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成分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结构包含:(1)态度的认知成分,即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即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即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因此,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于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和正确的定向行为。充当图式和心理框架的作用。态度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能够促进个体心理冲突的解决,增加对挫折的忍耐力,实现预期的目标,这种观念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原则。
什么是态度,其是由哪几种成分构成?
(态度的概念可能是每个社会心理学最有特色、最不可缺少的概念态度最早指身体姿势或身体位置,意为一个人的物理准备状态。后来成为心理状态术语,特指对一个特定客体的反应准备。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注意什么样的对象,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其构成为:
1,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会形成头脑中的既定模式或刻板印象,通常具有偏见性质。)
2,情感成分。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态度反应或选择不是单纯的情感的反应,而是兼具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综合性态度反应。(一切态度反应,实质上具有情感的倾向性,也是一个理想抉择的结果。)
3,行动成分。
(1)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
(2)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有时影响人的行为方向,有时影响行为方式,前者易于观察,后者不被注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