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洞庭湖沉积区的孢粉分析报告
(1)ZK2的孢粉
经分析,在ZK2号钻孔发现大量的孢粉,隶属45个科54属,结果见图5-1,具体为:
图5-1 洞庭湖沉积区钻孔(ZK2)的孢粉图谱
蕨类植物有石松属(Lycopodium)、卷柏属(Selaginella)、莲座蕨属(Marattiales)、里白属(Hicriopteris)、膜蕨科(Hymenphyllaceae)、鳞盖蕨属(Microlepia)、凤尾蕨属(Pteris)、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铁线蕨(Adiantum)、凤丫蕨属(Coniogramme)、踢盖蕨属(Anthyrium)、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桫椤属(Cyathus)、骨碎补属(Davallia)、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碎米蕨(Cheilanthes)、金毛裸蕨(Cymnopteris)、丝带蕨(Drymotaeuium)、双扇蕨(Dip-teris)、车前蕨(Antrophyum)共20科20属。
裸子植物有苏铁属(Cycas)、松属(Pinus)、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属(Cunning-hamia)、柏科(Cupressaceae)共4科5属。
被子植物有樟科(Lauraceae)、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胡桃属(Juglans)、枫杨属(Pterocarya)、山核桃属(Carya)、化香树(Platycarya)、桦属(Betula)、桤木属(Alnus)、鹅尔枥属(Carpinus)、榆属(Ulmus)、椴(Tilia)、桑科(Moraceae)、木兰属(Mag-nolis)、枫香属(Liquidambar)、豆科(Leguminosae)、蔷薇科(Ros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ceae)、蓼属(Polygonum)、酸膜属(Rumex)、大戟属(Euphorbia)、百合科(Lili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蔾科(Chenopodiaceae)、石竹科(Caryaphyllaceae)、眼子菜属(Potamogetonaceae)、香蒲属(Typha)共21科29属。
上述植物均为现今洞庭湖区常见的植物,其中蕨类植物是属于热带亚热带喜阴湿的类型,常生长在林下灌木丛、溪边等湿润地方,它的数量增加反映局部地方气候湿润;裸子植物均为长江以南温暖地区常见的常绿针叶植物;被子植物中,常绿乔木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樟科(Lauraceae)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它的大量出现反应气候暖湿,落叶树种胡桃科、桦木科、榆科、椴科的出现反应气候转温凉,草本植物菊科、藜科、蒿属的增减反应气候的干旱程度,水生植物眼子菜属(Potamogetonaceae)、黑三棱属(Saparganiaceae)、香蒲属(Typha)以及水生环文藻属(Concentricysten)代表湿生的环境。需要指出的是,在很多的孢粉分析报告中,禾本科植物常常是作为旱生植物进行统计分析的,的确禾本科植物中绝大多数是旱生植物,但也有很多植物是生活在水域中的,如水稻、芦苇、茭白等等,而且洞庭湖地区地下6~7m深的地层中还常常能见到水稻、芦苇等的硅质体,因此,在本书中,禾本科是作为旱生和水生之间的过渡类型(中生植物)来考虑的。
根据20种主要孢粉在ZK2孔中的含量的变化将该孔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带及2个孢粉亚组合带。
从图5-1可以看出该孔孢粉浓度从下至上出现三期峰值,一期峰值最大,出现在地表下1190~1307m;二期的峰值其次,出现在64~69m;第三次峰值最小,出现在29~435m。也即在三期的时间段中气候是最适宜的时期,植被生长状况比较好,地表植被覆盖程度大。
第Ⅰ组合(1190~1307m),孢粉浓度高,以常绿阔叶植物栲、栎及草本植物禾本科为主,常绿针叶植物杉科、柏科其次,喜阴湿的蕨类含量很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特征,气候适宜植物的生长,植被的覆盖率高,常见旱生植物。反映气候暖湿偏干。
第Ⅱ组合(0~1190m),以常绿针叶植物松、喜阴湿的蕨类及草本植物禾本科为主,杉科、柏科、栲、栎其次,常见旱生草本植物,偶见落叶阔叶植物胡桃、枫杨、桦、桤木、榆、椴、枫香。气候波动较大,总体反映下部温干,上部温湿。该带可分为如下2个亚组合带:
第Ⅱ-1亚组合(74~1190m),以松、蕨类及禾本科为主,常见旱生草本植物。蕨类植物下部以凤尾蕨、水龙骨科为主,上部以里白、水龙骨科为主;喜温凉的落叶植物见有枫杨、桤木、榆、枫香。底部见有水生植物。气候总体温干,下部气候波动大。
第Ⅱ-2亚组合(0~74m)以松、蕨类及禾本科为主,常见旱生草本植物。喜阴湿蕨类植物大量增加,尤其是凤尾蕨,喜温凉的落叶植物的含量与前期相比有所增加,见有胡桃、桤木、桦、榆、椴。气候波动大,总体下部温干为主,上部温湿。
组合Ⅱ和组合Ⅰ相比,落叶阔叶植物成分无论数量还是种类上都大量降低,蕨类植物大量的增加。这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据郑卓等(2004)研究,广东沿海如大亚湾 ZK2 孔、深圳SX97孔,珠江口黄茅海HK5孔,茂名水东港AL孔、韩江三角洲汕头练江盆地HP-1孔等孢粉图示显示,从约3000 a BP开始植物孢粉有所变化,从常绿的阔叶林成分的栲栎下降,蕨类孢子,针叶植物、禾本科花粉含量上升。禾本科植物中有很多农作物,比如水稻、玉米、麦等,但是禾本科的花粉在生物显微镜下,形态非常一致,很难鉴定到“属”一级,只能笼统地鉴定“科”。近年,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利用植物表皮细胞中沉淀的硅所形成的不同形态,往往能区别一些农作物。比如水稻壳表面常常见有硅的沉淀,形成双峰的形态。在洞庭湖区,地下6~7m处常常可以见到水稻壳表面的硅质体。该孔上部的禾本科花粉很有可能是人类种植的水稻。人们在开垦农田时候,对自然环境也不断地进行改造,如:刀耕火种、清除林木、发展种植业,导致早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次生针叶植物及蕨类植物。
按照孢粉所反映的气候特征,可将该孔孢粉分为四大类,即喜暖的常绿阔叶乔木、喜温的落叶阔叶和针叶乔木、喜阴湿的蕨类和水生植物、旱生草本。它们在地层中含量的变化,通常可以反映不同时代温度的高低和湿度的变化。在此分别简称其为暖性指标、温性指标、湿性指标、干性指标。
暖性指标:常绿阔叶植物樟科(Lauraceae)、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等。
温性指标:包括温性针叶植物松属(Pinus)、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属(Cunning-hamia)、柏科(Cupressaceae),以及落叶阔叶植物胡桃属(Juglans)、枫杨属(Pterocarya)、山核桃属(Carya)、化香树(Platycarya)、桦属(Betula)、桤木属(Alnus)、鹅尔枥属(Carpi-nus)、榆属(Ulmus)、椴(Tilia)、桑科(Moraceae)、木兰属(Magnolis)、枫香属(Liquidam-bar)、豆科(Leguminosae)、蔷薇科(Rosaceae)等。
湿性指标:包括喜阴湿的蕨类石松属(Lycopodium)、卷柏属(Selaginella)、莲座蕨属(Ma-rattiales)、里白属(Hicriopteis)、膜蕨科(Hymenphyllaceae)、鳞盖蕨属(Microlepia)、凤尾蕨属(Pteris)、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铁线蕨(Adiantum)、凤丫蕨属(Coniogramme)、踢盖蕨属(Anthyrium)、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桫椤属(Cyathus)、骨碎补属(Davallia)、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碎米蕨属(Cheilanthes)金毛裸蕨属(Cymnopteris)、丝带蕨(Drymotae-uium)、双扇蕨属(Dipteris)、车前蕨属(Antrophyum)以及水生植物眼子菜属(Potamogetonace-ae)、香蒲属(Typha)、环文藻属(Concentricysten)。
干性指标:为旱生草本植物,包括菊科(Com-positae)、蔾科(Chenopodiaceae)、蒿(Artemisia)
不同植物孢粉的产量大不相同,以一朵花为例,山毛榉(Fagus)可产生637000 粒花粉,而椴属仅产生4300粒花粉,地层中某种植物孢粉含量高,不能说明这种植物就多,相反,某种植物孢粉含量低,也不能说明这种植物少。仅仅根据不同气候指标在地层中的含量做气候变化曲线,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对所统计的不同植物孢粉百分数,进行数据上的处理。
上述4种指标,即暖性指标(主要温热木本植物)、温性指标(主要温凉木本植物)、湿性指标(主要湿生植物)和干性指标(主要干旱植物)的相对大小和组合可以综合表达相对冷暖干湿程度。为消除量纲影响,让数据处于相近的数量级水平上,可以分别按钻孔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每数据采取减均值( )除均方差(s)处理。公式为
洞庭湖区第四纪环境地球化学
以“温度”=暖性指标-温性指标(5-3)
“湿度”=湿性指标-干性指标(5-4)
来分别计算气候的相对冷暖和干湿程度。并分别将结果减去各孔近地表的值,表示相对于现代的冷暖、干湿度。
经过上述处理后计算出的ZK2孔气候变化曲线结果见图5-2。图之坐标中轴表示现代。
图5-2 ZK2孢粉组合反映的气候变化曲线
气候变化的特征见表5-1。
表5-1 ZK2的孢粉组合带特征
(2)ZK1的孢粉
在0~1064m样品的100块样品中有40块见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其他样品无化石,或化石极少,难以达到统计要求,下部地层未采取孢粉分析样品),其孢粉图谱见图5-3。
1)40号样,1051~10641m,灰色、浅黄绿色粘土,为Qp1xy顶部晚时段。由以松、云杉、冷杉为主的针叶林与以常绿栎、榛等阔叶树为主的阔叶树构成混交林,林下草地发育,由以蒿、禾本科为主的草本为主及由以水龙骨、凤丫蕨为主的蕨类组成,喜冷分子达22%左右,喜热分子很少,以广生分子为主导,反映气候为以温偏凉气候为主,湿度为中等偏干。
2)38~39号样,10005~10039m,为Qp1xy顶部晚时段灰色浅黄绿色粘土。以松、冷杉、云杉等组成的针叶林为主,间有常绿栎、榛、桦、鹅尔栎等的常绿落叶阔叶林,林下草本为蒿、禾本科及蕨类中的水龙骨、凤丫蕨、里白组成的草地,总的反映为温偏凉的或偏湿的气候环境,喜冷分子较多,有极少的水体藻类。10005~5260m主要为砂砾石层间夹砂层沉积。未采样。
3)37号样,5260~5280m,**粘土层,Qp2dt1顶部。以松、云杉、冷杉、雪松等组成的针叶林,林间间有常绿栎、鹅尔枥等阔叶林,林下草地为由蒿、禾本科等组成的草本植物及水龙骨、凤丫蕨等蕨类,反映以温湿向温凉湿气候的转变,喜温耐寒分子为主,喜冷分子多于喜热分子的组合。裸子植物占5130%,而被子木本植物仅1295%,草本和蕨类合计达3575%。3041~5260m,上部为淤泥质粘土,下部为砂层砂砾互层。未采样。此段气候应是以冷湿为主。1244~3041m,以砂层为主间夹砂砾石层及少量粘土质。未采样。此段气候应是以冷湿为主,顶部之灰绿色淤泥质粘土沉积应为温湿期气候。
4)35~36号样,1164~1244m,灰**、黄灰色含粉砂的粘土,Qp2dt3顶部。以松、冷杉、云杉等组成的针叶林为主和以少量常绿栎、枫香等多种阔叶林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林下为由蕨类水龙骨、凤丫蕨、鳞盖蕨与以蒿、禾本科组成的草地,气候环境为温偏凉湿为主的森林植被、林下草地,喜冷分子多于喜热分子,但降水量相对较多,故藻类较发育。
5)33~34号样,1134~1144m,灰**、黄灰色含粉砂粘土,Qp2dt3。松、冷杉、云杉等多类针叶林木占主导,与常绿栎、槭、桦等阔叶林木组成的针阔叶林,林下为由蕨类水龙骨、里白、鳞盖蕨和蒿、禾本科组成的草地,喜冷分子较多,广生分子为最多,但喜热湿分子较少,耐寒干的草本蕨类相对也发育,反映当时气候特点是温偏凉干的气候环境。
6)32号样,1043~1073m,浅**粉砂质粘土,Qp3a。为以水龙骨、凤丫蕨为主的蕨类和以蒿、禾本科为主的草本组成的草地,草地上由松和榛等组成疏林,以广生分子为主的松林和喜温的阔叶林,无典型的喜冷分子,但喜热分子也不多见,耐旱草本相对有一定数量,说明气候总体为温偏凉干。
7)30~31号样,978~1043m,浅**粘土夹薄粉砂层,Qp3a。总孢粉含量较低,植被不发育,草地植被种类为主,如水龙骨、里白、杪椤和蒿、禾本科、藜科等相对较发育,松林很少,被子植物中亦无典型种属,应是以恶劣气候为主时期,地貌景观可能为冷干旱草原荒漠,相对冷干期时气候环境。
8)29号样,833~883m,浅**粘土,Qp3a。由较多的蕨类、水龙骨、里白、凤丫蕨和以蒿、禾本科、藜组成草地,由较多的落叶枥、常绿枥的阔叶林木和以松为主的针叶林木组成疏林,蕨类中喜热湿种类较多,草本中除喜温湿种外也有耐干旱的,阔叶林中喜热分子相对占主导,故当时气候环境是以温湿—暖湿气候为主,水体相对较发育。
9)28~27号样,758~788m,浅**偶有灰绿色的粘土,Qp3a。为以松为主有少量云杉、杉科等的稀疏针叶林和较多落叶枥、常绿枥、榛等组成的阔叶林,占植被的42%,而以蕨类、水龙骨、凤丫蕨、里白、鳞盖蕨、凤尾蕨等和以蒿、禾本科等草本组成草地占56%,广生分子相对较多,喜热分子含量较高,为温带到暖温带气候环境为主导,半干旱的草原,总的喜冷分子较少,为早时期温暖气候的延续。
10)23、24、25、26号样,692~758m,灰黄绿色粘土,Qp3a。此段植被较发育,为以蒿、禾本科及多类草本组成的和以水龙骨、凤尾蕨、里白、凤丫蕨等蕨类组成的温湿草地,间有较多的落叶枥、常绿枥、槭等的阔叶树木和以松、云杉组成的针叶林的混交疏林,喜热分子相对较多,喜冷分子相对较少,有一定的冷暖变化、干湿变化,总体为温湿气候占主导。此段中缺失全新世早期的沉积,时间相差在3000 a以上。此时间段其他地区以冷干气候为主。
11)22、21号样,648~692m,灰绿色含粉砂粘土,Qh2t。植被相对较发育,为以蒿、禾本科、藜、茜草等多种草本和水龙骨、鳞盖蕨、凤丫蕨、凤尾蕨组成的草地,占植被孢粉成分的64%。以温湿的鹅尔枥、落叶栎、桦、常绿枥等多种阔叶林和以松、柏科等的针叶林组成针阔叶疏林,喜热喜湿分子相对较多,喜冷分子相对较少,更无典型的喜冷分子,故反映的气候就是以温湿到暖湿的气候环境为主导,地区水体相对也较发育。为全新世中大暖期气候的表现。
12)20、19、18、17号样,578~648m,浅灰绿色粉砂质淤泥,Qh2t。孢粉含量较多,以蒿、禾本科、藜组成的草本和以水龙骨、里白、凤丫蕨等组成的蕨类发育的草地占57%,以落叶枥、楝、鹅尔枥等组成的阔叶林和以松、铁杉、云杉组成的针叶林构成疏林占40%,相对较多的水生藻类占3%,水龙骨、里白、蒿、禾本科、落叶枥、鹅尔枥及松、铁杉、云杉组合,显示以温湿气候为主有暖湿气候,总体以暖温带气候为主,但不排斥山区有相对冷凉的气候环境。
13)16、15号样,548~578m,浅灰绿色粉砂质淤泥,Qh2t。为以水龙骨、里白、凤尾蕨等组成的蕨类和以蒿、禾本科、藜等组成草原,以及以松、冷衫、鹅尔枥、常绿枥、落叶枥组成的针阔叶混交疏林,较少的水生藻类,反映以温带气候环境为主,温湿气候到暖湿气候。冷分子相对较少。
14)14号样,468~548m,灰色、深灰色泥质粉砂层,夹薄层粘土,Qh2t。为由柳、槭、榛、落叶枥、鹅尔枥等多种阔叶树种构成的阔叶林,以及以松为主,少量冷杉、罗汉松的针叶林,组成以阔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达50%,而以水龙骨、凤尾蕨等蕨类和较少的蒿、禾本科构成的草地占47%,少量水生蕨类,反映为温湿的气候,主要为温带植物组合,很少喜冷分子和典型喜热分子,较前期稍凉。
15)13、12、11号样,418~468m,深灰色细粉砂层,Qh2t。孢粉相对较多,以水龙骨、里白、鳞盖蕨等蕨类占4004%,为由蒿、禾本科组成的草原,反映较典型的温湿气候,草原上有以柳、落叶枥、鹅尔枥、常绿枥、槭喜暖类阔叶林与以松、罗汉松、冷杉、云杉等组成的针叶树种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少量的水生藻类,较典型的温湿气候为主导可能存在相对偏凉的时期或外围山区为偏凉气候。
16)10号样,323~355m,黑灰色淤泥质粉砂,Qh3c。蕨类达4551%,主要为水龙骨、里白、鳞盖蕨、凤丫蕨、凤尾蕨等,草本较少以蒿和禾本科为主,约占1346%,被子植物、落叶枥与鹅尔枥较多,其他种类也较多,但典型喜热分子少见,裸子植物中有松及云杉、罗汉松等,木本植物总计为40%,其组合应反映温湿气候为主,为降温期气候的表现。
17)9、8、7、6号样,213~293m,灰褐色、褐黑色淤泥质粘土,Qh3c。总体孢粉量较多,组合上蕨类和草本占55%,蕨类由水龙骨、里白、凤丫蕨等组成,草本中主要有蒿、禾本科等,草地为温性草原,针叶林中除松外较多的是云杉、冷杉、阔叶林主要为落叶枥、柳、常绿枥、榛等类型,相对说喜热分子量较少,有一定量的喜冷分子,故气候总体为温偏凉干的气候。
18)5、4 号样,147~213m,灰褐**粉砂质粘土,Qh3c。孢粉相对较多,蕨类达4385%,以水龙骨、凤尾蕨、里白等为主,草本为蒿、禾本科,二者构成草原环境占57%,被子植物中落叶栎、常绿栎、槭较多,针叶林主要为松、雪松、云杉、冷杉,少量藻类,气候为偏温湿到偏凉,降雨量适中。
19)3号样,06~147m,灰褐色、灰褐**粉砂质粘土,Qh3c。蕨类草本达55%,针阔叶林占45%,为水龙骨、凤丫蕨、凤尾蕨、蒿、松、落叶栎、槭组合,形成草原疏林,反映为温湿气候至暖湿气候,总的喜冷分子较少,喜湿分子多。
20)1、2号样,000~060m,褐灰色粉砂质粘土,Qh为填土,孢粉相对较少,总体为温湿偏凉气候的组合。此段不参加剖面气候分析。
表5-2为ZK1各时段气候的总体特征。
表5-2 ZK1各时段气候变化
Qp3a—Qh的气候变化总体与地区气候变化相对应;而Qp1—Qp2的气候由于采样不完整故总体表现为温湿至温偏凉的气候。
钻孔(ZK1)的孢粉图谱见图5-3。
图5-3 洞庭湖沉积区钻孔(ZK1)的孢粉图谱
2澧水下游流域河湖相沉积层的孢粉分析报告
经分析在ZK5号钻孔发现数量较多的孢粉,隶属58个科72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科20属,裸子植物4科7属,被子植物34科44属,藻类1科1属(图5-4)。
图5-4 洞庭湖沉积区钻孔(ZK5)的孢粉图谱
蕨类植物有:石松属(Lycopodium)、卷柏属(Selaginella)、瓶尔小草属(Ophioglossum)、莲座蕨属(Marattiales)、紫箕属(Osmunda)、里白属(Hicriopteris)、膜蕨科(Hymenphyllace-ae)、鳞盖蕨属(Microlepia)、凤尾蕨属(Pteris)、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铁线蕨(Adian-tum)、凤丫蕨属(Coniogramme)、踢盖蕨属(Anthyrium)、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桫椤属(Cyathus)、鳞毛蕨属(Dryopteris)、骨碎补属(Davallia)、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石韦属(Pyrrosia)、未知蕨类。
裸子植物有:苏铁属(Cycas)、松属(Pinus)云杉属(Picea)、铁杉属(Tsuga)、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属(Cunninghamia)、柏科(Cupressaceae)。
被子植物有:冬青属(Ilex)、棕榈属(Trachycarpus)、樟科(Lauraceae)、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山毛榉属(Fagus)、胡桃属(Juglans)、枫杨属(Pterocarya)、山核桃属(Carya)、桦属(Betula)、桤木属(Alnus)、鹅尔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榆属(Ul-mus)、椴(Tilia)、木兰属(Magnolis)、枫香属(Liquidambar)、安息香科(Styracaeae)、豆科(Leguminosae)、鼠李科(Rhamnaceae)、漆树属(Rhus)、栀子属(Gardenia)、蔷薇科(Rosace-ae)、绣线梅属(Neillia)、黄杨属(Buxus)、毛茛科(Ranuncul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ce-ae)、远志属(Polygala)、蓼属(Polygonum)、酸膜属(Rumex)、大戟属(Euphorbia)、伞形科(Umbellifer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唇形科(Labiatae)、百合科(Liliaceae)、朱兰属(Pogonia)、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禾本科(Gramineae)、蔾科(Chenopodiace-ae)、石竹科(Caryaphyllaceae)、眼子菜属(Potamogetonaceae)、黑三棱属(Saparganiaceae)、香蒲属(Typha)。
藻类植物有:环纹藻属(Concentricysten)。
该孔下部为15m左右厚的砾石堆积,除少数层位未见孢粉外,其余层位能见到1~150粒/克的孢粉,虽然其浓度远远低于上部,但也可以用它来恢复环境。
上述植物都是现今澧水流域常见的类型。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种类与ZK2 钻孔非常相似;裸子植物种类绝大多数为长江以南温暖地区常见的常绿针叶植物,仅在37层见有一个云杉的气囊,云杉目前主要产于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高山地带,它的出现,反映气候变冷。
根据26种主要孢粉在钻孔中的含量,作出孢粉图式,并根据含量的变化将该孔孢粉自下而上划分为2 个组合带和6 个亚带,见表5-3和图5-4。
第Ⅰ组合(1368m以下),孢粉浓度小。以大量的常绿阔叶植物栲、栎及草本植物禾本科为主,落叶阔叶植物胡桃及常绿针叶植物松其次,常见蕨类植物的孢粉,其他落叶阔叶植物枫杨、山核桃、桤木、榆、桦、枫香等也在不同层位中时有出现,底部见有极少量云杉。反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特征。气候总体特征为暖湿,其间有气候的波动。该带可分为3 个亚组合带:
第Ⅰ-1 亚组合(2714~3151m),以常绿的栲、栎、禾本科植物为主,蕨类植物含量低,落叶阔叶植物含量不高,但种类较多,如胡桃、枫杨、山核桃、桦、桤木、榆、枫香等,常绿针叶植物松含量低。底部常见旱生植物。气候暖湿,底部偏干。
第Ⅰ-2亚组合(2317~2714m),常绿的栲、栎减少,蕨类植物含量仍然较低,禾本科和常绿针叶植物松、柏含量比Ⅰ-1增加,落叶阔叶植物种类减少,孢粉浓度小,植被的覆盖率不如Ⅰ-1。气候波动大,总体暖湿,下部偏温。
图5-5 ZK5孢粉组合反映的气候变化曲线
表5-3 ZK5孔孢粉组合分带特征
第Ⅰ-3亚组合(1368~2317m),以常绿的栲、栎、禾本科植物为主,蕨类植物、落叶阔叶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前两个亚带相比有所增加,下部常见旱生植物。总体暖湿,下部偏温干。
第Ⅱ组合(741~1368m),孢粉浓度非常大。植被的覆盖率远远高于第Ⅰ组合,孢粉的类型与第Ⅰ-3组合相似。气候暖湿,偶偏干。
第Ⅲ组合(0~741m),孢粉浓度与第Ⅱ组合相比有所降低,孢粉类型以常绿针叶植物柏科、杉科及草本植物禾本科、蕨类为主,下部水生植物增加,上部干旱植物菊科增加。与第一期相比,气候早期温湿,晚期温干。该带可分为2个亚组合带:
第Ⅲ-1亚组合(340~741m),与前期相比,常绿阔叶植物含量大大降低,禾本科、蕨类、水生植物增加。总体温湿,偶偏暖。
第Ⅲ-2亚组合(0~340m),常绿针叶植物杉科、柏科增加,旱生植物增加。气候波动大,总体温干。
该孔孢粉中,组合Ⅲ与组合Ⅰ、Ⅱ相比,落叶阔叶植物成分无论数量还是种类上都大量降低,蕨类植物大量的增加。这与ZK2孔非常相似,也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样可用式(5-3)和式(5-4)来计算气候的相对冷暖和干湿程度,结果见图5-5。
虽然两个都有止痛的成分和作用并发症啊之类的,都是比去痛片要小的多甚至很少。
后面的话,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但是呢去痛片它的副作用比较大,而且去痛片的话是一种复方药物的制剂。而布洛芬颗粒或者是布洛芬胶囊呢,它是属于一种丙酸化学物质,是属于比较单一的一个非自体的抗炎药。
它是抑制前列腺的一些化学转化,因此的话来超出降温止痛,还有抗感染药的一个综合目的。而去痛片的话,它在去痛片的整个成分里面氨基比林的成分比较大,因此的话会导致情况严重的一些白细胞的减少症。
同时的话也会一些潜在性的疾病,会出现的话,感染严重的时候就会让患者的生命受到非常厉害的一个影响。与长期使用去痛片的患者来说的话,提高患肾脏疾病的危害性也是会比布洛芬进一步的加大。那对于一些长期使用的人的话,还会造成一些像尿毒症啊,还有肾病的一些综合病。
在很早以前的话其实去痛片在很多的一些西欧国家就开始停止使用,在临床上了只不过是布洛芬的话。他虽然有一些潜在性的复发症,但是相对于去痛片的方面来说的话,比较算是轻微一些的。
对于很多的一些老年人或者是经常有多发性的疾病的人经常服用的话,就会导致上瘾。因为在这个里面的话它富含一个药物就是苯巴比妥成分。比妥长期的使用的话,就会在这个中枢神经上起到一个镇静安定片,服用时间比较长和适用的次数比较多的时候。就会导致对药物的一种依赖性非常的强。
而相对于整个的一个布洛芬药物来说的话,其实并没有现在说有长期服用会导致上瘾的一种症状。只不过是很多的一些像痛风患者或者是轻微的风湿患者啊之类的,在疾病发作难忍的时候会使用布洛芬来进行一个止痛。
但话又说回来,不管是什么样的止痛药啊之类的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应该尽量的使用少量的。而且尽量不要使用的次数太多之类的,因为很多药其实吃多了对身体还是有非常大的一些副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