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通常是按器形用途进行分类,一般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
青铜饪食器:其中又分炊器和蛊食两类器。炊器有鼎、鬲、_,古人用来煮肉、煮粥、蒸食。辅助工具有匕。盛食器有簋、_、敦、互、聋、敦、豆、铺、盂。
青铜酒器:其中又分蛊酒器和饮酒器两类。盛酒器有尊、方彝、壶、樽、卣、_、瓿、觥、_、尊缶。饮酒器有爵、角、觚、_、觯(又名“五爵’)。
青铜水器:盥洗用的水器,大型水器有鉴、盘,一般水器有匣、盂等,缶、瓿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数量不多。
青铜乐器:有钟、钲、铙、鼓、镦于、铃、铎、句铎等。
青铜兵器:有戈、矛、铍、戟、铖、戚、剑、镞、刀、胄等。
青铜杂器:多为实用品,其中青铜家具有禁、俎、案,车马饰軎、辖、毂饰、轴饰、辕首饰、衡饰、銮饰、踵饰、舆饰、衔、镳、轭饰、当卢、马冠、铜泡。日用具有带钩、灯具、炉等。青铜度量衡有尺、量、衡、权。青铜货币有布币、刀币、贝币等春秋战国铜币。凭证信物有符和玺印。
另外,也有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进行分类,把青铜器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的.
礼器:商周奴隶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术,将几件大型青铜器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作为王权、名位以及国威的标志和象征。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重器: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认为人死亡而灵魂不灭,要在另一个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隶主贵族盛行厚葬,将生前喜爱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均随葬入墓。青铜殉葬
礼嚣一般由鼎,簋、豆、壶、_(或_)组成,等级不同的贵族用器数量都有规定。但这种明器不同于后世专门制作的殉葬用器,仍为礼器。
有啊这是我复制的材料:青铜器的主要成份是铜、锡、铅
青铜器按其成分分为六类。各以其用途命名。
《考工记》:“金有六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鉴是镜,燧是取火工具)。
六齐中锡之含量:钟鼎之齐为1/7,斧斤之齐为1/6,戈戟之齐为1/5,大刃之齐为1/4,削杀矢之齐为2/7,鉴燧之齐为1/2。根据近代金属学知识,凡含锡20%左右的青铜最为坚韧,适合于制斧斤、戈戟;含锡30—40%的青铜,硬度最高,适合于大刃、削杀矢之用。六齐中锡之含量,与此基本一致,因而它是符合科学原理的。硬度越高,脆度也会增加的。
商代前期:
容器
锡青铜:含锡量较夏代增长但仍属中等
三元青铜:锡铅含量较低或中等。高铅存在。铜器中铅含量高多高于锡
工具:(仅盘龙城一件)含锡量中等,铅较低
商代后期:
容器:
锡铜器:为主要成分,以含锡量高与中高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地位次于锡青铜,其中以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为绝大多数,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
铅铜器:少量, 含铅量多较高
武器:
锡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中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较少,含锡量多较低
铅青铜:为另一主要成分。高铅与含铅量中等者为多
工具:
锡青铜:较少,含锡量高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高而含铅量低者为多
西周
容器:
锡青铜:地位次于三元青铜,以含锡量高与中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者为多,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
武器:
锡青铜:教师和,含锡量皆中等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较低或中等,含铅量较低、中等或高
铅青铜:较少。含铅量皆高。
銎、盉、簋、甗、敦、轙、罍、鬲、軎、甑、箅、匜、匕、觥、觚、觯、斝、豆、彝、卣、钺、卮、盨、甗、镈、鑃、缶、瓿、铎、铍、镞、樽、斛。1、銎:指古代兵器或工具上安装柄把的孔。2、盉:盛酒器和盛水器,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3、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青铜器的分类:
1、銎:指古代兵器或工具上安装柄把的孔,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解释为“斤斧之孔所以受柄者”。
2、盉:盛酒器和盛水器,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盛行于殷代及西周初期。
3、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4、甗: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
5、敦: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
6、轙:古代马车构件。马车的车衡两侧各装一件铜轙,马嘴上的缰绳分别从四个轙孔中穿过到达驾车者手中,可避免缰绳缠绕在一起。
7、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8、鬲: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9、軎:古代车上的零件,青铜制,形如圆筒,套在车轴的两端。軎上有孔,用以纳辖。
10、甑:古代炊具,多为陶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11、箅: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片状器具。
12、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
13、匕: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
14、觥: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
15、觚:饮酒器,作用与爵、角相同。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
16、觯:古时饮酒用的器皿,形似尊而小,或有盖,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17、斝:古代青铜制的酒器,圆口,三足。
18、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
19、彝: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20、卣: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
21、钺: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
22、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23、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24、甗: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两层,中间有箅子,陶制或青铜制。
25、镈:古代钟一类的乐器或是古代锄类。
26、鑃:古乐器,形似铎铃,以木槌敲击,祭祀和宴乐时用。
27、缶: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
28、瓿:古代的一种小瓮,青铜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
29、铎: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
30、铍:长矛。
31、镞:箭头。
3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33、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