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所有奇志大兵的相声小品及双簧?

我想知道所有奇志大兵的相声小品及双簧?,第1张

两人很少有机会再合作了!

1、双簧《洗脚城》 奇志 、大兵

2、相声《明星效益》 奇志、大兵

3、相声《电视速配》 奇志、大兵

4、相声《院庆》 奇志、大兵等

5、双簧 《英雄就义》 奇志、大兵

6、相声《非常爱心》 奇志、大兵

http://bbscnxpcom/viewFileaspBoardid=115&ID=342778

下载地址:

http://emuleppcnnet/n1761c12aspx

说到相声行话,一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相声专业术语,比如逗哏、捧哏、腻缝、包袱、垫话、贯口、柳活、一头沉、子母哏之类的,这种术语是可以放到台上对着观众说的,观众明白最好,不明白也没事。估计现在只要经常听相声的观众,对这些术语也没有不懂的,笔者也就不多聊了。

还有一种是不适合观众知道的行话,也就是切口、黑话,一般称之为“春典”,这个可以多聊聊。

一、春典的由来

春典的名字由来有多种说法,有“唇典”的说法,也有“北春南典”的说法,当然,相声行业也管自己叫“春”,相声的行话可不就是“春典”了嘛。

实际上,春典的由来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这玩意本来就是隐秘性的东西,口口相传还密不外露,没法追究最初的由来,肯定是江湖黑话转化来的,这是没跑的。所以你不用纠结春典到底是怎么来的,总之一句话,这玩意来自于江湖的角落,是江湖上最隐秘的东西之一。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春典并不是相声行业所独有的东西,基本上各个古老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经常跑码头的那帮生意人都会这个,比如卖药的、算卦的、变戏法的、练把式卖艺的、说评书的、唱戏的甚至于招摇撞骗偷东西的,他们都会春典,虽然在说法上会略有不同(口口相传没有统一教材),但整体上是互通的。

据说理发行业骂人喜欢说“月百中”(音译),这就是春典,翻译过来是“二百五”的意思。

不过,春典之外,也有一些地方性的黑话和土话,有些用词和春典类似,有些则不同。比如东北土匪黑话和春典就不太一样,像杨子荣在威虎山里说的那些好像就“正晌午时说话”和春典类似,其他的什么“么哈么哈”之类的应该是东北当地胡子黑话。如果到了南方比如西南云贵川一带,袍哥之间的黑话又和北方流行的春典不同。

有些北京土话,有时候也会被当成春典,比如“套瓷”“挑费”之类的。有些北京土话则和春典类似或者干脆是从春典用过来的,比如北京摇滚圈儿里流行的“果食”“库果”“苍果”“尖果”“盘儿”之类的,这些其实都是春典,后来被当成北京土话了。

二、为什么会产生春典?

一方面是为了避讳一些词语,比如生意人比较忌讳的“八大快”(梦、桥、虎、龙、蛇、兔、塔、牙),这几个字每天午时前不能说,但紧急时刻不说不行怎么办呢?比如牙疼找郎中,你怎么说呢?这时候就可以用春典代替,牙就是“柴”,卖药的郎中(挑柴吊汉的)也是江湖中人,一听就明白。

第二是江湖隐秘交流使用,不让外行人知道。比如这边正在棚子里说相声,外边下雨了,同行过来通报当然不能直接说下雨,那样观众就开闸(全跑)了,你就可以用“摆金”代替,下雪就叫“摆银”,刮风叫“摆丢了”,打雷叫“鞭轰儿”。

总之,春典最大的用处就是避讳外行,尤其是避讳观众或顾客,不能让外行和顾客听见行业内的秘密。比如相声讲究“把点开春”,有时候逗哏一看台下的观众心中就有数今天说哪一段儿,但不能明着告诉捧哏,这时候就该用相声行话了,比如《黄鹤楼》叫“楼腿子”,《地理图》叫“跑梁子”等。

当然,在生活中有些不雅词汇也可以用春典代替,比如“抛山”,你猜这是啥意思?

此外,有些相声艺人骂人也用春典,比如“念攒儿”(缺心眼或傻子),“念招点”(瞎子),还有“空子”(外行)之类的。

总之,春典的诞生一方面和行业保护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欺骗顾客关联,所以长期以来在江湖行业内是一种心照不宣不能示人的东西,属于江湖的隐秘角落。

三、现代 社会 中春典的运用

在现代 社会 ,春典已经基本丧失了原始的作用,越来越变成一种调侃的工具,对于春典,有些相声艺人非常反感,比如孟凡贵就说年轻人不应该学这种“炉灰渣子”。但也有些相声艺人反而喜欢“吊坎儿”,不回避也不宣传,就当一种口语化表达了。

比如马志明曾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来了一句“台下尽是瓢把儿跟翅子”,郭德纲在综艺节目上也整一句“顶不顶”和“磨蔓儿”之类的,如果放在旧 社会 ,他们的师父看他们在外人面前“吊坎儿”一定会收拾他们的,因为江湖行业有规矩,春典是不能在外人面前显摆的。但现在没有人管这个,相声艺人们也就不管不顾了。

刘文步去世的时候,曹云金发了一个社交动态说“相声界最尖局的双簧没了”,“尖局”就是典型的春典,当然他没有师父,更没有人管他。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那么春典慢慢地也就变成一种日常交流用语了,比如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的“火了”、“大腕儿(大蔓儿)”、“盘儿亮”(漂亮)、“夹磨”(训练)、“蹿稀”(害怕)、“雷子”(警察叔叔)、“耳目”(打听事儿)、“柳儿”(唱)、“墨刻”(教条)等等。

最后,来一个比较经典的春典吧,天津曲艺团孙福海的名段儿,他给下乡演出的相声演员们开会,就说了十二个字:勤走穴,嗨治杵,撅搬山,念戏果。

如此言简意赅,堪称春典的使用典范。

相声表演中的行话,俗称相声的专业用语,主要有以下几个行话:

一,贯口,就是快速清晰地语言表演很多段,如报菜名,地理图等

二,扑盲子,就看似不挨着,天一脚地一句说,但有看不出破绽,有点像本山徒弟周云鹏的表演等

三,摆知,就拜师收徒弟。

四,柳活儿,歌柳活和戏柳活

五,倒口,模仿各地方言

六,刨底,就是悬念和包袱,这需要智慧的配合。

七,空码,就是指没有师承的演员。

其他双簧,垫场话,荤话等等 很多行话都在现代演绎中淘汰了。必定用发展的眼光看,创新才是唯一而持续发展的出路,但愿相声的发展给广大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快乐。

第一节 “参军戏”的由来

提到“参军戏”的起源,经常引用的是《乐府杂录》和《赵书》。《乐府杂录》载云:

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令石耽。耽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

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云“韶州参军”,盖由此也。

《太平御览》引《赵书》载云:

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下狱,以八议宥之。后每大会,使俳优着介帻,黄绢单衣。优问:“汝何官?在我辈中!”曰:“我本为馆陶令。”斗数单衣,曰:“正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为笑。

关于“参军戏”的起源,颇多争议,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汉代是否有“参军”这个官职?王国维《古剧脚色考》注云:“或谓后汉未有参军官,故段说不足信。案司马彪《续汉志》虽无参军一官,然《宋书·百官志》则谓‘参军后汉官,孙坚为车骑参军事是也’。则和帝时或已有此官,亦未可知。”《宋书·百官志》的记载近似孤证,所以不少人对后汉有无参军这个官职仍持怀疑态度。其实,作为官职的“参军”和作为艺术的“参军戏”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不能互相取代,混为一谈。也就是说,即使后汉有“参军”这个官职,也不见得就有“参军戏”。二是“参军戏”究竟始于何时?从上面引的史料来看,一是后汉,一是《赵书》说。《乐府杂录》中说的“后为参军,误也”,当指“参军戏”,而不是“参军”这个官职。意思是说:如果把后汉石耽受伶人戏弄当作“参军戏”,那就错了。周贻白《中国戏剧史》指出:“《乐府杂录》‘起于后汉’实误。其所主张‘开元中李仙鹤授同正参军’一说,较为有据。《赵书》虽不知撰于何时,但石勒称帝在公元三百三十年,唐开元为公元七百十三年至七百三十三年,相距近四百年,《赵书》之撰作,似不至在开元之后,故‘参军戏’这一形式的来源,宁从周延一说。”这种见解是有代表性的。

“参军戏”在唐代盛极一时,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兹引数端如下:

赵璘《因话录》载云:

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

范摅《云溪友议》载云:

(元稹)廉问浙东……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

姚宽《西溪丛语》引《吴史》载云:

徐知训怙威骄*,调谑王,无敬长之心。尝登楼狎戏,荷衣木简,自称参军,令王髽髻鹑衣,为苍头以从。

《新五代史·吴世家》载云:

徐氏之专政也,(杨)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尝饮酒楼上,命优人高贵卿侍酒,知训为参军,隆演鹑衣髽髻为苍鹘。

《北齐书·尉景传》载云:

(尉景)转冀州刺史,又大纳贿,发夫猎,死者三百人。厍狄干与景在神武坐,请作御史中尉。神武曰:“何意下求卑官?”干曰:“欲捉尉景!”神武大笑,令优者石董桶戏之。董桶剥景衣,曰:“公剥百姓,董桶何为不剥公?”神武诫景曰:“可以无贪也。”

《乐府杂录》载云:

武宗朝有曹叔度、刘泉水,“咸淡”最妙。咸通以来,即有范传泰、上官唐卿、吕敬迁等三人“弄假妇人”。

上述记载可见“参军戏”盛况之一斑。

黄幡绰、张野狐、李仙鹤是唐代著名的“参军戏”艺人。任半塘《唐戏弄》中载云:

黄幡绰——幡绰优名也。才艺品德为盛唐第一优人,宜亦唐五代优伶中之第一人!开元间,善弄参军戏,每寓匡谏。玄宗悦之,曾假以绯衣。平日侍从,亦常假戏谑,警悟其主,往往解纷救祸,世称“滑稽之雄”!与庄宗时诸伶之妒贤害能、罪恶滔天者,适成反比。安禄山叛,陷京。玄宗自蜀返,宥之。死葬昆山,或即其乡里欤?传优语十四条,又轶闻十二条,均见编末附载。按据附载传说,黄曾在河中府逍遥楼上书《霓裳》谱,或疑黄是河中人。

张野狐——野狐亦优名。与幡绰同时,善弄参军戏,又擅长觱篥及箜篌。曾从玄宗入蜀,受《雨淋铃》曲;返,于望京楼下奏之……据此,野狐或原名徽。《陈书》一八七以野狐为“俳优之善者”。

李仙鹤——仙鹤亦优名。开元中,善弄参军戏,玄宗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陆羽所撰参军戏本中,有云“韶州参军”,盖由此。崔记曲名内有《仙鹤子》,疑即仙鹤所作;不然,或为仙鹤而作。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参军戏”艺人具有如下特点:一、常常活动于宫廷之上,献艺于帝王面前。二、内容以嘲讽为主,属于“优谏”之列,有时能起到一般人难以起到的微妙作用。三、形式灵活,富有幽默感。

相声专用术语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 搞笑 效果。

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5“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37“活”——段子

38一块"活"——一个段子

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码前”——快一点

47“码后”——慢一点

48“格念”——别说了

49“杵头”——钱

50“抛杵”——给钱

51“杵门子”——要钱

52“对托”——正合适

53“黄调”——不搭调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头”——嗓子

57“圆粘”——招徕观众

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蛊”——发生问题

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63“攒儿亮”——心里明白

64“对儿春”——对口相声

65“单春”——单口相声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买卖”——挣钱多

69“册子”——台词本子

70“醒攒儿”——觉悟了

71“稀溜纲”——逗趣的话

72“疃春”——相声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观众走了

76“盘儿尖”——面孔漂亮

77“撇苏儿”——哭

78“瓤”——饿

79“念啃”——没吃饭

两人说的相声叫“对口相声”

对口相声,粤语亦俗称为唱双簧,是中国传统艺术相声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对口相声中,一个人为甲方,称作“逗哏”的,另一人为乙方,称作“捧哏”的。对口相声是在单口相声的形式上加以升华,给人笑料。相声形式之一,曲艺的一种,两人交替说些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1、逗哏

逗哏,曲艺名词,对口相声演出时不断地说出笑料以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即相声中的“主角”。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犯贫的笑料应远多于捧哏。对口相声中,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2、捧哏

捧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én,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量活儿的”。

扩展资料:

一、表现形式

1、平哏

一般以叙述某事或谈论某一事为主,一般都是一头沉的叙述方式,捧哏起辅助作用。中间没有大段的贯口,也没有捧逗子母哏类的激烈冲突,主要依靠铺平垫稳的叙述来推进情节,展开包袱。

2、文哏

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的段子,说起来比较文雅,含有知识性,马三立、苏文茂的很多作品都属文哏,如《批三国》等, 著名相声演员苏文茂因擅长文哏相声被称为“文哏大师”。

二、其它形式

1、单口相声

单口相声是中国传统艺术相声的一种形式,由一名演员于台上表演。单口相声是最早的相声表现形式,并且流传至今。直至今日,单口相声还出现在舞台中。

2、群口相声

群口相声是中国传统艺术相声的一种表现形式,相比单口相声和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使用多于两位相声演员并说出笑料。

-对口相声

相声行话:

一,逗哏:“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代指负责逗哏的演员

二,捧哏: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

三,包袱:相声中的笑料。

四,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一般在开场使用,为的是招揽生意。

五,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六,贯口(活):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诸如《报菜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

七,怯口活(怯口):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山西家信等。

八,现挂(砸挂,抓哏):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

九,扑盲子:指表演起来没准词儿,有很大的随意性。

十,空码儿(海清):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没有师承都叫海清。

甲:拉开栅栏门出来踩一云彩上,跑吧,没想到上帝出来了,从怀里掏出来一遥控来,一指那云彩,翻,光叽,我掉下来了

乙:这还能遥控呐

甲:云彩是他们家养活的

乙:咳,还有养活云彩的啊

甲:从天上往下掉,非摔死不可啊这事

乙:那还能活吗

甲:猛然间,嘭,有两只手把我接住了,紧跟一扶我站在地上,福大命大造化大

乙:是啊

甲:一瞧这俩人,呵,太难看了

乙:都长的什么样啊

甲:比王华光还寒碜

乙:您就别老提我了行不行

甲:哦,那段儿过去是吧。太难看了,一个长一大牛脑袋,一个长一大马脸,手里拿着钢叉

乙:这事牛头马面啊

甲:坏了,这事阴曹地府的人啊

乙:认出来了

甲:我说,谢谢二位救命之恩 你是田海龙?没没没有,我叫王华光

乙:这时候你提我干吗

甲:不能,不能(高声),你哪那么寒碜?

乙:你就甭提这个了

甲:你瞧人王华光的脸,长的跟车祸现场似的,不能,你就是田海龙,你走不了了,你走不了了啊(高声),阎王爷叫你呢啊,走走走,阴曹地府,快去。你瞧还有这么倒霉的事儿吗,啊。打天上下来又奔地府了,那就走吧,慢慢阴间路,走也得走些日子了,等会儿站这儿别动,打车

乙:打车?

甲:上车,拉着我,奔那个森锣宝殿,阴曹地府,来那一瞧啊,太可怕了,整个阴曹宝殿鬼哭狼嚎

乙:对

甲:支着油锅,小鬼儿们拿着钢叉,把这些刚死的犯人们,叉挑油锅

乙:慎得慌

甲:油锅嘎啦嘎啦,翻着油花,惨着呢,有一人儿下去的,有俩人儿搂一块儿下去炸的,还有抻成四方的下去炸的

乙:这炸油饼呢是怎么着

甲:炸,炸犯人

乙:那俩抱一块儿是炸油条

甲:炸,都炸,那等着吧,今儿这罪够受的啊,一会儿功夫听里边电铃响--铃,阎王爷上班了

乙:哦哦

甲:大鬼儿小鬼儿两边站着,阎王�隼戳耍�反�犰脊兀�泶�藁婆郏���榘负蟊叨�蛔��饬�榘柑�罅耍��锥喑

乙:不小

甲:那个,人犯带齐了吗?跟您回,带齐了。好,带上来。打外边儿押进来了,一瞧,柯受良,张国容,这都近期来的啊,阎王爷站起来看看,艳芳呢,梅艳芳呢

乙:找漂亮的呢

甲:艳芳哪去了,马面过来了,阎王奶奶不让带,哦,那行,这仨押,押走啊,还有呢,那几个人儿呢?带上来,又押进来了啊,王学博,乔坤鹏,啊,王华光,都进来了,跪跪跪,跪下(有力地),仨人儿跪下了,阎王爷看着这个恨呐,王华光过来

乙:叫我呢

甲:敢说相声,常年在桌子里边站着

乙:捧哏吗

甲:打打打,说打,小鬼儿们过来了,拿着狼牙棒,带刺的,照这前脸,当当当

乙:这还能看不能看了

甲:跟那个仙人掌似的,大圆棒子上头带尖儿,棒,都咂烂了,顺着脑门儿往外呲血,呜,(动作)

乙:太惨了

甲:把他领那边那墙那刷墙取。乔鲲鹏(高声)

乙:又叫一个

甲:阎王爷什么事儿啊

乙:还说相声那个样子

甲:是,你就这味儿了。呵,还敢这样说话,啊,狼牙棒,打他,棒棒棒棒,整个这前脸儿啊,根笊篱似的,呲,都是血。

乙:也拉取刷墙

甲:拉去刷墙,王学博

乙:叫咱们这主持人

甲:别说了,打打,你们一块儿都上,啊,四百多人啊,一人举一狼牙棒,对着王先生这脑袋,他这好四面儿都出血

乙:这直接站中间四面墙都能刷

甲:都打完了,还有一个呢,田海龙哪去了?

乙:还有你呢

甲:跑不了了,大小个也轮到我了,吓坏了,往上一走,听阎王爷那儿一吩咐,他一来你们就准备好了啊,刀枪剑戟,斧月钩叉,那什么火的,啊,油锅的,都准备好了啊,等他来

乙:你比我们厉害

甲:我可惨了,上来吓我一跳,阎王爷,你叫田海龙啊,啊(有力),是,是田海龙,呵,敢上哈工大啊你,啊,能耐不小啊你,还敢上威海校区,啊,你要疯啊你,啊,来啊,打,一块儿上,刀枪剑戟一块儿打,我吓坏了,我说阎王爷您别且,您给我一机会,我以后改了,你说改你就改,能改吗?能改。般一凳子,让他坐那儿

乙:哎,这就不打啦

甲:来,你抽一根儿,谢谢您谢谢您啊没事儿啊,我跟那帝哥关系不错,你别提他啊,别提他,嗯,今天找你来有点儿事儿商量商量,今天这样,死罪已免,活罪难饶,我得罚你们四个,怎么罚呢,搭上来(有力),话音刚落,大鬼小鬼搭上四样东西搁这儿

乙:什么呀

甲:四个大王八盖子

乙:王八盖子?

甲:哎。就是王八那后壳,四个都立好了,都贴着标签儿,有三个写的是公,一个写的是母,阎王爷说,你们四个啊,钻这里边儿去,回阳间,别当人了,下辈子你们一人儿当一大王八就得了,啊,就算惩罚,走,钻吧,要说起来这仨人太坏了

乙:怎么呢

甲:张文顺,王文林,乙菁,滋溜滋溜,一人钻一公的,扭头儿就跑了,太恨了你们

乙:嘿,先下手为强啊

区别在于:相声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双簧是一人说学,一人表演;快板是单口、对口、群口三种表演方式表演时演员用竹板或者击打节拍;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主要是说一些大笑话,小笑话,绕口令等等。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逗:制造笑料,因为逗是相声的灵魂。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快板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属于中国曲艺韵诵类曲种。早年称作"数来宝",也叫称"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快板最初是作为乞丐沿街乞讨时使用的一种要钱或者要饭的方式和手段,历史相当久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板才真正作为曲艺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存在。建国后,快板艺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三大艺术流派,即:高派(高凤山)、王派(王凤山)、李派(李润杰)。

快板表演方式简单,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表演方式。唱词合辙押韵自由,一段唱词可以自由转韵,称为"花辙"。表演时演员用竹板或者击打节拍,一般只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快板书艺术形成后,也开始着重创作并表演长篇书目。快板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受地域环境、地方方言和表演风格的不同,派生出诸多分支,如:数来宝、莲花落、竹板书、说鼓子、快板书、御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陕西快板、兰州快板、武安快板、四川金钱板、绍兴莲花落等表演形式。

双簧放鞭炮

甲:大家好,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就是那大名鼎鼎,鼎鼎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哦当然还有这位小姑娘,她就是花见花开,人见人爱,车见爆胎的 乙:你别臭美了,你知道今天来干什么呢吗?

甲:当然知道了,像我这么聪明的人,咱们今天是为大家表演双簧来啦 乙:哟,口气还不小,那我考考你,什么是双簧? 甲:双簧,双簧,双簧,我还真不知道? 乙:双簧就是双黄蛋

甲:哦,原来是双黄蛋,什么乱七八糟的

乙:嘿嘿,没啦,跟你开玩笑的,双簧我会不知道吗? 双簧就是一个在前边演,一个在后边说,要做到说学一人

甲:我说的好,那我还是在前边演吧

乙:那好吧,不过在演之前,我要先给你化化妆, 甲:瞧,画好了

乙:六一的早晨,让我把卫生来打扫,我说干就干,我先扫地,我扫、我扫、我扫、扫、扫、我扫、我扫、我扫、扫、扫、我扫、我扫、我扫、扫、扫、我扫、我扫、我扫、扫、扫、我扫,我在擦一擦玻璃,我先哈口气,哈,我上擦擦,下擦擦,左擦擦,我右擦擦,前擦擦,我后擦擦、上擦擦,下擦擦,左擦擦,我右擦擦,前擦擦,我后擦擦,上擦擦,下擦擦,左擦擦,我右擦擦,前擦擦,我后擦擦,中间我在擦擦,哇塞,好亮啊,再让我照照我自己美不美,咿呀,我怎么这么脏啊,这不行可不行,明天六一我还要表演节目呢,我得赶紧洗个澡,我开点热水,放点凉水,热水、凉水、热水、凉水、热水、凉水,哎呦喂,我可真舒服,我先搓一搓胳膊,我搓、我搓、我搓、搓、搓、我搓、我搓、我搓、搓、搓、我搓、我搓、我搓、搓、搓、我在搓一搓背,我上搓搓、下搓搓,斜搓搓,我正搓搓,上搓搓、下搓搓,斜搓搓,我正搓搓,上搓搓、下搓搓,斜搓搓,我正搓搓,我在使劲搓一搓,我使劲我在使劲```````

甲:你给我出来,我在搓就要脱皮啦,你是周扒皮 乙:嘿嘿,我就试试你能不能演 甲:有这么试的吗

乙:你说接下来正式开始 甲:那好吧,在给你一次机会

乙:六一六一将来到,小朋友们拍手笑,我又唱歌又跳舞,哦·····高高兴兴真热闹,我笑我笑我笑笑笑、我笑我笑我笑笑笑,啊哈哈哈,啊哈哈哈、啊哈哈哈、啊哈哈哈,我在跟小朋友们放鞭炮,呲···咚,嗙,好好好真好,我再放一个吓人的,我就用手拿着放,要放就放大的,呲,咚嗙,好好好,真吓人那,我再放一个更吓人的,你瞧礼花炮,呲···呲·····呲···啪,

甲:哎呦喂,我的脸我的脸啊你看我的脸疼死啦,

乙:其实我想告诉小朋友们,六一快要来啦,小朋友们可不能随便放炮,可不要像他一样,我带你去医院吧 甲:不去 乙:走吧走吧 甲:不去不去 乙:你又怎么了 甲:还没有谢幕呢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双簧的创始人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双簧的“簧”字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簧、自由簧,都在管内藏着,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形。

  人嗓子里的声带,也是起发音作用的两个薄片,但不叫双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语言时,有的时候才用簧字。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给别人听,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叫“摔簧”;花言巧语迷惑人叫“鼓簧弄舌”;两个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编好一套谎言,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唱一和,用来欺骗某人,也叫演“双簧”,这种双簧俗称“捏窝窝儿”,这是生活中的双簧,它可能是按曲艺双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化妆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双簧演员甲(表演者)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员乙(说唱者)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甲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甲把乙当成理发师傅,说:“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碜!”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

  化妆抹大白,也有不同的方法。如赵霭如演双簧化妆是将大白压成粉末,用手捏着往脸上揉。这可能是他脸瘦,眼窝深,用平面大白块有的地方抹不上。

  前几年,电视里曾播放莫歧、王凤朝的双簧。莫歧化妆不是用大白,而是用定妆粉。拿定妆粉扑,将两眼和嘴扑上三个白圆饼。随着表演,随着从脸上往四下飘飞白粉末。一段双簧词没演完,三个白圆饼就基本上掉光,露出庐山真面。扑粉代替大白,虽然舞台效果不理想,但绝不会烧伤皮肤,毁坏容颜。

  双簧的表演

  曲艺中的双簧,多由相声演员兼演。由甲、乙二人表演。甲化妆在前,模拟动作口形,称“前脸儿”。乙在后说唱称“后背”。传统相声都是甲智乙愚,演双簧则反之,吃亏的多是甲。双簧演员上场,先用相声垫话铺场,甲找包袱,乙捧哏。有时介绍双簧的创始人黄辅臣,说爸爸在前边表演,儿子在后边说唱,用此找乙的便宜。演双簧开始,前脸坐在桌后椅子上,先向观众咧嘴眯缝眼不发声音地大笑,然后紧急收敛笑容,面目严肃,拍醒木给信号,后背说唱,前脸学其动作口型,术语称为“发托卖像”。再演一小段,故意露出破绽找笑料抓包袱,甲站起离桌露出乙。二人对口说几句,接着再学双簧。

  孙宝才(大狗熊)、王文禄一档,专门演双簧。王文禄演后背,蹲在椅子后边,用扇子挡住嘴说唱,因离前台远,要用很强很亮的嗓子演唱,这是相声双簧的基本形式。演后背相当吃功夫,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好嗓子是演不了的。现在好办了啦,在椅子后边放一个话筒,什么好坏嗓子的演员都能演后背了。

  拆唱八角鼓演员顾荣甫、尹福来也演过双簧。拆唱八角鼓也带演牌子戏,二人对口边唱单弦牌子曲,做出滑稽可爱的表演,边说与故事有关的白口抓哏找乐。他们演的双簧与相声双簧所不同者是桌子后放两把椅子,尹福来演后背时,也坐在椅子上,不遮脸,而且还弹三弦自弹自唱。顾荣甫演前脸,用支大鼓的架子折迭着模拟弹三弦,其定弦、扫弦、按弦、换把等技巧和后背三弦音声一致,演唱时张嘴对口型的功力更深。

  莲花落演员屈国田、魏美英演的双簧也采用以上这种形式。魏美英演后背,坐在椅子上打节子板唱,屈国田前脸表演。

  双簧附属于相声,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双簧的发展

  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在我国广阔的文艺海洋中,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双簧。有的名叫双簧不是双簧,也有的不叫双簧而实际上是双簧。现列举几种,为了便于叙述,暂时各给起个名字,不一定恰当。

  1面具双簧

  六十年代初,在曲艺舞台上多半为新节目,配合政治,宣传时事,歌颂当代英雄模范,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艺术性、趣味性放在第二位。王谦祥、李增瑞演过一些新双簧。王谦祥演前脸,不抹白,不戴辫,化妆时蹲在桌后,罩袍服戴面具扮演角色。其面具盖顶戴发,不全遮脸,露出嘴和下巴,以配合口型。演一小段,更换一次面具袍服,改变一个剧中人。李增瑞后背,台词是当前国际时事,其中略加一些笑料,配合形势作宣传。这种很有意思的双簧很象活报剧。

  2戏剧双簧

  曲剧《啼笑姻缘》中,由佟大方扮演沈三弦,魏喜奎扮演沈凤喜。卖艺一场,魏喜奎打鼓唱梅花调,佟大方用一把没有弦的道具三弦模拟伴奏,由乐队配音。佟大方表演的定弦、换把、按弦指法等演奏技巧和配音协调一致,几乎看不出破绽。这是戏剧中带的一小段双簧。类似这样的双簧在很多剧种里包括外国的戏剧中很常见。

  3影视双簧

  译制片中的配音,是电视剧或**中的双簧。这种双簧不是用口型去对声音,而是配音演员用台词语言的声音去对剧中演员的口型。配音演员永不露面,只有在字幕上打出姓名,真正成了双簧的后背,可谓“吾闻其声矣,未见其人也”。配音演员非常难做。因为外语说一大串,译成汉语只几个子,配音者既不能改变翻译的台词,又要有与剧情协调的语气,更要符合剧中人的身份,还要用汉语发音对外语的口型。这些,恐怕双簧的前脸——外国演员们用不着考虑了,译制片配音工作却费力不少。

  配音演员也有省力的时候,就是给中国影视片配音。同样挣钱,却不费劲。中国影视也有用中国人配音的,可能是表演者没学过读白、朗诵等影视演员的必修课吧。

  4歌曲双簧

  当前的音乐会上,常有号称著名艺术家,红得发紫的大腕歌星,涂脂抹粉,衣着华丽,从后台缓步翩翩出场,随着乐队的伴奏,引吭高歌,歌声嘹亮响遏行云。有时音响系统发生故障,这才原形毕露:原来歌声是后台放录音,歌星只张嘴对口型,略作表演。看这种双簧,不是可笑,而是可气。观众付出昂贵的票价和宝贵的时间,看到的竟是如此的真人演出。

  5哑剧双簧

  电视字幕中打出“双簧”,表演者是两位话剧演员。场上无桌椅,演员不化妆,便装上台。一人背起一人,前者算前脸,被背者算后背。前脸两手在后,后背两腿和头都看不见,只有两只胳膊伸向前。前脸的头、胸、双腿与后背的两胳膊、手合成一人,互相配合作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抽纸烟,掏手绢擦汗等,动作协调,一语不发,看着幽默可笑。这种生活近似杂技表演,只有双,没有簧。二人的肢体合一,动作稍有疏忽,就能露出破绽。其演技要求是很高的。

  6小品双簧

  “华旅杯”笑星大赛中,有一场小品,实际是双簧。表演者不知是何专业,其演技在相声与话剧之间。前垫相声,后演双簧。其双簧形式,也是前脸背后背,后背手伸向前和哑剧双簧一样。所不同者是有台词,但台词是由前脸说,此又不同于相声双簧。

  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主持人报幕:葛派名剧《汉宫惊魂》。出场的是**演员葛存壮。他穿黄蟒、戴王帽、黑三髯口,厚底靴,并没有勒水纱抹彩。如果不是崭新的行头,活象过去老天桥的云里飞。他迈着京剧的台步,唱《汉宫惊魂》中的“金钟响”一段二黄三眼,还是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唱完一句的过门时,从袍袖里掏出一软包装饮料,并向观众展示,然后用吸管喝。唱几句后,京剧演员李光便装从后台唱着出来,把葛存壮一推,这位汉光武皇帝翻着白眼闪在一旁,看李光在台中央清唱。这段唱完,葛存壮说:“我说李光,你可不对呀!后台唱得好好的,你怎么出来啦?……”这个小品,是京剧清唱加双簧。前脸有髯口盖着嘴,用不着对口型。

  7特大型双簧

  近几年,电视中经常播放特大型双簧,前脸多至数十人,化妆抹彩,不出声音地模拟表演。后背只用一人,毫不费力,用手一按电键,吹、打、拉、弹、唱全有。这就是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节目。过去老演员,只留下部分声音资料,未能留下其舞台形象。音配像是为了抢救国粹,振兴京剧,弘扬祖国文化,使现代人既能听到老演员的声音,又能看到舞台形象。音配像是将老演员的演出实况录音和教学录音,用中青年名演员彩扮在舞台上配合身段作派,声腔口型进行表演的录像。声与像分别单独存在而又合成一体的录像,就是双簧,就是以录音为后背,配像为前脸的双簧。这种双簧,场面浩大,演员众多,故称特大型双簧。一个演员出场,还要带出很多人。比如,皇帝带太监、大铠,娘娘带宫女,文官带龙套、衙役,武将带武行,山大王带喽罗兵,等等,都是带出四或八人。一整出戏的人数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前脸。后背放录音,虽只一人,录音中的实际人数,比前脸配像的还多。如果录音和配像的出场人数相同,实际录音还有胡琴、锣鼓文武场面乐队,配像中没有。因为这些人是不需要的,也无法为其配像。

  8曲艺双簧

  相声和双簧现今都在曲艺范畴之内,何必又分相声双簧、曲艺双簧呢?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

  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最近,电视播放的曲艺音配像才是名副其实的曲艺双簧,后背放较老一些曲艺录音,多为鼓曲,前脸由演员配像。配像只有演唱者,没有伴奏者,明显的前脸人少,后背人多。这种双簧还有本人配本人的,如老年骆玉笙配中年骆玉笙(不是配青年的小彩舞),老年王毓宝配中年王毓宝等。本人音配像演唱,因自己为前脸,只有一条喉咙,也可以叫它“单簧”。

  双簧这种形式短小精悍,艺术性高,趣味性强,也便于配合时事宣传编写新词。从清末流传至今一百余年,仍活跃在文艺舞台上。近几年,电视播放的各式各样双簧,都是文艺形式的创新。但有的演技难度过高,有的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不论演出或录相,成本耗费太大,而效果不见得理想。随着时代的前进,观众欣赏角度的变化,今后,经过专业演员多方面的努力,还会创造出艺术性更高、趣味性更浓、更新更好的双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0784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9
下一篇2024-01-19

随机推荐

  • 精华液用了还要用精华乳吗

    这两个是一样的,只是质地不一样而已。所以擦完精华液不需要去擦精华乳了。但是精华之后要用霜和乳液的哦!妃玲深层瞬透水润保湿精华保湿效果也好,用上去很容易的就吸收了,质地水水润润的,用起来非常舒服,用在脸上清爽的感觉很舒服,就是肌肤喝足了水份一

    2024-04-15
    45600
  • 莱珀妮鱼子酱精华真假

    莱珀妮鱼子酱精华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美容产品,它所使用的成分包括鲟鱼子和珍珠等天然提取物,被誉为能够改善肌肤质量、提升肌肤光泽度的神奇产品。对于这款产品,关心它真假问题的人们很多,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回答大家的疑问。我们需要知道莱珀妮鱼子酱精

    2024-04-15
    45800
  • 伊思芙洗发水怎么样

    很好。根据查询齐家网显示:伊思芙是一家专业的洗发水品牌,洗发水主要是以植物精华为主要原料,不含硅油,SLS,SLES等有害物质,有较好的洗发效果,且对头皮和头发比较温和,适合各种发质使用。这款贵妇膏很好。根据伊思芙官网资料显示,熊宝伊思芙贵

    2024-04-15
    43000
  • 娇韵诗清爽控油脂精华露好用吗?

    对于脸部肌肤油脂分泌旺盛的妹纸们来说,肌肤也更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油脂会影响人的外貌形象,导致脸上长痘痘,肌肤暗沉,毛孔粗大等问题,所以油皮的妹纸可以使用这款娇韵诗清爽控油脂精华露产品哦!娇韵诗清爽控油脂精华露好用吗?1、产品介绍娇韵诗

    2024-04-15
    43500
  • 牡丹江医学院复试名单

    2020年拟招生的牡丹江医学院复试名单如下:1、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张璐、陈文燕、刘小涛、刘鹏程、杨 冰、张小芳、王晓阳、李泽恒、吴欣然、董云芳、郭晓东、杨芳芳、汤宝华、刘 文、金玉梅、张雨萌、李新宇、李 健、刘建伟、唐晓宁、宋浩然、

    2024-04-15
    26700
  • 护肤品中啫喱 凝露 精华露是什么意思 分别是什么作用 它们的使用步骤是怎么样?

    1、啫喱都是渗透性非常好的产品,它可以有效打开肌肤毛孔通道促进后续护肤产品的吸收,同时啫喱成分本身也能帮助皮肤增加含氧量和含水量,通常啫喱产品都可以直达皮肤的深层,帮助皮肤捕捉氧气,锁住水分。有些含有特殊成分的啫喱,能有效去除表皮老化角质,

    2024-04-15
    33600
  • 这几件SK-ii使用的先后顺序

    上面回答的不对,清莹露最先使用,因为它相当于水。神仙水使用之前必须用水垫底的,要不然会干。用完清莹露再用神仙水。然后是眼霜,然后是精华露。因为精华是帮助吸收之后的乳液的,最后是乳液。sk2使用顺序和方法:步骤一、洁颜产品首先我们可以使用sk

    2024-04-15
    353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