翼的展弦比来描述,由于诱导阻力大,性能非常差。避免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将翼尖逐渐变细到一个点,这就是为什么超级喷火使用椭圆形平面形状。在烙饼上,这被带到了一个极端,导致飞机有一个巨大的机翼和非常低的机翼载荷,允许它轻松地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烙饼”的发动机被移到机翼的末端,以进一步减少气流在那里引起的阻力。当这种设计在战后时期飞行时,喷气发动机已经使这种设计过时,美国海军也失去了兴趣。
战后,德国科学家安德烈亚斯·埃普声称,他在战争期间提出了碟形飞机的想法,这是他在小型碟形靶机上的工作的发展。不管他的想法如何,这个概念据说是在纳粹德国发展起来的,尽管声称飞行原型似乎不太可能。美国中情局解密文件显示,德国科学家收集了许多关于圆盘状飞机设计的报告,但这些报告质量可疑。
根据埃普的说法,几个从事该项目的德国科学家和没有从事该项目的埃普被认为是被苏联招募的,他们继续为苏联设计碟形飞行器原型。这一说法似乎缺乏支持证据。埃普声称在1947年退出了苏联的计划,带着他的知识为美国工作。
在美国,许多试验性的碟形飞行器显然是随着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空军和中央情报局服务而秘密进行的项目。飞碟具有垂直起降设计的优势 ,因此避免了对跑道容易损坏的弱点,同时其形状非常适合散射雷达波的隐形飞行器。这些早期的设计显然是由涡喷发动机驱动的,涡喷发动机利用柯恩达效应驱动水平旋翼提供升力。
美国显然是为了平息对飞碟军事性质的猜测,1952年7月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约翰·桑德福德少校否认对飞碟有任何了解,退役的唐纳德·凯霍少校宣布他相信飞碟来自外星人。1957年,凯霍成为民用不明飞行物组织NICAP(国家航空现象调查委员会)的负责人,据信该组织也被中情局的几名秘密成员渗透。
与此同时,在加拿大,加拿大Avro公司也试图开发碟形飞行器,最初由加拿大政府资助。约翰·弗罗斯特在试验制造更高效喷气发动机的不同方法时就开始了这一设计,最终安装在一个大型碟形装置上,废气排向外面。然后,他将尽可能小的机身包裹在发动机周围,将排气管排到后面。对于垂直起落飞机,飞机坐在尾部起飞和着陆,在向前飞行中产生升力,就像一个大三角翼。
弗罗斯特也开始对柯恩达效应产生升力感兴趣,最终放弃了最初的三角翼设计,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碟形。在这个模型中,发动机排气被环绕飞机的襟翼引导到整个飞行器下方,允许飞行器“水平和垂直”地起飞和降落。一旦飞行,襟翼会稍微倾斜,在指向后方时产生一个小的下压力。传统方法产生的升力很小,发动机排气将通过引导飞行器周围的气流来构成“人造机翼”。他提供了一些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性能评估,在24000米达到4马赫的性能,在这一点上,美国空军提供了606A武器系统项目下的资金支持。结果是直径为89米的Y2超音速飞机项目。
测试很快揭示了整个概念是不可行的,这种飞行器在超音速时会非常不稳定。尽管如此,Avro公司仍继续该项目的亚音速设计工作——银虫计划。正在寻找战场运输和支持解决方案的美国陆军对银虫计划很感兴趣,他们接管了大部分项目资金。银虫的最终结果是Avrocar或VZ-9AV,实际上(无意中)是气垫船的原型,而不是1961年公开的碟形飞机。Avro公司在1959年经历财政困难后,对未来项目的资助显然转向贝尔飞机公司。与此同时,直升机被证明是美国陆军正在寻找的解决方案。
20世纪80年代,关于三角形不明飞行物的报道揭露了另一个机密项目——F-117夜鹰的存在,该项目于1988年11月公开。
碟形飞机没有大量服役的难点在于控制技术,不像飞机有容易操作的控制面,飞碟飞行控制比飞机复杂得多。飞碟从二战到现在,至少已有七十多年 历史 ,市场只出现了一些多旋翼类似飞碟的小型玩具无人机,可见难度。
飞碟就是我们常说的UFO,翻译过来就是不明飞行物,是一种椭圆盘飞行器 。
很多人认为飞碟是外星人制造的,时不时会在地球上看到这些飞碟,UFO出现在世界各地,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飞碟也屡屡光顾我国部分地区,至于原因,至今也没有定论,从各种有关于飞碟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发现飞碟的一些特点。
飞碟能在空中高速盘旋,瞬间移动或停止。现在的飞机都是靠升力才能够天空中自由飞行,利用飞机上下表面空气流速的不同,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才能升空,因此,飞机需要在 跑道上全力加速,当速度够快时,才能够稳定的上升。
也就是说,机翼产生升力必须需要一定的速度,如果飞机在空中突然停止,就相当于失去了升力,飞机很快就会坠落,所以, 一般的飞机在天空中瞬间停止和移动是不太可能的。
现在能够做到在天空中停止的飞机只有直升机和垂直起降的飞机,其他飞机都做不到。 直升机需要配有螺旋桨,螺旋桨不断的旋转产生升力,当升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时,直升机就可以在空中悬停。
垂直起降的飞机在世界的数量上少之又少, 这种飞机把喷气式发动机喷口朝下,向下喷气,从而将飞机托起 (如英国的鹞式战斗机),美国的F-35则是采用升力风扇,这些飞机虽然能够在垂直起降,并能在空中短暂停留, 但是其作战半径小,耗油量巨大,应用到飞碟中显然是不合适的。
飞碟速度极快,很可能是超光速的,目前还远远不能制造出超越光速的飞行器,即使速度能够达到光速,那么其 制造材料的硬度也要极大,并且质量还要轻,人类对这种材料的研制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绝大多数目击事件拍摄到的UFO均无发动机声音。我们平时总会听到客机或者战斗机飞行时发出的巨大噪音,这是发动机振动产生的,几乎不可避免, 可是,飞碟却接近于无声,那么飞碟如何才能做到无声呢?
有可能是因为在飞碟上安装了减噪装置,这样外界就无法听到飞碟产生的声音, 飞碟四周或许有种十分强大的磁场,能够无视地球上面的引力,并将飞碟周围变成真空 ,真空是不能传声的,这样不管飞碟怎么飞我们都听不见声音了!
人的听力范围是20-20000赫兹。 如果飞机发动机的振动频率小于每秒20次或者大于每秒20000次,人们就不会听到噪声 。但是以目前的技术还是做不到的。
飞碟技术的 探索早在1940年,德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和制造秘密飞行器的机构,叫做“爆破手研究室—13”。1940年,德国工程师施里维尔和哈贝莫尔制造出了第一个飞碟式飞行器—1号模型。
后来他们又对1号模型进行改进, 制造出了代号为“垂直飞机”的2号模型,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1200公里,并且能在空中停留以及水平飞行 。但是,1号模型和2号模型都只是停留在实验性的尝试阶段,并没有批量生产。
后来,这个秘密机构在纳粹***的支持下, 收罗了一批杰出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工程师和试飞员等顶尖人才,并在德国军方帮助下,最终研制出了一种十分先进的碟形飞行器——“别隆采圆盘”。
这种圆盘使用的是奥地利发明家维克托·舒柏格研制的“无烟无焰发动机”,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强大的高压电电离水,产生出氢气和氧气,再通过把氢气和氧气混合以产生爆炸动力。
在这种飞行器的周围一共装有12台发动机,利用其喷出的气流能给飞行器提供了巨大的反作用力, 发动机不断吸入大量的空气,从而在飞行器上方形成真空区域 ,为飞行器提供了巨大的升力。
后来,德国陆军元帅命令炸毁“别隆采圆盘”,人们无法找到它们的身影,其秘密也就无人知晓,如何制造出这种飞碟也就成了永远的谜团。
美国空军也曾经希望制造出一种能够超越声速飞碟,1954年, 加拿大航空工程师约翰·弗罗斯特开始秘密地为美国空军研制这种飞碟,号称“瓢虫计划”。 但是风洞测试表明,弗罗斯特涉及的飞碟既噪音又大又不稳定,性能极差。
最后生产出来的两架飞碟只能飞到几米的高度就开始失去控制, 不停地摇晃,并且在测试中的最高速度也不过每小时56公里 ,远远达不到超音速的要求,最终这个项目不了了之。
我相信,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理论的不断推出,人们需求的日益增大,飞碟的制造技术终有一天会被攻克。 本文由飞哥干货分享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