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然化学药物指的是一定药理活性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天然化学药物有效成分主要有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和酶、鞣质、树脂、油脂和甾醇、植物色素等,其中鞣质,是一类分子较大,结构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极性。接下来本文将简单介绍天然化学药物的概念是什么以及天然化学药物有效成分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一、天然化学药物的概念是什么
是指经现代医药体系证明具有一定药理活性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或中草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化学药品给人类自身健康及生活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已成为一种处理人类和环境关系的潮流思想。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海洋药物的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顺势大力发展,对天然药物的各种人为禁制也趋于宽松。
二、天然化学药物有效成分有哪些
天然药物是极为重要的药物开发资源,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发展,高通量生物技术提供了天然药物分子筛选的重要方法,转基因生药可以改造天然药用成份的表达水平与方式,2003年美国成功采用合成生物技术使青蒿素在酵母细胞内表达,从而开辟了天然药物分子的微生物工程制药的新途径。那么你知道天然化学药物有效成分有哪些吗?
1、有机酸,是指分子结构中具有羧基(不包括氨基酸)的一类酸性有机化合物。有机酸在植物体内大多与钾、钠、钙、镁离子及生物碱结合成盐而存在,常见的有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等。
2、氨基酸、蛋白质和酶,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化合物称为氨基酸,构成生物有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大多是α-氨基酸。氨基酸一般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氨基酸在等电点时,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小,因此,可利用调节等电点的方法对氨基酸类化合物进行分离。
3、鞣质,是一类分子较大,结构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鞣质具有较强的极性。在提取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时,常作为杂质而被除去。
4、树脂,是从植物身上提取的一种用于制作各种物质的材料,是一种强度比较高的化学分子。广义上是指用作塑料基材的聚合物或预聚物。
5、油脂和甾醇,以游离状态或与脂肪酸和糖等结合的状态存在的一种功能性成分,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等各种植物的细胞膜中。
6、植物色素,在植物中广泛分布,有脂溶性色素与水溶性色素两类。脂溶性色素多为四萜类衍生物,这类色素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易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等。
科学看待护肤品中的天然成份
科学看待护肤品中的天然成份,护肤工作做得好就可以凸显一个人整体的气质,补水和保湿是我们每天都要完成的护肤工作,很多人都喜欢用天然的护肤品,但是我们不可以盲目的相信所谓的纯天然,以下是科学看待护肤品中的天然成份赶紧学起来吧!
科学看待护肤品中的天然成份1一、植物不等于温和或安全
为什么纯植物、天然听起来那么有吸引力?因为“植物更温和,不刺激”——近几十年来最“红”的美容谎言!
植物无刺激?恰恰相反,植物是最大的致敏源之一。每年单因“花粉过敏”致病的人,远多于“脏空气过敏”、“化学污染过敏”。对于植物的偏好甚至崇拜,多来自传统草药学和各种“经世古方”,正如我们对中医的认识:温和调理,见效缓慢……然而,不要忘记,历史上有过“手到病除”的神医,也不乏“一剂致命”的虎狼药。古老的草药为什么不再能快速地治愈疾病,并非因为它们真的都那么“温和”,除了原料品种、制作方法的误差或改变,还有可能在于“彼时药”未必能医“现时病”(疾病也会进化和变异)。
许多植物带毒,某些剧毒植物的成分或作用机理太过复杂,至今仍是人类无法解开的谜。有趣的是,不少对利于皮肤的植物成分,其作用原理也尚未完全明确。听起来很不靠谱?“复杂”和“多样”本就是大自然的特性。
所以说,含有植物的保养品,其安全性不见得比其他保养品更高,也未必见效缓慢。所谓“植物保养”或“天然保养”,指在传统的基础保养品配方中,尽可能地加入植物萃取成分,而“有机保养品”则意味所选取的大部分植物原料,经过有机认证——这一切,仅表明“原料来源”,最多说明生产制造过程比较环保,与“护肤效果”没有绝对关系。
至于无效果或有刺激的产品,既不是在“慢慢调理你的皮肤”,也非“含有人工添加”, 更多的原因在于:
1、它们不适合你;
2、某些皮肤问题根本无法靠外涂解决。
二、天然成分也是化学物质
有些打着“天然”旗号的品牌,喜欢在产品中加入些许花瓣或草叶,显得漂亮可爱,但你把原片花瓣贴脸上,会有丝毫反应么?“植物成分”和“纯植物”是两个概念,前者指“提取自植物的活性物质”,后者就是干贴在脸上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花瓣树叶。也许有人说,一些植物的汁液确有护肤的效果,但那也因为其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发挥了效用。现代生物科技,正是在努力分析研究并尽量精确地分离出“自然成分”中切实有效的“化学物质”并加以利用。
三、100%纯天然高效保养品尚未问世
一瓶面霜中含有什么?水、油、溶于水的物质、溶于油的物质……如何让它们相互融合并保持性状稳定还能被皮肤吸收,就需要各种成分的参与配搭以及一系列制作工序的介入。
也许你听说过“乳化剂”、“稳定剂”、“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等,在被这些名词吓跑前,必须先明确两点:首先,既然是制作“护肤品”,就不该有哪类物质对皮肤“特别坏”;其次,所有物质既可能源自“天然”,也可能出自“人造”。
为什么选择植物?既然某些成分已经天然存在且相对获取方便,何必再辛苦人工合成?为什么不选植物?某些天然物质实在过于“桀骜不驯”,并非现在的技术可以完美控制,或许它有着这样那样的优点,缺点也同样明显并难以克服,这时,就不得不忍痛割爱。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天然防腐剂”:它们有的因气味不佳,有的因持续作用时间太短,有的因难以与其他成分融合,有的因获取成本过高而无法很好地替代目前通用的防腐剂。另外一些植物含量极高的保养品,容易出现水油分层、颜色质地改变等问题——往往是天然稳定剂出问题了。
天然成分的品质、产量,往往受产地和天气的影响较大,无法像人工成分那样稳定。“南橘北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只看“天然”,而不问清其中的是“橘”还是“枳”,对皮肤也没有太大好处。但若“橘”和“枳”之间的成本相差很大,选择哪种,就又要完全看品牌商家的“良心”和对品质的追求了,普通人并无法识别。
迄今为止,除了极简单的原料性产物如整瓶橄榄油、矿泉水,市面上并没有出现一个复杂、稳定又高效的配方,能够百分之百用到纯天然物质而彻底摒弃人工合成。不过,就算有这么一件产品出现,除了满足“天然控”的心理需求,倒也没太多额外的美肤奇效。
四、“小清新”也会“重口味”
本来,“天然”、“植物”指的是材料来源,“高科技”则指制作手段,之间并没有冲突。但在一些彻底的“自然派”眼里,只有自己动手,才算得上“反璞归真”:有机蔬菜、水果、蜂蜜、奶制品、动植物油、花卉、粮食、统统无农药无有害添加,材正料鲜,直接榨汁磨粉调和后,就往皮肤上抹……这样的'DIY,我们并不赞成:不仅无效,其“成品”还可能对皮肤过于“重口味”,反造成刺激和伤害。
美容制造领域不崇尚“复古”。现代天然化妆品制作的最大进步之处,在于原料中天然活性物质的选取、分离、提纯并与其他物质的合理配搭,这绝非普通人在厨房中根据“家传秘方”就能轻易制作出来。当然,有品牌喜爱这样富有传奇的故事,甚至会把植物成分学家们塑造成上绝壁采雪莲,深渊割海藻的冒险英雄,然而浪漫背后,其实只有“冷冰冰”的原料供应商以及“枯燥”的配方实验作为支撑。
科学看待护肤品中的天然成份2化妆品中的天然成分和化学成分,究竟谁更安全
商家噱头有时会误导消费者
我们用两款产品举一个例子:
A产品:100%天然玫瑰精油
B产品:芳樟醇、芳樟醇甲酸酯、β-香茅醇、香茅醇甲酸酯、香茅醇乙酸酯、牻牛儿醇、牦牛儿酸甲酸酯、牻牛儿醇乙酸酯、苯乙醇、3-甲基-1-丁醇反式-β-罗勒烯、十五烷、2-十三烷酮、1-戊醇、1-乙醇、3-乙烯酯、乙酸乙酯、乙酸-3-乙烯酯、苯甲醇、丁香油酚、甲基丁香油脂等。
(玫瑰精油示意图)
你会选择哪款产品?
实际上,AB两款产品都是同样的产物,玫瑰精油就是那一堆化学成分的合成。
但是普通消费更容易被一些打着“天然成分”卖点公司忽悠,从而选择A产品。
科学的态度有助于消费安全
普通消费者在选购商品的时候,应该要意识到那一长串的化学名称并不可怕。
(化学成分水分子示意图)
要注意的是一些某些商城模糊的概念是否真的有效。
例如“天然成分”、“益护因子”、“透亮颗粒”等,完全就是商家自己创造的词汇,当然是自己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的。
标注相关实际的化学成分,比如“维生素A、B”、“视黄醇”、“乙醇”等等才是更正规的。
121 天然气的类型
天然碳氢气体是石油的固定伴生物,或者以自由积聚的形式出现,构成气顶,或者溶解在石油中,构成它的馏分。组成天然气矿床的气体成分有甲烷、重碳氢化合物、氧、氮、硫化氢,有时也有一定数量的氩和氦。溶解于石油中的植物组分基本是烃族C1—C6,即甲烷、乙烷、丁烷、戊烷、己烷,包括烃族C4—C6的同分异构体。溶解气体中所含的重烃达到20%~40%,少数情况下达到60%~80%。溶解气体中的非烃类组分通常是氮和含硫化氢、氩、氦混合物的碳酸气。氮的含量从0到30%不等;CО2 含量在 0 到 10%~15%之间,H2S含量在0到6%之间。氢气和惰性气体含量很低。
碳氢化合物气体是天然气的组成部分,其中最常见的是甲烷(CH4)、氮气(N2)和碳酸气(CО2),它们都是在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中形成的(表19)。
表19 天然气组分的平均含量
122 天然气分类
最先提出天然气分类的是威尔南斯基(Вернадский),分类的主要依据是:① 形态,也就是气体在地球中的存在形式;② 化学成分;③ 形成历史。
1)根据气体的存在形态分为:在岩石孔隙中的含量;游离态(空气中);气体流——存在于火山活动、构造运动及地表中;气体蒸发;气体的液态溶液(存在于大洋、湖海、江河等各种水体中);气体的固态形式(被岩石和矿物吸附的气体)。
2)威尔南斯基根据其形成历史把天然气分为以下几类:地表气体;高温形成的气体;伴随构造运动过程渗透到地表的气体。
他把这些构造运动形成的气体按照组成成分分为氮气流、碳酸气流、甲烷气流、氢气流。
3)索科洛夫(Cоколов)根据天然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化学成分对其进行了最详细的分类,参见表110。
4)按来源把气体分为两种——游离态和溶解气体(Бакиров и др,1993)。游离态的碳氢化合物气体可能呈以下几种形式存在:① 在单纯的气体矿床,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气体矿床在同一个油气带是油气带与石油带交替出现,而在另一些情况下集中于单独的含气带;② 游离态——存在于石油矿床的气帽中。
溶解气体可以存在于石油中和地下水中。
但是游离态和溶解气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因为在油气田气帽和石油及冲刷矿床的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的相平衡。
表110 天然气体的分类
续表
123 天然气矿床的气体组成
1231 碳氢化合物
天然气矿床的碳氢化合气体主要由甲烷(CH4)和数量不定的混合物组成,混合物包括重同系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及微量的戊烷和己烷。在石油矿床的气体中可能存在着液态的碳氢化合物,比C6更重。
重碳氢化合物的含量(从C2H6开始)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① 原始有机物质的成分;② 有机物质的退化程度;③ 聚积过程。岩石封闭期所包含的吸溜气体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
天然气体的碳氢化合物成分的特点是标准的及同构的丁烷和戊烷含量的千差万别,这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有机物质的成分、退化的程度、气体矿床岩层的温度、压力条件等。
在碳氢化合物的组分中也会遇到碳酸气(CО2)、氮气(N2)、硫化氢(H2S)、氦气(Hе)和 氩气(Ar)。
为了测定天然气的碳氢化合物组分引入“干燥指数”这个概念——甲烷相对于其同族数量的百分比,同族也就是CH4/(C2H6及以上)。天然气的干燥指数也是其聚积方向的指标。因为甲烷的特点就是极其稳定,那么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其聚积速度就减慢。
1232 同位素
天然气的同位素组成。正如希尔威尔门(Cильвермен)所指出的,甲烷、乙烷、丙烷等含量最丰富的是同位素13C。在甲烷和乙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突变,以后13C分子量的增加不明显。氮的同位素是14N 和 15N。根据赫令格的分析,同位素比重的特点是富15N,按照这个标准是大气中的氮。他确认,对于石油、岩石有机物质和碳氢化合物气体,15N相应地发生变化,其同位素组成分别为×07%~14%、01%~17%、×1%~15%(表111)。
表111 天然气体的物理特性
有关天然气中硫的同位素组成,潘基纳亚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规律:随着地质年龄的增加硫重同位素所占的比重减少。此外,在形成硫化氢时,硫酸盐的微生物还原过程可能会表现出硫同位素32S/34S值的明显波动。
124 天然气的主要物理化特性
气体可以在孔状及裂隙状岩石中流动,而且可能通过岩石进行扩散。此外,气体可能溶解在石油和水中,从而在地壳中运移。气体的这些特性取决于它们的一系列物理特性,表112列举出了其中几个特性。
1241 气体的溶解
气体的溶解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压力、温度、化学成分、地下水中盐的浓度。在压力小于5 MPa的条件下符合亨利定律:被溶解气体的数量与压力机溶解系数成正比。当压力增大以及气体成分复杂时,这种制约关系将变得复杂多样。总的说来,压力增加,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气体溶解度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如下:温度低于100 ℃时为反比例关系,高于100 ℃时是正比例关系。尤其是非极性气体(碳氢化合物和氮气)在高压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气体的化学成分也对溶解度有影响:水中极性气体的溶解度比非极性气体的溶解度要高出很多:二氧化碳在20 ℃时的溶解度相当于甲烷溶解度的27倍,是氮气溶解度的58倍。
1242 岩石圈对天然气的吸存方式
岩石圈中对天然气的吸存有几种形式(Бакиров,1993)。气体被吸存在坚硬的矿物岩石及有机体中。被吸存的气体存在于裂隙的表层或者岩石的孔隙中,岩石深处还有被吸存的气体。后者可能以气泡的形式存在于岩石晶体中。
1243 聚积
天然气(地壳气态矿物)学说的创始人是韦尔纳茨基(Вернадский)院士。他把天然气看作是自由聚积并在大气圈和地壳之间交换的产物,认为“地壳”的演化是天然气不断混合的过程,包括垂直方向,也包括水平方向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聚积从地球静压力高的区域趋向静压力低的区域。
气体的聚积导致某些构造中的气体贫乏,而在另外一些构造中又出现富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天然气或者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聚积,那么这就被称作矿床,也就是石油和天然气矿床——这不是它们生成的地方,而是有利于其矿床形成的地方。
气体的聚积有各种形式:扩散、渗透、漂浮、涡流、液态下气体的运移。
扩散可能实际发生在任何环境:气体在气体中,气体在水中,气体在固态物质中。扩散时气体的交换可能发生在穿透岩石、液体或者气体的封闭孔隙中(彼此隔绝)。扩散的过程符合福柯定律:扩散与气体聚积梯度方向呈现正相关关系。随着气体物质分子的扩大,扩散系数降低,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扩大。
渗透(或者过滤)是最活跃的迁移形式,发生在有孔洞和缝隙相通的各层之间,构成一个开放的体系。渗透的发生受压力差影响,符合达西定律。显然,气体在渗透时的迁移比扩散时要显著得多。比如,甲烷中截面压差为每100 m2 2 个大气压:在格罗兹内或者巴库型砂岩或者粘土中,渗透率为003~004 D时,每平方千米的表面会向大气中散逸大于1 m3 的气体。或者在一百万年间散逸大于10亿m3 的气体。可惜这个过程既不能避免,也不能逆转,因此气体的积聚和矿床的形成只能在圈闭构造中,渗透层或者构造被实际的不透水层覆盖。在这种绝缘构造中气体的迁移运动完全没有终止,但是扩散代替了渗透,这个过程在几百年或者几百万年的过程中能够大大缩减矿床气体的藏量。
在自然界中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运移方式划分。根据运移机制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渗透式:① 以连通孔洞及裂隙为通道;② 以部分被水填充的孔洞及裂隙为通道;③ 与水合为一体(气体溶解在水中)。
2)扩散式——以被其他气体充满的孔洞或裂隙为通道。
3)渗透-扩散式。近期的研究非常关注液体中气体的运移:在漫长的时间里多次受到内动力(热力)作用的构造中含有水或者凝析油,其中的气体随之运移。这种构造可以是断裂带或者盆地,或者火山颈,由于热液物质的壳下喷射使得石油和天然气变热,并且随着气液热流的形成而富含内源气体,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分异:富含轻质成分的处于运移的前缘,而富含较重成分的处于运移的后部或者侧翼。
这个过程中热液组分很容易溶解在气体中——随着在冷却积聚地带的进一步冷凝转变为气态物质。
气体在液体中的漂浮是多相液体的渗透现象。在大气层中,较轻的气体漂浮在较重的气体上面。在岩石的孔洞和裂隙中,气体以气泡的形式上浮。压缩至10 MPa的气体物质质量相当于同样体积的水质量的十分之一,这就是气体在水或石油中具有浮力的原因。
气体的涡流运动是气层中低层所特有的。
可溶状态下水对气体的运移在水圈和沉积层中起着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气体矿床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更大。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CO2)两种气体。
2、当其在空气中浓度达到10%时,可使人窒息死亡;空气中天然气(甲烷)含量达到5-15%时,遇着火源会发生爆炸。
护肤的成分有很多种,护肤品里有天然的护肤成分,也有现代合成的护肤成分,妹纸们都希望找到一种天然护肤的成分,可以降低肌肤的刺激,让护肤更加温和,现在也算是打破了护肤品的传统了,有很多自然界动物护肤成分,那么,天然护肤的成分有哪些?来看看。
1、天然护肤成分
蜗牛黏液修复保湿
古希腊医学之父Hippocrates将蜗牛用于皮肤医疗方面,他记录着蜗牛黏液的功能有保湿、消红肿及消炎镇痛,持续使用皮肤表面变得光滑透亮。1986年俄国切尔诺贝利核能电厂爆炸之后,国际卫生组织将蜗牛黏液提取物提供给皮肤遭辐射烧伤的病患使用,也证实了蜗牛黏液提取物对于肌肤再生与伤口恢复的功能。
蜗牛黏液的确含有胶原蛋白、弹力蛋白、尿囊素、葡萄糖醛酸等营养成分,但其中胶质原占得比重还是最大的。蜗牛黏液加入保养品中制成蜗牛霜、蜗牛精华液绝大多数时候还是鳌头大过天的,添加量一般在千分之几甚至更低,有些产品中索性根本不含蜗牛黏液,空做鳌头来吸引顾客眼球。而且,市面上出售的蜗牛黏液保养品配方差异极大,很多时候只是添加黄原胶以及硅类物质来平滑毛孔,造成皮肤细致的假象。理性的思考一下,并没有那么多的蜗牛可供生产所谓的蜗牛保养品,而且为了我们的地球,还是放过这些可怜的小家伙吧。
虫草嫩肤
简单来说,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含有虫草酸约7%,糖类289%,脂肪约84%,蛋白质约25%,其中822%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2、麦角脂醇、六碳糖醇、多种生物碱等。
从成分上看,虫草中含有可以改善肌肤的虫草酸,多糖类以及不饱和脂肪酸。虫草酸的作用类似于奎宁酸,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成分,能够抑制皮脂氧化,从而保护肌肤免受过多自由基的侵害。多糖类物质的保养用途主要体现的保湿,且不会造成肌肤不必要的负担。而不饱和脂肪酸被称为“植物软黄金”,能够有效强化肌肤深层屏障,促进细胞的紧密连接,同时痘痘肌肤也可以放心使用,不会因为暗疮恶化的问题,对于熟龄肌肤,它更区别于大分子透明质酸钠等表层锁水成分,能够渗入角质层间隙,真正的滋润缺乏皮脂的干渴肌肤,可谓润物细无声。
蛇毒抗皱
酶类毒性蛋白、多肽类物质、以及一些小分子肽、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核苷、生物胺类是蛇毒的主要成分,其中的多肽类成分具有改善动态纹路的功效,类似于医疗微整中的BOTOX肉毒杆菌,其实用在美容品中的这类成分主要模拟毒蛇毒液侵入人体后产生的神经麻痹肌肉收缩的特性,进而改善脸上的细纹。
另外,蛇毒中有一种独特的寡胜肽——三胜肽,不同于多元胜肽能够明显作用于肌肉并改善皱纹,三胜肽可以有效改善肌肤纹理,使皮肤光滑细致,提升气色。
很明显,所谓蛇毒保养品中也并非添加了多么神秘昂贵的物质,其中的核心成分还是肽类。既然如此,我们在挑选保养品的时候,完全可以不要盲目迷信于蛇毒具有怎样的回春魔力,只要明白了抗皱细肤的原理,能够代替此类鳌头保养品的产品还是有很多可以选择的。
鹿茸精华抗氧化
鹿茸并不像其他护肤成分那样被炒得很热,但在韩国皇室秘方护肤品以及慈禧太后的养颜秘笈中总可以发现它与人参、灵芝、黄金紫杉,玉珠等名贵汉方药材为伍。鹿茸中可被利用的保养成分主要有氨基酸、视黄醇、以及SOD超氧化岐化酶。
从前的SOD多从牛血,鹿茸中提取,自1997年,欧盟全面禁止从动物身上提取超氧化岐化酶,就像后来的禁止化妆品动物实验。所以不管从生产成本、售价,还是环保因素方面考虑,既然已有可以替代这种东西的保养途径,鹿茸精华类护肤品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2、蒸脸护肤的事项
蒸脸别超10分钟
蒸面器在寒冷的天气里尤其受到爱美女性的喜爱,原理是利用喷出的蒸汽,达到清洁毛孔和保湿放松的效果。然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皮肤科杨朝英主治医师告诉记者,蒸面太频繁容易导致毛细血管过度扩张,脸部潮红、皮肤干燥、毛孔粗大、皮肤过敏等皮肤病变,并破坏皮脂膜,加速细胞死亡,造成脸部维生素大量损失,对于爱美的女性而言,反而得不偿失。
杨朝英表示,蒸面对于皮肤清洁来讲,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建议在蒸面后进行一系列的护养,才能达到最佳的护理状态。做蒸面时,时间长度的控制和频率都很重要,以每周1~2次为宜,油性皮肤及年轻人,每次8~10分钟;中性和混合性皮肤,每次5分钟;干性皮肤及年纪大者,时间不宜过长,建议3~5分钟为宜。距离脸部30~40厘米为适当,这样可以避免皮肤缺水情况的发生;皮肤有溃烂或敏感性皮肤在过敏期间切切不能蒸面,以免情况恶化。
需要提醒的是,当人们在美容院做面膜或蒸面时,基本上采取头朝后仰平躺的姿势,这些体位会压迫动脉血管,从而阻碍大脑供血的畅通,甚至损坏向大脑后区供血的动脉。特别是人到中年后,应尽量避免做使头部长时间悬垂后仰的动作,如果确需头朝后时,最好用一个软芯枕头垫在颈后部,以降低悬空后仰的角度,减轻脑动脉受压迫的程度。
保湿也要注意食疗
杨朝英表示,干燥的秋冬季来临,人体新陈代谢减慢、皮脂膜生成速度减慢、角质层缺水,使得肌肤容易缺水、干燥、粗糙,甚至出现脱屑、角化,肌肤在夏天时受到的伤害也会完全显现出来,提前进入老化阶段。因此,在这个时节深度且有效的保湿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及时给肌肤补充能量与营养,也是延缓肌肤衰老的有效办法。
在饮食方面,杨朝英表示应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皮肤就会变得干燥,有鳞屑出现,甚至使皮肤出现棘状丘疹。因而,冬季宜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鸡、鱼、猪肝和牛油等含脂类食物,多喝开水,多吃水果、蔬菜、牛奶、肉皮、银耳、香菇和南瓜等食物,还可常吃芝麻(麻油)、黄豆和花生等食物,以补充体内水分,促进油脂分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