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沈永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有云:“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教学中,同学们常有如下疑问:“阑干”有“栏(栏)杆”的意思,也可指“纵横错乱的样子”。后者如我们初中阶段就学过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阑干”句说,纵横交错的沙漠,连成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在这个意义上看《琵琶行》的这两句,可以理解为:深夜梦见年轻时的生活,不禁在梦中啼哭,搽了胭脂粉的脸上,一道道红色的泪痕纵横错乱。为何如此痛哭?那要先知琵琶女是何等人物:“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这样色艺双杰惊京城的人儿,却又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历尽繁华,美人迟暮,只落到沦落天涯。往事不堪回首,还不哭成泪人!事实上“眼泪纵横”是有的,“眼泪纵横”的描写也非此孤例,例如白居易自己在《长恨歌》里也有写到:“玉容寂寞泪阑干。”同时期的其他诗人也有写到,例如杜甫《新安吏》诗云:“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台湾作家琦君,还在《泪珠与珍珠》中回忆到学习这首诗的情景:是呀,人老了,脸上布满皱纹;皱纹纵横,泪水自然也跟着纵横流下。此其一。其二呢,就即或不考虑满脸皱纹的原因,琵琶女在睡梦中流泪,躺下时眼泪也可能顺着眼角横流。再者,人在哭泣的时候,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手背揩抹眼泪,何况还是在睡梦之中。揩抹也做多横向运动,特别是向外眼角揩抹。那么,眼泪也可能被揩抹得横流。更何况夜长梦多,时不时哭泣,时不时揩抹。不揩抹时,自然状态流淌的,当然是纵向的;揩抹起来,就强走横向。这样哭哭抹抹,旧痕套新痕,眼泪不“纵横”才怪呢。第三、为何写她泪纵横痛到深心梦也伤,作者极力渲染琵琶女老泪纵横,从表达效果上讲,毫无疑问是突出她的遭遇的悲惨。她自伤自怜,情不能自已。她借助琵琶弹奏来演绎,听众感同身受,跟着叹息;等到她自诉身世,听众更是“重唧唧”。就在这样双重情感铺垫过后,她再弹奏,“满座重闻皆掩泣”,真是听者动容,闻者落泪。听众种悲悯情怀的真情流露,更进一步突出了她的遭遇的悲惨。只是悲悯者之一的诗人自己,遭遇也何尝不悲。我白某人身为谏官,当向皇帝进尽忠言;却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而触怒皇帝。别人看见机会来了,落井下石,推波助澜,致使“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就贬吧,可是“我从去年辞帝京”,今年仍不见回去的希望,这不是在浔阳江头送人时碰上你琵琶女的。贬就贬吧,偏让做什么司马,这破官只是州刺史的副官,当时实际上是闲职。贬就贬吧,偏要贬到这鬼地方,“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我不好过啊,“谪居卧病浔阳城”。诗人与琵琶女,虽然出身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遭遇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属于不同的社会问题;但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却是事实。你要弹奏,可是这里无人能听;我要听曲,可是这里无人能弹,都是知音难觅。只是我甚至还要糟糕,更为气人,起码你的悲惨遭遇还有我深表同情,你还有我引为知己;可是又有谁来理解我,同情我呢?所以,作者写琵琶女悲伤,又寄同情于她,也不能不说是转而委婉地存照自伤。是不悲,孰为悲。
《琵琶行》序 白居易
翻译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味。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原序及全诗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阑干的解释
(1) [criss-cross;athwart]
纵横交织; 弥漫 嵌合 瀚海阑干百丈冰 (2) [rail;railing]∶用竹、木、 金属 等制成的遮拦物 (3) [crisscross flow]∶横流的样子 忍 不住 泪珠阑干 详细解释 (1)横斜貌。 三国 魏 曹植 《善哉行》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金 史肃 《宿睦村》 诗:“阑干 河汉 已西倾,独坐披衣过 五更 。” 陈 三立 《 十月 十四夜饮 秦淮 酒楼闻陈梅生侍御袁叔舆 户部 述出都遇乱事感赋》 诗:“霜月阑干照头白,天涯为 念旧 恩存。” 鲁迅 《集外集 拾遗 ·<亥年残秋偶作>诗》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2)借指北斗。 明 杨基 《岳阳楼》 诗:“春色醉 巴陵 ,阑干落 洞庭 。” (3)纵横散乱貌;交错杂乱貌。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王与 夫人 叹曰:‘吾已绝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复乡国。’言竟掩面,涕泣阑干。” 三国 魏 曹植 《妾薄命》 诗之二:“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唐 岑参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瀚海 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 万里 凝。” 清 钱谦益 《答新安方望子投诗枉访》 诗:“茧穴鸡窠正怯寒, 清晨 剥啄响阑干。” (4) 栏杆 。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唐 李白 《 清平 调词》 之三:“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 北倚阑干。” 明 王韦 《阁试春阴诗》 :“含情伫立凭阑干,远峰漠漠登楼看。” 冰心 《往事二》 五:“我看见船尾的阑干,与暗灰色的天末的水平线,互相重 迭起 落,高度 相去 有五六尺。” (5)眼眶。 宋 毛滂 《惜分飞》 词:“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 元 熊忠 《古今韵会举要·十四寒·干》 :“又眼眶谓之阑干。” (6)方言。镶在衣服上的花边。 李劼人 《 死水 微澜 》 第四部分一:“我前天才叫人买了一件衣料同周身的阑干 回来 ,你拿去做棉袄穿,算是我送你的一点情谊。”自注:“在 光绪 中叶,即是在一 ○年前后, 四川 女人服装是上衣下裙。上衣除青缎驼肩、绣花 颜色 缎挽袖外, 还要 通身缘一道缎锦辫子。这辫子,便叫阑干。”
词语分解
阑的解释 阑 (阑) á 同“栏”①。 同“拦”。 〔阑干〕a.同“栏杆”;b.纵横交错,参差错落,如“梦啼妆泪红阑阑”。 〔阑入〕 进入 不应进去的地方,混进,如“无票不得阑阑。” 残,尽,晚: 夜阑 人静。 阑珊 。 干的解释 干 (⑧干乾) ā 触犯, 冒犯 ,冲犯:干扰。 干涉 。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追求 ,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关连, 涉及 :干系。互不相干。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古
我为你选了一首我非常喜爱的杜甫先生的诗: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象是即景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复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象《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象是剧作家从杜诗中抽绎出来似的。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象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象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