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随着曲艺在茶园、茶楼演出的兴盛,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或半专业的时调女艺人。如赵宝翠(又名大宝翠)、高五姑和外号棒子面的秦翠红等。其中高五姑,出身娼妓,赎身后以演唱为业。她演唱的时调,20年代就已誉满津门,许多新老茶园都争相聘请她去演唱。
她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创出一种疙瘩腔,优美动听。拿手的段子是《七月七》、《秦楼悲秋》等,经常在电台广播,并录制了唱片。
秦翠红的嗓音宽厚、气力充沛,拿手段子是《撒大泼》。传统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风貌,如《放风筝》、《光棍哭妻》、《秦楼悲秋》等。 在20世纪50年代前,享誉盛名的时调女演员还有姜二顺和赵小福。常在茶园演出的女演员还有王银宝、杜顺喜、刘翠英、张少卿、尹凤兰、周翠兰、赵双喜、王毓宝、魏毓环、二毓宝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时调作了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扬琴等伴奏乐器,创作改编了《摔西瓜》、《红岩颂》等新曲目。天津广播曲艺团邀请曲艺工作者对时调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研讨,并正式定命为天津时调。在时调改革和演唱过程中,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毓宝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对传统唱词、唱段及唱腔进行了净化、筛选,清除了糟粕,净化了舞台;搬走了过去舞台上千篇一律又妨碍演员表演的长方桌;在乐器伴奏上,除原有三弦、四胡外,又增加了扬琴和笙等吹打乐,使曲调显得既欢快,又和谐,烘托了气氛;改变了伴奏方法。过去演员出场,走到台口的桌子后面,三弦才开始起奏。改革后的乐队,随着演员的出场,即开始伴奏。当演员走到台口时,前奏已达到尾声。制造了一种较好的舞台音乐气氛;此外,还根据演唱内容的分段、间隙,增加了间奏。以上一系列的改革,一直沿用至今。
名角多出老四区各有绝活惊四座
时调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调,用天津地方语言演唱,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当时天津人非常喜爱。据著名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介绍,传说在清朝末期,时调已在天津的四个地区盛行,并且出了不少民间艺人。这四个地区是宜兴埠,丁字沽一带,河东的沈庄子,郭庄子一带,西头的西城根、西北角一带,城里。
其中以城里最为兴盛,持久不衰。最有代表性的艺人,城里杨开泰,他自弹自唱,有行腔柔和细腻的特点,唱起来婉转动听,所唱的段子也比较文雅。在河东地区,有位温老先生,他以吐字清晰,嘴皮子利索而见长,并敢于标新立异。他在唱拿手段子《拴娃娃》的时候,不仅备有道具长命锁,而且还带一扎总角小娃站在身边,作为不出声的配角,老先生边唱边表演,动作有些滑稽,演唱效果很火爆。此外,河西三义庄卖蒸饼的蒸饼王,一位鞋匠也曾唱得名噪一时。
前脸铺纲说荤话旧年时调陋习多
作为一位已经78岁高龄的老艺人,王毓宝经历了天津时调由旧转新的全过程,而且在她的努力下,许多旧时的陋习才得以改变。
在回忆起当初的那段日子时,老人告诉记者,最初时调并没有专业演员,多是搬运、手工业工人和车夫,轿夫,瓦木油漆工匠以及绱鞋、剃头等行业的劳动人民,在业余时演唱。后来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逐渐有了专业或半专业的艺人,出现了老一辈的时调演员,如大宝翠,秦翠红,高五姑等。“在旧社会里,唱大鼓、说相声、说书、演杂技等,统称‘什样杂耍’。在天津的街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看什样杂耍去’这句话。天津人对什样杂耍极为喜爱,但从业的艺人却是处于社会底层,统称为吃开口饭的下九流,其中时调更受到歧视。”
据她介绍,当时走票唱《靠山调》并没有一套陈规。一般票友出场,弹弦就唱,没有什么“伺候一段”的“铺纲”(一种戏前铺垫),后来,时调登上曲艺舞台,演唱者按传统,还是上台就唱,一曲唱罢,鞠躬下场,答谢听众。她正式登台的时候,就依循着时调演出的老样子,上台后一言不发,起弦就唱,鞠躬而止。但是演唱时调,虽然没有“铺纲”,但也有它的陋规。“这种陋规可能起于时凋走上舞台的初期。那时演唱由男女合演,男艺人光说不唱,叫做‘时调前脸’,在女艺人的演唱中,前脸随意插科打诨,有时言语下流不堪入耳。这种时调前脸的陋规直到上世纪30年代仍未根绝,特别是在三不管,三角地等地的—些简陋小时调场,更以此迎合某些听众的低级趣味。当我们家庭生活极为困窘的时候,有人劝我父亲放我下海,并许诺‘打钱’、‘分份’养家,被我父亲坚决拒绝。后来,鸟市‘玉茗春’答应取消前脸和铺纲,我便在那里开始了正式的从艺生涯。”
1953年天津市广播曲艺团建成之后,邀集了时调演员与曲艺界的老前辈,对时调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其历史源流及艺术特色,才将这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并对时调进行改革,重点放在净化上。首先对传统唱段、唱词,作—番必不可少的筛选,以净化内容,其次是净化舞台,除了伴奏者之外,搬走了没有用处又妨碍演员的长方桌。在唱腔设计上,根据需要,改变了一些死板的传统唱法,又试加了扬琴、笙等吹打乐器,改变伴奏方法。此外,根据演唱内容的分段、间隙,增加了间奏。这些改革、拓新,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初,随着曲艺在茶园、茶楼演出的兴盛,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或半专业的时调女艺人。如赵宝翠(又名大宝翠)、高五姑和外号棒子面的秦翠红等。其中高五姑,出身娼妓,赎身后以演唱为业。她演唱的时调,20年代就已誉满津门,许多新老茶园都争相聘请她去演唱。她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创出一种疙瘩腔,如《放风筝》、《光棍哭妻》、《青楼悲秋》等。
在20世纪50年代前,享誉盛名的时调女演员还有姜二顺和赵小福。常在茶园演出的女演员还有王银宝、杜顺喜、刘翠英、张少卿、尹凤兰、周翠兰、赵双喜、王毓宝、魏毓环、二毓宝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