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火药主要成分是什么?“火药”命名的由来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火药主要成分是什么?“火药”命名的由来是怎样的?,第1张

中国古代的火药主要由硝石、硫磺、木炭等三种化学物质混合加工而成。民间长期流传的“一硝二磺三木炭”就是它的简易配方。因为它呈黑褐色,人们又习惯称它为黑火药。为什么命名为“药”,这因为它的发明来自于古代金丹制药的实践,还因为火药和组成它的硝石、硫磺在古代都曾被当作药。遇火易燃是它的特性,故被称作火药。

民间说法“一硝二磺三木炭”说的就是黑火药三种成分的质量比,指用十六两为一斤的老式杆秤,称一斤土硝或者火硝(硝酸钾),二两硫磺,三两木炭,三者质量比为16:2:3。

中学化学所说的“一硫二硝三碳”实际是黑火药燃烧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分子系数或者物质的量比,即:S+2KNO3+3C=K₂S+N₂↑+3CO₂↑,折算成质量比仍然是硝酸钾约75%,硫约10%,碳约15%,或者硝酸钾:硫:碳=15:2:3。

使用要求

火药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良好的燃烧稳定性和规律性。

二、足够的强度,以保证引燃时不致产生药体破裂而影响燃烧性能。

三、良好的韧性、化学安定性,以保证火药可以长期贮存而不变质。

四、撞击、摩擦等机械敏感度要小,以保证使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墙硝实际上就是盐碱,在北方的平房最为明显,因为北方的土壤含盐碱,盖房屋所用的材料都是从北方就地取材,加上一干一潮,屋子内就会返碱,形成硝状附在墙壁下方。

主要是混凝土中的砂的问题,在我国沿海一带用于工程的大部分用海砂,建筑物潮湿或渗水时,砂所含的盐与水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白色的物质,并随外墙的裂缝或孔洞渗出来。

扩展资料:

对于盐碱立地条件生长的植物1-2年有效。另外由于“钠离子吸附剂”交换性能好,可用来提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调整PH,交换捕捉土壤中有害金属离子,降低土壤含盐量,效果十分明显,脱盐率可达186-293%

主要是在盐碱地建排水工程,首先需在盐碱地上开建砂柱、盲沟、集水井等设置,使地下形成网沟系统。随后利用雨水进行脱盐,在滨海新区,经过一个雨季的脱盐,盐碱度可从6%。降至3%。它改变了传统客土回填、破坏耕地的施工方法,而是采用盐土回填,就地改造,再进行施工绿化,可节约成本40%。

-盐碱

我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但火药的起源,应从炼丹术谈起。

炼丹术是一种吹嘘能够炼出使人长生不老的仙丹的迷信活动。

它与中国的道教思想有密切联系。

道教鼓吹人吃了丹药可成仙而长生不老。

从汉代到隋唐,许多皇帝迷信道教,相信炼丹术。

当时出现了许多以炼丹为业的“方士”。

较著名的有葛洪、刘安等。

他们的炼丹过程大致是,将一种或几种药料(当时一般以金属及矿物居多),在一定火候下烧炼,使之失去原来的性质而显示出新的状态,这一过程在炼丹术中名为“伏火法”。

当时使用的原料有硫磺、硝石等,也有将木炭、硫磺等混合在一起的。

这一类混合物,成分已与后来的火药接近。

后来炼丹家发现这种药物易于燃烧,故又称之为“火药”。

火药易于燃烧的性质被人们掌握后,就逐渐推广它的用途。

最普遍的是用它来做鞭炮。

同时,晚唐后也用它来制造武器。

宋代火药发展非常快。

当时已出现了用火药制成的“火箭”、“火炮”、“火枪”等武器。

宋太宗、宋真宗时期,在北部、西部等地相继与辽、西夏、金等国家发生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各种火器的发展。

当时,往往一次战争就要消耗数万只火箭。

宋以后的金元时期,火药在武器上的应用更广更精,能制出各式各样的火器。

从元末到明初,我国枪炮式火器又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当时的火药,主要成分是硝石(KNO3)、硫碘(S)和木炭(C),所以都是黑火药。

12世纪以后,火药由我国向世界传播开去。

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将火药应用于战争是在十四世纪上半叶,这比我国应用火药的历史要短得多。

不过,我国虽然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但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落后于西方。

  火药的成分有:硫磺、硝石和木炭,火药能够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一般运用在火箭等装置,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据说最早将火药用于战争的国家古代的中国,始于唐朝末年。而在现代社会火药的爆燃瞬间,温度可达1000度以上,破坏力很强。火药的成分有硫磺、硝石和木炭。硫磺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不溶于水易溶于二氧化碳是一种易燃的固体。

  硝石又叫焰硝、钾硝石等。它是无色、白色或灰色结晶状,有玻璃的光泽感,硝石在火药中起到在密闭空间中提供足量氧气的作用。而木炭是一种保持木材原来的构造,和孔内残留焦油的不纯的无定型碳,木炭最主要成分是碳元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9269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