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原性是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原性的强弱与抗原分子的大小、化学成分、抗原决定簇的结构、抗原与被免疫动物亲缘关系的远近等有密切关系。通常认为抗原的分子量愈大、化学组成愈复杂、立体结构愈完整以及与被免疫动物的亲缘关系愈远,则抗原性愈强。
2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即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也指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能形成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抗原(antigen, Ag)是一类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性质。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能形成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反应原性是指产生的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能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反应。
既具免疫原性又具反应原性的抗原称免疫原。某种物质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免疫原,是因为它有特异的化学结构,这就是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可以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引起免疫应答。一个抗原决定簇只能激活一种淋巴细胞(对于B细胞)只刺激产生一种类型抗体。一个抗原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抗原决定簇。抗原功能性决定簇的总数称抗原结合价。抗原决定簇少,抗体与抗原结合就少,往往就见不到反应。天然抗原或复杂的半抗原决定簇往往多达几十个,因此可以与很多抗体分子交互结合。
有些分子本身没有免疫原性,不能引起免疫反应,但是如果把它们和某些载体分子,如蛋白质分子结合起来就有了免疫原性,就能使动物对这一复合分子产生特异的抗体。这种本身无免疫原性,但有反应原性,一旦把它与载体结合就有了免疫原性的物质,就称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寡糖,类脂和一些简单的化学物质等。吗啡就是一种半抗原,把它与蛋白分子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动物体产生相应抗体,此抗体可作为检测是否吸毒的试剂。
抗原相对分子量一般都在10X103以上,而在4X103以下者一般无免疫原性。在一定相对分子量范围内,分子量大者免疫原性强,这是因为:
1、相对分子量大,表面抗原决定簇就多,而淋巴细胞要求一定数量抗原决定簇刺激才能活化;
2、大分子化学结构稳定,在水中呈胶体,不易被机体破坏或排除,这样在体内存留时间就长,有利于持续刺激淋巴细胞。核酸本身免疫原性很低,但只要有5个核苷酸与蛋白质分子载体连接,就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抗原可分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两类,前者如细菌、病毒、花粉、各种毒素以及小型动植物;后者主要为机体从未接触过的物质或构象发生改变的自身成分,如变性的IgG重链、晶状体物质、精子、脑组织等。
抗体是人或动物受抗原物质(如细菌或其毒素、病毒等)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抗体是人体抵抗感染的一种重要武器。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Behring发明了用含白喉抗毒素的动物血清注射给白喉患儿,使其治愈。此后医学家们用含有不同抗体的动物血清或人血清来治疗或预防多种传染病。由于Behring开创了抗体治疗传染病的方法,对防治传染病作出了卓越贡献,本世纪初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但传统的人工生产抗体的方法是将抗原物质(如细菌或其毒素等)注射给动物(如马、羊等),使动物产生针对该抗原物质的抗体。人们抽取免疫动物的血液,分离出含抗体的血清。这种体内生产抗体的传统方法有许多缺点。例如所获得的抗体不纯,不能连续生产,动物饲养与管理工作繁重等,故长期以来医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在试管内(即体外)生产抗体的方法, 1976年英国剑桥大学两位科学家Milstein和Koh1er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免疫小鼠的脾细胞杂交。小鼠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无限增殖传代并能分泌无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免疫小鼠脾细胞能产生针对某种抗原的抗体,但不能在体外无限增殖。将两者融合成一种杂交瘤细胞,后者继承了两个亲代细胞的特点,既可在体外无限增殖,又可产生针对某种抗原的抗休。一个杂交瘤细胞在体外不断增殖所形成的细胞集团,被称之为克隆。在同一克隆中所有的细胞产生相同的抗体,此抗体称之为单克隆抗体(简称McAb)。它是单一特异性的高纯度的抗体,可在体外连续大量生产。McAb在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给某些难治疾病的诊断、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如针对某种肿瘤细胞的McAb与毒素、抗癌药物或放射性物质结合成复合物(医学上称为生物导弹),将此复合物注射到病人体内,可定向杀伤McAb所针对的肿瘤细胞,而对其它正常细胞则无作用,这是任何其它抗癌治疗方法办不到的。因此,单克隆抗体技术被誉为现代生物科学的一项革命性突破,是当今四大生物工程技术之一。由于Milstein和kohler的杰出贡献,1984年他俩共同获取了诺贝尔医学奖。
主要包括核酸、蛋白质、脂类和糖蛋白,其中核酸是病毒最核心部位。
病毒的化学组成以及功能介绍:
1、核酸,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为病毒的增殖、遗传和变异等功能提供遗传信息。某些病毒的核酸有感染性。应用化学方法除去病毒衣壳蛋白后,获得的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能增殖,有感染性,称为感染性核酸。
2、结构蛋白,由病毒的基因组编码,组成病毒体的蛋白成分,如病毒体的衣壳蛋白、基质蛋白和包膜蛋白。病毒结构蛋白可以保护病毒核酸,避免环境中的核酸酶和其他理化因素,对病毒核酸的破坏。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衣壳蛋白和包膜上的蛋白突起能吸附至易感细胞受体,引起感染。
具有抗原性,病毒基因编码的衣壳蛋白和包膜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3、非结构蛋白,由病毒的基因组编码,但不参与病毒体构成的蛋白成分。可存在于病毒体内,如病毒的酶,也可存在于感染细胞。
4、脂类和糖,病毒体的脂质主要存在于包膜中。有些病毒含有少量糖类,也是构成包膜的表面成分之一。因包膜存在脂质,故脂溶剂可除去包膜,使病毒失去感染性。
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1、病毒核酸:DNA或RNA,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部分核酸偶感染性。
2、病毒蛋白质:病毒的主要成分,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具有病毒的特异性。
3、脂类和糖:脂质主要存在包膜中。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有包膜的病毒体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称为裸露病毒,包膜的作用维持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4、核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衣壳具有抗原性,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有以下类型:螺旋对称性,20面体对称性,复合对称性。
答案:A
病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心为核酸,在核酸外围有蛋白质外壳,称衣壳。衣壳与核酸在一起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面有包膜包围着。衣壳系由一定数量的壳粒组成。每个壳粒又由一个或多个多肽分子组成。根据壳粒的排列不同,病毒衣壳有下列几种对称类型:螺旋对称型;20面体立体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包膜是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故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的化学成分。有些包膜表面有蛋白质性质的钉状突起,称为包膜子粒或刺突。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核酸:位于病毒体的中央,其化学成分为DNA或RNA,借此分成DNA病毒或RNA病毒两大类。病毒核酸具有多样性。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为病毒的增殖,遗传和变异等功能提供遗传信息,决定了病毒的感染性。蛋白质:病毒蛋白质构成全部衣壳和包膜的主要成分,对病毒核酸具有保护功能;衣壳蛋白和包膜上的蛋白突起可特异地吸附到易感细胞表面受体上,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引起感染;病毒蛋白是良好的抗原,可激发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此外,有些病毒还含有少量蛋白质酶类。脂类和糖:病毒体的脂质主要存在于包膜中。有些病毒含少量糖类,也是构成包膜的表面成分之一。因包膜存在脂质,故脂溶剂可除去包膜使病毒失去感染性。
(1)分析题图曲线,可知,A曲线是注射抗原X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变化,当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X和抗原Y后,抗原X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是二次免疫反应,抗原X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所以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是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抗体Y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初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速度较慢、数量较少,因此B曲线是机体产生的对抗原X的抗体,C曲线是机体产生的对抗原Y的抗体;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将逐渐消失,即D曲线.
(2)抗体的本质的免疫球蛋白;当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时,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经过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后,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
(1)C B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记忆细胞
(2)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抗原是指能引起抗体生成的物质,是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外来分子可经过B细胞上免疫球蛋白的辨识或经抗原呈现细胞的处理并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结合成复合物再活化T细胞,引发连续的免疫反应。
抗原物质具备两个重要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和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免疫原性即指抗原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是指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能力。
扩展资料:
抗原的结构
1、异种物质。从生物进化过程来看,异种动物间的血缘关系越远,则免疫原性越强。如马的血清和各种微生物与人的血缘关系远,所以免疫原性强。而马的血清与驴、骡的血缘关系近,所以免疫原性相对就弱。
2、同种异体物质。如人的红细胞抗原物质和人的白细胞抗原等。
3、自身物质。自身物质一般不具免疫原性。有些物质如隐蔽的自身成分(眼晶体蛋白、精子等),在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是隔绝的。但是一旦屏障遭到破坏,这些物质进入血流,即可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而成为自身抗原异物。
-抗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