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簧是什么意思

双簧是什么意思,第1张

双簧是曲艺的一种。一人表演动作,一人藏在身后说或唱,互相配合。比喻双方串通的活动,由一方出面,另一方背后操纵。

双簧”作为一种节目,出现于清朝末年。原为曲艺艺人在“全堂八角鼓”中表演的一种形式,初名“双学一人”。已知最早的双簧艺人是黄辅臣,初兴时以学唱为主,后脸操三弦自弹自唱硬书、莲花落曲目选段或一些小曲,前脸持鼓架子充作三弦,配以相应的表情与动作。双簧靠学、歪学、故意露出破绽、失误而逗笑。

由于它善于插科打诨,民国初年后有不少相声演员纷纷学演,后脸多弃弦不用,随之增强了说的成分。同时将黄字改成鼓舌如簧的簧,渐渐竟使一些人误认为双簧是相声的一种。相声需要引人笑乐,其所以引人笑乐的方法极多,双簧即其方法之一。

表演双簧的道具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LZ好,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创始人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双簧的“簧”字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簧、自由簧,都在管内藏着,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形。

  

   人嗓子里的声带,也是起发音作用的两个薄片,但不叫双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语言时,有的时候才用簧字。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给别人听,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叫“摔簧”;花言巧语迷惑人叫“鼓簧弄舌”;两个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编好一套谎言,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唱一和,用来欺骗某人,也叫演“双簧”,这种双簧俗称“捏窝窝儿”,这是生活中的双簧,它可能是按曲艺双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化妆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双簧演员甲(表演者)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员乙(说唱者)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甲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甲把乙当成理发师傅,说:“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碜!”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

  

   化妆抹大白,也有不同的方法。如赵霭如演双簧化妆是将大白压成粉末,用手捏着往脸上揉。这可能是他脸瘦,眼窝深,用平面大白块有的地方抹不上。

  

   前几年,电视里曾播放莫歧、王凤朝的双簧。莫歧化妆不是用大白,而是用定妆粉。拿定妆粉扑,将两眼和嘴扑上三个白圆饼。随着表演,随着从脸上往四下飘飞白粉末。一段双簧词没演完,三个白圆饼就基本上掉光,露出庐山真面。扑粉代替大白,虽然舞台效果不理想,但绝不会烧伤皮肤,毁坏容颜。

  

  双簧的表演

  

   曲艺中的双簧,多由相声演员兼演。由甲、乙二人表演。甲化妆在前,模拟动作口形,称“前脸儿”。乙在后说唱称“后背”。传统相声都是甲智乙愚,演双簧则反之,吃亏的多是甲。双簧演员上场,先用相声垫话铺场,甲找包袱,乙捧哏。有时介绍双簧的创始人黄辅臣,说爸爸在前边表演,儿子在后边说唱,用此找乙的便宜。演双簧开始,前脸坐在桌后椅子上,先向观众咧嘴眯缝眼不发声音地大笑,然后紧急收敛笑容,面目严肃,拍醒木给信号,后背说唱,前脸学其动作口型,术语称为“发托卖像”。再演一小段,故意露出破绽找笑料抓包袱,甲站起离桌露出乙。二人对口说几句,接着再学双簧。

  

   孙宝才(大狗熊)、王文禄一档,专门演双簧。王文禄演后背,蹲在椅子后边,用扇子挡住嘴说唱,因离前台远,要用很强很亮的嗓子演唱,这是相声双簧的基本形式。演后背相当吃功夫,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好嗓子是演不了的。现在好办了啦,在椅子后边放一个话筒,什么好坏嗓子的演员都能演后背了。

  

   拆唱八角鼓演员顾荣甫、尹福来也演过双簧。拆唱八角鼓也带演牌子戏,二人对口边唱单弦牌子曲,做出滑稽可爱的表演,边说与故事有关的白口抓哏找乐。他们演的双簧与相声双簧所不同者是桌子后放两把椅子,尹福来演后背时,也坐在椅子上,不遮脸,而且还弹三弦自弹自唱。顾荣甫演前脸,用支大鼓的架子折迭着模拟弹三弦,其定弦、扫弦、按弦、换把等技巧和后背三弦音声一致,演唱时张嘴对口型的功力更深。

  

   莲花落演员屈国田、魏美英演的双簧也采用以上这种形式。魏美英演后背,坐在椅子上打节子板唱,屈国田前脸表演。

  

   双簧附属于相声,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双簧的发展

  

   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在我国广阔的文艺海洋中,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双簧。有的名叫双簧不是双簧,也有的不叫双簧而实际上是双簧。现列举几种,为了便于叙述,暂时各给起个名字,不一定恰当。

  

   面具双簧

  

   六十年代初,在曲艺舞台上多半为新节目,配合政治,宣传时事,歌颂当代英雄模范,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艺术性、趣味性放在第二位。王谦祥、李增瑞演过一些新双簧。王谦祥演前脸,不抹白,不戴辫,化妆时蹲在桌后,罩袍服戴面具扮演角色。其面具盖顶戴发,不全遮脸,露出嘴和下巴,以配合口型。演一小段,更换一次面具袍服,改变一个剧中人。李增瑞后背,台词是当前国际时事,其中略加一些笑料,配合形势作宣传。这种很有意思的双簧很象活报剧。

  

  补充资料:

  

   双簧是流行于北京城区的曲种。形成于清代中叶。原为曲艺艺人在“全堂八角鼓”中表演的一种形式,初名“双学一人”。已知最早的双簧艺人是黄辅臣,清末“百本张”双簧钞本中曾提到:“我们学的故去的生意人黄辅臣。”成于清嘉庆初年的车王府曲本《刘公案》之二十三部,写当时宣武门至西单一带的演艺活动,有“三档就是《施公案》,这人在京都大有名,他本姓黄叫黄老,‘辅臣’二字是众人称”的唱词,由此可知,黄辅臣当于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在北京献艺。李斐叔在《梅边杂忆》中说:黄“面目奇丑,初亦说书之流,以一人能学各种人物动态,故名双黄。其后始分为两人作一人也”。据此有人认为黄辅臣为双簧创始人,即一人创始说;“双黄创始于北京票友黄氏昆仲,故称双黄。其拿手处在前脸不在后脸,在指手画脚不在唱工好歹”,即兄弟二人创始说;还有一说,认为黄辅臣并非票友,乃一擅说《水浒》的评书艺人,双簧为他与其侄黄鹤飞共创,亦即叔侄二人创始说。艺人们常说:“前脸讲究发脱卖相(表演),后脸讲究说、学、逗、唱、弹。”使观众看来像是一个人自弹自唱自演一样,所以曾有“双簧要学黄辅臣,前后好像一个人”的说法。初兴时以学唱为主,后脸操三弦自弹自唱硬书、莲花落曲目选段或一些小曲,前脸持鼓架子充作三弦,配以相应的表情与动作。双簧靠学、歪学、故意露出破绽、失误而逗笑。由于它善于插科打诨,民国初年后有不少相声演员纷纷学演,后脸多弃弦不用,随之增强了说的成分。同时将黄字改成鼓舌如簧的簧,渐渐竟使一些人误认为“双簧是相声的一种。相声需要引人笑乐,其所以引人笑乐的方法极多,双簧即其方法之一”(《人民首都的天桥》六十二页)。双簧因曲目短小,一般每场表演时,经常连续演出二三个曲目。演至结尾掀起高潮,有时学扭秧歌,有时学唱杂曲,有时学舞蹈,在观众酣畅的笑声中戛然而止。

  

   自黄辅臣之后,陆续出现的著名的演员有:孙皮、张德泉(艺名张麻子)、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徐维亭(艺名徐狗子)、张顺义、赵霭如、朱阔泉(艺名大面包)、郭荣山、韩永先、孙宝才(艺名大狗熊)、王文禄。除孙皮兼唱八角鼓、徐维亭兼唱莲花落、郭荣山与韩永先兼演拆唱八角鼓外,余者都以演相声为主、双簧为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北京市曲艺团的孙宝才、王文禄等表演双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该形式被视为格调低俗,开始息影舞台。八十年代后,双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再度出现,有罗荣寿、郭全宝、莫岐、王凤朝等人表演,受到观众欢迎。双簧的传统曲目有《下南乡》、《贺龙衣》、《罗成出马》、《窦尔敦》、《耍狗熊》、《诗书债》、《道德三皇五帝》、《结巴捞牛》、《太阳出来一点红》、《二呀我的哥》、《月影照花台》、《玉堂春》、《王二姐思夫》、《珍珠衫》、《八月里丰年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曲目有《绵阳渔鼓》、《大秧歌》、《演话剧》、《镇压反革命》、《灭蚊蝇》、《收麦子》等。 23994希望对你有帮助!

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创始人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双簧的“簧”字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簧、自由簧,都在管内藏着,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形。

  

   人嗓子里的声带,也是起发音作用的两个薄片,但不叫双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语言时,有的时候才用簧字。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给别人听,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叫“摔簧”;花言巧语迷惑人叫“鼓簧弄舌”;两个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编好一套谎言,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唱一和,用来欺骗某人,也叫演“双簧”,这种双簧俗称“捏窝窝儿”,这是生活中的双簧,它可能是按曲艺双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化妆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双簧演员甲(表演者)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员乙(说唱者)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甲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甲把乙当成理发师傅,说:“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碜!”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

  

   化妆抹大白,也有不同的方法。如赵霭如演双簧化妆是将大白压成粉末,用手捏着往脸上揉。这可能是他脸瘦,眼窝深,用平面大白块有的地方抹不上。

  

   前几年,电视里曾播放莫歧、王凤朝的双簧。莫歧化妆不是用大白,而是用定妆粉。拿定妆粉扑,将两眼和嘴扑上三个白圆饼。随着表演,随着从脸上往四下飘飞白粉末。一段双簧词没演完,三个白圆饼就基本上掉光,露出庐山真面。扑粉代替大白,虽然舞台效果不理想,但绝不会烧伤皮肤,毁坏容颜。

  

  双簧的表演

  

   曲艺中的双簧,多由相声演员兼演。由甲、乙二人表演。甲化妆在前,模拟动作口形,称“前脸儿”。乙在后说唱称“后背”。传统相声都是甲智乙愚,演双簧则反之,吃亏的多是甲。双簧演员上场,先用相声垫话铺场,甲找包袱,乙捧哏。有时介绍双簧的创始人黄辅臣,说爸爸在前边表演,儿子在后边说唱,用此找乙的便宜。演双簧开始,前脸坐在桌后椅子上,先向观众咧嘴眯缝眼不发声音地大笑,然后紧急收敛笑容,面目严肃,拍醒木给信号,后背说唱,前脸学其动作口型,术语称为“发托卖像”。再演一小段,故意露出破绽找笑料抓包袱,甲站起离桌露出乙。二人对口说几句,接着再学双簧。

  

   孙宝才(大狗熊)、王文禄一档,专门演双簧。王文禄演后背,蹲在椅子后边,用扇子挡住嘴说唱,因离前台远,要用很强很亮的嗓子演唱,这是相声双簧的基本形式。演后背相当吃功夫,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好嗓子是演不了的。现在好办了啦,在椅子后边放一个话筒,什么好坏嗓子的演员都能演后背了。

  

   拆唱八角鼓演员顾荣甫、尹福来也演过双簧。拆唱八角鼓也带演牌子戏,二人对口边唱单弦牌子曲,做出滑稽可爱的表演,边说与故事有关的白口抓哏找乐。他们演的双簧与相声双簧所不同者是桌子后放两把椅子,尹福来演后背时,也坐在椅子上,不遮脸,而且还弹三弦自弹自唱。顾荣甫演前脸,用支大鼓的架子折迭着模拟弹三弦,其定弦、扫弦、按弦、换把等技巧和后背三弦音声一致,演唱时张嘴对口型的功力更深。

  

   莲花落演员屈国田、魏美英演的双簧也采用以上这种形式。魏美英演后背,坐在椅子上打节子板唱,屈国田前脸表演。

  

   双簧附属于相声,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双簧的发展

  

   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在我国广阔的文艺海洋中,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双簧。有的名叫双簧不是双簧,也有的不叫双簧而实际上是双簧。现列举几种,为了便于叙述,暂时各给起个名字,不一定恰当。

  

   面具双簧

  

   六十年代初,在曲艺舞台上多半为新节目,配合政治,宣传时事,歌颂当代英雄模范,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艺术性、趣味性放在第二位。王谦祥、李增瑞演过一些新双簧。王谦祥演前脸,不抹白,不戴辫,化妆时蹲在桌后,罩袍服戴面具扮演角色。其面具盖顶戴发,不全遮脸,露出嘴和下巴,以配合口型。演一小段,更换一次面具袍服,改变一个剧中人。李增瑞后背,台词是当前国际时事,其中略加一些笑料,配合形势作宣传。这种很有意思的双簧很象活报剧。

  

  补充资料:

  

   双簧是流行于北京城区的曲种。形成于清代中叶。原为曲艺艺人在“全堂八角鼓”中表演的一种形式,初名“双学一人”。已知最早的双簧艺人是黄辅臣,清末“百本张”双簧钞本中曾提到:“我们学的故去的生意人黄辅臣。”成于清嘉庆初年的车王府曲本《刘公案》之二十三部,写当时宣武门至西单一带的演艺活动,有“三档就是《施公案》,这人在京都大有名,他本姓黄叫黄老,‘辅臣’二字是众人称”的唱词,由此可知,黄辅臣当于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在北京献艺。李斐叔在《梅边杂忆》中说:黄“面目奇丑,初亦说书之流,以一人能学各种人物动态,故名双黄。其后始分为两人作一人也”。据此有人认为黄辅臣为双簧创始人,即一人创始说;“双黄创始于北京票友黄氏昆仲,故称双黄。其拿手处在前脸不在后脸,在指手画脚不在唱工好歹”,即兄弟二人创始说;还有一说,认为黄辅臣并非票友,乃一擅说《水浒》的评书艺人,双簧为他与其侄黄鹤飞共创,亦即叔侄二人创始说。艺人们常说:“前脸讲究发脱卖相(表演),后脸讲究说、学、逗、唱、弹。”使观众看来像是一个人自弹自唱自演一样,所以曾有“双簧要学黄辅臣,前后好像一个人”的说法。初兴时以学唱为主,后脸操三弦自弹自唱硬书、莲花落曲目选段或一些小曲,前脸持鼓架子充作三弦,配以相应的表情与动作。双簧靠学、歪学、故意露出破绽、失误而逗笑。由于它善于插科打诨,民国初年后有不少相声演员纷纷学演,后脸多弃弦不用,随之增强了说的成分。同时将黄字改成鼓舌如簧的簧,渐渐竟使一些人误认为“双簧是相声的一种。相声需要引人笑乐,其所以引人笑乐的方法极多,双簧即其方法之一”(《人民首都的天桥》六十二页)。双簧因曲目短小,一般每场表演时,经常连续演出二三个曲目。演至结尾掀起高潮,有时学扭秧歌,有时学唱杂曲,有时学舞蹈,在观众酣畅的笑声中戛然而止。

  

   自黄辅臣之后,陆续出现的著名的演员有:孙皮、张德泉(艺名张麻子)、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徐维亭(艺名徐狗子)、张顺义、赵霭如、朱阔泉(艺名大面包)、郭荣山、韩永先、孙宝才(艺名大狗熊)、王文禄。除孙皮兼唱八角鼓、徐维亭兼唱莲花落、郭荣山与韩永先兼演拆唱八角鼓外,余者都以演相声为主、双簧为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北京市曲艺团的孙宝才、王文禄等表演双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该形式被视为格调低俗,开始息影舞台。八十年代后,双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再度出现,有罗荣寿、郭全宝、莫岐、王凤朝等人表演,受到观众欢迎。双簧的传统曲目有《下南乡》、《贺龙衣》、《罗成出马》、《窦尔敦》、《耍狗熊》、《诗书债》、《道德三皇五帝》、《结巴捞牛》、《太阳出来一点红》、《二呀我的哥》、《月影照花台》、《玉堂春》、《王二姐思夫》、《珍珠衫》、《八月里丰年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曲目有《绵阳渔鼓》、《大秧歌》、《演话剧》、《镇压反革命》、《灭蚊蝇》、《收麦子》等。

相声当中的学是分为“正学”和“歪学”。

正学:柳活。歪学:腿子活。

相声的相关介绍: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著名相声演员有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李伯祥、高英培、马季、唐杰忠、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苏文茂、李金斗、冯巩、郭德纲、于谦、姜昆、岳云鹏、孙越、张云雷等。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分为北派与南派。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是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多用于讽刺,现也用来歌颂新人新事。按人数分对口相声、单口相声、群口相声、相声剧。

以上资料参考——相声

  双簧是一种曲艺形式

  流行于北京城区的曲种。形成于清代中叶。原为曲艺艺人在“全堂八角鼓”中表演的一种形式,初名“双学一人”。已知最早的双簧艺人是黄辅臣,清末“百本张”双簧钞本中曾提到:“我们学的故去的生意人黄辅臣。”成于清嘉庆初年的车王府曲本《刘公案》之二十三部,写当时宣武门至西单一带的演艺活动,有“三档就是《施公案》,这人在京都大有名,他本姓黄叫黄老,‘辅臣’二字是众人称”的唱词,由此可知,黄辅臣当于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在北京献艺。李斐叔在《梅边杂忆》中说:黄“面目奇丑,初亦说书之流,以一人能学各种人物动态,故名双黄。其后始分为两人作一人也”。据此有人认为黄辅臣为双簧创始人,即一人创始说;“双黄创始于北京票友黄氏昆仲,故称双黄。其拿手处在前脸不在后脸,在指手画脚不在唱工好歹”,即兄弟二人创始说;还有一说,认为黄辅臣并非票友,乃一擅说《水浒》的评书艺人,双簧为他与其侄黄鹤飞共创,亦即叔侄二人创始说。艺人们常说:“前脸讲究发脱卖相(表演),后脸讲究说、学、逗、唱、弹。”使观众看来像是一个人自弹自唱自演一样,所以曾有“双簧要学黄辅臣,前后好像一个人”的说法。初兴时以学唱为主,后脸操三弦自弹自唱硬书、莲花落曲目选段或一些小曲,前脸持鼓架子充作三弦,配以相应的表情与动作。双簧靠学、歪学、故意露出破绽、失误而逗笑。由于它善于插科打诨,民国初年后有不少相声演员纷纷学演,后脸多弃弦不用,随之增强了说的成分。同时将黄字改成鼓舌如簧的簧,渐渐竟使一些人误认为“双簧是相声的一种。相声需要引人笑乐,其所以引人笑乐的方法极多,双簧即其方法之一”(《人民首都的天桥》六十二页)。双簧因曲目短小,一般每场表演时,经常连续演出二三个曲目。演至结尾掀起高潮,有时学扭秧歌,有时学唱杂曲,有时学舞蹈,在观众酣畅的笑声中戛然而止。

  自黄辅臣之后,陆续出现的著名的演员有:孙皮、张德泉(艺名张麻子)、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徐维亭(艺名徐狗子)、张顺义、赵霭如、朱阔泉(艺名大面包)、郭荣山、韩永先、孙宝才(艺名大狗熊)、王文禄。除孙皮兼唱八角鼓、徐维亭兼唱莲花落、郭荣山与韩永先兼演拆唱八角鼓外,余者都以演相声为主、双簧为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北京市曲艺团的孙宝才、王文禄等表演双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该形式被视为格调低俗,开始息影舞台。八十年代后,双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再度出现,有罗荣寿、郭全宝、莫岐、王凤朝等人表演,受到观众欢迎。双簧的传统曲目有《下南乡》、《贺龙衣》、《罗成出马》、《窦尔敦》、《耍狗熊》、《诗书债》、《道德三皇五帝》、《结巴捞牛》、《太阳出来一点红》、《二呀我的哥》、《月影照花台》、《玉堂春》、《王二姐思夫》、《珍珠衫》、《八月里丰年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曲目有《绵阳渔鼓》、《大秧歌》、《演话剧》、《镇压反革命》、《灭蚊蝇》、《收麦子》等。

相声源于北京,第一代艺人张三禄原为八角鼓艺人。全堂八角鼓有“说学逗唱吹打弹拉”八功。张三禄改说相声,专工“说学逗唱”四功,收下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弟子三人,传下三派相声艺术。清同治年间,相声艺人张太在盛京献艺。其人门户不详。这个张太,可能与八角鼓艺人张泰为同一人,他也与北京的张三禄一样,既唱八角鼓,又说相声。光绪年间,有朱派的传人范有缘、朱天瑞二人来到盛京。范有缘本名范长利,人称范六爷,是北京第三代相声艺人。他在盛京收徒朱凤山(艺名“人人乐”)、马良臣(绰号“马一刀”)。朱天瑞收徒范天京,从此,相声在盛京开花结果。

当代老艺人罗荣寿、高凤山表演的传统相声《卖布头》

《陪都纪略》中对“相声”的记述是:

有张太,说相声。

叫人乐,嘴头灵。

约薄话,想得精。

讲流口,是营生。

这里,“约薄话”是东北土语,意为顶人、噎人的话。“流口”是一气呵成的贯口及韵白。

相声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三种表演形式。单口相声类似评词,但有许多笑料在内,曲目有《古董王》《月明楼》《马寿出世》等;对口相声二人表演,甲为“逗哏”,乙为“捧哏”,也叫“量活的”。传统曲目有说、学、逗、唱四大类。说的节目多源于民间笑话,有《化蜡扦儿》《假行家》等。也有《八扇屏》《游庙子》等“贯口活儿”,《歪批三国》《讲四书》《歪讲三字经》等“文哏”。学的节目有专门模仿各地方言、各类人物的《学四省》《学四相》《学满语》,也有专门嘲笑某种人的“怯相声”如《怯跟班》《怯剃头》《傻子学乖》等。逗的节目有《五红图》《天文学》等甲乙辩论体的“子母哏”。唱的节目起初是唱太平歌词,后来演变成学唱各种曲艺、戏曲的“柳活儿”,如《学大鼓》《学梆子》等;还有专门模仿戏曲的《黄鹤楼》《捉放曹》等带走场表演的“腿子活儿”。群口相声,也叫“群活儿”,有两类,一种是小喜剧式的节目,如《训徒》《大审诓供》等;另一种是出诗答对式的节目,如《双字意》《金刚腿》等。群口相声多为三人表演,除“逗哏”“捧哏”之外,还有一人叫“腻缝”。

相声艺人把曲目叫“活儿”。一个节目叫“一块活儿”。艺人行话,称相声这行叫“团春”。早年在布帘后表演节目,学方言,有口技,叫“暗春”,后来撂地献艺,当着观众表演叫“明春”或“撂明地”。相声艺人都是多才多艺,有“万象归春”之说。他们还兼演双簧、太平歌词、小唱等。

双簧形成于清代中叶,原为曲艺艺人在“全堂八角鼓”中表演的一种形式,初名“双学一人”。已知最早的双簧艺人是黄辅臣。清末“百本张”双簧钞本中曾提到:“我们学的故去的生意人黄辅臣。”成于清嘉庆初年的车王府曲本《刘公案》之二十三部,写当时宣武门至西单一带的演艺活动,有“三档就是《施公案》,这人在京都大有名,他本姓黄叫黄老,‘辅臣’二字是众人称”的唱词,由此可知,黄辅臣当于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在北京献艺。《梅边杂忆》中说,黄“面目奇丑,初亦说书之流,以一人能学各种人物动态,故名双黄。其后始分为两人作一人也。”据此有人认为黄辅臣为双簧创始人,即一人创始说。

另说“双簧创始于北京票友黄氏昆仲,故称双簧。其拿手处在前脸不在后脸,在指手画脚不在唱工好歹”,即兄弟二人创始说。

还有一说,认为黄辅臣并非票友,乃一擅说《水浒》的评书艺人,双簧为他与其侄黄鹤飞共创,亦即叔侄二人创始说。艺人们常说:“前脸讲究发脱卖相(表演),后脸讲究说、学、逗、唱、弹。”使观众看来像是一个人自弹自唱自演一样,所以曾有“双簧要学黄辅臣,前后好像一个人”的说法。初兴时以学唱为主,后脸操三弦自弹自唱硬书、莲花落曲目选段或一些小曲,前脸持鼓架子充作三弦,配以相应的表情与动作。双簧靠学、歪学、故意露出破绽、失误而逗笑。由于它善于插科打诨,民国初年后有不少相声演员纷纷学演。

还有一说是,传说光绪年间,北京有位“皮黄”(京剧)艺人,年龄太大唱不动了,有人请他去“唱堂会”,他只好在前台表演,由他的弟子在后台演唱,由此得名叫“双簧”。后来被相声艺人学来,学唱各种戏文、时调等,颇为流行。后来,“后脸”多弃弦不用,随之增强了说的成分。同时将“黄”字改成鼓舌如簧的“簧”字,渐渐竟使一些人误认为双簧是相声的一种。双簧因曲目短小,一般每场表演时,经常连续演出二三个曲目。演至结尾掀起高潮,有时学扭秧歌,有时学唱杂曲,有时学舞蹈,在观众酣畅的笑声中戛然而止。

小唱是相声艺术人撂地时开场演唱的风趣小曲,有《一窝黑》《十字锦》《谜语歌》《酒色财气》等曲目。

太平歌词,表演时艺人手打两块小竹板(名叫玉子板,也叫御赐板)演唱,类似短篇鼓词,曲目有《劈山救母》《韩信算卦》《五猪救母》《打黄娘》等。还有的艺人是一边用白沙在蓝布上撒字,一边表演,写的字有“招财进宝”“连年有余”及十个数字等。有时是一人演唱一人插话或学唱,“插科打诨”。相声多以讽刺见长。如《一字一像》中说,“一”字像个擀面棍儿,做过一任巡按,一在案板上擀面,因心慈面软而丢官罢职;又说“二”字像一双筷子,做过净盘大将军,因为好搂而丢官罢职;说“而”字像个粪叉子,做过典史(点屎),因为贪赃而丢官罢职。这段相声,看似文字游戏,却是借题发挥,嘲笑了贪官污吏。还有一段《讲帝号》,对清代北京的十代帝号,都是“歪讲”,艺人有“理不歪,笑不来”之说,这段相声大意如下:

“顺治”是他希望老百姓都是顺民,才好统治。

“康熙”要念小字眼儿,好比大萝卜,外面挺好,里边“糠心”了。

“雍正”是他登基那天坐歪了,大伙一拥又正了,才叫“拥正”。

“乾隆”是皇上有钱,又是聋子,叫“钱聋”。

“嘉庆”是他当太子时,有一次逛庙,看见一个古代的铜磬,他给夹走了,因此称帝后就叫“夹磬”。

“道光”是说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东西都光了,叫“到光”。

“咸丰”是说他闲不住,一闲就发疯,叫“闲疯”。

“同治”是说他没主意,有事就靠和大臣共同商量,才叫“同治”。

“光绪”是说传到这儿,是油灯的油快烧光了,又续上点灯油,叫“光绪”。“宣统”是说这个末代皇帝像个木桶在半空悬着,有人拿棍子一捅就掉下来了,所以叫“悬桶”。这段相声产生在民国初年,反映了废除帝制、提倡共和的革命思想,流传很广。

民国初年,在沈阳“西门脸儿”撂地的相声艺人有朱天瑞、朱凤山、崔保祥等人。

1923年奉天第一商场兴乐园大棚中,有个相声场子,在此处献艺的相声艺人有朱凤山、何玉清、白银耳、李永春、白万铭等人。耿傻子专说“怯相声”,如《逛西湖》《傻姑爷》等节目。奚醒生与白万铭合说《看洋片》时,用扫地笤帚打脑门儿,打得咔咔响,后来改为用扇子击头。20世纪30年代末,有的相声艺人已经走进茶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沈阳小西门的祥云阁、石头市的光明茶社、中街的木行胡同公余茶社都演出过相声。当时的相声艺人有于春明、张庆森、刘伯奎、崔亚宣、王福田等人。此外,天津的常连安、常宝霖(艺名“二蘑菇”)、马三立、郭荣起等,在20世纪30年代均来沈阳献艺。1939年侯宝林来沈阳献艺时,被当时的《盛京时报》称为“驰名平津的滑稽大师”。

LZ好,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创始人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双簧的“簧”字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簧、自由簧,都在管内藏着,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形。

人嗓子里的声带,也是起发音作用的两个薄片,但不叫双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语言时,有的时候才用簧字。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给别人听,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叫“摔簧”;花言巧语迷惑人叫“鼓簧弄舌”;两个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编好一套谎言,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唱一和,用来欺骗某人,也叫演“双簧”,这种双簧俗称“捏窝窝儿”,这是生活中的双簧,它可能是按曲艺双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化妆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双簧演员甲(表演者)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员乙(说唱者)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甲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甲把乙当成理发师傅,说:“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碜!”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

化妆抹大白,也有不同的方法。如赵霭如演双簧化妆是将大白压成粉末,用手捏着往脸上揉。这可能是他脸瘦,眼窝深,用平面大白块有的地方抹不上。

前几年,电视里曾播放莫歧、王凤朝的双簧。莫歧化妆不是用大白,而是用定妆粉。拿定妆粉扑,将两眼和嘴扑上三个白圆饼。随着表演,随着从脸上往四下飘飞白粉末。一段双簧词没演完,三个白圆饼就基本上掉光,露出庐山真面。扑粉代替大白,虽然舞台效果不理想,但绝不会烧伤皮肤,毁坏容颜。

双簧的表演

曲艺中的双簧,多由相声演员兼演。由甲、乙二人表演。甲化妆在前,模拟动作口形,称“前脸儿”。乙在后说唱称“后背”。传统相声都是甲智乙愚,演双簧则反之,吃亏的多是甲。双簧演员上场,先用相声垫话铺场,甲找包袱,乙捧哏。有时介绍双簧的创始人黄辅臣,说爸爸在前边表演,儿子在后边说唱,用此找乙的便宜。演双簧开始,前脸坐在桌后椅子上,先向观众咧嘴眯缝眼不发声音地大笑,然后紧急收敛笑容,面目严肃,拍醒木给信号,后背说唱,前脸学其动作口型,术语称为“发托卖像”。再演一小段,故意露出破绽找笑料抓包袱,甲站起离桌露出乙。二人对口说几句,接着再学双簧。

孙宝才(大狗熊)、王文禄一档,专门演双簧。王文禄演后背,蹲在椅子后边,用扇子挡住嘴说唱,因离前台远,要用很强很亮的嗓子演唱,这是相声双簧的基本形式。演后背相当吃功夫,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好嗓子是演不了的。现在好办了啦,在椅子后边放一个话筒,什么好坏嗓子的演员都能演后背了。

拆唱八角鼓演员顾荣甫、尹福来也演过双簧。拆唱八角鼓也带演牌子戏,二人对口边唱单弦牌子曲,做出滑稽可爱的表演,边说与故事有关的白口抓哏找乐。他们演的双簧与相声双簧所不同者是桌子后放两把椅子,尹福来演后背时,也坐在椅子上,不遮脸,而且还弹三弦自弹自唱。顾荣甫演前脸,用支大鼓的架子折迭着模拟弹三弦,其定弦、扫弦、按弦、换把等技巧和后背三弦音声一致,演唱时张嘴对口型的功力更深。

莲花落演员屈国田、魏美英演的双簧也采用以上这种形式。魏美英演后背,坐在椅子上打节子板唱,屈国田前脸表演。

双簧附属于相声,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双簧的发展

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在我国广阔的文艺海洋中,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双簧。有的名叫双簧不是双簧,也有的不叫双簧而实际上是双簧。现列举几种,为了便于叙述,暂时各给起个名字,不一定恰当。

面具双簧

六十年代初,在曲艺舞台上多半为新节目,配合政治,宣传时事,歌颂当代英雄模范,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艺术性、趣味性放在第二位。王谦祥、李增瑞演过一些新双簧。王谦祥演前脸,不抹白,不戴辫,化妆时蹲在桌后,罩袍服戴面具扮演角色。其面具盖顶戴发,不全遮脸,露出嘴和下巴,以配合口型。演一小段,更换一次面具袍服,改变一个剧中人。李增瑞后背,台词是当前国际时事,其中略加一些笑料,配合形势作宣传。这种很有意思的双簧很象活报剧。

补充资料:

双簧是流行于北京城区的曲种。形成于清代中叶。原为曲艺艺人在“全堂八角鼓”中表演的一种形式,初名“双学一人”。已知最早的双簧艺人是黄辅臣,清末“百本张”双簧钞本中曾提到:“我们学的故去的生意人黄辅臣。”成于清嘉庆初年的车王府曲本《刘公案》之二十三部,写当时宣武门至西单一带的演艺活动,有“三档就是《施公案》,这人在京都大有名,他本姓黄叫黄老,‘辅臣’二字是众人称”的唱词,由此可知,黄辅臣当于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在北京献艺。李斐叔在《梅边杂忆》中说:黄“面目奇丑,初亦说书之流,以一人能学各种人物动态,故名双黄。其后始分为两人作一人也”。据此有人认为黄辅臣为双簧创始人,即一人创始说;“双黄创始于北京票友黄氏昆仲,故称双黄。其拿手处在前脸不在后脸,在指手画脚不在唱工好歹”,即兄弟二人创始说;还有一说,认为黄辅臣并非票友,乃一擅说《水浒》的评书艺人,双簧为他与其侄黄鹤飞共创,亦即叔侄二人创始说。艺人们常说:“前脸讲究发脱卖相(表演),后脸讲究说、学、逗、唱、弹。”使观众看来像是一个人自弹自唱自演一样,所以曾有“双簧要学黄辅臣,前后好像一个人”的说法。初兴时以学唱为主,后脸操三弦自弹自唱硬书、莲花落曲目选段或一些小曲,前脸持鼓架子充作三弦,配以相应的表情与动作。双簧靠学、歪学、故意露出破绽、失误而逗笑。由于它善于插科打诨,民国初年后有不少相声演员纷纷学演,后脸多弃弦不用,随之增强了说的成分。同时将黄字改成鼓舌如簧的簧,渐渐竟使一些人误认为“双簧是相声的一种。相声需要引人笑乐,其所以引人笑乐的方法极多,双簧即其方法之一”(《人民首都的天桥》六十二页)。双簧因曲目短小,一般每场表演时,经常连续演出二三个曲目。演至结尾掀起高潮,有时学扭秧歌,有时学唱杂曲,有时学舞蹈,在观众酣畅的笑声中戛然而止。

自黄辅臣之后,陆续出现的著名的演员有:孙皮、张德泉(艺名张麻子)、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徐维亭(艺名徐狗子)、张顺义、赵霭如、朱阔泉(艺名大面包)、郭荣山、韩永先、孙宝才(艺名大狗熊)、王文禄。除孙皮兼唱八角鼓、徐维亭兼唱莲花落、郭荣山与韩永先兼演拆唱八角鼓外,余者都以演相声为主、双簧为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北京市曲艺团的孙宝才、王文禄等表演双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该形式被视为格调低俗,开始息影舞台。八十年代后,双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再度出现,有罗荣寿、郭全宝、莫岐、王凤朝等人表演,受到观众欢迎。双簧的传统曲目有《下南乡》、《贺龙衣》、《罗成出马》、《窦尔敦》、《耍狗熊》、《诗书债》、《道德三皇五帝》、《结巴捞牛》、《太阳出来一点红》、《二呀我的哥》、《月影照花台》、《玉堂春》、《王二姐思夫》、《珍珠衫》、《八月里丰年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曲目有《绵阳渔鼓》、《大秧歌》、《演话剧》、《镇压反革命》、《灭蚊蝇》、《收麦子》等。 23994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9723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随机推荐

  • 聚容美白修复精华露有用吗

    聚容美白修复精华露是一款针对美容修复的产品,主要功能是增强皮肤的保湿能力和改善肤色不均现象,让皮肤更加亮泽和光滑。聚容美白修复精华露真正有用吗?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从产品成份来看,聚容美白修复精华露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透明质酸、维生素

    2024-04-15
    44200
  • 身体乳液哪个牌子好用

    精华露和精华液是我们常见的美容护肤产品,它们都是一种高浓度的保养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深层滋养肌肤。虽然两者名称相似,但其实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从质地上来看,精华露通常是半透明的液体状质地,较为清爽易吸收;而精华液则比较浓稠,

    2024-04-15
    49600
  • 精华液和水先用哪个 正确护肤步骤

    先用水,再用精华,精华要在乳液之前使用。所以水,乳和精华的正确使用顺序应该是:先擦拭化妆水,待其吸收后再使用精华,然后再用乳液。下面是精华液和水先用哪个的具体内容,感兴趣的朋友继续阅读。 正确护肤步骤 1

    2024-04-15
    48700
  • 妮维雅唇膏好用吗?妮维雅唇膏哪款好用?

    说到妮维雅的产品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就妮维雅男士洗面奶以及平衡爽肤水等等,而除了这些产品之外,许多人同样也都是非常喜欢用妮维雅的唇膏的,那么妮维雅唇膏真的好用吗?妮维雅的唇膏哪一款最好用呢?妮维雅唇膏效果怎么样?1、妮维雅唇膏好用吗妮维雅天然型

    2024-04-15
    26100
  • 妮维雅防晒霜好用吗

    根据小编自己亲测之后的感觉来看还是很不错的,旗下的防晒霜有多种不同类型,有的是以黄盖呈现的喷雾,有的是以挤压头呈现的,也有一些是针对儿童而生的。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具有着很容易晕开、安全系数比较高的特色,特别是旗下的防晒喷雾非常好用,小小一

    2024-04-15
    34100
  • 有谁了韩国的伊思蜗牛霜和面膜?用了效果怎么样?

      竹里行厨,来问讯、诸侯宾老。春满座、弹丝未遍,挥毫先了。云避仁风收雨脚,日随和气熏林表。向尊前、来访白髯翁,衰何早。  志手里,功名兆。光万丈,文章耀。洗冰壶胸次,月秋霜晓。应念一堂尘网暗,放将百和香云绕。算赏心、清话古来多,如今少。这

    2024-04-15
    41900
  • 男生送女生指甲刀套盒什么意思

    他是想让你以后帮他修指甲 这些生活琐事咯就是说你是他 最最亲爱的老婆咯 倚天屠龙记 最后大结局的时候 赵敏的第三个要求就是要张无忌帮他画一辈子眉 虽然是小事但是表现出感情是 细水长流绵长恒久```````````

    2024-04-15
    259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